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一智慧]

結論

為了便於了解與記憶,我們用區分小節及引用原文的方式,概說了佛陀的教誨。我希望各位同學能記得前面討論的重點,只要將列舉的根本義理銘記在心,將來不論遇到什麼問題,這些義理都可當作判斷抉擇的普遍原則。佛陀曾說,如果有疑問,就把這問題與普遍原則比較。如果不符合普遍原則,就別理它,因那不是佛陀的教誨,是說的人弄錯了,是老師教錯了,即使他宣稱親聞於佛陀,一個字也不要相信!如果不符合普遍原則,也就不符合「法」和「律」,那麼就別理睬它,別把它當作佛陀的說法!

佛陀的教法是「空相應法」,即是無執、無著、空、無我──什麼都只是元素罷了,而不是「眾生」、「人」、「主體」、「我」、「你」、「他」。

在我所住的鄉下地區,人們曾有個習慣,就是在入寺院出家的第一天,必須學會這段巴利經文:

這些只是自然的元素,永無休止地隨緣生起(Yatha paccayam pavattamanam dhatumattamevetam),

只是「界」(元素)而已(Dhatumattako),

不是「有情」(Nissatto),

不是個人的生命(Nijjavo),

沒有實質的「我」(Sunno)。

在他們住進寺院要出家的第一天,第一件事就是學習這段經文,那時,他們還沒學習如何禮佛、唱誦、作早晚課,也還沒學習出家受戒儀式。換句話說,這是具智慧的制度,從入寺院求出家的第一天,傳授他們佛法的核心。

這慣例是否還存在,我不知道;求出家的人是否了解這段經文,我也不知道;但這個慣例的設想非常了不起。在出家的第一天傳授佛教的核心──這些只是自然的元素,永無休止地隨緣生起,只是界(元素)而已,不是有情,不是個人的生命,沒有實質的「我」──在他們到寺院的第一天就接受這些教導。但他們的後代讓這個慣例消失了,當人們不再了解「空」,以致原始的佛教不再留存時,該怪誰呢?

我希望這次演講能激勵有善根的各位,好好想一想,以助佛教的復興和延續。

為了世界的和平、安樂,請忘掉「自我」吧!

 



[香光資訊網]   [香光書鄉]   [法音叢書]   [一問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