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第 103 期

與古佛相遇03

中國石窟造像巡禮

圓光佛學研究中心圖像文獻研究室副研究員 郭祐孟

〔蘭州〕



◎蘭州「黃河母親」雕塑。


  離開武山,經過定西,就抵達蘭州。當地人稱黃河為母親河,有濃厚的感恩之意。黃河岸邊有一座雕塑,稱為「黃河母親」,充滿溫馨感,融合了當地彩陶文化的魚紋,成為甘肅歷史的載體。


〔劉家峽水庫與炳靈寺石窟〕

◎唐述窟


  永靖縣有一座劉家峽水庫,乘船沿著水庫進去,可以抵達大寺溝的炳靈寺石窟,那裡遺留了西元四百二十年前後的大量造像,與一篇非常珍貴的題記。炳靈寺石窟周邊地區古稱為「唐述窟」,意思就是「鬼窟」,因為地形非常詭異的關係,北魏酈道元撰寫的《水經注》有記載這個地方。

◎大寺溝今昔對照


  雙峰是大寺溝的地標。民國初年,大寺溝的水位可以走船,現在的大寺溝已經沒有水。環境與氣候的變遷是這樣的無常,這正是佛陀宣說的真理。但不管怎麼說,這些具有時空性的佛教藝術,代表每一個時代佛教徒的心靈結晶。而且經過一千六百年的古佛像,還能與我們相遇,真是難得的因緣,讓人十分感動,這也是最好的佈教手法。

〔炳靈寺大佛今昔〕

◎炳靈寺大佛今昔


  炳靈寺大佛原來雕造於唐代,經過明代的整修之後,穿起西藏式的袈裟。


炳靈寺棧道

◎炳靈寺棧道


  大佛的右上方有兩座天然石洞,棧道高數層樓,其中一六九號洞窟有豐富的西秦造像。


西秦造像一

◎西秦造像一


  大部分留下的是石胎,從體量上可以看出風格特色,極少部分殘存著泥皮跟彩繪。我們透過對這些殘破彩繪的元素分析、比對和復原,然後才知道這些佛像是受到什麼樣風格的影響,反應著哪些思想和禪法的需要,這是佛教美術史上非常重要的課題。圖片右邊那一件是一號洞窟的主尊,經過後代整修,線條比較僵硬。


西秦造像二


  特別要講一下左圖的苦行像。在犍陀羅地區或者南洋,苦行像都以表現專注、堅毅的精神著稱,重寫實,青筋暴露,可謂身心鍛鍊的極致表現!造像手法過度寫實的結果,讓我們體會不到苦行到底有什麼意義?
  相對地,中土匠師並不欣賞那種忿怒尊或爆炸式的表現,這可能跟我們整個儒家文化的載體有關係。苦行像來到中國,就被改變成微笑臉與苦行身的結合體,這種藝術手法的對比是很高明的。—讓我們同時觀看到佛陀的因與果,看到從苦修的因,到莊嚴的喜悅之果。大概只有中國的文化土壤才會產生這樣的造像。
  右圖的菩薩像個小孩一樣,好天真可愛的神情,這是未來佛彌勒菩薩像。他垂足半跏,右手作思惟相,頭部稍微傾斜,這正是「半跏思惟相」。雖然,早期的彌勒菩薩經常以半跏思惟相出現,但不能說半跏思惟相就一定是彌勒菩薩。譬如:觀音半跏思惟、釋迦太子思惟等。思惟是佛教很重視的,透過深層思惟才能夠啟發我們的覺性。


無量壽佛龕

◎無量壽佛龕:阿彌陀佛三尊龕


  河西地區的十六國晚期到北魏初期,造像風格是相當接近的,可視為一個時期,沒辦法用政治朝代去切割。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西方三聖像就是西元四百二十年(西秦建弘元年)的無量壽佛龕,還附帶一篇非常好的墨書題記,有些學者認為墨書是道融(鳩摩羅什的十大弟子之一)寫的。鳩摩羅什曾分散弟子到各地方講學及傳禪法,其中有些弟子往河西地區走,但是否直接影響了此地的禪修呢?目前文獻及史料不足,無法確實得知。只是從造像風格、時間、地緣等關聯性來看,卻是有極高的可能性。


先賢的足跡

◎供養比丘


  在殘破的壁畫中,你可以耐心地找出禪師曇摩毗之像,《高僧傳》裡面記載的一位西域高僧。來到炳靈寺石窟遇到了古德寫真,真是有飛越時空之感。一六九號洞窟的造像太豐富了,我們在圓光佛學研究所是用了六個小時的時間來跟同學講說,這樣才勉強把裡面的相關內容都介紹到,這真是太珍貴了。


第八窟正壁

◎第八窟正壁


  第八窟跟一六九窟是完全不同的感覺。一六九窟的暖色系,在此以明亮的藍色取代了,稱為「土耳其藍」,是從古波斯來的顏料。這個洞窟距今已經一千五百年,卻永不褪色!從壁畫的材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古絲路的商業交通史。絲路上的石窟藝術,雖是佛教文化的美術,但卻跟其他類型的文化有交流和共鳴,不單純只跟佛教思想劃等號,而是經過了轉化。自古以來,按照單一部經典直接製作佛像或經變圖的情況固然是有,但多半都經過轉化,把好幾種經典的共通元素,一起抽樣之後進行重組,然後呈顯在佛像與壁畫現象。在這個過程當中,加入了時空背景的種種元素,佛教文化迷人的地方就在這兒。


喇嘛塔

◎(下圖)喇嘛塔


  從西夏晚期到元代,這個地方就成為藏傳佛教活動之所,所以會見到喇嘛塔。這些喇嘛塔都是明代晚期以後的,現在也有一些喇嘛還住在那邊。

藏傳祖師與佛母像

◎(上圖)藏傳祖師與佛母像


  藏傳佛教帶來了藏傳佛教的美術,帶有一些尼泊爾風味。但是跟我們看到的唐卡還是有別,因為現存唐卡多為清代中晚期式樣。炳靈寺這些元代的圖像式樣更為古樸,有一些尊形認不出來,因為現在不流行。圖片中是大白傘蓋佛母與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的形象模擬文殊菩薩的造型,只差在黃帽子與黃袈裟。宗喀巴右手持蓮花寶劍、左手持蓮花經典,受到藏族人的崇拜。 

 
浮雕塔

◎崖壁上羅列的浮雕塔


  崖壁上遺留著很多浮雕塔,據說是用來存放當地的高僧舍利。開放觀光後,遭到有心人盜挖買賣!其舍利與舍利盒,是五百年以上的聖物,如今物去塔空,令人扼腕。
  炳靈寺的後山還有很多沒開發的地區,那邊住家的小朋友都很可愛,卻也都很辛苦,沒有錢可以上學。難得有觀光客到來,只要船一靠岸,他們就會圍過來乞討,你看他很可憐,不忍心不給他,可是你一給他之後,一整群就衝上船了。小孩去跟外地人乞討,有些爸爸媽媽就在後邊休息,孩子拿到東西以後就交給父母。我曾經問他們說:「唸書要多少錢?」他說:「五塊錢人民幣!」我聽了都掉眼淚,不過二十來塊台幣,這樣也無法就學。你會看到人世間那種非常無奈的景象。相對的,在龍門石窟遇到的小朋友就幸福多了,他們放學之後還可以撿寶特瓶,補貼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