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書鄉/香光叢書/法雨篇1/點石集/《覺有情》

【願菩提心——四無量心】

今天是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七十九年度畢業、結業的日子,很高興有許多位師長、來賓與畢業學長光臨典禮會場,和大家一起分享在佛法中成長的喜悅。

我參觀過各班的成果展,還看了大家的作業,有些同學向授課法師反應,希望班主任能教大家受持的法門,因結業典禮之後就放假了,畢業班的同學在修學上也告一個段落,都希望能有個修持的法門,繼續在佛道上精進。所以,我今天要和大家談的是大乘佛法中最重要的受持法門——菩提心。

佛、魔分水嶺——菩提心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弘傳大乘佛法的國家。所謂「大乘」,是相對於「小乘」而言,「乘」是車輛,「大乘」是大車,「小乘」是小車,二者在修持的方向上有所不同,小乘較注重個人的解脫,大乘則偏重在群體中成就佛道。中國有句話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大乘佛法即是如此,不但自己求解脫,也關懷他人與存活的世界。

大乘佛法基本修學的重點:第一是信願,第二是慈悲,第三是般若,而能統攝上列德目的是「菩提心」。當初我以「菩提」、「般若」、「慈願」與「淨行」做為佛學研讀班各班班名,就是依循大乘佛法的德目,做為我們發菩提心、修學佛道的標的,共同提攜、共同努力,這就是佛學研讀班創辦的宗旨與精神。

「菩提心」是什麼?它有什麼重要性?大家在上課期間,一定時常聽到授課法師說:「學佛要發心啊!」其實,發心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即是覺悟的心。發菩提心是修學佛法的基礎,無論修持任何法門,最後的目的還是要成就菩提心。華嚴經上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明白指出菩提心在修行的過程中是佛和魔的分水嶺。「魔」不是指張牙舞爪的精靈鬼怪,凡是阻礙我們向上、向光明,或是讓我們退失慈悲、智慧、信願的因緣,皆稱為魔。所以說即使我們做了很多福德善業,布施非常多的金銀財寶,但若是忘失菩提心,永遠都是魔業。

菩提心的內容依修學的階段來分有兩種:一是世俗菩提心,一是勝義菩提心。就拿目前平凡的我們來說,願意發心修一切善法,想要汲取佛法的智慧,這就稱為世俗菩提心;但是如果修行到某一個階段,明心見性、證悟菩提這就稱為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裡又可分為二種:一是願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就是發四弘誓願,也就是發四無量心,而我們一般所說的行六度萬行,就是行菩提心。我相信授課法師在課堂上都已教過大家,只要我們能發起菩提心,當下就是佛子,就如同我們若生在王家,天生就是王子,即能繼承王位。一個發菩提心的人,自然就有廣大的心,來關懷他人以及存活的世界,當下他就是佛子,將來即有成佛的可能。

我再舉個例子,很多居士問師父:「我要修持什麼法門?」我告訴他:你可以念「阿彌陀佛」聖號作為定課,一天做功課一小時,但如果沒有發菩提心,縱使在念佛的時候,心很平靜,法喜充滿,那麼在其它二十三小時裡,也會煩惱重重,覺得苦海無邊,這樣一定無法達到修學的歡喜與內在的輕安。所以,一切修學的出發點和最後的完成在發菩提心,而世俗菩提心的開始是願菩提心,我今天就以願菩提心——四無量心和大家共勉。

觀苦入道

什麼是「四無量心」?就是發慈、悲、喜、捨四種無量的心,「無量」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的意思。為什麼我們要發無量無邊的心呢?因為世間的苦難與煩惱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的。

你能形容什麼是苦嗎?有人說病最苦,病真的是最苦嗎?病好了就不苦了;學佛之後我們會說墮三惡道最苦,但我們現在做人,根本無法體會三惡道的苦,縱使以前墮過三惡道,也早就忘記了;有人說失去配偶最苦,或是父母雙亡、孤苦無依最苦;現在的人大概還要忍受一些前人所沒有的苦,像股票下跌、恐嚇、搶劫……這些都是不安定的苦;還有一種苦,大家可能沒想到的,身體太健康也是苦,你們相信嗎?那就是「五陰熾盛苦」,生理上原始的需求,外在物慾、名位的誘惑,常使人坐立難安、無法自主。社會、家庭的許多問題,都是由這裡產生。

既然人在世間這麼多苦,那麼就生到天上好了,在天界非常快樂,但也因為耽著這份快樂,使人忘記了精進,這是庸俗的快樂,終究會在福報享盡後墮落惡道。

佛陀告訴我們「觀苦入道」,人在世間既然無法避免身心、人際、價值的苦迫,那麼就勇敢地、真實地去面對它吧!從觀苦的生起,去找到滅苦的方法,不僅自己得到解脫,也要發心度其他眾生出生死海。佛經上說:「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菩薩從大悲生,不從他生」,就是因為我們看得到苦、知道苦,才能生起利他的大悲心。我們讀研讀班的目的是學佛,是為了尋找出苦的方法,要確實地從自己的身心、環境去觀察苦在什麼地方,應如何改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四無量心便是建立在這一個信念上。

慈、悲無量心

首先我們來談慈悲心,「慈」是與樂,「悲」是拔苦,也就是我們用智慧與能力將別人的痛苦去除,並給予他快樂,這就叫做慈悲。慈悲與一般所講的愛不同,一般所說的愛是佔有的,是讓人無法超脫、黏著的愛,而慈悲是種人性光明的大愛,只有付出,不等待報酬的愛,我舉個故事來說明。

大陸文化大革命時,許多人因各種不同的「罪名」被捕入獄,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年近不惑的作家,他與年僅十九歲的妻子同時被捕,當時他的妻子即將臨盆,入獄後不久,就為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孩子的來臨並沒有帶給他們快樂,長期的營養不良,使得孩子一天天瘦弱下去,眼見小生命就將燈盡火滅,他們沒有一點辦法可想,只有在夜深人靜時,抱著孩子悄悄落淚。

有天這個丈夫對妻子說:「抱著孩子走吧!趁今晚沒有月亮,我來掩護你,只要你能逃生,孩子便有希望,不要管我」。從太太離開的那一晚開始,連續的幾天,他被拷打責問妻子的去向,他也留意並沒有人越獄被捕的消息,心中有了一絲希望。他每天祈禱,希望他們能平安逃出,這點希望支持著他度過那一段黑暗的日子。

後來文革結束,他因罪名平反而釋放出來,出獄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朝思暮想的妻兒,他一年找過一年,一個地方尋過一個地方,很多年之後,有一天終於找到心愛的妻兒,孩子都已經上學了,但冠著的不是他的姓,那孩子認的是另外一位父親。

你們想該怎麼辦?把妻兒再要回來嗎?還是該放棄原有的關係?他選擇了後者,看到朝思暮想的人過著幸福的日子,一顆懸掛已久的心放了下來,他安心地、默默地離開,重新走向人生的另一旅程。

慈悲是給別人安樂,不是佔有的愛,不是掛在嘴上講的愛,而是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表現出來的大愛,一個能行慈悲的人即是一個能轉業的人。

喜無量心

「喜」是歡喜的喜、隨喜的喜。歡喜、隨喜是對治我們的嫉妒、懊惱、怨恨的心,要常常觀想以歡喜心與隨喜心供養三寶、諸佛菩薩,同時也供養自己以及周遭的人。

如何以歡喜心供養呢?如我們研讀班的同學,有人努力作育英才而得到師鐸獎,我們以歡喜心讚歎他,就像是自己得到一樣那麼高興;有的同學發心寫經,我們也隨喜,且能見賢思齊地效法他:或是同學去輔育院弘法得到熱烈迴響,我們自己也與有榮焉;同時也有同學到勞工公園掃地、撿樹葉、洗廁所,這些同學的發心都是值得我們高興與讚歎的。常把歡喜放在心上,把讚歎掛在口中,你將成為一個人人喜歡親近的菩薩。

另外我再教大家一個最好的受持方法,那就是我們每日要隨喜讚歎天龍八部。

清晨起床開窗,看到下雨,你不要衝口就罵:「又是個壞天氣!」你可以換個心情:「好個下雨天,我可以展示那一支花雨傘……」看到天晴、起風,都可以用歡喜心去接受它,讚歎天龍八部,不能天天罵他們喔!我希望同學們都能學到這份讚歎歡喜的心。

我最近遇到一位老菩薩,她得了青光眼,手術之後,眼睛依然是不聽使喚,無法再理家務,就連走路也時常跌倒動彈不得。所以她天天詛咒,氣惱業障深重,好像是兒媳婦要她得青光眼似的,結果鬧得全家雞犬不寧,人際關係非常惡劣,這就叫做「沒隨喜」。另一個與她病況相同的老菩薩就說:「喔!我眼睛不好,生病的時候才知道病的苦,我要趁這個機會念佛,以前沒做事就念佛會不好意思,現在我可以安心用功了。」這就是「有隨喜」菩提心,也是修學大乘佛法非常重要的心地。

捨無量心

第四個是捨無量心,「捨」是施捨、放捨、喜捨。我先說個故事:

從前有二個人要去投胎,閻羅王問其中一人說:「你出生以後,希望得到什麼?」

「我什麼都要,凡是世間好的東西我都要,而且大家都得給我,我比較喜歡這樣!」他說。

閻羅王又問另外一個人:「你希望出生後做什麼?」

他說:「我希望把所擁有的東西,都布施給需要的人!」

閻羅王聽了便說:「就如你們所願吧!第一個去當乞丐,第二個去做富翁。」

乞丐可以向任何人要東西,而富翁也有多種,有財物的、有智慧的、有施無畏的。若有財物可以給財物,這是一般認為的富翁,但也有有智慧可以給智慧,別人心不安可以給人心安。由這些給的項目,外加心不執著,他不只是個「富翁」,這是「大菩薩」啊!要的愈多的人,不見得能得到愈多,但施捨愈多的永遠是得到最多的!

我們如何培養喜捨的心呢?我想邀大家做一種觀想。例如你們可以觀想:出生的時候大家都沒有穿衣服來,而現在身上穿著好漂亮的衣服,出生的時候沒帶眷屬來,也沒書包、眼鏡,更沒有房子、車子,也不是現在這般容貌,除此之外,還有家人護持你來學佛,上街就有寬敞的馬路,你是否感覺到我們已經擁有太多?當了解自己所擁有的何其多時,你自然能生起喜捨的心。「捨」字的功夫是一切宗教心的基礎,佛陀在因地不僅捨財富、捨王位乃至捨頭目腦髓等,甚至把「捨」的心也捨了。

總而言之,發四無量心就是在培養我們的平等心與歡喜心。所謂「平等心」,我們要像佛陀的心一樣,不嫌眾生是愚是智,是男或女,是老是少,都一律平等的對待。而「歡喜心」就是不管我們歡喜或生氣時,都能發願接受一切,存念三寶,縱使有生命危險,也不生起一念逆害的心,時時事事都迴向佛道。

我們一發菩提心,自然能長養慈悲與平安。在受持法門上,可以拜佛、拜經、持咒寫經,或朝山、閱藏,每項法門只要我們以菩提心虔誠受持,都能與佛菩薩相應。今天就藉著研讀班結業典禮的機會,和大家談修學的法門,結業後又進入另一個修學的階段,希望大家皆能精進,在生活和工作中踐行佛法。

 

 

香光資訊網   香光書鄉   香光叢書   點石集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