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90年2月~4月館藏編目圖書 □ 90年2月份 一、佛學 A. K. Narain, 《Studies in history of Buddhism》, Delhi, India: B. R. Publishing Corporation, c2000. Vicente Fatone, 《The philosophy of Nagarjuna》, Delhi,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vt. Ltd., 1981 [民70]. A. P. Buddhadatta, 《Saddhamma-Pajjotika : the commentary on the Maha-Niddesa. Vols. I, II》,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80-1989. A. P. Buddhadatta, 《Saddhamma-Pajjotika : the commentary on the Niddesa. Vols. III--Culla-Niddesa》,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80-1989. N. A. Jayawickrama, 《Kathavatthuppakarana-atthakatha : included in Pancappakarana-atthakatha named Paramatthadipani》, London, U.K. :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9 [民68]. A. P. Buddhadatta, 《Sammoha-vinodani : Abhidhamma-pitake Vibhangatthakatha》,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80[民69]. Acariya Dhammapala, 《The commentary on the verses of the Theris = Therigatha-Atthakatha Paramatthadipani. Ⅳ》,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98 [民87]. Acariya Dhammapala, 《Therigatha-Atthakatha (Paramatthadipani. Ⅳ)》,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98[民87]. C. V. Joshi, 《Saddhammappakasini : commentary on the Patisambhidamagga. vol. I》,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9 [民68]. C. V. Joshi, 《Saddhammappakasini : commentary on the Patisambhidamagga. vol. II, III》,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9 [民68]. D. L. Barua, 《Achariya Dhammapala's Paramatthadipani, being the commentary on the Cariya-Pitaka》,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9 [民68]. Dorothy Maskell, 《Kankhavitarani nama Matikatthakatha : Buddhaghosa's commentary on the Patimokkha》,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81 [民70]. Edward Muller, 《The Atthasalini : Buddhaghosa's commentary on the Dhammasangani》,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9 [民68]. F. L. Woodward, 《Paramattha-Dipani : Udanatthakatha (Udana commentary) of Dhammapalacariya》,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7[民66]. F. L. Woodward, 《Paramattha-Dipani Theragatha-Atthakatha : the commentary of Dhammapalacariya. vol. 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7-1995. F. L. Woodward, 《Paramattha-Dipani Theragatha-Atthakatha : the commentary of Dhammapalacariya. vol. I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7-1995. F. L. Woodward, 《Paramattha-Dipani Theragatha-Atthakatha : the commentary of Dhammapalacariya. vol. II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7-1995. F. L. Woodward, 《Sarattha-Ppakasini : Buddhaghosa's commentary on the Sanyutta-Nikaya. vol I》,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7 [民66]. F. L. Woodward, 《Sarattha-Ppakasini : Buddhaghosa's commentary on the Sanyutta-Nikaya. vol II》,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7 [民66]. F. L. Woodward, 《Sarattha-Ppakasini : Buddhaghosa's commentary on the Sanyutta-Nikaya. vol III with index》,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7 [民66]. Geshe Kelsang Gyatso, 《Meaningful to behold : a commentary to Shantideva's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to life"》, London, U.K.: Tharpa Publications, 1989 [民78]. H. C. Norman, 《The commentary on the Dhammapada. vol. I part 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92-1993. H. C. Norman, 《The commentary on the Dhammapada. vol. I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92-1993. H. C. Norman, 《The commentary on the Dhammapada. vol. II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92-1993. H. C. Norman, 《The commentary on the Dhammapada. vol. IV》,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92-1993. Helmer Smith, 《Sutta-Nipata commentary being Paramatthajotika II. vol. I : Uragavagga Culavagga》,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89-1997. Helmer Smith, 《Sutta-Nipata commentary being Paramatthajotika II. vol. II : Mahavagga Atthakavagga Parayanavagga》,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89-1997. Helmer Smith, 《Sutta-Nipata commentary being Paramatthajotika II. vol. III : indexes and appendix》,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89-1997. Hermann Kopp, 《Manorathapurani : Buddhaghosa's commentary on the Anguttara-nikaya. vol. II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67-1998. Hermann Kopp, 《Manorathapurani : Buddhaghosa's commentary on the Anguttara-nikaya. vol. IV》,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67-1998. Hermann Kopp, 《Paramattha-Dipani : Iti-Vuttakatthakatha (Iti-Vuttaka commentary) of Dhammapalacariya Indexes》,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80 [民69]. I. B. Horner, 《Madhuratthavilasini nama Buddhavamsatthakatha of Bhadantacariya Buddhadatta Mahathera》,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民67]. J. H. Woods, 《Papancasudani = Majjhimanikayatthakatha of Buddhaghosacariya. part I : suttas. 1-10》,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7-1979. J. H. Woods, 《Papancasudani = Majjhimanikayatthakatha of Buddhaghosacariya. part II : suttas. 11-50》,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7-1979. I. B. Horner, 《Papancasudani = Majjhimanikayatthakatha of Buddhaghosacariya. part III : suttas. 51-100》,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7-1979. I. B. Horner, 《Papancasudani = Majjhimanikayatthakatha of Buddhaghosacariya. part IV, V : suttas. 101-152, indices》,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7-1979. Jose Ignacio Cabezon, 《Buddhism and language : a study of Indo-Tibetan scholasticism》, N.Y., U.S.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1994. K. R. Norman, 《Collected papers . volume 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91-2001. K. R. Norman, 《Collected papers . volume I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91-2001. K. R. Norman, 《Collected papers . volume II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91-2001. K. R. Norman, 《Collected papers . volume IV》,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91-2001. K. R. Norman, 《Collected papers . volume V》,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91-2001. K. R. Norman, 《Collected papers . volume V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91-2001. K. R. Norman, 《Collected papers . volume VI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91-2001. K. Sri Dhammananda, 《Buddhism in the eyes of intellectuals》, NJ, U.S.A.: Yin-Shun Foundation, 1999 [民88]. K. Sri Dhammananda, 《Why Worry》, NJ, U.S.A.: Yin-Shun Foundation, 1999 [民88]. M. M. Bose, 《Paramattha-Dipani : Iti-Vuttakatthakatha (Iti-Vuttaka commentary) of Dhammapalacariya》,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7 [民66]. Mary E. Lilley, 《The Apadana》,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2000 [民89]. Max Walleser, 《Manorathapurani : Buddhaghosa's commentary on the Anguttara-nikaya. vol. I》,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67-1998. Max Walleser, 《Manorathapurani : Buddhaghosa's commentary on the Anguttara-nikaya. vol. II》,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67-1998. N. A. Jayawickrama, 《The inception of discipline and the Vinaya Nidana : being a translation and edition of the Bahiranid》,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86 [民75]. N. A. Jayawickrama, 《The story of Gotama Buddha : the Nidana-katha of the Jatakatthakatha》,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2000[民89]. O. von Hinuber, 《Selected papers on Pali studies》,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94 [民83]. T. W. Rhys Davids, 《The Sumangala-Vilasini : Buddhaghosa's commentary on the Digha Nikaya. part I》,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68-1971. W. Stede, 《The Sumangala-Vilasini : Buddhaghosa's commentary on the Digha Nikaya. part II》,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68-1971. W. Stede, 《The Sumangala-Vilasini : Buddhaghosa's commentary on the Digha Nikaya. part III》,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68-1971. Venerable Bhikshuni Wu Yin, 《Choosing simplicity : a commentary on the Bhikshuni Pratimoksha》, New York, U.S.A.: Snow Lion Publications, c2001. 吳言生, 《禪宗思想淵源》, 中國北京: 中華書局, 2001[民90]. 吳言生, 《禪宗詩歌境界》, 中國北京: 中華書局, 2001[民90]. 呂應鐘, 《阿含經大世紀 : 佛陀的宇宙觀和幽浮的秘密》, 台北縣中和市: 百善書房, 2001[民90]. 杜潔祥, 《當代台灣佛教期刊論文目錄. 1977~1999》, 宜蘭縣宜蘭市: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2001[民90]. 沈肇基, 《禪與管理》, 台中市: 瑞成, 民89. 南月, 《阿字觀 : 成就無量福智》, 台北市: 全佛文化, 1999[民88]. 洪啟嵩, 《月輪觀 : 開啟清涼菩提》, 台北市: 全佛文化, 1999[民88]. 荒木見悟, 《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 : 雲棲祩宏之研究》, 台北市: 慧明文化, 民90. 張法, 《詢問佛境》, 中國北京: 宗教文化, 2000[民89]. 趙伯樂, 《走過佛國》, 中國昆明: 雲南人民, 2001[民90]. 歐陽竟無, 《藏要. 1, 第一輯(一) : 大般若經第二分》,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2, 第一輯(二) : 大般若經第五分外三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3, 第一輯(三) : 解深密經外四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4, 第一輯(四) : 雜阿含經緣起誦外五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5, 第一輯(五) : 大智度論初品. 卷一至十八》,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6, 第一輯(六) : 大智度論初品. 卷十九至卅四》,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7, 第一輯(七) : 瑜伽師地論外一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8, 第一輯(八) : 二十唯識論外四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9, 第二輯(一) :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經外三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10, 第二輯(二) : 無盡意菩薩經外五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11, 第二輯(三) : 解脫戒經外四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12, 第二輯(四) : 百論外三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13, 第二輯(五) :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外三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14, 第二輯(六) : 因明入正理論外一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15, 第二輯(七) : 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一至七》,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16, 第二輯(八) : 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十九至卅》,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17, 第三輯(一) : 大般若經第十六分外三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18, 第三輯(二) : 大般涅槃經正法分外三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19, 第三輯(三) : 大乘密嚴經外三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20, 第三輯(四) : 十住毗婆沙論外二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21, 第三輯(五) : 顯揚聖教論》,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 22, 第三輯(六) : 大乘掌珍論外四種》, 台北市: 新文豐, 民77. 歐陽竟無, 《藏要導讀》, 台北市: 老古文化, 1992[民81]. 歐陽鍾裕, 《一乘圓教與大圓滿見》, 台北市: 慧炬, 民90. 蔡日新, 《石頭路滑別有徑》, 台北市: 慧炬, 民90. 釋恆有, 《禪與科學 : 由觀察、立論、驗證、修正趣入佛法》, 台北市: 慧炬, 民90. 釋淨明, 《不淨觀》, 台北縣汐止市: 大千, 民90. 釋超定, 《緣起的面面觀》, 美國加州: 觀音禪寺, 2001[民90]. 二、非佛學 Peter Bartram(彼得.巴川), 《如何撰寫新聞稿》, 台北市: 台視文化, 2001[民90]. 王邦雄, 《人生是一條不歸路》, 台北市: 聯經, 1995[民84]. 布萊恩.葛雷史東(Bryan Gladstone), 《經理人知識管理手冊》, 台北縣汐止市: 中國生產力中心, 2001[民90]. 伊莉莎白.庫德勒-羅斯(Elidsbrth Kubler-Ross), 《天使走過人間 : 生與死的回憶錄》, 台北市: 天下遠見, 1998[民87]. 余德慧, 《生死無盡》, 台北市: 張老師文化, 1998[民87]. 李豐楙, 《文英館館藏台灣宗教文物分類圖錄》, 台中市: 台中市政府, 民89. 沈清松, 《末世與希望》, 台北市: 五南圖書, 民88. 周慶華, 《後宗教學》, 台北市: 五南圖書, 民90. 林端, 《社會科學導論》, 台北市: 東大圖書, 民89. 邵敬敏, 《標點符號要訣》, 香港筲箕灣: 商務印書館(香港), 1999[民88]. 馬曉雲, 《新經濟的運籌管理 : 知識管理》, 台北縣汐止市: 中國生產力中心, 2001[民90]. 梅家駒, 《同義詞詞林》, 台北市: 臺灣東華, 民82. 許玫芳(Mei-Fang Xu), 《《文心雕龍》文體論中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之理路成變 : 從人類學及宗教社會學抉微》, 台北市: 文史哲, 民89. 郭泰, 《王永慶的管理鐵鎚 : 突破經營瓶頸的最佳利器》, 台北市: 遠流, 1994[民83]. 郭泰, 《企劃案 : 撰寫企劃案必備的工具書》, 台北市: 遠流, 2001[民90]. 喬納森.馬克.基諾耶(Jonathan Mark Kenoyer), 《走近古印度城》, 中國杭州: 浙江人民, 2000[民89]. 森宣雄, 《台灣大地震 : 1935年中部大震災紀實》, 台北市: 遠流, 1996[民85]. 葉蜚聲, 《語言學綱要》, 台北市: 書林, 1993[民82]. 劉志雄, 《龍的身世》, 台北市: 臺灣商務, 2001[民90]. 伍忠賢, 《知識管理 : 策略與實務 = Knowledge management : strategy & practice all you need to know》, 台北市: 聯經, 2001[民90]. 黎運漢, 《現代漢語修辭學》, 台北市: 書林, 1991[民80]. 邁爾威利.斯圖沃德(Melville Y. Stewart), 《當代西方宗教哲學》, 中國北京: 北京大學, 2001[民90]. 鄺健行, 《中國詩歌與宗教》, 香港九龍: 中華書局(香港), 1999[民88]. □ 90年3月份 一、佛學 《Dictionary of Buddhism (泰文)》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I : 1882, 1883, 1884》,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II : 1885, 1886, 1887》,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III : 1888, 1889》,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IV : 1890-96》,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V : 1897-1907》,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VI : 1908-12》,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VII : 1913-23》,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VIII : 1924-27》,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K. R. Norman,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IX : 1981》,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K. R. Norman,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 : 1985》,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K. R. Norman,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I》,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K. R. Norman,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I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K. R. Norman,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II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K. R. Norman,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IV》,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K. R. Norman,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V》,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K. R. Norman,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V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K. R. Norman,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VI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K. R. Norman,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VII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K. R. Norman,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IX》,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K. R. Norman,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X》,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O. von Hinuber,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X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O. von Hinuber,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XI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O. von Hinuber,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XII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O. von Hinuber,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XIV》,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O. von Hinuber,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XV》,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O. von Hinuber,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ume XXVI》,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8-2000. Acariya Maha Boowa Nanasampanno, 《A life of inner quality :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Buddhist practice》, Thailand: Forest Dhamma of Wat Pa Baan Taad, 1998 [民87]. Ajahn Sumedho, 《Cittaviveka : teachings form the silent mind》, England, U.K.: Amaravati Publications, 1984 [民73]. Alex Wayman, 《Yoga of the Guhyasamajatantra : the Arcane lore of forty verses -- a Buddhist tantra commentary》, Delhi,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vt. Ltd., 1977 [民66]. Chandra Das,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compact edition》, 日本京都市: 臨川書店, 昭和44[1969]. Deo Prakash Sharma, 《Early Buddhist metal images of South Asia :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upta-Vakatakas period》, Delhi, India: Bharatiya Kala Prakashan, 2000 [民89]. Edward Conze, 《Buddhist studies. 1934-1972 : thirty years of Buddhist studies ; further Buddhist studies》, California, U.S.A.: Wheelwright Press, . Edward Conze, 《The Prajnaparamita literature》, New Delhi, India: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 Ltd, c2000. Francis Brassard, 《The concept of Bodhicitta in Santidevas Bodhicaryavatara》, NY, U.S.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2000. Hermann Kopp, 《Manorathapurani : Buddhaghosa's commentary on the Anguttara-nikaya. vol. V》,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67-1998. His Holiness the XIV Dalai Lama, 《Transforming the mind : teaching on generating compassion》, London, U.K.: Thorsons, 2000 [民89]. Ian Charles Harris, 《The continuity of Madhyamaka and Yogacara in Indian Mahayana Buddhism》, New York, U.S.A.: E. J. Brill, 1991 [民80]. J. C. Cleary, 《Mind-seal of the Buddhas : Patriarch Ou-i's commentary on the Amitabha Sutra》, New York, U.S.A.: Sutra Translation Committe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1997 [民86]. Jamgon Kongtrul Lordro Taye, 《Buddhist ethics》, New York, U.S.A.: Snow Lion Publications, c1998. K. R. Norman, 《The group of discourses, or, Sutta-nipata. second edition》, Oxford,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2001[民90]. Kamaleswar Bhattacharya, 《The dialectical method of Nagarjuna Vigrahavyavartani》, Delhi,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1998 [民87]. Nyanaponika Thera,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 an anthology of suttas from the Anguttara Nikaya》, CA, U.S.A.: Altamira Press, 1999 [民88]. P. D. Ratnatunga, 《Index to The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1882-1927)》, London, U.K.: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3 [民62]. Pa Auk Tawya Sayadaw, 《Light of wisdom : meditation in Pa Auk Forest Monastery》, Kuala Lumpur, Malaysia: W. A. V. E., 1997 [民86]. Paul J. Griffiths, 《On being mindless : Buddhist meditation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 Delhi, India: Sri Satguru Publiscations, c1986. Paul Williams,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odhicaryavatara : altruism and reality》, Delhi,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2000 [民89]. Peter Della Santina, 《The tree of enlightenment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jor traditions of Buddhism》, NJ, U.S.A.: Yin-Shun Foundation, 1999 [民88]. Peter Harvey,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ethic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2000. Shantideva, 《The way of the Bodhisattva : a translation of the Bodhicharyavatara》, Massachusetts, U.S.A.: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c1997. Soms Thera, 《The way of mindfulness》, Kuala Lumpur, Malaysia: The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99 [民88]. Tenzin Gyatso, 《Transcendent wisdom : a teaching on the wisdom section of Shantideva's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 Way》, New York, U.S.A.: Snow Lion Publications, c1994. Vatana Supromajakr, 《Luangpor Teean : the singular quality of an ordinary monk》, Kuala Lumpur, Malaysia: W. A. V. E., 1998 [民87]. Ven. U Vimalaramsi, 《The Anapanasati sutta : a practical guide to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and tranquil wisdom meditation》, N.J., U.S.A.: Yin Shun Foundation, 1999[民88]. Venerable Maha Sthavira Sangharakshita, 《The Buddha's noble eightfold path》, Malaysia: Manjushri Publishing Co., 1987 [民76].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釋星雲), 《Where is your Buddha nature? = 人間佛教的人情味》, : Hsi Lai University Press. 丁珮玉, 《學習型組織之研究 : 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桃園縣中壢市: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民89. 三枝充直, 《ブッダとサンガ : 〈初期佛教〉の原像》, 日本京都市: 法藏館, 1999 [民88]. 中村元, 《自我と無我 : インド思想と佛教の根本問題》, 日本京都市: 平樂寺書店, 1963 [民52]. 中華佛學研究所, 《東アジア佛教の諸問題 : 聖嚴博士古稀記念論集》, 日本東京都: 山喜房佛書林, 2001 [民90]. 丹津.葩默(Tenzin Palmo), 《心門》, 台北市: 躍昇文化, 民90. 方廣錩, 《藏外佛教文獻. 第四輯》, 中國北京: 宗教文化, 1995-. 方廣錩, 《藏外佛教文獻. 第五輯》, 中國北京: 宗教文化, 1995-. 方廣錩, 《藏外佛教文獻. 第六輯》, 中國北京: 宗教文化, 1995-. 方廣錩, 《藏外佛教文獻. 第七輯》, 中國北京: 宗教文化, 1995-. 月官菩薩,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廣釋》, 高雄市: 諦聽文化, 2001[民90]. 世界宗教研究院, 《佛教在中國 = Buddhism in China》, 台北市: 慧炬, 民77. 立川武藏, 《はじめてのインド哲學》, 日本東京都: 講談社, 1992 [民81]. 立川武藏, 《ブッダの哲學 : 現代思想としての佛教》, 日本京都市: 法藏館, 1998[民87]. 早島鏡正, 《インド思想史》, 日本東京都: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82 [民71]. 西亞多烏祖迪迦(Sayadaw U Jotika), 《炎夏飄雪》, 香港新界: 聞思修佛法中心, 2001[民90]. 吳秋金, 《隆峰寺建寺40週年紀念特刊》, 高雄市: 隆峰寺, 1999[民88]. 馬遜, 《曉雲導師九秩嵩壽祝嘏文集》, 台北縣: 原泉, 民90. 呂健吉, 《覺之教育 : 華梵大學建校十週年紀念特刊 =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Huafan University》, 台北縣: 華梵大學, 民89. 呂曉婷, 《Island in the stream : a reconsideration on the theme of life-pursuing from Buddhistic perspectives》, 台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 民88. 李木源, 《一花一世界 : 李秀琴居士紀念冊》, 新加坡: 新加坡佛教淤居士林, . 李圭甲, 《高麗大藏經異體字典 = Dictionary of 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s in Tripitaka Koreana》, 韓國漢城: 高麗大藏經研究所, 2000[民89]. 李雀芬, 《北宋契嵩的文學觀 =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of Chi Song of Northern Sung Dynasty》,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90. 李潤生, 《佛學論文集(上)》, 加拿大安大略省: 加拿大安省佛教法相學會, 2001[民90]. 李潤生, 《佛學論文集(下)》, 加拿大安大略省: 加拿大安省佛教法相學會, 2001[民90]. 村上真完, 《佛教の考え方》, 日本東京都: 國書刊行會, 1998 [民87]. 杉本卓洲, 《菩薩 : ジャ—タカからの探求》, 日本京都市: 平樂寺書店, 1993 [民82]. 赤松明彥, 《インドの文化と論理 : 戶崎宏正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 日本福岡市: 九州大學出版會, 2000[民89]. 阮清珠(釋行平), 《《舍利弗阿毗曇論》的研究 : 從佛教的最早文獻《阿含經》到《舍利弗阿毗曇論》的修道觀念》,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90. 周春塘,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選》, 台北縣: 華梵大學出版部, [民89]. 易嫻, 《圓滿的心》, 美國加州: 法界佛教總會, 2001[民90]. 東杜法王(Tulku Thondup), 《無盡的療癒 : 身心覺察的禪定練習》, 台北市: 心靈工坊, 2001[民90]. 林英娟, 《中國山水畫的禪意境美學之研究 : 山水畫的禪意境美學之發展及其體系的建立之重省》,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90. 林崇安, 《南北傳內觀基礎佛經》, 台北縣汐止市: 大千, 民90. 阿姜達磨多羅, 《內觀法要》, 台北縣汐止市: 大千, 民90. 侯文地, 《《長阿含經》中佛陀教育之研究 = Research into the Buddha's education in the Dirghagama Sutra》,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90. 前田行貴, 《印度佛跡巡禮》, 台北市: 十方禪林文教基金會, 2001[民90]. 洪啟嵩, 《生活中的禪道 : 內觀禪法》, 台北市: 阿含文化, 1999[民88]. 洪雅文, 《王安石禪詩初探 = A study of Wang An-Shih's zen poetry》,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90. 皇德勝(釋明智), 《《金剛經》在越南的流傳及其特色》,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89. 奚淞, 《心與手 : 寫心經.畫觀音》, 台北市: 雄獅圖書, 2001[民90]. 財團法人中台文教基金會, 《隨身法藏》, 南投縣埔里鎮: 中台文教基金會, 民88. 馬志蓉, 《豐子愷散文護生思想之研究 = The study of Feng Zi-kai's essays concerned for life》,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90. 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 《頂果欽哲法王傳》, 台北市: 橡樹林文化, 2001[民90]. 張英, 《東南亞佛教與文化》, 中國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 1999[民88]. 張家禎, 《大悲懺法之研究》, 新竹市: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民90. 望月良晃, 《大乘涅槃經の研究 : 教團史的考察》, 日本東京都: 春秋社, 昭和63[1988]. 梁乃崇, 《六祖壇經現代直解》, 台北市: 圓覺文教基金會, 2002[民91]. 淨明, 《科技時代淨土妙法》, 台北縣汐止市: 大千, 民89. 許中頤, 《釋憨山《觀老莊影響論》的義理研究》,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90. 郭素芳, 《非營利組織之知識管理研究 : 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桃園縣中壢市: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民89. 陳乃腕, 《印順法師禪觀思想研究》, 新竹市: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民89. 陳玉女, 《明代二十四衙門宦官與北京佛教》, 台北市: 如聞, 2001[民90]. 陳玉美(釋仁惟), 《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之研究 = A study of T'ien-T'ai Chih-i's Fa-hua San-mei Ch'an-i》,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90. 勝崎裕彥, 《大乘經典解說事典》, 日本東京都: 北辰堂, 1997 [民86]. 彭俊亨, 《組織符號之研究 : 非營利組織--慈濟功德會的個案分析》, 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民84. 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編輯委員會, 《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 下冊》, 台北縣三峽鎮: 西蓮淨苑, 民90. 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編輯委員會, 《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 上冊》, 台北縣三峽鎮: 西蓮淨苑, 民90. 程羚, 《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 宜蘭縣: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2002[民91]. 覃亞灣, 《獻給青年人的語體《藥師經》》 黃家康, 《隋代智永《真草千字文》之研究》,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90. 何孟玲, 《《中部》〈念處經〉四念處禪修方法之研究》,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90. 黃慶生, 《寺廟經營與管理》, 台北市: 永然文化, 民90. 圓生, 《跨入美麗心世界》, 台北縣新店市: 水星文化, 民89. 圓照寺大乘同修會, 《圓照寺十周年慶祝特刊》, 高雄縣: 圓照寺大乘同修會, 民82. 塚本善隆, 《中國佛教通史. 第一卷》, 日本東京都: 鈴木學術財團, 昭和43[1968]. 溫金柯, 《繼承與批判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 台北市: 現代禪, 2001[民90]. 溫美惠, 《《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文學特質研究》, 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民90. 趙海涵, 《天台宗智者大師懺儀研究 = A study on the repentance rituals of Master Chin-i of the T'ien-T'ai school》,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88. 蔣忠新, 《旅順博物館藏梵文法華經殘片 : 影印版及羅馬字版》, 中國大連: 旅順博物館, 1997 [民86]. 蔡朝枝, 《天台安樂行之研究 = A study of an le hsing in T'ien-T'ai Buddhism》, 台北縣: 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86. 蔡貴亮, 《《般舟三昧經》思想之探討》,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90. 蔡鴻生, 《尼姑譚》, 中國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6[民85]. 鄭玉鵬, 《莊子內篇思想與佛法之比較》,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86. 蕭世萍(Shih-ping Hsiao), 《Samuel Beckett's Waiting for Godot : suffering and emptiness--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light of Bud》, 台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 民88. 賴惠芬, 《2001年佛學論文獎學金得獎論文集》, 台中市: 台灣省台中市正覺堂, 2002[民91]. 靜原, 《人文心教育情》, 台北市: 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2000[民89]. 簡秀娥, 《《維摩詰經》禪觀之研究 = A study of samadhi of Vimalakirtinirdesa-sutra》,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86. 藍吉富, 《耕耘播種 : 中華佛學研究所廿週年特刊 = Tilling the soil planting good seeds》, 台北市: 中華佛學研究所, 2001[民90]. 藤田宏達, 《無量壽經 ; 阿彌陀經》, 日本東京都: 講談社, 1994 [民83]. 蘇振鋼, 《如何辦理寺廟業務》, 南投縣: 南投縣政府, 民89. 釋太虛, 《慈宗三要》, 台北縣中和市: 法明, 2001[民90]. 釋妙寂, 《兩岸僧伽教育交流 : 第四屆兩岸僧伽教育交流特刊》, 台中縣太平市: 佛藏雜誌社, 民90. 釋見文, 《律典故事精選集》, 台南市: 和裕, 2002[民91]. 釋修熏, 《四威儀圖解》, 高雄縣: 圓照寺印贈, 民90. 釋淨慧, 《在家佛徒必讀經典》, 中國北京: 宗教文化, 2001[民90]. 釋道興, 《從佛教瞻病送終法談臨終關懷》, 台北市: 中華佛學研究所, 民86. 二、非佛學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Chicago, U.S.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1993. 《九二一希望工程. 1 : 山城永遠的希望--新社國小新世紀.新希望》, 台北市: 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2001-. 《九二一希望工程. 2 : 山水中的明珠--至誠國小新世紀.新希望》, 台北市: 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2001-. 《九二一希望工程. 3 : 最清澈的容顏--集集國小新世紀.新希望》, 台北市: 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2001-. 《九二一希望工程. 4 : 嶺上聞書香--爽文國中新世紀.新希望》, 台北市: 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2001-. 《九二一希望工程. 5 : 自然與人文的協奏曲--社寮國小新世紀.新希望》, 台北市: 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2001-. 《九二一希望工程. 6 : 綠野奇葩--中寮國中新世紀.新希望》, 台北市: 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2001-. 《九二一希望工程. 7 : 銀樺樹下的春天--延平國小新世紀.新希望》, 台北市: 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2001-. 《九二一希望工程. 8 : 五福匯聚展新機--五福國小新世紀.新希望》, 台北市: 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2001-. 《九二一希望工程. 9 : 東昇的曙光--東光國小新世紀.新希望》, 台北市: 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2001-. 《九二一希望工程. 10 : 山中書院--社寮國中新世紀.新希望》, 台北市: 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2001-. 《閱讀運動 : 讀書會參與手冊》, 台北市: 天衛文化, 民85. A. N. 懷特海, 《觀念的冒險》, 中國貴陽: 貴州人民, 2000[民89]. Alvar Ellegard, 《言語の思想圈》, 日本東京都: 平凡社, 1987 [民76]. David Taylor, 《Kashmir》, California, U.S.A.: Clio Press, 2000. Donna Shirley, 《管理火星人的女人 : 一位女性航太工程師的回憶錄》, 台北市: 大塊文化, 1999[民88]. Dorothy L. Sayers, 《非自然死亡》, 台北市: 遠流, 1999[民88]. Franklin Edgerton, 《The bhagavad gita. vol. 1,2 : text and translation ; interpretation and arnold's translation》, Delhi,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1994. Kate L. Turabian, 《A manual for writers of term paper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Chicago, U.S.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1996. Kris Yao(姚仁喜), 《Kris Yao / Artech : selected and current works》, Victoria, Australia: The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Pty Ltd, 2001. L. K. Kornyushov, 《Moscow》, Moscow, Russia: Art-Rodnik, c2001. Lawrence F. Locke, 《論文計劃與研究方法. 原文書第四版》, 台北縣永和市: 韋伯文化, 2002[民91]. Li-hsuan Yeh(葉立萱), 《Man and Nature in Hsi-yu chi and Huckleberry Finn = 西遊記與哈克歷險記中人與自然的關係》, 嘉義縣: 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 民88. M.エリア-デ(Mircea Eliade), 《生と再生 : イニシェ-ションの宗教的意義》, 日本東京都: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71 [民60]. Margery Allingham, 《煙中之虎》, 台北市: 遠流, 1999[民88]. Padmanabh S. Jaini, 《Collected papers on Jaina studies》, Delhi,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2000 [民89]. Sophia Phoca, 《後女性主義》, 台北縣新店市: 立緒文化, 民88. Stefano Giuntoli, 《古城龐貝》, 義大利佛羅倫斯: 博內記, 1999[民88]. Susan Alice Watkins, 《女性主義》, 台北縣新店市: 立緒文化, 民86. William James, 《宗教經驗之種種》, 台北縣新店市: 立緒文化, 民90. 上村勝彥, 《インドの詩人 : バルトリハリとビルハナ》, 日本東京都: 春秋社, 1982 [民71]. 小西正捷, 《インド.道の文化誌 = The culture history of roads in India》, 日本東京都: 春秋社, 1995 [民84]. 小野田博一, 《論理的な作文.小論文を書く方法》, 日本東京都: 日本實業, 2001 [民90]. 川本皓嗣, 《翻譯の方法》, 日本東京都: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7 [民86]. 中村健一, 《論文執筆ル-ルブック》, 日本東京都: 日本エディタースク-ル出版部, 1988 [民77]. 中國地圖出版社, 《最新實用中國交通圖冊》, 中國北京: 中國地圖, 2001[民90]. 太田次郎, 《生物的超能力 : 生物求生術金氏記錄》, 台北市: 大樹文化, 1998[民87]. 王力行, 《鬧中取靜》, 台北市: 天下文化, 1996[民85]. 王世偉, 《圖書館古籍整理工作》, 中國北京: 北京圖書館, 2000[民89]. 王見川, 《臺彎的齋教與鸞堂》, 台北市: 南天, 民85. 王邦雄, 《21世紀的儒道 : 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 台北縣新店市: 立緒文化, 民88. 張譽騰, 《博物館利用叢書. 1 : 如何解讀博物館》,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民89. 王秋土, 《博物館利用叢書. 2 : 如何籌建博物館》,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民89. 陳國寧, 《博物館利用叢書. 3 : 如何經營小型博物館》,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民89. 蔡東源, 《博物館利用叢書. 4 : 如何經營文化中心》,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民89. 黃光男, 《博物館利用叢書. 5 : 如何開發博物館的社會資源》,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民89. 張臨生, 《博物館利用叢書. 6 : 如何進行博物館藏品徵集編目與收藏管理》,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民89. 張世賢, 《博物館利用叢書. 7 : 如何作好預防性文物保存》,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民89. 徐純, 《博物館利用叢書. 8 : 如何實施博物館教育評量》,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民89. 施明發, 《博物館利用叢書. 9 : 如何規劃博物館教育活動》,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民89. 劉德勝, 《博物館利用叢書. 10 : 如何建立義工制度》,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民89. 包慧卿, 《唐代對西域之經營》, 台北市: 文史哲, 民76. 史帝夫.麥克理(Steve McCurley), 《志工實務手冊》, 台北市: 張老師文化, 2000[民89]. 台灣宗教學會, 《台灣的宗教研究最新趨勢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資料》, : , 2000 [民89]. 台灣省政府文化處, 《「新竹」碩博士論文摘要彙編》, 新竹市: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民88]. 布爾努瓦(Luce Boulnois), 《絲綢之路》, 中國濟南: 山東畫報, 2001[民90]. 矢野道雄, 《インド天文學.數學集》, 日本東京都: 朝日, 昭和55[1980]. 立川健二, 《現代言語論 : ソシュ-ル フロイト ウィトゲンシユタトン》, 日本東京都: 新曜社, 1990 [民79]. 齊藤孝, 《增補學術論文の技法》, 日本東京都: 日本エディタースクール出版部, 1988[民77]. 伊安.巴伯(Ian G. Barbour), 《當科學遇到宗教》, 台北市: 商周, 2001[民90]. 朱建明, 《上海郊區道教及其音樂研究》, 台北市: 新文豐, 2001[民90]. 朱越利, 《當代中國宗教禁忌》, 中國北京: 民族, 2001[民90]. 朱耀偉, 《中國作家與宗教》, 香港九龍: 中華書局(香港), 2001[民90]. 艾倫.克萊恩(Allen Klein), 《天空不藍,仍然可以歡笑 : 練習幽默》, 台北市: 張老師文化, 2001[民90]. 亨利.柏格林, 《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 中國貴陽: 貴州人民, 2000[民89]. 亨利希.海涅(Heinrich Heine), 《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 中國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74[民63]. 余秋雨, 《北方的遺跡》, 台北市: 天下遠見, 2001[民90]. 余秋雨, 《吳越之間》, 台北市: 天下遠見, 2001[民90]. 余秋雨, 《從都江堰到嶽麓山》, 台北市: 天下遠見, 2001[民90]. 余秋雨, 《從敦煌到平遙》, 台北市: 天下遠見, 2001[民90]. 余桂元, 《中國著名的寺廟宮觀與教堂》, 中國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6[民85]. 吳光正, 《女性與宗教信仰》, 中國瀋陽: 遼寧畫報, 2000[民89]. 李幼蒸, 《人文符號學 : 人文科學認識論研究》, 台北市: 唐山, 1996[民85]. 李光耀, 《李光耀回憶錄(1923-1965) = Memoirs of Lee Kuan Yew (19263-1965)》, 台北市: 世界, 1998[民87]. 李存修, 《絲路之旅》, 中國廣州: 廣東旅遊, 2001[民90]. 李政恩, 《宗教性志願事奉與非營利組織研究 : 以台灣慈濟功德會和韓國純福音教會為例》, 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民89. 李家祺, 《歷史纂述的方法》, 台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73. 杜克, 《文獻信息開發工作》, 中國北京: 北京圖書館, 2001[民90]. 杜勤, 《“三”的文化符號論》, 中國北京: 國際文化, 1999[民88]. 言語編集部, 《ことばの道》, 日本東京都: 大修館, 2000[民89]. 周文榮, 《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 中國北京: 化學工業, 2000[民89]. 周佳麗, 《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 中國上海: 上海教育, 1992[民81]. 尚.拉普朗虛(Jean Laplanche), 《精神分析辭彙》, 台北市: 行人, 2000[民89]. 彼得.柏格(P. Berger), 《社會學導引 : 人文取向的透視》, 台北市: 巨流圖書, 2001[民90]. 昌彼得, 《中國目錄學》, 台北市: 文史哲, 民75. 東鄉雄二, 《東鄉式文科系必修研究生活術》, 日本東京都: 夏目書房, 2000 [民89]. 林杏光, 《詞彙語義和計算語言學》, 中國北京: 語文, 1999[民88]. 林菁, 《圖書資訊利用教育 : 國小階段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 台北市: 五南圖書, 民90. 林端, 《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 : 社會學觀點的探索》, 台北市: 林端, 民83. 林翠華, 《形神理論與北宋題畫詩》, 台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民86. 林鎮國, 《辯證的行旅》, 台北縣新店市: 立緒文化, 民91. 河野哲也, 《レポ-ト.論文の書き方入門. 改訂版》, 日本東京都: 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 1998[民87]. 近藤英夫, 《NHKスペシャル四大文明 : インダス》, 日本東京都: 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2000[平成12]. 金明求, 《《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 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民88. 南施.麥克杜夫(Nancy Macduff), 《志工招募實戰手冊》, 台北市: 張老師文化, 2001[民90].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嘉義縣: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民90. 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第三屆當代宗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宗教藝術、傳播與媒介》, [嘉義縣大林鎮]: [南華大學宗教文心研究中心], 88. 田文龍, 《黃帝內經 : 養生圖典》, 中國北京: 中國文聯, 1994[民83]. 祈理富(Peter Kreeft), 《人生三大智慧 : 空.苦.愛》, 香港: 基道, 1997[民86]. C.K.奧格登, 《意義之意義 : 關於語言對思維的影響及記號使用理論科學的研究》, 中國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 2000[民89]. 紀俊臣, 《尊重與關懷 : 跨宗教談落實心靈淨化座談會實錄》, 台北市: 內政部, 民87. 約翰.希克(Jhon Hick), 《第五項度 : 靈性世界的探索》, 台北市: 商周, 2001[民90]. 迫村純男, 《英語論文に使う表現文例集 = The English thesis》, 日本東京都: ナツメ社, 1996 [民85]. 倪曉建, 《信息加工》, 中國武昌: 武漢大學, 2001[民90]. 唐進勝, 《拜香燃煙中微粒之度量、計數及脂族醛含量》, 台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民82. 孫建軍, 《文獻情報計量理論和方法》, 中國南京: 南京大學, 1994[民83]. 島岩, 《インド : 心と文化のオクタ-ブ》, 日本東京都: 明石, 1994. 徐七冠, 《潘麗水寺廟門神畫作之研究》, 台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民86. 徐嘉檣, 《台灣宗教信仰的認同與身分 : 一個初探》, 台中市: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民80. 高美鳳, 《張載氣論進路的儒學建構 = Confucian approach to Ch'i (primal energy) according to Chang Tasi》,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90. 郜明, 《文獻檢索與信息諮詢教程》, 中國北京: 中國民航, 2001[民90]. 崎村耕二, 《英語で論理的に表現する = Expressing yourself logically in English》, 日本大阪市: 創元社, 1998 [民87]. 崎村耕二, 《英語の議論によく使う表現 = Useful English expressions for discussion and debate》, 日本大阪市: 創元社, 1996[民85]. 張世良, 《科技文獻檢索教程》, 中國北京: 北京圖書館, 1997[民86]. 張正權, 《台灣地區素食樣品中無機微量元素之分析》, 新竹市: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 民84. 張玉禮, 《文獻資源建設概要》, 中國北京: 北京圖書館, 1997[民86]. 張廷榮, 《四聖獨立興發的工夫》, 基隆市: 法嚴, 民89. 李開濟, 《莊子的幽默禪》, 台北市: 文史哲, 民90. 張廷榮, 《易卦人人占法》, 基隆市: 法嚴寺, 民88. 張良維, 《太極導引 : 新身體空間》, 台北市: 時報文化, 2000[民89]. 王順民, 《宗教福利思想與福利服務之探究 : 以慈濟功德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例》, 台中市: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民80. 張振華, 《六朝〈神滅不滅〉問題之論爭》, 台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民73. 張嘉慧, 《羅祖《五部六冊》與佛教禪學》, 台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民89. 張榮富, 《民間信仰與媽祖神格的建構 : 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台中市: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民83. 張靜, 《漢語語法疑難探解》, 台北市: 文史哲, 民89. 莊淇銘, 《神奇的語言學習法 : 莊淇銘教授的心得與見證》, 台北市: 月旦, 2000[民89]. 郭泰, 《怎樣看懂黃曆 : 選擇吉日良辰必備的工具書》, 台北市: 遠流, 2000[民89]. 陳信聰, 《幽冥得度 : 儀式的戲劇觀點--台南市東嶽殿打城法事分析》, 新竹市: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2000[民89]. 陳美燕, 《「迷信」與俗民宗教信仰… : 一個言說現象的反省與批判》, 新竹市: 國立清華大學類學研究所, 民80. 陳迪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反對運動 : 一個歷史比較分析》, 新竹市: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000[民89]. 陳家驥, 《易錯用字詞辨正》, 基隆市: 法嚴寺, 民84. 陳敏明, 《大台北空中散步 = Above Taipei》, 台北市: 遠流, 1999[民88]. 陳敏郎, 《宗教發展與階層權力 : 韋伯論基督教普世化發展的社會基礎》, 台中市: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民82. 陳瑞樺, 《民間宗教與社區組織 : 「再地域化」的思考》, 新竹市: 國立清華大學類學研究所, 1996[民85]. 陳潤棠, 《簡易講道法》, 香港新界: 金燈臺, 2000[民89]. 陸建平, 《信息檢索 : 從手工到聯機、光盤、因特網》, 中國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 2001[民90]. 喬安.波利森科(Joan Borysenko), 《受苦的正面意義 : 新樂觀心理學》, 台北市: 生命潛能, 1995[民84]. 彭怡平, 《紅色列車 : 西伯利亞大鐵路45天驚險之旅 = Red train adventures》, 台北市: 商智文化, 2001[民90]. 提克那漢(Thich Nhat Hanh), 《放心放下放輕鬆》, 台北縣新店市: 巨河文化, 2001[民90]. 程振清, 《天機 : 易經密碼大破解》, 台北: 百善書房, 2001[民90]. 馮志偉, 《現代術語學引論 =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terminology》, 中國北京: 語文, 1997[民86]. 黃英峰, 《西藏醫學藝術 = The art of Tibetian medicine》, 桃園縣龜山鄉: 普椿實業圖書出版部, 1999[民88]. 黃朝盟, 《電子化政府的網站設計與評估 : 行政院直屬機關網站的實證研究》, 台北縣永和市: 韋伯文化, 2001[民90]. 楊孟蒨, 《臺灣博物館資訊管理》, 台中市: 捷太, 民90. 楊建新, 《絲路文化系列. 1 : 歷史上的歐亞大陸橋--絲綢之路》, 台南市: 復漢, 1993[民82]. 武復興, 《絲路文化系列. 2 : 絲路起點--長安》, 台南市: 復漢, 1993[民82]. 張旭, 《絲路文化系列. 3 : 咸陽訪古》, 台南市: 復漢, 1993[民82]. 馬天彩, 《絲路文化系列. 4 : 天水史話》, 台南市: 復漢, 1993[民82]. 程兆生, 《絲路文化系列. 5 : 蘭州談古》, 台南市: 復漢, 1993[民82]. 魯人勇, 《絲路文化系列. 6 : 絲路寧夏段攬勝》, 台南市: 復漢, 1993[民82]. 潘競萬, 《絲路文化系列. 7 : 絲路重鎮--涼州》, 台南市: 復漢, 1993[民82]. 周德廣, 《絲路文化系列. 8 : 絲路三關》, 台南市: 復漢, 1993[民82]. 張九旭, 《絲路文化系列. 9 : 絲路傳說》, 台南市: 復漢, 1993[民82]. 穆舜英, 《絲路文化系列. 10 : 神秘的古城--樓蘭》, 台南市: 復漢, 1993[民82]. 吳冶, 《絲路文化系列. 11 : 絲路明珠--喀什噶爾》, 台南市: 復漢, 1993[民82]. 趙世騫, 《絲路文化系列. 12 : 絲路樂舞故事》, 台南市: 復漢, 1993[民82]. 楊儒賓, 《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之四種類型及其意義》, 台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民76. 詹宏志, 《揮灑快樂香水 : 感染12位名家的生命熱情》, 台北市: 新自然主義, 2001[民90]. 詹碧珠, 《尪姨與其儀式表演 : 當代臺灣女性靈媒的民族誌調查》, 新竹市: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民87. 蔡佩如, 《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 : 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 新竹市: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1999[民88]. 鈴木主稅, 《職業としての翻譯》, 日本東京都: 每日新聞社, 2001 [民90]. 漢學研究中心, 《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民84. 漢學研究中心, 《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民84. 熊秉真, 《禮教與情慾 : 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88. 綾部恒雄, 《文化人類學の名著50》, 日本東京都: 平凡社, 1994 [民83]. 褚良才, 《敦煌學簡明教程》, 中國北京: 中華書局, 2001[民90]. 趙燕群, 《連續出版物工作》, 中國北京: 北京圖書館, 2001[民90]. 趙錦元, 《世界民族宗教與文化系列叢書 : 大洋洲宗教與文化》, 中國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 1999[民88]. 趙錦元, 《世界民族宗教與文化系列叢書 : 中亞穆斯林與文化》, 中國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 1999[民88]. 趙錦元, 《世界民族宗教與文化系列叢書 : 日本神道教與文化》, 中國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 1999[民88]. 趙錦元, 《世界民族宗教與文化系列叢書 : 世界猶太教與文化》, 中國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 1999[民88]. 趙錦元, 《世界民族宗教與文化系列叢書 : 西亞伊斯蘭教與文化》, 中國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 1999[民88]. 趙錦元, 《世界民族宗教與文化系列叢書 : 俄羅斯東正教與文化》, 中國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 1999[民88]. 趙錦元, 《世界民族宗教與文化系列叢書 : 南亞印度教與文化》, 中國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 1999[民88]. 趙錦元, 《世界民族宗教與文化系列叢書 : 美洲印第安宗教與文化》, 中國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 1999[民88]. 趙錦元, 《世界民族宗教與文化系列叢書 : 歐洲天主教與文化》, 中國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 1999[民88]. 輔大宗教學系, 《宗教教育 : 理論、現況與前瞻 = Religious education : in theory and practice, now and in the future》, 台北市: 五南圖書, 2001[民90]. 劉玉嬌, 《情繫揹兒帶 : 走進苗、侗族精湛的工藝世界》, 台北市: 麗嬰房, 民90. 劉述先, 《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 台北縣新店市: 立緒文化, 民90. 劉開瑛, 《中文文本自動分詞和標注》, 中國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0[民89]. 劉稚, 《宗教與民俗》, 中國昆明: 雲南人民, 1991[民80]. 周凱模, 《祭舞神樂 : 宗教與音樂舞蹈》, 中國昆明: 雲南人民, 1992[民81]. 蔣國芳, 《中國人面像岩雕之藝術價值 : 原始藝術中的原始思維與審美意識》,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87. 蔡佩真, 《「宗教戒毒」之探究 : 以基督教戒毒輔導為例》, 台中市: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民79. 鄭用鑑, 《靜遠堂詩文鈔》, 新竹市: 新竹市政府, 民90. 鄭志明, 《宗教藝術、傳播與媒介》, 嘉義縣大林鎮: 南華大學宗教中心, 民90. 鄭明娳, 《讀書與工具》, 台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75. 盧銘琪, 《盧銘琪.作品集》, 嘉義市: 盧銘琪, 民91. 默西亞.埃里亞德(Mircea Eliade), 《世界宗教理念史. 卷一 : 從石器時代到埃勒烏西斯神秘宗教》, 台北市: 商周, 2001[民90]. 戴文坡(Thomas H. Davenport), 《知識管理 : 企業組織如何有效運用知識》, 台北縣汐止市: 中國生產力, 2001[民90]. 戴維民, 《文獻信息數據庫建庫技術》, 中國北京: 北京圖書館, 2001[民90]. 檔案管理局, 《機關檔案管理作業手冊》, 台北市: 檔案管理局, 民90. 謝居憲, 《寺廟內部空氣中PAHs成份及特徵之研究》, 台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民85. 瞿海源, 《宗教法研究》, 台北市: 內政部, 民78. 魏特利(Denis Waitley), 《樂在工作》, 台北市: 天下文化, 1986 [民75]. 魏龍泉, 《美國出版社的組織與營銷 = The organization & marketing of American publishers》, 台北縣新店市: 三思堂文化, 2001[民90]. 羅明輝, 《雲南劍川白族道教科儀音樂研究》, 台北市: 新文豐, 2001[民90]. 藤岡啟介, 《翻譯は文化である》, 日本東京都: 丸善, 平成12[2000]. 譚倫傑, 《百變大聖取經行 : 漫話《西遊記》》, 台北市: 萬卷樓圖書, 民89. 鯖田豐之, 《肉食の思想 : ヨ-ロョパ精神の再發現》, 日本東京都: 中央公論社, 1998 [民87]. 蘇博威, 《宗祠於府城變遷中再發展之定位探討 : 以全台吳氏大宗祠為例》, 台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民89. 櫻井雅夫, 《レポ-ト.論文の書き方. 上級》, 日本東京都: 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 1998 [民87]. 龔道運, 《中國宗教論集》, 台北市: 文史哲, 民82. 蘿西塔.阿維戈(Rosita Arvigo), 《雨林中的藥草師》, 台北市: 知書房, 1998[民87]. [月*劦]本平也, 《宗教思想と言葉》, 日本東京都: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2 [民81]. ジョゼフ.ジバルディ(Joseph Gibaldi), 《MLA英語論文の手引. 第4版》, 日本東京都: 北星堂, 1998[民87]. ジョン.スウェイルズ(John M. Swales), 《效果的な英語論文を書く : その內容と表現》, 日本東京都: 大修館, 1998 [民87]. ピエ-ル.トロティニョン(Peter Trotignon), 《現代フランスの哲學 : 實存主義.現象學.構造主義》, 日本東京都: 白水社, 1969 [民58]. □ 90年4月份 一、佛學 Edward Conze, 《The Prajnaparamita literature》, : , 1978 [民67]. Hubert Durt, 《Hobogirin = 法寶義林. 別冊》, 日本東京都: 日佛會館, 昭和53. 中村元, 《佛典解題事典》, 日本東京都: 春秋社, 1977[民66]. 方廣錩, 《中國佛教文化大觀》, 中國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民90]. 平川彰(Akira Hirakawa), 《佛教漢梵大辭典 = Buddhist Chinese-Sanskrit dictionary》, 日本東京都: 靈友會, 平成9. 平川彰, 《平川彰著作集. 第9卷 : 律藏の研究. Ⅰ》, 日本東京都: 春秋社, 1988-2000. 平川彰, 《平川彰著作集. 第10卷 : 律藏の研究. Ⅱ》, 日本東京都: 春秋社, 1988-2000. 平川彰, 《平川彰著作集. 第11卷 : 原始佛教の教團組織. Ⅰ》, 日本東京都: 春秋社, 1988-2000. 平川彰, 《平川彰著作集. 第12卷 : 原始佛教の教團組織. Ⅱ》, 日本東京都: 春秋社, 1988-2000. 平川彰, 《平川彰著作集. 第13卷 : 比丘尼律の研究》, 日本東京都: 春秋社, 1988-2000. 平川彰, 《佛教研究入門》, 日本東京都: 大藏, 1998[民87]. 弘學, 《部派佛教》, 中國成都: 巴蜀書社, 1999[民88].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佛教對話叢書 : 我的天台觀》, 中國成都: 四川人民, 2001[民90].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佛教對話叢書 : 我的佛教觀》, 中國成都: 四川人民, 2001[民90].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佛教對話叢書 : 我的釋尊觀》, 中國成都: 四川人民, 2001[民90].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佛教對話叢書 : 續.我的佛教觀》, 中國成都: 四川人民, 2001[民90]. 何孝榮,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 中國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 2000[民89]. 吳立民, 《法門寺地宮唐密曼荼羅之研究》, 香港九龍: 中國佛教文化, 1998[民87]. 吳萬益, 《菜根香素食天地》, 高雄市: 清涼音有聲, 1997[民86]. 呂玉珍, 《前期如來藏經典中「法身」概念的釐清 : 以阿含經的「無我」與「法身」為進路》, 桃園縣中壢市: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民82. 呂鐵鋼, 《房山石經研究(一)》, 香港九龍: 中國佛教文化, 1999[民88]. 呂鐵鋼, 《房山石經研究(二)》, 香港九龍: 中國佛教文化, 1999[民88]. 呂鐵鋼, 《房山石經研究(三)》, 香港九龍: 中國佛教文化, 1999[民88]. 李政翰, 《智顗對四悉檀的詮釋與運用 = Application and hermeneutics of the four siddhanta in Jhiyi's thought》,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90. 李潤生, 《中論析義(上冊)》, 香港九龍: 佛教志蓮圖書館, 1999[民88]. 李潤生, 《中論析義(下冊)》, 香港九龍: 佛教志蓮圖書館, 1999[民88]. 赤沼智善, 《印度佛教固有名詞辭典》, 日本京都市: 法藏館, 昭和54. 辛廣偉, 《台灣出版史》, 中國石家莊: 河北教育, 2000[民89]. 宗喀巴, 《菩提道次第廣論》, 中國西寧: 青海民族, 1985[民74]. 林芝安, 《從禁慾苦行到娛樂休閒,現代宗教質素之變化的分析 : 以創價學會為例》, 新竹市: 國立清華大學社類學研究所, 民84. 林淑蓮, 《素食家常菜 = Ordinary vegetarian meals》, 台北縣土城市: 鐘文, 民86. 迦那卡禪師(Sayadaw U Janakabhivamsa), 《智慧禪》, 台南縣: 慈蓮寺倡印, 2000[民89]. 唐仲容, 《《解深密經》講義》, 香港九龍: 中國佛教文化, 1999[民88]. 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編輯組, 《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 台北縣: 華梵大學出版部, 民87. 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編輯組, 《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專輯》, 台北縣: 華梵大學出版部, 民89. 張柬穠, 《如來禪內證入玄捷徑》, 台北市: 文津, 1999[民88]. 梅維恒(Victor H. Mair), 《唐代變文 : 佛教對中國白話小說及戲曲產生的貢獻之研究. 上冊》, 香港九龍: 中國佛教文化, 1999[民88]. 梅維恒(Victor H. Mair), 《唐代變文 : 佛教對中國白話小說及戲曲產生的貢獻之研究. 下冊》, 香港九龍: 中國佛教文化, 1999[民88]. 荻原雲來, 《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 新裝版》, 日本東京都: 講談社, 1986 [民75].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 《一九九七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中市: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 民86.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 《一九九七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補編》, 台中市: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 民86. 無著菩薩,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科文》, 香港九龍: 中國佛教文化, 1998[民87]. 韓清淨,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別釋》, 香港九龍: 中國佛教文化, 1998[民87]. 菩提日阿闍梨, 《金剛經導論》, 台中市: 莊嚴印經功德會, 民90. 華梵佛學研究所, 《華梵佛學研究所二十周年紀念專輯》, 台北市: 原泉, 民89. 黃德賓,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台北縣新莊市: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民90. 慈光禪學研究所, 《二○○一年第三屆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 : 圓頓與次第》, 台中縣太平市: 慈光禪學研究所, 2001[民90]. 楊雅蘭, 《阿姜塔石窟中佛傳與本生壁畫之研究 : 以第1、2、16、17號石窟為主》, 台北縣: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民89. 鈴木勇夫, 《金剛般若經の言語研究 : 教壇生活50年記念 = A study of 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 日本名古屋市: 中部日本教育文化會, 昭和59. 福井文雅, 《般若心經の總合的研究 : 歷史.社會.資料》, 日本東京都: 春秋社, 2000[民89]. 潘宗光, 《心經與生活智慧(增編版)》, 香港九龍: 佛教慈慧服務中心, 2001[民90]. 蓮華學佛園, 《蓮華園記. 第八輯》, 台北縣: 原泉, 民63-. 蓮華學佛園, 《蓮華園記. 第九輯》, 台北縣: 原泉, 民63-. 蓮華學佛園, 《蓮華園記. 第十輯》, 台北縣: 原泉, 民63-. 蓮華學佛園, 《蓮華學佛園文選》, 台北市: 原泉, 民89. 蓮華學佛園三十周年誌慶編輯組, 《蓮華學佛園三十周年誌慶》, 台北市: 原泉, 民89. 黎玉璽(凡夫), 《大智度論. 第三十冊》, 台北市: 大千, 民87-. 橫山紘一, 《瑜伽師地論に基づく梵藏漢對照.藏梵漢對照佛教語辭典》, 日本東京都: 山喜房佛書林, 平成9. 霍韜晦, 《法住於世 : 時代篇》, 香港九龍: 法住, 1999[民88]. 霍韜晦, 《法住於世 : 教應篇》, 香港九龍: 法住, 1999[民88]. 霍韜晦, 《法住於世 : 理念篇》, 香港九龍: 法住, 1999[民88]. 霍韜晦, 《法住於世 : 踐行篇》, 香港九龍: 法住, 1999[民88]. 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 《漢文大藏經典籍品題名索引. 增補版》, 日本京都市: 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 1996 [民85]. 韓清淨, 《瑜伽師地論纂釋. 一》, 香港九龍: 佛教志蓮圖書館, 1998[民87]. 韓清淨, 《瑜伽師地論纂釋. 二 ; 攝大乘論疏 ; 大乘掌中論略疏》, 香港九龍: 佛教志蓮圖書館, 1998[民87]. 韓清淨, 《緣起三經科釋》, 香港九龍: 中國佛教文化, 1998[民87]. 韓鏡清, 《慈氏學九種譯著》, 香港九龍: 中國佛教文化, 1998[民87]. 羅時憲, 《學術論文集》, 香港九龍: 佛教志蓮圖書館, 1998[民87]. 羅桑.楚傾嘉, 《西藏文法論三十頌及性轉箋注簡介 : 神變之鑰》, 中國北京: 北京人民, 1975[民64]. 釋印順, 《妙雲選譯. 第三集 = Selected translations of Miao Yun. part Ⅲ》, 澳州: 華藏禪寺, 1995-. 釋印順, 《妙雲選譯. 第四集 = Selected translations of Miao Yun. part Ⅳ》, 澳州: 華藏禪寺, 1995-. 釋印順, 《妙雲選譯. 第五集 = Selected translations of Miao Yun. part Ⅴ》, 澳州: 華藏禪寺, 1995-. 釋明慧, 《中觀論頌選釋》, 香港九龍: 明珠佛學社, 1996[民85]. 釋明慧, 《金剛經發微》, 香港九龍: 明珠佛學社, 1995[民84]. 釋明慧, 《維摩經句解釋義(上)》, 香港九龍: 明珠佛學社, 1998[民87]. 釋明慧, 《維摩經句解釋義(下)》, 香港九龍: 明珠佛學社, 1998[民87]. 釋法尊, 《法尊法師譯文集(下)》, 香港九龍: 中國佛教文化, 2000[民89]. 釋法尊, 《法尊法師譯文集(上)》, 香港九龍: 中國佛教文化, 2000[民89]. 釋法藏, 《法華三昧懺儀輔行集註》, 台中市: 僧伽, 1998[民87]. 釋海濤, 《慈悲與智慧 : 海濤法師的修行筆記》, : 百善書房, 2001[民90]. 釋隆蓮, 《攝大乘論疏略述》, 香港九龍: 中國佛教文化, 1999[民88]. 釋會性,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 屏東縣: 普門講堂, 民86. 釋聖嚴, 《九華步步蓮》, 台北市: 法鼓文化, 2001[民90]. 釋聖嚴, 《峨嵋雲水遊 : 附西藏探密》, 台北市: 法鼓文化, 2001[民90]. 釋聖嚴, 《五台清涼行》, 台北市: 法鼓文化, 2001[民90]. 釋聖嚴, 《公案一○○》, 台北市: 法鼓文化, 2000[民89]. 釋聖嚴, 《春行在波蘭》, 台北市: 法鼓文化, 2001[民90]. 釋聖嚴, 《英倫四部曲》, 台北市: 法鼓文化, 2001[民90]. 釋聖嚴, 《普陀訪聖蹟》, 台北市: 法鼓文化, 2001[民90]. 釋聖嚴,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台北市: 法鼓文化, 2002[民91]. 釋聖嚴, 《雲南巡禮記》, 台北市: 法鼓文化, 2001[民90]. 釋寬忍, 《佛教手冊》, 中國北京: 中國文史, 2001[民90]. 釋賢度, 《華嚴經十地品淺釋(上冊)》, 台北市: 華嚴蓮社, 民91. 釋賢度, 《華嚴經十地品淺釋(下冊)》, 台北市: 華嚴蓮社, 民91. 釋曉雲, 《佛教藝術散論》, 台北市: 原泉, 民89. 釋曉雲, 《佛學演講集》, 台北市: 原泉, 民86. 釋曉雲, 《現代經變圖》, 台北市: 原泉, 民87. 釋曇景,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台中市: 莊嚴印經功德會, 民90. 釋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刪注. 一》, 香港九龍: 佛教志蓮圖書館, 1998[民87]. 釋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刪注. 二》, 香港九龍: 佛教志蓮圖書館, 1998[民87]. 釋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刪注. 三》, 香港九龍: 佛教志蓮圖書館, 1998[民87]. 釋繼夢, 《從生活中做起 :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願望》, 台北縣新店市: 圓明, 民87. 二、非佛學 A. C. 巴克提韋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 《博伽梵歌原意 (巴嘎瓦德.歌伊塔原意)》, 台北市: 巴帝維丹達, 1997[民86]. Edward Claflin, 《青春不老策略. 1 : 留住青春12妙方》, 台北市: 天下生活, 1999[民88]. Edward Claflin, 《青春不老策略. 2 : 活得更好12祕訣》, 台北市: 天下生活, 1999[民88]. Ralph Berry, 《研究論文寫作指導 : 原文書第四版》, 台北縣永和市: 韋伯文化, 2002[民91]. Yves Cohat, 《鯨魚生與死 : 海上帝王的命運之歌》, 台北市: 時報文化, 1994[民83]. Michel Hoog, 《塞尚 : 強大而孤獨》, 台北市: 時報文化, 1997[民86]. 卡夫卡(Franz Kafka), 《城堡》, 台北縣中和市: 書華, 2000[民89]. 卡夫卡, 《卡夫卡短篇傑作選》, 台北市: 志文, 1999[民88]. 卡夫卡, 《審判》, 台北市: 志文, 2000[民89]. 朱維瑜, 《2000世界年鑑 = The Chinese world almanac》, 台北市: 中央通訊社, 民88. 朱維瑜, 《2002世界年鑑 = The Chinese world almanac》, 台北市: 中央通訊社, 民90. 朱維瑜, 《中華民國名人錄. 2000 = Who's who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00》, 台北市: 中央通訊社, 民88. 朱維瑜, 《中華民國名人錄. 2002 = Who's who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02》, 台北市: 中央通訊社, 民90. 余民寧, 《有意義的學習 : 概念構圖之研究》, 台北市: 商鼎文化, 2002[民91]. 余光中, 《左手的繆思》, 台北市: 時報文化, 民75. 吳靜吉, 《人生的自我追尋》, 台北市: 遠流, 1992[民81]. 李普曼(Michael Leapman), 《跨國報業巨人》, 台北市: 允晨文化, 民77. 李瑟, 《你可以輕鬆度過更年期 : 荷爾蒙的戰爭》, 台北市: 天下生活, 2000[民89]. 汪中, 《樂府詩選注》, 台北市: 學海, 民80. 彼得.聖吉(Peter Senge), 《變革之舞 : 持續「學習型組織」動力的挑戰與策略(下)》, 台北市: 天下遠見, 2001[民90]. 彼得.聖吉(Peter Senge), 《變革之舞 : 持續「學習型組織」動力的挑戰與策略(上)》, 台北市: 天下遠見, 2001[民90]. 林志憲, 《319鄉向前行 : 台北.桃園.新竹.苗栗》, 台北市: 天下雜誌, 民90. 林志憲, 《319鄉向前行 : 台南.高雄.屏東》, 台北市: 天下雜誌, 民90. 林志憲, 《319鄉向前行 : 宜蘭.花蓮.台東.澎湖.金門.連江》, 台北市: 天下雜誌, 民90. 林志憲, 《319鄉向前行 : 南投.台中.彰化.雲林.嘉義》, 台北市: 天下雜誌, 民90. 林保寶, 《愛者 : 石仁愛修女在馬祖》, 台北市: 天下遠見, 2001[民90]. 法蘭茨.卡夫卡, 《內心獨白 : 卡夫卡隨筆集》, 台北市: 幼獅文化, 民84. 法蘭滋.卡夫卡(Franz Kafka), 《變形蟲物語》, 台北市: 藍瓶子文化, 1999[民88]. 夏普(Eric J. Sharpe), 《比較宗教學 : 一個歷史的考察》, 台北市: 桂冠圖書, 1991[民80]. 馬茂元, 《古詩十九首探索》, 台北市: 純真, 民77. 高梨智弘, 《知識管理的基礎與實例》, 台北市: 小知堂文化, 2000[民89]. 曹永洋, 《歷史人物的回聲》, 台北市: 志文, 1991[民80]. 莎拉塔.菲力波維克(Zlata Filipovic), 《莎拉塔的圍城日記 : 塞拉耶佛烽火錄》, 台北市: 智庫文化, 1994[民83]. 許佑生, 《晚安,憂鬱 : 我在藍色風暴中》, 台北市: 心靈工坊, 2001[民90]. 陳仕華, 《詩韻集成》, 台北市: 學海, 民82. 寒哲(L. James Hammond), 《與思想家對話 : 給無暇閱讀經典著作的人們》, 台北縣新店市: 立緒文化, 民89. 曾桂美, 《最新留學英國之路》, 台北市: 精英, 民80. 愚溪, 《歌羅分》, 台北市: 普音文化, 2002[民91]. 楊志弘, 《媒體英雄. 第二輯》, 台北市: 久大文化, 民77. 葆森(Pat A. Paulson), 《人生,另一種解答》, 台北市: 天下文化, 1990[民79]. 巴斯卡力(Leo Buscaglia), 《彼此相愛》, 台北市: 宇宙光, 民77. 劉墉, 《超越自己》, 台北市: 劉墉, 民78. 劉墉, 《螢窗小語選集》, 台北市: 水雲齋文化, 民82. 龍沐勛, 《唐宋詞格律》, 台北市: 里仁, 民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