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前言】

佛教因「無我」教法而超越其他宗教


  從最究竟的意義來說,所有的宗教都有相同目的──以永恆的快樂為目標。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想想以下的問題:為什麼有的宗教被認為層次比較高,有的卻是比較低?而且有的比較深,有的比較淺?答案是因為各宗教的創始者對永恆的快樂境界了解與體會不同的緣故。例如基督教和回教說永恆的快樂是指上帝的天堂,但《奧義書》時代的婆羅門教則認為是「最高自我」(paramatman),或是其他人所說的「梵」(Brahma);佛教則說它是涅槃,或是當人們心中完全不執著於「自我」、梵、上帝、天堂等,或不再視它們為「自我」而想擁有或與其合而為一的境界。

  關於這點,我們必須知道,人類一開始就有一步步追求更好的事物,直到最完美狀態的本能。接著產生了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才是最完美或極樂的狀態、境界?當時最能適切回答或教導這個問題的人,都被後人尊稱為「大師」。在這當中有些大師傾向於物質主義,他們著眼於可以隨心所欲的境界,這就產生了可以滿足人們所有欲望的天堂觀,這種天堂可能是由神祇或上帝所創造。另外也有些宗教大師,將天堂解釋為永生或不朽的境界,並教導人們這種觀念。後來,更深入思考和教育更深化之後,一些注重精神層次的大師,深刻地發現最快樂或最好的心靈境界,必須是一個有智慧且不會受到干擾、污損或晦澀不明的心靈。在這些宗教師當中,所發現的智慧,程度各有不同,有些高超,有些低微,但無論他們的心靈淨化程度多高,多數的人仍然覺得有「自我」的存在,或感覺到「自我」的快樂。

  最後,佛陀發現究竟的真理:只有當心靈不再執著於「自我」的觀念,甚至也不執著於清淨時,才是最祥和、最純淨、最能解脫痛苦的境界。只要心靈意識到有「自我」存在於事物中,那麼它就會執著「自我」,而心就不能解脫,這點後文會做更詳細的解釋。(由於這是很長的題目,讀者應儘量逐步記住每個章節的重點,否則將會搞迷糊了,而且會一無所獲。)



[回gaya首頁]   [香光書鄉]   [法音叢書]   [無我]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