香光莊嚴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第 110 期

吾心 似秋月——離垢地(二)

站在保證的基石上
菩薩的持戒,從消極面來說,不作十不善,避免錯誤的行為;從積極面來說,更要擴大修習十善行,廣集善業。例如:不但不殺生,還能慈悲護生;不但不偷盜,還能布施行善,濟度眾生;不但離邪見,還能修習佛法,增長智慧。十善行的每一條,可說都賦有積極利生的意義。
 
眾生之所以會墮入惡趣,出生在地獄、畜生、餓鬼道,受盡苦迫煎熬,皆是因為造作十不善行;相反的,如果所作所為符合十善行,則擁有投生人、天的福報。因此菩薩自己勤修十善行,深刻體會持守的方法和利益,同時也進一步勸勉他人修習。
 
不僅世間的人天福報來自十善,出世間修行的解脫、成佛,也必須以十善為基石。
 
若以智慧修習上品十善業道,藉由聽聞他人說法,瞭解世間實相,怖畏輪迴三界的繫縛,但內心缺少大悲願力,只是追求個人解脫,就成為「聲聞乘」。
若同樣修習上品十善業道,不須他人的教導,自己能覺悟甚深的因緣法則;然而,利生的大悲心、度眾的
方便力較不具足,就成為「獨覺乘」。
若依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心量廣闊,涵容所有眾生,為自利利他而淨治菩薩諸地,勤修六波羅蜜,希求諸佛的大智慧力,成就廣大的菩薩行,最終將達到無上的佛果。
以何種心量修行,將以何種心量成就。然而,不論人天或三乘,皆因十善而成就。十善業道,可說是徹始徹終的德行,世間、出世間的根本。
 
不能不想清楚的事
瞭解十善行的利益,菩薩對十不善行的苦因、苦果亦應思惟。
十不善行,依造惡前、造惡中及造惡後的心態(如:謀畫已久或一時衝動、是否有懺悔心等),以及傷害對象的親疏、高低等區別,業行有輕、中、重的不同。依《華嚴經》而說,輕者帶來投生餓鬼的果報,中者淪為畜生,重者則是墮生地獄的苦因。
 
假使有幸投生為人,身心能夠自主,卻不把握機會造作善業;一旦淪落惡趣之中,因為惡趣本身的苦迫和限制,在其中很難有機會修行,甚至連基本的「行善」都不容易。沒有善業的因緣,想要離開惡趣,就像試圖在冰天雪地中,以結冰的樹枝生火取暖,機會渺茫不可得。因此,十不善行不僅帶來三惡道的苦果,即使受報完離開三惡道,投生至人道之中,因為在惡趣時無法累積善業,也容易感得不佳的人身果報。
 
根據《華嚴經》,十不善行感得的果報,綜合而言如下列表格:
正因十不善行能帶來如此無量無邊的苦迫,因此菩薩小心遠離,並將十善行視如心靈的家園,與眾生一同愛樂、安住其中。
 
十不善行 投生惡趣 投生人中
殺生

重者地獄因;

中者畜生因;

輕者餓鬼因。

1.短命 2.多病
偷盜 1.貧窮 2.得到財富無法保有
邪淫 1.伴侶不貞良 2.得不到如意的家庭
妄語 1.多被誹謗 2.被人欺騙
兩舌 1.家庭離散 2.親眷粗惡
惡口 1.常聽到不好的語言 2.常有諍訟之事
綺語 1.說話得不到信任 2.語意表達不清楚
貪欲 1.內心常感不滿足 2.多欲追求不厭倦
瞋恚 1.常被他人求長短 2.常被他人惱害
邪見 1.生在邪見之家 2.心思諂曲不正

 

 

最愛的人是誰
離垢地菩薩在持戒上,能夠防非止惡、廣集善行,還能饒益度化一切眾生。

對我們好的人,我們對他好很容易;跟我們沒關係的人,要幫助他也不困難;然而,對我們不好的人,光對他釋出善意,可能就須要一些練習。菩薩經過無數的練習,不斷拓展自己的心量,直到對一切眾生,都能生起利益安樂的慈悲,願意攝受、守護所有人,甚至視之如佛。

經文中用了一個詞,來形容菩薩看待眾生,就是「自己心」。我們可以愛別人、幫助別人、想著為他人好,也能給予適當的恭敬和尊重,這些或許都不是那麼困難。可是如果捫心自問:「全天下我們最愛的人是誰?」答案昭然若揭,往往就是「自己」。大部分的愛,前提都是「自己」!

這麼愛的自己,菩薩把他放在每一個眾生身上。不論是誰,不論善惡,不論做了什麼,菩薩都同樣用心的「愛」。我們會希望自己提升,自己能夠離苦得樂,一旦所有眾生都如同自己,自然也會希望所有眾生都能提升、離苦得樂。如此,利益眾生怎會有辛苦可言呢?
 
令人迷失的眼翳
菩薩的悲憫,也來自對於眾生處境的觀察和覺照。凡夫有的貪取無饜,為了追求財利,不惜使用不正當的手段。有的喜好分別彼我,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互相鬥諍破壞。有的看不清世間的真實相貌,以為事物能永恆不變,把苦的當作樂的。就像患了眼翳病,眼球被厚膜所覆蓋,不論看什麼都模糊不清;也像進入茂密的稠林當中,陰暗不見天日,失去智慧的光明。
 
菩薩看到眾生行走在生死的險道裡,做出種種顛倒的行為。如同盲眼的人,沒有導師的牽引,將步上錯誤的道路。等在前方的是萬丈深淵,眾生卻渾然不覺,自以為選擇正確,讓「魔羅」有機可乘。
 
於是菩薩決意,救拔眾生出離這樣的險難!教導眾生正知正見,行走在真實的要道上,以大慈化解瞋鬥,以正當的方式獲取財物,對治不當的貪欲。令眾生祛除三毒煩惱,安住在清涼安穩之處。

 

在牢籠中輪轉

眾生活在三界的牢籠中,從生至死,從死至生。有時生為下劣的畜生;有時是清淨的梵天,上一刻在天界享福;下一刻也許就在地獄受苦。扮演的角色不停的改變,然而,始終輪轉於三界,無法離開。我們在愛河中漂蕩,感官享樂的欲求、生存的壓力、錯誤的知見……就像洶湧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淹沒其中,無暇照審。
 
想到可愛的情境便生起貪愛;想到不可愛的情境便生起忿恨。憎惡嫉妒的心一生起,就想惱害他人,使他陷入痛苦。我們是自己煩惱的受害者,被追逐、被驅役,無法喘息。

我們的身心由色(物質)、受(感受)、想(想法、概念)、行(心的造作)、識(心識)五蘊和合而成。身心如同房宅一樣,讓我們暫時居住,我們卻誤以為那是「我」,渴望永遠不要離開。但是,由地、水、火、風組合的身體,四大協調時看似沒事;一旦四大不平衡,便會導致病痛死亡。就像在身邊潛伏著四條毒蛇,隨時威脅侵惱我們的性命。

眾生在其中翻滾受苦,菩薩以大悲心,教導破除我見、執著,令眾生能夠永離三界,離染寂靜,安住在廣大的佛法、廣大的智慧之中。
 
尸羅田中的長期投資
歡喜地菩薩主修布施,離垢地菩薩主修持戒。為什麼在布施後,要緊接著說持戒呢?《入中論》如此解釋:「失壞戒足諸眾生,於惡趣受布施果。」修習布施的人,若能具足淨戒,當在人、天中,感得最殊勝的財富權位。然而,只修布施而破壞淨戒的人,雖有財富權位的果報,卻可能是墮在惡趣中享用,例如奉祀豐沛的大力鬼神之類。其實姑且不論鬼神,動物園中稀有的國寶動物,或是有錢人家中備受疼愛的寵物,出門有人懷抱代步,飲食甚至可能比人還好呢!擁有的福報資糧一目瞭然,可惜終究改變不了自己的果報體。
 
就像有人種下種子,收穫許多果實;為了得到更多的果實,因此埋下更多的種子。如此,則果實增長不絕,不虞匱乏。但愚癡的人不知道要下種,只知道把種子當作食物,就算有再多的種子,遲早有用盡的一天。在惡趣中享用布施功德的眾生,也是如此。一旦功德享盡,沒有新的福報進來,以後要再長養資財,也就更困難了。

「尸羅田中長功德, 受用果利永無竭。」淨戒就像良田,在其中長養布施等功德,則因果展轉增長,永無斷竭,才能真正長時受用。

 

戒中無我

《入中論》記載:「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持戒,是人天福報及出世間解脫的基礎。但真正的清淨持戒,還要進一步去除我執。佛陀在《寶積經》中曾告訴大迦葉:如果有比丘具足淨戒,威儀庠序,對於小罪生大怖畏,不敢有所毀犯,身語意業皆悉清淨圓滿;但卻認為有「我」,有屬於「我的」。這樣的比丘,看似善於持戒,實則是破戒之人。
 
如同上上布施要達到三輪體空,持戒也是如此。持戒的「三輪」指的是對象(如:不殺生戒的對象可能是人、小狗、蚊子等)、功德(如:不殺生能增長慈悲,且有護生之功),以及持戒之人(如:自己)。對於這三者若均能遠離「有」、「無」二邊,不執取存在與否,只是盡自己的能力,認認真真的去做,不希求回報,也不以之為實,則能達到圓滿的菩薩淨戒。
 
明淨光彩的本心
離垢地菩薩和歡喜地菩薩一樣,因為自身的願力,可以親見千百億佛,以廣大心恭敬尊重,供養一切所需的物品,同時也供養所有出家修行的僧人。並將這樣的功德,回向成就佛道。離垢地菩薩還在諸佛前,以殷重心,反覆熏習十善道法;將十善行深深地刻印在心版上,直到證得無上菩提,始終不願忘失。
 
菩薩在無量劫長遠的時間裡,遠離慳貪、嫉恨等破戒的污垢,布施和持戒都清淨圓滿。就像真金數數放在礬石中沉澱鍛鍊,去除一切垢穢,回復本來的明淨和光彩。
 
菩薩於第二地的修習,四攝法中以「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能圓滿持戒波羅蜜。至於其他的部分並不表示沒有修習,只是隨力隨分,隨順而行。
 
因為離垢地菩薩的勤行精進,他累積廣大的福報,常常生為理想的領導者,有大自在力。他或許示現在家;或許示現出家,不論何種身分,他都勇猛修行。並且,不忘再次自我期許:「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
 
以上,略說菩薩離垢地。
 
看完菩薩道前準備以及兩地菩薩的介紹,你,準備好要上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