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七十二期/91年12月20日

從社區發展談外籍新娘教育

釋見咸

外籍新娘輔導教育引發了更多社區的反省與行動,
教育不再是等待上級政府或專家決定的難題,
社區居民的參與,使教育活動與社區發展緊密契合。

前言

近年來,社區發展的相關議題與運動,在台灣形成了一股風潮,「社區」已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用語,乃至思考的一部分,一個現代社會的演進,對於社區的重視是必要且令人欣喜的。快速變化的世局與社會需要更優秀的公民,使國家的進展與競爭力可以與時俱進,而內部的穩定進步也需要全體成員的投入與參與,才能達成普遍的繁榮與安樂,成為一切往上、往外發展的基礎。而建立社區意識與推動社區發展 ,正是現代公民社會建設的最重要原動力。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潮流早已揚棄中央集權、由上而下的舊有模式,新的力量來自民間,來自由下而上的各種結合與自發性的運動。這些新的動力不但推動了各項改革,也透過不同民間團體的交流與互動,跨越了政治的鴻溝,泯除了有形與無形的界限,使人類的合作與互通益發便捷且多元,因此,以地方自發性力量為主的社區發展,已成為現代國家存在的重要力源,也是人類社會不斷再進步的基礎。

教育的普及與提昇是國家富強與建設的重要指標,新的教育改革也不斷來自民間的呼籲與推動,而近年來對於終身學習社會的共識,也成了政府與民間的共同需求,如何將終身教育的推行與社區發展結合,不僅是個理想目標,也是未來的趨勢。尤其許多體制外的非正規教育活動,缺乏政府的支持或規範,雖然無法得到持續穩定的經費來源,卻也相對受到較少的限制,而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更容易透過社區的運作,產生地域性與切合實際需求的效果。

所以,本文首先探討社區發展的要義;進而說明成人教育與社區發展的關係;最後再討論,作為一種成人教育的實踐,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課程,如何與社區需求及動力產生連結,協助社區發展的推動,使現代社會由下而上的資源整合與整體的進步更為可能。

社區與社區發展

「社區」雖是大眾耳熟能詳的用語,但對於社區的定義則有不同的說法。一般學界將社區分成不同的類型,透過分類,不但可探討不同社區的特色與功能,並可進一步作為辨識與解決社區問題的基礎。

〔什麼是社區?社區有那些功能?〕

「社區」一詞,因不同的認識而有不同的說法,一般則依三種概念而下定義(林振春,1999;孫震,1980):

一、結構的概念:第一種概念是從社區的地理疆界與服務設施方面著眼,著重社區內居民聚居的空間關係與服務設施,及其由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自治關係,亦即從地理因素來下定義。

二、互動的概念:第二種概念是從社區的心理互動與利益關係著眼,此一概念著重社區互動中的正面關係,亦即從共同利益、共同目標與共同願望等心理因素來定義社區。

三、功能的概念:第三種概念是從社區的社會變遷與參與行動等社會因素方面著眼,稱為行動或功能的概念,在此概念中,將地方居民自行組織成為自動建設的自治單位。

但每個社區不一定都具足這三種因素,在社區的工作中,社區工作者應以地理社區的概念為基礎,以行動社區的概念為方法,以心理社區的概念為目的。有了地域範圍,工作才容易規劃;有了心理的結合,發展才能產生動力;而有了行動組織,計劃才有可能付諸行動。所以,談社區的要旨即要在無組織的地理社區內,運用社區行動的方法,以求社區意識的成長。

基本上,社區是指一群人由於共同的利益與需要,產生一種共同的社區意識,透過此意識的發展及行動組織,社區即能產生行動並求共同的發展。徐震(1980)認為社區的內涵可分為五個要素,包括居民、地區、共同的關係、社區的組織與社區的意識。而五者中,社區意識尤為核心,有此認同感,才能成為一種責任與關懷,這種心理也成為參與社區活動的動力。

社區教育學者林振春(1998)則認為台灣社區型態的演變,可從民間及官方二方面來看。民間的演變是從祭祀圈到生活圈,再到文化圈,而官方的社區型態演變則從社區發展到社區總體營造。準此而論,民間的社區形成是從共同信仰發展至共同關係,再發展到以文化為主的結合。政府社區發展工作則從早期呼應聯合國的推廣,到近期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提出,此即為對社區不同方面的觀點,也是探討社區發展的概念基礎。

從社區的歷史演變可以看出,不管是祭祀性或現代人文性的社區集合,居民與社區的關係十分密切,尤其在家庭倫理與觀念逐漸式微的今日,社區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及所具的功能並不亞於家庭。國內學者徐震認為,社區所具的功能有一般與基本二大類,一般功能包括經濟、政治、教育、衛生、社會、娛樂、宗教與福利八大功能(徐震,1980)。這是一般自然社區具有的功能,但是因為今日的社會變遷迅速,而且各社區的發展資源與條件不同,並非每一社區都能具有這些功能。

除了一般功能外,社區還具有社會化、社區控制、社會參與及社區互助的四個特別功能。不管是一般或特殊功能,社區由於不同時空因素,不斷地產生變化,專業化的社區如科技城或大學城等也逐漸出現,而與一般社區並存,社區的功能也在不斷改變中,如何透過社區的發展與營造,使每個社區能更配合居民的需要,同時又具有個別的特色,則是未來社區發展的重要趨勢與重點。

〔社區的動力與發展〕

從前面的討論可看出,社區必須透過結合,才能有所發展,所以,在此進一步探討社區結合的動力來源。一個社區的發展有障礙的因素,也有促進合作的因素。社區中有各種衝突而形成的障礙,化解這些衝突即是促進社區合作的重要工作。徐震(1980)綜合不同學者的意見,將衝突的來源歸為文化、權力結構、經濟因素及區位關係四大類。

社區中的衝突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如種族、宗教、語言衍生的問題;有些衝突則因為權力結構的分配不均而產生;經濟因素,如不同的居住型態或不同職業,也可能造成社區中的衝突。除了前述三種衝突,地區的隔離或地利資源分配也可能引發衝突。任何一種形式的衝突,都需要加以了解及處理,否則衝突所引起的不和或爭奪,可能嚴重損害社區的合作與預定的發展工作。

去除障礙需要正向的力量與因素,以整合居民的共識與向心力,才能推動各項的發展工作。一般社區意識的增強,可來自四個重要因素,即共同的需要、領導的人士、互動的關係、標幟與儀式(徐震,1980: 104)。

早期的社區比較著重人的關係,如宗親或私人情感。現代的社區則較重視理性的結合及公益行為的鼓勵,所以,發掘共同的需要可以創造一致的團結與支持,是建立共識的重要來源。在社區中本存在著各種組織與社團,在整合不同單位的資源與力量上,各個領導人實為關鍵的角色。這些領導者必須能對社區有足夠的關懷與認同,才有能力與組織內外作良好的溝通與討論,也才能進行不同團體間的合作。

此外,領導者也要能以身作則,並鼓勵組員投入社區,與不同團體的成員互動。社區中的領導人有的居實質的位置,有些則僅擔任意見領袖的角色,端看他們的影響力及踐行力而定。

雖然不同組織是社區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如何將不同團體的力量整合,才是社區發展的基本條件。尤其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移動性大,各種組織的形成與內容,也呈現多元的面貌與特色。所以需要各個不同團體間彼此溝通,以增加互相了解與合作的可能性。在互動中可以發掘合作的條件及優秀的領導者,使社區中事務推動的力量更為整合與增強。

除了團體外,各種儀式或象徵也成為社區分子認同的力量之一。在社區中的慶典或宗教集會,乃至各種開幕或落成儀式,如能為大多數居民所認同或接受,也可成為一個聚集社區居民意識與情感的良好方法。以上所說的四個因素都有助於社區中居民的團結,借重這些社區中的正向因素,可以逐漸讓居民建立共識,並有助於化解前述的幾個障礙。

〔社區發展——社區生命的生長與延續〕

前面的分析是針對社區的定義、功能及動力作一番辨識,接著,則要討論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社區,這是社區發展的基本目的,也是社區生命不斷延續與更新的方法。

社區發展是一個過程,一九五六年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的報告,對社區發展的定義為「社區發展指一種過程,由人民自動自發與政府合作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使社區生活與國家體系合為一體。此種過程包括兩種要素,一是人民主動參與,以改善其生活水準;二是政府提供技術或其他服務,以協助人民更有效發揮所能(引自林振春,1998: 47)。所以,社區發展是一種組織與教育的工作過程,透過組織與動員社區民眾,協調運用社區中的各種資源,使社區產生團體的行動,以改善所有社區居民的生活。

於社區發展是一個動員的過程,目的則在改善、提昇全體居民的生活,社區教育學者林振春(1998)指出,社區發展應具有十個特色,分別簡述如下:

一、組織性:透過組織才能使居民團結合作,發揮潛能,參與各種工作與活動。

二、教育性:社區發展中的很多工作,不論是建立共識或去除障礙,都必須透過教育的過程來完成。

三、主動性:社區工作與建設,有賴於居民自動自發的參與,才能對社區有真正的認同感及持續的責任心。

四、個別性:每個社區有其特殊的背景與特色,所以,在社區發展中也必須關照個別特色,並具有彈性,才能符合不同社區的發展需求。

五、全面性:社區發展是全國性的運動,而非只是鄉村或局部重點的改善,因此必須顧及全面的改善,包括基礎建設與文化精神面的提昇。

六、多元性:社區發展為綜合性的改善過程,所以,需要不同社區組織與社團的合作與參與,提供不同的要素與力量,所以整個過程既全面性也多元性。

七、積極性:除了人民的參與意願外,政府的鼓勵與專業的積極輔導,可以使良性的發展更容易產生,也可以減少不需要的錯誤與資源浪費。

八、次序性:雖然社區發展的工作多元複雜,仍可依輕重緩急及資源等條件的考慮,訂定優先的次序,提高居民的興趣與參與意願,有利全程工作的進行與推展。

九、長期性:社區發展包括各種長期與短期性的工作,需要加以區分與辨識,並要培育當地的人才,方能保證持續性工作的延續,不致因外來協助的退出而中斷發展的任務。

十、民主性:社區發展是由下而上的工作,所以需要開放的系統與全民的參與,使各項工作可以由最好的人選與組織來擔任,以確定社區的發展工作不受特定勢力的控制,由全體居民主動與自由地持續投入。

由此可看出,社區發展是一個長期、開放、全面與多元的教育與組織過程,因此,在規劃及執行時,必須顧及各種內外因素的投入與配合,使發展的過程不斷與社區的需求及各種因素,產生良好的互動,如此,則有希望更新與持續社區的生命,並由居民共同擬定與建立理想的社區。

成人教育與社區發展

由於社區發展是一個組織與教育的過程,所以,成人教育在社區工作的推展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兩者在進行與呈現上,有著相似但不盡相同的關係,因此,此處先就其異同之處加以探討。

〔社區發展與成人教育的異同〕

從目的來說,社區發展是為了促進社區進步,成人教育則為了增加個人的知識,培養更好的能力,以改進個人的生活及促進社會的進步。實際上,很多社區的工作或運動,如掃盲、衛生保健及保育等,也是透過成人教育來完成。成人教育鼓勵利用多元與多樣的方式進行,所以特別適合非正規與非正式的社區學習。

此外,社區發展強調社區民眾自動自發的參與及與政府合作,以改進社區的現況。成人教育也重視主動與自主的學習,但重點在自我的進步,而非社區整體的改善。

成人教育的目的,大致有三點:即社會能力的發展、公民常識與能力的發展及個人的完成。前兩者比較偏重於如何做一個組織與社會中的好份子,後者則著重個人的成長與自我完成,所以內容與過程同樣重要。社區發展把組織與教育視為達成社區發展的過程,而個人的成長或進步,則為達成社區發展的條件或步驟之一。

〔成人教育在社區發展中的功能〕

儘管在目的上有所差異,但成人教育對社區發展可以扮演多元的功能,以下分別加以說明:

第一、成人教育採多元的教學,以及針對社區不同的成人學習者設計相應的課程,有助於觀念的交流與傳播,可以促進社區意識的建立。

第二、成人教育鼓勵成人於正規教育之外與工作之餘,作自我的再學習,有助於社區人口素質的提昇,並可以此為基礎,建立學習型的社區。

第三、成人教育重視成人學習者與環境的互動,尤其在社區中,學習資源或許來自不同的團體或單位,透過教育的規劃與執行,有助於不同團體間的互動與合作,有益社區發展的組織整合。

第四、成人教育重視師生之間平等與良好的互動關係,也鼓勵教學中參與者發言與尊重彼此的觀點,這樣的精神,對社區中民主風氣與開放系統的養成,有促進的作用。

第五、成人教育鼓勵學習者經驗的分享與組群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可以發現與培養領袖人才,具有儲備未來社區領導人才的功能。

第六、成人教育提供社區居民各種學習機會,透過學習及其他課外場域的交流,可以減少某些因文化、經濟或區域隔閡所帶來的衝突與障礙,增進社區中組織的合作。

社區婦女教育的實踐

社區中原本就包括不同的份子與群體,如何因不同成員的教育需求而規劃,提供適合的學習機會,則是成人教育者的任務。將成人教育落實於各個社區中,最能符合成人學習與社區發展的雙重需求。

婦女人口一般佔社區人口的半數,晚近因社會的變遷及知識的迅速發展,婦女教育也逐漸受到重視。辦好社區內的婦女教育,除了裨益女性居民本身外,對社區的發展也有其實質的影響。

〔婦女教育的今與昔〕

婦女教育的發展已行之有年,隨著時代的進步,婦女的角色也在逐日變化中。以前的婦女受到固有文化與僵化性別意識的影響,主要擔任家庭主婦的身分。十九世紀以來,婦女也開始走入工作場域,與男性同樣肩負起養家的責任。其後,婦女在職場的投入更久更多,甚至有些女性跳脫一向依賴與柔弱的角色,在工作上表現傑出,也有愈來愈多女性擔任領導階層,或從事其他一向由男性擔任的工作,婦女的社會地位歷經變化,必然產生新的關懷與教育需求,因此,婦女參與教育的目的與內容也會不同。

婦女教育在台灣的發展,光復後至今大概可分為三期(楊國賜,1992)。

光復後二十年間是第一期,此期間的教育重點受到戰爭後發展影響,大部分的教育集中在環境衛生與保健等相關的主題。

一九九○年以前是第二期,婦女開始走入職場,在教育上也開始關心與加入社區的事務,如社區交通品質等,在知識上也加入了益智方面的課程,開始關懷婦女的自我成長。由於受到世界風潮與女性主義興起的影響,婦女教育已從插花、烹飪等純家庭福祉改善的學習,而轉向關心消費者權益、提高兩性意識,主婦新知聯盟是此一時期代表性的團體。

一九九○年前後至今,婦女的意識愈見高漲,各種對廣告歧視的抗議,注意垃圾的分類及關懷雛妓問題的運動等不斷提出,婦女教育可說已從觀念期走入行動期。

了婦女學習的內容與關懷的議題不斷演變外,教育的行使及參與,也逐漸由政府的主導而改由民間主動提出。尤其社區中婦女的自我結社或民間團體的發聲,更能切身地看到婦女在大社會、社區中的角色與問題,辨識適當的教育需求,再透過地區及全國性的連結,婦女不但為自己的教育把脈與定位,也更有力地扮演社區中捍衛與清流的角色,對社會的貢獻已不止於善盡傳統主婦角色的責任,也提供現代兩性共存與共榮的新面貌。所以,新時代的婦女教育不但由上而下掌握自我的主權,在實踐上也從全國性的議題關懷,落實到社區中的參與。

〔社區中的婦女教育〕

成人教育重視成人自動自發的繼續學習,因此,在地點、方式、時間、教學結構上,都比一般的制式教育多元且有彈性。而在社區中辦理成人教育,或透過社區的組織來架構成人教育,在理論與實際上,都最能符合成人教育與社區發展的雙重理想。由於對社區與成人教育不同的信念,可能會影響在辦理上的目的與進行策略,所以應先了解不同的社區教育模式,再進而討論在社區中辦理婦女教育的意義與方法。

西方社區教育學者布魯費爾德(Brookfield, 1984)曾提出社區成人教育的三種模式:

一、適應民眾需求而辦理的社區教育(Adult education for the community),這是以消費者為取向的模式,教育者居於中立的角色,透過需求評估,針對社區民眾需要,而提供的教育課程或規劃。

二、以社區為學習資源而辦理的社區教育(Adult education in the community),以社區作為學習實驗室或學習的資源,教師擔任資源及協助者的角色,學習活動不限於教室中,而可以發生於社區的任何角落或地點。

三、為社區發展而開辦的社區教育(Adult education of the community),此乃針對社區發展而規劃的教育設計,教育者透過對社區的評估,以及個人對社區發展的信念而制定學習的目標與內容。社區發展是教育的中心關懷,教育在傳遞有益於社區發展的價值、信念,並培養社區居民應具有的技能。

另一位英國學者馬丁(Martin, 1987),則依教育所具的改革功能與資源分配,將社區教育分成三種模式—廣泛模式、激進模式與改革模式。「廣泛模式」認為社區與社會的情況是一致的,在維持和諧、利益的原則下,將教育資源廣泛地提供給所有社區民眾。此是由上而下的專業領導,教育者居於中立地位,以正式教育計劃回應社區民眾的需求。

主張「激進模式」的學者則認為,社區與社會間是互有衝突的,社會階級是不平等的,所以必須以社區教育方案來解決問題。透過教育將資源與機會重新分配,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改變模式。

而「改革模式」則主張社區與社會是不一致且多元的,社區中的團體間會有利益或看法上的衝突,所以,須將教育資源選擇性地提供給弱勢族群與被剝削者。透過組織間的合作與連繫,讓每個人都能分享適當的教育資源。

由此不同教育模式的展現與比較,可知社區婦女教育的辦理,必須關照、考慮不同的目的與現況,也必須了解在特定的社區中不同背景婦女的教育需求。尤其,今日的婦女所擔任的工作及對社區的投入,與以往十分不同。如何兼顧婦女的特殊需求,也能看到婦女在社會中遭遇的性別歧視情況,不同的社區教育模式當能提供設計與執行上的參考。

社區婦女教育除了符合婦女的特別需求外,也必須看到它的趨勢,如此則能兼顧大時代的進展及當地的特別需要。詹棟樑的專文中提到,目前社區婦女教育的發展趨勢共有三點(1992):

一、分化:即針對社區中婦女的角色與教育需求,將課程儘量分化,讓婦女可以因應不同的興趣及需求做自由的選擇。

二、個別化:每個成人因其特殊的背景與環境,在需求上也會具有個獨性,在規劃婦女教育時也必須顧及此點,才能使婦女有興趣與信心持續參與。

三、促進團體的目的:社區教育不同於一般教育者,即在強調整體的進步或改善,所以,即使是在因個人興趣而參與的課程中,釐清並藉個人之力以完成團體的目的,仍是社區婦女教育的重點之一。

〔外籍新娘輔導課程與社區發展〕

從一九九五年起,南臺灣美濃愛鄉協進會的一批青年志工,結合地方的組織與有限的人力,開始嘗試為逐年增加的東南亞外籍新娘開設中文識字班。經過幾年的連續經營及成果提出,也逐漸引起政府單位開始重視這些外籍女子的處境,進而提供適當的協助,使得雙方在異國婚姻中,都能得到適當助力,以維持更理想的婚姻生活。

民國八十九年開始,由內政部戶政司所主辦的「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種子師資培訓營」,已進入了第三年。從當初努力鼓勵及補助下僅有十四個縣市的辦理,如今不但辦理的縣市政府增加,承辦的公、私立單位更是多元而踴躍(內政部戶政司,2002),這樣的成果對熱心推動的上級政府是個令人振奮的回應。本人從一開始即參與師資培訓的工作,看到各縣市負責的承辦人員們,從勉強到熱心,從惶恐到自信,從孤單奮鬥到互相分享砥礪,發現外籍新娘的輔導教育,已不再是個小小的對策或嘗試,它其實已成為全台灣的新成人基本教育運動。這個運動來自民間的自覺與行動,隨之得到政府的注視、認同與推廣,之後又引起台灣各地區的回響,這是個受到高度注目與投入的社區婦女教育的踐行。

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從民國九十年起,結合成教中的成人基本教育及婦女教育課程,與新竹市政府民政局及香山社區大學合作,並得到當地虎林、虎山等社區領導者的肯定與支持,持續開設「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課程,透過生動、多元與生活化的教學,讓外籍新娘在識字與活動中認識台灣的文化與語言。另一方面,透過課程中的認識與交流,這些新移民學員們,也與其他的學員乃至志工老師們有了新的連結,逐建建立女性的網絡及增強個人的獨立與自信。而由於社區的支持,開班的地點也由社區發展協會自動提供,有些社區婦女也在家務之餘,參與志工的工作,一則達到資源共享,二則增加學員家人對課程的認同,三者讓本地女性有機會正確地認識這些外來媳婦,可以給予更好的協助。這些因素形成良性循環,使課程的推動一期比一期順利,裨益更多有心向學者及其家庭。

任何教育規劃的成功或持續必定有其主、客觀的因素,外籍新娘輔導教育的成長與逐漸普遍,正因為它掌握了社區教育的一些重要元素。首先,它肇始於民間的需要與自覺,這種基層的感受與診斷呼應了本地的需求,才有能力幫助社區中真正的需要者。其次,政府的協助帶動更多人對此運動的關心,而專業輔導的實施與介入,則使資源的整合與經驗的交流,在質與量上都能持續進展。

作為一種社區教育的實踐,最可貴的是它引發了更多社區的反省與行動,更多民間單位與人士的加入,顯示了社區的自覺與動員力,教育可以不必再是等待上級政府或專家決定的難題,社區領袖與居民的參與使教育活動與社區發展緊密契合。

由下而上的領導與踐行,使資源與權力結構產生新的分配,新的開放系統得以建立,公平與關懷在教育上有實質地存在與見證。當教育逐漸回歸到自我問題的自覺、辨識與解決,而不只是為了服從或配合某項外來的政策或需求時,人的主導性與尊嚴性得到了更完整的體現。這些特色在外籍新娘教育的辦理上不斷地呈顯,使我們對社區成人教育在台灣的實踐充滿希望與憧憬。

社區教育與社區發展的未來

新的社區在新的變動時代中有新的組合與需求,從外籍新娘輔導教育可以看到新的社區教育面貌。因此,未來成人及社區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如何因應此新的趨勢,建立不同的課程典範與思考,以提供社區發展所需的動力與踐行力。

〔社區組織與國家發展〕

二十一世紀是個社區的世紀,拜全球化與科技之賜,新的社區不斷產生,新的問題與力量也隨之展現。舊資本主義以擁有有形的資金、財力與人力來定義其地位,在後現代中,有形的財富並不能保證力量,真正的力量來自社區不同個體的連結與互助。

另一方面,現代國家已無法再以集權的方式運作。政府與民間的合作代表權力的下放與分化,也表示由更多人以小組群的方式來分攤整體的負擔與風險。當每個社區可以集合社區本身的力量,共同主動地解決社區中的問題,國家就可以花較少的預算與花費在社區的事務上,而將更多的資源轉用於國家未來遠景的勾勒與重大決策的思考。

在社區的發展上,從依於家族宗親的結合,到創造共同文化與需求的社區營造,社區力量的集合與運用是成就發展的基本條件。社區發展是個全社區組織與教育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動力來自領導者的有效領導,也來自文化與共同象徵的創立。當輸出移民的國家逐漸蛻化為接受移民的社會,當以自我為中心的漢族獨大轉為多元文化的認同,當封閉自保的市場機制對新的全世界性市場開放,當一向安靜沉穩的大地失調而引發身心財物的受創,這些都是必須藉由社區力量的集合,讓所有居民來共同了解面對的問題,並探討解決的方法。這就是社區的動員,由此而能成就社區發展,並進一步促成社會的公平、正義與繁榮。

〔我家在這裡〕

觀察台灣愈來愈多的跨國婚姻與不斷移入的外籍新娘們,台灣移民社會的特色又再度顯著地呈現。幾百年前,漢人祖先辛苦渡海建立了一個新的生活根據地,原住民在受打壓多年後,新的多元文化引發原住民對族群文化傳統的重視與珍惜,也開始要求社會大眾給予應有的尊重。在錯綜複雜的族群衝突中,共同的認同比認真的劃分,將獲得更多人的接受與尊重。外籍新娘的加入,正在為台灣這個移民社會加入另一種新的成份,當有些人在擔心或懷疑這些新成份是否會降低現有人口品質時,也有很多人把它視為新的養分,主動地協助與接納,使這群新加入者能更快產生應有的力量。

台灣是每個移民者的家,舊成員的努力使家充滿力量與溫暖,新成員的加入使這個家園不斷展現新的面貌,也增添新的可能性。新來與舊住都需要「家」的支持,因認同這個家,所以愛這個家,因為愛這裡所以願意建設這裡,所有建設都需要大家的投入,才能完成目的並不斷成長。當期待每個外來媳婦儘速融入並安住社區中時,就要先知覺到她們需要被當成一個家人而非客人的對待。因此,在辦理外籍新娘教育時,對每個規劃、執行、教學者又何嘗不是個再學習的機會。真心愛一個地方就會希望更多人來耕耘與改善它,而辦理社區教育者也該擁有如此一份單純與熱忱的心,才能免於偏見或錯誤的認識,可以持續地投入社區的教育,並關心社區的發展。

〔新社區與新學習〕

社區發展是希望透過居民的自動參與,來共同創造社區更好的未來,對每位飄洋來到台灣的年輕女子而言,要融入一個新的社區生活,充滿了各種未知與挑戰,幸好台灣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已開始關注這些新移民的需求,外籍新娘輔導課程及其他活動,正提供了一個適應的工具,讓她們飄浮不定的身心可以逐漸安住下來。

而對於社區原有的組織與居民而言,這樣的課程不但提供一個檢視個人觀點與想法的機會,也同時提供了理想的平台,讓團體與個人有個焦點去觀察、分析與回應社區的問題。透過外籍新娘適應輔導與識字課程的推動,社區的地理疆界或許並未明顯改變,但心理與行動上,已逐漸勾勒產生一個新的社區。

結語

社區發展是現代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社區可以有不同的定義,但基本上社區是由一群有相同認同與關係的人所組成,社區發展則為一個組織與教育的過程,它需要克服某些障礙,也需要加入些正面的因素,如共同需要具整合力的領導者及某些重要儀式,來協助建立共識,透過共識即可推動更有效的社區發展。

成人教育與社區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而成人教育與社區教育結合,則更容易協助社區的發展。社區婦女教育宜參考社區成人教育的模式,同時必須考慮女性學習者與歷史文化背景的特別需求。

目前台灣外籍新娘輔導教育的辦理,相當符合社區成人教育的理想,在民間與政府的合作及社區動員上都已有了成功的例子。所以,此課程的推展與社區發展的目的十分相應,需要由社區不同組成份子的共同投入,以協助未來者儘快學習適應本地的生活。外籍新娘教育除了協助學員的融入外,也提供了辦理課程或教學者一個自我反省與學習的良機。

二十一世紀乃社區的世紀,透過對社區的認同與居民的共同行動,社區的發展將更為容易,成人及社區教育者宜努力使成人教育在社區發展中扮演有力角色,在社區教育的實踐中完成學習社會的理想。(本文作者目前任教於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

【參考書目】

內政部戶政司編印(2002),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種籽研習營會議資料,高雄:大樹鄉佛光山。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1988),社區婦女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1998),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詹棟樑(1992),婦女繼續教育的理論,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155-178,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賜(1992),我國婦女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婦女繼續教育的理論,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479-494,台北:師大書苑。

BrookfieldS. S (1984). Adult learners, adult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 British: Open University.

Martin, I. (1987).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dialectics of development. 1996 年臺北國際社區教育研討會。臺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香光資訊網] [香光莊嚴][香刊72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