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總結:佛法與各種觀點的比較】

有我執就有負擔、痛苦


  那些主張與上帝有關的觀點或教義,其主要目的在使他們的信徒臣服,並且毫無異議地遵守規矩,所以這些觀點是壓迫性的,不允許有獨立的思考和行為,一切事情完全依賴上帝,這類觀點可被歸為低層次的「自我」教義,適合大多數未受教育的野蠻人,或有限制性的、適合於小孩或幼稚者的教義。

  當人們成長後,他們會從這種束縛中解脫出來,甚至主張自己的「自我」,靠自己做事,為自己而做非為上帝而做,並且不再依賴只適合孩童的上帝。他們可能相信業力或善惡報應,只要他們不厭倦輪迴,也可能輪迴很多次。他們受制於生命中一切作為後所得的報應,但並不受制於上帝的專權──上帝賜予他們唯一的今生,登錄生命中的行為以備日後審判。這種相信個人「自我」的信仰,層次比信上帝更高一層,也比較獨立,具有這種信仰的人,進而能在造作善業或使自己極度淨化後,獲得至高的快樂和永不變異的「自我」。我們可以看到,不論在東方或西方哲學中,這種意義的「自我」都是相同的。

  但即使是第二層次的「自我」──人是自己的「自我」而不是屬於上帝的「自我」──如此也不是究竟獨立的,因為人仍然被「自我」所禁錮,這座監牢是以自我中心、自我膨脹、自我沈醉和自我戀著,並且在不知不覺中以自滿、自戀和自我崇拜的火焰焚燒自己,所以,佛教的觀點不認為這種層次的「自我」是苦痛的終結。讓我們看看以下的譬喻:

  有個人走進樹林裡,看見樹上結滿了果實,他很興奮地發現這是鮮美的水果,就開始採摘,並裝滿他的袋子,然後把袋子背在肩上。起初他不覺得重,走了一段時間以後,他不再那麼愉快,也比較疲倦,就開始覺得重了。所以,他開始丟棄一些比較差的水果,只留下最好的,最後只留下一些水果。不久,他又感覺到即使只有這些水果仍然很重,所以他吃掉一部分,丟掉一部分,直到一點也不剩,即使如此,他仍然覺得沈重和疲倦,只想躺下來休息一下。

  過了一會兒之後,他發現有個地方堆滿了金塊,就撿起金塊,背在肩上,希望趕回家,他所背的重量比剛才的水果還重,實在不知道他那裡來的力氣,可是不久他又感到難以忍受的沈重負擔,就開始把一些金塊拋棄,或沿途藏起來,直到只剩下筋疲力竭的他所能帶得動的少許數量。

  但不久之後,他又發現一處充滿更珍貴的珠寶,他就撿起這些珠寶,重量比剛才他所拿的金塊還要重,我們也無從知道此時他的力氣是從那裡來的,而他也再次必須拋棄一些珠寶,因為他意外獲得財寶而興奮地到處奔跑,所以愈來愈疲倦,他一個接一個地丟棄珠寶,直到全部丟光,才感覺十分愉快,不再有負擔,心也不會跳得比平常快,丟掉最後一顆鑽石之後,他終於可以舒暢地呼吸,而且神清氣爽,即使這顆鑽石是最完美的,重量很輕,不會帶不動,但他還是把它給丟掉了,因為它雖然不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卻會壓迫心靈。實際上,攜帶或保存一顆完美的鑽石對他而言沒有任何困難,他可以很輕鬆,即使將這顆鑽石帶在身上也感覺不到半點重量,但他無法忍受的是它「壓迫」他的心,所以最後他選擇丟掉它。



[回gaya首頁]   [香光書鄉]   [法音叢書]   [無我]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