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理】   香光莊嚴八十四期/94年12月20日

幸福快樂的指引《吉祥經》開示

喜戒禪師 著      香光莊嚴雜誌編譯群 譯


什麼是吉祥?看到想看的、聽到想聽的、嚐到想嚐的,就是吉祥嗎?

佛陀提出38種修持能夠為我們的生命帶來無上的吉祥,

不靠祈願或等待,透過修持佛陀所教示的38種吉祥,就能得到最大的安穩與幸福。


吉祥經( MaGgala Sutta)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城附近的祇樹給孤獨園。當夜深時,一位天神降臨在世尊的前面,他的身體光明燦爛,遍照整個祇樹林。天神緩步前進,向世尊恭敬作禮並站立一旁,接著以偈頌向佛陀請問:「諸神與眾人,渴望得利益,思惟於吉祥,願示最吉祥。」

 「遠避愚癡者、親近智慧人、敬應尊敬者,此為最吉祥。

    居住適宜地、過去積善業、置身於正道,此為最吉祥。

    廣學長技藝、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此為最吉祥。

    善能養父母、珍愛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此為最吉祥。

    淨行行布施、幫助眾親眷、行為無暇疵,此為最吉祥。

    邪行須禁止、謹慎勿飲酒、於法不放逸,此為最吉祥。

    恭敬而謙卑、知足且知恩、適時聞正法,此為最吉祥。

    忍耐而順從、參訪眾沙門、適時論信仰,此為最吉祥。

    克己淨生活、覺知四聖諦、了悟於涅槃,此為最吉祥。

    於心不傷悲、安穩無汙染、世事不動搖,此為最吉祥。

    如是修諸行、所到無不勝、隨遇而安穩,此為最吉祥。」

什麼是吉祥

今天要講的是一部非常受歡迎的經,說明什麼是「吉祥」的經典。這部經名的巴利語為 MaGgala Sutta,如同《慈經》(Metta Sutta)一般,《吉祥經》也常在供養僧侶、出家戒壇、慶生等等祥瑞的典禮上被持誦。然而,這部經不單只是用來背誦而已。實際上,經上所說的吉祥應該被作為一種修持。

佛陀傳誦這部經典前的12年,一直存在著什麼是吉祥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在家人之間引起討論,他們彼此問著:「吉祥是什麼?」某個人提供了一個答案,另一個人又提供了其他的答案。一些人說看見想要看見的事物是吉祥:當看見對你而言是瑞相或吉兆的某些景象時,他們說那是吉祥。其他人則認為聽到你想要聽的聲音,或聽到被說成是吉兆的聲音時就是吉祥。

人們認為有些聲音代表吉祥的預兆。人很迷信,而且這些迷信不容易破除,各地和各家都有它們的迷信,佛教國家也不例外。在緬甸,人們認為貓頭鷹的聲音是吉兆。如果一隻貓頭鷹光臨你的房子,並且製造些噪音,那麼你隔天就將得到某些東西,那是個吉祥物。因此,有些人說這就是吉祥。

其他人說:聞到想要聞的;嚐到想要嚐的;碰觸想要碰觸的;就是吉祥。如此,好味道是吉祥;好品嚐是吉祥;有柔軟觸覺的事物是吉祥。當一個人給了答案,另外一人又有其他答案時,將會有爭議產生。如此,人們對於什麼是真正的吉祥無法達成一致的看法。這個問題持續被討論著,並且傳到神和天人之間。然而,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吉祥。他們彼此討論,互相問答,然而,還是沒有一個結論產生。

每當天神們被問題一直困擾著時,他們便前往他們的國王—帝釋天王處,並將問題告訴他。帝釋天王說:「我也不知道。但是有一個人可能知道吉祥是什麼,我將去請問他。」

夜晚時分,他下到人間,喬裝成普通天人,走近佛陀並詢問什麼是吉祥。帝釋天王選擇晚上的中夜時分謁見佛陀,大約是現在說的午夜。午夜是天神接近佛陀,向佛陀請教問題,或聽佛陀說法的時間。

在家人可以在下午去見佛陀,下午的時間是屬於在家人的。午後、傍晚和初夜時分則保留給比丘僧。僧侶在這段時間面見佛陀,並提出問題請教等。第二夜分或中夜是天神的時間,那時人們已熟睡,所以,佛陀的周圍就不會聚集太多的人。據說,實際上天神並不想到人間,他們無法忍受人類差勁的味道或惡臭。他們大約在離人類100由旬—也就是數百哩遠—即能聞到人類的惡臭。

當時,佛陀正在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位於舍衛城的附近,是由大銀行家給孤獨長者所建造的來供養佛陀的道場。當佛陀附近沒有人環繞時,天神們才降臨人間。這位天神來到道場,緩步前進,向佛陀恭敬作禮並站立一旁。他並沒有坐下,只是站立著,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他會如此。有些人說因為講道結束時,天神會想趕快回去,所以不坐下。又有一說法是,天神身體的物質特性是非常微細,他們不坐著,他們不能著地,像柔軟的布料落在地面一樣,所以,他們沒有坐在地上,而是站著。

他如此地站著,向世尊提出他的疑問:「諸神與眾人,渴望得利益,思惟於吉祥,願示最吉祥。」這麼多的人們和天神們都在思索什麼是吉祥,卻沒有一位可以提出一個被所有眾生認同的答案。因此,天神請求佛陀告訴他最高(上等)的吉祥。於是,佛陀告訴天神什麼是真正的吉祥。

「吉祥」是巴利語MaGgala的翻譯。MaGgala 被定義為斷除邪惡、斷掉不善法。凡是吉祥的(MaGgala),一定在本質上是健全的,也就是善的(Kusala)。

遠避愚癡者、親近智慧人、敬應尊敬者,此為最吉祥

遠避愚癡者—這裡的愚癡者意指做壞事,說壞話,存惡念的人;或會引我們入歧途,做錯事,犯罪等的人。這些人在這裡被稱為愚癡者,我們不要與他們為伍作伴。如果遠離他們,你就不會做出邪惡與無益的行為。這就是一種吉祥。

親近智慧人—「智慧人」意指做好事,說好話,存善念的人;並且會給你忠告,是引領你在修行上成長,幫你學習得到功德的人。這樣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因此,親近智慧人也是一種吉祥。當和有智慧的人接近時,你不會犯過失,不會學習到不健全的行為,造作惡業(Kamma)。因此親近智慧人也是一種吉祥。

敬應尊敬者—「敬」在此意指供養東西給他們,表示尊敬等。像佛、法、僧、父母、老師和年長者都是值得尊敬的,敬愛如此的人也是一種吉祥。因為當禮敬佛、法、僧、父母、老師和年長者時,你將得到功德。功德能斷除過失,這就是吉祥。所以尊敬值得尊敬的對象是一種吉祥。

居住適宜地、過去積善業、置身於正道,此為最吉祥

居住適宜地—居住在適宜的處所是吉祥。「適宜地」是指能使你學得功德的地方。在那裡你能行善、聞法和禪修,這樣的地方才稱為適宜地。對於想修習佛陀教法的人,住在適宜地是很重要的。

當緬甸人開始離開緬甸來到這裡(指美國)的時候,那些留下來的人告訴或責罵他們:「你正要去的是一個沒有佛、沒有法、沒有僧的地方,那是一個不適宜居住的地方。」所以,那時離開緬甸的人很灰心沮喪,抑鬱不樂。但是,當他們來到美國後,發現這裡有佛、法、僧,甚至在緬甸的僧侶來到之前,這兒就已有斯里蘭卡、泰國和其他國家的僧侶。因此,他們能向留在緬甸的人說,這裡也是一個適宜居住的國家。住在這裡,他們同樣也能修得到功德,並且禪修等。因此,住在適宜地是一種吉祥。

過去積善業—過去所積的善業,也是一種吉祥。你現在無法修持這個吉祥,但是你正在享受這吉祥的果實。一個在過去積下善業的人,來生將出生在適宜地。因此,過去曾積下善業,也是一種吉祥。當一個人在過去已積下善業,由此過去善業的果,他今世降生在適宜地中,他遇見有智慧的人,而且能修得功德。

置身於正道—意謂合宜的行為舉止,端正的行為表現,不要有錯誤的行為,這也是吉祥。一個人應該藉由行為、語言和心念,設定自己朝向正確的方向。

廣學長技藝、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此為最吉祥

廣學長技藝—學習或增廣知識在佛教中是被讚許的,任何類型的知識都適合學習。廣學,是說你應該學習一部經典中的每件事物,無論它是高深、普通或淺顯的。你應該知道每件事物,但卻不應使用你所知的全部,應該只用合適恰當的知識。擁有學問或知識是一件好事情,它真是一種吉祥。當你有了淵博的知識,它甚至能幫助你處理世間的事,你將變得成功富足等等。同時它也能幫助你了解法並進而修持它。「長技藝」也是一種吉祥。當你熟練技藝時,你能製做各式物品,以此維生。所以熟練技藝也是一種吉祥。

嚴持諸禁戒—意指一個人一定要行為正確而端正,一定要戒除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一個人必須要持戒謹嚴,要遵循在家人的行為規範;如果是僧侶,他應該遵循僧團的律法。

言談悅人心—和顏悅色地談話也是一種吉祥。有很多人講話並不和顏悅色,甚至使用刺耳或辱罵的字眼。當一個人使用刺耳或辱罵的字眼時,那人將造口業;相反地,一個談吐和顏悅色的人,說話總是伴隨著善(健全)的想法、善的觀念。因此,言談悅人心也是一種吉祥。它本身就是一個善的行為,而且帶給周遭的人們愛或慈悲。

善能養父母、珍愛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此為最吉祥

善能養父母—奉養父母也是一種吉祥。父母親將孩子帶來這個世界,養育、培育他們而且給予他們好的教育,因此孩子有責任奉養他們的父母親。他們一定要幫忙父母做家務,供給食物,替他們添購衣服,給予庇護所,以及自己的關愛。也一定要注意他們其他的需要,例如:按摩他們的身體等等。這些事物應該由孩子們替父母親做。

這些行為仍然可以在佛教國家中看到。可惜的是,這類吉祥幾乎在這個國家失去了。當孩子長到18歲時,父母不想要孩子與他們居住。孩子們也不想和他們的父母同住,他們想要獨立。親子間的關係很冷淡,孩子們不會奉養他們年老的父母,許多父母被送到安養院和其他的地方。在我們的國家,送父母到安養院是一種恥辱。孩子們從未這麼做,孩子們將盡可能地與父母住在一起。我的父親93歲時往生,母親89歲往生。直到他們往生,我一位兄弟和三個姊妹都和他們住在一起,並且照顧他們。根據這部經上所說,他們擁有了這種吉祥—奉養父母親的吉祥。

珍愛妻與子—一個人應該照護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父母親有責任照顧或培育他們的孩子;丈夫們有責任照護他們的妻子。在這部經中,我們也可說妻子有責任支持她們的丈夫。珍愛自己的配偶和孩子是一種吉祥。

無害的職業—是指不要從事會引起傷害或傷害他人的職業,這也是一種吉祥。

淨行行布施、幫助眾親眷、行為無暇疵,此為最吉祥

淨行行布施—寬大、慷慨或稱為布施也是吉祥,因為一個人藉由布施將得到功德。而且當布施時,你也正修持慈悲與不執著。當行布施時,你送走某物,那意謂你對所持有的事物不執著。因為你不會把任何事物給予不是你至親或所愛的人,所以布施是不執著的修持。布施是宗教或教法得以維續的一個重要因素,沒有人們的慷慨布施,佛教就不能存在。在這個國家裡,如果我們沒有民眾的支持,我們將不能夠住在這個國家,也將不會有僧團或佛教在這裡。布施非常重要,世界各地都有人行布施,尤其在佛教國家中。「淨行」是指人應該有正直的品行,清清白白的行為;或者人的行為舉止應該表現合宜。

幫助眾親眷—護持親戚們也是一種吉祥。無論何時,只要你能力做得到,你都應該幫助你的親屬們。

行為無暇疵—指的是那些不存邪念,不會遭人責難的行為,這些都是吉祥。

邪行須禁止、謹慎勿飲酒、於法不放逸,此為最吉祥

邪行須禁止、謹慎勿飲酒—禁止邪行是吉祥,戒除邪行也是吉祥。一個是不要做,一個是以後將不再做。不飲酒也是吉祥。這裡所指的不單是酒,還包括海洛英、古柯鹼等毒品。戒除這些麻醉品也是一種吉祥。

於法不放逸—意謂隨時準備做好事。隨時準備修持佛法。於法不放逸是最高的吉祥。

恭敬而謙卑、知足且知恩、適時聞正法,此為最吉祥

恭敬而謙卑—恭敬意謂敬意,我們應該尊敬值得我們尊敬的人。我們應該向我們的父母、老師和那些比我們年長的人致上敬意。向年長者或那些值得我們尊敬的人致上敬意,在這個國家已不多見。然而,在亞洲國家,恭敬卻是根深柢固的風俗。一位年輕人不會將他的腳朝向比他年長者,或碰觸他們的頭;當年輕人走路經過年長者面前時,會向長者鞠躬或致意。對值得尊敬的長者致上敬意有許多方式,對父母或老師也都會表示尊敬。

我們在慈經和這裡都發現謙卑。今天我將告訴你們關於羅目侯羅(Rahula)的故事。佛陀的兒子羅目侯羅7歲就出家。當羅目侯羅最初遇見佛陀時,他的母親和祖父教他要去向父親要求遺產,他靠近佛陀並握住他寬鬆長袍說:「父親,給我的遺產,四大金瓶等的寶物在哪裡?」此時沒有人敢阻止他。佛陀於是起身回到寺院,這男孩追隨佛陀,不斷地向佛陀要求遺產。當這男孩抵達寺院時,佛陀對尊者舍利弗說:「羅目侯羅正向我要求來自我的遺產,我將給他法的遺產,剃度他出家。」因此羅目侯羅出家成為沙彌。

那時佛陀的父親非常沮喪與失望,他請求佛陀開恩。他向佛陀說:「我想向你請求一個恩惠」。佛陀說:「我不施給任何的恩惠。」淨飯王說:「不,這是正當的!」佛陀問:「你需要什麼恩惠呢?」淨飯王說:「不接受沒有得到父母同意的孩子出家。」佛陀答應了淨飯王的請求,制定了未得到父母同意的孩子不許出家的規定。羅目侯羅成為沙彌或稱為初學者,後來他在佛陀的教導下,成為阿羅漢。

羅目侯羅非常謙卑。佛陀是他的父親,他應該非常驕傲才是,然而他卻是非常謙卑。無論他被告訴要做什麼,只要一句話,他都會去做。有一次佛陀曾規定比丘與沙彌、在家人不可同宿。當這條規定制定時,比丘們告訴了羅目侯羅:「羅目侯羅,我們不能夠幫助你,這一條規定是你父親所制定的,請為自己另找地方休息吧。」因為羅目侯羅沒有時間去找另一個地方,所以,他跑到佛陀的廁所,在那裡睡覺。晚上,佛陀去上廁所時,才發現了羅目侯羅,問他:「你在這裡做什麼?」羅目侯羅說:「我沒有地方睡覺,因此,我將這兒當作我睡覺的地方。」隔天,佛陀便修訂了規定,而且允許比丘能和沙彌、在家人同宿3個夜晚。如此,僅僅只是一句話,羅目侯羅便離開平常睡覺的地方而屈身在佛陀的廁所中。

他是如此地謙卑,以致於他從不對比丘們回嘴。無論比丘們說什麼,他僅會回答:「是的,是的。」一天有2個比丘決定考驗他。這些比丘遠遠看見羅目侯羅走來,其中一位比丘把一些廢棄物丟在地上。當羅目侯羅接近時,他們假裝說:「這廢棄物從何處來?以前這裡沒有,是誰帶來這些廢棄物?」另一個比丘回說:「我不知道,但是我看見羅目侯羅在這裡。」羅目侯羅只是說:「哦!真是對不起。」然後拾起廢棄物並且將它丟棄。就是這樣的態度,羅目侯羅是如此謙卑,而且他總是準備好接受告誡及忠告。

據說每個早晨羅目侯羅會裝滿1碗沙子,並發願將會有和沙粒一樣多的人給他忠告,他覺得這樣是非常幸運的。因此,謙卑是一種吉祥。

知足且知恩—知足也是吉祥,感恩也是吉祥。我們一定要隨時準備謝謝那些利益我們的人,沒有任何的猶豫。我們一定要表達出我們的感激。

適時聞正法—有機會聽聞正法,聽聞法是吉祥。當聆聽法時,你能聽到以前所沒有聽聞的,並且能澄清以前所聽到的,你就能擺脫懷疑,而心也變得澄澈。聽聞法的利益很多,因此,這是一種吉祥。

忍耐而順從、參訪眾沙門、適時論信仰,此為最吉祥

忍耐而順從—佛陀說忍辱是最好的苦行—對氣候、食物、人們的閒言閒語和不同狀況的忍耐等等。因此,忍耐、耐性、承擔是最高的吉祥。順從、和顏悅色的談吐、隨時準備好接受忠告也是吉祥。人們應該像羅目侯羅一樣 。

參訪眾沙門—參訪沙門或聖者被認為是吉祥的,因為透過參訪聖者,你能獲得功德。

適時論信仰—有時你應該參加宗教性的討論,這將使你對所獲得的知識能有更清晰的了解,將能讓你知道以前所不知道的。適時論信仰也是一種吉祥。

克己淨生活、覺知四聖諦、了悟於涅槃,此為最吉祥

克己淨生活—克己是吉祥。清淨的生活意謂禁欲的生活。

覺知四聖諦,了悟於涅槃—覺知聖諦意謂體悟聖諦。當了悟四聖諦,也就了悟涅槃,這是最高的吉祥。我們不需要評論這最高的吉祥,當你理解四聖諦,了悟涅槃時,你成為聖者—一個真正達到涅槃的聖者。

於心不傷悲、安穩無污染,世事不動搖,此為最吉祥

這裡指的是阿羅漢,當世間變化無常時,他的心不會動搖。我們每天遇見的事物,有好有壞,巴利語稱這些是世間法(Lokadhamma)。有時我們擁有許多,有時卻一無所有;有時追隨者眾,有時卻少;有時被批評,有時被讚揚;有時快樂,有時傷悲。我們每天都會面對這8種生活中的真實相貌。當一個人不被世間無常變化所動搖時,對他而言那就是吉祥,能夠抵禦這世間好或壞的變化,這就是吉祥。

有時遭遇到的是順境,我們一樣無法抵禦,我們被這些好事或好的情境帶著走,所以順境比逆境更難抵抗。處逆境時,我們戰戰兢兢;處順境時,我們總會得意忘形、驕慢、自滿。所以,面對世事變化無常時,心不動搖,這是一種吉祥。

於心不傷悲、安穩無污染、世事不動搖—假如遭遇世間變化無常時,我們的心仍能保持不悲傷,或者我們的心沒有染污,心是安定的,那就是吉祥,那是最高的吉祥。

這些是佛陀所教的吉祥,我們應該修持或儘可能地讓這些吉祥實現。這部經不只是用來背誦而已,實際上它是用來修持的。這裡所提到的吉祥應該被修持,應該在我們身心中存在。

這部經中總共談到38種吉祥。審視自己,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擁有這些吉祥的大部分。所以,我們要為自己已經具有這麼多的吉祥而感到喜悅。

如是修諸行、所到無不勝、隨遇而安穩,此為最吉祥。

那些依此準則修行的人,所到之處都不會被擊敗,到處都能隨遇而安,對他們而言,這些是最高的吉祥

如果一個人具有了這些吉祥,他在那裡都不會被擊敗,他將能隨遇而安,擁有快樂。對於這些人而言這是最高的吉祥。吉祥經中教導了38種吉祥,有時稱這些吉祥為福氣或福報。

讓世界深受祝福

這些吉祥不會自動或僅僅藉著祈願而來,你一定要身體力行。當經典說遠避愚癡人時,你一定要避免和愚癡人親近。如果我們身體力行,試著持有這些好品行,我們就擁有這些吉祥。這些吉祥是在家人與比丘們所值得擁有的品質。

這部經在佛教的國家中非常受歡迎。這部經典中的教法被併入做人的習慣和日常規矩中。實際上,因為這部經並不難理解,也是佛陀的基本教義,所以在緬甸、泰國和斯里蘭卡的學校中傳授。

在我國會舉行吉祥經的考試,我們稱它為吉祥經考試。年輕人參加考試,當通過時,會授予他們一些文憑或獎賞。他們被鼓勵將經典的學習運用在實際的行持中。

這部經就像是對於人的好品性、幸福與快樂的指引。愈具足這些吉祥,我們將愈快樂。當更多吉祥被修持,這世界將愈適合於居住。也因為社會中缺乏這些好品德,以致於社會風氣是如此敗壞。當緬甸的前總理烏努在緬甸國內的各大學演講時,他都會談到五戒和吉祥。

一次在他演講之後,一個人起立說:「如此說來,緬甸將會是一個非常好的國家,將再不會有壞人,沒有罪犯等等。」烏努回答:「緬甸也有小偷、搶匪、罪犯,不是所有的人依照佛陀的教義而行,即使他們都宣稱自己是佛教徒。甚至在佛教的國家中也有搶匪、兇手和那些邪惡者的同夥人。」

如果我們全體都能修持這些吉祥,這世界將深受祝福。如果我們缺乏某些吉祥,我們更應該努力去實現它。

禪修也是最高的吉祥

那禪修呢?這部經中並沒有提到。難道它不是吉祥嗎?在這部經中所提到的是四聖諦和涅槃的了悟,這是禪修的果。當果被提到的時候,得到果的方式或因就被提到了。所以,我們這樣說:禪修在這部經典中是以果的方式被提到。事實上不可能不透過禪修而能達到對聖諦與涅槃的了悟。

你可能已經讀過許多經典。在許多經文結語的部分,時常提到許多人證得涅槃,就彷彿是即刻頓悟一般。就算如此的了悟是可能的,但在悟道證悟真實相之前,一定有修習觀禪(毗婆舍那)。佛陀對某個人說法,而且那位聞法者因此開悟,那表示當他坐著聽佛陀說法的時候,一定也修習觀禪。沒有觀智就不可能悟道。

佛教有所謂的心路過程。當你看見某物時,就有「看的心路過程」;當你聽到某事的時候,有「聽的心路過程」。同樣地,當你了悟涅槃的時候,也有「證得道果的心路過程」。在此心路過程中,先有觀智的生起,然後才是道智(證悟)的生起。沒有觀智就沒有證悟。所以,根據心路過程,當提到證悟時也意謂修觀(毗婆舍那)。雖然在這部經中沒有明確提到禪觀,我們也可說觀禪也被提到了,因為果被提到。當果被提到的時候,得到果的方式也被提到了,它不能被忽略。如此禪修也是很重要的吉祥。

唯有禪修能淨化心中染污的煩惱。這是沒有人能為你做的,你必須自己來。僅僅只是讀禪、談禪,將不會淨化我們心中的染污。我們自己一定要修持。佛陀說:「你們自己一定要努力,佛陀只是你們的老師。」如果我們跟隨這個忠告,如果我們能持續修禪如同現在的修持,我們將能使自己的心清淨。即使我們無法完全地成功,然而我們仍可能暫時地去除心中的染污的煩惱;如果我們成功,我們將能夠斷除所有的煩惱。所以,禪修也是最高的吉祥。  


[香光資訊網] [香光莊嚴][香刊84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