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春風化雨 / 第 98 期 98 年 6 月 20 日出刊

尼僧伽教育的綱領

依法住 依律住

釋悟因

佛出人間  即人成佛

佛教是宗教嗎?佛教是宗教,佛教更是教育,是宗教教育,是佛的教育。「佛」即「覺」,所以,佛教是覺的教育。

一般的神教把人視如羊群,神職人員自稱是牧羊群的牧人。認為信神即能進入天堂,獲得永生,主張人、天堂都是上帝創造的。

不同於一般的神教信仰,佛陀與弟子是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佛陀自比為「善導」、「良醫」、「船師」,如《遺教經》云:「我如良醫,知病說藥……又如善導,導人善道。」弟子則稱佛陀為世尊、如來、導師,自稱佛子、佛弟子。在弟子眼中,教主釋迦牟尼佛是老師,也是楷範。他標示著「即人成佛」(1)、「佛在世間」(2)、「佛出人間」(3)的理念。

人間佛教的修學次第是由聞而思、而修,修學內容不離戒、定、慧三增上學(三無漏學);大乘佛教則以三綱—智慧、慈悲和信願,為修學內容。而中國文化裡的三達德—智、仁、勇,也呼應了大乘佛教的三綱。(4)然而,無論聞思修、三增上學、三綱、三達德,都是從人、人性、人心的特質為基礎出發,就人性的啟發增上而開展。因此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於以「人」為本,以有情為本。更確切的說,佛法以人類為核心,是一切人的依怙,是本於人人能知能行的常道,而揭示出人的昇華轉變裡至高最上的可能。而這個至高的可能,是透過佛教的修行方法,確實可以達成的。

這裡所說的「人」,是指特定的種族、階級嗎?在一般神教信仰中,所謂的上帝有祂特別揀選的子民。佛教不如此。

佛教中「即人成佛」所說的「人」,絕不分男或女,白人或黑人,老人或年輕人,東方人或西方人,也不論階級的貴賤,財產的貧富,學位的高低,這個對象不分軒輊,由信仰、修學,乃至達成佛陀最高境界,都是從人類的人性為出發點而去完成的。

中國近代一位偉大的宗教師太虛大師(5)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又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6)此言正揭露出佛陀的本懷—人性的昇華、人格的完成,正是佛陀的教育,是覺的教育,不是另闢途徑的異次元、超時空、超乎凡人、不同生命族群的教育。《華嚴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7)依照佛法的道理如理實踐,就是最大的供養。佛教教育可以說是實踐大乘佛教六波羅蜜中布施波羅蜜的法供養。(8)

佛教的女性教育——比丘尼教育

這一次,由中華民國.台灣的「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所主辦的「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討論的主題是「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這個主題以佛教出家女眾為對象,對從事尼僧伽的教育工作做一個整理回顧。佛教尼僧教育的工作從佛陀時代就開始了。佛陀度化提攜女眾出家、受戒,在《長老尼偈》(9)有很多女眾出家、修道、證道成就的記載。

從佛陀允諾女眾可以出家、受戒、修道、證道,成立比丘尼僧團,使佛教教團成為七眾之列,這不但是佛陀對女眾的允諾,更是佛陀對眾生平等的宣誓。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社會,在佛教的教團,在印度的宗教界,乃至於在全世界的宗教界,這都是一項石破天驚的宣告。

在整個世界凡是以父系為主的社會,對女性的角色常常有刻板的印象,在古老的印度也不例外。例如在《長老尼偈》〈索瑪長老尼說偈〉中,魔羅(魔王)的一番話道出了一般人對女眾的鄙夷。〈索瑪長老尼偈〉共有十四句,首六句是魔羅對長老尼說:「佛陀諸聖賢,修證成羅漢,其他平庸輩,求得已困難,女流二指智,絕然不可攀。」魔羅看索瑪長老尼用功求道,故意說偈干擾索瑪長老尼,欲使長老尼退失修道之心。但索瑪長老尼卻說:「我心能守一,智循羅漢向,佛法心領會,女性有何妨?斷除一切貪,斷除癡愚闇。」偈中「二指智」是指女性在廚房烹煮具有用二隻手指試吃食物的知識或智慧。「二指智」似褒還貶。女性的角色也被這刻板印象框定,以至「絕然不可攀」,很少人超越這界限。

索瑪長老尼接著說,她一心「智循羅漢向」於佛法心有領會,「女性有何妨」,於是魔羅也被她堅定修道之志所折服。成道後的索瑪長老尼教導比丘尼和信眾無數,她的成就比起其當代的比丘毫不遜色。

佛世的索瑪長老尼以及很多的長老尼都選擇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受傳統角色的束縛。一旦個人努力修道有成,也不忘提攜比丘尼姐妹們。佛世的長老尼作了很好的示範,她們都是追隨佛陀從事「導人善道」的教育工作。乃至中國漢系及其他系傳承,古往今來歷代無數的長老尼們,也都在從事教育工作,傳佛心燈。

今日,在我們這場研討會所在地台灣,也有無數的女眾出家、受戒,在自己的崗位上修道、證道、奉獻,廣發菩提心、廣修供養,致力佛教人才的培養、文化教育及社會關懷的推動等等弘法利生的志業。

然而儘管如此,截至廿一世紀的現代,在漢系、藏系、南傳佛教的三大系佛教傳承中,尼僧伽的出家、受戒、修道、證道的各種境遇或現象,卻是參差不一。尤其,藏系佛教尼眾的比丘尼身分,及比丘尼僧團的成立,至今仍然在一再的爭取與研議中。

現今僧伽教育二項偏失

僧伽的教育,必須依法、依律以為綱領,二者並進。檢視現今的僧伽教育無論在理論研究或落實的層面,都有值得檢討的地方。本人以為有二項偏失值得檢討。

首先,現今教界、學界很多人談到佛教的教育,所論述者幾乎多著墨於個人解脫、個人隱遁、個人思辯、個人的真參實悟、個人的博究精研。單從這個切面來探究佛教教育,是以個人修學為主,卻忽視了佛陀以律制、建立僧團的指導原則。台灣印順老和尚(10)曾在〈人間佛教要略〉(11) 一文中說:「無論是弘揚佛法,或修學佛法,只要是在人間,尤其是現代,集團的組織是極其重要的。」團體是奉獻的壇城,也是修學的壇城,任何人都不能自外於社會。僧團的社會化功能在僧伽的養成階段更是重要的過程。

佛陀時代教導在家眾信解修行,並沒有組織團體。但是對比丘、比丘尼二眾,佛陀確實組織了比丘僧團、比丘尼僧團,並且逐漸設立比丘、比丘尼行持的軌範。因此印順導師說:「切勿陷於傳統的作風,但知真參實悟,但知博究精研,於毘奈耶—律的原理法則,不能尊重。現代修學菩薩行的,必須糾正這種態度,法律兼重,來契合佛法的正宗。」印順老和尚的呼籲,顯示了當代傾向個人修證主義的偏頗。此乃其一。

其次,以聲聞佛法來看僧伽教育,則僧伽教育的基礎是修學「法」與「毘尼」(律);若以大乘佛教強調自利利他的精神而言,則教育的內容如彌勒菩薩說:「應於五明處求。」五明是內明、醫明、因明、工巧明、聲明。(12)其中排在首位的「內明」,即是「法」與「毘尼」,是出家眾日用尋常生活之中必然不可或缺之項。但要成為佛教的教師,只懂得內明是不足夠的,必需再進修其他專業的學門,方能融會真俗二諦,廣度群生。佛說:「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不是沒有原因的。因此,為使佛法有利於人類,必須善巧方便,先令聞者生信才能導入佛道作眾生的依歸。因此僧伽教育也應納入弘化知能的學習項目。此為其二。

綜合以上二個論點,本人再次強調,在佛法的尊崇與實踐的同時,應依律制攝化比丘、比丘尼僧伽。在共事共住之中,彼此建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持,輾轉提攜、內修五明。以群策群力的團體運作,共同推動佛陀的法輪,化導世間。這才是佛教傳統的正軌。

展望尼僧伽教育四大綱領

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各國也視「人才即國力」。佛教中亦有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人才需要培育,台灣的教育採取「教育與宗教分離」政策,因此佛教教育無論僧眾或信眾的養成,皆有賴佛教教團特別的用心。個人認為宜從四大綱領來規劃尼僧伽教育的未來:

一、「即人成佛」的全人發展:佛教教育立足於「人」,始於個人主體性的追求,藉由自覺的實現,朝向全人人格的發展。自覺始於當下的覺知,從四念處、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到三十七道品、戒定慧等的修學,是必要的、基礎的修練。

二、「貫徹菩提心」的終身學習:佛弟子從發心學佛到信願的實現,是終身的歷程,絕不止於某一階段。因此學習者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與能力。而所謂「終身學習」,必然是經由自利轉而利他的歷程,「書到用時方恨少」,在分享利他之中,教而後知不足,進而激勵再學習的動力。因此「菩提心」是上求下化、自覺覺他一以貫之的,尤以利他作為永續的動力,以提昇全人類生命品質為使命,直至信願的完成。

三、「四悉檀」(13)──尊重與分享:在佛教趨向全球化的潮流中,當今的尼僧伽既要有承先啟後的文化傳承,更要投入社會、參與社會,為社會盡一份心力。因此在國際化與多元化的需求中須運用「四悉檀」以應化世間:首先,我們要培養寬宏的胸襟,接納千差萬別的世界萬象,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特的,每一個社會文化都是獨特的,對個別差異的尊重就是「世界悉檀」。其次,要掌握佛法原則,隨緣之中掌握緣起的理則,這是「第一義悉檀」:然後「各各為人悉檀」、「對治悉檀」:適應各別需求或時代的方便,應病與藥,與社會脈動相呼應,以擴大影響力。四悉檀是尼僧伽教育迎向未來不可忽視的四個重要面向。

四、「依律而行」組織尼僧伽團體,永續傳承:社會進入集團組織的時代,大社會裡各種組織如農會、工會、商會、醫藥會的組織集團是適應時代的做法。而佛教的比丘尼也應依循佛制的戒律組織僧伽團體。比丘尼的修行、居住、飲食、衣著以及有關教團的事務,依律而行,律制的施行也考慮世間悉檀,著重人、事、時、地的適應,這不是一人單挑可以做到的,必須透過組織分工合作。比丘尼在僧團中相互教誡、教授、相互勸導、群策群力,讓出家、受戒、修道、證道、奉獻、自利利他,像接力賽跑一棒傳接一棒,不是從單一獨存來思考,而是傳承的永續,承續正法久住的使命。

結語

人類因有信念、有行願而偉大,也因心中有信念、有行願而堅忍。佛陀的教法是世間人們的安慰,是世界和平的希望。我們心中有願,要作光明的使者,願意傳承這份法的光明到每一個角落。在座很多人參與今天的活動,有的是參與者,有的是見證者,有的是肯定女眾的努力而來支持參與今天的活動。在座也有多位尼師來自世界各洲,你們投入尼僧團,領導尼僧團和信眾,大家都在修最上的法供養。

佛法落實在人間,古往今來的發展、適應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期望藉著本次研討會,結合各國關心尼僧伽教育研究與實務工作的長老大德、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雖然尼僧伽教育仍有無盡的問題待解決,且讓我們以開放的胸懷、前瞻的眼光,虛心回顧過去,宏觀展望未來,為建立依法、依律的現代尼僧伽教育典範,拋磚引玉,相互分享,共同推動佛的教育,「即人成佛」的教育。

 

【註釋】

(1) 語出:太虛大師〈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收於《太虛大師全書》。

(2)「佛在世間」,典出《增壹阿含經》卷三九〈馬血天子品(九)〉:「如來出現世間,又於世界成佛道,然不著世間八法,猶與周旋。猶如淤泥出生蓮華,極為鮮潔,不著塵水,諸天所愛敬,見者心歡。」(大正2,p764b)

(3) 如《增壹阿含經》卷二六〈等見品(三)〉云:「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大正2,p694a)

(4)《禮記.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達德」即普天之下、古往今來,通行不變的美德。中國文化認為,能夠具有「智、仁、勇」三達德,道德修養便臻於至善的境界。

(5) 太虛大師(A.D.18891947)是近代中國佛教革新運動的主要倡導者。致力於改革中國傳統佛教之積弊,使中國佛教上符釋尊精神,下符現代中國之環境,影響深遠。又大力提倡僧伽教育,先後設立武昌佛學院(1922)、閩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院(1931年於重慶北碚縉雲寺),以培養人才。

(6) 參見:《太虛大師全書》〈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

(7) 參見:《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卷四十(大正10, p.845a)。

(8) 布施是把某些東西施予他人,這些東西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以佛法的修學來說,三種布施都是法供養,都是如法修行。

(9)《長老尼偈》記載早期印度佛教尼僧悟道的見證偈,收錄在南傳巴利藏經小部經典中。內容係收集佛弟子中長老尼之偈頌,為現存唯一的佛世比丘尼傳記集,長久以來提供佛教女性修行者的典範。

(10) 印順法師(A.D.19062005),近代中國的佛教高僧。師治佛學,不受傳統佛教宗派觀念之影響,而能客觀地對佛教作一全面性之釐清、闡釋和批判。並直接從原始佛教經論之阿含、毘曇,及印度之空、有、真常三系諸經論,直探佛陀及後代大師之精義。對於印度大乘佛教,師分判其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三大系,此與舊說大異其趣。師著作宏富,大部分著述及弘法記錄,輯為妙雲集(二十四冊)行世。

(11) 參見《佛在人間》(p.107)。

(12)《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云「依《瑜伽論》第三十八云:謂諸菩薩求正法時,當於何求?當於一切五明處求: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聲明處,四、醫方明處,五、工業明處。」(大正43,p.617b)。《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卷第三十八云:「有五明處: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聲明處,四、醫方明處,五、工業明處。菩薩於此五種明處,若正勤求,則名勤求一切明處。」(大正30,p.500c)

(13)四悉檀是佛說法的四種範疇,也是佛度生的四種方法︰(1)世界悉檀,(2)各各為人悉檀,(3)對治悉檀,(4)第一義悉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