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四十三期/84年9月20日

觀音的中國女性形象

于君方



  觀音女性形象的產生有幾個來源,雖然有些可以在佛經找到根據,但她們卻是中國人對佛教理念的改造,更重要的是,它們含有孝道及女性貞潔等中國傳統的中心思想。觀音的這些形象產生於民間撰造的「傳記」,且與特殊的地緣有緊密的關係,經由靈驗及信徒的報導,並透過文學及藝術的推廣變得眾所週知,直到遍及全中國。

妙善公主

  妙善公主是目前所有觀音女性形象中最著名的,她的故事很可能是用於解說印度密宗千手千眼觀音的圖像。對一般中國信徒而言,千手千眼的形象可能是奇異而不易理解的。妙善的傳說及她與河南汝州香山寺的關係已深受學者的注意,香山寺內大悲塔原來置有一尊千手千眼觀音像。

  唐朝時隨著密教的觀音像傳入,千手千眼的造像非常流行。然而,香山的觀音像卻是獨一無二的,因人們相信觀音不僅在此創造這種造像,而且也在此過了一段顯聖的生活。杜德橋認為香山之所以成為進香聖地,是於一一○○年開始由當地的官員及寺廟住持聯合提倡的結果。蔣之奇(一○三一─一一○四)在汝州當過短期的知府,曾與香山寺的住持懷晝見面交談過。懷晝送他一本《香山大悲菩薩傳》,這本書由一位到香山朝聖的神秘僧人帶給懷晝。內容據說是一位神明針對道宣(五九六─六六七)所提問題的答覆。此書敘述觀音如何化身為妙莊王的三女兒,她修習佛法並拒絕婚嫁,當父王生病時,她犧牲雙臂及雙眼救治他。她在雙親面前顯現千手千眼的形象,再恢復原樣,然後謝世。她的舍利子與「自造」的像很快成為每年二月十九日朝聖的目標。

  蔣之奇依懷晝所述撰寫妙善觀音的故事,並由蔡京寫成碑文。蔣在轉任汝州不到三年後調任杭州,這故事可能由蔣從河南帶到杭州。杭州的上天竺寺曾有一石碑,上面可能是「重刻大悲傳」,碑文的前半部已毀損,所以保存下來的拓本缺前段。這碑立於一一○四年,重述妙善公主的故事。在當時,上天竺寺已是個有一世紀歷史的觀音朝聖中心,在蔣到任前,這故事在杭州可能尚未為人所知,可是傳到杭州,就變得與上天竺有緊密的關聯。它被詳細地記載在《香山寶卷》裡,傳說這寶卷是該寺的普明寫的,而該寺所供奉的就是白衣觀音。

  《香山寶卷》現存最早版本的年代是一七七三年,序文中敘說一一○三年九月十七日有位和尚造訪普明,指示他寫下這個觀音故事以救世。他依造訪者所述,同時看到觀音手持淨水及柳枝顯身而撰寫此文。後來有位女大士又把此文交給廬山的寶豐,並要他傳給根機淺無法修習禪的人。

  《香山寶卷》提供許多有關妙善觀音的生平細節。該書說妙善出生於二月十九日(一般慶祝的觀音聖誕日以此為據),她從小吃素,長大時拒絕婚嫁而觸怒父王。於是被監禁在御花園,後送到白雀寺做苦工,但她仍沒有屈服,她的父王便焚燒該寺,燒死了五百名僧尼。由於未能把妙善燒死,她的父王將她判刑絞死,她的身體被山神帶到「屍林」,地藏菩薩現身引她的靈魂遊歷地府,她為地獄眾生講道並讓他們解脫。閰羅王怕地獄內的人被度空,只好請她回到陽間。然後妙善到香山修道九年,當時她的父王罹患一種群醫束手無策的怪病,妙善化裝成和尚去見他。她宣稱只有由終身心中無恨者的眼及手做成的藥才能救他,然後指示他去尋找香山「大仙」,當使者來時,她將雙臂、雙眼給他們帶回去。國王吃下藥後,身體果真痊癒了,決定前往感謝救命恩人。當皇后、國王認出這無眼無臂的仙人正是自己的女兒時,他們深受感動並皈依佛教,他發願祈求妙善能回復到「全手全眼」,當下仙人宣稱她其實是真正的觀音。然後現出她的真身:頭帶真珠冠,瓔珞繞身,手持楊柳枝及淨瓶,立在一座金光閃閃的千瓣蓮花台上。(這與早期所描述千眼千手大悲觀音的形象不同)。《香山寶卷》也提到紫竹林及鸚鵡,這是從造像特徵以顯示與觀音的普陀山有。

南海觀音

  十六世紀的《南海觀音全傳》是《香山寶卷》的改寫,明顯地把香山及普陀岩確認為同一地方,而普陀在當時已變成國內外的主要朝聖中心。此書也為觀音及善財、龍女提供一個民間傳說而非正統經典的解釋,此三人組於十二世紀開始出現於圖像中。在佛經內,觀音僅與善財或龍女有關,但並不是同時與兩者有關。善財在《華嚴經》裡是年輕的朝聖者,他為了學習佛法拜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龍女則可在密教經典內找到出處,經文敘述觀音往龍宮傳授陀羅尼,龍女因感恩而贈送價值無比的摩尼珠。《法華經》也提到她,但未直接與觀音有任何關聯。我相信這兩位隨從在佛教的身份相當於道教的金童、玉女,自唐朝以來,金童、玉女即是玉皇大帝的隨侍。

  《南海觀音全傳》的作者在處理其他資料時,也同樣不被傳統所拘束,整個皇室被神化了玉皇大帝賜給三位公主頭銜,她們並全部化為菩薩。妙善被賜名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並被指派為南海普陀岩的主人。兩位姊姊是文殊及普賢菩薩,並被命統理五台山。玉皇大帝更贈予她們二位綠獅及白象作為坐騎,牠們從釋迦牟尼宮的守護崗位上逃出,並企圖凌辱兩個姊姊,最後妙善觀音出現相救,後來觀音也有了稱為「孔」的坐騎。這些增添的資料可能是用來解釋宋朝以後流行的三大士的新組合。晚唐四川大足石窟似乎提供了最早的式樣,千手千眼觀音站在中間,文殊及普賢分立兩側。

  妙善是觀音女身的顯現,但並沒有任何圖畫或造像起源於此,妙善的故事主要是解釋千手觀音的由來。然而,當普陀被認為是妙善的故鄉時,南海觀音開始被描繪成一位女神。她通常坐在竹林中或滿月環繞的岩石上,她或攜帶著淨瓶,手握楊柳枝或將淨瓶置於身旁,楊柳枝也常被置於淨瓶內,善財及龍女隨侍在旁。她也被畫成乘著波浪或立在鰲頭上,白鸚鵡嘴啣念珠翱翔在她的右上方。國劇「天女散花」也有描述這觀音像:「普陀宮殿,觀音滿月臉,善財龍女站兩邊,白鸚淨瓶,楊枝甘露水,廣度眾生離苦淵。」在《西遊記》裡觀音被稱為「南海觀音」,有人認為吳承恩可能到過普陀,因《西遊記》中約有九處對這個島作詳細的描述。

  十六世紀時,普陀山經長時為人忽視之後,於明萬曆皇帝及其母李太后的支持下,再現為一個主要的朝聖中心。這個島在十七及十八世紀於康熙、雍正及乾隆朝內繼續秉承皇恩,因此南海觀音在那幾個世紀能超越其他形象實非偶然。在這段期間,可能為增加普陀的聲望而出現了寶卷,《善財龍女寶卷》是描寫善財與龍女,而白鸚鵡則是《鸚哥寶卷》的主角。

  《善財龍女寶卷》敘述觀音如何收了兩個侍從及白鸚鵡。善財是九世紀時陳宰相之子,他年過五十而無子,因此前往普陀向南海大士求子。由於他命中註定無子,觀音賜給他一個在賜福天官座下的侍童──招財童子做兒子。這孩子很早就顯露出非凡的能力,拜在黃龍真人的門下學習,此人是妙善觀音的摯友,也是《觀音濟度本願真經》的主角。

  黃龍真人為這男孩取法名「善財」。過了三年,善財表現很好,甚至從未回家,為了考驗他,師父告誡善財當他出外訪友時好好看守洞府。由於當時是善財父親六十歲生日前夕,他決定回家探望。但尚未離山便聽到一個女孩哭著求助,在獲救後,她回復成大蟒蛇要吃他,因她已餓了十八年。觀音隨後救了善財,並施法使蛇魔爬回當初監禁她的瓶子內,然後把瓶子放在普陀山的潮音洞中,要她滌淨心中之毒。她修鍊了七年轉化為龍女,毒心轉化為夜明珠,也就是她獻給觀音的那顆珍珠。

  鸚鵡的出處應是《阿彌陀經》,其中描述鸚鵡、頻迦鳥等鳥在極樂世界中歌誦讚歎淨土的功德,使往生淨土的人得到利益。如善財的來歷一樣,鸚鵡的出處也受到民俗式的處理。這隻鸚鵡是《鸚哥寶卷》的主角,牠父親死了而母親也罹患重病,她想吃僅生長於東土的櫻桃。雖然她警告東土的人都很邪惡,這隻孝順的鸚鵡仍不顧一切地飛去取櫻桃。牠不幸被獵人逮捕,他們發現牠會說人話,就把牠賣給一位富有的地主。牠便開始講道,結果使那些獵人放棄打獵皈依佛教,但這富人拒絕釋放牠。有天達摩降臨提示牠以裝死來逃脫,當這富人看到牠瀕臨死亡,就把牠丟到地上。牠飛回家去看母親,但母親已經去世,牠悲傷得昏了過去。觀音為牠的孝心所感動,以淨水灑在牠身上,牠甦醒了過來,觀音也幫助牠的雙親投生善處,牠請求終身跟隨觀音以報恩。《善財龍女寶卷》結語中說:「菩薩站在鰲頭之上,善財腳踏蓮花,冉冉竟望紫竹林而來,又見,白鸚鵡口啣念珠從空飛來迎接菩薩。至今留此一幅畫圖在世。」作者在寫此卷時,可能正看著這樣的圖畫,因這樣的造像現存最早的是十二世紀。十六世紀後,普陀的聲名愈盛,南海觀音流傳更廣。

魚籃觀音

  如果妙善公主是處女童貞的象徵,魚籃觀音則是較複雜的女性形象。。唐朝佛教盛行,但在陝西東部一帶的人因性喜打獵,對佛教缺乏興趣。約八○九或八一七年時,有位年輕貌美的女子來此揚言誰能於一個晚上熟記《法華經》中的〈普門品〉,她便願委身相嫁。第二天早上,有二十人通過測試,女子稱言無法嫁給這麼多人,她要他們熟記《金剛經》,又有十多人通過測試,她再要他們於三日之內熟記《法華經》,這次只有馬郎通過測試,所以他準備婚禮並邀請女子到家中。一進門,女子便道身體不適需要休息,就在婚禮之前,女子突然去世,屍體很快就腐壞了,於是立即下葬。幾天後,一位身著紫袍的老和尚來到此地,要求馬郎帶他去看這墳墓,當和尚打開墳墓,屍體的血肉早巳腐蝕,只剩下一身骨頭串著一條金鏈子,就像舍利子。和尚告訴圍觀的群眾,這是聖人顯靈的徵兆,祂來此就是為了要解救他們脫離罪業果報,和尚用水將骨頭洗淨後繫在杖上騰空而去。之後,許多居民就此改信佛教。

  在最早的傳述中,女子還未被指為觀音的化身,且也未提到魚籃一物,甚至連出現聖跡的地方也不知名,這些故事細節是後世補加的,並在崇拜風氣下發展成為普通常識而常被人引用。如汝州禪師被一位和尚問起:「何為法身?」他即回答:「金沙灘馬郎婦」。黃庭堅於一○八八年所寫的詩中也曾引用此句「鎖骨金沙灘」。這女子後來被認為是觀音的化身,人稱她為「馬郎婦」或「魚籃觀音」,因當她到金沙灘時妝扮宛如一位賣魚婦,手中還提著魚籃。? 多題名為馬郎婦或魚籃觀音的畫被保留下來,宋濂曾寫一「贊」於魚籃觀音的肖像上,這可作為魚籃觀音完整的傅記。

  無論在中國的詩詞或繪畫中,魚籃觀音總是年輕貌美且有魅力,她答應婚事,不像妙善拒絕婚姻,但與妙善同樣地保持著處女之身,她是利用性欲為手段去幫助人們向善。另外還有個傳說,在大曆年間,住在陝西東部延州的一位女子,她比馬氏略早幾十年,這女子與任何有求於她的男子都發生性關係,大家都當她是淫婦,但奇怪的是,只要與她發生性關係的人,據說從此都不再有性欲,這名女子廿四歲就死了,被隨便埋在路邊。不久,一位從西方來的外地和尚到這女子的墳前誦念經文。那些憎惡這名女子的村民們紛紛問和尚為何要理會這個人盡可夫、寡廉鮮恥的女人?和尚說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慈悲,並預言她的骨頭連成一串,當墳被打開,只見她的骨頭果真串成一條鏈子。

  這二個故事清楚地說明了同一個主題──性,不論是直接地有性關係或開始答應爾後又拒絕,都可以成為有利的工具,成就精神上的更高境界,這在? 多大乘顯密經典中,都有同樣的例子。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有位善知識就告訴善財,她滿足所有帶著欲望來見她的男人,並藉此使他們消念棄欲。有些人一見到她就立刻滅除熱情,有些人則需要與她說話,或握她的手,或待在她身邊,或凝視著她,或擁抱她,或親吻她才能消滅他們的情欲。

  魚籃觀音及延州女子的傅奇,其實可以在佛教中找到根據。然而一般人主要是經由民間故事及寶卷得知。如《魚籃寶卷》、《提籃寶卷》、《賣魚寶卷》、《西瓜寶卷》和《觀音妙善寶卷》。有關這個女主角的生平細節﹙如生日、年歲及身份等﹚,都是根據妙善的故事寫成,而它的發展卻是從陝西移到江蘇、浙江,這說明佛教信仰已在沿海地帶生根發展。在這些寶卷中,觀音首次以賣魚老婦的面貌出現,觀音又老又窮的形象是始於宋朝之後,從明朝開始,她便被稱為「觀音老母」,這可能是受到當時民間教派奉「無生老母」為主神的影響。很少畫家將觀音畫成老相,除了丁雲鵬「觀音五相」的最後一相,在這幅畫中,觀音是位蒼老嚴肅、身著白衣的婦人,坐在靠海的山巖中。

  其他幾種寶卷都保留著這故事的主要情節,但也有配合當地習俗而做的適當改變。所有故事的共通點就是對魚籃觀音的造像給予合理的解釋,且記載魚籃觀音在當地盛行的景況。事實上,有關魚籃的主題,並沒有在所有形容觀音為一富有誘惑力女子的寶卷中出現,如在《觀音妙善寶卷》以及《西瓜寶卷》中,觀音並不是個賣魚婦,反而強調她是個身著白衣的年輕寡婦。也就是在十世紀後,廣受膜拜的白衣觀音形象加諸於馬氏及魚籃觀音之上,這是個很好的例子,可看到晚近寶卷的綜合性,作者自由地把來自不同傳統的故事湊和在一起。

白衣觀音

  觀音的另一個主要形象是白衣觀音。依筆者之見,送子觀音應是白衣觀音的變體。白衣觀音一直是學者爭辯的主題,如馬斯培羅及陳觀勝視祂為密宗女神潘達拉娃西尼(白衣女神),且是白多羅女神的中國化(白多羅是觀音的首要女性配偶,西藏佛教的女神)。陳觀勝說唐朝時祂被引入中國,進一步轉變成保護生殖的女神,因祂屬胎藏界曼荼羅,中國民間宗教從佛教中移用了祂,將「胎」一詞望文生義,使祂變成送子觀音。

  羅夫.史坦不同意上述的解釋,他認為潘達拉娃西尼不應和白多羅混淆在一起。他有兩個主要的論點,首先他認為白衣觀音第一次出現是在六世紀時譯出的《陀羅尼集》中,而非馬斯培羅所說的八世紀經典,此神的外貌在六世紀的經典中也有清楚的記載。祂沒有特定的性別,穿著白衣坐在蓮花上,一手握蓮花(不是楊柳枝),一手持瓶,頭髮往上梳,這大概是觀音造像的經典基準。白衣觀音畫像的文獻記載自唐至宋均有,但他們從未精確地描寫造型,所以無從知曉此經的描述是否一直被遵守。

  史坦第二個比較重要的論點是,在唐朝譯入的有關「佛母」或佛陀女性化身的密教經典中,同時提到白衣(潘達拉娃西尼)和白多羅,白衣是以觀音為首的蓮花部的母親,祂又稱為「白居」,因祂住在一朵白色純淨的蓮花裡。有些經典形容白衣坐在蓮花上,垂下的左手拿著套索,舉起的右手拿著般若波羅密多經,這和早先著白衣拿著蓮花和瓶子沉思的形象大不相同。白衣也與白身不同,白身與其他神環繞在不空絹索觀音四周,坐在普陀洛迦山上。讓事情更複雜的是在胎藏界曼荼羅中,位於觀音宮中的三個女神──白居、白身和大明白身,全都身著白衣,所以全都能稱作「白衣」。白色是開悟心靈的表徵,而諸佛菩薩狴挬撮z而生,居住在觀音宮中的蓮花部女神之所以都是白色,因為她們是諸佛菩薩的「母親」。

  從十世紀以來,白衣觀音在雕刻、繪畫、詩歌等受到廣大的歡迎,祂常被描寫成戴著白色長而飄逸的披風,帽子有時蓋住頭。中國人於十世紀開始信奉祂,固然觀音崇拜和密教經典中潘達拉娃西尼很可能有關聯,但我們沒有明確的證據,因中國的白衣觀音和密教儀軌並沒有直接關係。除了陀羅尼以外,讚頌祂的經文沒有任何密教的成分。祂似乎是在多羅、準提和其他密教神祇之外獨立發展而成,我確信祂的崇拜是由於一些中國撰造的經文將祂描述成靈驗的送子女神或生殖女神,祂本身雖不具性別,也從未作母親,但祂將小孩送給別人。這個區別可以心理學家凱倫.佼尼說的話為準則:「祂是代表母性慈愛心的表徵,但不是代表母性。」

  這些本地撰造的經文一般都稱為《白衣觀音經》或咒,它們都很短,一律附有咒語。人們堅信念或背誦這些經文一定有靈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衣觀音(大士)神咒」。在十一世紀它就已流行,直到今日仍廣泛地由信徒印製贈送。另外,《觀音十句經》時常和前者合併在一起而有數種不同的名字,如《觀音夢授經》、《觀音保生經》、《觀音救生經》。這經文也可追溯到十一世紀,據說是由白衣觀音傳授給她的虔誠弟子,人們相信持誦這些經會自各種痛苦中解脫,但經文並不特別和生育有關。

  允贈小孩(特別是男孩)的能力,記載在另一部經文,這部經也有許多不同的名稱,最普遍的是《白衣大士(觀音)五印心陀羅尼經》。若長久期待男嬰而未得,持誦此經就可得男,且這男孩會以特別的方式降生,最早的例證可追溯到唐朝,這或? 可以解釋經文的起源。

  唐朝有位住在衡陽的仕紳,他年歲已高但膝下無子,為求子而到處祈求。有天他突然遇見一位老僧送他《白衣觀音經》。僧人告訴他任何人只要持誦此經,所有願望將會滿足,假如想要有子,就會得到聰慧的兒子,此子出生時將會「白衣重包」。此後他和妻子虔誠誦經,數年之內有了三個兒子,全都以「白衣重包」的方式出生。當衡陽縣令聞知此事後,也捐錢印製發行此經而獲得子嗣。

  很多附於這部經的奇蹟的特性值得注意。第一,雖然有些事發生在十一至十三世紀,但大部分集中在明朝,尤其是明末,所以,將白衣觀音當作送子觀音崇拜的信仰,堅固地在中國建立起來的時間,應在一四○○至一六○○年間。第二,作為畫卷封面插畫的木刻觀音通常是坐著,腿上抱著嬰兒。十七、十八世紀福建出產的白磁製品與象牙雕像可見典型的送子觀音像,送子觀音和聖母瑪麗亞、聖嬰之間的相似點引起廣泛的注意,而這種聖母像也在這兩世紀於歐洲部分地區流行。早在十三世紀基督教傳教士就曾來過褔建、廣東,而在十六至十八世紀間,大量的西班牙商人和傳教士攜帶西班牙和北歐的雕像到中國,他們也請中國工匠雕刻基督教的造像,其中大都是聖母瑪麗亞與聖嬰,這些工匠以漳州、褔州和廣州佔最多數,而這些也是塑造送子觀音的地方,因都是相同的工匠來製作宗教方面的圖像,所以聖母長得像中國人,觀音看起來有點「哥德式」,一點也不令人驚訝。〈普門品〉中談到觀音會送子,然而在明朝以前,即使描繪觀音是女性,也很少有手抱男嬰或將男嬰放於腿上的圖像,這圖像的基礎來自佛經的典故,但藝術的表現可能受到聖毌瑪麗亞造像的影響。

  這些奇蹟的第三個特性是提供了捐贈者的姓名和出生地,他們大多來自安徽的歙縣和徽州,徽州商人素以富有聞名,並不是只有此地崇拜觀音,但信仰似乎最普遍,因當地的人印得起經文。有趣的是捐贈者太太的名字中,有十七個人有個「妙」字,「妙」字是女性佛教徒很喜歡的法名,或? 因為「妙善」的關係,中國佛教家庭的女兒被取名為妙善或相似的名字,就好像基督教的女孩名字被取為瑪麗或瑪麗亞一樣普遍。

  《妙音寶卷》是白衣觀音的自傳,女主角名叫妙音,最早的版本是一八六○年,又名《白衣觀音寶卷》、《白衣觀音證道寶卷》,這故事顯然受《香山寶卷》的影響,這是其他寶卷所有共同的特性。

  這故事發生於宋太宗(九七六─九九六)時的洛陽,徐先生四十歲時,夫人生下獨生女妙音,她七歲時開始吃素,長大後大部分時間都在誦《法華經》,她拒絕結婚,但父母偷偷將她許配給王承祖,且和王家秘密計劃舉行婚禮,父毌騙她去看花燈,出門後就被王家埋伏等她的兩百人綁架,她向上天祈求,感動佛袓派遣天王、雷神、風神、雨神等製造暴風雨,在混亂中搶救妙音並送到白雲山,當暴風雨平息時,她竟神祕地失蹤了,只留下一本《法華經》。

  妙音的父母控告王家謀殺,王承祖被抓入獄,在嚴刑逼供下只好招認,王因此體認生命的多變,在獄中誦佛名號祈求釋放。當皇帝慶祝六十大壽舉行特赦時,王放逐邊疆從軍,兩位獄卒押王上路。有天晚上他們聽到廟裡傳來木魚聲,尋聲發現妙音,她告訴王事情的經過,使王皈依三寶並受五戒,當獄卒回家把這件事傳開來,官吏、雙方父毌及其他十八人都決定皈依她,尊她為「大仙」,這也是妙善的稱號。最後,在某年第一個月的第三天,她在光天化日下升天。

結論

  寶卷提供很多重要線索,幫助我們瞭解晚期中國藝術中觀音女性形象的演變。這些通俗的文獻可看到一些佛經的來源,但它們很少忠實於經典,反而大膽地結合不同的內容而創造出本土化的故事,如善財、龍女和白鸚鵡,可以追溯到《華嚴經》,《法華經》、《阿彌陀經》或千手千眼觀音的密教經典。此外,後期的寶卷與較早期的有親密關係,且把前者的特色加以重覆、潤色。

  各種不同女性觀音化身如何來的呢?靈驗記和朝聖傳統可能提供了最初的導因,而藝術和文學的推廣使它們受到歡迎。我認為每種形式的女性觀音原先都發展於一特定的地區,並和某一特定人的生命及某種造像有關。如妙善公主原先在河南受到崇拜,馬郎婦﹙魚籃觀音﹚在陜西,白衣觀音在杭州,南海觀音在普陀,由原是外來的男神,就這樣轉化為獨具中國特色的女救世者。隨著普陀發展成中國的「普陀洛迦」,在明朝時更成為國內外觀音的崇拜中心,南海觀音也吸收了妙善、魚籃和白衣觀音的形象,當我們研究南海觀音的造像時,可同時發現其他觀音形象的痕跡,經由「重疊」的過程,南海觀音成功地保留祂的特性,也加入了其他觀音形象的神奇傳說,有時甚至相衝突,但互相確認證實的結果,卻加強了信徒眼中觀音的「靈驗」。

  前面我們談到觀音「如何」轉化成為女神及祂所變成的形式,我想對觀音「為什麼」成為中國人「慈悲的女神」提供假設性的答案,首先,儘管大乘佛教反對二元論,但仍有把般若波羅密多人性化、女神化的傳統。在《小品般若經》中有首讚美般若波羅密多的長頌:「我們可以從她找到避難處.... ,她帶給盲者光明.... ,她把迷路的人引導到正途,她無所不知,.... ,她是菩薩之母。 」既然觀音是代表慈悲和智慧的菩薩,且有關般若波羅密多最短的經文──《心經》,是觀音在深定中所講的經,所以觀音非常合適作人格化的女神,但這答案並不能解答為什麼觀音菩薩在中國、韓國和日本以外的佛教國家,沒有經歷過任何性別轉換的情況。

  另一方面,女性觀音化身主要出現在宋朝,也可能是重要的線索。在十二、十三世紀民間宗教發展出現了新的地方神明,如瓦拉瑞•韓森在《中世紀中國神明的變化》裡提到:如早期的神明一樣,男人和女人在死後被封為男神和女神,但不像早期的神明,這些新的神在世時,他們只是個平凡的人,他們由於示現奇蹟而被認定為神明。女性觀音含有與這些神明相似的特徵,她們﹙除妙善公主外﹚在變成觀音之前,都過著卑微及平凡的生活,原來是宇宙菩薩的觀音要成? 地成為中國人的信仰之前,她必須適應中國神祇的特色與信仰模式。

  當觀音採用中國神祇的特色時,她成為全國人廣泛的信仰,我想觀音能受到歡迎應和同時期內女神出現的現象應一併觀察,如媽祖、碧霞元君、無生老毌,她們的起源與某些地方有緊密的關係,但最後都變成大地區甚至全國性的信仰,被認為與觀音有母女關係或就是觀音的化身,為什麼這些女神支配中世紀中國人的信仰直至今日呢?這是個複雜的問題,除非能更瞭解這些女神,否則可能不容易得到解答。無論如何,觀音本地化和女性化,對晚期全中國女神崇拜的興起應當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43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