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六十六期/90年6月20日

古老的自由之歌

《蛇經》之一《蛇經》的出處與全文

 向智尊者 著

香光書鄉編譯組 譯

《經集》不斷告誡我們:對自由不要有錯誤的見解。
僅僅依循自己任性的奇想與欲望,或是受到其牽引,都不是真正的自由,
只是尋求一個束縛以替代另一個束縛而已,我們仍舊找不到真正的自由。

自由之歌-《經集》

就最古老與最具特色的部分而言,《經集》()是一首深深策動人心的自由之歌。這部古籍中的偈頌,激勵我們捨棄不斷增高的圍牆-累積自生活與思考習慣,所築成禁錮生命的狹隘範疇。這些偈頌呼喚著我們,要從那些控制著我們的煩惱,以及無數的奇想與希冀中解脫出來。

自由的呼喚來得總是時候!因為在一生中,我們總是將自己束縛於各種地方,或受到他人與環境的各種束縛,而習以為常地生活,無法全然遠離。

事實上,對於「浪費精力」這相反的傾向而言,將自己「束縛」在一項有意義的工作與責任,或高尚的人際關係上,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解藥。就像步行時的肢體動作,不僅由抬高和伸展腳的「放鬆」動作組成,還包括將腳放低與平穩落地的「收緊」功能。同樣地,心的活動也需要支持、提昇與進步。

但是,在生活中已享有「立足安穩」的舒適之後,我們很容易忘記要向前邁進,反而會比較傾向於「鞏固自己的陣地」,以改善並美化那個我們用習慣、想法和信念所製成的牢籠。一旦安住於自己習慣的生活與思考方式,就愈發不想冒險放棄它們,去追求生活與思考的自由,因為那充滿了種種的危機和不安。真正的自由,是加諸於我們身上,不斷更新且責任重大的抉擇所帶來的沈重負擔,且這抉擇必須受到正念、智慧與慈悲的指引。

很少有人會樂於接受這種重擔,相反地,他們較喜歡接受他人給予的規則,因而被私欲和約定俗成的習慣所牽引、束縛。由於習慣於內外受縛的生活,便產生了如埃瑞希.佛洛姆(Erich Fromm)[1] 所謂的「恐懼自由」,假如讓這份恐懼持續並生了根,必然會使我們內在成長與創造力停滯,社會和文化也會沈滯不前。在停滯的狀態下,有毒的成分將會危害人類身心、社會與心靈的健康,同時也驗證了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2] 所說的:「死水生毒害。」

那些肯定生命,並想保護人類不因生理或心理所產生的毒素而衰弱不堪的人們,都必須蛻去「恐懼自由」的舊皮,並奔向自由的崎嶇道路。這條道路之所以崎嶇,是因為它要求我們搗毀由自己的貪與瞋、偏見與教條所製造的桎梏,而我們總是愚蠢地將之作為飾品般珍惜。但是,一旦如實知見這些事物是獲得真正自由的障礙時,這項捨離的艱辛工作,當下即變成一項快樂的體驗。

無論如何,《經集》不斷告誡我們:對自由不要有錯誤的見解。僅僅依循自己任性的奇想與欲望(chandagU, 913 頌),或是受到其牽引(chandAnuIto, 731 頌),都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是尋求一個束縛以替代另一個束縛而已,我們仍舊找不到真正的自由:

由於渴愛新的,而捨離舊的-
渴求從不來自於解脫束縛,
只是放手重新去抓取,
猶如獼猴攀捉枝條,放一取一。(《經集》791 頌)

解放者與立法者一樣,同時為人們所需要。以下所寫的內容,是為了回應偉大的解放者-佛陀,作為敝人不成敬意的獻禮。

接著是一些對《經集》第一經(《蛇經》)的隨興深思,間或散置從佛典中掇拾而來的片段,希望有助於闡釋這些偈頌。

《蛇經》
一、一旦忿怒生起,
他能將之調伏,
如及時藥能減緩
迅速蔓延的蛇毒,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二、他完全拔除貪欲,
如潛入池中將蓮花連根拔起,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三、他完全斷除渴愛,
使其湍急之流枯竭,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四、他完全破除我慢,
如洪水沖毀脆弱的竹橋,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五、他於諸有界中
找不到核心或實體,
如從無花果樹中
尋花般枉然,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六、他心中沒有忿恨,
超越所有的「此」和「彼」,[3]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七、他已燒盡惡念,
於心中盡除,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八、不急亦不緩,
他完全超越世間的擴散,[4]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九、不急亦不緩,
明瞭世間「一切皆虛妄」,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十、不急亦不緩,
離欲的他,明瞭「一切皆虛妄」,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十一、不急亦不緩,
離貪的他,明瞭「一切皆虛妄」,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十二、不急亦不緩,
離瞋的他,明瞭「一切皆虛妄」,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十三、不急亦不緩,
離癡的他,明瞭「一切皆虛妄」,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十四、他沒有隨眠煩惱,
諸不善根已除,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十五、他沒有任何
可能使他輪迴的不安,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十六、他沒有任何
使他受制於「有」的欲念,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十七、他捨斷五蓋,
度脫疑惑,平靜,拔除內在的箭矢,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編者按:本期專輯內容譯自向智尊者(Nyanaponika Thera)所著的《法見》(The Vision of Dhamma: Buddhist Writings of Nyanaponika Thera)一書,《法見》於一九九四年由錫蘭佛教出版社(BPS)出版,中譯本將由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專輯中部分標題為編者所加。)
【譯註】

[1] 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德國人,為二十世紀初傑出的精神分析學家。
[2] 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英國著名的詩人。
[3] 諾曼(K.R.Norman)的譯本將之解釋為:「超越了投生於如是如是處。」(PTS, 1995, P.1)
[4]「擴散」(diffuseness)一詞的巴利語 papaJca,為「虛妄」、「迷執」、「戲論」之義。諾曼則使用diversified 一詞譯之,是「多樣化」、「擴大」的意思。許多不同的《經集》譯本將此句譯為:「超越世間一切虛妄」。本文則依向智尊者所使用的 diffuseness一詞而譯為「擴散」,意指多元的世間,詳細內容請見後文。

向智尊者簡介
◎一九○一年七月,生於德國法蘭克福漢諾鎮。
◎一九三六年六月,於錫蘭出家,受教於三界智尊者(Nyanatiloka Thera)。
◎一九五八年一月,創立錫蘭佛教出版社(BPS)。
◎一九九四年十月,入滅於錫蘭隱居林(Forest Hermitage)。
◎ 重要著作:《法見》(The Vision of Dhamma)、《佛教禪觀心要》(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阿毗達磨研究》(Abhidhamma Studies)、《舍利弗的一生》(The Life of SAriputta)。


[香光資訊網] [香光莊嚴][香刊66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