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五十九期/88年9月30日

真理的追尋

山/小草


小草:

  前日和一位佛學研讀班的同學談話,他提到某公司設計一份問卷,其中有道題目是:您對工作的理念是:(一)活在當下;(二)規劃未來;(三)言聽計從……。這位同學說許多人都選第一項,但是他覺得並不完全正確,因為事業還是要有規劃的呀!這份問卷的設計者對「活在當下」的認識如何不得而知,可是近來我發現有不少人錯解佛法名相,或犯了將不同名相錯置的誤謬,佛法名相和專業領域的名詞,有時並不搭調,如何比較呢?

  祖師提出「活在當下」無非希望學佛者能念念分明,專注當下每一個言行,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靜坐時靜坐,讀書時讀書,工作時工作……。而非要我們只看眼前,不管未來,如此短視豈能開展出圓滿的生命?如何培養出對眾生的究竟關懷?托爾斯泰曾說:「真正的生活是要接續過去的生命,促進現在的生活與未來生活的幸福。」生存是過去、現在、未來一連貫的相續過程,我想修行者也應該對自己的修道生涯有這樣的理性才好。

  其實,許多人對佛法名相的錯解,已非一朝一夕,例如:非佛教徒講「四大皆空」,錯得離譜,這點姑且不談。現在有些佛教徒常說「隨順因緣」,表面上是不執不取,但是忽略了緣起論裡「緣」的積極性,骨子裡則陷入宿命論調而不自知,這已背離佛法的真義了。有時想想,在現今宗教信仰自由,各種教派紛雜的台灣社會,弘法度眾真是不能不慎啊!

                              山

山:

  我常想:「什麼是佛法?」「我真的認識佛法、實踐佛法了嗎?」

  在修道過程中,我一直覺得我們是真理的追尋者,這追尋的過程包括認識、辨明、信受、實踐、親證,這些階段反覆出現,我們在其中不斷適應與調整,每一階段都很重要,真理的「辨明」是常被忽略的一環。接觸到一個「法」(這裡指的是廣義的法),先不管喜不喜歡、接不接受、要不要這樣做,先學著正確地認識它,辨明「什麼是什麼」,這可幫助我們接近乃至見到實相。而往往我們還沒看清楚,就一下子落入受覺的世界以及應用的範圍,當然就離道日遠,嚴重者再回頭已百年身了。

  對於你所提到的居士對佛法名相的錯認、錯用,身為宗教師,正確地傳播佛法當然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善巧的弘法技巧固然重要,親證的工夫更不可少,唯有親證才能真正觸摸到真理,進而正確地弘揚,否則還是盲人摸象,差別的只是錯的多或錯的少而已。

  你知道嗎?我常常被某位法師說:「常見」、「不正見」,剛開始我會抗議,心想我又不是外道,怎會有常見、不正見呢?後來反省,也覺得有道理,自己的確缺乏無常、緣起的如實觀,常常陷入不變的常見……,錯認佛法的又何止是一般人呢?任何一個自稱「學佛者」的人,都應時時刻刻警惕、反省的。你說是嗎?

                              小草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59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