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四十七期/85年9月20日

尋找宗教

宗教與宗教研究

哈佛大學神學博士 蔡彥仁 主講
編輯組 整理


什麼是宗教研究?

傳統宗教研究有那些取向?其現況如何?

現代宗教研究方法又有那些優點與局限?

信仰者與研究者最後的視野,如何達到「水平的重疊」?



  宗教研究方法學是透過多種不同的管道,試圖對人類各文化傳統中,不論是「原始的」或「高級的」宗教現象作一描繪、比較與詮釋。

  以下就個人所知,簡介晚近西方宗教研究學界所採取的幾種方法學:宗教哲學、宗教社會學、宗教人類學、宗教現象學、宗教心理學、宗教對話。在進入主題前有幾點須先強調:(一)對於各種方法學,我儘量以客觀的描述為主,再輔以個人的評論,評論的目的並非只是單純的批判,而是在突顯此一方法的優點和局限性。(二)每一方法學並非絕然獨立、互不統屬,相反地,? 多理論家因為採取多種混合式的進路,他們可身跨不同方法學的領域,在實際方法學的運用上,有? 多交疊重複的地方。(三)藉著西方宗教研究方法學,思考如何運用於中國自身傳統上,期能得出適合我們自己的宗教研究方法學。

關於宗教

[定義與描述]

  一牽涉到宗教,首先要定義什麼是「宗教」?「宗教」的本質是什麼?很多宗教學家為此爭論不休。對於宗教的定義,研究者與信仰者觀點不同,宗教研究者說「宗教是人的終極關懷」,信仰者說「宗教是悟道」,因此有人主張乾脆不要定義,而用描述的,但描述本身即牽涉方法學。宗教人類學家或文化人類學家會說:「宗教是文化的體系,透過一套象徵的系統來解釋或導引人生活的每個步驟,用象徵符號反應人某個心靈層次不同的感受」,這是一種描述,也是一種定義,訴諸某一個觀點來說明宗教是什麼,這是從外圍、研究者的觀點來描述宗教。

[本質與現象]

  西方習慣用本質與現象二元的分法來看待宗教。通常我們看到的是現象,而不是本質,本質是核心,現象是外顯的、可觀察到的,他們會在外顯的現象之後,探討其背後本質,以此二分野來觀察宗教。

[宗教人與宗教性]

  研究宗教要有假設的前題,西方學者對宗教若持肯定態度的話,基本上對宗教會有一個前題:「人是一個宗教人」,就好像研究政治學,會假設人是政治動物,因此會有政治的活動、行為,或是假設人是理性動物,因此做事很有邏輯。我們研究宗教也要有前題──人是宗教人,因此會有宗教活動,在歷史上產生宗教現象。

關於宗教研究

[理論與實踐須達到良性對應]

  宗教研究是很複雜的,因為其中牽涉到理論和實踐的層次。

  宗教研究是從各個不同宗教傳統中,歸納出不同主題、範疇,擬塑出一些概念,用以了解宗教;而對信仰者來說,其對宗教的了解是從實踐出發,無須像研究理論者須透過理論。因此研究者和經驗者或圈內人與圈外人之間,如何達到良性的對應,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在國外常遇到此類問題,如提到伊斯蘭教一般人會想到暴力、落後,很多伊斯蘭教徒覺得很冤枉,他們認為自己是愛好和平的,但圈外人卻覺得他們很暴力,這說明研究者和宗教圈內人的實際經驗有很大隔閡,因此研究者與實踐者、圈內人與圈外人,最後的視野是否能達到「水平的重疊」?這對宗教研究者而言是很大的挑戰,也促使研究者自我反省:我研究的結果是否可得到宗教經驗者的共鳴?因為宗教研究必須觸及核心,而非皮毛。

[不可用現象代替本質]

  談方法學必須澄清的是,不應只研究現象而忽略本質,現象不能代替本質。很多用社會科學研究宗教的學者,將宗教現象描述得很好,但忽略宗教內涵,例如很多宗教思想是因根植於某一部經典,衍生出不同看法而產生各個宗派,但社會科學學者對這點並不重視,這會使人認為宗教研究只是在外圍打轉而已。

  此外,不可認為學到一個方法就可據此作宗教研究,這會將宗教研究簡單化,可能造成誤導,要把各種方法把握得很純熟,交互運用,而且要看實際研究的對象,而決定用什麼方式來解釋宗教現象,這是非常重要的。

傳統的宗教研究

[現代宗教研究之父──繆勒]

  在談宗教研究之前,首先談傳統的宗教研究方法,方法學只有偏重問題,而無好壞問題,所謂傳統並不表示落伍,直到今天還是有人用這些傳統方法在研究宗教。

  雖說有人類就有宗教,但把宗教當作一門現代學科來研究,時間只有一百多年。一般人把德國的宗教學者繆勒( F. Max Muller )稱為「現代宗教研究之父」, 他是最早跳脫基督教傳統去看世界其他大宗教的學者。一八七九年時,他與多位經典翻譯家合作出版五十大冊的《東方聖典》,為宗教史經典研究樹立一里程碑。此套書除了搜集古印度吠陀經、奧義書外,也包括中國的論語、孟子、五經及道教的經典。至今? 多宗教研究學者仍要參考這套書,因此一般認為由繆勒開始而有現代宗教學的產生。

[聖典、經典──聖經研究模式]

  為何繆勒會用經典的方式來看待世界宗教呢?這是因為受限於當時方法學的訓練及人們對宗教的定義和了解。他們認為宗教的核心即在經典,(現代很多宗教學者,如台灣研究道教者,認為宗教核心在科儀而不在經典。)研究聖經是基督教非常重要的傳統,所以繆勒以聖經研究模式來看待世界其他不同宗教的傳統,如以吠陀經和聖經做比較,用此來了解印度宗教,因此初期宗教研究集中在經典研究。

  在西方,猶太教、基督教體系、伊斯蘭教被稱為「書本宗教」或「聖典宗教」,他們各有代表性的聖典,因此以經典研究模式來研究這三個西方宗教。他們看待東方的宗教,也是如此,但前提是這部經典是要有深度的,值得和聖經作比較的。

[語言、文字──近東研究之例]

  語言文字的研究對傳統的宗教研究非常重要,尤其對研究「書本宗教」而言更是不可少的方法。研究語言文字在宗教研究中是一專門的學門,因此須在文字語言方面下很大的工夫。以近東古典語言研究為例,他們透過考古方式挖掘出古代語言,如楔形文字在公元前五百年以前已流傳了一、二千年,古代近東很多西台人、亞述人、古巴比倫人用楔形文字書寫,要了解古代近東的宗教,首先就必須能掌握楔形文字。

  在西方很多學者花很長時間學習古代的文字,在東方也有人學梵文、巴利文,這些都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和心力,而這不過是宗教研究方法學之一,直到今天在日、歐、美等國,許多學生一踏入宗教研究仍是從語文開始。

[歷史──基督教史觀模式]

  傳統宗教研究是不能脫離歷史的,這和基督教有密切關係。基督教非常重視時間,從猶太教開始即如此,他們認為的歷史是「救贖歷史」──人的創造、墮落以及以後的救贖,每個歷史階段都有上帝的意旨,且都有其意義。傳統宗教研究以此觀點來研究世界其他宗教,自然有其局限,如佛教傳統的歷史觀、時間觀和基督教完全不同,印度教更是如此,對印度人而言,時間並不具體,這和西方具體的紀元有很大不同,所以基督教史觀模式並不見得適用於所有的宗教。

  雖然如此,歷史仍是研究宗教最基本的背景知識,此種宗教研究在歐美正式學名是「宗教歷史學」,宗教的想法或活動是累積而來的,必須從時間流動中去看其變化,因此須花時間來研究宗教史。

  除以上所列,教義、思想、義理也是傳統宗教研究非常重視的主題。

傳統宗教研究現況

[聖典研究]

  傳統宗教研究方法今天仍有人繼續沿用,但方式、角度已有所不同,例如西方學者在研究經典時,已開始注重口述、口傳的層面,他們用比較宗教學的觀點發現,口與聲音方面的宗教活動可能比文本還來得重要。很多宗教把經典當作儀式的範本,而不僅注重其中的教義。如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不能翻譯,不論種族背景,凡是以古蘭經進行的宗教儀式絕對要用阿拉伯文,一字一音不能更改,因伊斯蘭教徒認為聲音是阿拉直接的顯示,阿拉說阿拉伯文,就像猶太人認為上帝說希伯來文一樣,本身即具有神聖性,這就是伊斯蘭教徒內聚力非常強的原因。基督教則不同,聖經譯成各國語文,有二千多種,重在掌握經文教義內涵。以前宗教學者很少注意到這些,他們認為聖經、古蘭經兩者可以比較,今天宗教學者則注意到這二個宗教神聖性體系的最高權威不同:伊斯蘭教是古蘭經,基督教則是耶穌而非聖經。

  研究教義隨著時間而有不同的看法,今天研究聖典者會用詮釋學來重新解釋,例如運用詮釋文學的作品來解釋聖典, 但文本( text )不一定對等於經典( scripture )。另一方面,今天已有很多宗教學者在探討經典的神聖性,為什麼一部經典會受到一個宗教團體特別虔誠的對待,認為與其他經典不同?這是如何產生的?是經過創教者的決定,還是一群人共同宗教經驗後共同的決定?這牽涉到神聖性、權威性的界定問題。

[義理、思想研究]

  今天的經典研究,一方面研究義理本身,另一方面也會加入許多新的觀點,如生態保護、女權問題,研究宗教者試圖將傳統的觀念與現代關心的議題結合,希望能利用傳統宗教資源提供洞見智慧,以解決現代面臨的問題,此作法在現代非常流行。每個時代有其關懷的議題,如魏晉南北朝時所關懷的王權與沙門的問題,在民主時代就不成為議題了。所以新的議題幫助我們不斷革新傳統研究方法。

現代方法論綜述

  宗教研究方法是比較的,沒有絕對的,有它的優點與局限。一般來說,傳統宗教研究偏重人文科學,如歷史、文學、語言、哲學;現代運用的是社會科學,如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在歐美這二方面有人都交互運用,可看出宗教研究方法學更邁向多元的方向。

  從宗教研究範疇來看,作好宗教研究要把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二者整合,傳統的研究方法並不代表落後,新的也不見得最好,完全看你運用是否得當,分析搜集是否完整,結論是否具說服性,是否能深刻地把宗教內涵表達出來。真正有意義的研究,要打破各學科獨立的傾向,把方法學融會貫通,視研究的內容對象做適當的運用,不可自我設限。今天學術演進分工越來越細,因而有見樹不見林、自我本位的流弊,但宗教研究具有整合作用,讓我們覺得自己永遠不足,因此要經常請教別人,作綜合判斷,對每件事物都要認真學習,宗教學就是研究「人」的知識,不僅是一般人文學科的知識,更是超越人類深層的知識,宗教研究方法論有這樣的傾向及假設。

  宗教研究的複雜就在它不僅是理論也是實踐,今天的宗教研究趨勢,從人文到社會科學的都有,而社會科學所探討的有不少偏向人的活動與具體的生活內容,很多人會去研究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題目。

  今天作宗教研究的層面偏重以下幾個方向:

  一、歷史:今天有人將宗教研究稱為「宗教歷史學」,雖然宗教研究不只有研究歷史,但歷史是非常重要的層面,是認識人類活動的總來源。 史密斯( W.C.Smith )強調積累的傳統,要研究宗教,就要研究人的宗教行為現象,除了今天能觀察到的之外,很多過去不分東西、不分那一個宗教傳統,幾千年一脈相承的東西,都是研究的素材。所以歷史研究在宗教研究裡是一個很大的層面。

  二、系統結構:有些宗教研究偏向在系統結構上,如韋伯、伊利亞德、馮德列夫、瑪利.道格拉斯(參考下文介紹這些學者),所注重的是系統性、結構性,相對於歷史性的另一個偏重面相。

  三、宗教本質:宗教研究要探討的是宗教的本質、意義,不僅是做表相資料的整理彙編,還要觸及它的核心部分,若失去核心問題,那麼那些研究方法只是人類學、社會學,並不是宗教學,身為一個宗教研究者,要非常在意宗教的本質和意義。在對宗教的界定上,以人為主的概念,我喜歡史密斯所說的,宗教是攸關「人性的知識」的觀點,否則如果把經典當作一般書來研究,如何得出宗教的意義?經典是比詩更勝一層的,其中所蘊涵的東西更為精緻,更為豐富深刻,對一個有深刻宗教感受的人而言,會覺得它的意境在詩之上。宗教意義的追求是很多宗教哲學家不斷探討的面向。

  四、宗教與社會環境:很多學者會偏重研究宗教與社會大環境關係,因為宗教無法脫離環境來談,宗教與社會是現在非常重要的議題,趨向實踐和生活化的潮流下,這範疇吸引很多人投入心力去研究。


蔡彥仁簡介

1.美國哈佛大學神博士。
2.曾任教於輔仁大學、文化大學,現任教於政治大學。
3.語言專長為希伯來語、希臘語、法文、德文、日文、中文。
4.發表有〈晚近歐美宗教研究方法評介〉、〈古代西伯來的智慧與智慧傳統〉、〈中國宗教研究:定義、範疇與方法學芻議〉等多篇論文。




【宗教檔案(1)】

宗教的類型

  一般區分宗教類型有三種:有神( theistic religion )、非有神( non-theisitcreligion )、否定神( a-theistic religion )。(一)有神的宗教,凡是在宗教中敬拜一些有人格化的神,如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是屬於有神的宗教;(二)所信仰的宗教崇拜不涉及神,佛教即列於此,除一般小的宗派把佛陀當偶象崇拜外,很少人說佛陀是神(佛陀是覺者),很多宗教學研究把佛教列為不涉及神(非有神)的宗教。(三)反對、否定有神的宗教,如馬克思主義,在宗教研究中,有人認為這也是宗教的一種形式,但他們徹底否定神。不涉及神和否定神有些微差別。

【宗教檔案(2)】

什麼是神?

  西方一般傳統神學描繪上帝,是全能全知、不死、完全超越,是較具體、有人格的,這是受到希臘、羅馬神話的影響。在奧林匹克的山上的神都是人的放大,他們比人更美麗、更有力量,有人的七情六慾,只是不會死亡。後來基督教繼承猶太教而興起,認為神只有一個,沒有七情六慾,是人所能想到最完美的典型。

【宗教檔案(3)】

大宗教

  一般說世界宗教可指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印度教等,而西方宗教學中稱「大宗教」指具有悠久歷史、信徒多,且有一套經典、有系統的義理、龐大的組織,包括西方的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與東方的印度教、佛教,還有中國的儒家、道家,現在還包括道教,這些習慣上稱為「大宗教」。

  「大宗教」的數目一直有爭端,例如基督教包含了天主教和新教(習慣上所說的基督教),很多書籍把天主教稱為「大宗教」,也有人認為印度教的系統下還包含原始佛教、錫克教、耆那教,這些都認為是「大宗教」。

  除數目有所爭端,也有人不同意大小之分,認為隱含了偏見,因為「大宗教」須有組織、經典、系統教義,這是西方人以基督教作為標準而看待其他宗教的結論。因此大宗教之說是習慣上的分法,嚴格說來,在宗教研究方面並不妥當。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47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