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佛教藝術 / 第 90 期 96 年 6 月 20 日出刊

淺談佛教藝術的賞析(一)

釋見潤

本文節錄自台北印儀學苑「自在人生系列講座」原講題:從「諸相非相」談佛教藝術的賞析日 期:九十六年三月十九日

前言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好,阿彌陀佛!


很榮幸在我們印儀學苑從羅斯福路的舊址搬到濟南路的新址後,所舉辦的系列演講活動裡,以佛教藝術的主題與諸位分享一些修學心得。今天與會的大眾幾乎都是印儀學苑佛學研讀班畢業或在校的同學,是故以下我們將以各位在佛學研讀班的學習經驗以及大家比較熟悉的語詞來進行這個講題的探討。


藝術一詞,從不同角度的切入,可有不同的定義及詮釋。大體來說,可以分為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四大門類,或可分為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表演藝術三類等。


佛教藝術是當代的語彙。就佛教的義理而言,我們之所以能夠認識外境,是透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構成我們所辨知的這個世界。從佛教藝術的角度來說,六塵都可以成為佛教藝術創作的對象,意即以視覺的、聽覺的、嗅覺的、味覺的、觸覺的、意識法塵的形式與內涵,相依相攝成就至真美善、健康和合的根身器界。


在這次大約兩個小時的講座裡,我們將以平日大家接觸最多的佛教視覺藝術來談。先從一個小故事談起,再述及佛教對於「相」的看待,進而探討有關佛教造像的起源與開展,繼以兩類主要的佛教造像題材作一賞析,最後歸結提出佛教藝術的意義與價值。


從一個小故事談起


這個小故事,要從這張圖像說起。


這是一尊—?(眾答:佛像。)


是什麼佛像呢?(眾答:釋迦牟尼佛。)


是的,這是嘉義安慧學苑大殿內的佛像,是一尊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造像。


這尊佛像看起來覺得如何?(眾答:很莊嚴。)


嘉義的居士都說這尊佛像好莊嚴啊!曾有未接觸過佛教的人來到安慧學苑,看到這尊佛像時,因為覺得祂實在雕塑得太好了,就稱呼這尊佛像為「美男子」。佛陀在古代的印度社會,確實是個美男子,根據《中阿含經》裡的記載,佛陀具足所謂的「三十二相」,這「三十二相」或許就是當時的人們所公認的三十二項審美的標準。


以下所說的這個小故事與這尊佛陀的造像有關,是一則真實的事例。


上個星期二,有位女居士帶著正在唸幼稚園大班的姪子—瑞瑞來到安慧學苑。瑞瑞因為在家裡聽說姑姑要去拜訪師父,便好奇地想跟著姑姑去看看師父們長得什麼模樣。姑姪二人到了安慧學苑,瑞瑞亦步亦趨地跟隨姑姑的腳步走進大殿,看著也模仿著姑姑跪在拜墊上、雙手合十、向佛陀頂禮三拜的動作。禮佛之後,姑姑教瑞瑞向佛陀祈求令人難過的感冒能夠早日康復,瑞瑞聽了隨即合掌、跪於拜墊,抬起頭來望著佛陀,真摰的臉龐流露出認真、專注的神情,口中喃喃說道:「佛陀啊!我叫作瑞瑞,我感冒了,請佛陀保佑我趕快好起來喔!」瑞瑞說完話,停了一會兒,再看了佛陀一眼,然後輕輕地拉了拉姑姑的衣角,小聲地說:「姑姑,我剛才有跟佛陀講過話了,可是祂都沒有回應我。祂—是假的。」


各位居士,請問大家,這瑞瑞講的話是真的還是假的?(答:真的。)


那麼,這尊佛是真的還是假的?(答:真的,或答:假的,或答:是真的也是假的。)


再請問,瑞瑞說「祂是假的」,這句話是真的還是假的?(答:真的。)


瑞瑞說這尊佛是假的,大家說瑞瑞講的話是真的,然後大家又說這尊佛是真的也是假的。


那麼,這尊佛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或答:真的,或答:隨心所現。)


又如,剛才進行講座之前,大家來到印儀學苑,也都有到大殿禮佛;禮佛時,有沒有把大殿內的三尊佛像看清楚了呢?(答:有看清楚。)那麼,這三尊佛像是真的,還是假的呢?(或答:真的,或答:假的。)再問,禮佛三拜的時候,您是拜真的還是拜假的呢?(答:拜真的。眾人笑。)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讓我們一起來作探討。


佛教對於「相」的看待


我們日常的身心活動,經由六根接觸六塵,產生很多的「相」—眼睛看到的顏色或形狀、耳朵聽到的音聲、鼻子嗅聞的氣息、舌頭品嚐的味道、身體皮膚的觸覺以及出現在腦海中的語言、文字、概念、思想等,這些都叫作「相」。我們的生活當中呈現種種的「相」,也和這些「相」息息相關。


平常我們認識佛教,大約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透過視覺的認知。譬如,以印儀學苑現今還在裝修期間的空間設施為例,目前的印儀學苑,大家若從外觀上來看,可能還無法識別這是一所佛教的寺院;但是,因為大家是佛學研讀班的同學,當您們來到印儀學苑的時候,會先到大殿禮佛,向佛菩薩銷假。當您們進入大殿,看到莊嚴的佛像,卻可以知道這裡是佛教的道場,這是由於大殿裡面具有佛教視覺的圖像、造像,讓我們可以分別,辨識這是一個佛教的處所。


佛教藝術的賞析涉及一個核心的基本觀念—到底佛教藝術要如何欣賞呢?今天我們將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的「諸相非相」四個字作為這個核心觀念的提出。


佛教著名的經典之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內容闡述了佛教最高的般若智慧。大家曾經讀過嗎?(大眾約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舉手表示曾誦讀過)在《金剛經》裡有一段佛陀與須菩提的精采對話: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段對話或許可以從兩個層面來作解讀。第一個層次的大意是,佛陀問:須菩提,您認為如何呢?可以從這個身相「見到」如來嗎?須菩提回答:不可以的,不能將眼前所見的身相當作這就是如來的真實相。第二個層次的大意是:「如來的真實相並非我們眼前所見的這個樣貌而已。」


再請看下一句經文:「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虛妄」二字,在此略作幾個意思的淺白解釋,其一:所有的相並不是如我們表面上所看到的這樣而已。例如:各位同學現在坐在這裡,大家所認識的您只是坐在教室的您,這是不是您的全部樣貌呢?(眾答:不是。)當我們在禮拜佛像時,是只有在禮拜表面上所看到的這尊佛像而已嗎?(眾答:不是。)


其二:所有的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狀態。譬如:剛才六點三十分的您與現在七點三十分的您,您的「相」是固定不變的嗎?(眾答:不是。)從剛才到現在,各位的行住坐臥威儀表現已有不同了,念頭的出現也不一樣。再者,我們看到的一切相,例如有男眾相、女眾相,在禪觀的經驗裡,這些男眾相、女眾相只不過是身、心的組合,以禪觀來看待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名色的組成。


雖然一切的相都是「虛妄」,我們卻也觀察到在生活的周遭可以看到諸多與佛教有關的「相」,尤其是視覺方面的造像。在當代的佛教建築裡,佛像更是一個重要的表徵,通常大家到佛寺參訪時,很自然地會到大雄寶殿向佛陀禮拜、問訊,或是行鞠躬禮。


那麼,早期的佛教造像是怎麼開始的?又是如何開展出來的呢?(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