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自在園十年]/提昇自我的教育活動

比丘與沙彌的「玩具」


  現在,我想談談比丘與沙彌的「玩具」。

  「玩」和「玩具」似乎永遠伴隨著人類,即使是最窮困的人,也擁有一些「玩具」,或者會把他們僅有的某些東西當作「玩具」,有錢人則「玩」較貴重的東西。出家人也和在家人一樣有「玩具」,只是在家人如果對便宜或具有自然美的東西不滿意時,會轉向貴重的物品,如古董或寶石。聖人也有他們的「玩具」,即禪那(jhana)和三摩缽底(samapatti),他們和甚深的禪那共同「嬉戲」,敏捷地離開一個境界,進入另一個境界,就像運動選手練習困難動作,或享受創造新動作的樂趣。

  至於新出家的人或離禪那境界尚遠的行者,究竟應該「玩」些什麼呢?我建議小沙彌「玩」知識性的東西,或者密切觀察圍繞在我們四周的大自然,如鳥、魚、樹、花等,這樣他們可以學得多,又因更詳細認識繁殖、發芽、成長等現象,而增長生物學知識;至於很難觀察到的事物,如白蟻和蚯蚓,沙彌便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觀察。

  有時候我會建議他們「玩一玩」建築,並且學習應用工具或製造工具,這樣對他們日後製造實物模型或承擔實務工作會更方便。任何可用來對聲、光、電或機械進行科學研究的器材,只要找得到,我也建議他們去找來「玩」或找來實驗,我鼓勵沙彌盡可能去做,或示範給他們看。雖然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玩具,但可以舒緩人們愛好玩具與遊戲的本能,也能夠以實物取代玩具來研究,不但不會困擾心靈而且效果更好。

  對於年資較長的比丘和沙彌,我建議他們進一步觀察自然,直到與自然合而為一,對玩具和實物不再有分別心。只要好好安排,即使是一席談話,或問題討論,或根據語言規則作發音練習,甚至弘法訓練,都是很有趣的,同時也可避免比丘和沙彌把寶貴的光陰虛擲了。

  不苟言笑或無暇自我娛樂,會使人忽視某些神經和肌肉,甚至可能使人局部退化,或直接開啟疾病入侵之門,即使是修行圈內的人也要妥善解決這種問題,而不能置之度外。我認為有些人在禪修中心反而生病──有精神上的疾病或心胸狹小──多多少少和漠視這個問題有關。參加禪修訓練的同修和想要設立禪修中心的人,都應該謹慎思索這問題。



[回gaya首頁]   [香光書鄉]   [法音叢書]   [解脫自在園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