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六十 九期/91年3月20日

觀音與我

 李素英  

能施無畏者是「觀世音菩薩」,
原來在世間種種生命型態中,我們與人接觸的當下,發一個善念,生起慈心悲願,
那麼每一個生命相遇時,彼此都可以成為對方的「觀世音菩薩」。

家中的小小佛堂裡,供奉著一幅觀世音菩薩像。

讀了佛學研讀班之後,我想要布置一個佛堂,卻不知那裡可以請到佛像,於是法師就請了一幅觀世音菩薩的畫像給我。

畫像中,觀世音菩薩一腳盤坐在岩石上,另一腳則踩著蓮花,左手垂掛一串念珠,淨瓶楊枝就在身旁,淙淙流水在岩石下奔流,而一叢修長的綠竹就在後方,顯現著清涼、寧靜,也呈現出一片安詳與和諧。菩薩披著一襲長袍,垂眉低目,淡淡的笑容,給人一股溫暖安穩的慰藉。

從此他每天陪著我做功課,而我也為了要了解何以這樣的一個造型就叫做「觀世音菩薩」,翻遍了圖書館的書,才赫然發現觀世音菩薩的造型可真是多!有人說那樣的造型是白衣觀音,但又有人說那是水月觀音,然而初學佛的我,好奇的是眾多造型中,那尊最莊嚴、最殊勝,在意的是外在的影像形貌。

直到誦讀《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看到無盡意菩薩問佛陀:「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心裡很歡喜,因為這也是我的疑問啊!但佛陀在極力讚嘆觀世音菩薩的「豐功偉業」之餘,只說:

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能施無畏者是「觀世音菩薩」,不禁讓人覺得佛陀真是個深入了解輔導心理學的人。我還記得在接受輔導訓練時,「傾聽」訓練佔有極重的份量,老師總是一再叮嚀要聽到求助者的真正需要,而非一味地以自己的主觀想法去猜測對方的心理,如果盲目地給予對方不需要的建議,只會使受輔導者更加排斥,到頭來反而拒絕我們的幫助。所以,如果學不會「傾聽」,就根本無法從事輔導的工作。

如此想來,才知道「觀世音」的「觀」字用得真好,在聽到音聲時,是如同眼見現觀般地清楚明白對方的需要,這是何等的同理心才能做到的啊!而要「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又是需要何等的智慧與善巧方便才能成就!因此偈誦中說: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

一個人能應各方所需,隨眾生所求,他真的是如水一般柔軟,且無形、無相、無我吧!其心量之廣已不是區區文字、言語所能描摹,內心不禁深深嘆服與景仰。於是,我開始學習去體會觀世音菩薩展現出來的慈悲智慧的風範,只是常常覺得「心嚮往之」,卻又實在是雲泥之別,那樣的影像遙遠得很!

後來在香光資訊網中,看到悟師父提及紫竹林精舍的建築是以《法華經》為主時說:

《法華經》也有觀世音菩薩,精舍又名為「紫竹林」,怎麼沒有看見觀世音菩薩呢?

悟師父進一步說:

觀世音菩薩那裡去了?觀世音菩薩就是在座的各位,弘化接引眾生的都在做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他的名號「觀世音」—就是傾聽人們的聲音。

在這段話中,我彷彿看到一尊尊觀世音菩薩,從那莊嚴肅穆的佛國淨土中,緩緩地來到人間!種種觀音造型畫像突然都有了生命,一股親切與祥和從心中湧起。原來在世間種種生命型態中,當我們與人接觸的當下,能發一個善念,生起慈心悲願,那麼在每一個生命相遇時,彼此都可以成為對方的「觀世音菩薩」。

於是做功課時,看到觀音畫像,內心裡不禁暗暗提醒自己—當稱念觀世音菩薩時,就提醒自己要做個會「聽話」的觀世音菩薩吧!


[香光資訊網] [香光莊嚴][香刊69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