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八十期/93年12月31日

 走入書市的佛教出版

                                                                    來看佛教出版之二

                                                                          編輯組採訪整理 

佛教界的文化出版,跟著時代潮流也在改變中,不僅在寺廟的結緣架上落腳,走入一般書市的消費體制中,也成了佛法傳播的管道之一。我們走訪了法鼓文化總編輯果毅法師、《金色蓮花》雜誌的編輯群、以及橡樹林出版社的總編輯周本驥,一起探索在新世代裡,不同味的佛教文化。


尋訪《人生》的答案

一九四九的佛誕,台灣第一份本土佛教期刊《人生》雜誌創刊。多年來,《人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一直踏實而辛勤地耕耘著。這其中,歷經了二次停刊後復刊,版式迭經變革,內容亦從廣演佛教義理的傳統路線,至近年積極走入大眾,朝開放而多元的人文風光舉步。一路的摸索與調整,放捨與堅持,其背後總不離弘揚佛法的目的。「聖嚴師父對於雜誌,有著這樣的勉勵:『《人生》一定要貼著生活上有趣的、知識的、啟發性的、樂觀的、鼓勵性的,負起良師益友的責任,陪伴著每一位需要它的人,建設人間的樂土,開發似錦的前程。』」總編輯果毅法師說。

外界提到法鼓山與聖嚴法師時,很容易就會與禪宗畫上等號。「是的,我們弘傳漢傳佛法,也選擇以中國禪宗的精神為主要的中心思想,但仍希望涵攝所有宗派,不排斥或對其他宗派有任何的價值判斷。」或許是根植於如此清楚的理念,儘管雜誌的呈顯如不同枝葉的開展,但每一展演裡卻都流注著同樣法的滋養。在多數非學佛者的大眾市場中,「法鼓山」這個名號,對於雜誌的推廣上是阻力還是助力呢?「重要的是如何善加運用所擁有的資源,找出現代人關心的議題。一般人在意的是雜誌本身是否受用,對於它來自什麼背景,是某某山出版的,反倒沒有那麼在乎。」法師不避諱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早期的《人生》雜誌,在主題上仍多以法會、修行、各宗派理論等為主,內容常有許多佛教義理及名相。但面對變動快速的一波波時代浪潮,佛法急需轉換,在每一個關鍵時刻發出現代人聽得懂的聲音,提供人們另一面向的思考與選擇,《人生》對此有著很深的使命感。在確立讓佛法走進一般人生活的大方向後,《人生》雜誌極力地為現代人尋求學佛的入門處,不管在佛典語彙的轉換、議題的設定、整體設計等,無不用心,希望讓讀者感到親切與實用。「我們在長久時間的摸索後認為,華人社會需要一份初機入門的佛教刊物。在此分眾的社會裡,為雜誌做出清楚的定位,然後朝此方向努力,才能回應讀者的真正需求,展開互動。」

長久以來,一般人總認為佛教出版的刊物,應是免費結緣的「善書」。《人生》雜誌,是極少數走進消費體制中定價銷售的佛教刊物。「我們希望讀者能以一般出版品的眼光來看待《人生》。而定價銷售亦是為符合讀者的消費習慣而做的考量,如此,才能使一般讀者透過經常消費的管道,如書局等,方便取得刊物,佛法因此而容易走進一般人的生活。在國外,﹃使用者付費﹄的觀念相當普遍,即便參加修行活動,也需付費。現在在台灣,愈來愈多人有這樣的觀念,畢竟對自己思考後付費所做的選擇,會更加珍惜。另一方面,也不會造成資源重覆或浪費。」

二○○四年十二月,《人生》雜誌發行電子版,開拓了另一條與世間對話不同的管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現代人大量運用網路等電子媒介獲取知識的時代,佛法的傳播在工具的應用上並沒有落了步。未來,《人生》雜誌仍會立足於佛法的基石,以開拓的人文視野對人生提出詮釋,運用現代傳播媒材,走進人間,豐富現代人的生命。


開敷一朵《金色蓮花》

一群因佛法相會的青年,時而埋首於雜誌圖文的推敲琢磨,時而奔走於舞台的幕前幕後,言談中充滿對佛法的熱情與理想,舉止裡自然流露對三寶的虔敬信仰。編輯群說:「因為我們是佛弟子,將佛陀的理念分享給更多人是應該做的事。基於這樣的一個共同信念,促成了幾位有著傳播背景的人興起創辦佛學刊物的念頭,《金色蓮花》雜誌於是在 一九九三年創刊。」

漢唐以來的佛教藝術,曾在歷史上留下光彩燦爛的一頁,時至今日,景況雖然沉寂了許多,但《金色蓮花》仍在一角,堅持地開敷著。「我們希望透過美學來傳達佛法的精神,減少宗教色彩,使一般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佛法的觀念。因此,在雜誌的設計上強化視覺意象的美;文字上力求簡潔、易懂;另外亦借助現代的電腦藝術、製作技巧,將舞台劇的視覺效果呈現於平面的雜誌上。這是大家這些年來編輯所累積的心得,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相信這更是佛法傳揚的未來趨勢。」

《金色蓮花》雜誌在編輯方向上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即:

一. 修練區:有四項人生重要的修煉,即:心靈、身體、涵養、服務。

◎心靈:心靈的要素就是慈愛與智慧,這需要時時砥礪、刻刻修煉。如結合圖像與簡潔優美的文字,傳達金剛經的意涵,洗滌人心。

◎身體:心靈以身體為居住之殿堂,著重於養生方面的報導。

◎涵養:涵養的深度與廣度是在為服務作精緻的準備,編輯內容包含電影、遊戲、舞台劇……等。實用性強,期許佛陀的理念能夠真實呈現,能夠達到內外雙美的的境界。

◎服務:服務的人生是最幸福的人生,慈悲最時髦,智慧最摩登,而且永不褪流行。

二. 專題區:

◎ 「素食新時代」:由於素食對個人的身體甚至整個地球萬物,都是最健康、最溫柔的對待,所以此專題為《金色蓮花》特別重視且長期大力推廣的部分。

◎ 「特別專題企劃」:對於時事的回應。例如「幫助流浪狗」「如何以佛法面對愛情觀」「人生最重要的事」等主題。時時藉由雜誌提醒讀者去省思、去實踐,透過不斷省思的過程中,看到自身的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總是以嶄新的概念式創意結構,生動有趣又具啟發性的文字,豐富又動感立體的美學,一同交織出心的境界,未來還是會秉持這這樣的方向來走。「我們希望能夠像將舞台劇的東西搬到雜誌上運用一樣,也能透過設計網路遊戲的方式,讓佛法更生活化、有趣,讓更多人接近佛法,貼近佛理,應用佛理,這是我們的願景與展望。」。面對E世代的人類,雜誌推廣也逐步調整,如透過網路、書店等方式,使更多人認識《金色蓮花》。除了雜誌外,劇坊、出版亦是另一個經由藝術、文學分享佛法的媒介。在書市層疊交錯、五花八門的雜誌架上,《金色蓮花》強韌地度過了十二個嚴冬。下次,如您正巧經過架前,別忘了將它拾起,好妝點心中一室的美麗。


橡樹林」中,處處驚喜

源於一本書的感動,書中男人在一片貧脊的土地上,每日默默而堅定地種下一百顆橡實,多年後,這片土地上長成一片綠意盎然,充滿生機的森林。因這樣一個簡單而令人感動的故事,「橡樹林」出版社萌生了對佛教書籍出版的理念─在現代人的心靈土地上,做個不斷播種的人,期盼為所有想一窺佛法堂奧的讀者,築一條方便之道,不須再尋尋覓覓!

「橡樹林」的出版方向,定位於對佛教好奇,但卻仍在門口徘徊,屬於『潮間帶』的這群讀者,努力於將一般人認為艱深的佛法轉化,做一些人人都看得懂的書。」總編輯周本驥解釋。「橡樹林」的讀者,雖然含括各階層與年齡層,但主要集中在社會上已經工作一段時間的上班族群。自學校踏入社會後,人們在職場或人際相處上,漸漸會碰到一些挫折,對於人生也慢慢會有一些疑問產生,這些人多數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對於佛法也不排斥,此時,書局架上諸如《你可以不生氣》、《祈福DIY》、《都是因果惹的禍?》等,運用現代詞彙而為之鮮活的佛教主題,便能方便地引領讀者與佛法觀點做初步接觸,適時提供心靈撐持的力量,即使是無任何宗教背景知識或信仰的讀者,都能徜徉其中,處處驚喜。

佛教書籍的編輯出版,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除了對佛法的正確認知外,還必須具備精確轉化佛法為現代語言的能力,在參與編輯人力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橡樹林」仍不斷地在困難的環境中成長著。從二○○一年創立至今,「橡樹林」出版了一系列佛法的入門書籍,如受到廣大讀者迴響的《當和尚遇到鑽石》,當代修行大師一行禪師、阿姜查及藏傳法王等的重要修行開示。「在亞馬遜網站上暢銷的佛教書籍並不一定適合於台灣讀者。如果一本書在推出後,受到讀者的喜愛,表示這樣的議題為大家所關心。或者一本冷僻的書,卻出現熱烈的回應,這可能也表示,有相當程度的讀者正等待類似主題的書籍出現。「橡樹林」出版的每一本書,都可以說是一次新的嘗試。」

鑒於現代人對文字的閱讀習慣已經改變,大量圖片的運用及圖像化是必然的出版趨勢。除了繼續引介翻譯適合國人閱讀的佛學書籍外,未來,「橡樹林」將更投注於自製書的編輯出版。如目前已推出的「小百科系列」,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圖解系列」︱即企圖將佛法抽象概念的理解化為圖形的嘗試,這些都將為現代人種下更多指路的樹,循此而走入佛法無邊的風景中。

「我們的出版社小小的,但是我們做的很高興。」周本驥微笑著說。小小的出版社,卻有著大大的願心,在佛法森林中,為現代的佛教出版提供不同視角的美好。

 


[香光資訊網] [香光莊嚴][香刊80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