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捷徑]/【觀行走】

以修「止」的方式覺知行走


  現在解釋以修止的方式來覺知行走。覺知有三種層次:粗層次的、適中的及微細的。粗層次的只覺知左、右腳舉離地的動作,心中默念「右……左,右……左,右……左」,如果走得很快,你就必須快速地覺知到動作,如果走得慢,就可以慢慢地覺知動作,所以應該儘可能地慢慢走。你也可以加上「呀」,默念「右呀……左呀、右呀……左呀、右呀……左呀」。這當中只有兩個步驟,提左腳時說「左呀」,注意左腳抬起的動作;當說「右呀」時,就注意右腳抬起的動作。左、右腳的動作是持續進行的,你的注意力也要持續不斷,心才不會到處亂跑。

  你可以將這種比較粗層次的覺知動作分成三個步驟:腳舉起時,說「舉起呀」;腳住前移動時,說「移動呀」;腳觸地時,說「踏下呀」。這樣就有三個步驟:「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動作不變,但分三個步驟來觀照,這樣更能保持專注。而這意謂著你的注意力將被訓練得更精細,但是這還是粗層次的覺知法。再說一次粗層次的三個步驟是: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不論是兩個或三個步驟,都還是屬於粗層次的覺知方式。

  適中層次的覺知,要覺知行走動作的四個步驟:當腳舉起時,這是「舉起呀」;腳往前移動時,是「移動呀」;腳踏下時,是「踏下呀」;腳觸地時,默念「觸地呀」。「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觸地呀」,總共有四步驟,這樣會使覺知力變得更敏銳、更機警。如果心太粗,就無法抓準每個微細的部分,你可能還是習慣依照「舉起呀、踏下呀」的兩個步驟,這仍然是粗的層次。但為了覺察到四個步驟的動作,我們的心必須要時時保持專注及敏銳,換句話說,要有十分細微的覺知力,當覺知力被分成四個步驟時,就會促使它覺知得更細微,而心也變得更細密。這是將覺知的對象分成小部分的訓練。請記得它有四個步驟:「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觸地呀」,這些就是適中層次的覺知。

  接下來的是中層次裡較微細的觀察法,這方法分成五個步驟,就是「抬起腳跟呀、抬起呀」、「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觸地呀」,總共分成五個步驟。抬起呀、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觸地呀,然後你會發現心變得更微細,而正念或覺知力也會變得更精細。無論如何,如果心和正念仍是粗疏的話,就無法很順利地覺知這五個步驟了。為了要訓練它們,必須十分緩慢地行走,速度要慢到足以清楚觀察這五個步驟才行──抬起腳跟呀、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觸地呀。因此,適中的層次可以有四個或五個步驟兩種方式。

  現在說到細層次的覺知訓練,有六個步驟:抬起呀、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腳尖觸地呀、腳貼地呀。總共有六個步驟:抬起呀、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腳尖觸地呀、腳貼地呀。【譯註一】

  我們也可以將微細層次的觀察法,分成七個步驟:「抬起呀」、「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觸地呀」、「貼地呀」及「踏穩呀」。讓我們將它分成這「抬起呀」、「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觸地呀」、「貼地呀」及「踏穩呀」等七個步驟。

  以上這些修法聽起來似乎很瑣碎,不懂禪修的人可能會以為我們瘋了,但這就是訓練正念變得更敏銳和細密的方法。很好,這樣真的很不錯。為了使心不外馳,就須保持正念。而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禪修一陣子之後,心就跑掉,無法作觀,其中一個原因是,沒將禪觀的對象分成若干部分來觀察,所以為了繫住這顆心,我們應該將動作分成幾個小部分或步驟來覺知。

  這樣的結果是正念會不斷地維持下去,只要正念不中斷,心就不會隨雜念跑掉,聽好,比這個更好的事是,心會被訓練成對自己的一舉一動了了分明,換句話說,正念將隨時保持覺知,而這就是我們的目的。訓練自己達到圓滿的覺知,在不了解心的運作之前,不應該盲目地做事或有所動作,如果能訓練自己念念分明到這種境界,就會獲得殊勝的成果,也就是能達到平靜與一心專注,心不亂跑,覺知力也不會間斷,如果沒有經過正念的覺知,心也將不會思考、行動或發號命令。

  這個重點在於,人會引起麻煩是因為沒有覺知到心念的運作,那時心念沒有知覺,無法行使控制力,而正念也就無法執行控制力,這就是我們記性差的原因,常忘記東西放在何處,因為我們沒有訓練自己在做事之前先清楚知道要做的事。因此,放置物品前,要先保持清楚的覺知力,覺察放下物品的動作以及放置的地方,有這種覺知,然後我們才能放下物品,才不會丟三忘四,否則我們就會忘記鑰匙,忘記所有貴重的東西等。你看,心如此粗疏時,我們就會忘記鎖門,出門後,就開始擔心不知道自己是否鎖了門,於是又要再跑回去檢查看看門鎖了沒有。

  如果培養了上面所說的覺知力,就會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不會忘東忘西,會清楚覺知每次自己關門、栓門或上鎖,並且清楚覺知在做這些事,所以我們不會忘記,能確定記得做過的事,外出也不會忘記鎖門。以上就是把動作分成幾個步驟,訓練自己覺知每個步驟的結果或好處。

  總而言之,覺知行走時,最粗層次的觀察是覺知二或三個步驟的動作:二個步驟是覺知左腳舉起,然後右腳舉起;而三個步驟是覺知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

  至於適中層次的覺知有四或五個步驟,四個步驟是:「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觸地呀」;而五個步驟則是:「抬起腳跟呀、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以及觸地呀」。

  至於更微細層次的覺知則有六或七個步驟。六個步驟是:「抬起呀」、「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腳尖觸地呀」、「腳貼地呀」;七個步驟則是:「抬起腳跟呀」、「舉起呀」、「移動呀」、「踏下呀」、「腳尖觸地呀」、「腳貼地呀」,及「踏穩呀」。

  這並不是無關緊要的小事,或漫無目的地做事,也不是在浪費時間,相反地,這是訓練覺知力的好方法,會使覺知力更加微細,而這正念將是非常迅速敏銳的,保證能細密且迅速地覺知任何事物。如果你想再細分成十個步驟也可以,在此我只是提供一個合理、適中的步驟,超過這些步驟則是太多了,並不適合,這些就足夠了。再複習一遍:最粗的層次是二或三個步驟,適中的層次的是四或五個步驟,而微細的層次則是六或七個步驟。

  一旦訓練自己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可以完成目標,也就是說,在做任何事前,你就會有迅速、精密的正念,能及時地覺知所有的事物,你也將及時了知每個「觸」,如果不能當下及時覺知每個觸境,就很容易惹上麻煩。由於種種修練,覺知力會變得十分迅速、細密,並能及時回應每個行為,這就是修習覺知每個小步驟及特定動作的好處。以上所說的就是覺知行走的訓練方式。

【譯註一】其中「觸地呀」是指腳尖著地的動作,而「貼地呀」則指整個腳貼到地板。



[回gaya首頁]   [香光書鄉]   [法音叢書]   [內觀捷徑]   [「觀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