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生命的境況 / 第 98 期 98 年 6 月 20 日出刊

世間紛擾

節譯自D 21; II 276-77

蔡奇林譯

本經敘說:眾生因為心中的愛、憎、慳、嫉等煩惱,而相互敵對、攻擊,過著惱亂、紛擾的生活。唯有去除內心的妄見、想像、尋思和欲求,才能免除愛、憎等煩惱,過著和平、喜悅的生活。

敵對與攻擊

天王帝釋問世尊第一個問題:

「尊者啊!到底是什麼糾結纏縛,讓天、人、阿修羅、龍、乾達婆和其他眾生類,雖然這樣想:『但願我們沒有怨恨,沒有攻擊,沒有敵對,沒有惱害,過著和平、喜悅的生活!』可是實際上卻有怨恨、有攻擊、有敵對、有惱害,過著怨恨的生活?」天王帝釋這樣問世尊。

慳與嫉

世尊這樣回答他的問題:

「天王啊!因為慳吝和嫉妒的糾結纏縛,讓天、人、阿修羅、龍、乾達婆、和其他眾生類,雖然這樣想:『但願我們沒有怨恨,沒有攻擊,沒有敵對,沒有惱害,過著和平、喜悅的生活!』可是實際上卻有怨恨、有攻擊、有敵對、有惱害,過著怨恨的生活。」世尊這樣回答天王帝釋的問題。

天王帝釋對世尊的回答感到歡喜、悅意,說:

「世尊啊!確實這樣!善逝啊!確實這樣!聽了世尊的回答,我已度疑,我已離惑!」

像這樣,天王帝釋對世尊的回答感到歡喜、悅意,而後又進一步向世尊問道:

「然而,尊者啊!慳吝和嫉妒又是以什麼為因?從什麼而集?由什麼所生?因什麼而起?當什麼存在時,就有慳吝和嫉妒?當什麼不存在時,就沒有慳吝和嫉妒?」

愛與憎

「天王啊!慳吝和嫉妒是以愛、憎為因,從愛、憎而集,由愛、憎所生,因愛、憎而起。當愛、憎存在時,就有慳吝和嫉妒;當愛、憎不存在時,就沒有慳吝和嫉妒。」

「然而,尊者啊!愛、憎又是以什麼為因?從什麼而集?由什麼所生?因什麼而起?當什麼存在時,就有愛、憎?當什麼不存在時,就沒有愛、憎?」

「天王啊!愛、憎是以欲望為因,從欲望而集,由欲望所生,因欲望而起。當欲望存在時,就有愛、憎;當欲望不存在時,就沒有愛、憎。」

「然而,尊者啊!欲望又是以什麼為因?從什麼而集?由什麼所生?因什麼而起?當什麼存在時,就有欲望?當什麼不存在時,就沒有欲望?」

尋思

「天王啊!欲望是以尋思為因,從尋思而集,由尋思所生,因尋思而起。當尋思存在時,就有欲望;當尋思不存在時,就沒有欲望。」

「然而,尊者啊!尋思又是以什麼為因?從什麼而集?由什麼所生?因什麼而起?當什麼存在時,就有尋思?當什麼不存在時,就沒有尋思?」

妄見與想像

「天王啊!尋思是以妄見、想像的思惟為因,從妄見、想像的思惟而集,由妄見、想像的思惟所生,因妄見、想像的思惟而起。當妄見、想像的思惟存在時,就有尋思;當妄見、想像的思惟不存在時,就沒有尋思。」

問題與思考

1.世人都希望過著和平、喜悅的生活,但為什麼又經常事與願違?造成「願望」與「事實」之間落差的原因是什麼?

2.經中說到眾生互相敵對、惱害的原因中,哪些是屬於「見解、觀念」的問題?哪些是屬於「情意、心態」的問題?

3.我們需要具備怎樣的「觀念」和怎樣的「態度」,才能過著和平、喜悅的生活?

4.如果身處「惡緣」,必須面對怨恨、攻擊、敵對的情境,如何保有和平、喜悅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