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收錄中文、日文、西文等佛學教育之圖書資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研究報告、視聽資料等資料為主。 |
2. |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
3. | 排列順序:依筆劃順序排列。 |
4. |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
5. | 本書目之日文字採用Unicode碼輸入顯示。 |
□圖書論文 |
【佛教教育】 |
| William Magee。「西藏以外地區藏傳佛教之三種教育模式」。《當代藏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會,民93):頁31-64。 |
| Young Bong Oh, and Sun Young Park。「Buddhist education and religious pluralism」。《Religious pluralism and religious education》。(Birmingham, Ala.:Religious Education Press,1988):頁249-270。 |
| 丁漢儒等著。「從密教育看佛教的社會影響」。《藏傳佛教源流及社會影響》。(第一版。中國北京:民族,1991)。 |
| 丁漢儒等著。「藏傳佛教寺廟對文化教育的影響」。《藏傳佛教源流及社會影響》。(第一版。中國北京:民族,1991)。 |
| 三枝樹正道。「佛教教育の原點」。《藤原弘道先生古稀記念史學佛教學論集. 坤》。(藤原弘道先生古稀記念會刊行,1973)。 |
| 山本哲生。「教育勅語と佛教」。《佛教の社會的機能に關する基礎的研究:日本佛教を中心として》。(1977):頁315-344。 |
| 川村覺昭。「佛教教育の人間學的基礎」。《瓜生津隆真博士退職記念論集:佛教から真宗へ》。(京都:瓜生津隆真先生退職記念論集刊行會,2003):頁503-521。 |
| 中井真孝著。「共生と教育.福祉」。《佛教と人間社會の研究:朝枝善照博士還曆記念論文集》。(京都:永田文昌堂,2004)。 |
| 中台禪寺文教中心編輯。「普台心教育」。《普台親子學習營紀念特刊》。(初版。南投縣:南投縣私立普台國民小學,民93)。 |
| 中村元主編;余萬居譯。「廟產興學」。《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台北市:天華,民73)。 |
| 中村元著。「教育.學術の振興」。《中村元選集[決定版]. 第21卷:大乘佛教の思想》。(東京都:春秋社,1988-1997)。 |
| 尹紅旗撰。「文化教育的作用」。《雲南藏傳佛教寺院經濟研究》。(博士論文。:雲南大學,2002[民91])。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文武群己事器一致之教育」。《太虛大師全書. 18 : 學行 ; 宗依論》。(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由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說到第三屆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太虛大師全書. 17:制議》。(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教育」。《太虛大師全書. 23:宗用論 ; 支論》。(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設施佛教的教育」。《太虛大師全書. 1:佛法總學》。(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對大師學生會籌備員之訓勉」。《太虛大師全書. 18 : 學行 ; 宗依論》。(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對於邰爽秋廟產興學運動的修正」。《太虛大師全書. 17:制議》。(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對於學人之訓辭」。《太虛大師全書. 18 : 學行 ; 宗依論》。(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優婆夷教育與佛化家庭」。《太虛大師全書. 18:學行 ; 宗依論》。(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木村泰賢著;木村泰賢全集刊行編。「佛教教學の立場より」。《木村泰賢全集. 第六卷:大乘佛教思想論》。(東京都:大法輪閣,昭和42-44)。 |
| 毛始平。「振興佛教 重在教育」。《白聖長老圓寂三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縣新店市:能仁家商董事會,民81)。 |
| 水谷幸正。「佛教と教育福祉」。《人生と宗教:西村惠信教授還曆記念文集》。(1993):頁488-492。 |
| 王仲堯。「當前國際上的禪學研究與禪學教育」。《戒幢佛學.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
| 王秀美(釋會涵)著。「親子教育篇」。《陪伴:佛教諮商理論與技巧》。(初版。台北市:慧炬,民94)。 |
| 王哲雄。「覺性教育於現代之啟示」。《蓮華園記. 第七輯》。(台北市:原泉,民63-)。 |
| 王雷泉。「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以《維摩經》為例」。《200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禪宗與人間佛教》。(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6)。 |
| 王雷泉。「走出中國佛教教育困境芻議」。《戒幢佛學.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
| 王雷泉。「略論教育在中國佛教復興中的地位」。《1992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中國歷史上的佛教問題》。(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8):頁227-245。 |
| 王端正總策畫。「教育記事與年表」。《慈濟年鑑. 2000》。(台北市:慈濟文化,民90)。 |
| 王端正總策畫。「慈濟完全教育的新展望──專訪慈大附中曾漢榮校長與慈大實小楊月鳳校長」。《慈濟年鑑. 2000》。(台北市:慈濟文化,民90)。 |
| 王端正總策劃;何日生總編輯;林碧珠主編。「堅持教育真諦──慈濟愛的教育詠嘆」。《慈濟年鑑. 2003》。(台北市:慈濟文化,民93)。 |
| 王端正總策劃;何日生總編輯;林碧珠主編。「教育記事與年表」。《慈濟年鑑. 2003》。(台北市:慈濟文化,民93)。 |
| 王端正總編輯。「教育志業」。《心蓮萬蕊:慈濟影像三十年》。(初版。[台北市]: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民86)。 |
| 王端正總編輯。「清淨的蓮花──教育志業」。《心蓮萬蕊:慈濟影像三十年》。(初版。[台北市]: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民86)。 |
| 王端正總編輯;林碧珠主編;黃基淦等編撰。「教育記事年表」。《慈濟年鑑. 2004》。(台北市:慈濟文化,民94)。 |
| 王端正總編輯;林碧珠主編;黃基淦等編撰。「慈濟人文滋養教育沃土」。《慈濟年鑑. 2004》。(台北市:慈濟文化,民94)。 |
| 冉光榮著。「藏傳佛教與藏區教育及文化」。《變異與新生:藏傳佛教》。(初版。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民89)。 |
| 石上和敬著。「子弟教育にかかわる女性の役割と可能性」。《せとぎわの佛教:僧侶と寺院の未來》。(東京:鎌倉新書,2005)。 |
| 石川到覺。「戰後の佛教福祉教育」。《日本佛教福祉概論:近代佛教を中心に》。(雄山閣出版,1999):頁143-149。 |
| 石津照璽。「佛教教育史攷」。《佛教考古學講座. 第9冊》。(東京:雄山閣,昭和11-12)。 |
| 石津照璽。「佛教教育史攷」。《佛教孝古學講座. 第12卷》。(東京:雄山閣,1936-1937)。 |
| 吉田實盛。「幼兒教育における佛の世界」。《マンダラの諸相と文化:賴富本宏博士還曆記念論文集. 下(胎蔵界の卷)》。(京都:法藏館,2005):頁487-498。 |
| 朴先榮。「韓國教育史における佛教の非形式的教育機能」。《北畠典生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日本佛教文化論叢. 上卷》。(京都:永田文昌堂,1998):頁213-230。 |
| 朱秀容著。「思想與教育」。《當代佛學人物演義》。(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 |
| 江嘎。「藏傳佛教的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方式之比較」。《1995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現代化》。(初版。台北市:佛光,1996):頁437-466。 |
| 江燦騰著。「台灣佛教高等教育的隱憂」。《當代台灣佛教: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台山》。(初版。台北市:南天,民86)。 |
| 江燦騰著。「教育與學術」。《臺灣佛教文化的新動向》。(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2)。 |
| 江燦騰著。「新教育實驗與新佛教組織的發展──第二期改革運動的分析(下)」。《太虛大師前傳(一八九○~一九二七)》。(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82)。 |
| 江燦騰著。「臺灣佛教中學林的重要教育功能及其導致的教派大分裂」。《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初版。台北市:南天,2001)。 |
| 江燦騰著。「臺灣佛教高等教育的隱憂」。《臺灣當代佛教》。(二版。台北市:南天,2000)。 |
| 江燦騰著。「廟產興學政策對佛教的影響」。《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初版。台北市:南天,民87)。 |
| 江燦騰著。「廟產興學政策對佛教的影響」。《明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
| 江燦騰著。「廟產興學政策對佛教的衝擊」。《太虛大師前傳(一八九○~一九二七)》。(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82)。 |
| 江燦騰著。「學術研究與教育制度的研究」。《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初版。台北市:南天,1996)。 |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佛教教學的終結和佛教的社會功能化」。《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50:西夏佛教研究等五書》。(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教育制度」。《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74: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
|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印。「【教育篇】以教育培養人才」。《我們的報告》。(修訂版。高雄縣:佛光山宗務委員會,民80)。 |
|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總策畫;釋如常主編。「薪火傳燈〈教育篇〉」。《雲水三千:星雲大師弘法50年紀念影像專輯》。(二版。高雄縣:佛光文教基金會,2003)。 |
| 佛教通訊社編輯。「蘇省各縣教育局長會議議決廟產興學」。《晨鐘特刊. 第一至三期》。(中國常熟:佛教通訊社,民16-17)。 |
| 何日生總編輯;何日生等撰述彙編。「2005年全省慈濟教育志業體分布一覽表」。《慈濟年鑑. 2005》。(初版。花蓮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民95)。 |
| 何日生總編輯;何日生等撰述彙編。「2005年教育志業體姊妹校暨學術交流合作學校分布」。《慈濟年鑑. 2005》。(初版。花蓮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民95)。 |
| 何日生總編輯;何日生等撰述彙編。「教育年表」。《慈濟年鑑. 2005》。(初版。花蓮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民95)。 |
| 何日生總編輯;何日生等撰述彙編。「教育記事」。《慈濟年鑑. 2005》。(初版。花蓮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民95)。 |
| 何日生總編輯;何日生等撰述彙編。「慈濟海外教育志業分布圖」。《慈濟年鑑. 2005》。(初版。花蓮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民95)。 |
| 佐藤隆賢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刊行會編集。「佛教育における心經の理解」。《佐藤隆賢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佛教教理思想の研究》。(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平成10)。 |
| 吳老擇口述;卓遵宏,侯坤宏訪問;周維朋,王千蕙,莊豐吉紀錄整理。「佛教教育問題」。《臺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民92)。 |
| 呂勝強著。「人間佛教的推廣教育」。《人間佛教的聞思之路》。(二版。高雄市: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2003)。 |
| 宋智明著。「禪的教育與光大」。《禪觀入門》。(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7)。 |
| 宋澤萊等著。「根本佛教教學法篇」。《佛陀解脫大道(上)》。(初版。台北縣新店市:鴻泰圖書,民81)。 |
| 尾形裕康。「叡山の教育-社會教育展開の源流」。《傳教大師研究》。(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73)。 |
| 戒幢佛學研究所編。「多識.洛桑圖丹瓊排:藏傳佛教培養人才的模式」。《戒幢佛學.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
| 李玉燀撰。「中國佛教現狀的腐敗與廟產興學等運動的事實」。《當代「人間佛教」思想的探討:兼論原始佛教的人間性格》。(碩士論文。: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民83)。 |
| 李玉燀撰。「以教育培養人才」。《當代「人間佛教」思想的探討:兼論原始佛教的人間性格》。(碩士論文。: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民83)。 |
| 李志夫。「大乘經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以《妙法華》為主軸」。《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4):頁307-334。 |
| 李宗明撰。「激濁揚清的理想教育」。《天台通教之化法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7)。 |
| 李政憲撰。「積極參與戰後臺灣佛教的教育、慈善和文化事業」。《朱斐及其《菩提樹》雜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民96)。 |
| 李政翰撰。「論四悉檀對佛教教育的重要性」。《智顗對四悉檀的詮釋與運用》。(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0)。 |
| 李潤生著。「禪宗對教育的啟示」。《佛學論文集(上)》。(第一版。加拿大安大略省:加拿大安省佛教法相學會,2001)。 |
| 李潤生著。「禪宗對教育的啟示」。《唯識、因明、禪偈的深層探究(上)》。(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2001)。 |
| 沈明進著。「佛教教育之路」。《清涼紅塵》。(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84)。 |
| 阮光民編繪。「護法興學」。《亂世詩僧:寄禪大師》。(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2001)。 |
| 周志煌。「『覺之教育』的施設與開展」。《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五)》。(台北市:華嚴蓮社,1995):頁264-281。 |
| 宗舜。「近兩年來大陸佛教教育問題研究述評」。《覺群.學術論文集(第三輯)》。(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4):頁478-496。 |
| 東初。「叢林制度與禪宗教育」。《一九七六年佛學研究論文集》。(初版。台北市:佛光,1995)。 |
| 林久惠撰。「台灣佛教的現況--第一節 教育、文化活動」。《台灣佛教音樂:早晚課主要經典的音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民71)。 |
| 林世敏著。「教育文化慈善孰重?」。《學佛三百問》。(合訂版。高雄市:林世敏,民85)。 |
| 林崇安輯。「從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實踐」。《林崇安佛學論文選集》。(內觀教育版。桃園縣中壢市:內觀教育基金會,2004)。 |
| 林琦瑄撰。「以教育培養人才」。《論《維摩詰經》之入世精神:以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為說明》。(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9)。 |
| 牧田諦亮著;余萬居譯。「廟產興學」。《五代宗教史年表. 中國佛教史(下)》。(初版。台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3-78)。 |
| 芹川博通著。「佛教の教育とは何か 佛教教育の諸思想」。《芹川博通著作集. 第8卷:國家.教育.環境と佛教:叡智と指針》。(東京:北樹出版,2009)。 |
| 芹川博通著。「近現代の佛教教育」。《芹川博通著作集. 第8卷:國家.教育.環境と佛教:叡智と指針》。(東京:北樹出版,2009)。 |
| 金容彪;滿和法師,妙戒法師,林慧玲翻譯。「從禪宗立場、法門及成果探討其教育的人間性」。《200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禪宗與人間佛教》。(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6)。 |
| 金煐泰著;柳雪峰譯。「教育和文化事業」。《韓國佛教史概說》。(第一版。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3)。 |
| 阿部正雄。「禪的教育」。《世佛. 第一集:論著(下冊)》。([台南市]:金剛,民68)。 |
| 前田惠學著。「佛教教育の諸問題」。《核の時代における平和と共生:ほか》。(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5)。 |
| 南都泳著。「開港後の佛教教育制度」。《朝鮮史論文集:村上四男博士和歌山大學退官記念》。(東京:開明書院,1981)。 |
| 姜琦。「佛學與教育」。《佛教對人生的看法》。(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7)。 |
| 施叔青著。「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初版。台北市:時報文化,2000)。 |
| 皇德勝(釋明智)撰。「《金剛經》與教育的關係」。《《金剛經》在越南的流傳及其特色》。(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9)。 |
| 約翰馬克瑞。「使用國際電腦網路促進佛教教育的現代化」。《1995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現代化》。(初版。台北市:佛光,1996):頁547-560。 |
| 胡麗桂編著。「三大教育」。《分享法鼓山:幸福白皮書》。(初版。台北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 |
| 胡麗桂編著。「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分享法鼓山:幸福白皮書》。(初版。台北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 |
| 胡麗桂編著。「佛教教育在台北萌芽」。《分享法鼓山:幸福白皮書》。(初版。台北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 |
| 風波臣著。「藏傳佛教中的教育」。《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初版。台北市:淑馨,1992)。 |
| 凌海成著。「佛教教育」。《中國佛教》。(第一版。中國北京:五洲傳播,2004)。 |
| 柴田良稔。「佛教の人間觀と教育學」。《佛教の人間觀》。(京都:平樂寺書店,1968)。 |
| 馬遜著。「『覺之教育』的功能與時代意義」。《覺教揚帆》。(初版。台北市:遠流,2003)。 |
| 馬遜著。「『覺之教育』理念與實踐」。《覺教揚帆》。(初版。台北市:遠流,2003)。 |
| 涂孟惠撰。「佛教教育」。《曉雲法師與張其昀先生之人文品格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7)。 |
| 張伯順。「闢人間淨土,辦佛學教育」。《法鼓全集. 第八輯第一冊: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張伯順。「闢人間淨土,辦佛學教育」。《聖嚴法師心靈環保》。(臺初版。台北市:正中,民83)。 |
| 張枝鮮。「人間佛教的智慧、道行與心體教育」。《佛學文摘. 第三輯》。(台北市:每日學佛,民73)。 |
| 張英著。「佛教與傳統教育」。《東南亞佛教與文化》。(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99)。 |
| 張家禎撰。「廟產興學、打倒迷信與經懺的關係」。《大悲懺法之研究》。(碩士論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民90)。 |
| 張素理。「覺之教育啟發真善美之人生」。《蓮華園記. 第十輯》。(台北縣:原泉,民63-)。 |
| 梁湘潤編著。「華嚴學會──義務興學」。《梁湘潤上人回憶錄》。(再版。台北市:行卯,民86)。 |
| 梁曉虹著。「近現代的禪宗與日本禪的西行--三、學校教育的重視」。《日本禪》。(第一版。中國杭州:浙江人民,1997)。 |
| 莊耀輝著。「教育」。《快樂自在:達賴喇嘛的生活智慧》。(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水星文化,2001)。 |
| 許國宏。「創校理念──覺之教育」。《華梵月刊選集(一)》。(台北市:華梵雜誌社)。 |
| 郭朋著。「佛教與教育」。《印順佛學思想研究》。(初版。台北市:正聞,民81)。 |
| 郭朋著。「論教育」。《太虛大師思想研究》。(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5)。 |
| 郭冠廷。「人間佛教的教育思想」。《2002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人間佛教》。(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 |
| 野上俊靜等著;鄭欽仁譯。「廟產興學」。《中國佛教通史》。(初版。台北市:牧童,民67)。 |
| 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廟產興學」。《中國佛教史概說》。(三版。台北市:臺灣商務,民66)。 |
| 陳仁眷。「推廣佛教社會教育的菩薩行者」。《拓土者的話》。(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3)。 |
| 陳木子編輯。「辦學育才」。《東和禪寺》。(初版。台北市:台北市東和禪寺,民93)。 |
| 陳永革。「民國浙江佛教教育概述」。《佛教弘化的現代轉型:民國浙江佛教研究. 1912~1949》。(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
| 陳玉美(釋仁惟)撰。「人文社會的重建以『覺之教育』為宣導與普及」。《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0)。 |
| 陳育民撰。「廟產興學風潮與雲南宏法時期」。《虛雲禪師(1840?~1959)與近代中國佛教》。(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民90)。 |
| 陳芃至。「佛化家庭的親職教育」。《法鼓全集. 第八輯第一冊: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陳芃至。「佛化家庭的親職教育」。《聖嚴法師心靈環保》。(臺初版。台北市:正中,民83)。 |
| 陳秋平撰。「教育」。《英國殖民時代移民與馬來半島佛教的發展:以檳城州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民90)。 |
| 陳鐘恩。「恭讀 曉公導師『禪林教化對現代教育之啟示』後感」。《蓮華園記. 第五輯》。(初版。台北市:原泉,民63-)。 |
| 傅偉勳等著。「推動佛教啟蒙教育」。《善男子》。(初版。高雄縣:佛光,民82)。 |
| 湯上二郎。「佛教教化の方法論的再檢討──『政治的教化』と『價值を育てる』教育」。《佛教文化の展開:大久保良順先生傘壽記念論文集》。(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平成6)。 |
| 程志。「佛教對社會的基本教育」。《佛學廣播詞專輯》。(再版。台北市:慧炬,民72)。 |
| 華方田。「中道理念與現代佛教教育」。《戒幢佛學.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
| 華梵佛學研究所編輯。「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佛語垂光. 下冊:曉雲導師應邀出席二十三次國際學術會議》。(第一版。台北市:原泉,民77)。 |
| 華梵佛學研究所編輯。「曉雲導師宣讀論文提要 (一)空慧妙智教育論(中英文)」。《佛語垂光. 下冊:曉雲導師應邀出席二十三次國際學術會議》。(第一版。台北市:原泉,民77)。 |
| 華梵佛學研究所編輯。「曉雲導師宣讀論文提要 佛陀之自然教育論(中英文)」。《佛語垂光. 上冊:曉雲導師應邀出席二十三次國際學術會議》。(第一版。台北市:原泉,民77)。 |
| 華梵佛學研究所編輯。「曉雲導師宣讀論文提要 非行非坐三昧之教育論(中英文)」。《佛語垂光. 下冊:曉雲導師應邀出席二十三次國際學術會議》。(第一版。台北市:原泉,民77)。 |
| 華梵佛學研究所編輯。「曉雲導師宣讀論文提要 般若禪轉識教育論(中英文)」。《佛語垂光. 上冊:曉雲導師應邀出席二十三次國際學術會議》。(第一版。台北市:原泉,民77)。 |
| 華梵佛學研究所編輯。「曉雲導師宣讀論文提要 摩訶般若經中『七覺分』的教育論(中英文)」。《佛語垂光. 下冊:曉雲導師應邀出席二十三次國際學術會議》。(第一版。台北市:原泉,民77)。 |
| 華梵佛學研究所編輯。「曉雲導師宣讀論文提要 禪林教化對現代教育之啟示(中英文)」。《佛語垂光. 上冊:曉雲導師應邀出席二十三次國際學術會議》。(第一版。台北市:原泉,民77)。 |
| 華嚴蓮社四十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編輯。「教育事業」。《華嚴蓮社四十週年紀念特刊》。(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3)。 |
| 菊池正治。「戰前の佛教福祉教育」。《日本佛教福祉概論:近代佛教を中心に》。(雄山閣出版,1999):頁135-142。 |
| 黃昆輝。「佛教在教育上的貢獻」。《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第三輯》。(民50)。 |
| 黃南菩編著。「佛教對教育上的影響及貢獻」。《正法普說》。(台北市:慈心佛經流通處贈送,民74)。 |
| 黃夏年,俞學明,趙怡平著。「刻經流通 創辦學堂」。《佛光普照:佛教》。(第一版。中國北京:世界知識,1999)。 |
| 黃夏年,俞學明,趙怡平著。「發展教育 致力和平」。《佛光普照:佛教》。(第一版。中國北京:世界知識,1999)。 |
| 黃夏年。「當代中國佛教教育三題」。《戒幢佛學.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
| 黃運喜著。「清末廟產興學運動」。《中國佛教近代法難研究(1898-1937)》。(初版。台北市:法界,民95)。 |
| 黃運喜著。「清末廟產興學運動的餘波」。《中國佛教近代法難研究(1898-1937)》。(初版。台北市:法界,民95)。 |
| 黃運喜著。「第二次廟產興學始末」。《中國佛教近代法難研究(1898-1937)》。(初版。台北市:法界,民95)。 |
| 黃德賓撰。「佛學教育興辦方面」。《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民90)。 |
| 黃德賓撰。「近代佛學教育的興起」。《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民90)。 |
| 黃曉平。「恭讀曉雲法師《覺之教育》心得」。《蓮華園記. 第十輯》。(台北縣:原泉,民63-)。 |
| 圓香著。「居士也需佛法教育」。《談情:冷眼熱腸話人間》。(初版。台北市:小報文化,民82)。 |
| 楊曾文,張大柘,高洪著。「佛教和文化、教育」。《日本近現代佛教史》。(第一版。中國杭州:浙江人民,1996)。 |
| 楊曾文,張大柘,高洪著。「海外留學、創辦學校和佛教報刊的熱潮」。《日本近現代佛教史》。(第一版。中國杭州:浙江人民,1996)。 |
| 楊曾文。「新世紀的佛教教育」。《戒幢佛學.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
| 楊曾文主編。「日本的佛教教育和佛教研究」。《當代佛教》。(第一版。中國北京:東方,1993)。 |
| 楊新瑛撰。「禪宗在教育上的功效」。《禪宗無門關重要公案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民74)。 |
| 楊維中。「禪悟與佛教教育」。《戒幢佛學.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
| 溫金柯著。「信徒教育要建立在什麼之上」。《繼承與批判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初版。台北市:現代禪,2001)。 |
| 達賴喇嘛著;黃馨慧譯。「關於教育的禪思」。《達賴喇嘛禪思365》。(初版。台北市:橡樹林文化,2005)。 |
| 廖明活著。「禪宗與傳統佛教教學」。《中國佛教思想述要》。(初版。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 |
| 廖東凡,張曉明,周愛明編著。「西藏的現代教育」。《圖片西藏古今》。(第一版。香港:三聯書店(香港),1998)。 |
| 福智協會編輯委員會編撰。「青少年福智十善法教育的理念及特色」。《福智十善法教學指引. 第一冊》。(台中市:養正堂,民83)。 |
| 褚柏思著。「日本的佛教教育」。《天下名山錄》。(台北市:獅子吼,民61)。 |
| 褚柏思著。「佛學學院化佛法社會化」。《佛學三慧》。(台北市:新文豐,民70)。 |
| 趙賢明著。「孜孜不倦辦教育──從幼稚園到博士班」。《台灣最美的人:證嚴法師與慈濟人》。(初版。台北縣中和市:INK印刻,2006)。 |
| 齊藤昭俊。「近世における佛教教育」。《密教思想:高井隆秀教授還曆記念論集》。(京都:種智院大學密教學會,1977):頁91-115。 |
| 德昭尼師。「佛對小乘人的教育法」。《佛學廣播詞專輯》。(再版。台北市:慧炬,民72)。 |
| 潘桂明。「大慧宗杲禪師的居士教育」。《戒幢佛學.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
| 潘連枝,司徒尤聖整理。「談居士佛教教育與出家佛教之困境」。《獨留情義落江湖》。(初版。台北縣板橋市:法界,民82)。 |
| 潘煖紀實。「問『教育』,談佛教小學的願景」。《慢行聽禪:殷琪問法 聖嚴解惑》。(第一版。台北市:天下遠見,2007)。 |
| 潘煖著。「教育」。《證嚴法師:琉璃同心圓》。(第一版。台北市:天下遠見,2004)。 |
| 蓮華學佛園編輯。「佛陀啟示『覺之教育』:善導人生自尊自貴」。《蓮華園記. 第五輯》。(初版。台北市:原泉,民63-)。 |
| 蓮華學佛園編輯。「恭讀《覺之教育》──安心之道有感」。《蓮華園記. 第十一輯》。(台北縣:原泉,民63-)。 |
| 蓮華學佛園編輯。「恭讀導師《覺之教育》大作之感想」。《蓮華園記. 第十一輯》。(台北縣:原泉,民63-)。 |
| 蓮華學佛園編輯。「參加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有感」。《蓮華園記. 第十一輯》。(台北縣:原泉,民63-)。 |
| 蓮華學佛園編輯。「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參加工作與旁聽紀盛」。《蓮華園記. 第五輯》。(初版。台北市:原泉,民63-)。 |
| 蔡耀明著。「佛學教育與研究方法」。《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2006)。 |
| 鄭金德著。「今日的九華山佛教教育」。《現代中國佛教》。(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8)。 |
| 鄧子美。「抓龍頭,重法制──論佛教教育多樣化與規範化的關係」。《戒幢佛學.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
| 鄧子美著。「春筍出土:第一次廟產興學風潮與近代佛教教育肇興」。《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百年文化沖撞與交流》。(第一版。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4)。 |
| 鄧子美著。「喘息半壁:抗戰中的佛教教育」。《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百年文化沖撞與交流》。(第一版。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4)。 |
| 鄧子美著。「新式佛學教育的滋養」。《太虛大師全傳》。(第一版。台北市:慧明文化,民91)。 |
| 鄧子美著。「學苑芳草:佛教教育大發展與第二次廟產興學風潮」。《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百年文化沖撞與交流》。(第一版。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4)。 |
| 鄧子美編著。「由佛教談傳統文化:吳地佛教教育事業及其他」。《吳地佛教文化》。(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央編譯,1996)。 |
| 盧月玲撰。「教育事業」。《台灣佛寺的現代功能:佛光山田野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民70)。 |
| 霍姆斯.維慈(Holmes Welch)著;王雷泉等譯。「佛教教育」。《中國佛教的復興》。(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6)。 |
| 鍾瓊寧撰。「北伐風潮與廢寺興學」。《行在家道:民初的上海居士佛教(1912-1937)》。(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民86)。 |
| 齋藤昭俊。「他力と自力における佛教教育」。《水谷幸正先生古稀記念:佛教教化研究》。(京都:思文閣出版,1998):頁99-116。 |
| 齋藤昭俊。「儀禮と佛教教育」。《佛教と儀禮:加藤章一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東京:國書刊行會,1977):頁257-270。 |
| 簡秀娥。「《維摩詰經》之禪觀教育」。《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選》。(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9])。 |
| 簡秀娥撰。「《維摩詰經》之禪觀教育」。《《維摩詰經》禪觀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6)。 |
| 簡秀娥撰。「覺之教育化人心」。《《維摩詰經》禪觀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6)。 |
| 聶士全。「“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會議綜述」。《戒幢佛學.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
| 藍吉富主編。「五乘的教育法」。《現代佛學大系. 30:初級佛學課本 ; 佛學四講 ; 甚麼是佛法 ; 佛陀的綸音 ;》。(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
| 藍吉富主編。「現代日本的佛教教育與文化--資料篇」。《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54》。(台北市:華宇出版社,1988)。 |
| 藍吉富主編;齋藤昭俊監修。「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15:當代日本佛學論叢總錄》。(初版。台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3-78)。 |
| 藍吉富著。「台灣地區佛學教育所面臨的若干難局」。《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80):頁111-120。 |
| 魏承思著。「中國佛教教育」。《中國佛教文化論稿》。(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人民,1991)。 |
| 羅永樺撰。「佛教教育方面」。《歐陽竟無佛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8)。 |
| 「籌建紀念塔寺與辦理佛學教育」。《紀念玄奘大師靈骨歸國奉安專輯》。 |
| 蘇曼迦羅講述。「佛教與其教育理想」。《蘇曼迦羅法師演講集》。(高雄市:青蓮印經會,民74)。 |
| 蘇瑤崇撰。「佛教與教育」。《佛教之社會機能初探 : 以東晉至隋唐嶺南佛教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民77)。 |
| 《覺群》編輯委員會編;釋覺醒主編。「論佛的教育思想」。《覺群.學術論文集. 第二輯》。(第一版。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
| 覺醒主編。「佛教教育與社會信仰教育」。《覺群佛學:2006》。(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6)。 |
| 譯叢編委會編。「現代日本的佛教教育與文化(資料篇)」。《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101: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總目.索引》。(初版。台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3-78)。 |
| 釋一耘撰。「新教育實驗與新佛教組織的發展──第二期改革運動的分析〈下〉」。《太虛大師前期佛教改革運動之研究(一九○八~一九二七)》。(畢業論文。: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0)。 |
| 釋一耘撰。「廟產興學政策對佛教的衝擊」。《太虛大師前期佛教改革運動之研究(一九○八~一九二七)》。(畢業論文。: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0)。 |
| 釋太虛著。「有情類之教育」。《人生佛教》。(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69)。 |
| 釋太虛著。「教育圓滿之人生」。《人生佛教》。(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69)。 |
| 釋太虛著。「優婆夷教育與佛化家庭」。《人生佛教》。(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69)。 |
| 釋太虛著。「優婆夷教育與佛化家庭」。《居士學佛之程序》。(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7)。 |
| 釋印順作。「佛教與教育」。《妙雲集. 十四:佛在人間》。(新版。新竹縣竹北市:正聞,民89)。 |
| 釋印順作;釋能融等編譯。「Buddhism and Education = 佛教與教育」。《妙雲選譯. 第五集》。(初版。澳洲:華藏禪寺,1995-)。 |
| 釋如弘撰。「依『調適道品』之覺分論『覺智教育』」。《天台智者大師之佛性思想暨其所含具的積極意義》。(畢業論文。:圓光佛學研究所,民90)。 |
| 釋如弘撰。「依覺分進階論『覺智教育』之施設」。《天台智者大師之佛性思想暨其所含具的積極意義》。(畢業論文。:圓光佛學研究所,民90)。 |
| 釋成一著。「佛教的社會教育事業」。《成一文集》。(初版。台北市:萬行,民83)。 |
| 釋成一著。「佛教後繼人才的教育問題」。《成一文集》。(初版。台北市:萬行,民83)。 |
| 釋成一著。「趕快制定佛教教育的體制及方向」。《成一文集》。(初版。台北市:萬行,民83)。 |
| 釋忠定,林碧玉編輯。「禪宗教育方法及其時代意義之探討」。《佛教學生論文. 第二集》。(初版。高雄市:妙林雜誌社,民90-)。 |
| 釋性廣著。「大學院校禪修教學之理念與方法」。《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初版。台北市:法界,民95)。 |
| 釋明復著。「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教育的前瞻與回顧」。《明復法師佛學文叢. 第一冊》。(第一版。新竹市: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2006)。 |
| 釋明復著。「道老談佛教教育」。《明復法師佛學文叢. 第一冊》。(第一版。新竹市: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2006)。 |
| 釋東初。「根本教育的缺乏」。《東初老人全集:民主世紀的佛教.佛教文化之重新.蔣總統與佛教》:頁26-29。 |
| 釋東初著。「自動興學與自保寺產」。《中國佛教近代史. 上冊》。(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63)。 |
| 釋東初著。「第一次廟產興學運動」。《中國佛教近代史. 上冊》。(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63)。 |
| 釋東初著。「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中國佛教近代史. 上冊》。(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63)。 |
| 釋東初著。「興教育」。《中國佛教近代史. 下冊》。(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63)。 |
| 釋東初著。「叢林制度與僧教育」。《中國佛教近代史. 上冊》。(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63):頁197-220。 |
| 釋東初著。「叢林制度與禪宗教育」。《禪學真義》。(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64)。 |
| 釋東初著。「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中國佛教近代史. 上冊》。(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63)。 |
| 釋東初編著。「叢林制度與禪宗教育」。《東初老人全集. 4:佛法真義 ; 般若心經思想史 ; 禪學真義 ; 佛教藝術 ; 觀世音菩薩救世精神》。(初版。台北市:東初,民74-76)。 |
| 釋果毅總編輯。「一大使命,三大教育」。《法鼓山年鑑. 1989~2001:總論》。(初版。台北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5)。 |
| 釋法舫著。「實行廟產興學」。《法舫法師文集》。(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9)。 |
| 釋法雲著。「與友人書──淺談佛教教育」。《雲影塵痕》。(初版。台北市:東初,民80)。 |
| 釋法興編著。「道德教育」。《唯識科學》。(初版。南投縣:圓明菩薩會,民82)。 |
| 釋竺摩著。「五乘的教育法」。《竺摩長老佛學全書. 1:初階佛學讀本》。(台北市:巨龍文化 ; 慧天文物,1995)。 |
| 釋竺摩著。「五乘的教育法」。《篆香畫室文集. 25:初階佛學讀本》。(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印經會,2003)。 |
| 釋竺摩著。「教育原理及其修證步驟」。《篆香畫室文集. 24:佛理論集》。(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印經會,2003)。 |
| 釋竺摩著。「澳門辦學兼習藝事」。《篆香畫室文集. 26:行腳過千秋》。(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印經會,2003)。 |
| 釋南亭著。「佛教的人乘教育」。《德育課本》。(台北市:智光商工,民65)。 |
| 釋昭慧著。「教育篇」。《我願將身化明月》。(初版。台北縣板橋市:法界,民80)。 |
| 釋昭慧著。「教育篇」。《浩蕩赴前程》。(初版。台北縣板橋市:法界,民83)。 |
| 釋昭慧著。「教育篇」。《獨留情義落江湖》。(初版。台北縣板橋市:法界,民82)。 |
| 釋星雲著。「特殊的教育法」。《星雲大師講演集(四)》。(初版。高雄縣:佛光,民66-80)。 |
| 釋星雲編著。「人間佛教的教育事業」。《人間佛教》。(初版。高雄縣:佛光,1995)。 |
| 釋星雲編著。「佛光人的養成教育」。《佛光教科書. 11:佛光學》。(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9)。 |
| 釋星雲編著。「佛教育樂篇」。《儀制》。(初版。高雄縣:佛光,1997)。 |
| 釋星雲編著。「佛教對教育的看法」。《佛光教科書. 6:實用佛教》。(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9)。 |
| 釋星雲編著。「佛教與教育」。《佛光教科書. 8:佛教與世學》。(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9)。 |
| 釋星雲編著。「廟產興學」。《教史》。(初版。高雄縣:佛光,1997)。 |
| 釋星雲總監修;釋永明,釋永進主編;佛光山文化院編輯。「教育篇」。《2004佛光山弘法報告:《行佛紀實圖錄》》。(初版。高雄縣:佛光山宗委會,2005)。 |
| 釋倓虛著;釋能淨,釋曉雲重編訂。「論佛法與教育法律之關係」。《倓虛大師精華錄》。(台北市:原泉,民72)。 |
| 釋倓虛著;釋能淨,釋曉雲重編訂。「興教(辦學)」。《倓虛大師精華錄》。(台北市:原泉,民72)。 |
| 釋常惺著。「附『中華民國廟產興學促進會宣言』」。《常惺法師集》。(台北市:華嚴蓮社 ; 中華大典編印會,民57)。 |
| 釋常惺著。「舊事重提的廟產興學運動」。《常惺法師集》。(台北市:華嚴蓮社 ; 中華大典編印會,民57)。 |
| 釋常惺著。「讀了『廟產興學促進會宣言』後的疑問」。《常惺法師集》。(台北市:華嚴蓮社 ; 中華大典編印會,民57)。 |
| 釋常慈。「覺性教育之策勵」。《蓮華園記. 第十輯》。(台北縣:原泉,民63-)。 |
| 釋淨空講述。「教育篇」。《學佛問答(一)》。(高雄市:高雄市淨宗學會,2003-)。 |
| 釋淨空講述。「教育篇」。《學佛問答(二)》。(初版。台北市:華藏淨宗學會,2003-)。 |
| 釋淨海著。「曼谷王朝的佛教-現代佛教教育」。《南傳佛教史》。(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2)。 |
| 釋淨海著。「斯里蘭卡佛教現狀與發展-現代佛教教育」。《南傳佛教史》。(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2)。 |
| 釋現觀著。「覺醒的教育」。《生滅的世間》。(初版。嘉義縣:正法律學園,1998)。 |
| 釋惠敏著。「21世紀漢傳佛教教育之發展」。《心與大腦的相對論》。(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2005)。 |
| 釋煮雲著。「如何健全佛教教育問題之我見」。《煮雲法師全集》。(全集初版。高雄縣鳳山市:鳳山佛教蓮社,民77)。 |
| 釋開證著。「以智慧為教育之南針──致文殊中學賀辭」。《慈恩集. 7:序文賀詞篇》。([高雄市]:[宏法寺],民85)。 |
| 釋傳道編述。「佛法的教育」。《佛法十講(上)》。(初版。高雄縣鳳山市:法喜,民80)。 |
| 釋慈航著。「我對於台灣佛教教育之觀感」。《菩提心影》。(台北市:普門文庫印贈,民68)。 |
| 釋聖嚴著。「引論今後中國佛教的教育與文化」。《佛教文化與文學》。(初版。台北市:覺世,民52)。 |
| 釋聖嚴著。「再論今後中國佛教的教育與文化」。《佛教文化與文學》。(初版。台北市:覺世,民52)。 |
| 釋聖嚴著。「佛法與教育」。《法鼓全集. 第八輯第五冊:人行道 ; 平安的人間》。(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釋聖嚴著。「佛教的教育與文化」。《佛教文化與文學》。(初版。台北市:覺世,民52)。 |
| 釋聖嚴著。「法鼓山的教育事業」。《法鼓全集. 第八輯第六冊:法鼓山的方向》。(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釋聖嚴著。「留學僧、文學博士、佛教教育」。《從東洋到西洋:文集》。(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68)。 |
| 釋聖嚴著。「留學僧.文學博士.佛教教育」。《法鼓全集. 第三輯第四冊:留日見聞》。(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釋聖嚴著。「留學譯經與中國的佛教教育」。《佛教文化與文學》。(初版。台北市:覺世,民52)。 |
| 釋聖嚴著。「教育、宗教、佛教的宗教教育」。《佛教文化與文學》。(初版。台北市:覺世,民52)。 |
| 釋聖嚴著。「教育的佛教─華岡佛學學報第五期序」。《牧牛與尋劍》。(初版。台北市:東初,民77)。 |
| 釋聖嚴著。「廟產興學」。《法鼓全集. 第二輯第二冊:中國佛教史概說》。(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釋聖嚴編著。「一般的光景.教育文化.社會事業」。《世界佛教通史. 上冊》。(四版。台北市:東初,民77)。 |
| 釋聖嚴編著。「慈善事業.一般的公益事業.教育的普及.文學與美術.」。《世界佛教通史. 上冊》。(四版。台北市:東初,民77)。 |
| 釋道成撰。「播種佛教教育」。《覺力禪師及其派下之研究(1881~1963)》。(桃園縣中壢市:圓光佛學研究所,民88)。 |
| 釋演培著。「教育類」。《諦觀全集. 33:慶悼雜說集(上)》。(天華二版。台北市:天華,民78-80)。 |
| 釋滿果主編。「以教育理念之口開佛教現代化之門」。《普門學報讀後感》。(高雄縣:佛光山宗務委員會,2003)。 |
| 釋滿果主編。「從佛教教育的貢獻談宗教教育制度之確立」。《普門學報讀後感》。(高雄縣:佛光山宗務委員會,2003)。 |
| 釋滿果主編。「從佛教教育看現代社會教育」。《普門學報讀後感》。(高雄縣:佛光山宗務委員會,2003)。 |
| 釋滿義著。「以教育培養人才」。《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第一版。台北市:天下遠見,2005)。 |
| 釋遠凡著。「教育」。《水月禪意》。(新加坡:水月,1998)。 |
| 釋廣化原著。「退居辦學」。《廣化律師親筆日記》。(初版。台中市:南普陀佛學院倡印,民86)。 |
| 釋慧森編著。「五乘的教育法」。《初級佛學課本》。(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3)。 |
| 釋慧森編著。「五乘的教育法」。《德育課本》。(台北縣新店市:能仁家商,民78)。 |
| 釋慧開。「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啟悟之探索」。《2001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人間佛教》。(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
| 釋慧開著。「佛教教學對當代教育的啟悟發微」。《儒佛生死學與哲學論文集》。(修定二版。台北市:洪葉文化,2006)。 |
| 釋慧廣著。「我對佛教教育的看法」。《佛法知見》。(第一版。台北市:圓明,民80)。 |
| 釋慧嶽編著。「民國之天臺教學--一、教育事業」。《天台教學史》。(再版。台北縣新店鎮: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68)。 |
| 釋慧嶽編著。「香港之天臺宗--〈一〉教育事業」。《天台教學史》。(再版。台北縣新店鎮: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68)。 |
| 釋慧嚴,李雲漢著。「廟產興學風潮中的佛教」。《太虛 ; 戴季陶》。(二版。台北市:台灣商務,民68)。 |
| 釋慧嚴,李雲漢著。「興學作育英才」。《太虛 ; 戴季陶》。(二版。台北市:台灣商務,民68)。 |
| 釋曉雲。「大般若經中『七覺分』之教育論」。《蓮華園記. 第四輯》。(初版。台北市:原泉,民63-)。 |
| 釋曉雲。「般若教育論」。《蓮華園記. 第三輯》。(初版。台北市:原泉,民63-)。 |
| 釋曉雲著。「天台法脈之參研與抒發性教育之探討(代序)」。《天台宗論集. 第一輯》。(台北市:原泉,民76)。 |
| 釋曉雲著。「拓土者的教育理念」。《拓土者的話》。(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3)。 |
| 釋曉雲著。「契理契機的佛學──依此教育法了悟人生世界的真相」。《拓土者的話》。(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3)。 |
| 釋曉雲著。「談佛教教育、文化、藝術」。《華岡緣影錄》。(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4)。 |
| 釋曉雲著。「禪林教化對現代教育之啟示」。《佛教論文集》。(再版。台北市:原泉,民76)。 |
| 釋曉雲著。「覺之教育以悟為則」。《拓土者的話》。(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3)。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二部並進之佛教教育」。《環宇周行前後》。(台北縣:原泉,民84)。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日本佛教教育一瞥」。《環宇周行前後》。(台北縣:原泉,民84)。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發展佛學教育面面觀」。《環宇周行前後》。(台北縣:原泉,民84)。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佛化教育自牧說」。《島嶼歲月》。(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7)。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佛教應重視教育」。《島嶼歲月》。(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7)。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般若禪與心理教育」。《禪思》。(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7)。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開幕/閉幕致辭」。《佛學演講集》。(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6)。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推展佛教教育利群生」。《佛學演講集》。(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6)。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第一至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記略」。《三山行跡》。(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7)。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第七至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記略」。《三山行跡》。(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7)。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經藏禪與心靈教育」。《禪思》。(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7)。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談佛學教育」。《島嶼歲月》。(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7)。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關於佛學教育」。《島嶼歲月》。(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7)。 |
| 釋築慧撰。「廟產興學對佛教的影響」。《近代中國佛教慈善事業之研究:以民國時期為討論重點》。(畢業論文。:圓光佛學研究所,民89)。 |
| 釋靜相著;釋紹莊,陸紅玉譯著。「法的教育」。《泰國淨土村:善地阿索的社會運動》。(初版。台北市:阿索印經會,2003)。 |
| 釋證嚴著。「教育只在一念心」。《大喜大捨》。(第一版。台北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3)。 |
| 釋證嚴著。「悲智雙運的教育」。《生命的至情》。(初版。台北市:聯經,1999)。 |
| 釋證嚴著。「種樹、教育、異曲同工」。《大喜大捨》。(第一版。台北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3)。 |
| 釋證嚴著。「覺之教育」。《靜思晨語》。(初版。台北市:慈濟文化,民81)。 |
| 釋繼程編輯。「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Society」。《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十五週年特刊》。(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1987)。 |
| 釋繼夢著。「對佛法教育的認知」。《華嚴玄談》。(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5)。 |
| 釋覺光著;秦孟瀟主編。「為發揚佛化教育而努力」。《覺光大師弘法集. 第二卷》。(香港:香港新界觀宗寺)。 |
| 釋覺光著;秦孟瀟主編。「香海正覺蓮社金禧紀念弘法教育嘉年華會開幕詞」。《覺光大師弘法集. 第三卷》。(香港:香港新界觀宗寺)。 |
| 釋覺全。「越南佛教教育形成與發展方向」。《戒幢佛學.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
| 釋覺醒著。「普及 提高 借鑒 創新──談新世紀佛教教育」。《佛法在世間》。(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5)。 |
| 蘭仁巴著;多識譯。「當思培養教育之恩」。《菩提道次心傳錄(一):親近上師法》。(第一版。台北市:福智之聲,民88)。 |
【僧伽教育】 |
| 丁漢儒等著。「寺廟經法教育制度」。《藏傳佛教源流及社會影響》。(第一版。中國北京:民族,1991)。 |
| 中井良宏。「宗門學校教育制度の近代化過程:明治期における淨土宗僧侶養成教育を中心として」。《藤原弘道先生古稀記念史學佛教學論集. 坤》。(藤原弘道先生古稀記念會刊行,1973)。 |
| 中井良宏。「近世檀林の教育形態について」。《惠谷隆戒先生古稀記念:淨土教の思想と文化》。(京都:佛教大學,1972):頁785-808。 |
| 中村元,笠原一男,金岡秀友編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における僧侶再教育」。《民眾の佛教:宋から現代まで》。(東京都:佼成,昭和51)。 |
| 中村元,笠原一男,金岡秀友編集。「佛教界の組織化と僧教育の振興」。《民眾の佛教:宋から現代まで》。(東京都:佼成,昭和51)。 |
| 中村元主編;余萬居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僧侶再教育」。《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台北市:天華,民73)。 |
| 中村元主編;余萬居譯。「佛教的社會教育與僧侶教育」。《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台北市:天華,民73)。 |
| 中村元主編;余萬居譯。「佛教界組織化與僧侶教育的振興」。《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台北市:天華,民73)。 |
| 丹珠奔昂著。「寺院組織及其經濟、教育」。《佛教與藏族文學》。(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88)。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國現時學僧應取之態度」。《太虛大師全書. 18 : 學行 ; 宗依論》。(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今後僧教育的建立」。《太虛大師全書. 1:佛法總學》。(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專門為造就僧才設的學」。《太虛大師全書. 31 : 文叢》。(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現代僧教育的危亡與佛教的前途」。《太虛大師全書. 18:學行 ; 宗依論》。(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現代學僧畢業後的出路」。《太虛大師全書. 18 : 學行 ; 宗依論》。(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僧才訓練班訓辭」。《太虛大師全書. 18 : 學行 ; 宗依論》。(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僧伽求學之要」。《太虛大師全書. 28:講演》。(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僧教育」。《太虛大師全書. 17:制議》。(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僧教育之宗旨」。《太虛大師全書. 28:講演》。(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僧教育要建築在律儀之上」。《太虛大師全書. 18 : 學行 ; 宗依論》。(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僧教育要建築在律儀之上」。《太虛大師全書. 18:學行 ; 宗依論》。(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學僧修學綱宗」。《太虛大師全書. 18 : 學行 ; 宗依論》。(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牛黎濤。「チベット佛教寺院の組織と教育」。《松濤誠達先生古稀記念梵文學研究論集》。(東京:松濤誠達先生古稀記念会編,2007):頁497-530(L)。 |
| 王守常,錢文忠編。「僧眾教育與僧制改造」。《人間關懷:20世紀中國佛教文化學術論集》。(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99)。 |
| 王見川,釋道成著。「戰後初期的圓光寺:台灣僧教育的重鎮」。《台灣北部佛教道場中壢圓光寺誌》。(試刊版。桃園縣中壢市:圓光禪寺,1999)。 |
| 王見川,釋道成著。「興辦僧教育事業」。《台灣北部佛教道場中壢圓光寺誌》。(試刊版。桃園縣中壢市:圓光禪寺,1999)。 |
| 王邦維著。「寺院的教育」。《唐高僧義淨生平及其著作論考》。(第一版。中國重慶:重慶,1996)。 |
| 王榮國,張金德。「慈航法師在臺灣創辦僧伽教育及其影響」。《面向新世紀的福建佛教》。(中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
| 冉光榮著。「寺院文化與教育」。《中國藏傳佛教史》。(初版。台北市:文津,民85)。 |
| 冉光榮著。「藏傳佛教寺院的組織及教育制度」。《變異與新生:藏傳佛教》。(初版。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民89)。 |
| 卡魯納達薩。「僧侶在佛教教育和佛學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佛教與現代文明》。(中國北京:中國佛教協會,1991):頁117-127。 |
| 平川彰著。「比丘尼の教育」。《平川彰著作集. 第13卷:比丘尼律の研究》。(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
| 平川彰著。「教育者としての和尚.阿闍梨」。《平川彰著作集. 第12卷:原始佛教の教團組織. Ⅱ》。(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
| 弘學主編。「藏傳佛教的僧伽教育」。《藏傳佛教》。(第一版。中國成都:四川人民,1996)。 |
| 石井米雄編集。「サンガと教育」。《講座佛教の受容と變容. 2:東南アジア編》。(初版。東京都:佼成,平成3)。 |
| 朴先榮。「韓國僧侶教育史上における百濟修德寺の位置」。《石上善應教授古稀記念論文集:佛教文化の基調と展開. 第2卷》。(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1):頁113-128。 |
| 江燦騰。「從道安法師興建松山寺的動機看逃難僧人的教育理想與心理適應」。《現代中國佛教思想論集(一)》。(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9):頁173-192。 |
| 江燦騰著。「太虛的僧教育啟蒙期」。《太虛大師前傳(一八九○~一九二七)》。(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82)。 |
| 江燦騰著。「日據後期『大岡山派』的僧教育問題與林永定的適應之道」。《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初版。台北市:南天,2001)。 |
| 江燦騰著。「德清的叢林教育與改革理念之萌芽」。《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9)。 |
| 竹內明。「他阿真教の門弟教育」。《惠谷隆戒先生古稀記念:淨土教の思想と文化》。(京都:佛教大學,1972):頁687-708。 |
| 佛教通訊社編輯。「呈馮總司令、豫省政府請施行僧眾教育文」。《晨鐘特刊. 第一至三期 = Morning bell》。(中國常熟:佛教通訊社,民16-17)。 |
| 吳志雲主編。「為僧教育進一言」。《巨贊文集. 下卷》。(第一版。中國南京:江蘇古籍,2000)。 |
| 宋立道。「關於佛教僧伽教育」。《戒幢佛學.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
| 洪金蓮著。「僧伽制度的革新」。《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台北市:法鼓文化)。 |
| 洪金蓮著。「僧教育制度的規畫」。《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初版。台北市:東初,民84)。 |
| 唐景福著。「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經濟和寺院對藏族文化教育的影響」。《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第一版。中國蘭州:甘肅人民,2006)。 |
| 宮坂宥勝述。「真の僧侶とは 僧院教育で實踐佛教を學びとる」。《せとぎわの佛教:僧侶と寺院の未來》。(東京:鎌倉新書,2005)。 |
| 涂孟惠撰。「僧伽教育」。《曉雲法師與張其昀先生之人文品格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7)。 |
| 常惺法師。「僧教育建築在僧律儀之上」。《佛學之面面觀》。(台北市:佛教)。 |
| 張厭弓著。「寺學教育」。《漢傳佛教與中古社會》。(初版。台北市:五南圖書,2005)。 |
| 許明銀著。「西藏寺院的修學過程與教學制度──特別以色拉寺為例」。《西藏佛教之寶》。(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8)。 |
| 許明銀著。「拉卜楞寺聞思學院的僧教育學制」。《西藏佛教之寶》。(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8)。 |
| 許德存著。「西藏傳統寺院教育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影響」。《藏傳佛教研究》。(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8)。 |
| 郭朋著。「關於僧教育」。《太虛大師思想研究》。(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5)。 |
| 野上俊靜等著。「佛教界の組織化と僧教育」。《佛教史概說. 中國篇》。(京都市:平樂寺,1968)。 |
| 野上俊靜等著;鄭欽仁譯。「佛教界的組織化與僧侶教育」。《中國佛教通史》。(初版。台北市:牧童,民67)。 |
| 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佛教界的組織化與僧侶教育」。《中國佛教通史》。(三版。台北市:臺灣商務,民66)。 |
| 陳廷英。「僧立教育會開幕祝詞」。《興化佛教通志》。(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5)。 |
| 陳星著。「貢獻所學育僧材」。《多情乃佛心 : 曼殊大師傳》。(初版。台北市:佛光,1995)。 |
| 陸洋。「周潤年、劉洪記編著《中國藏族寺院教育》」。《華林. 第二卷》。(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1-)。 |
| 普陀山佛教協會編。「僧伽教育」。《普陀洛迦山誌》。(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古籍,1999)。 |
| 圓香著。「亟須建立僧伽教育制度」。《無漏室文集》。(初版。台北縣板橋市:無漏室印經組,民75)。 |
| 聖凱。「二十一世紀僧教育構想」。《戒幢佛學.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
| 鈴木晉怜著。「子弟教育の今とこれから 子弟教育改革の現狀と課題」。《せとぎわの佛教:僧侶と寺院の未來》。(東京:鎌倉新書,2005)。 |
| 「僧伽教育:外現聲聞身,內密無上印」。《中台禪寺慶祝三零二七年佛誕特刊》。(南投縣埔里鎮:中台山佛教基金會,民89)。 |
| 廖憶榕。「僧教育的培養」。《印順導師與妙雲蘭若:兼論「精神典範」對於比丘尼僧團發展之影響》。(碩士論文。: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2006)。 |
| 劉婉俐撰。「轉世靈童的尋訪與祖古教育」。《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伊喜措嘉佛母密傳的敘事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民90)。 |
| 廣化。「作育僧材仰高風」。《續明法師永思集》。(台北市:續明法師紀念獎學基金會,民88)。 |
| 廣化老和尚追思紀念特刊委員會編輯。「尼僧教育」。《廣化老和尚追思紀念特刊》。(台中市:南林,民85)。 |
| 廣化律師永懷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尼僧教育」。《廣化律師永懷集》。(南投縣:南林,民93)。 |
| 鄭金德著。「寺院教育制度」。《現代中國佛教》。(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8)。 |
| 鄭金德著。「傳統藏傳佛教寺院與藏族教育」。《西藏佛教文化》。(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8)。 |
| 鄧子美著。「新的僧教育探索與構想」。《太虛大師全傳》。(第一版。台北市:慧明文化,民91)。 |
| 橘堂正弘。「Katikāvata-Dambadeņi Katikāvataの比丘の教育」。《戒律思想の研究》。(京都市:平樂寺,昭和56)。 |
| 賴麗美撰。「僧侶教育」。《佛陀時代的社會風俗探討》。(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民74)。 |
| 霍姆斯.維慈(Holmes Welch)著;王雷泉等譯。「現代僧伽教育」。《中國佛教的復興》。(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6)。 |
| 濟群。「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教育制度」。《戒幢佛學.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
| 藍吉富主編;牧田諦亮著;余萬居譯。「佛教界組織化與僧侶教育的振興」。《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45:五代宗教史年表. 中國佛教史(下)》。(初版。台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3-78)。 |
| 鎌田茂雄編集。「佛教教團の教育」。《講座佛教の受容と變容. 4:中國編》。(初版。東京都:佼成,平成3)。 |
| 蘇諾著。「寺院文化教育」。《菩提樹下的藏醫學和蒙古醫學》。(第一版。中國北京:民族,2001)。 |
| 蘇諾著。「寺院藏醫教育的形式──曼巴札倉」。《菩提樹下的藏醫學和蒙古醫學》。(第一版。中國北京:民族,2001)。 |
| 釋太虛等撰。「現代僧教育的危亡與佛教的前途」。《太虛大師歷年紀念文專輯》。(初版。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8)。 |
| 釋太虛著;釋印順主編。「制議--僧教育」。《太虛大師全書. 17》。(台北市: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80)。 |
| 釋印順作。「論僧才之培養」。《妙雲集. 二十一:教制教典與教學》。(新版。新竹縣竹北市:正聞,民89)。 |
| 釋如悟著。「僧伽教育」。《法海一滴:如悟法師語錄》。(桃園縣中壢市:圓光,2005)。 |
| 釋成一著。「建立僧伽教育制度」。《成一文集》。(初版。台北市:萬行,民83)。 |
| 釋自懋(吳鳳螢)撰。「漢傳佛教僧人的養成教育與還俗現象」。《緬甸仰光漢傳佛教團體之發展與困境》。(碩士論文。: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民95)。 |
| 釋宏印著。「僧教育芻言」。《佛教對當代人的意義》。(台北縣:無量壽,民75)。 |
| 釋見曄編著。「僧伽教育」。《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釋天乙》。(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中天,1999)。 |
| 釋東初。「僧教育發展部分」。《東初老人全集補編:佛教史蹟》:頁328-334。 |
| 釋東初著。「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中國佛教近代史. 上冊》。(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63):頁221-236。 |
| 釋東初著。「僧教育思想」。《中國佛教近代史. 下冊》。(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63):頁969-976。 |
| 釋法嚴撰。「40年代:順應世俗的講經弘法與培育僧才,開創教育事業」。《印順法師在台灣:以活動事蹟與思想影響為考查中心》。(畢業論文。:圓光佛學研究所,民89)。 |
| 釋法嚴撰。「培育僧才,開創教育事業」。《印順法師在台灣:以活動事蹟與思想影響為考查中心》。(畢業論文。:圓光佛學研究所,民89)。 |
| 釋竺摩著。「泰國僧伽教育部長訪問記」。《篆香畫室文集. 16:南遊寄語》。(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印經會,2003)。 |
| 釋竺摩著。「僧伽的教育與教制」。《篆香畫室文集. 16:南遊寄語》。(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印經會,2003)。 |
| 釋信融(蔡美端)撰。「出家因緣及其僧教育環境」。《出世與入世的葛藤:從義學僧侶到開國元勳的巨贊法師之研究》。(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民94)。 |
| 釋昭慧著。「從太虛大師對僧教育之改革,評現代中國僧教育之發展趨向」。《如是我思(第二集)》。(初版。台北縣板橋市:法界,民82)。 |
| 釋昭慧著。「僧伽與教育」。《「人間佛教」試煉場》。(初版。台北市:法界,民87)。 |
| 釋昭慧著。「僧伽與教育」。《人間佛教試煉場》。(高雄市:淨心文教基金會,民88)。 |
| 釋星雲著。「叢林的教育法」。《星雲大師講演集(四)》。(初版。高雄縣:佛光,民66-80)。 |
| 釋修善撰。「僧教育才」。《當代台灣淨土教法的發展》。(碩士論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民91)。 |
| 釋能融撰。「律藏之僧團制度與叢林清規在現代僧團的意義-教育制度」。《律制、清規及其現代意義之探究》。(畢業論文。: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 |
| 釋能融撰。「叢林清規制度-教育制度」。《律制、清規及其現代意義之探究》。(畢業論文。: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民88])。 |
| 釋清德著。「僧伽教育」。《印順導師的律學思想》。(第一版。台北市:雲龍,民90)。 |
| 釋清德撰。「僧伽教育」。《印順法師戒律與教制觀之研究》。(畢業論文。: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1)。 |
| 釋淨空著述。「寺院教育商榷」。《認識佛教》。(台北市:華藏淨宗學會印贈,民79)。 |
| 釋敬定著。「落實僧尼教育」。《法筵》。(高雄縣:圓照寺,民91)。 |
| 釋源靈受訪;闞正宗,卓遵宏,侯坤宏主訪;闞正宗記錄整理。「東和禪寺的未來計劃與教育事業」。《臺灣經懺佛事縱橫談:源靈法師訪談錄》。(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民95)。 |
| 釋義淨原著;王邦維校注。「寺院的教育」。《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95)。 |
| 釋聖嚴著。「佛教的教團與教育制度」。《明日的佛教》。(初版。台北市:東初,民77)。 |
| 釋聖嚴著。「佛教的教團與教育制度」。《法鼓全集. 第五輯第六冊:明日的佛教》。(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釋聖嚴著。「佛教界的組織化與僧教育」。《法鼓全集. 第二輯第二冊:中國佛教史概說》。(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釋聖嚴著。「僧教育運動」。《法鼓全集. 第六輯第一冊:歸程》。(二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釋聖嚴著。「僧教育運動」。《歸程》。(七版。台北市:東初,民79)。 |
| 釋聖嚴編著。「寺院與經濟制度.寺院與教育.五山文學.元日交通的影響」。《世界佛教通史. 上冊》。(四版。台北市:東初,民77)。 |
| 釋聖嚴編著。「格西考試的步驟」。《世界佛教通史. 上冊》。(四版。台北市:東初,民77)。 |
| 釋聖嚴編著。「喇嘛的種類.現代西藏的寺院組織.教育與考試.」。《世界佛教通史. 上冊》。(四版。台北市:東初,民77)。 |
| 釋演培著。「勝利後服務僧教育」。《諦觀續集. 9:一個凡愚僧的自白》。(重版。台北市:正聞,民78)。 |
| 釋演培著。「開始為僧教育服務」。《諦觀續集. 9:一個凡愚僧的自白》。(重版。台北市:正聞,民78)。 |
| 釋演培著。「漢院是理想僧教育」。《諦觀續集. 9:一個凡愚僧的自白》。(重版。台北市:正聞,民78)。 |
| 釋演智編著。「弘護正蒙教育 培植佛門龍象」。《心地法門》。(妙音宣流中心,2004)。 |
| 釋廣化原著。「作育僧材仰高風」。《學佛雜記》。(初版。台中市:南普陀佛學院倡印,民86)。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略論台灣寺院與興學」。《三山行跡》。(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7)。 |
| 釋築慧撰。「佛教僧教育的開展」。《近代中國佛教慈善事業之研究:以民國時期為討論重點》。(畢業論文。:圓光佛學研究所,民89)。 |
| 釋靜賢著。「僧教育與僧青年」。《靜賢法師全集》。(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7)。 |
| 釋默如著。「對於尼眾教育的管見」。《默如叢書(五):雜著》。(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8)。 |
| 釋續明著;續明法師遺著編輯委員會編輯。「從僧教育論到今後青年僧尼的進修問題」。《續明法師遺著》。(台北市:續明法師遺著編輯委員會,民55)。 |
| 闞正宗著。「寺院的興學運動」。《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編)》。(初版。臺北縣汐止市:大千,民93)。 |
| 闞正宗著。「辦學與僧教育的推展」。《中國佛教會在台灣: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台北市:中國佛教會,2009):頁175-219。 |
| 闞正宗撰。「寺院的興學運動」。《戰後台灣佛教的幾個面向(19949-2003)》。(碩士論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民93)。 |
【教學、課程】 |
| 「日本各大學佛教課程簡介」。《現代佛學大系. 55》。(台北市:彌勒出版社,1983)。 |
| 石峻等編。「釋氏學堂內班課程芻議」。《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四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
| 立川武藏編集。「僧院の教育課程」。《講座佛教の受容と變容. 3:チベット.ネパール編》。(初版。東京都:佼成,平成3)。 |
| 李慶餘著。「佛教教學的兩大綱領──般若與佛性」。《大乘佛學的發展與圓滿:牟宗三先生對佛家思想的詮釋》。(初版。台北市:臺灣學生,2003)。 |
| 李慶餘著。「瑜伽行學派在佛教教學中的位置」。《大乘佛學的發展與圓滿:牟宗三先生對佛家思想的詮釋》。(初版。台北市:臺灣學生,2003)。 |
| 邢福泉著。「高雄佛光山佛教大學教育課程」。《臺灣的佛教與佛寺》。(初版。台北市:臺灣商務,民70)。 |
| 林崇安編著。「因明辯經進階課程介紹」。《因明與辯經:佛教邏輯的現代運用》。(初版。桃園縣中壢市:圓光,2006)。 |
| 法尊。「甘肅噶登協主卻稞寺學習五部大論的課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75》。(台北市:大乘文化,1980):頁381-396。 |
| 南林出版社編輯。「課程特色」。《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中華南普陀淨戒學會傳授護國千佛三壇大戒同戒錄》。(台中市:南林,民88)。 |
|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釋氏學堂內班課程」。《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一):楊仁山文集》。(台北市:文殊,民76-77)。 |
|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釋氏學堂內班課程芻議」。《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一):楊仁山文集》。(台北市:文殊,民76-77)。 |
| 格西格桑嘉措(Geshe Kelsang Gyatso)著。「噶當巴佛法學習課程」。《佛法概論:佛教生活之道》。(初版。香港:Tharpa Asia Publications,2005)。 |
| 楊仁山著。「釋氏學堂內班課程」。《等不等觀雜錄》。(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5)。 |
| 楊仁山著。「釋氏學堂內班課程芻議」。《等不等觀雜錄》。(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5)。 |
| 楊文會撰;周繼旨校點。「釋氏學堂內班課程」。《楊仁山全集》。(第一版。中國合肥:黃山書社,2000)。 |
| 楊文會撰;周繼旨校點。「釋氏學堂內班課程芻議」。《楊仁山全集》。(第一版。中國合肥:黃山書社,2000)。 |
| 蔡日新著。「釋氏學堂內班課程芻議」。《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居士評傳》。(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7)。 |
| 諦閑法師。「釋氏學堂內班課程」。《佛教大德談佛法》。(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2)。 |
| 諦閑法師。「釋氏學堂內班課程芻議」。《佛教大德談佛法》。(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2)。 |
| 藍吉富主編。「日本各大學佛教課程一覽」。《現代佛學大系. 55:實用佛學辭典索引》。(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
| 釋太虛著。「佛教修學課程表」。《大乘宗地圖釋》。(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3)。 |
| 釋印順著;釋傳顗編輯。「佛學三年讀經課程(附註記)」。《佛教讀經示要》。(初版。台北縣土城:承天禪寺,民73)。 |
| 釋成一著。「佛教教育的學制與課程內容之探討」。《成一文集》。(初版。台北市:萬行,民83)。 |
| 釋果毅總編輯。「中華佛學研究所九十一學年度課程表」。《法鼓山年鑑. 2003》。(初版。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2004)。 |
| 釋果毅總編輯。「中華佛學研究所課程表(九十三學年度第二學期、九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法鼓山年鑑. 2005》。(初版。台北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6)。 |
| 釋果毅總編輯。「中華佛學研究所課程表〈九十二學年度第二學期、九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法鼓山年鑑. 2004》。(初版。台北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 |
| 釋果毅總編輯。「佛學推廣中心2003年課程一覽表」。《法鼓山年鑑. 2003》。(初版。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2004)。 |
| 釋果毅總編輯。「佛學推廣中心2004年課程一覽表」。《法鼓山年鑑. 2004》。(初版。台北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 |
| 釋果毅總編輯。「佛學推廣中心2005年課程一覽表」。《法鼓山年鑑. 2005》。(初版。台北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6)。 |
| 釋果毅總編輯。「佛學教育推廣中心2003年開課概況」。《法鼓山年鑑. 2003》。(初版。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2004)。 |
| 釋果毅總編輯。「佛學教育推廣中心2004年開課概況」。《法鼓山年鑑. 2004》。(初版。台北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 |
| 釋果毅總編輯。「佛學教育推廣中心2005年開課概況」。《法鼓山年鑑. 2005》。(初版。台北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6)。 |
|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社會大學2004年課程暨師資一覽表」。《法鼓山年鑑. 2004》。(初版。台北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 |
|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社會大學九十二年課程暨師資一覽表」。《法鼓山年鑑. 2003》。(初版。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2004)。 |
|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三學年度『出家體驗暨僧才養成班』課程及師資」。《法鼓山年鑑. 2004》。(初版。台北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 |
|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四學年度『僧才養成班』課程及師資」。《法鼓山年鑑. 2005》。(初版。台北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6)。 |
|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僧伽大學四年制課程主題分析表」。《法鼓山年鑑. 2003》。(初版。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2004)。 |
| 釋果毅總編輯。「僧伽大學(出家體驗暨僧才養成班)2003年課程內容大要」。《法鼓山年鑑. 2003》。(初版。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2004)。 |
| 釋果毅總編輯。「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課程暨師資簡介」。《法鼓山年鑑. 2003》。(初版。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2004)。 |
| 釋法尊譯。「甘肅噶登協主卻稞寺學習五部大論的課程」。《法尊法師論文集》。(初版。台北市:大千,民86)。 |
| 釋星雲講。「禪宗的教學法」。《星雲大師講演集(一)》。(高雄縣:佛光,民66-80)。 |
| 釋聖嚴,丹增諦深喇嘛著。「藏傳佛教三大寺的十二年教育課程」。《漢藏佛學同異答問》。(初版。台北市:東初,民81)。 |
| 釋聖嚴著。「藏傳佛教三大寺的十二年教育課程」。《法鼓全集. 第二輯第四冊:漢藏佛學同異答問密教史》。(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觀宗弘法研究學社主要課程」。《觀宗概況》。(民25)。 |
| 「觀宗學戒堂簡章附學戒堂課程表」。《觀宗概況》。(民25)。 |
【教材/教科書】 |
| 林崇安編著。「因明立式辯經教材」。《因明與辯經:佛教邏輯的現代運用》。(初版。桃園縣中壢市:圓光,2006)。 |
| 釋聖嚴著。「佛教學院需要統一的教科書」。《明日的佛教》。(初版。台北市:東初,民77)。 |
【佛學院所】 |
| 中村元主編;余萬居譯。「天台與淨土的弘揚及佛教學院的創立」。《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下)》。(台北市:天華,民73)。 |
| 中村元主編;余萬居譯。「教會的組織與佛學院的林立」。《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下)》。(台北市:天華,民73)。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佛學院院董會略史」。《太虛大師全書. 29:文叢》。(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佛學院置院舍記」。《太虛大師全書. 31 : 文叢》。(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佛學院置院舍記」。《太虛大師全書. 31:文叢》。(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師生應如何愛護學院」。《太虛大師全書. 28:講演》。(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朱其昌主編。「中國佛教台灣各縣市佛學院通訊地址一覽表」。《台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初版。高雄縣:佛光,民66)。 |
| 朱斐著。「理想中的佛教教育機構」。《朱斐居士文集》。(台北市:慧炬)。 |
| 江燦騰著。「佛學院的教育方式」。《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臺一版。台北市:新文豐,2001)。 |
|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總策畫;釋如常主編。「興辦佛學院」。《雲水三千:星雲大師弘法50年紀念影像專輯》。(二版。高雄縣:佛光文教基金會,2003)。 |
| 「宗教學院與佛教的問題」。《當代佛教論叢》。(初版。台北市:佛教世界,民74):頁160- 。 |
| 林克智編寫。「培養造就德學兼優接班人的場所──佛學院」。《佛國漫遊:寺院遊必備》。(第一版。中國浙江:台州地區佛教協會,1990)。 |
| 芳村修基編。「教育機關」。《佛教教團の研究》。(京都市:百華苑,昭和43)。 |
| 金思良撰。「兩個學院的競爭」。《太虛大師近代中國佛教復興運動的理念與實踐(1890-1947)》。(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民86)。 |
| 姜安著。「學院、學制、學位」。《雪域中的珍寶:藏傳佛教》。(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5)。 |
| 姜安著。「學院.學制.學位」。《雪域梵音:藏傳佛教概覽》。(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藏學,2002)。 |
| 姜安著。「學院.學制.學位」。《藏傳佛教:雪域高原獨特神秘的文化現象》。(第一版。中國海口:海南,2003)。 |
| 蔣維喬著。「佛學院」。《中國佛教史》。(臺景印一版。台北市:國史研究室,民61)。 |
| 霍姆斯.維慈(Holmes Welch)著;王雷泉等譯。「佛學院」。《中國佛教的復興》。(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6)。 |
| 藍吉富主編;蔣維喬撰;陳援庵著。「佛學院」。《現代佛學大系. 28:中國佛教史 ; 明季滇黔佛教考》。(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
| 釋印海著。「僧、尼佛學院等寺院及頤養堂」。《法印集. 23:中國佛教名勝巡禮》。(初版。台北市: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 |
| 釋成一口述;卓遵宏,侯坤宏主訪;廖彥博記錄。「辦佛學院的成果」。《成一法師訪談錄》。(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民95)。 |
| 釋東初著。「世界佛教研究之中心」。《中日佛教交通史》。(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59)。 |
| 釋東初著。「佛教大學的創設」。《中日佛教交通史》。(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59)。 |
| 釋竺摩著。「由舊叢林到新學院」。《篆香畫室文集. 26:行腳過千秋》。(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印經會,2003)。 |
| 釋竺摩著。「開辦學院培植人材」。《篆香畫室文集. 26:行腳過千秋》。(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印經會,2003)。 |
| 釋昭慧著。「女眾佛學院」。《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4)。 |
| 釋悟因著。「佛學院辦學初衷」。《以是因緣》。(初版。嘉義市:香光書鄉,民98):頁17-21。 |
| 釋悟因著。「提昇佛教素質從佛學院開始」。《以是因緣》。(初版。嘉義市:香光書鄉,民98):頁22-29。 |
| 釋開證著。「對佛學院的寄望」。《遠離顛倒夢想:開證上人文選》。(初版。高雄市:法喜,民82)。 |
| 釋敬定著。「在家佛學研讀班」。《法筵》。(高雄縣:圓照寺,民91)。 |
| 釋敬定著。「佛學院結業」。《法筵》。(高雄縣:圓照寺,民91)。 |
| 釋敬定著。「現代生活學佛園」。《法筵》。(高雄縣:圓照寺,民91)。 |
| 釋聖嚴著。「六大學院」。《火宅清涼:中國佛教藝術之旅》。(初版。台北市:東初,民81)。 |
| 釋聖嚴著。「六大學院」。《法鼓全集. 第六輯第五冊:火宅清涼》。(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釋聖嚴著。「念佛堂.佛學院」。《法鼓全集. 第六輯第九冊:步步蓮華》。(二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釋聖嚴著。「祖堂.八小名山.佛學院的可能性」。《法鼓全集. 第六輯第九冊:步步蓮華》。(二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釋道成撰。「台灣佛學院」。《覺力禪師及其派下之研究(1881~1963)》。(畢業論文。:圓光佛學研究所,民88)。 |
| 釋道成撰。「設佛學院」。《覺力禪師及其派下之研究(1881~1963)》。(畢業論文。:圓光佛學研究所,民88)。 |
| 釋廣化原著。「學院南遷」。《廣化律師親筆日記》。(初版。台中市:南普陀佛學院倡印,民86)。 |
| 釋廣化原著。「辦佛學院」。《廣化律師親筆日記》。(初版。台中市:南普陀佛學院倡印,民86)。 |
| 釋慧笙,編輯小組主編。「寺設佛教學院的教學館與社教館」。《靈泉禪寺開基一百週年啟建傳授千佛三壇大戒紀念專集》。(基隆市:靈泉禪寺,民89)。 |
| 釋慧廣等著。「臺灣佛學院、所通訊錄」。《出家好嗎?》。(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2006)。 |
| 釋默如著。「佛學院制的稱謂」。《佛教文化通論》。(高雄市:林隱寺,民65)。 |
|
|
| 千佛山雜誌社編輯。「佛學教育機構」。《千佛山三十週年特刊》。(初版。高雄市:白雲廣播,民87)。 |
| 釋靈源著。「大覺學佛院緣啟」。《靈源夢話集》。(初版。基隆市:十方大覺禪寺,民70)。 |
| 中台佛教學院編著。「中台山寺的僧伽教育──創辦中台佛教學院」。《中台世界》。(中台山佛教基金會,民90)。 |
| 釋果毅總編輯。「中華佛學研究所九十一學年度師資簡介」。《法鼓山年鑑. 2003》。(初版。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2004)。 |
| 釋果毅總編輯。「中華佛學研究所九十三學年度師資簡介」。《法鼓山年鑑. 2004》。(初版。台北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 |
| 釋果毅總編輯。「中華佛學研究所九十四學年度師資簡介」。《法鼓山年鑑. 2005》。(初版。台北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6)。 |
| 釋聖嚴著。「佛教高等教育的開展──中華佛學研究所成立大會致詞」。《牧牛與尋劍》。(初版。台北市:東初,民77)。 |
| 釋聖嚴著。「給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同學及理事」。《牧牛與尋劍》。(初版。台北市:東初,民77)。 |
| 釋聖嚴著。「感恩無限──為中華佛學研究所籌募基金」。《牧牛與尋劍》。(初版。台北市:東初,民77)。 |
| 心宇紀錄。「古道寂然,眾生賴之!──佛教弘誓學院興建校舍委員會上致詞」。《「人間佛教」試煉場》。(初版。台北市:法界,民87)。 |
| 昭慧法師。「佛教弘誓學院建校緣起──代序」。《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桃園縣:弘誓文教基金會,民88)。 |
| 釋昭慧著。「佛教弘誓學院建校緣起(代擬)」。《「人間佛教」試煉場》。(初版。台北市:法界,民87)。 |
| 釋廣化講述。「東山佛學院」。《戒學淺談》。(台中市:南普陀佛學院倡印,民84)。 |
| 釋聖嚴著。「法鼓學院.香港」。《法鼓全集. 第六輯第七冊:春夏秋冬》。(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胡麗桂編著。「大學院 培養未來的宗教師」。《分享法鼓山:幸福白皮書》。(初版。台北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 |
| 釋果毅總編輯。「大學院」。《法鼓山年鑑. 2003》。(初版。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2004)。 |
| 釋果毅總編輯。「大學院」。《法鼓山年鑑. 2004》。(初版。台北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 |
| 釋果毅總編輯。「大學院」。《法鼓山年鑑. 2005》。(初版。台北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6)。 |
|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工程進度概況」。《法鼓山年鑑. 2005》。(初版。台北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6)。 |
|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整體工程總覽」。《法鼓山年鑑. 1989~2001:總論》。(初版。台北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5)。 |
|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工程進度概況」。《法鼓山年鑑. 2004》。(初版。台北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 |
|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一學年度師資一覽表」。《法鼓山年鑑. 2003》。(初版。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2004)。 |
|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三學年度師資簡介」。《法鼓山年鑑. 2004》。(初版。台北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 |
|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四學年度師資簡介」。《法鼓山年鑑. 2005》。(初版。台北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6)。 |
|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法鼓山年鑑. 1989~2001:總論》。(初版。台北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5)。 |
| 釋果毅總編輯。「僧伽大學(出家體驗暨僧才養成班)師資簡介」。《法鼓山年鑑. 2003》。(初版。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2004)。 |
| 釋敬定著。「創辦(金倫佛學教育學院暨金倫佛學研究所)」。《法筵》。(高雄縣:圓照寺,民91)。 |
| 釋淨空講述;華藏講記組整理。「淨宗學院」。《二○○二年參訪韓日專刊》。(初版。台北市:華藏淨宗學會,2003)。 |
| 釋印海著。「淨覺佛學院院訓──信解行證」。《法印集. 24:自珍文集》。(初版。台北市: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園地」。《環宇周行前後》。(台北縣:原泉,民84)。 |
| 朱其麟主編;楊維連英譯;朱其麟,黃漢強攝影。「華梵佛學研究所」。《臺灣佛教名剎. 前部》。(台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7)。 |
| 釋曉雲著。「代序:華梵教育精神」。《拓土者的話》。(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3)。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華梵佛學研究所學風」。《三山行跡》。(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7)。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華梵佛學研究所興辦緣起」。《三山行跡》。(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7)。 |
| 釋成一口述;卓遵宏,侯坤宏主訪;廖彥博記錄。「成立華嚴專宗學院」。《成一法師訪談錄》。(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民95)。 |
| 釋成一著。「率領華院同學畢業旅行 參訪大陸僧伽教育道場尋根」。《成一文集》。(初版。台北市:萬行,民83)。 |
| 釋成一著。「華嚴專宗學院的創校經過」。《成一文集》。(初版。台北市:萬行,民83)。 |
| 釋成一著。「華嚴專宗學院簡介」。《成一文集》。(初版。台北市:萬行,民83)。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雲門學園教育講座」。《島嶼歲月》。(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7)。 |
| 釋開證著。「我對圓光佛學院的欣賞和寄望」。《慈恩集. 2:衛教弘法篇》。([高雄市]:[宏法寺],民85)。 |
| 釋開證著。「八二年十月慈善佛學院」。《慈恩集. 4:學佛釋疑篇》。([高雄市]:[宏法寺],民85)。 |
| 釋開證著。「八三年十月慈善佛學院」。《慈恩集. 4:學佛釋疑篇》。([高雄市]:[宏法寺],民85)。 |
| 吳老擇口述;卓遵宏,侯坤宏訪問;周維朋,王千蕙,莊豐吉紀錄整理。「新竹女眾佛學院」。《臺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民92)。 |
| 釋果毅總編輯。「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九十三學年度師資簡介」。《法鼓山年鑑. 2004》。(初版。台北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 |
| 釋昭慧著。「開辦福嚴佛學院」。《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4)。 |
| 釋續明著;續明法師遺著編輯委員會編輯。「福嚴學舍三年」。《續明法師遺著》。(台北市:續明法師遺著編輯委員會,民55)。 |
| 于凌波著。「慈航法師與臺灣佛學院」。《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三)》。(初版。台北市:慧炬,民82-88)。 |
| 妙果。「臺灣佛學院的創辦和展望」。《臺灣佛學院畢業特刊》。(台中市:臺灣佛學院,民38)。 |
|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創辦臺灣佛學院宣言」。《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十):慈航文集》。(台北市:文殊,民76-77)。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蓮華學佛園緣起」。《環宇周行前後》。(台北縣:原泉,民84)。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蓮華學佛園緣起」。《三山行跡》。(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7)。 |
| 吳老擇口述;卓遵宏,侯坤宏訪問;周維朋,王千蕙,莊豐吉紀錄整理。「靈隱佛學院」。《臺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民92)。 |
| 釋續明著;續明法師遺著編輯委員會編輯。「靈隱佛學院三年院務簡述」。《續明法師遺著》。(台北市:續明法師遺著編輯委員會,民55)。 |
| 許月雲,張惠琦,李淑美編輯。「佛學研習班」。《如是行過:高雄宏法寺慈恩婦女會十五週年特刊》。(高雄市:高雄宏法寺慈恩婦女會,民79)。 |
|
|
| 釋印海著。「參觀培養僧材九華佛學院」。《法印集. 23:中國佛教名勝巡禮》。(初版。台北市: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 |
| 蘇晉仁著。「大乘佛教弘化院」。《佛教文化與歷史》。(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98)。 |
| 藍吉富著。「『中國佛教研究中心』成立計劃書」。《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80)。 |
| 張治江,成剛,汪澤源主編。「中國佛教學院」。《佛教文化(中)》。(初版。高雄市:麗文文化,1995)。 |
| 鄭金德著。「中國佛教學院:佛法的搖籃」。《現代中國佛教》。(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8)。 |
| 鄭金德著。「北京法源寺:中國佛教學院」。《現代中國佛教》。(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8)。 |
| 蘇晉仁著。「中國佛教學院」。《佛教文化與歷史》。(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98)。 |
| 釋印海著。「中國佛學院的簡介」。《法印集. 23:中國佛教名勝巡禮》。(初版。台北市: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 |
| 釋星雲著。「中國佛學院」。《覺世論叢》。(五版。高雄縣:佛光,民79)。 |
| 釋聖嚴著。「中國佛學院」。《火宅清涼:中國佛教藝術之旅》。(初版。台北市:東初,民81)。 |
| 釋聖嚴著。「中國佛學院」。《法鼓全集. 第六輯第五冊:火宅清涼》。(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楊曾文,方廣錩編。「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簡介」。《佛教與歷史文化》。(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1)。 |
| 釋東初著。「巴利文學院之設立」。《中國佛教近代史. 上冊》。(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63)。 |
| 于凌波著。「支那內學院始末」。《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一)》。(初版。台北市:慧炬,民82-88)。 |
| 于凌波著。「支那內學院與武昌佛學院法義之諍」。《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一)》。(初版。台北市:慧炬,民82-88)。 |
| 于凌波著。「支那內學院與武昌佛學院的法義之諍」。《民國佛教學人傳. 上冊》。(台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2004)。 |
| 支那內學院編。「內學院事記(民國十五年)」。《內學年刊. 第一至四輯》。(初版。台北市:鼎文,民64)。 |
| 支那內學院編。「內學院事記(民國十六、七年)」。《內學年刊. 第一至四輯》。(初版。台北市:鼎文,民64)。 |
| 支那內學院編。「內學院概況(民國十四年)」。《內學年刊. 第一至四輯》。(初版。台北市:鼎文,民64)。 |
| 支那內學院編。「支那內學院概覽(民國十三年)」。《內學年刊. 第一至四輯》。(初版。台北市:鼎文,民64)。 |
| 支那內學院編。「支那內學院概覽」。《內學年刊. 第一至四輯》。(初版。台北市:鼎文,民64)。 |
| 田光烈編著。「章炳麟《支那內學院緣起》」。《玄奘哲學研究》。(第一版。中國上海:學林,1986)。 |
| 江燦騰著。「日本對『支那內學院』的高度肯定」。《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初版。台北市:南天,民87)。 |
| 江燦騰著。「與『支那內學院』的交流」。《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初版。台北市:南天,2001)。 |
|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內學院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計劃」。《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八):呂澂文集》。(台北市:文殊,民76-77)。 |
| 徐蓀銘著。「支那內學院的思考」。《世紀佛緣》。(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
| 高振農著。「歐陽竟無、呂澂和支那內學院」。《佛教文化與近代中國》。(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2)。 |
| 梁蕙萍撰。「佛學重鎮──支那內學院的創立」。《在家居士與近代佛教復振運動:歐陽竟無與達磨波羅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民95)。 |
| 業露華著。「支那內學院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起了什麼作用?」。《佛教小百科:歷史》。(第一版。中國鄭州:大象,2005)。 |
| 業露華著。「支那內學院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起了什麼作用?」。《佛教百科:歷史卷》。(第一版。台北市:雲龍,2005)。 |
| 業露華著。「支那內學院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起了什麼作用」。《佛教歷史百問》。(台北市:文津,民79)。 |
| 歐陽漸撰。「支那內學院院訓釋 上篇」。《內學年刊. 第一至四輯》。(初版。台北市:鼎文,民64)。 |
| 潘桂明著。「歐陽漸與支那內學院」。《中國居士佛教史. 下》。(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 |
| 蔣維喬著。「內學院」。《中國佛教史》。(臺景印一版。台北市:國史研究室,民61)。 |
| 鍾瓊寧撰。「與南京支那內學院的比較」。《行在家道:民初的上海居士佛教(1912-1937)》。(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民86)。 |
| 藍吉富主編。「支那內學院院訓釋」。《現代佛學大系. 51:歐陽漸選集 ; 呂澄選集 ; 王恩洋選集 ; 景昌極選集》。(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
| 藍吉富主編;蔣維喬撰;陳援庵著。「內學院」。《現代佛學大系. 28:中國佛教史 ; 明季滇黔佛教考》。(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
| 釋東初著。「內院師資研究之業績」。《中日佛教交通史》。(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59)。 |
| 釋東初著。「內院組織及研究之科系」。《中日佛教交通史》。(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5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世界佛學苑之佛法系統觀」。《太虛大師全書. 1 : 佛法總學》。(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緣起」。《太虛大師全書. 31 : 文叢》。(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洪金蓮著。「世界佛學苑的倡立」。《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初版。台北市:東初,民84)。 |
| 洪金蓮著。「世界佛學苑體系」。《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初版。台北市:東初,民84)。 |
|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世苑與海潮音」。《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二) : 太虛文集》。(台北市:文殊,民76-77)。 |
| 釋太虛著。「關於世界佛學院文件」。《太虛大師寰遊記》。(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7)。 |
| 釋印海著。「設立四川佛學院的新都寶光寺」。《法印集. 23:中國佛教名勝巡禮》。(初版。台北市: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 |
| 釋印海著。「設於鐵像寺內的四川尼眾佛學院」。《法印集. 23:中國佛教名勝巡禮》。(初版。台北市: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 |
| 釋聖嚴著。「甘露寺的佛學院」。《法鼓全集. 第六輯第九冊:步步蓮華》。(二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釋太虛著。「光孝寺講經與佛學院第二期生」。《太虛大師自傳》。(再版。台北市:普門文庫,民75)。 |
| 釋太虛著。「光孝寺講經與佛學院第二期生」。《太虛大師自傳》。(初版。香港九龍:佛教慈慧服務中心,1998)。 |
| 釋太虛著。「光孝寺講經與佛學院第二期生」。《太虛大師傳記及人生佛教思想的啟發:太虛大師九十八冥壽紀念文集》。(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5)。 |
| 釋太虛著。「光孝寺講經與佛學院第二期生」。《太虛自傳》。(初版。新加坡:南洋佛學,1971)。 |
| 釋太虛著。「佛學院第一期的經過」。《太虛大師自傳》。(再版。台北市:普門文庫,民75)。 |
| 釋太虛著。「佛學院第一期的經過」。《太虛大師自傳》。(初版。香港九龍:佛教慈慧服務中心,1998)。 |
| 釋太虛著。「佛學院第一期的經過」。《太虛大師傳記及人生佛教思想的啟發:太虛大師九十八冥壽紀念文集》。(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5)。 |
| 釋太虛著。「佛學院第一期的經過」。《太虛自傳》。(初版。新加坡:南洋佛學,1971)。 |
| 釋靄亭撰述。「創辦竹林佛學院與仁山法師書」。《栖雲文集:附靄亭和尚紀念特刊》。(初版。台北市:萬行,民84):頁142-。 |
| 釋太虛著。「佛化教育社與北京南洋講學」。《太虛大師自傳》。(再版。台北市:普門文庫,民75)。 |
| 釋太虛著。「佛化教育社與北京南洋講學」。《太虛大師自傳》。(初版。香港九龍:佛教慈慧服務中心,1998)。 |
| 釋太虛著。「佛化教育社與北京南洋講學」。《太虛大師傳記及人生佛教思想的啟發:太虛大師九十八冥壽紀念文集》。(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5)。 |
| 釋太虛著。「佛化教育社與北京南洋講學」。《太虛自傳》。(初版。新加坡:南洋佛學,1971)。 |
| 藍吉富著。「『佛教實踐研究院』成立計劃書」。《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80)。 |
| 于凌波著。「武昌佛學院創辦始末」。《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二)》。(初版。台北市:慧炬,民82-88)。 |
| 釋東初著。「籌辦河南省佛學院」。《中國佛教近代史. 上冊》。(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63)。 |
| 釋印海著。「穩步前進的普陀佛學院」。《法印集. 23:中國佛教名勝巡禮》。(初版。台北市: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 |
| 釋妙湛主編;廈門市佛教協會廈門南普陀寺編。「學院傳燈」。《廈門南普陀寺》。(香港:閩南人,1995)。 |
| 釋印海著。「全中國尼眾佛學院之典範的普壽寺」。《法印集. 23:中國佛教名勝巡禮》。(初版。台北市: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 |
| 釋聖嚴著。「棲霞山佛學院」。《法鼓全集. 第六輯第九冊:步步蓮華》。(二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釋聖嚴著。「棲霞山的第一站──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九華步步蓮》。(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2001)。 |
| 江蘇省《焦山志》編纂委員會編。「焦山佛學院」。《焦山志》。(初版。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頁91-96。http://dongchu.ddbc.edu.tw/html/05/5_33.html。 |
| 蔣維喬著。「華嚴大學」。《中國佛教史》。(臺景印一版。台北市:國史研究室,民61)。 |
| 藍吉富主編;蔣維喬撰;陳援庵著。「華嚴大學」。《現代佛學大系. 28:中國佛教史 ; 明季滇黔佛教考》。(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
| 蔣維喬著。「華嚴學院」。《中國佛教史》。(臺景印一版。台北市:國史研究室,民61)。 |
| 藍吉富主編;蔣維喬撰;陳援庵著。「華嚴學院」。《現代佛學大系. 28:中國佛教史 ; 明季滇黔佛教考》。(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
|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上海圓明楞嚴專宗學院緣啟」。《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七):圓瑛文集》。(台北市:文殊,民76-77)。 |
| 釋東初著。「南京之祇洹精舍和僧師範學堂」。《中日佛教交通史》。(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59)。 |
| 釋東初著。「揚州之僧師範學堂」。《中日佛教交通史》。(初版。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民5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漢藏教理院記」。《太虛大師全書. 31 : 文叢》。(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漢藏教理院記」。《太虛大師全書. 31:文叢》。(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漢藏教理院訓條」。《太虛大師全書. 18 : 學行 ; 宗依論》。(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 蔣維喬著。「閩南學院」。《中國佛教史》。(臺景印一版。台北市:國史研究室,民61)。 |
| 藍吉富主編;蔣維喬撰;陳援庵著。「閩南學院」。《現代佛學大系. 28:中國佛教史 ; 明季滇黔佛教考》。(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
| 釋太虛著。「法苑與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太虛大師自傳》。(再版。台北市:普門文庫,民75)。 |
| 釋太虛著。「法苑與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太虛大師自傳》。(初版。香港九龍:佛教慈慧服務中心,1998)。 |
| 釋太虛著。「法苑與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太虛大師傳記及人生佛教思想的啟發:太虛大師九十八冥壽紀念文集》。(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5)。 |
| 釋太虛著。「法苑與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太虛自傳》。(初版。新加坡:南洋佛學,1971)。 |
| 釋忠定,林碧玉編輯。「近代中國佛教的教育事業──以閩南佛學院為例」。《佛教學生論文. 第一集》。(初版。高雄市:妙林雜誌社,民90)。 |
| 釋太虛著。「歸元寺講經與佛學院的開辦」。《太虛大師自傳》。(再版。台北市:普門文庫,民75)。 |
| 釋太虛著。「歸元寺講經與佛學院的開辦」。《太虛大師自傳》。(初版。香港九龍:佛教慈慧服務中心,1998)。 |
| 釋太虛著。「歸元寺講經與佛學院的開辦」。《太虛大師傳記及人生佛教思想的啟發:太虛大師九十八冥壽紀念文集》。(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5)。 |
| 釋太虛著。「歸元寺講經與佛學院的開辦」。《太虛自傳》。(初版。新加坡:南洋佛學,1971)。 |
| 秦師婁,釋益行主編。「觀宗內容及觀宗學社、弘法社章程」。《延慶觀宗講寺誌》。(香港:香港巨龍時代)。 |
| 「觀宗弘法研究社共守規則」。《觀宗概況》。(民25)。 |
| 「觀宗弘法研究社學員分級擢取要點」。《觀宗概況》。(民25)。 |
| 「觀宗弘法研究學社書本藏經室恪守條約」。《觀宗概況》。(民25)。 |
| 「觀宗弘法研究學社會客室規章」。《觀宗概況》。(民25)。 |
| 「觀宗弘法研究學社學員入社資格」。《觀宗概況》。(民25)。 |
| 「觀宗弘法研究學社簡章」。《觀宗概況》。(民25)。 |
| 「觀宗義務學校簡章」。《觀宗概況》。(民25)。 |
| 「觀宗學戒堂共住規約」。《觀宗概況》。(民25)。 |
|
|
| 智觀巴.貢卻乎丹己繞吉著;吳均,毛繼祖,馬世林譯。「大密正法游戲海具德下密學院法嗣史」。《安多政教史》。(第一版。中國蘭州:甘肅民族,1989)。 |
| 丹迥.冉納班雜,李德成著。「西黃寺的今天──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名剎雙黃寺:清代達賴和班禪在京駐錫地》。(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1997)。 |
| 徐蓀銘著。「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世紀佛緣》。(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
| 鄭金德著。「色達喇榮溝五明佛學院散記」。《大西藏之旅》。(第一版。台北縣中和市:昭明,2000)。 |
| 鄭金德著。「草原深處的色達及喇榮五明佛學院」。《現代中國佛教》。(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8)。 |
| 鄭金德著。「訪五明佛學院」。《現代中國佛教》。(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8)。 |
| 張駿逸。「西藏流亡組織所面臨之教育問題」。《西藏研究論文集. 第一輯》。(台北市:西藏研究委員會,民77-79)。 |
| 噶瑪三乘法輪中心編譯組編輯。「那瀾陀佛學院近況報導」。《正法眼(三)》。(再版。台北縣中和市:噶瑪三乘法輪中心編譯組,民82)。 |
| 噶瑪三乘法輪中心編譯組編輯。「那瀾陀佛學院保存佛學傳承」。《正法眼(三)》。(再版。台北縣中和市:噶瑪三乘法輪中心編譯組,民82)。 |
| 噶瑪三乘法輪中心編譯組編輯。「噶瑪師利那瀾陀高級佛學研究院創校」。《正法眼(三)》。(再版。台北縣中和市:噶瑪三乘法輪中心編譯組,民82)。 |
| 智觀巴.貢卻乎丹己繞吉著;吳均,毛繼祖,馬世林譯。「時輪學院艾旺法輪洲法嗣史」。《安多政教史》。(第一版。中國蘭州:甘肅民族,1989)。 |
| 鄭金德著。「甘孜州『康定藏卡佛學院』訪問記」。《大西藏文化巡禮》。(第一版。台北縣中和市:昭明,2000)。 |
| 梅靜軒撰。「藏文學院」。《民國前期的漢藏佛教交涉(1912-1949)》。(畢業論文。: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7)。 |
| 黃英傑編著。「薩迦佛學院」。《佛所行處:道果心印加持海》。(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1992)。 |
|
|
| 吳汝鈞著。「日本及歐美的佛學研究中心」。《佛學研究方法論(上冊)》。(增訂版。台北市:臺灣學生,民85)。 |
|
|
| 井田進也著。「中江兆民の佛學塾における『エミール』教育の實踐」。《十八世紀における他者のイメージ:アジアの側から、そしてヨーロッパの側から》。(名古屋: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6)。 |
| 高田良信。「融通念佛宗と法隆寺勸學院」。《法明上人六百五十回御遠忌記念論文集》。(1998):頁71-87。 |
| 釋聖嚴著。「佛教大學的通信教育與晚宴」。《法鼓全集. 第六輯第七冊:春夏秋冬》。(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釋聖嚴著。「佛教大學的通信教育與晚宴」。《春夏秋冬》。(初版。台北市:東初,民82)。 |
|
|
| 釋海印。「越南中部高等佛學院的教育方向」。《戒幢佛學.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
| 釋淨空著述。「新加坡佛教青年弘法團擬辦『佛學院』之構想」。《認識佛教》。(台北市:華藏淨宗學會印贈,民79)。 |
| 釋繼程主編。「檳城佛學院簡史(英文)」。《大馬佛教研究. 第二集》。(馬來西亞:馬佛青總會佛教文摘社,1987)。 |
【個人教育思想】 |
| 全佛編輯部主編;弓風插圖。「佛陀的教育觀點」。《遇見佛陀:影響百億人的生命導師》。(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2005)。 |
| 全佛編輯部主編;弓風插圖。「佛陀的親子教育」。《遇見佛陀:影響百億人的生命導師》。(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2005)。 |
| 朴先榮著。「釋尊の基本的な教育思想試論」。《佛教教化研究》。(京都:思文閣出版,1998.12)。 |
| 李覺明,林沁著。「圓融豐美──佛陀之教育思想」。《與佛陀對話:永生的白象》。(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1998)。 |
| 阮清珠(釋行平)撰。「佛陀教育的方法」。《《舍利弗阿毗曇論》的研究:從佛教的最早文獻《阿含經》到《舍利弗阿毗曇論》的修道觀念》。(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0)。 |
| 阮清珠(釋行平)撰。「佛陀教育的傾向」。《《舍利弗阿毗曇論》的研究:從佛教的最早文獻《阿含經》到《舍利弗阿毗曇論》的修道觀念》。(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0)。 |
| 烏帕沙瑪比丘(Bhikkhu Vupasama)著。「佛陀教育的特質──以正見為本」。《不食肉與慈心之道》。(初版。台北市:菩提伽耶內覺禪林,2005)。 |
| 歐子陵編。「釋迦牟尼的教育」。《釋迦牟尼佛聖德彙編》。(初版。台北縣新店市:迦陵,1997)。 |
| 釋星雲著。「佛陀的教育法」。《星雲大師講演集(四)》。(初版。高雄縣:佛光,民66-80)。 |
| 釋淨空講。「佛陀的教育」。《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4)。 |
| 釋淨空講。「佛陀教育的目標」。《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4)。 |
| 釋淨空講述;華藏講記組整理。「佛陀教育」。《二○○二年參訪韓日專刊》。(初版。台北市:華藏淨宗學會,2003)。 |
| 釋淨空講述;講記小組整理。「明佛陀教育」。《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早餐開示》。(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2002)。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佛陀思想與現代教育」。《島嶼歲月》。(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7)。 |
|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佛陀啟示覺之教育──善導人生自尊自貴」。《佛學演講集》。(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6)。 |
| 楊惠南。「批判心靈的昇華──釋迦的教育理想」。《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2):頁1-24。 |
| 阮清珠(釋行平)撰。「舍利弗的思想與其教育方法」。《《舍利弗阿毗曇論》的研究:從佛教的最早文獻《阿含經》到《舍利弗阿毗曇論》的修道觀念》。(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0)。 |
| 朱斐著。「普賢思想可以充實現代教育與文化」。《朱斐居士文集》。(台北市:慧炬)。 |
|
|
| 林義正。「石頭希遷的禪思想及其教育方法」。《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初版。台北市:法光,民80)。 |
| 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天童如淨與道元禪師──就其教育層面」。《中國禪宗史:南宗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77)。 |
| 高振農著。「太虛和武昌佛學院與閩南佛學院」。《佛教文化與近代中國》。(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2)。 |
| 釋一耘撰。「太虛大師僧教育的啟蒙期」。《太虛大師前期佛教改革運動之研究(一九○八~一九二七)》。(畢業論文。: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0)。 |
| 釋覺醒著。「月霞法師倡導僧伽教育」。《佛法在世間》。(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5)。 |
| 瑞今。「親近弘一大師學律和辦學的因緣」。《永遠的弘一法師(一)》。(一版。台北市:帕米爾,1992)。 |
| 廣義。「弘一大師教育觀」。《弘一大師永懷錄新篇》。(龍樹初版。台北市:龍樹菩薩贈經會,1991)。 |
| 釋瑞今。「親近弘一大師學律和辦學的因緣」。《弘一大師全集. 第十冊:附錄卷》。(第一版。中國福州:福建人民,1991-1993)。 |
| 黃文樹。「印順導師的教育行誼與教育思想芻探」。《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新竹縣:正聞,2000):頁403-425。 |
| 黃文樹。「印順導師的教育行誼與教育思想芻探」。《臺灣全記錄. 1500B.C.~1999A.D》。(續增訂版。台北市:錦繡,2000)。 |
| 釋聖嚴著。「印順長老出家處.佛學院」。《法鼓全集. 第六輯第九冊:步步蓮華》。(二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朱玉琪編。「楞嚴專宗學院:一名鞠躬盡瘁的教務長」。《明暘法師》。(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1996)。 |
| 李書錚。「星雲大師與教育」。《我們認識的星雲大師》。(初版。台北市:采風,民76)。 |
| 楊美美總編輯。「尼眾自覺運動先驅──悟因法師及香光尼眾佛學院」。《法履塵影:逢甲大學建校四十週年師生佛學社團紀念特刊》。(台中市:逢甲大學教職員工佛學社、普覺佛學社、慈濟青年社-佛學與人生系列活動籌備會,民90)。 |
| 周維強著。「護法興學」。《亂世詩僧八指頭陀:寄禪大師傳》。(初版。台北市:佛光,1995)。 |
| 釋開證著。「我對創立佛教大學的觀感」。《慈恩集. 2:衛教弘法篇》。([高雄市]:[宏法寺],民85)。 |
| 曹曙紅。「試析圓瑛大師的僧教育思想」。《覺群.學術論文集(2005)》。(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5):頁103-107。 |
| 林煌洲。「台灣佛教高等教育的推手聖嚴法師:佛教學術教育之一例及我見」。《聖嚴法師思想行誼》。(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2004)。 |
| 江燦騰著。「從道安法師興建松山寺的動機看逃難僧人的教育理想與心理適應」。《現代中國佛教思想論集(一)》。(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9)。 |
| 吳秋慧(釋果玄)撰。「曉雲法師的教育思想與天台學之弘揚」。《台灣天台教學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民92)。 |
| 李政翰撰。「試論曉雲法師『覺之教育』思想之立義與定位」。《智顗對四悉檀的詮釋與運用》。(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0)。 |
| 馬遜。「曉雲法師和華梵工學院」。《拓土者的話》。(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3)。 |
| 馬遜。「曉雲法師和華梵工學院」。《慧像》。(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3)。 |
| 郭榮趙。「曉雲法師和她籌創中的華梵工學院」。《拓土者的話》。(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3)。 |
| 郭榮趙。「曉雲法師和她籌創中的華梵工學院」。《慧像》。(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3)。 |
| 華梵佛學研究所編輯。「難得的一夕話──曉雲導師與伽爾德(Richard A. Gard)博士晤談佛教教育間題」。《佛語垂光. 上冊:曉雲導師應邀出席二十三次國際學術會議》。(第一版。台北市:原泉,民77)。 |
| 釋果玄著。「曉雲法師的教育思想與天臺學之弘揚」。《臺灣佛教天臺宗傳播史》。(初版。台北市:南天,2006)。 |
| 釋禪慧著。「追慕台灣佛教教育之先覺者──覺力禪師百齡誕辰紀念感言」。《禪慧法師文集(一)》。(增訂版。台北市:三慧講堂,民80)。 |
| 吳麗玉撰。「楊文會與佛教教育之改革」。《近代佛教先覺者楊文會》。(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79)。 |
| 南懷瑾講述。「南師對目前教育的看法?」。《南懷瑾先生答問集(一)》。(台灣初版。台北市:薇閣文化,2004)。 |
|
|
| 藤原猶雪著。「傳教大師の教育理念」。《日本名僧論集. 第2卷:最澄》。(東京:吉川弘文館,1982)。 |
| 藤謙敬。「傳教大師の教育思想」。《傳教大師研究》。(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73)。 |
| 唐澤富太郎。「親鸞教と教育」。《現代語譯親鸞全集. 第10集》。(東京:講談社,1975)。 |
| 結城陸郎。「慈圓における人間觀と教育思想」。《佛教文學研究. 第4集》。(京都:法蔵館,1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