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六十期/88年12月20日

千手護持,千眼照見

編輯組


  《禪苑清規》中記載,僧人每天都要自問:「千手千眼否?」用來檢視自己是否有效法大悲觀世音菩薩的行誼。這樣的自省,真是令人動容,在凡夫有限的身心中,如何能做到千手千眼?除了「大悲」的願力,似乎無從解釋。

  宋代著名的禪宗公案集《從容庵錄》中,就提到為什麼大悲觀世音菩薩會現千手千眼?答案是:「千手者,示引迷接物之多也;千眼者,示放光照暗之廣也。茍無眾生無塵勞,則一指不存,而況千萬臂乎;一瞬不具,而況千萬目乎……」因為眾生塵勞,所以現千手眼;因為現千手眼,而能成就大悲。千手千眼的大悲願力與眾生塵勞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原本是密教的菩薩造型,在唐代《千手經》傳入之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便以「大悲」為人所認同,這個新的大悲信仰快速流行於當時的社會,乃至於在千餘年後的今天,依然屹立不墜。那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如何轉化成中國的大悲觀世音菩薩呢?

  唐末、五代的高僧展現了宗教的熱誠,他們持誦大悲咒的靈驗故事廣為流傳;在民間,持誦大悲咒而降魔治病的感應事蹟也屢屢發生。到了宋代,人們對大悲咒的了解與信仰更是普及,大悲咒獨立於《千手經》之外而日漸盛行。

  在此風氣的影響下,宋代的知禮編寫了《大悲懺法》。幼時即能背誦大悲咒的他,後來修習天台禪觀,再檢視《千手經》時,發現大悲咒可以透過慧觀增長智慧,又可以達成事儀的需要,因此編寫了《大悲懺法》。他用天台的教理詮釋《千手經》,將原本密教的內容,完全轉化為具有天台獨特信仰思想的懺本,提供了崇拜觀音的宗教儀式,成為推動大悲咒與《千手經》流行的強而有力的媒介。於是大悲咒與以誦大悲咒為中心開展的懺儀,在中國受到廣大的歡迎,促成千手千眼觀世音轉變為大悲觀世音。

  大悲觀世音菩薩具千手千眼,是行者效法的對象,每天,當我們自問:「千手千眼否?」可曾想到如何才能成就千手千眼呢?一位參與伽耶山基金會「石岡國小課業輔導安親班」的志工說:「我們沒有菩薩的威神力,可以救度所有的眾生,只能就自己能力所及,手伸得到的地方,盡一份心力……,我們大家的手合起來就有千隻手,大家的力量加起來就是菩薩的力量!」是的,我們每人只有一雙手,但集合眾人的力量,就有一千隻手;我們每人只有一雙眼睛,但集合眾人的力量,我們就有一千隻眼睛。原來,只要我們大家願意伸出溫暖的手,把眼光投向需要關懷的眾生,就可以創造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奇蹟—「千手護持,千眼照見」。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60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