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92.6.4
大乘起信論
圖書 學位論文 圖書論文 會議論文 期刊論文 網路資源

圖書
《大乘起信論真偽辯》。臺北市:建康書局,1956年。
Teitaro Suzukitrans. by。《Acvaghosh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 = 大乘起信論》。Chicago, U.S.A.: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00年。
井筒俊彥著。《意識ソ形而上學:大乘起信論ソ哲學》。七版。日本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96年。
方倫著。《大乘起信論講記》。五版。高雄縣:佛光,民78年。
可藤豐文。《暝想ソ心理學 -- 大乘起信論ソ理論シ實踐》。日本:法藏館,2000年。
平川彰著。《大乘起信論》。九版。日本東京都:大藏,1993年。
平川彰編。《如來藏シ大乘起信論》。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90年。
田養民著。《大乘起信論ズれんペ如來藏緣起ソ研究》。
田養民著;楊白衣譯。《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緣起之研究》。中文初版。台北市:地平線承印,民67年。
田養民著;楊白衣譯。《大乘起信論樞要》。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0年。
宇井伯壽,高崎直道譯注。《大乘起信論》。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1994年。
池田魯參。《現代語譯大乘起信論: 佛教ソ普遍性メ說ゑ》。日本東京:大藏出版,1998年。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31:佛教唯識哲學要義. 論阿賴耶識的本體論意義.《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33:《起信論裂網疏》思想探析等六書》。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佛教大系刊行會。《影印佛教大系. 第1卷:大乘起信論;華嚴金師子章;華嚴法界義鏡》。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佛教大系刊行會編纂。《景印佛教大系. 一:大乘起信論 ;華嚴金師子章鈔 ;華嚴法界義鏡》。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81年。
伯華註。《大乘起信論科注》。臺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1991年。
杜繼文譯注。《大乘起信論全譯》。中國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
柏木弘雄著。《大乘起信論ソ研究:大乘起信論ソ成立ズ關エペ資料論的研究》。日本東京都:春秋社,昭和56年。
馬嗚菩薩造;實叉難陀譯;真諦譯。《大乘起信論》。臺北市:新文豐,1993年。
馬鳴;真諦譯;高振農校釋。《大乘起信論校釋》。中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馬鳴造,釋真諦譯,實叉難陀奉制譯。《大乘起信論科會》。臺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1984年。
馬鳴造;釋真諦譯。《大乘起信論科判》。臺北市:台灣印經處,1953年。
馬鳴菩薩造;實叉難陀譯;真諦譯;。《大乘起信論》。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馬鳴菩薩撰,釋真諦譯,釋法藏疏,釋德清解。《大乘起信論直解》。臺北市:台灣印經處,1958年。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5):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年。
望月信亨著。《講述大乘起信論》。日本東京市:富山房,昭和13年。
梁啟超著。《大乘起信論考證》。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
梁啟超著。《大乘起信論考證》。臺北市:商務出版社,1968年。
湯次了榮著;(中國)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中國杭州:浙江省弘法利生功德會,1996年。
湯次了榮著;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台北市: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贈,民71年。
湯次了榮著;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臺北市:天華出版社,1988年。
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編。《慈航法師全集. 2:大乘起信論講話》。臺北縣:彌勒內院,1955年。
濟陽破衲編纂。《讀大乘起信論捷訣》。臺北市:普門,1994年。
謝有為撰語。《大乘起信論正語》。初版。台北市:文史哲,民89年。
韓廷傑注譯;潘柏世校閱。《新譯大乘起信論》。初版。台北市:三民,民89年。
織田得能講義;黃士復譯述。《大乘起信論義記講義》。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1年。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大乘起信論的義理與實踐》。初版。台北市:善導,民80年。
釋白雲著。《大乘起信論概念》。彰化縣:佛印,民74年。
釋白聖著。《大乘起信論表解》。初版。台北市:中國佛教,民76年。
釋印順講;釋演培,釋續明記。《大乘起信論講記》。新竹縣:正聞出版社,2000年。
釋印順講;釋演培,釋續明記。《妙雲集. 七:大乘起信論講記》。新版。新竹縣竹北市:正聞,民89年。
釋如石著。《現代大乘起信論:如石法師論文集(增訂版)》。二版。南投縣:南林,2002年。
釋如石著。《現代大乘起信論:如石法師論文集》。一版。南投縣:南林,2001年。
釋守培述。《大乘起信論妙心疏》。台北縣新莊市:慈心贈經處印贈,[民73]年。
釋守培著。《大乘起信論妙心疏》。新加坡:南洋佛學,1967年。
釋法藏疏。《大乘起信論疏》。台北市:普門文庫印贈,民68年。
釋法藏等述。《大乘起信論》。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6年。
釋法藏等撰。《大乘起信論等八種合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釋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
釋真界纂註。《大乘起信論纂註》。台北市:志蓮精舍印贈,民61年。
釋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再版。台北市:台灣印經處,民57年。
釋真諦譯;高振農校釋。《大乘起信論校釋》。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釋倓虛原著。《大乘起信論講義》。臺北市:中華佛教圖書館,1960年。
釋倓虛著。《倓虛大師大乘起信論講義》。初版。台北市:台灣印經處,民61年。
釋敏智講。《大乘起信論講記》。再版。美國紐約:世界佛教中心,1984年。
釋智旭述。《大乘起信論裂網疏》。臺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1987年。
釋圓瑛述。《大乘起信論講義》。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釋圓瑛撰述。《圓瑛大師法彙. 三:圓覺經講義 ;起信論講義 ;法華經弘傳序解 ;普門品講義 ;大人覺經講義》。初版。釋白聖,民23-29年。
釋圓瑛撰述。《圓瑛大師法彙--圓覺經 起信論 普門品 八大人覺經講義》。臺北市:十普寺,1972年。
釋圓瑛輯。《大乘起信論講義》。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4年。
釋慈舟著。《大乘起信論述記》。台北市: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印贈,民71年。
釋慈舟講述。《大乘起信論述記》。臺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1989年。
釋慈航講解。《大乘起信論講話》。高雄市:旗津佛教居士林印贈,民73年。
釋聖德編著。《大乘起信論講義》。初版。花蓮縣:釋聖德,民84年。
釋德清(釋憨山)述。《大乘起信論直解》。台中市:青蓮,民65年。
釋賢首(釋法藏)義記科判。《大乘起信論科會》。台北市: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流通,民70年。
釋賢首(釋法藏)義記科判。《新譯大乘起信論科會》。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3年。
釋蕅益述。《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7年。
釋寶靜講述。《大乘起信論演義》。初版。台北市:佛教,民71年。
釋續法輯。《大乘起信論疏記會閱》。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65年。
釋顯明著。《大乘起信論義疏》。初版。台北市:觀宗別院,民72年。
釋顯明著。《顯明大師法集. 6:大乘起信論義疏》。初版。台北市:觀宗別院,民72年。
龔雋著。《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初版。台北市:文津,民84年。

學位論文
尤惠貞撰。「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緣起思想之探討」。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69年。
朱莉。「論文名稱《大乘起信論》二疏比較:《海東疏》與《賢首疏》的對比研究」。碩士論文。北京大學外國哲學,2000年。
何國銓撰。「大乘起信論之研究」。碩士論文。香港:香學大學新亞研究所哲學組,1976年9月。
何國銓撰。「起信論與天台教義之相關研究」。博士論文。臺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82年11月。
林士琛撰。「佛家之存有論」。碩士論文。臺北縣: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84年7月。
林芳敏。「《大乘止觀法門》如來藏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1994年。
唐慧敏撰。「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縣: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82年7月。
孫富支撰。「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研究」。博士論文。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民79年。
張超雄。「《羅馬書》與《大乘起信論》之比較 -- 『罪』和『無明』為中心」。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單正齊。「《起信論裂網疏》思想探析:論智旭對真心系思想之批判及性相二宗的調和」。碩士論文。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1998年。
趙儀文撰。「大乘起信論人生論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74年7月。
劉玉榮撰。「《大乘起信論》『一心』概念之研究:以元曉《海東疏》之詮釋為中心」》。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2年。

圖書論文
一色順心著;梁國真譯。「華嚴的真妄說與《起信論》」。《國際佛學譯粹. 2》(臺北市:國際佛學研究中心,1992年):頁62-70。
中國佛教會文獻委員會。「大乘起信論」。《中華民國六十年來佛教論文目錄》(臺北市:中國佛教會文獻委員會,1975年):頁865。
支那內學院編,楊家駱主編。「起信論唯識釋質疑」。《內學年刊. 第二輯》(臺北市:鼎文書局,1975年)。
方東美。「就緣起論漫談中國大乘佛學思想演變過程中嚴重的疑難」。《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6》(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319-374。
木桴。「華嚴《原人論》各宗教理之分齊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44》(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343-350。
王恩洋。「《大乘起信論》料簡」。《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83-120。
王恩洋。「《起信論》唯識釋質疑」。《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51-158。
吉津宜英。「大乘起信論ソ再檢討」。《聖嚴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東ヤЖヤ佛教ソ諸問題》(日本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1.03年):頁133-149, 207-208。
吉津宜英。「大乘起信論ソ再檢討」。《聖嚴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東ヤЖヤ佛教ソ諸問題》(日本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1.03年):頁556。
吉津宜英著;梁國真譯。「關於法藏的大乘起信論義記」。《國際佛學譯粹. 2》(臺北市:國際佛學研究中心,1992年):頁56-62。
守培。「<《起信論》料簡>駁議」。《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87-282。
牟宗三著。「楞伽經與起信論」。《佛性與般若》(臺北市:台灣學生,1989年)。
吳汝鈞。「《大乘起信論》的自緣現起思想」。《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頁210。
呂澂。「起信與禪--對《大乘起信論》來歷的探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299-314。
呂澂。「談談有關初期禪宗思想的幾個問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2》(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99-204。
呂澂著。「大乘起信論考證」。《呂澂佛學論著選集總目》(中國濟南:齊魯出版社,1991年)。
林崇安。「漢藏的佛性論」。《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頁231-290。
花田凌雲。「無著世親之教義和緣起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53》(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205-230。
非心。「評<《大乘起信論》考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73-82。
柏木弘雄撰;李世傑譯。「如來藏的緣起思想」。《佛教思想--在印度的開展. 1》(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頁198-216。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起信與禪--對於大乘起信論來歷的探討」。《呂澂文集--當代佛學的泰斗》(臺北市:文殊出版社,1988年)。
紀野一義。「無我思想的系譜--大乘佛教的無我思想」。《佛教思想--在印度的開展. 1》(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頁100-122。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編)。「大乘起信論」。《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 (1963-2000)》(嘉義縣:香光書鄉出版社,2001年):頁940。
唐大圓。「《起信論》解惑」。《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33-150。
唐大圓。「<《起信論》料簡>之忠告」。《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61-164。
唐君毅。「華嚴宗之判教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4》(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39-108。
高峰了州。「印度中國諸論師與《華嚴經》」。《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44》(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05-114。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著;藍吉富主編。「『起信論』研究之經過」。《現代佛學大系. 37:華嚴思想史》(臺北縣:彌勒出版社,1983年)。
常惺。「《<大乘起信論》料簡> 駁議」。《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65-176。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述 [第一回]」。《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五卷:聖典綱要》(日本東京:東方書院,年):頁10 (面)。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述 [第一回]」。《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五卷》(日本東京:東方書院,年):頁289 (面) ca.。
梁啟超。「《大乘起信論》考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3-72。
梁啟超著。「大乘起信論考證序」。《佛學研究十八篇》(臺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56年)。
梁啟超編。「大乘起信論考證序」。《中國佛教研究史》(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
郭朋著。「《大乘起信論》及其思想」。《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中國濟南:齊魯出版社,1986年)。
郭朋著。「真如"受熏"與《起信論》」。《印順佛學思想研究》(臺北市:正聞出版社,1992年)。
陳維東。「料簡<《起信論》料簡>」。《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21-132。
章太炎。「《大乘起信論》辯」。《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9-12。
傅偉勳著。「《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市:東大圖書,1990年)。
湯次了榮。「大乘起信論解題」。《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27:佛典研究--初編》(臺北市:華宇出版社,1988年)。
程文熙。「佛教的宇宙觀」。《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7》(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209-230。
黃懺華。「大乘起信論底真如緣起學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53》(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241-250。
會泉大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大乘起信論科要」。《會泉大師全集》(新加坡:南洋佛學書局,1966年)。
會覺。「《起信論》研究書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77-186。
楊白衣。「大乘佛教發達的經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98》(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279-304。
歐陽漸。「抉擇五法談正智」。《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8。
蔡瑞霖。「『一心開二門』的語言轉向」。《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4):佛教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市: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1996年):頁67-102。
鄧子美著。「千古疑案︰《大乘起信論》等經論真偽之爭」。《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百年文化沖撞與交流》(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蕭振邦。「佛教言說系統之探究--以《大乘起信論》為例」。《一九九五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現代化》(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6年)。
蕭振邦。「佛教言說系統之探究-以<大乘起信論>為例」。《1995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現代化》(臺北市:佛光出版社,1996年):頁151-186。
蕭萐父。「序龔雋君《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一書」。《1992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中國歷史上的佛教問題》(臺北市:佛光出版社,1998年):頁495-503。
蕭萐父。「關於《大乘起信論》的思想源流」。《吹沙二集》(中國四川:巴蜀書社,1999年)。
蕭萐父。「關於《大乘起信論》的歷史定位」。《吹沙二集》(中國四川:巴蜀書社,1999年)。
融熙。「禪宗的三關問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52》(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21-128。
韓廷傑著。「《大乘起信論》的唯識觀點」。《唯識學概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年)。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大乘起信論》之譯出所面臨的諸問題」。《中國佛教通史. 4》(臺北市:獅子吼月刊雜誌社,1991年)。
羅光著。「大乘起信論--真如緣起」。《中國哲學思想史-- 魏晉隋唐佛學篇》(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釋太虛著;釋印順主編。「大乘起信論略釋」。《太虛大師全書. 15:法界圓覺學》(臺北市: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80年)。
釋幻生。「論『大乘起信論』作者與譯者」。《滄海文集(上)》(臺北市:正聞出版社,1991年):頁661。
釋印順。「泛評周繼武居士『起信論正謬』」。《華雨集(五)》(新竹縣:正聞出版社,1998年):頁293。
釋印順。「起信平議」。《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283-298。
釋恆清。「《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說」。《佛性思想》(臺北市:東大圖書,1997年)。
釋星雲。「大乘起信論」。《佛教叢書之二:經典》(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5年)。
釋聖嚴。「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58》(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77-228。
釋聖嚴。「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我讀《大乘起信論講記》」。《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新竹縣:正聞,2000年):頁1-11。
釋廣定編輯。「《大乘起信論》的唯識觀點」。《印光大師全集. 第六冊》(臺北市:佛教出版社,1991年)。
釋顯明講;釋禪慧記。「大乘起信論義疏」。《顯明大師法集》(臺北市:觀宗別院,1979年)。

會議論文
杜保瑞。「『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45-466。(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2000年5月27日至2000年5月27日)。
張曼濤。「起信論東海疏」。《第二屆國際佛教學術會議》(高雄縣:中國佛教研究院,1982年)。
黃振華。「康德哲學與大乘起信論之比較研究」。《東西哲學比較論文集第二集》。頁491-502。(第二屆國際東西哲學比較研討會,1993年6月10日至1993年6月12日)。
賴賢宗。「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及元曉與見登的相關述記關於一心開二門的闡釋---以法藏、元曉與見登關於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的討論為中心」。《第五次儒學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9-200。(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2001年4月28日至2001年4月29日)。
釋聖嚴。「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我讀『大乘起信論講記』」。《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頁1-12。(印順思想:邁向2000年佛學研討會,2000年1月22日至2000年1月23日)。

期刊論文
[木*伝]垣巧。「日本佛教ソ變容ユ⑦Э佛教ソЁЮ化, 日本化ソ轉機解明ソ一試論」。《高野山大學論叢》17期(1982年2月21日):頁33-56。
[被-皮+夸]谷憲昭。「『維摩經』批判資料」。《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46期(1988年3月31日):頁1-34(L)。
[被-皮+夸]谷憲昭。「維摩經批判」。《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6卷1期=71期(1987年12月25日):頁10-16(L)。
Freeman, Robert Roland。「『大乘起信論』ズれんペ『法身』ソ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卷2期=66期(1985年3月25日):頁515-??。
Liebenthal, Walter。「The Older Commentary of the Mahayanasraddhotpada Sastra 大乘起信論」。《佛教文化研究》6-7期(1958年3月):頁1-7。
一色順心。「柏木弘雄著: 大乘起信論ソ研究」。《佛教學ЙтЮㄧ》35期(1982年5月30日):頁58-63。
一色順心。「起信論ズれんペ熏習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5卷2期=50期(1977年3月31日):頁134-135。
一色順心。「華嚴教學ズれんペ三寶說ズコゆサ」。《佛教學ЙтЮㄧ》32期(1980年10月30日):頁55-66。
一色順心。「華嚴ソ真妄說シ『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卷2期=64期(1984年3月25日):頁109-114。
一色ゆゲウわ。「起信論ズれんペ生滅緣起ズコゆサ」。《佛教學ЙтЮㄧ》25期(1977年5月30日):頁56-70。
八力廣喜。「田村芳朗佛教學論集全二卷第一卷《本覺思想論》第二卷《日本佛教論》」。《印度哲學佛教學》6期(1991年10月30日):頁381-382。
久下陛。「傳教大師最澄ズれんペ一乘道ソ形成」。《佛教大學研究紀要》61期(1977年3月14日):頁41-73。
大久保良順。「金剛錍論シ大乘起信論シソ關係」。《天台學報》3期(1961年10月17日):頁61-65。
小寺文穎, 小島通正, 武覺超(共著)。「天台口傳法門ソ共同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卷2期=46期(1975年3月31日):頁372-388。
小林太市郎。「禪月大師ソ藝術(下)」。《思想》240期(1942年5月1日):頁20-33。
小林實玄。「『起信論』解釋ソ變遷華嚴教學展開ソ根底シウ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3卷2期=26期(1965年3月31日):頁225-228。
小林實玄。「『起信論』ズ於んペ如來藏ソ覺 不覺ソ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2卷2期=24期(1964年3月31日):頁162-166。
小林實玄。「唐初ソ淨土教シ智儼《雜孔目》ソ論意」。《真宗研究》24期(1980年2月28日):頁77-86。
山田亮賢。「唯識教學ズ於んペ染污觀-- 特ズ支那唯識教理ソ展開ズ就サ」。《大谷大學研究年報》3期(1944年4月20日):頁233-294。
中川善教。「大乘起信論ズ顯ゾホギペ佛性」。《密教研究》73期(1940年6月20日):頁82-101。
中川善教。「阿梨耶識シ流轉シ還滅」。《佛教學會報》3期(1970年12月10日):頁1-13。
中村元。「дюЬэгэズ於んペ絕對者ソ觀念」。《哲學雜誌》693/694期=59期(1944年12月1日):頁31-52。
中村正文。「『釋摩訶衍論』ズ說ろホペ熏習論ソ特徵ズコゆサ」。《高野山大學論叢》23期(1988年2月21日):頁1-24。
中村正文。「『釋摩訶衍論』ズれんペ染淨ソ特異性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卷1期=63期(1983年12月25日):頁136-137。
中村正文。「体相用三大說考釋摩訶衍論メ中心シウサ」。《密教文化》163期(1988年10月21日):頁49-72。
中村正文。「釋摩訶衍論ソ成立問題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4卷2期=68期(1986年3月25日):頁534-??。
井筒俊彥。「創造不斷 -- 東洋的時間意識ソ元型(下)」。《思想》742期(1986年4月5日):頁49-70。
井筒俊彥。「意識シ本質」。《思想》672期(1980年6月5日):頁1-13。
今西順吉。「無我說ズれんペ我ソ概念(二)」。《印度哲學佛教學》6期(1991年10月30日):頁1-24。
太田久紀。「真諦三藏所譯論典ズノヘホペ如來藏」。《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4卷1期=27期(1965年12月25日):頁189-192。
太田久紀。「唯識教學ソ人間像」。《教化研修》32期(1989年3月31日):頁19-37。
尤惠貞。「依『一心開二門』之思想架構看天臺宗「一念無明法性心」之特殊涵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6卷1期(人文分冊)(民84年12月):頁97-117。
尤惠貞。「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的殊義(下)」。《慧炬》293期(1988年11月):頁12-17。
尤惠貞。「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的殊義(上)」。《慧炬》292期(1988年10月):頁12-17。
尤惠貞。「依『一心開二門』之思想架構看天台宗『一念無明法性心』之特殊涵義」。《中華佛學學報》10期(1997年7月):頁341-362。
日暮京雄。「有分識ズ就サ」。《佛教研究》9卷2期=30期(1928年5月15日):頁101-132。
木川敏雄。「佛教シ人間關係ソ心理學(2)」。《佛教學會報》14期(1989年5月31日):頁43-45。
木川敏雄。「佛教シ人間關係ソ心理學(3)」。《佛教學會報》15期(1990年8月31日):頁23-26。
木川敏雄。「佛教シ人間關係ソ心理學(4)」。《佛教學會報》16期(1991年10月30日):頁13-16。
木川敏雄。「佛教シ人間關係ソ心理學(5)-- 電話相談ズコゆサ」。《佛教學會報》17期(1992年11月30日):頁7-14。
木川敏雄。「佛教シ人間關係ソロヨ⑦Йэ⑦ヲ」。《佛教學會報》13期(1987年12月21日):頁18-21。
水野弘元編;重光譯。「印度佛教(四)」。《諦觀》6期(1983年10月):頁8-12。
片桐大忍。「北米開教二十五年」。《教化研修》32期(1989年3月31日):頁7-18。
王峙淵語譯。「大乘起信論(一)」。《菩提樹》42卷6期=499期(1994年6月):頁18-20。
王峙淵語譯。「大乘起信論(二)」。《菩提樹》500期(1994年7月):頁10-12。
王峙淵語譯。「大乘起信論(三)」。《菩提樹》501期(1994年7月):頁12-14。
王峙淵語譯。「大乘起信論(四)」。《菩提樹》42卷10期=502期(1994年9月):頁5-9。
王智隆。「『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觀《大乘起信論》之『本覺』『始覺』有感」。《廣東佛教》期(1991年6月-1992年1月)。
古清美。「大乘起信論淺探」。《慧炬》117期(1973年11月):頁40-46。
平川彰。「起信論ズれんペ三大ソ意味」。《印度哲學佛教學》2期(1987年10月30日):頁1-19。
本巢好隆。「宗門教化ソ根基ズコゆサ」。《教化研修》32期(1989年3月31日):頁191-194。
末木文美士。「安然ソ真如論ズコゆサ」。《印度哲學佛教學》8期(1993年10月30日):頁176-190。
永吉博人。「元曉『二障義』ソ研究『起信論』註疏シソ關係メ中心シウサ」。《龍谷大學大學院紀要》5期(1983年3月22日):頁111-114。
瓜生津隆雄。「他力信心ソ主体性」。《龍谷大學論集》378期(1965年2月20日):頁1-27。
生井衛。「菩提心偈ズ關エペ一考察」。《密教文化》91期(1970年7月28日):頁24-38。
田中英明。「真宗ズれんペ現世利益」。《龍谷大學大學院紀要》8期(1987年3月22日):頁53-54。
田養民著;如實譯。「大乘起信論樞要--立義」。《中國佛教》25卷10期(1981年7月):頁29-37。
田養民著;如實譯。「大乘起信論樞要--因緣」。《中國佛教》25卷9期(1981年6月):頁29-37。
田養民著;如實譯。「大乘起信論樞要--歸敬序」。《中國佛教》25卷8期(1981年5月):頁28-34。
白聖。「《大乘起信論表解》序」。《中國佛教》31卷9期(1987年9月):頁4-5。
石井公成。「傳勒那摩提ソ『七種禮法』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卷2期=70期(1987年3月25日):頁128-131(L)。
石橋真誡。「華嚴教學ズ於んペ如來藏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卷2期=70期(1987年3月25日):頁135-139(L)。
吉津宜英。「宗密ソ『大乘起信論疏』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卷2期=60期(1982年3月31日):頁289-293。
吉津宜英。「法藏ソ大乘起信論義記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1期=57期(1980年12月31日):頁42-46。
吉津宜英。「淨影寺慧遠ソ『起信論疏』ズコゆサ曇延疏シソ比較ソ視點ろヘ」。《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1卷1期=41期(1972年12月31日):頁335-337。
吉原榮覺。「覺存ソ位相」。《密教文化》98期(1972年3月30日):頁34-47。
向井亮。「[被-皮+夸]谷憲昭著《本覺思想批判》」。《印度哲學佛教學》5期(1990年10月30日):頁372-373。
向井亮。「平川彰編《如來藏シ大乘起信論》」。《印度哲學佛教學》7期(1992年10月30日):頁359-360。
向井亮。「竹村牧男著《大乘起信論讀釋》」。《印度哲學佛教學》8期(1993年10月30日):頁359-360。
宇治谷祐顯。「『念佛』語ソ原典學的解釋」。《東海佛教》1期(1955年6月30日):頁23-28。
守本順一郎。「朱子學ソ歷史的構造(上)」。《思想》354期(1953年12月5日):頁24-41。
守培。「大乘起信論妙心疏懸義(下)」。《海潮音》71卷1-2期(1990年1月):頁6-16。
守培。「大乘起信論妙心疏懸義(上)」。《海潮音》70卷12期(1989年12月):頁6-12。
守培。「起信論妙心疏序」。《海潮音》70卷12期(1989年12月):頁5。
寺倉襄。「疑 無明 愚痴ソ交際ズコゆサ」。《真宗研究》4期(1959年9月30日):頁74-84。
江燦騰。「呂澂與熊十力論學函稿爭辯背景的考察」。《法光》2期(1989年11月)。
池田魯參。「永明延壽ソ教學シ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卷2期=66期(1985年3月25日):頁610-??。
竹村牧男。「『大乘起信論』ソ心識說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1卷2期=62期(1983年3月25日):頁321-326。
竹村牧男。「『大乘起信論』ソ止觀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卷2期=66期(1985年3月25日):頁494-??。
竹村牧男。「体, 相, 用メバをペ二. 三ソ點ズコゆサ『起信論』ソ思想的系譜メ尋ゼ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卷1期=59期(1981年12月31日):頁307-312。
竹村牧男。「菩提流支ソ譯業シ『大乘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卷1期=63期(1983年12月25日):頁222-227。
西尾京雄。「藏傳攝大乘論プベ見ギペ二三ソ問題」。《大谷學報》11卷3期=39期(1930年9月10日):頁98-116。
佐佐木憲德。「源信僧都ソ天台教學ズ於んペ發輝」。《龍谷學報》317期(1936年12月):頁86-112。
佐藤泰瞬。「真如」。《思想》60期(1926年10月1日):頁159-173。
余月梅。「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之結構及立意」。《獅子吼》27卷2期(1988年2月):頁27-31。
吳可為。「辨“真如”義──略論《大乘起信論》核心思想」。《法音》1998年7期。
吳言生。「論《大乘起信論》對禪思禪詩的影響」。《普門學報》3期(2001年5月):頁140-179。
吳麗玉。「論太虛法師在『起信論』之考辨--以民初『起信論』真偽考辨為範圍」。《輔英學報》 11(民80年12月):頁217-227。
呂澂。「《大乘起信論》考證」。《中國哲學史論》。
呂澂。「《起信》與禪--對於《大乘起信論》來歷的探討」。《現代佛學》(1962年5月)。
呂澂。「《起信》與禪--對於《大乘起信論》來歷的探討」。《學術月刊》(1962年4月)。
妙有。「讀《大乘起信論》後」。《洛陽佛教》期(1992年3月)。
李元治。「『大乘起信論』思想型態之反省與啟示」。《雄中學報》2期(民88年2月):頁1-19。
李平來。「大乘起信論研究(一)新羅元曉ソ大乘起信論疏メ中心シウ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8卷1期=55期(1979年12月31日):頁190-191。
李平來。「元曉ソ真如觀 起信論海東疏メ中心シウ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1期=57期(1980年12月31日):頁358-360。
李健生著;吳汝鈞校訂。「《大乘起信論》的『心』之概念及有關問題的研究」。《諦觀》73期(1993年4月):頁99-138。
杜保瑞。「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普門學報》10期(2002年7月):頁177-222。
赤沼智善。「起信論ソ真如ズ就ゆサ」。《佛教研究》10卷1期=33期(1929年2月25日):頁1-29。
那須政隆。「釋摩訶衍論講義(五)」。《成田山佛教研究所紀要》8期(1984年12月25日):頁113-142。
那須政隆譯。「釋摩訶衍論講義(三)」。《成田山佛教研究所紀要》6期(1981年12月15日):頁31-50。
那須政隆譯。「釋摩訶衍論講義(四)」。《成田山佛教研究所紀要》7期(1982年12月25日):頁173-211。
周志煌。「太虛大師對於《大乘起信論》真偽問題之論辯及展現之意義」。《法光雜誌》104期(1998年5月)。
坡本チボ子。「章炳麟ソ個ソ思想シ唯識佛教」。《思想》747期(1986年9月5日):頁92-112。
宗謙。「聽聞雜記」。《法光》65期(1994年2月)。
岡本素光。「法シ自由ズコゆサ大乘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卷2期=12期(1958年3月30日):頁146-149。
岡本素光。「真理概念ソ構造大乘起信論ズ於んペ」。《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卷2期=6期(1955年3月30日):頁138-139。
岡孝順。「神秘思想批判者シウサソ道元禪師文化衝突ソ場シウサソ海外開教ソ視點ろヘ」。《教化研修》32期(1989年3月31日):頁157-162。
岩城英規。「智旭ソ起信論解釋ズコゆサ」。《天台學報》35期(1993年10月):頁98-102。
易聞曉。「《大乘起信論》的思辨結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期。
東光爾秀。「敦煌出土ソ『起信論疏』ソ研究 -- S.ch.4137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卷1期=69期(1986年12月25日):頁288-290(L)。
東光爾英。「敦煌出土ソ『起信論疏』ソ研究 -- S. Ch. 二五八七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7卷2期=74期(1989年3月20日):頁127-131(L)。
林鎮國。「現代儒家的佛教詮釋:以熊十力與牟宗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4期(民86年12月):頁19-36。
松丸俊明。「法身說法說ズ關エペ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卷2期=70期(1987年3月25日):頁201-203(L)。
松田未亮。「『大乘止觀法門』シ『起信論』ソ比較 -- 不空如來藏ソ解釋メバをゲサ」。《天台學報》28期(1986年):頁164-167。
武覺超。「四明知禮シ起信論 佛身論メ中心ズ」。《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2期=54期(1979年3月31日):頁301-304。
武覺超。「寶地房証真シ起信論 真如隨緣說メ中心ズ」。《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卷2期=60期(1982年3月31日):頁217-220。
河村孝照。「德清著《起信論疏略》ソ資料的研究」。《東洋學研究》17期(1983年3月31日):頁7-28。
河村孝照。「續藏ズれんペ『起信論疏略』ソ『草稿本故省』シゆよ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1卷2期=62期(1983年3月25日):頁42-48。
河野重雄。「大乘起信論ズれんペ眾生心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1卷2期=42期(1972年3月31日):頁164-165。
河野重雄。「真諦譯起信論ソ音譯語シ漢譯語」。《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2卷2期=44期(1974年3月31日):頁305-309。
金炳奎。「朝鮮佛教ズ於んペ宗派ソ沿革」。《東洋大學論篡》1期(1941年12月25日):頁97-112。
長野寂然。「『妙宗鈔』シ『起信論』ソ本覺思想 -- 六即シソ關係ズれんペ一考察」。《天台學報》37期(1995年10月):頁61-66。
柏木弘雄。「古註釋書メ通ウサ見ギペ起信論ソ先驅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1卷2期=22期(1963年3月31日):頁255-259。
柏木弘雄。「如來藏思想シ彌陀信仰大乘起信論ズれんペ專意念佛ソ教說ズコゆサ」。《東海佛教》13期(1969年3月30日):頁24-25。
柏木弘雄。「起信論註釋書ソ系譜」。《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卷2期=34期(1969年3月31日):頁75-81。
柏木弘雄。「起信論ズ關エペ一考察」。《密教文化》52期(1961年3月15日):頁55-67。
柏木弘雄。「起信論ズれんペ信成就發心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6卷2期=32期(1968年3月31日):頁58-63。
柏木弘雄。「實叉難陀ソ譯シ傳りヘホペ『大乘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卷2期=20期(1962年3月31日):頁124-125。
胡順萍。「《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33期(1989年6月):頁351-504。
香川英隆。「釋摩訶衍論ソ史的研究」。《密教研究》8期(1922年5月):頁32-44。
香川英隆。「釋論ズ對エペ哲學的考察シ數理化」。《密教研究》9期(1922年11月10日):頁90-113。
孫富支。「《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思想略述」。《獅子吼》29卷11-12期(1990年11月):頁3-8。
孫富支。「『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義(下)」。《獅子吼》29卷2期(1990年2月):頁28-33。
孫富支。「『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義(上)」。《獅子吼》29卷1期(1990年1月):頁10-15。
柴田泰。「彌陀法身說シガソ展開」。《印度哲學佛教學》5期(1990年10月30日):頁210-243。
柴田泰。「譯語シウサソ阿彌陀佛ソ『淨土』」。《印度哲學佛教學》7期(1992年10月30日):頁185-204。
桐溪順忍。「空華轍ソ一如觀ズ就ゆサ」。《宗學院論輯》14期(1976年3月15日):頁38-52。
神子上惠龍。「親鸞聖人ズれんペ現世利益ソ一考察」。《龍谷大學論集》365期(1960年12月16日):頁85-101。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法藏大師及其華嚴教學之成立」。《佛光學報》4期(1979年6月):頁113-137。
高振農。「《大乘起信論》簡論」。《宗教問題探索85年文集》期(1986年9月)。
高崎直道。「起信論研究ソ問題點 -- 實叉難陀譯ソ性格メバをゲ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卷1期=69期(1986年12月25日):頁1-10(L)。
高崎直道著;釋慧璉譯。「《大乘起信論》的語法有關『依』『以』『故』等之用法」。《諦觀》72期(1993年1月):頁73-101。
高橋勇夫。「大乘止觀法門ソ內容ズ關エペ研究」。《東洋大學論篡》2期(1942年9月15日):頁198-221。
高觀如。「大乘起信論」。《中國佛教》3期(1989年5月)。
常盤義伸著。「"The mind not in accord" of the Mahayana Faith Awakening」。《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1卷1期(1972年12月31日):頁52-57(L)。
常盤義伸著。「The Alayavijnana of the Sraddhotpada」。《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卷1期(1974年12月25日):頁18-23(L)。
張炳陽。「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的解析--兼評孟、荀善惡觀」。《中國佛教》27卷8期(1983年8月):頁27-32。
張實龍。「“真如”解析——《大乘起信論》導讀」。《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期。
梯實圓。「法然教學シ本覺法門」。《龍谷教學》20期(1985年2月20日):頁35-49。
清水光幸。「法藏『大乘起信論別記』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卷2期=66期(1985年3月25日):頁513-??。
深貝慈孝=Fukagai, Jiko。「淨影寺慧遠ソ淨土觀」。《人文學論集》9期(1975年10月30日):頁51-66。
笠井貞。「道元シпЮ⑧ラ⑦Ьョьソ『心』ズコゆサ -- 比較哲學的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卷2期=70期(1987年3月25日):頁333-338(L)。
郭勤正。「大乘起信論『無明說』給人的啟示」。《慧炬》234期(1983年12月):頁4-8。
陳玉蛟。「『發心』在漢藏佛學中之意義及其在宗教實踐上之心理功能」。《中華佛學學報》3期(1990年4月):頁209-234。
陳利權。「論《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普門學報》9期(2002年5月):頁213-220。
陳榮灼。「印順法師之唯識研究」。《法光》67期(1994年4月)。
傅偉勳。「《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中華佛學學報》3期(1990年4月):頁117-145。
傅教石。「《大乘起信論》在佛教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大乘起信論》簡論之三」。《法音》期(1987年3月)。
傅教石。「《大乘起信論》的主要思想--《大乘起信論》簡論之二」。《法音》期(1987年2月)。
傅教石。「《大乘起信論》的作者與譯者--《大乘起信論》簡論之一」。《法音》期(1987年1-5月)。
傅教石。「《大乘起信論》真偽問題的論爭--《大乘起信論》簡論之四」。《法音》期(1987年4月)。
傅教石。「對《大乘起信論》的幾點看法--《大乘起信論》簡論之五」。《法音》期(1987年5月)。
勝又俊教。「心意識說ソ原意及ヂガソ發達意識体驗ソ區分法ズ留意ウサ」。《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8期(1956年2月29日):頁23-34。
單正齊。「《起信論裂網疏》思想探微——論智旭對《起信論》真心系思想的改造」。《宗教學研究》2001年1期。
曾其海。「湛然對天臺宗佛學思想的發展」。《哲學與文化》29卷11期=342期(民91年11月):頁990-998+1059-1060。
森田隆僊。「清淨本覺ズ就サ」。《密教研究》8期(1922年5月):頁??-??。
森田龍僊。「本覺シ無明シソ交涉」。《密教研究》34期(1929年9月1日):頁1-22。
森田龍僊。「真言陀羅尼ソ研究」。《密教研究》40期(1931年3月15日):頁1-42。
森田龍僊。「密教ソ淨土思想」。《密教研究》6期(1921年4月20日):頁1-14。
游有維。「對傅撰《起信論簡論》在教義上一點不同的看法」。《法音》期(1988年1月)。
渡邊新治。「菩提心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卷2期=66期(1985年3月25日):頁631-??。
湯次了榮述;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續一)」。《浙江佛教》2期(1993年7月):頁71-74。
湯次了榮述;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續七)」。《浙江佛教》4期(1994年12月):頁167-170。
湯次了榮述;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續二)」。《浙江佛教》3期(1993年10月):頁119-122。
湯次了榮述;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續三)」。《浙江佛教》4期(1993年12月):頁167-170。
湯次了榮述;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續五)」。《浙江佛教》2期(1994年6月):頁71-24。
湯次了榮述;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續六)」。《浙江佛教》3期(1994年9月):頁119-122。
湯次了榮述;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續四)」。《浙江佛教》1期(1994年3月):頁23-26。
湯次了榮述;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浙江佛教》創刊號期(1993年4月):頁23-26。
程恭讓。「牟宗三《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說辨正」。《哲學研究》1999年12期。
程恭讓。「牟宗山《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說辯證」。《哲學研究》12期(1999年12月):頁59-66。
結城令聞。「佛教ソ人間觀」。《東海佛教》3期(1957年10月19日):頁51-60。
馮煥珍。「淨影寺慧遠著述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5期。
黃百儀。「大乘起信論『淨性功德』的意義」。《中國文化月刊》117期(1989年7月):頁116-123。
黃夏年。「《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普門學報》6期(2001年11月):頁233-267。
楊維中。「本體之性與主體之心如何可能合一--『大乘起信論』心性思想論析」。《哲學與文化》29卷11期=342期(民91年11月):頁999-1008+1060。
楊維中。「論華嚴宗的染淨善惡觀與妄盡還源的修行路徑」。《妙林》12卷4期(2000年4月30日):頁51-62。
溫金柯採訪整理。「呂澂的學風與現代佛學研究--訪冉雲華教授」。《法光》1期(1989年10月)。
葛兆光。「是非與真偽之間--關於《大乘起信論》爭辨的隨想」。《讀書》期(1992年1月)。
遊龜教授。「日本佛教ズれんペ惡ソ問題」。《龍谷大學論集》345期(1952年12月10日):頁101-111。
鈴木宜邦。「知禮ズれんペ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卷2期=46期(1975年3月31日):頁160-161。
鈴木昭吾。「起信論ズ於んペ無明ソ意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卷2期=2期(1953年3月25日):頁122-123。
語庭。「《大乘起信論》譯釋(一)」。《南洋佛教》252期(1990年4月):頁18-20。
語庭。「《大乘起信論》譯釋(二)」。《南洋佛教》254期(1990年6月):頁29-31。
語庭。「《大乘起信論》譯釋(三)」。《南洋佛教》255期(1990年7月):頁18-22, 24。
劉立夫。「元曉對中韓佛教文化交流的貢獻──以《大乘起信論》疏、記為中心」。《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期。
稻垣淳造。「武覺超著《天台教學ソ研究》」。《佛教學ЙтЮㄧ》49期(1989年5月30日):頁96-101。
蔡惠明。「《大乘起信論》研究」。《廣東佛教》期(1992年4月)。
蔡惠明。「《起信論》與中國佛學思想」。《上海佛教》期(1992年3月)。
蔡惠明。「關於《大乘起信論》的爭辯」。《香港佛教》393期(1993年2月):頁14-18。
蔡惠明。「關於《大乘起信論》的諍論」。《內明》201期(1988年12月):頁39-41。
鄭耀秋。「我對《大乘起信論》的一點看法」。《廣東佛教》期(1991年3月)。
橋本芳契。「大乘起信論ソ『起信』ズコゆサ維摩經シ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8卷2期=56期(1980年3月31日):頁32-39。
賴賢宗。「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及元曉與見登的相關述記關於一心開二門的闡釋:以法藏、元曉與見登關於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的討論為中心」。《世界中國哲學學報》3期(民90年4月):頁137+139-173。
賴賢宗。「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及元曉與見登的相關述記關於一心開二門的闡釋」。《中華佛學學報》14期(2001年9月):頁267-292。
謝大寧。「試析華嚴宗『法界緣起』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1卷1期(1990年9月):頁55-76。
韓廷傑。「大乘起信論唯識思想」。《甘露》3期=11期(1994年12月):頁26-29。
韓鏡清。「唯識學的兩次傳譯--《大乘起信論》為曇延所造」。《佛學研究》3期(1994年):頁59-69。
聶清。「《起信論》義理真偽之爭」。《佛學研究》(1996年)
藍吉富。「大乘起信論之法諍」。《慧炬》100期(1972年4月):頁9-18。
豐一吟。「《大乘起信論新釋》中譯的正確年代」。《浙江佛教》3期(1993年10月):頁123-125。
鎌田茂雄。「華嚴思想ソ形成ズ果ウギ空觀ソ役割」。《密教文化》64/65期(1963年10月30日):頁24-37。
瀨成世眼。「顯密二教ソ比較研究」。《密教研究》6期(1921年4月20日):頁15-45。
羅光。「大乘起信論」。《哲學與文化》7卷5期=72期(1980年5月):頁18-26。
藤田宏達。「《塚本啟祥教授還曆記念論文集--知ソ邂逅 -- 佛教シ科學》」。《印度哲學佛教學》8期(1993年10月30日):頁355-356。
藤村隆淳。「『釋摩訶衍論』ズ說ろホペ十種如來藏」。《密教文化》131期(1980年9月21日):頁53-65。
藤原幸章。「善導シ《起信論>>」。《大谷學報》46卷4期=172期(1967年2月28日):頁12-23。
藤原凌雪。「一行三昧ズコゆサ」。《龍谷大學論集》360期(1959年2月5日):頁1-10。
關世謙。「《大乘起信論的義理與實踐》譯序」。《菩提樹》447期(1990年2月):頁30-31。
關世謙。「大乘起信論的義理與實踐譯序」。《妙林》2卷1期(1990年1月):頁27-28。
關世謙。「大乘起信論義理與實踐譯序」。《海潮音》70卷12期(1989年12月):頁13-14。
難忍。「《大乘起信論》的核心思想--析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內明》194期(1988年5月):頁24-27。
覺光。「大乘起信論詮釋」。《香港佛教》225期(1979年2月):頁7-11。
覺光。「大乘起信論詮釋」。《香港佛教》226期(1979年3月):頁10-12。
覺光。「大乘起信論詮釋」。《香港佛教》228期(1979年5月):頁10-13。
釋永聖。「大乘起信論中如來藏緣起之研究」。《獅子吼》26卷10期(1987年10月):頁18-22。
釋印順。「《起信論》與扶南大乘」。《中華佛學學報》8期(1995年7月):頁1-16。
釋依慶。「大乘起信論解題」。《獅子吼》22卷12期(1983年12月):頁30-35。
釋恆清。「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內明》212期(1989年11月):頁3-15。
釋恆清。「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哲學論評》12期(1989年1月):頁233-255。
釋聖嚴。「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以 --《大乘起信論講記》為主」。《中華佛學學報》13.1期(2000年5月):頁1-12。
龔彥士。「『大乘起信論』之奧義」。《中國文化月刊》147期(1992年1月):頁117-128。
龔雋。「曹溪禪學考述--從《起信論》看曹溪禪學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哲學史》2期(1997年)。
龔雋。「曹溪禪學典據考釋——從《大乘起信論》看曹溪禪學的形成與開展」。《中國哲學史》1998年2期。

網路資源

1.大乘起信論(簡豐文講)
http://www.budaedu.org/ghosa/C008/T0807/

2.大乘起信論電子書
http://book.bfnn.org/article_56.htm
3.大乘起信論(原文)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6.htm
4.大乘起信論直解/憨山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2/1162.htm
5.大乘起信論述記/慈舟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2/1150.htm
6.大乘起信論裂網疏/蕅益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8.htm
7.大乘起信論疏記會閱/續法法師
http://book.bfnn.org/article2/1151.htm
8.大乘起信論新釋/湯次了榮居士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9.htm
9.大乘起信論講記/印順法師
http://book.bfnn.org/books2/1161.htm
10.大乘起信論講話/慈航法師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7.htm
11.大乘起信論講義/圓瑛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2/1516.htm

12.法藏 «大乘起信論義記» 及元曉與見登的相關述記關於一心開二門的闡釋: 以法藏、元曉與見登關於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的討論為中心(賴賢宗)
http://www.hfu.edu.tw/~ph/lbc/BC/5TH/BC0502.HTM

13.《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http://www.hfu.edu.tw/~ph/lbc/BC/4TH/BC0427.HTM

14.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釋恆清)
http://www.lingyao.net/fjyzx/f62.html

15.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以《大乘起信論講記》為主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chbj/13/13-01.htm

16.本體之性與主體之心如何可能合一──《大乘起信論》心性思想論析(楊維中)
http://mails.fju.edu.tw/~umrpc/summary/5l342-4.htm

17.大乘起信論科簡駁議(常惺)
http://amchina.com/cjcls/gb2312/xfyd/in02/diqxl.htm

18.《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
http://www.hhfg.org/fjyj/f51.html

19.《起信論裂網疏》思想探微--論智旭對《起信論》真心系
http://www.taoism.org.hk/religious-studies/0101/gb/art6.htm

20.《大乘起信論》的往生思想(姚長壽)
http://www.huayansi.com/cy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