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彌天釋道安︰高山仰止(七) / 第 95 期 97 年 9 月 20 日出刊

相為而來

道安法師與親師友的互動

編輯組

道安法師自小跟著表哥生活,出家,一路走來,有師長提攜、道友相伴、居士護持,他更教育了許多的佛教英才。這些互動,都在難以思議的緣分裡,彼此「相為而來」,輾轉圓滿不盡的故事。

生逢百罹

七歲的道安走在上學途中。他手不釋卷,沒有注意到街坊鄰居在談論他。

鄰人甲:「別看這孩子長得又黑又醜,卻是我們村裡最聰敏的!任何書他只要看兩遍就都記住了。」

鄰人乙:「這麼聰明的孩子卻是個孤兒,由外兄孔氏收養。」

甲:「孔氏真是個好人,時局這麼差,還供道安讀書。」……

道安十二歲時,外兄的境況已經非常困難。孔氏對道安說:「對不起,時局太差,吃飯都有問題。沒法再讓你讀書了。聽說佛門有三藏十二部,你就出家去當沙門,也有現成飯吃,好嗎?」

道安聽說佛門有三藏十二部,十分嚮往,便點頭答應。

師父見到又黑又醜的道安,一副莊稼漢的樣子。為他落髮後,便說:「你就跟師兄們到田裡耕種吧!」

道安在田裡辛勤勞動,從不抱怨。他精進修行,嚴格奉行戒律。

三年後,道安對師父說:「我想閱讀經典,請師父成全。」

師父有點意外,但徒弟有求法的心還是該鼓勵的。便問:「識字嗎?」

「讀過幾年書。」道安回答。

師父點點頭,取出一本約五千字的《辯意經》交給他:「田裡的事不可怠忽,有餘力再讀經。」

「謝謝師父。」道安如獲至寶般地接過經書。

道安隨身攜帶經書。利用休息時間閱讀。黃昏時回到寺裡,就將經書歸還師父,請求再借其他經本。

師父:「昨天借你的經書讀完了嗎?怎麼又來借新的?」

道安:「已經全部背起來了。」

師父非常驚訝,他一時無法分辨道安說的是實話還是大話。但還是取出一萬多字的《成具光明經》交給道安。

隔天黃昏,道安又將經書還給師父。並請求借新的經書。

師父:「你先背來我聽聽。」

道安一字不漏流暢地背出。

師父驚訝不已:「你是我見過最聰明的人。現在起,你到藏經樓去研讀,不用再到田裡去了。」

道安滿二十歲,受完具足戒後,師父對他說:「你才性聰敏,應該四處遊歷,尋訪明師,讓自己更上層樓。」

道安便辭別師父,向四方訪道。

參考《梁高僧傳》


漆道人驚四鄰

道安受完具足戒後,師父對他說:「你天資聰穎,應該去尋訪更高明的老師來指導你。當今的國師—佛圖澄 ,是當代首屈一指的高僧。你去跟他學習,一定能得到很大的啟發。」

道安:「謹遵師命。但佛圖澄大師在那兒呢?」

師父:「就在鄴城。」

道安於是拜別師父,往鄴城出發。沿途他聽人說:澄大師神通廣大,能預知未來,並在旱季時祈得雨水;鄴城的民眾都非常敬重他,不敢朝他所在的方位說壞話或吐痰。道安聽得十分神往,心想:「澄大師以神通來傳播佛法,真是用心良苦。」

經過長途艱苦的跋涉,終於來到國師所在處。魏晉風俗非常重視外表,喜愛白皙俊美,但是道安卻長得又黑又醜,因此受到佛圖澄弟子們的白眼。只因大師強調眾生平等,因此還是讓他進去禮拜大師。

澄大師當時已是百歲人瑞。他和道安非常投契,兩人不知不覺竟談論了一整天。

弟子們覺得這位道安看一眼都討厭,不知道師父為何能跟他談那麼久。見到弟子們對道安輕視及疑惑的眼神,佛圖澄對他們說:「道安見識遠大,不是你們所能明白的。」

道安:「師父謬讚了!如蒙不棄,請師父收入門下,讓弟子侍奉您。」

佛圖澄:「你要入我門下,我非常歡喜。雖然我運用神通來讓人民信仰佛教,但要幫眾生開智慧,必須靠法的弘傳,這個責任就由你來接棒。這樣吧!我年紀大了,聲音傳不遠。我登台講經時,你就在旁複述,讓在後座的信眾也能聽清楚。」

雖然道安的複述完全正確,但弟子們還是因他的外表長得漆黑如炭而輕視他,暗中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漆道人」。大家都在私下議論:「明天一定要叫這個漆道人大大地出醜。」

隔天,道安為佛圖澄複講時,眾人紛紛提出各種難題,指名要道安回答。道安不慌不忙,從容應對,將尖銳的問題清楚地條分縷析,眾人都聽得清楚明白。

這下子,大家都心悅誠服,明白師父為何這樣器重道安。讚賞地說道:「漆道人語驚四座。」

參考《梁高僧傳》


勿忘同遊

佛圖澄圓寂不久,天下大亂,道安與徒眾離開鄴城避難,後來到了飛龍山,遇到昔日好友釋僧光。

道安:「當年,我們分別時還互相約定:絕不可忘了我們的情誼。」

僧光:「現在正好實現當年之約。」

道安:「聽說您已修得禪定的智慧,還請點撥一二。」

僧光:「我才要請您指點。現在您不只『驚四座』,還是全國聞名的高僧。」

道安:「虛名罷了,佛法浩瀚,我所知僅如滄海一粟。」

僧光:「您太謙虛了,我們現在就來共同研讀經典,探討法義吧!」

於是兩人相互交換所學,得到很多新的領悟。不過在方法上,道安和僧光有了歧異。

道安:「您都是用『格義』的方法來講經嗎?也就是用中國現有經典中的義理來解說佛理嗎?

然而,我認為中國無論是儒家或道家,所談的義理和佛理有許多出入的地方。用『格義』的方法講經,是無法說出佛法深義的,甚至多有違礙。」

僧光:「我認為『格義』是座橋梁;在分析佛法的名相上能讓信眾快速入門。像是用道家『無』的觀念,來比附般若思想的『空』」義,就能讓信眾很快理解。不知您為何要反對先賢所使用的這個方法?」

道安:「『無』和『空』雖有相通處,基本內涵全然不同。我們弘揚教理,必須做到允當,使用正確的方法,也就是要用佛法來解說佛法,讓法鼓競鳴於天下,而非墨守前人的作法。」

僧光:「如果不用格義的方法,您打算如何用佛法來解說佛法呢?」

道安:「大概有三樣工作:一是廣求經典,除了中原已有的經典,還去訪求西域僧人是否還有未見的經典。

再則是整理經錄。經典的來源常有重複的地方,同一部經典,譯者不同,而有不同版本。必須加以整理,將同一部經不同譯本並列一處,方便學者比較參考。

有了這兩樣基礎工作,第三就是深入經藏,鑽研義理,為經典作注釋,讓信眾易於入手。」

僧光:「難怪澄老讚您視見遠大,果然不是溢美之辭。」

參考《梁高僧傳》


高足慧遠

道安法師停留在河北講經說法。這天講授完《般若經》後,有一對長得弘偉朗拔的兄弟倆前來禮拜,哥哥自我介紹:「弟子慧遠,今年二十一歲,是雁門樓煩人,這位是我弟弟—慧持。」接著說明來意:「請師父慈悲,度我們出家。」

道安:「為什麼想出家?」

慧遠:「原本我們想到河南范宣子處求學,因道路不通,滯留在此。卻因緣際會地聽到師父說法,方知九流門派及俗世的眾多學說,都不及佛法圓融通達。所以發心出家,歸命於佛門。」

道安:「很好。我就度你們出家!」

慧遠兄弟出家後,每日用功誦持經文,夜以繼日,毫不懈怠。不久慧遠就顯現出超群的卓越識見。道安讚歎他:「能使佛道大興於中國的,必是慧遠。」

慧遠出家三年後,道安要他登台解說《般若經》。

慧遠:「弟子出家才三年,才疏學淺,恐不能勝任。」

道安:「師父相信你的能力,你也要有自信,就放心上台吧!」

慧遠初次說法流利順暢,切中要旨。然而「般若」涵意深遠,當時的人實在很難理解,時時露出疑惑的眼光望著慧遠,慧遠引用諸多佛經典故解釋,眾人還是一臉茫然。直到引用了莊子的文義解說時,眾人總算心開意解。

道安知道這事後,對弟子們說:「我不讓你們用世俗典籍來解說佛法,是怕眾人將佛法混同於世間法。但慧遠例外,他可以自由引用俗世的書籍,因為他不會將世間學及出世間學相混。」

時局一日比一日混亂,匪寇四處流竄。一天道安聚集僧徒,說道:「這樣的亂世,正需要佛法引導人心。我們聚在一起的緣分將盡,各位都是佛門的棟樑,現在最好分散到全國各地去弘傳佛法。」

道安說完後,僧徒們便開始收拾行裝。道安也一一約見他們,叮嚀吩咐一番。只有慧遠沒獲得師父的訓示。

疑惑不安的慧遠跪在道安面前,說:「師父對大眾都有指導,唯獨遺漏弟子,難道您認為弟子不堪教導嗎?」

道安:「不是的。而是我認為你有足夠的能力,完全不需要我憂心。」

慧遠便率眾前往江南,日後果真成為佛教界的一大高僧。

參考《梁高僧傳》


彌天釋道安

道安從弟子手中接過書信。看完信,沉默深思了好一會,便說:「這是襄陽名士習鑿齒寫給我的信。他並沒有提出什麼疑難,還承他謬讚『道業之隆,咸無以匹。』」

弟子:「師父為何心事重重呢?」

道安:「我想:時局一天比一天混亂。相較之下,襄陽是目前比較安定的地方,是否該去那裡傳法?我正在琢磨這件事。」

不久道安便偕同弟子遷移到襄陽的白馬寺。

習鑿齒一聽說道安法師到了襄陽,將手邊的事全放在一旁,立刻前去白馬寺。他不管一旁有信眾正在向法師請益,一見到法師便開口說道:「四海習鑿齒。」

道安法師立刻回答:「彌天釋道安。」

一時大家都靜了下來。好一會才有信眾說道:「師父這個回答對偶工整,含義深刻,真可說是『名答』。」

大家聽了也都點頭。深深佩服法師的智慧。

習鑿齒和法師暢談佛法與玄理。兩人相談甚歡。這時習鑿齒站起身來,拿出十顆梨子,說:「區區心意,請笑納。」

道安:「多謝施主。」吩咐弟子取來刀具,親自剖分梨子,大小一致,正好均分在場的眾人。

習鑿齒非常滿意地告辭離開。他認為道安法師無論是學問、言談、持戒或待人處事各方面,都十分圓融,令人佩服。真是不虛此行。

習鑿齒曾寫封信給謝安:「我親自和道安法師會過面。他說法不倦,帶領數百徒眾,個個認真修行。他不顯現變化神通來迷惑常人的耳目,也沒有大權威或勢力可以來整治小人。但師徒間道風肅肅,嚴嚴整整,互敬互重。我從未見過哪個僧團聚集這麼多人才的。

道安法師不僅精通佛理,國內外群書也大都看過,通曉陰陽算數等學問,學識非常淵博。闡釋佛經妙理,深入精微,游刃有餘。

可惜那日您沒有同來。等您有空一定要來和法師見個面,道安法師也很想同您一敘。」

可惜謝安終究太忙,沒能和道安法師當面敘談。

參考《梁高僧傳》


夕死可矣

道安來到襄陽的白馬寺定居後,跟隨道安出家的僧眾日益增加。見到這情形,道安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佛法弘傳順利,深入民間,已為眾生開啟正知正見;憂的是白馬寺的土地面積不夠寬廣,已無法容納日漸增加的七眾弟子。看著有心向佛的信眾只能擠在門邊聽法,道安想著:「是否該另立新寺?」但最根本的問題是:去那裡找這麼大的土地呢?

此時,信眾張殷前來拜見,他對道安法師說:「我有間宅子想捐給師父。」

道安聽著又驚又喜,趕忙回答:「感謝施主發心。明日我同您一起前去察看。」

跟著張殷走完整個園林,道安非常高興:「我正愁白馬寺太過擁擠。佛祖一定聽到了我的請求,讓您布施這麼好的宅子作為弘法之用。我準備在這裡建立一座新的寺廟,叫做『檀溪寺』。」

張殷:「這宅子能合適您用,真是太好了。我會請人幫忙建寺,如果有用得到的地方,請師父不用客氣。」

信眾聽說法師要建檀溪寺,大家踴躍捐獻建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在眾人通力合作下,有五層樓的高塔,四百間僧舍的「檀溪寺」眼看就將完成了。

涼州刺史楊弘忠因道安的啟發,已成為虔誠的佛子。他聽到建寺的消息,送來萬斤黃銅,說:「希望法師能用這些銅來鑄造承露盤。」

道安:「感謝施主發心,但承露盤已經在建造而且快完工了。如果將這些銅拿來鑄佛像,不知尊意如何?」

楊弘忠:「那是無上的福報,自然非常樂意。」

信眾聽說要建佛像,紛紛解囊捐獻。在眾人合作下,雄偉的佛像終於建造起來。該像高有一丈六尺,金光閃閃,容貌光明莊嚴,端莊詳和。傳說此像每日夕陽照射時,就會發出奕奕光彩,光芒長達六丈,耀人眼目,佛堂整個被籠罩在這片光明之中。

檀溪寺落成那天,全鎮上的人都前來瞻仰、禮佛。

道安見到宏偉的寺院已建造齊備,百姓有了信仰中心,大家能在這裡安心辦道、學法,覺得完成了一樁大心願,便感嘆地說道:「就是今晚死,也不覺得遺憾了!」

參考《梁高僧傳》


寧持戒而死

道安聽說有位外國來的僧人有部《比丘大戒》,立刻帶著懂梵文的竺佛念去請求抄錄。爾後由道賢譯成中文,道安潤稿,慧常筆受。

譯了一陣子,道安覺得裡面太多句子重覆,讀來重疊累贅。便對慧常說:「你把一再重疊的句子刪去吧!」

慧常立刻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回答:「弟子認為這樣做不合適。『戒』就如同我國的『禮』一般。禮,教導我們謹慎自身的行為舉止。制定禮,是為了實踐,而不在於文辭優雅,讓人誦讀愉悅。

而佛戒的制定,除了規範行為及言語,還包括起心動念的部分,是佛子們珍重寶愛的。一代一代由師父傳承並且嚴格遵守,如果有違反根本戒律的,就加以懲處,甚且逐出僧門。這是外國持戒的情形。

又如國內的《尚書》、《河圖》及《洛書》等典籍,內容樸質,卻沒人敢將它改動或潤色。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先王的法言及神明的訓示,不可妄加更動。更何況,戒律是聖賢所珍視寶貴的,難道可以因為中土喜愛文字簡明優雅,就去刪節改動嗎?這恐怕違反佛陀『四依』的教誨。與其講求譯得精巧流暢,弟子寧可守住原來樣貌。

師父!弟子希望不要刪減重覆的地方,就依原貌翻譯。」

道賢也站起來說:「我贊成慧常的看法。」

道安沉思了一會,說:「那就還是依原文翻譯,不刪除重疊的句子,只有遇到倒裝句型,跟中土文法不合時,才改動句型,讓句子順暢。」

《比丘大戒》譯完後,道安對僧眾開示:「世尊教導我們戒、定、慧三學。戒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定能讓我們專心一意;慧是治療我們愚昧的良藥。其中,戒是學佛的基礎,通往成佛路上的舟車。只要片刻沒有收攝身心,傷戒之心就會進入意識田中。如此,還希求能不入三惡道是不可能的。這是如來把戒律放在三學之首的原因。

我有個偈子要勉勵大家,請大家牢記:『僧盡共思惟,一切生死過,求於度世道。若精進持戒,同亦當歸死;不精進持戒,同亦當歸死。寧持戒而死,不犯戒而生。譬如駃水流,日月不常住,人命疾於彼,去者不復還。』」

參考《出三藏記集》


道德可尊

東晉時期,朝廷偏安江南,中國北方動盪不安,後來由苻堅統一了北方,建立姚秦帝國。

他聽說道安是當代高僧,正在襄陽的檀溪寺升座說法,便派人贈送七尺高的外國金箔立像,此外還贈送了金箔坐像、結珠彌勒、金縷繡像、織成像各一尊。道安令人把這些佛像陳列講堂,只見金像珠寶交相輝映,熠熠生暉,進入法堂者莫不肅然起敬。

當時大殿有尊外國銅像,形狀古怪,信眾都不太敬重它。道安說:「這尊佛像形像甚佳,就是髮髻不太相稱,你們把髮髻部分重新爐冶便可。」

弟子們一將銅像的髮髻放入爐中,立刻光芒四射,眩人眼目。原來髻中有顆舍利。趕緊報告道安法師。道安對弟子們說:「這尊佛像既然有特殊的靈異,就不用再重新冶煉了。」

弟子們聽了趕緊將佛像端正地供奉起來,眾人虔敬禮拜佛像,一面為自己先前的無知感到懺悔,另方面對師尊無邊的智慧更感敬佩。

苻堅對道安十分景仰,他對手下權翼說:「襄陽的釋道安是座『神器』,希望得到他來輔佐我治理國家。」

權翼:「微臣立刻派人去迎請大師前來。」

左等右等都沒等到道安。苻堅問權翼:「怎麼法師還沒來?」

權翼:「幾次派人邀請,都因襄陽人士堅留而沒能成行。」

苻堅聽了很不高興,說:「朕不願再等了,立刻點齊十萬大軍,進攻襄陽。」

苻堅領著十萬大軍快速攻下襄陽,將道安及習鑿齒擄去。

苻堅親自迎接道安前來長安,請他駐錫於五重寺。

苻堅對權翼說:「我派十萬大軍去攻打襄陽,就為了得到一人半。」

權翼:「這話怎麼說呢?」

苻堅笑答:「所謂一人半,釋道安為一人,而習鑿齒只是半人啊!」

當時藍田縣發現一個大鼎,可容納二十七斛,鼎邊有用古篆銘刻的文字,當地學者無法辨認鼎文。有人將鼎文複抄一分拿去五重寺請教道安。道安說:「這是古篆文,意思是:『魯襄公所鑄』。」又把這些字寫成當時流行的隸書給眾人閱覽。

這事很快傳遍長安城。大家都知道安法師博學多聞,城裡流傳著一種說法:「不跟道安法師學習,就無法進入學問的門檻。」

苻堅敬信道安,遇有國家大事,常向他請教。道安都以慈悲戒殺來勸苻堅實行仁政。苻堅雖是選擇性採納,但也將國家治理得欣欣向榮,百姓豐樂。但他並不滿足,還想攻下江南,一統天下。群臣苦勸不聽,有人便去找道安。對道安法師說:「皇上想攻打江南,我們無法勸阻,只因皇上向來敬重法師,所以,前來拜請大師,請您為天下蒼生請命,勸主公打消南征的念頭吧!」

道安明白戰爭的殘酷,便對前來的大臣說:「我找機會試試。」

不久苻堅外出到東苑,命人迎接道安一起同車前往。權翼勸說:「微臣聽說天子的車駕應由侍中陪乘,道安是個出家人,不適合與天子同車。」

苻堅聽了很不高興地回答:「安公的道德令人景仰,就是拿天下來跟朕交換安公,朕也不換。現在只不過是同車並行,這樣的榮耀還不夠稱頌他的道德。」說完命權翼扶道安上車。

苻堅在車上開心地四處張望他的國土,對道安說:「朕不久將和法師您南遊吳、越,帶軍隊同去觀看南方大海,這是件多麼愉悅的事啊!」

道安知道機會來了,不惜掃君王的興致,很誠懇地回答:「陛下,現在由您統治的國土,四方富庶,可比堯舜盛世。但您打算率領百萬軍隊南下,只為攻打區區之地,這並不是明智的作法。

我聽說南方氣候炎熱,多傳染病。從前的聖君舜及禹去了就無法回來,就是統一六國的秦始皇也在壯年時死於南方。請您接受眾臣的意見,不要攻打南方。」

苻堅:「並不是我現有的土地不夠寬廣或人民不順從,才要往南攻伐,只不過現在天運正向著我這邊。法師您認為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南方人明白這點呢?」

道安:「請陛下先派使者傳令到江南,江南人如果不服,屆時,再攻打也不遲。」

然而苻堅不聽從道安的勸阻,一意孤行。結果百萬大軍被南方軍迎頭痛擊,四奔潰散。苻堅雖得逃脫,隨行軍隊已不足百人。他非常後悔沒有聽從道安的勸阻,以致於一敗塗地至此。這就是史上有名的「肥水之戰」。

參考《梁高僧傳》


不言之教

道安護持戒律,用心殷勤。他制定了三項佛法儀軌:一是行香上經開講之法;二是平常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三是布薩(聚眾說戒懺悔)等法。嚴格且認真地要求僧團謹守律條。

於是寺中人數雖眾,卻秩序井然,人人安心辦道。這風氣逐漸流向全國,中土寺院紛紛仿效。

此時道安正在長安弘法,有弟子報告:「師父!在江陵弘法的法遇師兄,他所領導的僧團中,有人因為飲酒而忘了晚上燒香的工作。若在我們僧團,這應該要被逐出,可是師兄僅僅懲處了飲酒僧,卻沒有將他逐出僧團。這樣做,師父您覺得如何?」

道安思考了好一會,對弟子說:「拿根荊杖及竹筒給我。」

道安將荊杖放入竹筒中,親自將竹筒封好,題上「寄遇」兩字於封紙上,命人送交遠在千里之外的法遇。

法遇打開封好的竹筒,沒有文字,只見到荊杖。初時愣了一下,隨即了悟師父的心意。便對眾人說:「師父為了那位飲酒僧,特地遠道送來此物。

這都是我訓領不勤,還讓遠方的師父憂心。」

又對維那說:「維那!立刻鳴槌,集合眾人!」

見眾人到齊,隨即開始點香儀式。行香畢,法遇站到眾僧前,向竹筒致敬,然後伏在地上,對維那自請處分:「維那!請拿出筒中荊杖,行杖三下!」

受完杖刑,法遇將荊杖放回竹筒中時,垂淚自責:「僧團中有人犯酒戒是我領導不力。還讓遠在異域的師父憂心,我真是太罪過了。」

眾人見了這事,都深受感動,更加精進修行。

法遇寫了封信,將此事告訴在廬山傳法的慧遠。慧遠一直銘記在心,嚴持戒律,絲毫不敢懈怠。

慧遠晚年,身弱力衰。大夫勸說:「喝些豉酒可調身。」

慧遠:「這違犯戒律,絕對不可!」

大夫:「喝用蜂蜜調和的水也行。」

在旁的弟子正想去準備時,慧遠叫住他:「先去尋閱律書的記載,看看喝這種飲品有沒有違戒。」

弟子立刻取出律書來翻閱,還沒翻到一半,慧遠已往生。

參考《梁高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