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栽培自己

什麼是定力

如何管理易怒的心?

送大家一個字

人在意的是什麼

珍惜因緣,來自全面的觀想

 


 

自己栽培自己  釋悟因

  有位阿嬤對孫子說:「過去我年輕時沒人栽培,才會失學。現在你這麼好命,有父母栽培,連阿公、阿嬤都要栽培你,你要用功,要……」結果,他的孫子回答說:「阿嬤!這很簡單,換我來栽培您,您來讀書!」

  台灣教育改革以後,公、私立大學設校與改制此起彼落,大學聯考的壓力,較之從前,已經不那麼大了。許多為人父母或祖父母的,都曾經歷過下一代面臨聯考的經驗,但是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得學著考考看呢?

  香光尼僧團的佛學研讀班,早在民國七十三年就開辦了,很多成年人,不論是小時候失學或是大學、碩士班畢業的成人,都高高興興地再背起書包上佛教學校,接受覺的教育。重新再學習,意味著:讀書不是全然為找職業、賺錢、聯考……,而是為了充實自己的心靈,重新認識自己,這也是成人教育的主要目標。成人學習者的最大特色是學習去覺醒,那就是—不必等人來栽培,要自己栽培自己,讓生命變得更多采多姿,生命的這本書,難道不值得一讀再讀!

  自己栽培自己,給自己學習的機會,這是成人學習的特色,也是成人的本色!

 


 

什麼是定力?   釋悟因


  學佛到底是難或容易呢?說難,很難,因為老是參不透;說易,則易如反掌。舉例來說,修定與修慧是佛門的重要課題,問題是如何修呢?看起來這是難題,但其實你只要去體察自己當下的言行舉止,尤其情緒波動時,你就會明白什麼是「定」,什麼是「慧」了。

  每個人都有情緒波動的時候,情緒有波動,就代表沒有定力嗎?
  我們不妨來看,什麼是定力呢?那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心。我們生活在世間,不可能不遇到情境,如果一遇到情境,心情立刻受到波動,便不斷擴散它,不知道自我管理,最後煩惱無限延續,這時就叫做沒有定力。有定力的人是:情緒一有波動(因為隨時都在波動中),隨時覺察,就如古德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能夠有「覺」,我們就已具備了定力的基礎。

  覺察時,不是意謂著我們就不要觸境或不再受波動,我們的心始終都有所緣,它不是對內攀緣,就是對外執取,如此緣境生心。我們要覺悟這就是世間的實相,隨時覺察與覺照,如實知自心,你便能開展耐心、慈悲心,來對待自己與他人。

出自香光莊嚴第56期

回目錄


 

如何管理易怒的心?   釋悟因

  有居士問我:「師父,妻女與同事說我常常動不動就生氣,自己想想忍不住生氣,事後很後悔,因為常生氣形象不好,會被貼上標籤,怎麼改掉這個壞習性?」怎樣改掉常生氣的壞習性呢?那就是要看清楚生氣與不生氣的心,其實都是空性的。

  為什麼心是空性的呢?每一個人都有過生氣的經驗,但你有沒有觀察過生氣從那裡跑出來?生氣的當下,感覺是那麼真實,可是此刻回想起時,它又跑到那兒去了呢? 有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就是有血氣、有正義,這是「我」的個性,「我」看不順眼,「我」愛之深責之切……,我們可以找出千萬個理由來支持自己生氣。但人會一直在生氣中嗎?仔細想想,並不是如此。佛法說這是因為有我執在作祟,才生氣、造業。而我執在那裡呢?這就是佛法的最奧妙處,也是修行可能轉變的所在。

  心是空性的,這是可以驗證的,試想自己平時想生氣就生氣了,不想生氣也可以不生氣。例如到郊外遊玩很是高興,這樣會生氣嗎?那麼在何時你會生氣?換了時空、人事,你還會生氣嗎?不一定。其實生不生氣就只是在一念之間,你要不要生氣是自己的心可以決定的。無法控制自己的心是因為定力不夠,沒有把心管理好。 所以人可以生氣,也可以不必生氣。最重要的是,你發現「心」並不是時時刻刻在生氣,因為心是空性的!大家可以從自己心中體驗。下次生氣時可問自己:氣惱從何而來?何時消失?盯著心,參一參!



出自香光莊嚴第56期

回目錄

 


 

送大家一個字       自鼐法師

  我要送給大家一個字--「學」。

  學的古字,事實上是「覺」。覺什麼呢?

  首先,覺察此時此刻,每一個當下,我是怎麼活的?我有什麼樣的感受?我有什麼樣的理知?我的意志又要往哪裡去?這是最基本的「覺」。

  第二是,覺察彼此的關係。從知識的領域來看,我們都就讀於某一科系,所謂的「科」與「系」,表示在人類整體的知識領域裡,我所讀的科系只是其中一部份,而我只是以我所了解的部份知識,來參與世界。今天,各位為自己開了另一道門,叫做佛法、叫做宗教,藉此來探討人生哲理及生命的意義。事實上,大家可以由你所具備的各科系知識背景,來參與佛法的學習。

  還有,你個人的人生經驗也很寶貴。雖然我們來到這人間,也許只有十幾、二十年的歷史,可是不要輕易地忽略我們對人生的感受。你曾有過的歡笑、血淚,都可以幫助自己去了解人生、了解佛法,而發出「喔!我懂了!原來佛法講的是這個樣子。」這就叫做「覺」,也是真正的「學」。

  學習,不是只有在課堂上聽法師講經說法。事實上,每一個時刻,對自己說話、反省,和其他學員談一談,甚至安靜地看看別人,高興地看看天空,聽聽風聲,踏一踏大地,這都可以構成學的一部份,都是幫助我們叩敲佛法大門的機緣,找到瞭解自己,訓練培養自己心智的方法。

  因此,文字是瞭解佛法的一個敲磚門,離開文字以外,包括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嘴巴說出來的,身體觸摸到的,甚至心情的好壞程度,也都是瞭解佛法的工具。所以,我們營活動的課程,除了課堂講課外,還有出坡、小組、日記、晚會等等,這整體的歷程,都是要讓我們的知情意,完全地融在清楚的覺知和全面的學習中。

  希望從今天起,至於未來,大家都能掌握這種全面的覺知和學習,逐步擴展自己的生活及人生。

回目錄


人在意的是什麼      見宥法師

我們常會因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而感到不自在,學佛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種假相、是一種虛幻,但我們還是不太能空掉它。


我常會去思惟──人最在意的是什麼?是自己的表現。

對別人來說,不管是罪深惡極,或崇高偉大的言行,通常都是一閃即逝,所以,以為別人在意我們,都是自己想的。別人只知道現在的你,不論你過去多罪過或多風光,現在的你是最真實的,才是別人所看到而認定的。但現在隨時又會成為過去,所以你到底要執著哪時候的你?


另一個積極的思考是:什麼東西要納入我生命的一部份?是名聞嗎?是別人的看法嗎?

從小我就常常感受到失去東西的落寞、難過,長大更感到悲歡離合的無奈、感傷,學佛後才進一步知道無常的道理,也才知道如何接納、面對。自懂事以來,我就極想追求永恆的東西,這才是我生命要納受的東西,也是我選擇出家的理念之一。什麼才是永恆?依我的淺見,凡是可以持續影響我們的真理都可稱為永恆。

回目錄

 


珍惜因緣,來自全面的觀想      自鼐法師

今天,在炎熱夏天的雨後,我們坐在冷氣房裡面探討佛法。一開始,我想邀請大家以一分珍惜的心情,面對未來四天的學佛營和此時此刻。
為什麼我們要用一分珍惜的心情來看待每一個時刻呢?


●從空間來觀想
如果我們有空間概念的話,此時坐在這裡的你,不僅僅是坐在嘉義竹崎鄉內埔村的一個寺院講堂裡;如果你把思想再擴大,我們是坐在哪一個地方呢?喔!在地球表面上的一塊島上,往兩邊是太平洋和台灣海峽;再過去是中國大陸,現在天安門前的年輕人,他們要面臨血跟淚的洗禮。往東邊是日本和韓國,他們的年輕人此時也許正在睡覺或想著要去哪裡玩?再往東走,就是北美、中美跟南美,南美正面臨軍人政治反判的運動。再往東走是歐洲,它的下方是非洲,非洲大部分的人處於飢荒,幾秒鐘內可能就會有人餓死。而它北邊的歐洲人,正有人決定要自殺,為什麼?活得不耐煩,不曉得生命的意義何在。
而此時此刻,我們不是在家裡睡大頭覺,也不是跟幾個好朋友聊天,而是坐在教室裡,探索人生的問題,甚至進一步地想解決人生的問題。相較之下,我們是多麼難得,又是多麼地幸福啊!


●從時間來觀想
探討人生大事,這不是在座各位,那一天高興想想就可以達成的事。事實上,也累積了許多人的心血。如果我們有歷史觀念的話,我們首先要感謝的,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一位覺者--佛陀,以及歷年來的祖師大德,用他們的血淚和身體力行,去翻譯、詮釋,並體驗經典的含意,為我們解答人生問題。


●從因緣來觀想
就現在來看,今天我們能夠在這裡,也有不可忽視的因緣。那就是,香光寺師父辦了這個學佛營,學長和幹部們提前來籌備,還有你發心寫下了一份報名表。
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故事:有的人是在父母的祝福下上山參加學佛營;有的人也許要拐個彎、編個理由,說:「我去同學家玩幾天」、「還要繼續打工幾天」,才能到山上。這都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歷程。
因為這麼樣的不容易,我請大家要珍惜。怎樣珍惜呢?想像水龍頭滴著水滴,若你不留心,那點點滴滴的水就流得無影無蹤;可是當我們珍惜的時候,我們會把點點滴滴都收藏起來,成為滋潤心靈的水分和養分。同樣的,我要邀請大家,以珍惜的心,收納整個學習歷程的點點滴滴。
(講於七十八年香光大專營)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