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四十三期/84年9月20日

我對「空」的認識

釋見侖


  佛門號稱「空門」,「空」是佛教的標幟,要瞭解「空」的哲理,應向佛門探究。

  一般人一聽到「空」,便以為佛教是虛無、消極、否定一切的,往往對「空」甚至對佛教生起恐懼、排斥,而不敢學佛,就算是佛教徒也未必瞭解「空」的哲理,因此若有人儘管看了許多佛書,聽了許多佛理,吃了多年素食,打坐、念佛樣樣來,如果不能體解「空性」,學佛可說還不及格。

  「空」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如何認識「空」的世界?大乘佛學以「空」為基礎,也以空為究極,「空」是大乘佛學對宇宙萬象的一種扼要說明,說得更詳細點就是「緣起性空」,佛教認為宇宙萬象都必須依賴各種因緣條件才能生起,若因緣離散,事物也就隨之消滅。換言之,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聚集則生起,因緣離散則消滅,因緣變異則變異,沒有「自性」﹙依中觀學派說法,自性是指事物內在不變的本質﹚,所以一切事物沒有自主性、獨立性、絕對性、堅實性、永恆性,這就是所謂的「緣起性空」。因此,「性空」是指一切事物的自性空幻不實,更進一層地觀察,所謂「空性」,即是指一切事物的不定性、變化性、可塑性、可作性及可滅性。

  若有人說,「佛教只會說『空』,這也空,那也空」,這是有待釐清的,因為佛陀若只說「空」,不必耗費那麼多口舌力氣,說法四十五年。佛陀在很多經典中都說「有」,例如有善惡因果、有聖人凡夫等等,所以佛教不只講「空」而已,而「空」不是在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它是在說明一切事物存在的實相,不是絕對性、獨立性、真實性的。一切事物的存在是在某個時空因緣下,它具有某特定的相狀、? 能與作用。譬如一桶水,以性空的觀點來看,它在某些因緣條件下,暫時保持了液體的相狀,可以用來解渴,也可以用來灌溉花木或漱洗清潔,但當時空因緣轉變,它可能會變成氣體的蒸氣,或固體的冰塊,其功能又各有不同,所以這桶水是因緣下的產物,其永恆不變的本性是「空」的。

  在《大智度論》「十八空」中,亦處處談到「緣起性空」,其中精彩的地方,就是問難者不斷提出「兩難式」的批判,例如「空」否定了一切事物,那麼「空」到底有沒有否定它本身?換句話說,「空」是「空」的嗎?若「空」是「空」的,那麼「空」不能否定諸法;反之,若「空」不是「空」的,那麼「諸法皆空」這句話就不對了,因為至少有一「空」法是不「空」的。對這樣的問題,龍樹菩薩的回應是:「空」不但否定一切事物,也否定它自己,亦即是《般若經》中所說的「空空」,不但有為法是「空」,無為法是「空」,連「空」的「空」也是空的。龍樹菩薩更說:「空」只是世俗諦中的方便施設,在第一義諦中,連「空」都不可說。因此說「空」,主要是讓我們知道「一切事物無自性」,當我們瞭解此一「空」的如實真相後,「空」的自性也不可得,自然就能放捨「空」,這就是「空空」。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亦多次讚歎諸佛菩薩的德性,這可以看出「空」並不是虛無主義,而是在因緣生、因緣滅的定義下,否定諸法的自性,而諸法的? 能、作用和相狀是存在於因緣性空中。在緣起性空中,我的學習是:萬事萬物空無自性,「我」也是無自性的,因為「空」的意義是可變性、可塑性,如此,成佛便成為可能。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43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