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二十九期 91年3月
佛經目錄解題筆記妙淨前言 初學目錄學,常聽到「經錄」、「勘同目錄」等詞彙,卻不知內容所述為何?後來才知「經錄」即指佛教經籍的目錄,漢譯經論之目次。「勘同目錄」即對不同之目錄或所收集之書,一一比較其異同之目錄。然歷代目錄多種,為瞭解各經錄之內容,筆者藉由研讀各種解題書的方式,將讀書筆記整理擇要舉隅於后,藉此備忘時習之。 歷代佛教目錄眾多,本文將常見的佛經目錄,依時代排序列出全名、簡稱、成書時代、編撰者、存佚、卷數及該目錄之特色,整理成表,以便概覽各佛經目錄(詳見附錄一)。 又為便於詳細瞭解各目錄之內容,以下選擇《綜理眾經目錄》、《出三藏記集》、《大隋眾經目錄》、《歷代三寶紀》、《眾經目錄(仁壽錄)》、《大唐內典錄》、《開元釋教錄》之內容,做一介紹。 一、綜理眾經目錄 一卷。東晉道安(314-385)撰。又稱《苻秦沙門釋道安綜理眾經目錄》、《安法師所撰錄》、《釋道錄》、《道安錄》、《安公錄》、《安錄》。收錄後漢至東晉孝武帝寧康二年(374)頃,約二百年間之漢譯佛典及注經之作,為我國第一本佛典目錄書。這是我國最早一部列舉佛經目錄、譯出年代和標屬新譯或舊譯的一部完整經錄。 原書已佚,主要內容透過梁僧祐的《出三藏記集》而得到保存,其卷二至卷五係以本書為藍本再加以增補,故可由此略窺其大要。 全書內容分為七部分,共收佛典六三九部八八六卷:(註1)
本目錄對後世經錄的撰作發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此,後人公推道安為中國佛教經錄的實際奠基人。 評價 本經錄目前雖然已失佚了,但由歷代經錄家的探究,皆認為本經錄在內容分類上,優點如下:(註2)
二、出三藏記集 十五卷。南朝梁代僧祐(445-518)撰,約成於天監九至十三年(510-514)。又作《出三藏記集錄》、《梁出三藏集記》、《出三藏集記》、《出三藏記》、《三藏集記》,後世經錄家又簡稱為《僧祐錄》或《祐錄》。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五冊。是現存最古的三藏目錄、譯經文獻及傳記的撰集,可信度頗高,係繼東晉道安錄之後所撰者,故凡有關後漢、三國、西晉、東晉時代之譯經,皆以本錄為首要之參照經錄,並轉載道安等錄的重要材料而保存了佛家經錄的原始面目。是梁以前眾多佛經目錄中唯一流傳至今的著作。可謂南北朝諸家最傑出者。 全書共收佛典二一六二部四三二八卷。本目錄內容共分四部:
評價 本書特色:
本書缺點:經錄家評為「所創體例,多而不密,新而不嚴」、「考證工夫猶未見精到」。此目錄比道安之綜理眾經目錄多收了一五○○餘部,三三○○餘卷,但所搜羅到的寫本和參考的經錄,側重南方,因地區的限制,不免有遺漏。且僅做橫向分類的佛經目錄,而無縱向記載各代譯經狀況的斷代目錄(略稱「代錄」)。 在體例上不足之處:(註4)
在內容上不足之處:(註5)
三、大隋眾經目錄 七卷。隋開皇十四年(594)法經等奉詔撰輯。又稱《隋眾經目錄》、《法經錄》。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五冊。收錄後漢至隋代所翻譯之經論等。本錄不分經典之存缺,而將當時已翻譯及記載於各經錄之所有經典,全數目錄化,即所謂標準入藏錄。所載有關北朝之譯經資料,為《出三藏記集》所欠缺者。 全書分為總別二錄,共收佛典二二五七部,五三一○卷:(註6) 1. 別錄:共六卷(卷一至卷六),凡九錄四十二分。(「分」相當於部分、 項)。 初六錄三十六分:編錄大小乘經律論。內容為大乘修多羅藏錄、小乘修多羅藏錄、大乘毘尼藏錄、小乘毘尼藏錄、大乘阿毘曇藏錄、小乘阿毘曇藏錄。以上六錄均各包括眾經一譯、異譯、失譯、別生、疑惑、偽妄六分。 後三錄六分:編錄佛滅度後西域和漢地的抄集、傳記、著述。其內容是佛滅度後抄集錄、佛滅度後傳記錄、佛滅度後著述錄。以上三錄各有西域諸賢著述、每錄二分,依西域聖賢和此方(指漢地)諸德區分。 2. 總錄:共一卷(卷七)。是上皇帝表(無標題)與《法經錄》總目。 評價 本書之記載頗為正確,尤以疑惑及偽妄之鑑別,特為現代學者所重視。它的分法已擷取前代經錄分類之長而加以整齊系統,這是一大進步。 主要特點是分類細緻,錄配得當,對疑偽甄別極細。(註7)
在體例上的不足之處有:著錄譯經只記時代,不詳年月,不別有佚,排序不依時代,不註引用的出處。(註8)
四、歷代三寶紀 十五卷。隋開皇十七年(597)費長房撰。又作《開皇三寶錄》、《三寶錄》,簡稱《三寶紀》、《長房錄》、《房錄》。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九冊。本書為佛教傳入我國後至隋代之弘法記錄,亦為譯經與著作之目錄,另附有佛家傳記。入藏錄收一○七六部,三二九二卷。 本書的編寫緣起,作者認為過去的佛經目錄有的散佚,有的記錄不完備,作者處在南北統一的隋代,又參加國立譯場,接觸到更多的經籍。於是在這種條件下,總結前人的成果,把目錄編纂得更全面和系統化。 本書共分四部分:(註9)
評價 本書著錄的翻譯家和經典,較之過去各家目錄,顯著地增加很多。比《出三藏記集》所載自後漢至梁的翻譯人數增多一倍半以上。作者對於佛教史籍有相當研究,在本書編纂過程中,曾經參考群書,綜合各家目錄,採取比較慎重的態度。對於過去目錄中的錯誤,作者也多所訂正。這說明作者編寫時的求是態度,可惜這種精神沒有貫徹在全部書中,有些地方還存在部分的缺點。 本書的特色在於:
本書缺點:因取材廣泛,錯誤之處亦有。(註10)
五、眾經目錄(仁壽錄) 五卷。仁壽二年(602)彥琮等奉詔撰輯。又稱《隋眾經目錄》、《隋仁壽年內典錄》、《仁壽錄》、《彥琮錄》。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五冊。 本書分類乃以《法經錄》為基礎加以補充而成,但分類簡明不如《法經錄》的細緻。收錄後漢至隋代之翻譯經典,並列記卷數及譯者名,記載頗為詳實,並附載缺本目錄,為現藏入藏錄中之較優者。收二一○九部,五○五八卷。全書實分六錄:(註11)
評價 本書缺點:(註12)
六、大唐內典錄 十卷。唐麟德元年(664)道宣撰。又作《內典錄》。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五冊。本書為唐代律僧道宣所撰之佛教目錄學書。撰此書之目的,乃志在改革前代書之弊病。智昇稱讚它為「類例明審,實有可觀」(均見《開元錄》卷十)。不失為一部較好的目錄。 全書收錄東漢至唐初譯者二二○人,經典二四八七部八四七六卷。麟德元年(664)成書。係參考《歷代三寶紀》、《法經錄》、《仁壽錄》等撰成,擷長補短,檢討一切經之內容與目錄而成,使經錄在記錄上和形式上更加全面。內容為後漢至初唐之譯經經目。共分十錄。
評價 本書不足之處:(註13)
七、開元釋教錄 二十卷。唐開元十八年(730)智昇撰編。略稱《開元錄》、《開元目錄》、《智昇錄》。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五冊。是歷代佛經目錄中最好的一部著作。他的《開元釋教錄略出》是《開元錄》的入藏錄。本錄總合統一古來所有之目錄,代錄與分類整理目錄之間有嚴密之連貫性,其分類整理目錄包含標準入藏錄與現藏入藏錄。大體而言,本錄目錄完備,記載正確,分類合宜,為歷來大部分藏經所沿用,並首將中國之撰述正式入藏。後世藏經組織大體依據本經錄,先大分為經、律、論藏等部,更一一區別大小乘,大乘經中又以依五大部順序排列為常例。此錄體例完善,條理清晰,而且分類細緻,考證精詳,勘正前人的誤處很多,後來經錄很少超出它的範圍,為經錄中集大成的著作。 全書分成前後兩部分:
此外,相傳智昇又有《開元釋教錄略出》四卷,內容大體即《開元錄》第十九、二十卷見定流行入藏目,但標明部類,且新增千字文次第,是藏經排架的目錄。 評價 本書由於考證詳悉,類例明審,受到後來經錄家的重視,其主要的特點如下︰
從這些優點看來,本書在現存各種經錄中,可算最精之作。 本書缺點:(註15)
【附註】
【參考書目】
【附錄一】歷代常見的佛經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