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五十五期/87年9月20日

包羅萬象的「枚」字世界──

談佛經單位詞的多元運用

周美慧


「枚」原為名詞,指的是樹幹,轉作量詞,與「個」相近。

古人以「枚」計算銅板,就連糕餅、人,乃至項上人頭,也以「枚」來計算,

由「枚」字的表現方式或可窺見佛經文獻中量詞發展的狀況。



緣起

  因為參與國科會研究計劃,我接觸到以往一直都認為很枯燥的佛經語料。在努力把語料逐一過濾的工作中,發覺許多佛經小故事讀來頗為有趣,和以往對佛教經典的印象完全不同。由於我在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是語言學方面,所以除了故事本身的內容外,對於某些文字的運用也感到有興趣。

  我們在計算人時,通常會說「一個人」;說到「頭」時,一般的情形是說「一個頭」;說到糕餅類時,會以「一片餅」、「一張餅」來計數;說到銅板通常使用「一枚」來代。然而,我在過濾佛經文獻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古人用「枚」來計算銅板的單位,就連上述所提到的糕餅、人,乃至於項上人頭,也以印象中輕如鴻毛的「枚」字來計算,聽來頗有些令人驚心動魄的。興趣一旦被激發,讀起書來也就格外有趣多了。基於對「枚」字的好奇,我在閱讀的經過特別注意了一些它的若干用法。有些用法仔細想來感覺比現在常用的方法更有特色,被指稱的事物

  更能讓人印象深刻。在這將它略分幾大類與大家分享,同時也讓自己增加一些對文字的敏感性。

第一次量詞的出現

  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量詞是如何產生的?為何我們會需要量詞呢?

  我們發現,在殷商時代的甲骨刻辭中便有量詞的使用,如表示容積的「升」,在當時被大家公認的量詞僅有十多個。

  兩周時,量詞有所發展,據統計金文中所見者就有四十多個。《詩經》、《春秋》經傳及諸子百家著作中也使用了不少的量詞。後世常用的「丈」、「尺」、「寸」等量詞都產生於此時,另外,還有從器物名借用的臨時量詞和準量詞。集合量詞(如「束」、「雙」)和個體量詞(如「枚」、「匹」)也開始出現,但是數量仍相當少,數詞與名詞直接結合的方式仍是多數。

  到了漢代,量詞又有了新的發展。各種語言中,度量衡單位及貨幣單位都是不可缺乏的。個體量詞的豐富從漢代正式開始,其中「條」、「支」、「張」、「口」等皆沿用至今,產生於先秦的「枚」還成為適於多種物品的通用量詞。數詞與名詞直接結合的方式仍常見,何時使用量詞並沒有明確的規律。另外,漢代還出現了動量詞,如「遍」、「匝」等,但數量較少。

  魏晉南北朝是漢語量詞空前發展的時代,不僅總體數量多,而且個體量詞和集合量詞大量地增加,使用上已相當成熟。數詞與名詞結合,中間插入量詞,已成為規律(例如「九枝花」(費昶《華觀省中夜聞城外搗衣》)、「三重屋」(《百喻經》)),在詞序上使用「數•量•名」的結構則有重要的進展。黃盛璋先生《兩漢時代的量詞》統計了大量漢代文獻,僅見到十幾個例子,可見魏晉南北朝是漢語量詞發展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

「枚」的意義

  我們了解了量詞的發展歷史之後,針對本文主題「枚」字,作一詞義上的分析,試圖將其詞義虛化為量詞使用的過程作一個完整的串連。

  「枚」字的本義是「樹幹」,(《說文》:「枚,幹也。」《詩•周南•汝墳》:「伐其條枚。」《毛傳》:「枝曰條,幹曰枚。」)引申用作計數的工具(所謂籌馬,《書•大禹謨》:「枚卜功臣,惟吉之從」。孔疏:「周禮有銜枚氏,所銜之物,狀如箸,今人數物云一枚、兩枚,則枚是籌之名也。枚卜謂人人以次歷申卜之,似老枚數然。」)由此引申而成量詞(《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識其枚數。」孔疏:「今人數物猶云一枚、二枚也。」《說文》枚字段注:「一莖謂之一枚,因而凡物皆以枚數。」)「枚」字由「幹」義,引申為「籌馬」計數的工具,再引申為量詞的使用。所以,「枚」字在佛經中所適用的範圍相當廣泛,適應力很強。

  我們試圖藉著佛經的真實口語材料,看看在量詞大量出現和發展成熟、分工細密的階段中,譯者在翻譯佛經語料時,使用的量詞情形如何?有何特殊的表現方式?對佛經量詞表現方式進行描述和探索,從中或可窺見佛經文獻中量詞發展的狀況。

包羅萬象、變化萬千的「枚」

  以下讓我帶領大家進入一個變化萬千的「枚」字世界,看看它在應用上有那些特殊的現象!為了行文方便,所以使用分類條列式的方法。

〔動物類〕

  此類指的動物有毛龜、黑蜂、蟲、小蛇、鯉魚、蜻蛉。水裡游的、路上爬的、天上飛的動物都可以用「枚」字來當量詞,適用範圍相當廣泛。

◎毛龜
  其年季春。奉敕至塔於郢州寶香寺。仍於塔東流水獲毛龜八枚。寺內基東池內又獲八枚。皆大小相似與世無異。(《續高僧傳•釋智梵傳》)

◎黑蜂
  漸至城治。黑蜂四枚形甚壯偉。隨輿旋遶數匝便去。既至州館夜放大明徹屋上如火焰發食頃方滅。又掘塔基入深丈餘。(《續高僧傳•釋善冑傳》)

◎蟲
  祇域便進以藥王照視頭中。見有刺蟲。大小相生乃數百枚。鑽食其腦。腦盡故死。便以金刀披破其頭。悉出諸蟲。封著甖中。(《佛說祇域因緣經》)

◎小蛇
  屋上見青蓮華及菩薩像。大眾同睹。又見龍盤蛇屈之象并大人足跡及牛馬鳥狩等跡。又置塔處有小蛇二枚。停住不去。因即構基。入地四尺飛泉上涌厲疾已下六根壞人。(《續高僧傳•釋僧曇傳》)

◎鯉魚
  太康中有鯉魚二枚。現武庫屋上。武庫兵府有鱗甲。亦是兵之類也。魚又極陰。屋上太陽。魚現屋上。象至陰以兵革之禍干太陽也。(《法苑珠林》)

◎蜻蛉
  及出行道設二佛盤。忽有蜻蛉二枚各在盤上。相當而住。形極大長五寸許。色麗青綠大如人指。(《續高僧傳•釋圓超傳》)

〔人〕

  佛經中用以指人的「枚」字,多帶有貶意。用的有村夫、賊漢、白拈賊。村夫一般指的是沒有讀過書、知識水準較低的人,而賊漢、白拈賊由字面上的「賊」字,便可以得知其有賊害、偷賊之貶意。在指稱人時,此處用得相當特殊。

◎村夫
  師云。爾是一枚村夫。進云。切忌為他安名立字。師云。村夫有甚麼名字。進云。前言何在。師云。爾道他畢竟是阿誰。(《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賊漢
  諸佛菩薩畜生驢馬。庭前柏樹子。麻三斤。乾屎橛。爾是一枚無狀賊漢。僧云。久知和尚有此機要。(《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植物類〕

  此類用「枚」字形容,有青蓮華、蒜、荷葉、紫芝等植物。形容花的有青蓮華、金花、華等不同的說法。有的全指花本身、有的僅指荷葉的部分,有的則是指稱圓形小小的蒜。指涉的部位相當廣泛。

◎青蓮華
  語頃王家女過。厥名瞿夷。挾水瓶持七枚青蓮華。菩薩追而呼曰。大姊且止。請以百銀錢。故手中華。(《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

◎蒜
  我若得蒜便能食。即復與蒜。與蒜已守園人言。從今日給比丘尼人各五枚蒜。(《四分律》)

◎荷葉
  人報云。慶穌活。眾咸我問。與大智說同。自爾旦旦解齋。進荷葉六枚。中食八枚。(《續高僧傳•釋法慶傳》)

〔食物類〕

  此類食物分為三小類。一為餅類,有歡喜丸、煎餅、乳餅、菜餅、餬餅、賣油餅、柏葉餅、胡餅。二為石蜜,指的是冰糖而言。第三小類是果類:有果、桃、梨、葡萄、杏。此類的食物特色是圓圓的、可食的,所指稱的種類及名稱則各有不同,頗具特色。

◎歡喜丸
  爾時羅●羅母。別作一枚大歡喜丸。喚羅●羅。內著手。作如是言。(《佛本行集經》)

  歡喜丸又曰「歡喜團」,餅名。梵語曰「摩乎荼迦」。《涅槃經》三十九曰:「酥、麵、蜜、薑、胡椒、華萲、蒲萄、胡桃、石榴子如是和分,名歡喜丸。」

◎煎餅
  譬如有人。因其飢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百喻經》)

◎石蜜
是時四人各執四枚甘美石蜜。一人先至如來所。奉上世尊。如來受已。告彼梵志而說此偈。(《出曜經》)

  石蜜乃冰糖也。《善見律》十七曰:「廣州土境有黑石蜜者。是甘蔗糖堅強如石。是名石蜜。伽陀者。此是蜜也。」

◎葡萄
  估客言。隨少多與。若不布施無福德。即以葡萄施諸比丘。諸比丘各各分。人得五枚。諸比丘各各覓淨人。或得或不得。不知當云何。(《十誦律》)

〔石類〕

  此類又可分為三小類,第一類是石頭,有青石、石、四方石、六方石、五色石等異稱。第二類是指石上印有佛足的佛跡、奇跡一類。第三類是石製的壁、碑一類。同樣是指石頭一類,卻有不同的說法,應用相當活躍。

◎四方石、六方石
  天帝釋承佛聖旨。到頗那山上。取四方石一枚。六方石一枚。給用浣曬。(《中本起經》)

◎佛跡
  渝州西百里相思寺北。石山上有佛跡十二枚。皆長三尺闊一尺一寸深九寸。中有魚文。(《廣弘明集》)

◎碑
  後至湘州城南。忽云。地中有碑。眾人試掘。果得二枚。(《高僧傳•釋僧慧傳》)

〔兵器類〕

  所指稱的兵器包括有刀、矢、箭等,指的是長形、可以攻擊人的武器。

◎刀
  阿群宿命為比丘。負米一斛送著寺中。上作刀一枚。歡喜歎尊。稽首而去。(《六度集經》)

◎箭
  時師。即莊嚴其女。以五百枚箭并一馬車與之。(《四分律》)

〔珠寶類〕

  有神珠、明月真珠、珠、真珠、貝珠等表達方式,同樣是指稱同一事物,卻有相當不同的名稱,由此可看出佛經譯者的功力和文學上的修養。

◎明月真珠
  時日食畢。普施進路。天王以明月真珠一枚送之曰。以珠自隨明四十里。志願發云眾寶滿足。(《六度集經》)

◎貝珠
  王尋見之生變悔心。悔夜所許極為奢侈。尋與三枚貝珠意猶欲悔。(《出曜經》)

〔錢類〕

  此類專指錢,有金錢、銀錢、錢之稱。舉例說明之。

◎金錢
  童儒曰。斯紫磨金也。盡吾貨易之可乎。母曰諾。童子曰吾金錢二枚。以雇渡耶。(《六度集經》)

◎銀錢
  臨當別時。五百人。各送銀錢一枚。菩薩受之。(《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

〔器物類〕

  此類相當複雜,選擇的標準是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物,有板、馬鞭、杖、繩、幡、硯、書鎮、銀瓶、寶甕等。形狀、特色不一,長形的器物包括有馬鞭、杖、繩、幡等,圓形物體用以呈液體的器物則有銀瓶、寶甕等。

◎馬鞭
  即以七寶。合為馬鞭三十二枚。用好純剛。作刀內中。三十二人。各遺一枚。(《賢愚經》)

◎寶甕
  佛子如是皆有因緣。處賢聖座受大自在。寶甕千枚若干香水洗於護世。三千世界由是自在。(《佛說普曜經》)

〔佛教術語〕

  此類有舍利、佛牙。舍利指的乃是佛的遺骨。此處所指稱的舍利還有用「粒」字來當作量詞的。

◎舍利
  後又送舍利於吉州發蒙寺。掘深八尺。獲豫章板一條古塼六枚銀瓶二口。得舍利一枚。浮水順轉。又得一寶。(《續高僧傳•釋慧最傳》)

◎佛牙
  遂於于闐而反。獲佛牙一枚舍利十五身并觀世音滅罪。及調達品。又得龜茲國金鎚鍱像。(《高僧傳•釋法獻傳》)

〔其他〕

此類分類相當複雜,故另立一類,指稱的內容則包羅萬象,有卵、星、隸字、鬚、香囊、七寶首、寶蓋帶、熱鐵丸、大鐸、金鈴、帖子等等,種類繁複,指稱的東西也不定。

◎卵
  懷妊時滿生卵百枚。后妃逮妾靡不嫉焉。豫刻芭蕉為鬼形象。臨產以髮被覆其面。惡露塗芭蕉以之示王。眾妖弊明。王惑信矣。(《六度集經》)

◎星
  佛言。而我第二弟子。摩訶目犍連。飛行四天下。一日一夜遍數星。知有幾枚也。(《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隸字
  復有隸字三枚。云正國得也。形設正直巧類神工。名筆之人未可加點。又見種種林木麟鳳等像。儒與官人圖以表奏。(《續高僧傳•釋寶儒傳》)

◎鬚
  釋慧琳。姓薛。綿州神泉人。以隋初隱於建明寺。清虛守靜與物不群。寺有塑像常在供養。像為生鬚三十六枚。(《續高僧傳•釋慧琳傳》)

古今「枚」字之分別

  「枚」原為名詞,指的是樹幹,轉作量詞,跟「個」相近。古代漢語用的很廣泛,現代漢語使用的範圍則較小。用法有兩種:(一)用於形體小的東西;(二)用於彈藥。「枚」字是一個在古代漢語裡十分活躍,而在現代漢語裡應用範圍非常有限的個體量詞。

  古代漢語裡許多東西用「枚」來計量,現代漢語則不用,而使用某些專用量詞或通用量詞「個」替換。現代漢語中能用「枚」的有勳章、手榴彈、戒指等。這些除了用「枚」,有的還可以用專用量詞「張」、「發」或通用量詞「個」。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古代「枚」和「個」都是一個應用廣泛的個體量詞,一直發展到現代,「枚」字的使用範圍縮小到指圓形、形體較小的東西,因「枚」字與能替換它的某些專用量詞相比較,在描述形象上,它較不那麼生動,故而縮小其使用範圍,而「個」字乃擴大其範圍,能指稱的東西,無所不包,此種現象相當特殊。

  「枚」和「個」在詞義上並無差別,但在語體色彩上略有不同,「枚」字多用於書面語,較為莊重,而「個」字在口語和書面語上均可使用,比較通俗。這是兩者在使用上的差別。

  以上我們看了佛經中「枚」字的多變性,可以發現佛經中所指稱的「枚」字相當於今日所使用的「個」字,在歷史的演變下,逐漸縮小其適用的範圍,以致於到今日「枚」字所指稱的是形體小的東西,這是有其演變規律的。「枚」字因其形象生動性較差,故使得「個」字的使用範圍擴大,漸漸取代「枚」字,而成為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共性量詞。

  希望以上對「枚」字風貌的介紹,能讓讀者增加對佛經文獻的研究興趣,除了佛經本身教義、思想之外,還能夠擴大自己的視野,尋求出另一片佛經文獻研究的廣闊天空。(本文作者現就讀於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55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