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究竟安樂道 / 第 98 期 98 年 6 月 20 日出刊

解脫之道

譯自M 27;I 175-84

蔡奇林譯

本經敘說佛陀藉由象跡之喻,為生聞婆羅門開示:要真正證實佛、法、僧的內涵,不能只憑外在表象的推測,而必須循著如來足跡,親身修學體證—從聞法生信、受持聖戒、少欲知足、守護六根、正念正知、調伏五蓋、成就初禪乃至四禪,而證得三明,最後達到解脫,如此才能親見如來。此經也顯示了一條次第分明、漸次昇進的解脫——究竟安樂——之道。

遊方者的讚嘆

我這樣聽聞。

有一回,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那時,生聞婆羅門一大早駕著全白色的驢車,出舍衛城。生聞婆羅門看見遊方者卑盧帝迦從遠處走來。看見之後,對遊方者卑盧帝迦這樣說:

「尊敬的婆蹉耶那,你一大早從哪裡來?」

「朋友啊!我從沙門喬答摩那裡來。」

「尊敬的婆蹉耶那,你對沙門喬答摩的智慧和聰辯有什麼看法?他是個智者嗎?」

「朋友啊!我是誰?我哪裡能知道沙門喬答摩的智慧和聰辯?恐怕要如他一樣,才能知道沙門喬答摩的智慧和聰辯啊!」

「尊敬的婆蹉耶那,你對沙門喬答摩真是給予極高的讚譽!」

「朋友啊!我是誰?我哪裡能稱讚沙門喬答摩?沙門喬答摩被譽為天、人中的最上者!」

「尊敬的婆蹉耶那,你見到了什麼理由,而對沙門喬答摩有這樣大的信心?」

象跡之喻

「朋友啊!譬如一個熟練的捕象師,進到森林裡。他看見森林中有大的象跡,又長又寬。他得到結論:『朋友啊!確實有大公象!』朋友啊!就像這樣,我在沙門喬答摩那兒,看見四個足跡,因此得到結論:『世尊是正等覺者,法是世尊所善說,僧伽是善修行者。』哪四個足跡?」

第一個足跡

「朋友啊!此處,我看見一些剎帝利的智者,精巧、熟知他宗議論,犀利如毫端之射手。他們四處遊行,能以巧妙智慧論破他宗之見。他們聽聞:『朋友們!沙門喬答摩將要到訪名為某某的村落或市鎮。』他們便構思問題:『我們往詣沙門喬答摩,然後這樣問他。若我們這樣問,而他這樣答,則我們就這樣駁斥他的論點。如果我們又這樣問,他又這樣答,則我們又這樣駁斥他的論點。』」

「他們聽聞:『朋友們!沙門喬答摩已經來到名為某某的村落或市鎮。』他們便往詣沙門喬答摩。沙門喬答摩以法語向他們開示、勸導、鼓勵、使之歡喜。他們受到沙門喬答摩以法語開示、勸導、鼓勵、使其歡喜後,連向沙門喬答摩提問都不能,哪裡還能駁斥他的論點?實際上,他們成了沙門喬答摩的弟子。」

「朋友啊!當我在沙門喬答摩那兒,看見這第一個足跡,我便得到結論:『世尊是正等覺者,法是世尊所善說,僧伽是善修行者。』」

第二個足跡

「再者,朋友啊!此處,我看見一些婆羅門的智者,精巧、熟知他宗議論,犀利如毫端之射手。他們四處遊行,能以巧妙智慧論破他宗之見。他們聽聞⋯⋯實際上,他們成了沙門喬答摩的弟子。」

朋友啊!當我在沙門喬答摩那兒,看見這第二個足跡,我便得到結論:『世尊是正等覺者,法是世尊所善說,僧伽是善修行者。』」

第三、第四個足跡

「再者,朋友啊!此處,我看見一些居士的智者⋯⋯沙門的智者,精巧、熟知他宗議論,犀利如毫端之射手。他們四處遊行,能以巧妙智慧論破他宗之見。他們聽聞:『朋友們!沙門喬答摩將要到訪名為某某的村落或市鎮。』他們便構思問題:『我們往詣沙門喬答摩,然後這樣問他。若我們這樣問,而他這樣答,則我們就這樣駁斥他的論點。如果我們又這樣問,而他又這樣答,則我們又這樣論破他的論點。』」

「他們聽聞:『朋友們!沙門喬答摩已經來到名為某某的村落或市鎮。』他們便往詣沙門喬答摩。沙門喬答摩以法語向他們開示、教導、鼓勵、使之歡喜。他們受到沙門喬答摩以法語開示、勸導、鼓勵、使其歡喜後,連向沙門喬答摩提問都不能,哪裡還能駁斥他的論點?實際上,他們向沙門喬答摩請求離家出家,沙門喬答摩接受他們出家。他們在彼處成為出家者,遠離、不放逸、熱誠、精進而住。不久,便於現世自知作證,成就了善男子基於正信、離家出家、所欲達到的究竟無上梵行。」

「他們這樣說:『朋友啊!我們差點毀了!朋友啊!我們差點完了!因為我們先前不是沙門,卻宣稱:我是沙門!不是婆羅門,卻宣稱:我是婆羅門!不是阿羅漢,卻宣稱:我是阿羅漢!』」

「朋友啊!當我在沙門喬答摩那兒,看見這第四個足跡,我便得到結論:『世尊是正等覺者,法是世尊所善說,僧伽是善修行者。』」

歡喜讚嘆

這樣說的時候,生聞婆羅門從全白色的驢車下來,偏袒一肩,向世尊的方向禮拜,然後發出三次感嘆之語:「敬禮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敬禮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敬禮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或許我於某時,也能和尊敬的喬答摩見面,甚至做一些交談。」

詳盡圓滿的象跡喻

那時,生聞婆羅門往詣世尊。到了之後,與世尊互相問候,親切友善地交談,然後坐在一邊。坐在一邊的生聞婆羅門,把和遊方者卑盧帝迦的交談,一五一十地全部告訴世尊。這樣說的時候,世尊對生聞婆羅門這樣說:

「婆羅門!這樣還不是詳盡圓滿的象跡喻。婆羅門!仔細聽,好好思惟,我將說詳盡圓滿的象跡喻!」

「好的,尊者!」生聞婆羅門回答世尊。

世尊這樣說:

「婆羅門!譬如一個捕象師,進到森林裡。他看見森林裡有大的象跡,又長又寬。一個熟練的捕象師,不會這樣便下結論:『朋友啊!確實有大公象!』為什麼?婆羅門!因為象林裡有一種名叫婆摩尼迦的矮小母象,也有這種足跡。」

「他循著足跡前行。當他循著足跡前行時,看見森林裡有大的象跡,又長又寬;且樹上方有象經過的痕跡。一個熟練的捕象師,不會這樣便下結論:『朋友啊!確實有大公象!』為什麼?婆羅門!因為象林裡有一種名叫迦羅離迦的高母象,也有這種足跡。」

「他循著足跡前行。當他循著足跡前行時,看見森林裡有大的象跡,又長又寬;且樹上方有象經過的痕跡,又有被象牙折損的痕跡。一個熟練的捕象師,不會這樣便下結論:『朋友啊!確實有大公象!』為什麼?婆羅門!因為象林裡有一種名叫迦尼盧迦的高母象,也有這種足跡。」

「他循著足跡前行。當他循著足跡前行時,看見森林裡有大的象跡,又長又寬;且樹上方有象經過的痕跡,以及被象牙折損的痕跡,且樹枝斷裂。他看見那隻象在樹下、或空曠處,或走、或站、或坐、或躺。他得到結論:『朋友啊!這確實是隻大公象!』

追尋如來足跡

佛出世間

「就像這樣,婆羅門!此處,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他在包含天、魔、梵的世界中,在包含沙門、婆羅門、天、人的大眾中,自知作證而宣說。他教導的法,開頭好、中間好、結尾好,有意義、有文采,顯現純一圓滿的清淨梵行。」

聞法生信

「有居士、居士子、或生於某族姓者,聽聞此法。他聽聞此法後,便於如來處得到信心。他得信之後,這樣省察:『在家擁擠煩雜,是塵垢之道;出家寬廣,海闊天空。居家不易實踐完全圓滿、完全清淨、如磨過的貝殼一般光潔的梵行。我何不剃除鬚髮,著袈裟衣,離家出家,過著無家的修行生活!』」

捨俗出家

「他後來便捨少財物,或捨多財物;捨少親族,或捨多親族;而後剃除鬚髮,著袈裟衣,離家出家,過著無家的修行生活。」

學賢聖戒

「他這樣出家之後,便進入比丘的學處和生活規範。捨殺生,離殺生;放下刀杖,有羞恥心,有憐憫心,同情、利益一切生物、有情。」

「捨不與取,離不與取;只取所與,只期望所與,不偷盜,維持自己的清淨。」

「捨非梵行,行梵行,修遠離行,離淫欲下劣法。」

「捨妄語,離妄語;說真實語,值得信賴,真實、可靠,不欺世間。」

「捨離間語,離離間語;從此處聽聞,不會在彼處說分裂他們的話;從彼處聽聞,不會在此處說分裂他們的話。他像這樣,讓分裂者和合,促進融合,喜愛和合,喜好和合,喜歡和合,說促進和合的話。」

「捨粗惡語,離粗惡語;所說的,都是柔和、悅耳、親愛、愉快、有禮、眾人喜愛、眾人悅意的話。」

「捨閒雜語,離閒雜語;說適時語、真實語、義利語、如法語、如律語。所說的話值得保存、適時、合理、有節制、有利益。」

「他不傷害種子、植物。受一食,戒除夜食,離非時食。不觀看歌舞、音樂、戲劇。不作花鬘、薰香、塗香的穿戴、裝飾、裝扮。離高床、大床。不接受金銀。不接受生榖。不接受生肉。不接受婦女、少女。不接受婢僕。不接受山羊、綿羊。不接受雞豕。不接受象牛馬驢。不接受田地、土地。不從事使節、差使之工作。不從事買賣。離稱秤、錢幣、度量之詐欺。離賄賂、欺騙、詐偽、不實。離割截、殺害、綑綁、搶劫、暴力。」

少欲知足

「他滿足於以衣護身、缽食果腹,不管走到哪裡,只帶著衣缽而行;譬如鳥之兩翼,不管飛到哪裡,只帶著雙翼而行。就像這樣,比丘滿足於以衣護身、缽食果腹,不管走到哪裡,只帶著衣缽而行。他具足這賢聖的戒蘊,內心領受無罪之樂。」

防護諸根

「他以眼見色,不執於相,不執細相。因為,他若不防護眼根,貪、憂、惡不善法便會侵襲他。他修行防護,守護眼根,防護眼根。他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嚐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不執取主相,不執取細相。因為,他若不防護意根,貪、憂、惡不善法便會侵襲他。他修行防護,守護意根,防護意根。他具足這賢聖的諸根防護,內心領受無穢之樂。」

正念正知

「他前去、返回時,正知而作。前瞻、旁顧時,正知而作。屈伸肢體時,正知而作。著大衣、持衣缽時,正知而作。吃、喝、嚼、嚐時,正知而作。大小便利時,正知而作。行、住、坐、臥、眠、寤、語、默時,正知而作。」

靜處禪思、調伏五蓋

「他具足這賢聖的戒蘊,具足這賢聖的諸根防護,具足這賢聖的正念正知,而後前往遠離塵囂的坐臥處:森林、樹下、山巖、峽谷、洞窟、墳墓、叢林、曠野、草聚。他在食後,從乞食回來,坐下,盤起雙腿,端正其身,繫念面前。」

「而後,捨去對世間的貪欲,以離貪之心而住,淨除內心的貪欲。捨去瞋恚,心住無瞋,同情、利益一切生物、有情,淨除內心的瞋恚。捨去昏沉、睡眠,離昏沉、睡眠而住,具光明想,正念、正知,淨除內心的昏沉、睡眠。捨去掉舉、懊悔,住於無掉舉,內心平靜,淨除內心的掉舉、懊悔。捨去疑惑,度越疑惑而住,於諸善法沒有疑問,淨除內心的疑惑。」

如來的足跡

第一個足跡:初禪

「他捨去這五種令心污穢、令慧羸弱的蓋障,離諸欲,離不善法,進入並住於有尋、有伺,由離而生喜、樂的初禪。婆羅門!這就叫做『如來的足跡』、『如來的所行』、『如來的跡痕』。可是一個聖弟子,不會這樣便下結論:『世尊是正等覺者,法是世尊所善說,僧伽是善修行者。』」

第二個足跡:第二禪

「再者,婆羅門!比丘藉由寂止尋、伺,進入內心明淨、心得一境、無尋、無伺、由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婆羅門!這也叫做『如來的足跡』、『如來的所行』、『如來的跡痕』。可是一個聖弟子,不會這樣便下結論:『世尊是正等覺者,法是世尊所善說,僧伽是善修行者。』」

第三個足跡:第三禪

「再者,婆羅門!比丘藉由離喜,住於捨、念、正知,以身感受樂,進入並住於聖者所宣稱的『有捨、有念、住於樂』的第三禪。婆羅門!這也叫做『如來的足跡』、『如來的所行』、『如來的跡痕』。可是一個聖弟子,不會這樣便下結論:『世尊是正等覺者,法是世尊所善說,僧伽是善修行者。』」

第四個足跡:第四禪

「再者,婆羅門!比丘藉由捨去樂,捨去苦,以及先前喜、憂已滅,進入並住於不苦不樂、具捨與念、心極清淨的第四禪。婆羅門!這也叫做『如來的足跡』、『如來的所行』、『如來的跡痕』。可是一個聖弟子,不會這樣便下結論:『世尊是正等覺者,法是世尊所善說,僧伽是善修行者。』」

第五個足跡:宿命智

「當他的心像這樣專一、清淨、皎潔、無穢、離於煩惱、柔軟、堪任、安住、不動時,他將心轉向宿命憶念智。回憶過去多生多世的生活狀況,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眾多成劫、眾多壞劫、眾多成壞劫:『在那裡,我有這樣的名,這樣的姓,這樣的種姓,這樣的飲食,領受這樣的苦樂,有這樣的壽量;從這裡死後,轉生到那裡。在那裡,我有這樣的名,這樣的姓,這樣的種姓,這樣的飲食,領受這樣的苦樂,有這樣的壽量;從那裡死後,轉生到這裡。』像這樣,他回憶過去多生多世的生活狀況,包括其樣貌,包括其描述。婆羅門!這也叫做『如來的足跡』、『如來的所行』、『如來的跡痕』。可是一個聖弟子,不會這樣便下結論:『世尊是正等覺者,法是世尊所善說,僧伽是善修行者。』」

第六個足跡:天眼智

「當他的心像這樣專一、清淨、皎潔、無穢、離於煩惱、柔軟、堪任、安住、不動時,他將心轉向有情死生智。他以清淨過人的天眼,見到有情死亡、轉生,卑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他了知有情隨業流轉的狀況:『這些可敬的有情,具足身惡行,具足語惡行,具足意惡行,辱罵聖者,具有邪見,奉行邪見之行;他們身壞、死後,轉生到苦處、惡趣、墮處、地獄。這些可敬的有情,具足身善行,具足語善行,具足意善行,不辱罵聖者,具有正見,奉行正見之行;他們身壞、死後,轉生到善趣、天界。』像這樣,他以清淨過人的天眼,見到有情死亡、轉生,卑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他了知有情隨業流轉的狀況。婆羅門!這也叫做『如來的足跡』、『如來的所行』、『如來的跡痕』。可是一個聖弟子,不會這樣便下結論:『世尊是正等覺者,法是世尊所善說,僧伽是善修行者。』」

第七個足跡:漏盡智

「當他的心像這樣專一、清淨、皎潔、無穢、離於煩惱、柔軟、堪任、安住、不動時,他將心轉向漏盡智。他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的集。』如實了知:『這是苦的滅。』如實了知:『這是通往苦滅之道。』他如實了知:『這是漏。』如實了知:『這是漏的集。』如實了知:『這是漏的滅。』如實了知:『這是通往漏滅之道。』婆羅門!這也叫做『如來的足跡』、『如來的所行』、『如來的跡痕』。可是一個聖弟子,不會這樣便下結論:『世尊是正等覺者,法是世尊所善說,僧伽是善修行者。』但他就要得到這個結論了。」

第八個足跡:解脫與解脫智

「當他這樣了知,這樣洞見時,心從欲漏解脫,心從有漏解脫,心從無明漏解脫。對於解脫,有『解脫』之智──他了知:『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會再受生於此種狀態。』婆羅門!這也叫做『如來的足跡』、『如來的所行』、『如來的跡痕』。婆羅門!直到這樣,一個聖弟子才會得到結論:『世尊是正等覺者,法是世尊所善說,僧伽是善修行者。』婆羅門!這樣才是詳盡圓滿的象跡喻。」

歡喜歸依

這樣說的時候,生聞婆羅門對世尊說:

「太殊勝了!尊敬的喬答摩!太殊勝了!尊敬的喬答摩!就如:將倒下的扶起;將隱覆的揭開;為迷途者示路;在黑暗中持燈,讓明眼人得見種種形色。就像這樣,尊敬的喬答摩以種種方式說法。尊敬的喬答摩!我要歸依尊敬的喬答摩、法和比丘僧!願尊敬的喬答摩接受我作為在家弟子!從今日起,我將盡形壽歸依!」


問題與思考

1.卑盧帝迦的象跡喻和佛陀的象跡喻有什麼不同?為何被說是「不夠詳盡圓滿」?

2.為何初禪之前還不能稱為「如來的足跡」?初禪標誌著何種身心狀態?

3.解脫道與現世安樂道及來世安樂道之間的根本差別是什麼?其安樂的性質有何不同?

4.經中的修學次第,有「捨俗出家」一項。這表示解脫道的修學,一定以「出家」為前提嗎?在家人也能修學解脫道嗎?如何修學?

5.此經描述的修學方式,乃是佛「覺悟後」的教導。它與〈修行與覺悟〉(頁26)一經中,佛覺悟的修學歷程,有何相同和相異之處?又,「解脫之道」與佛陀的「覺悟之道」是不同的嗎?

6.「解脫道」與後世的「菩薩道」有何相同或相異?它們之間的關係為何?它們是互斥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