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六十三期/89年9月20日

 

 

出入息念—

揭開生命的奧祕(一)

佛使比丘 著  香光書鄉編譯組 譯

 

 

 


「毗婆奢那」有許多不同的種類,

心的訓練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系統與技巧,

當中最好的稱之為「出入息念修持法」……

 

 

 

   

         為何修學「法」?

 

「為何修學『法』?」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了解「法」(Dhamma)的意義,接著才能討論為何必須學習與修習「法」。

 

〔「法」與生命的奧秘〕

 

有個易懂的說法,可以解釋「法」,即「眾生必須領悟的自然奧秘,以開展生命,達到最高的利益」。

「開展生命以達到最高的境界」,意即達到一種完全免於問題與苦難的人生階段,這樣的人生便能從一切以「問題」和「苦難」等字眼來表達的事物中,完全解脫出來。

闡明「奧秘」這個字的意義,對於了解我們的主題有其重要性。因為如果不知道某件事物的奧秘,便不能成功地修習,以得到它最高的成就與最大利益。譬如外太空探險與發展核能,甚至其他領域的開拓,都是藉由了解這些事物的奧秘才可能達到。對生命也是同樣的道理,為了讓生命達到最高可能的發展,我們必須認識生命的奧秘。

生命,特別就「法」來說,它就是「自然」(nature, dhamma-jAti,即法性)。巴利語 dhamma-jAti 並不完全吻合英文的 nature(自然,本然,本性),但兩者的意義十分接近,用來指存於己、由己而存在、自我存在,並作為自己的法則而存在之事物。這意義下的「自然」,不同於某些西方人認為與人相對的自然,而是包含人以及他所經歷的一切。我們必須了解生命本質的奧秘,也就是要了解「法」。

 

〔「法」的四個項度〕

 

生命的「法」有四個意義:

一、自然本身。

二、自然的法則。

三、根據自然法則所必須履行的責任。

四、履行該責任後所產生的成果或利益。

請將這四個關係密切的意義牢記在心。

在你自己身上審察這真理,就在這個你想像為你自己的身心中。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構成色身、組成有情的各種不同自然本質,於是有個控制這些特質的自然法則,同時就有與自然法則相關的所有事物,以及為了這些事物而需正確履行的責任,最後則有履行責任後的成果。如果正確地履行責任,結果將是美好、寧靜與舒適的;然而若不正確地執行,將會有苦—不滿意、苦悶、痛苦、挫折的結果。所以在這一開始的階段,就請仔細地觀察,並看清每個人身上所存在四項度的「法」或自然。

當完全審察了自然本質的四種意義後,我們將會明白正是這自然本質的四項度組成了生命。然而,我們現在尚未正確並徹底地了解它們,還未真正地洞悉我們所謂生命的奧秘,還未掌握「法」的奧秘,因此不能藉由讓生命得到圓滿利益的方式來修習。現在讓我們慢慢來研究「法」與「生命的奧秘」等字,直到能從中得到利益。

 

〔開展生命以離苦〕

 

我們也必須思考「開展生命」這個語詞,我們也不知道它的奧秘,當談到開展生命時,並不清楚自己所謂的生命為何,也不太知道生命真正可以成長到什麼程度。我們不明白人類可得到的最高利益為何,所以對能使我們達到最高境界的生命奧秘,沒有什麼興趣。你應當了解生命能夠開展到多麼深遠的程度,並對它的開展特別感興趣。

在這個開始的階段,我們只需把握基本的原則,即「開展生命」意謂著「使生命進步到最高的境界」,也就是遠離所有的「問題」與「苦」,脫離這兩個字所有可能的意義與相關的狀態。對於從未聽過「苦」這個字的人而言,我們可以暫時翻譯成「苦惱、不滿、衝突與惱怒—所有會干擾生命的事物」。我們時時刻刻在經歷「苦」,它攪亂了生命的寧靜與舒適,破壞了心靈的完美。當生命成長到完全摒除所有的「苦」,那麼就達到生命最高可能的境界了。

現今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問題,不論是就一般的說法,或對自己的生命而言,他們不了解什麼是「苦」。他們看著自己說:「喔!我沒什麼問題,每件事都很好。」他們接受所有的困難與悲傷,而視其為正常與普通的。我們也是這樣嗎?我們必須嚴格仔細地查看自己的生命,看看是否真的有可稱之為「有問題」的存在?有沒有任何的「苦」? 有沒有任何不滿或困擾生命的事情?當我們來到像解脫自在園(Suan Mokkh)之類的地方,這些疑問都是必要的。如果你沒有內省,沒有發覺任何問題,沒有感覺到苦,那麼你就不知道自己在這裡做什麼,也不知道為何要修學「法」。在進行下一步之前,請好好地、仔細地審視這些稱為「問題」與「苦」的事吧!

當談論到開展生命時,我們能夠分別它的四個項度:

第一、阻止危及生命的事物生起。

第二、排除或消滅在生命中已生起的危險事物。

第三、產生對生命有用並有益的事物。

第四是維持並保有好的事物,以使他們繼續成長茁壯。

我們共有四個開展生命的項度:防止新的危險;摒除舊的危險;創造有益的事物;保持並增長有利的事物,這些形成了我們所謂的「開展生命」。開展生命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必須明白,要讓這種「開展」產生是自己的責任。

為了要實踐自身的責任,我們必須擁有四個重要的「法」(1)—四種「法」的工具。這四種工具是「念」(sati),「正知」(sampajaJJA),「智慧」(paJJA)與「定」(samAdhi)。擁有這四種工具之後,才能使生命成長。修習「毗婆奢那」(vipassanA)的目的是培養與訓練我們的心,以充實四種「法」的工具,使它們足以開展自我的生命。我們應該熱衷於研究心靈開展所必要的四種「法」。

 

我們所需要的出入息念修持法

 

「毗婆奢那」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心的訓練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系統與技巧,但就我們所知,當中最好的稱之為「出入息念修持法」(AnApAnasati-bhAvanA),藉由呼吸的「入」與「出」,來培養正念,我們這幾篇演講所要仔細討論的就是這種修法。

出入息念修持法正確與完整的意義是:取一自然的真理或實相,隨著每次的入出息,在心中觀察、審察並仔細檢查它,如此出入息念會讓我們在吸入與呼出時,觀察任何重要的自然真理。

這樣的修習非常重要,而且很有價值,如果我們渴望知道某件事的真理,就必須取出該事物的真理去觀察、探究、分析,在每一次入息與出息時專心地學習。讓我再重複一次:必須在心中不斷地觀察這個對象。此中「不斷地」意指每個入息和出息,吸氣時明白那個對象,呼氣時也明白那個對象;入息了解那回事,出息時也明白那回事,對充分發展我們必須明瞭的智慧而言,這是最必要,也是最受用的。如此的修習導致內心的改變,也就是生命內在的轉變。

事實上,「出入息念」的意義相當廣泛而普遍,它意謂著在入息與出息時,以「念」來憶持所有的事物。你可以想像在呼吸之間,你正在想著異鄉的家、母親、太太、丈夫、小孩或家人,那也可以稱為「出入息念」,但卻不是我們在這裡所要做的。我們需要的是憶念「法」,也就是使心免於苦難的自然真理。讓這些真理充分徹底地在心中產生影響,以去除所有的問題並消滅苦難。換句話說,即得到先前所提到的四種「法」的工具,這就是最有用的出入息念。

 

〔應觀察的四件事〕

 

現在我們面臨一個問題:在每次的吸入與呼出之間,什麼是最適當、正確與最必要的觀察對象?答案是「身」(kAya)、「受」(vedanA)、「心」(citta)、「法」(Dhamma)這四件事的奧秘,將這四法放在心上,並用心研究它們。

這四法的重要性值得你記住它們的巴利名稱,為了你自己清楚的了解及有更進一步的參考,記住這些字:kAya、vedanA、citta、Dhamma,記住它們是最重要的四個主題,我們必須用這四法來訓練並開展自己的心靈,而非用其他的對象,因為這四法早已存在我們身上,而且是生命中一切問題的來源。因為我們不了解它們,無法控制它們 (2),而使它們成為受苦的導因。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地分辨與了解這四法—身、受、心、法。

 

〔第一階段:色身與呼吸身〕

 

現在讓我們從「身」(kAya)開始分別審察這四法。巴利語的kAya,字面上意指「群體」(group),可應用於任何積聚的事物,「身」在此特別指共同組成血肉之軀的一些東西。事實上,英文的 body(身)也有「群體」的意思,所以我們必須注意「群體」的解釋。

你們應該自己看看,這些「身」是由什麼所組成的:有那些器官?有多少器官?有什麼樣的元素?怎樣的成分與部位組成色身?此外,有個非常重要的成分,它滋養身體的其餘部分,那就是呼吸。呼吸也稱為「身」(kAya),因為它也是各種不同元素的集合。我們將學習肉身如何形成,以及它與呼吸的關係。

呼吸身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它在身體的其餘部分維持著生命,在此便有了一個重要的關係我們必須去了解。一般身體的這個血肉之軀,是無法直接控制的,這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然而有一種方式卻可以控制它、主宰它,就是間接地利用呼吸。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來運用呼吸身,便會對色身產生某種影響,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以呼吸為訓練對象的原因。管理呼吸到何種程度,就等於調節色身到同樣的程度。當你修習出入息到達那特定的階段,即可明顯地感受到這一點。

在修持第一階段與「身」有關的部分,我們以一種特別的方式來研究呼吸。我們注意生起的每一種呼吸並研究它的情形:長呼吸、短呼吸、平靜呼吸、劇烈呼吸、快呼吸與慢呼吸,我們必須了了分明,知道生起各種不同的呼吸所具備的本質、特性與作用。

觀察不同的呼吸對身體的影響,呼吸對色身有很大的影響,必須看清楚這一點。觀察兩者的關係,直到明白它們互相牽連、不可分離。看到呼吸身影響並組合成色身,這就是第一步。好好地研究呼吸,知道它各種不同的特性,也了解它與身體密不可分,這將使我們能藉由調整呼吸而調伏色身。

修持第一步驟的意義,是要明白「身」的奧秘。我們知道呼吸身—呼吸是色身的調節者,這重要的秘密可揭開身體的其他奧秘,譬如我們可以利用呼吸,來調伏身體的這個事實。沒有人坐在這裡就能直接地放鬆身體,但是我們發現,可藉由使呼吸平靜來放鬆。如果呼吸是平靜的,色身也將會平靜,這是我們間接調伏身體的方法。更進一步,我們也了解當呼吸與色身平靜時,所產生的快樂、喜悅與其他珍貴的利益。

 

〔第二階段:感受是我們的主宰〕

 

一旦我們了解「身」的奧秘,即可轉向探討「受」的奧秘,「受」對人類與所有生物擁有最大的力量與影響。我的話可能會讓你們感到詑異,然而整個世界—動物、人類與所有生物,都取決於「受」,都在感受的影響下。這番話聽起來十分可笑且難以置信,你就自己審察它吧!事實顯示,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的生物,都受制於感受而任其驅使。當樂受出現時,我們試圖得到更多,樂受總是將心導向某個方位,並決定去做某些活動。苦受則以相反的方式影響心與生命,但仍導致各種習慣性的反應。心在苦受與樂受中掙扎,將它們轉變為產生苦的煩惱。感受對我們的一切造作有很大的影響力,雖然可能還有其他的因素存在,但整個世界都在「受」的支配下。例如渴愛(taNhA)雖然能控制心,但渴愛本身卻是先受限於感受。感受對我們的整個心而言,具有最強而有力的影響,我們應該了解它的奧秘。

我接著要說一件事,你若聽了想笑則請自便:「能主宰感受,即能支配全世界。」當我們能自在地控制感受時,就能控制世界,然後我們就能夠指導如此迫切需要引導的世界。目前沒有人對控制感受有興趣,因此這世界失去了適當的控制。你們沒見到危機與問題不斷地發生嗎?戰爭、飢荒、腐敗、污染,一切都起因於我們一開始就沒有控制好感受。若能控制感受,我們就能控制世界,這點你們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如果以佛陀的話來說,我們可以說「世界上所有事物的起因都以感受為中心」。世界上無數活動的發生,是因為對「受」的覺知而迫使我們渴求,然後又將渴望付諸行動,甚至如轉世與再生等信仰也受制於「感受」,如果相信它,我們就在生與死、天堂與地獄的輪迴循環中遊走。萬事萬物皆導源於「受」,控制感受,就是控制所有事物的起源、來源與生起處,可見正確與理智地了解諸受是多麼的必要。如此我們將能控制感受,而「受」的奧秘將不再欺騙我們去做一些愚蠢的事情。

關於感受,我們必須領悟三個要點:

第一、了解心所感覺到的感受本身,了解在心中引起感受的事情。

第二、知道感受如何影響「心」。感受引發思想、記憶、語言與行為,知道這些製造了「心」。

第三、發現我們能藉由控制感受而控制心,同樣地藉著調節出入息而調伏色身,那麼就能藉由正確地主宰影響心的感受,而主宰心。

這三點形成了「受」的奧秘:

一、了解感受本身。

二、知道影響感受的事物。

三、知道如何控制影響感受的事物,就如同控制感受本身一般。

這是了解感受三件非常重要的事。既然修持的第一與第二階段都遵循相同的原則,那麼將兩者拿來比較是有所助益的。在關於身體的階段,我們發現影響色身的東西為何,並進而探究它,研究色身的調節者直到我們清楚了解,研究它如何影響色身,而後藉由調伏它,使得我們能控制色身,這是使身體更為平靜、安詳的方法。而影響心的是感受,藉著控制感受,使得它不再影響或擾亂心,或以我們想要的方式影響心,我們就能使心平靜。這就是第一階段的「身」與第二階段的「受」兩者如何遵循相同的基本原則,以及在修持的方法上多麼地相似之處。

 

〔第三階段:微妙的心〕

 

首先,我們學著明白「身」的奧秘,其次學著了解「受」的奧秘,在完全熟練第一與第二階段之後,接下來,我們將學著知道「心」的奧秘。「心」是生命的指導者與領袖。「心」指揮引導,而色身只是受其引導的工具。若要將生命導向正途,我們必須正確地了解心,直到能夠控制它。這需要特別的學習,因為我們所謂的「心」非常地微妙、複雜與深奧,無法用眼睛「看」它,如此特殊的心需要去「了解」它。只要有善加訓練的正念,這樣的學習就不會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但還是需要特別的努力,不要灰心喪志或放棄,我們都一定可以研究自己的心,進而知曉它的奧秘。

直接地明瞭「心」是不可能的,我們無法直接摸到或與它接觸,但透過心的思想是可能了解它的。如果我們知道思想是怎麼回事,就會知道心是怎麼回事。以物質世界的「電」來作比較,我們也不知道電是何物,而是藉由它的特性:電流、電壓、電力等而了解「電」。對心也是如此,我們不能直接體驗「心」,但能體驗它的特性,即各種的思想。每天有多少不同的思想生起,多少不同層次的思想出現?觀察這些不同的思想,就是我們如何能夠知道「心」的第一步。

我們藉著觀察各種心中的思想而開始研究心。心的思想在什麼方面是不適當或適當的?這些思想是有染或清淨的?思考的方向是正確或不正確的?良善或邪惡的?好好觀察,透過心想到的所有思考,直到完全了解「心」就對了!知道這個真理雖只是最初的部分,然而「心」的本質(dhamma-jAti)就是如此。在這個階段,由於之前受過「身」與「受」的訓練(心的調節者),我們能夠如願地指揮心,讓心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或保持靜止,我們也可以隨意地使心滿意或不滿,它能體驗各種的喜樂,能以不同的方式靜止、平靜與專注,並達到不同的層次。最後,能使心得到解脫,使心放下長久以來所陷入的愛、恨與執著的事物,而從這所有的事物中超脫出來。這就是關於心靈奧秘的課程,也是在「出入息念」的第三階段所必須修持的。

明白各種不同的「心」,能夠使心喜悅與滿足,然後讓它安住不動;最後,使心放下一切的執著,迫使它放下,心放下執取之物,而讓心黏著的事物也離開了心。這就是出入息念第三節「心」的一課中,需要多加精進與熟練的。

 

〔第四階段:體證無上法〕

 

學習身體、感受與心的奧秘之後,接著要學習關於「法」的第四階段。如前所述,「法」就是「自然」(nature)所包含的全部意義。現在我們要研究所有事物的真理,研究所有自然的究竟真理,這就是「學法」的意思,即研究自然至高奧秘的真理、真相,我們擁有這種認識,就可以過最好的生活。我們應該學習控制生命的真理,即無常、苦、無我、空性與如性的奧秘。

「無常」(AniccaM):知道所有因緣和合的事物是不長久的,且持續改變的。

「苦」(DukkhaM):知道所有混合而成的事物,本來就不能滿足我們的欲望。

「無我」(AnattA):知道所有事物都沒有自我與靈魂。

「空性」(SuJJatA):知道一切空無自我,無「我」與「我所有」。

「如性、真如」(TathatA):知道所有事物都是「如此」、「這般」。〔法爾如是〕

這些合起來形成一個「究竟真理」。為了不再使心失去方向,我們必須注意這些事情,直到完全領悟。當心了解所有實在的真理時,心將不再犯錯並一直行於正道。

所有的真理—無常、苦、無我、空,都是以「如性」結尾或許會讓你覺得有趣。因為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究竟真理」最後不過是「如此」,可能會令你們想笑。泰文將 tathatA 譯為「就像那樣」(just like that),英文則譯得比較難以了解:「就是這樣,只是如此,如此這般。」(just such, only thus, thusness)這不是很有趣嗎?所有的真理濃縮為一般、普通的字眼—「萬物就是像那樣」,當我們明瞭最高的「法」—只是如此—時,沒有什麼好壞、對錯、得失、贏輸、善惡、苦樂、有無、正負的東西,最高的「法」就在「只是如此」當中,因為「如此」,所以超越所有正與負、樂觀與悲觀的意義,超越所有的二元論,這就是終結處。在第四階段所要了解的真理即是—一切事物「只是如此,僅是這般」的自然奧秘。

充分地了解「法」,只是第一步而已,現在我們將看到「心」開始放下,開始鬆開它的執取,這些執著將會消失,在執著息滅的階段,就會經驗到這點,一旦消滅執著,最後一步就是體驗「心是自由的,一切都是無礙的」。然而,在經典中,使用「捨遣」(throwing back,丟回去)這個字眼,佛陀說:「在結束之時,我們丟回每樣東西。」意思是說我們有生以來一直是竊取自然事物為「我」或「我所有」的賊,一直愚昧無知並且身受其害。現在我們變聰明了,而且能夠放棄種種事物,我們把一切回歸自然,不再偷走任何東西。在修習的最後步驟,我們覺悟到:「喔!它是自然的,不是屬於我的。」然後我們就能將所有的東西丟還給自然。

最後的步驟就以如此有趣的方式結束,以我們不再是小偷了而結束,以解脫所有執著的影響而結束,修習出入息念最後的步驟到此完結。學習「法」的奧秘就是要知曉沒有任何事物可執著,而不要執取任何事物。一切都解脫了,所作已辦,我們已完成了「法」的學習。

若要選個名字來稱呼它,我們可以稱之為「解脫」或「解放」。似乎所有的宗教都以相同的東西為目標,也以相當雷同的名字稱呼它。對我們而言,方才所形容的意義—結束執著,將一切還給自然—是我們對解脫的了解。其他宗教對解脫可能有其他的定義,誰知道呢?在佛教裡,「解脫」意謂著遠離各種形式的執著,而讓我們過著出世的生活,雖然身在世間,但心卻是超越世界的。因此,我們所有的問題都消失了。這就是如何以四種階段的修持法來開展生命,俾使生命發揮最圓滿的潛能。我們仍有許多的細節尚待討論,但留至以後再說。

今天我們已經對這種修持法做了大概的說明,有了這些基礎,當我們修習每一步驟時應該很容易,今天的講演就到此結束。(下期待續)

 

【註釋】

(1) 在本文的某些部分中,「法」只是「事物」之意,當它作事物的意義時,dhamma 此字不作大寫,因為巴利語與泰文中都沒有使用大寫字母。

(2) 泰文 kuab-kum 普遍用於這些演講中,可譯為「調整、控制、限制或監督、管理或管制」。當其中一個翻譯辭彙出現時,應當了解其他全部的涵意。在所有的情況中,kuab-kum 依賴的是「念」與智慧,而非強迫或意志力。

編者按:本文譯自佛使比丘所著的《出入息念—揭開生命的奧祕》(Mindfulness with Breathing: Un-veiling the Secrets of Life)一書。


 

[香光資訊網] [香光莊嚴][香刊63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