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二十二期/79年7月10日

我們只有一個台灣

編輯組


  經歷治安敗壞、政情詭變、匯率失控……等層出不窮的亂象,台灣已由經濟高峰的歡愉跌入前路茫茫的窘境,企業出走,移民熱潮也隨之湧起,一般人不禁憂心忡忡,不知到底何去何從?

  眼見苦難的中國人好不容易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稍稍喘息,享受一點沒有戰火,免卻飢餓的日子,不意轉瞬之間這美麗之島竟差勁到令人想一走了之!無怪有人急呼:台灣不能再往下掉了,掉一步,可能萬劫不復。基於這種認知,本文中我們願意提供佛陀在經典中啟示的智慧,作為台灣前途的建言。

  在長阿含經中記載佛陀藉阿闍世王想攻打跋祗國,而遣派大臣禹舍請示誡敕的因緣,對阿難開示:跋祗國人不會受侵損的七個理由,使禹舍聞而知跋祗國非輕易可得,因此知難而退,同時,佛陀藉此召集比丘教示令僧團和合久住、法不可壞的「七不退法」:

  一、數相集會,講論正義。

  二、上下和同,敬順無違。

  三、奉法曉忌,不違制度。

  四、敬事力能護眾、多諸和識的比丘。

  五、念護心意,孝敬為首。

  六、淨修梵行,不隨欲態。

  七、先人後己,不貪名利。

  這七個方法雖是對比丘僧團而說,但也可說是當前國家社會怪象的一劑針砭。七條中除第六條較屬個人性外,其餘六條無一不是踐行在人與人之間,而以敬眾、敬長、敬賢為原則,這些「敬……」最要的前提是建立在團體之上,沒有各逞所能互相抵銷力量的情況,當個人放棄自己的意欲而尊重大多數人時,團體的使命也因此而完成延續。

  民主政治的特色是眾人之事由眾人議決,近觀國內議壇,鬧劇不斷上演,彷彿「會」是為了諍,「議」是為了僵持己見,結果議事效率廢弛,法案堆積如山,民眾福祉被置諸腦後,原有的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製造得更多。若果立委「數相集會」時,能「講論正義」,以慎思、負責的態度,善盡監督之責,與諸部會首長共體時艱,「上下和同」站在發展性、趨勢性的觀點共同推動國家政策,如此對個人意見而言,可能是一種犧牲,但對團體的使命立場來看,卻增加了踐履的力量。

  我們知道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在社會、經濟各方面都是複雜且多元,而要使各方面有秩序運行的關鍵就在法律。而台灣法治不彰是有目共睹的,經濟上財團壟斷,內線交易炒股票、炒地皮……;社會上時聞搶劫、擄人勒索……,日常生活裡亂倒垃圾、交通違規……,在在顯示國人知法、守法的觀念薄弱,民主政治的實踐,必要與法治密切配合,海外人士一致認為「台灣不缺乏自由,但缺乏法治」,因此,國內專家學者不斷提出要使台灣變成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必要有適合時代潮流的典章制度,這的確是實現民主的重要一環,但我們認為: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外,更需要「奉法曉忌、不違制度」的國民,否則越是打著「民主」的旗幟,越是嚴重破壞法治的前鋒。

  知法、守法是一個民主國家的國民實現民主的基礎,除了外能「不違制度」,內還需「念護心意、孝敬為首」,因為「孝」能令人去惡、「敬」可使人貫徹始終,從大社會的觀點來看,「孝」與「敬」即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知識、職位、工作,以及周遭一切人、事的處理態度;此外「淨修梵行、不隨欲態」更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如果人人節身自愛,不為欲所驅使,自然不會去作奸犯科,法治自是生活的保障。

  選舉是民主社會的基礎,「敬事力能護眾、多諸知識的比丘」用在現代社會是告訴我們要選賢與能,珍視自己神聖的一票,推選有政續、敢擔當、肯作事的人民喉舌來展現政治理想,這是我們對民主的基本敬意。如果國人沒有這種自尊,就不可能要求我們的代言人要「尊重民意」。

  雖然,社會動盪.國家擾攘,但台灣只有一個,相信這裡還是我們最安穩溫韾的家園,此刻,從每個角度看,生活在台灣的每個人,都在參與一項龐雜、多變、無前例可循的試煉。如何於衝突中找到協調的平衡,於失落中重新建立價值,是每個負責任的國民應有的反省。我們已有許多犀利的批判與指責,往後,我們更需要冷靜的智慧與關懷。要勾繪時代的圖案,需要我們的參與、投入,「先人後己,不貪名利」向前走去,而後把一切交給歷史去評斷!



[香光資訊網]   [香光莊嚴]   [香刊22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