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收錄中文、日文、西文等佛學教育之圖書資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研究報告、視聽資料等資料為主。 |
2. |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
3. | 排列順序:依筆劃順序排列。 |
4. |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
5. | 本書目之日文字採用Unicode碼輸入顯示。 |
□會議論文 |
【佛教教育】 |
| Bhante Chao Chu。「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Buddhist Education」。《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52-58。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Johan af Klint, Jan Wihlborg。「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Buddhist Education」。《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118-138。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Julia Huang。「The Buddhist Compassion Relief Tzu Chi Movement in Taiwan and its Mission of Education」。「人間佛教的發展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學系主辦,2004年11月12日至2004年11月14日。 |
| Kim Myung Sil (Myozu) = 釋妙柱。「A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ldhood Education in Buddhism = 佛教兒童教育方法論研究」。《一九九一年佛光山佛教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高雄縣:佛光,民81):頁354-364。1991佛光山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佛光山文教基金會,1991年1月1日至1991年1月5日。 |
| Pranab Kumar Baruya。「Early Buddhist Education and its Modern Implication」。《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196-203。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Report of Buddhist Education in Thailand」。《世界佛教僧伽會第七屆大會會議實錄》。(世界佛教僧伽會秘書處,2000)。世界佛教僧伽會第七屆大會會議,,2000年11月11日。 |
| Robert Rhodes。「Buddhism and Buddhist Education in Modern Japan : The Case of Kiyozawa Manshi, Sasaki Gessho and Otani University」。第二屆比較宗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佛光大學主辦,98年6月9日至10日。 |
| Shoyo Masako Taniguchi。「佛教為循序漸進的教育體系」。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華梵大學、蓮華學佛園、教育部等,1999年7月10日至1999年7月13日。 |
| Siegfried Lienhard (連哈德)。「Buddhist Education through Paintings = 從繪畫中所得到的佛教教育」。《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84):頁339。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4年7月16日至1994年7月20日。 |
| Sudarat Bantaokul。「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Chinese Buddhist Education Today」。《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240-253。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Sujib Punyanubhab。「佛教的教育觀」。《世界佛教青年會一九八五年學術會議實錄》。(高雄市:佛光,民75)。世界佛教青年會一九八五年學術會議,佛光山主辦,1985年7月28日至1985年8月2日。 |
| 「The Promotion of Pancha Sila and Peace Education, by Ven. Yuen Quing」。《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四屆大會會議實錄》。(世界佛教僧伽會秘書處,民76)。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四屆大會會議。 |
| Ven. Bhante K. Dhammaratana。「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Buddhist Education」。《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192-195。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Ven. Dr. Bhikku Savangi Medhankara Mahathera (瑪哈德巴法師)。「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Moral Education = 佛教道德教育之重大意義」。《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510-511。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于杰民。「佛教教育中不能義定的中心問題」。《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25。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90年7月25日至1990年7月29日。 |
| 尹雪鈺。「遠端教育技術在佛學教育應用中的現狀及展望」。《鑑往知來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27-30。兩岸佛學教育現況與發展研討會,中華發展基金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1年11月10日至11日。http://www.chibs.edu.tw/internet/chibs/straits/11.htm。 |
| 孔維勤。「般若教育是救世之道」。《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36-38。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尤惠貞。「大乘佛教之生命教育與社會關懷──從生命能科學之『埋我度眾』談起」。《二○○一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一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生命教育與社會關懷,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教職員工佛學社、逢甲大學普覺佛學社、慈濟青年社,2001年10月20日至2001年10月21日。 |
| 心慧。「高等教育與佛教教育的互助發展」。《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24-30。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木村宣彰。「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35-51。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王冬珍。「佛性、佛法、佛曲與佛教教育」。《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59-164。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王仲堯。「近年中國大陸佛教教育制度建設之審思」。2005兩岸宗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中華發展基金會主辦;中國哲學會承辦,2005年10月15日至2005年10月16日。 |
| 王仲堯。「當前國際上的禪學研究與禪學教育」。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王守益。「發展現代佛教教育的簡談」。《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76-。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王亞榮。「溫古知新:古代長安佛教的學術性特點對兩岸佛學研究與教育的啟示」。《鑑往知來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21-25。兩岸佛學教育現況與發展研討會,中華發展基金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1年11月10日至2001年11月11日。http://www.chibs.edu.tw/internet/chibs/straits/12.htm。 |
| 王松溪。「佛陀教育方法在當前教育上的運用」。《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13-121。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王惠雯。「覺之教育的實踐理念與方法──以《維摩詰經.觀眾生品》的『慈悲喜捨』觀為基礎的初步探討」。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至2000年10月28日。 |
| 王雷泉。「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協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聯合舉辦,2006年4月13日至18日。 |
| 王雷泉。「走出中國佛教教育困境芻議」。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王雷泉。「禪式教育的目的、方法及效果──以維摩經為例」。《2006年禪宗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7-204。2006禪宗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辦,2005年12月31日至2006年1月2日。 |
| 卡比辛(Chatsumam Kablisingh)。「佛教『自然生態保育』『之教育計劃」。《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卡比辛(Chatsumarn Kabilsingh)。「泰國的佛教教育問題」。《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204-209。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永東法師。「《勝鬘經》的生命教育意涵探討」。2008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辦,2008年11月28日至2008年11月30日。 |
| 印盛法師。「佛教的教育非常重要!」。2008佛教外語交流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佛教協會共同主辦;上海市佛教協會協辦;上海市玉佛禪寺承辦,2008年7月9日。http://www.wbf.net.cn/wbf/ztbd/2008fjwyjlh/fsft/4900.htm。 |
| 印盛法師。「對未來中國大陸佛教教育發展模式的探討」。2008佛教外語交流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佛教協會共同主辦;上海市佛教協會協辦;上海市玉佛禪寺承辦,2008年7月9日。http://www.wbf.net.cn/wbf/ztbd/2008fjwyjlh/jynr/4759.htm。 |
| 印隆法師。「試論《成佛之道》數位雙語科判——於數位時代之數位倫理觀與教育運用」。第八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與專業倫理」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向學法師。「談中國佛教僧伽教育」。兩岸第二屆佛學教育座談會,中華佛學研究所、大陸佛教協會合辦,民國92年9月7日至8日。 |
| 成中英。「禪悟與佛學對人性的教育」。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華梵大學、蓮華學佛園、教育部等,1999年7月10日至1999年7月13日。 |
| 朱斐。「普賢宏願可以充實現代教育與文化」。《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57-61。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朱際鎰。「從佛家教義和時代背景來談佛教教育」。《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88-90。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何錦燦。「覺之教育與現代社會教育的甦醒」。《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84):頁65-70。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4年7月16日至1994年7月20日。 |
| 伽爾德(Richard A Gard)。「現代佛教教育與人文科技」。《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84):頁5-7。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4年7月16日至1994年7月20日。 |
| 伽德爾(Richard A.Gard)。「佛教教育與生態倫理」。《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281。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吳仁牟。「文字般若之意境發引為環境教育之施設」。《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46-153。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吳水丕,何敬之。「禪修對于工業教育績效的影響」。《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177-191。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呂凱文。「佛教教育的次第與目的---從僧俗身份的區分與宗教職能的定位談起」。《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論文集》:28頁。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台灣宗教學會承辦,2004年12月3日至2004年12月4日。 |
| 呂勝強。「人間佛教的推廣教育」。《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二屆學術研討會》。(桃園縣:弘誓文教基金會,民90):頁57-74。第二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2001年3月31日至2001年3月31日。 |
| 呂勝強。「印順文教基金會之推廣教育」。第七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會議:新書發表會/印順導師思想研習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佛教弘誓學院承辦;新竹市法源講寺、財團法人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協辦,2008年5月31日至2008年6月1日。 |
| 呂愛華。「覺之教育與伊里亞斯(Norbert Elias)的社會規範理論」。《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298-315。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至2000年10月28日。 |
| 呂實強。「明末佛教人士『闢斥』天主教言論中──幾項對教育深具啓發性的主題」。《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50-61。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呂實強。「思益梵天所問經中對教育的啟發」。《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25-35。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90年7月25日至1990年7月29日。 |
| 宋光宇。「佛教辦大學的時代意義---回顧二十世紀宗教辦學傳統、前瞻廿一世紀世界文化思潮」。《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與當代世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頁。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與當代世界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山本栖寺,2003年9月16日至2003年9月17日。 |
| 宋明弘。「禪式創造力教育」。第七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國際禪友會主辦;華梵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原始生活教育學會協辦,2007年5月26日至2007年5月26日。 |
| 宋蘇沁(Sook Shin Sung)。「Means of Realizing Enlightened Education : A Systematic Way of Teaching Buddhism from Preschool to College =覺之教育──從學前到大學的教育體系」。《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520。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希拉衛馬拉(Madawala Seelawimala)。「援用佛教教育于其他學科教育」。《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280。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希拉衛瑪拉(Seelawimala Madawala)。「以佛教教育轉變人之氣質」。《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84):頁331-332。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4年7月16日至1994年7月20日。 |
| 李四龍。「佛教教育的學科設置和學制管理」。佛教教育研討會,蘇州西園寺,2000年3月6日至2000年3月7日。 |
| 李志夫。「台灣佛學教育的現况與發展」。慶祝印順導師百歲嵩壽「佛教文化與當代世界」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辦,2004年9月25日至2004年9月26日。 |
| 李志夫。「推行佛教國際傳播教育之實踐問題」。《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111-112。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李志夫。「試分析『覺之教育』之理念」。《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3-12。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至2000年10月28日。 |
| 李志夫。「論現代教育應對佛教教育之新反省」。《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09-110。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李亞白。「覺的教育之功能及如何推行覺之教育」。《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26-27。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李孟翰。「校園淨化理念芻議──兼論佛教叢林禪風與興學精神」。《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90-101。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90年7月25日至1990年7月29日。 |
| 李孟翰。「現代佛教教育與人文精神」。《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35-51。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李孟翰。「經師易得.人師難逢──佛教社會高等教育之師資與導師人才之培養」。《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63-174。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李孟翰。「點燈與傳燈者──試論佛教理想中的大學與教師」。《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35-148。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8年7月27日至1988年7月30日。 |
| 李宗明。「『教觀並重』對現代教育之啟發」。《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161-176。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李勝彰。「佛教的家庭教育」。2003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聯合主辦;台中市嗣雍齋國學研究社、母校普覺社、慈青社協辦,2003年10月25日至2003年10月26日。 |
| 李載昌。「佛教教育在現代社會之發展──成功的佛教教育之條件與方法」。《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41。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90年7月25日至1990年7月29日。 |
| 李載昌。「現代社會之佛教教育」。《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40-41。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李載昌。「現代韓國佛教教育之概况及其教育目的」。《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23。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杜松柏。「禪宗的教育法與現代教育法之比較」。《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42-45。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見達法師。「中道思想與生命教育之啟發」。2005年佛學與人生國際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人社院、通識教育中心、教職員工佛學社主辦;逢甲大學藝術中心、普覺佛學社、台中市嗣雍齋國學社協辦,2005年10月22日至2005年10月23日。 |
| 貝卻。「佛教教育兩個目標──修持心法達涅槃提升人間社會」。《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7-18。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8年7月27日至1988年7月30日。 |
| 貝卻。「現代南亞與東南亞佛教教育之基本概念」。《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21。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邢福泉。「佛教教育之推展與傳播」。《第一、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合刊》。(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1):頁105-106。第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2年12月18日至1982年12月19日。 |
| 邢福泉。「我國發展佛教教育應具之制度」。《第一、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合刊》。(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1):頁15-17。第一屆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1年12月19日至1981年12月20日。 |
| 那連。「佛教與現代教育」。《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73。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90年7月25日至1990年7月29日。 |
| 兩岸佛學教育交流座談會暨博覽會──迎向二十一世紀的佛學教育,1998年7月6日至12日。 |
| 周齊。「現代佛教與現代佛教教育芻議」。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周潤年。「論西藏的雙語教育」。2001年北京藏學討論會,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社會科學院,2001年7月24日至28日。 |
| 宗惇法師、德嘉法師、陳慶餘。「從佛教觀點探討生命教育靈修原則」。2008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辦,2008年11月28日至2008年11月30日。 |
| 宗舜。「近兩年來大陸佛教教育問題研究述評」。《鑑往知來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1-19。兩岸佛學教育現況與發展研討會,中華發展基金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1年11月10日至2001年11月11日。http://www.chibs.edu.tw/internet/chibs/straits/09.htm。 |
| 林中明。「禪理與管理──慧能禪修對企業教育與科技創新的啟示」。《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1-154。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主辦;華梵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原始生活教育學會、國際禪友會協辦,2003年6月28日至2003年6月28日。 |
| 林文琪。「身體知覺的開發——論禪修在審美教育中的功用」。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佛教與21世紀的展望,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蓮華學佛園、華梵文教基金會協辦,2002年7月6日至2002年7月8日。 |
| 林安梧。「『一本空明』:總體之源的場域覺醒──關於『覺』在教育中的作用」。《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51-61。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至2000年10月28日。 |
| 林崇安。「『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與方法」。《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143-148。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至2000年10月28日。 |
| 林惇益(Tony Prince)。「華嚴宗之『學』與『修』教育」。《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509。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林朝成。「臺灣佛教的環境教育──以臺南妙心寺為例」:頁159-181。第一屆臺灣儒制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臺灣文化研究中心。 |
| 林朝成。「覺之教育與轉化學習──以原始佛教為中心的探究」。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至2000年10月28日。 |
| 林端。「覺之教育與儒家倫理的『角色理論』」。《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266-282。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至2000年10月28日。 |
| 法真法師。「韓國曹溪宗的教育今昔發展」。第二屆比較宗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佛光大學主辦,98年6月9日至10日。 |
| 芬滋(Friedrich Fenze)。「奧國佛教教育之問題」。《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28-31。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邱兆偉。「佛像藝術與教育功能」。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華梵大學、蓮華學佛園、教育部等,1999年7月10日至1999年7月13日。 |
| 邱敏捷。「佛教教育現代化的意義與內涵」。《一九九一年佛光山佛教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高雄縣:佛光,民81):頁345-353。1991佛光山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佛光山文教基金會,1991年1月1日至1991年1月5日。 |
| 金容彪。「從禪宗立場、法門及成果探討其教育的人間性」。《2006年禪宗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禪宗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辦,2005年12月31日至2006年1月2日。 |
| 俞學明。「佛教教育和當代佛教的發展——“在世間”和“為世間”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70-85。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衍空法師。「“緣起的生命教育”與“生命定向”增進計劃」。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協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聯合舉辦,2006年4月13日至18日。 |
| 唐明邦。「巍隆大道,恢弘如來家業──新時期佛教教育芻議」。佛教教育研討會,蘇州西園寺,2000年3月6日至2000年3月7日。 |
| 悟觀法師。「天臺依定修心教育法」。天臺學會第四屆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華梵大學主辦,2001年9月28日至2001年9月28日。 |
| 海覺法師。「“人間佛教”與21世紀教育融合的意義」。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協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聯合舉辦,2006年4月13日至18日。 |
| 「般若妙慧對教育之啟導」。《天台學會研討會專輯. 第二屆》。(台北縣:原泉,民85)。第二屆天台學會研討會。 |
| 袁德星。「佛教推廣教育與傳播活動及其有關傳播教育之研究」。《第一、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合刊》。(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1):頁107-109。第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2年12月18日至1982年12月19日。 |
| 馬遜。「佛教教育與未來學」。《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344-351。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馬遜。「論楞嚴經聞性法門證圓通與心性教育」。《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84):頁336。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4年7月16日至1994年7月20日。 |
| 馬遜。「覺之教育的功能與時代意義」。《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62-71。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至2000年10月28日。 |
| 馬遜。「覺之教育理念與實踐」。《亞洲宗教與高等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頁21-26。亞洲宗教與高等教育國際學術會,佛光山大學;南華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1996年11月1日至1996年11月3日。 |
| 高明士。「唐代敦煌的教育」。《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1991)。敦煌學國際研討會。 |
| 高柏園。「中國人文教育的教育理念──以中國佛教為中心之討論」。《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84):頁98-105。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4年7月16日至1994年7月20日。 |
| 高柏園。「佛教教育中的終極關懷與現實關懷」。《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36-47。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90年7月25日至1990年7月29日。 |
| 高柏園。「論佛教生命教育的根本精神與現代意義」。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佛教與21世紀的展望,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蓮華學佛園、華梵文教基金會協辦,2002年7月6日至8日。 |
| 高柏園。「論佛教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24-34。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日。 |
| 高柏園。「論佛教藝術教育的根本精神與現代意義」。《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2002):頁206-211。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蓮華學佛園、華梵文教基金會協辦,2002年7月6日至8日。 |
| 高柏園。「覺之教育的理論根據及治療意義」。《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190-206。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至2000年10月28日。 |
| 「高等教育與佛教教育的互助發展」。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6/index.html |
| 唯慈法師。「覺之教育的實施」。《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18-19。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常慈法師。「天臺教觀與抒發覺性教育」。天臺學會第四屆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華梵大學主辦,2001年9月28日至2001年9月28日。 |
| 康素華。「近代中國的世俗化與佛教教育思想的變革」。《第十三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台中市:慈光圖書館,民91)。第十三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
| 張化平,靜緣。「關於新世紀佛教教育事業發展的思考」。佛教教育研討會,蘇州西園寺,2000年3月6日至2000年3月7日。 |
| 張少雄。「佛教慧學對現代大學教育中人格教育的作用」。兩岸佛教學術研究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3年10月18日至2003年10月19日。 |
| 張廷榮。「由唯識心理教育論唯物主義之違反中國教育原理」。《第一、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合刊》。(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1):頁93-94。第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2年12月18日至1982年12月19日。 |
| 張美鈴。「禪與兒童讀書會管理」。《第四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9-178。第四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2001年3月10日至2001年3月10日。 |
| 張清泉。「儒佛的生命觀與生命教育」。2003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聯合主辦;台中市嗣雍齋國學研究社、母校普覺社、慈青社協辦,2003年10月25日至2003年10月26日。 |
| 張清泉。「壇經與生命教育(暫定)」。2007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佛法、科學與生命教育,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職員工佛學社主辦;逢甲大學普覺佛學社、台中市嗣雍齋國學社、中華民國中宗社、逢甲經濟人協會、台中市慈光圖書館、廖英鳴文教基金會協辦,2007年11月17日至2007年11月17日。 |
| 張麗堂。「從廣播電視之宗教節目談佛教傳播教育之推廣」。《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113-119。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強俄巴.次央。「簡述西藏婦女對古代教育的貢獻」。2001年北京藏學討論會,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社會科學院,2001年7月24日至2001年7月28日。 |
| 惟善法師。「走向世界的中國佛教教育」。2008佛教外語交流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佛教協會共同主辦;上海市佛教協會協辦;上海市玉佛禪寺承辦,2008年7月9日。http://www.wbf.net.cn/wbf/ztbd/2008fjwyjlh/fsft/4932.htm。 |
| 理光法師。「天臺止觀抒發覺性教育之探討」。天臺學會第四屆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華梵大學主辦,2001年9月28日至2001年9月28日。 |
| 許世卿。「從覺之教育看技職教育之發展」。《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192-203。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許國宏。「從覺之教育略論美育的內涵及其重要」。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華梵大學、蓮華學佛園、教育部等,1999年7月10日至1999年7月13日。 |
| 許國宏。「試從天臺止觀略論『覺之教育』之內涵」。《天臺學會第三屆研討會專輯》:頁15-20。天臺學會第三屆研討會,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蓮華學佛園協辦,1998年5月9日至1998年5月9日。 |
| 許鶴齡。「《百喻經》之哲學諮商與生命教育之應用」。《2008宗教經典詮釋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宗教經典詮釋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真理大學宗教系主辦,2008年5月23日至2008年5月24日。 |
| 許鶴齡。「由善財五十三參之人文關懷與哲學向度闡釋佛教的品格教育」。第二屆比較宗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佛光大學主辦,98年6月9日至10日。 |
| 許鶴齡。「禪宗哲學諮商與生命教育──『迷時師度,悟時自度』」。第十一屆輔大人大哲學論壇:哲學思辨與跨界對話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哲學系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協辦,2008年5月2日至2008年5月3日。 |
| 郭冠廷。「『人間佛教』與『人間大學』芻議」。《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與當代世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頁。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與當代世界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山本栖寺,2003年9月16日至2003年9月17日。 |
| 郭冠廷。「人間佛教的教育思想」。《2002佛學研究研討會論文集》:頁169-188。2002佛學研究研討會,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4月16日至2002年4月17日。 |
| 郭朝順。「從自覺與覺他之雙迴向論『覺之教育』的實踐與完成」。《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283-297。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至2000年10月28日。 |
| 郭憐妙。「佛教教育推廣普度與傳播方法」。《第一、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合刊》。(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1):頁117-118。第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2年12月18日至1982年12月19日。 |
| 郭憐妙。「開展佛教傳播教育之研究」。《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123-127。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郭憐妙。「歷屆佛教教育研討會『佛教傳播教育』之回顧與前瞻」。《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73-177。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陳仁眷。「佛教的人文教育──覺性教化解惑開慧論」。《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316-332。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陳仁眷。「佛教教育與人文思想的教育精神」。《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53-58。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陳元音。「大學研究所實施『覺之教育』的實例」。《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515。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陳元音。「高等教育中實施佛教教育之意義──以華梵人文科技學院為例」。《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84):頁329。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4年7月16日至1994年7月20日。 |
| 陳由斌。「談佛教的教育與修行」。《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205-242。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23日。 |
| 陳秀慧。「佛教心智教育研究初探」。《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35-49。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陳明。「印度古代佛教醫學教育略論」。佛教教育研討會,蘇州西園寺,2000年3月6日至2000年3月7日。 |
| 陳旻志。「《洛陽伽藍記》與文化人格的美學教育」。第十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4年11月25日至2004年11月26日。 |
| 陳星橋。「開創21世紀我國佛教教育的新局面」。佛教教育研討會,蘇州西園寺,2000年3月6日至2000年3月7日。 |
| 陳柏達。「佛教教育的特徵與現代生活的關係」。《世界佛教青年會一九八五年學術會議實錄》。(高雄市:佛光,民75)。世界佛教青年會學術會議,佛光山,1985年7月28日至1985年8月2日。 |
| 陳美華。「從佛教大學的創校理念探討佛教興學的時代意義」。《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論文集》:9頁。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台灣宗教學會承辦,2004年12月3日至2004年12月4日。 |
| 陳娟珠。「以教育學闡述轉識熏習──本性住種、習所成性」。《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02-108。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90年7月25日至1990年7月29日。 |
| 陳娟珠。「唯識熏習在教育上之啓導」。《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32-42。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8年7月27日至1988年7月30日。 |
| 陳娟珠。「現代佛教興學的意義」。《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54-158。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陳娟珠。「略述佛教推廣教育之普遍與傳播之方法」。《第一、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合刊》。(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1):頁116。第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2年12月18日至1982年12月19日。 |
| 陳娟珠。「普遍開展佛教之傳播教育」。《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120-122。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陳迺臣。「分析哲學與佛教教育」。《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47-48。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陳迺臣。「談佛教教育內容及方法之研究」。《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40-142。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1日。 |
| 陳堅。「論佛的教育思想」。第七次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2003年7月22日至23日。 |
| 陳進國。「臺灣當代佛教的『教育事業』略論」。第三屆臺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慈光禪學研究所、中華禪淨協會,2002年10月20日。 |
| 陳瑞華。「佛教梵唄教育之科學觀」。《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68-174。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陳錫琦。「佛校對眾生之教化──男女教育之探討」。《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333-343。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陳錫琦。「佛教淨土法門的生死教育理論與實務之研究」。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華梵大學、蓮華學佛園、教育部等,1999年7月10日至1999年7月13日。 |
| 陳錫琦。「佛教禪宗生命教育之研究——以六祖壇經為對象」。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佛教與21世紀的展望,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蓮華學佛園、華梵文教基金會協辦,2002年7月6日至2002年7月8日。 |
| 陳錫琦。「覺之教育之實驗與反影之研究──以華梵大學『覺智與人生』課程為例」。《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107-142。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至2000年10月28日。 |
| 陳錫琦。「覺之教育與自我成長之探討」。《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84):頁54-64。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4年7月16日至1994年7月20日。 |
| 陳繼東。「清未佛教教育興起的背景(提綱)--以祗垣精舍為例--」。佛教教育研討會,蘇州西園寺,2000年3月6日至2000年3月7日。 |
| 陳鐘恩。「略論舉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倫理方面教育觀」。《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90-96。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陳鐘恩。「覺之教育與人生」。《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205-209。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麻天祥。「廟產興學中的吳越佛教」。首屆吳越佛教文化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杭州市佛教協會、杭州市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研究會主辦;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協辦,2003年9月26日至27日。 |
| 麻天祥。「廟產興學及中國佛學現代教育之緣起」。兩岸佛教學術研究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3年10月18日至19日。 |
| 凱馬巴利法師。「泰國的佛教教育」。《世界佛教僧伽會第七屆大會會議實錄》。(世界佛教僧伽會秘書處,2000)。世界佛教僧伽會第七屆大會。 |
| 彭震球。「六祖壇經所啟示的自我教育」。《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59-68。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彭震球。「現代教育與唯識學」。《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23-29。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景遷。「佛教教育的時機和挑戰」。《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254-258。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游祥州。「禪茶與生命教育」。第五屆生命關懷教育學術研討會──發展多元整合的全人教育,萬能科技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子計畫九「發展整合功能的全人教育」主辦;中華生死學會、國寶企業集團、中華人文展望學會協辦贊助,2007年5月26日至2007年5月26日。 |
| 程光裕。「如何推廣佛教傳播教育與人才之培育」。《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101-102。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程兆熊。「一個農民的禪學教育精神」。《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64-78。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華方田。「中道理念與現代佛教教育」。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華靈。「情報化社會와佛敎敎育」。《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93-100。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超明法師。「中國佛教的教育應是科技的多元的」。2008佛教外語交流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佛教協會共同主辦;上海市佛教協會協辦;上海市玉佛禪寺承辦,2008年7月9日。http://www.wbf.net.cn/wbf/ztbd/2008fjwyjlh/jynr/4809.htm。 |
| 黃俊威。「原始佛教『論阿毘達摩論』的教育方式——以《中阿含經》的《牛角娑羅林經》作為討論的中心」。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佛教與21世紀的展望,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蓮華學佛園、華梵文教基金會協辦,2002年7月6日至2002年7月8日。 |
| 黃夏年。「佛教教育與學術研究淺議」。《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204-211。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黃夏年。「當代中國佛教教育三題」。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黃淼基、陳旺德。「落實『覺之教育』的平衡計分卡系統」。《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5-308。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主辦;華梵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原始生活教育學會、國際禪友會協辦,2003年6月28日至2003年6月28日。 |
| 黃淼基。「『覺之教育』在物理教學上的體現」。《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385-407。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塔瑪(Stella Tamang)。「尼泊爾的佛教教育與社會」。《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楊汝舟。「從佛學論人性之尊嚴對現代教育之我見」。《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05-108。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楊宗漢。「『覺之教育』的實踐與實際」。《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45-48。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楊笑天。「今後中國佛教教育及研究事業應該注意的二三問題」。兩岸佛教學術研究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3年10月18日至2003年10月19日。 |
| 楊曾文。「21世紀兩岸社會與佛教的發展」。兩岸第二屆佛學教育座談會,中華佛學研究所、大陸佛教協會合辦,民國92年9月7日至8日。 |
| 楊曾文。「從中國佛教在北傳佛教中的地位看當代中國的佛教教育」。佛教教育研討會,蘇州西園寺,2000年3月6日至2000年3月7日。 |
| 楊曾文。「新世紀的佛教教育」。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楊維中。「禪悟與佛教教育」。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楊啓杰,葉晉利。「『覺之教育』理念在工業設計專業教育中實踐研究」。《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84):頁299-320。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4年7月16日至1994年7月20日。 |
| 聖印法師。「佛教教育對人類和諧幸福之貢獻」。《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8-15。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聖凱。「佛教:一種幸福觀的教育」。《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11-23。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聖凱。「當前發展佛教教育的“盲點”與“偽問題”」。《佛教與現代化:太虛法師圓寂六十周年紀念文集. 上》。(北京:宗教文化,2008)。佛教與現代化:紀念太虛大師圓寂60周年研討會,,2007年10月14日至15日。 |
| 葉明媚。「梵唄在佛教修行中之教育意義」。《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48-61。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90年7月25日至1990年7月29日。 |
| 葉晉利。「論『覺之教育』理念在大學生活中之實踐」。《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408-419。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23日。 |
| 董承文。「儒佛思想互相發揮之教育論」。《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290-312。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試從天台止觀略論覺之教育之內涵」。《天台學會研討會專輯. 第三屆》。(台北市:原泉,民88)。第三屆天台學會研討會。 |
| 道堅法師。「做好佛教教育工作 促進和諧社會發展」。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協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聯合舉辦,2006年4月13日至18日。 |
| 達義法師。「發展佛教 教育為本」。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協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聯合舉辦,2006年4月13日至18日。 |
| 達慧法師。「21世紀佛教教育之展望」。兩岸第二屆佛學教育座談會,中華佛學研究所、大陸佛教協會合辦,民國92年9月7日至8日。 |
| 雷蒙。「苦諦與醫師之教育:以佛學的觀點透視醫學教育」。《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24。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90年7月25日至1990年7月29日。 |
| 熊琬。「唯識熏習說對心理教育及心力發展之貢獻」。《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58-63。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熊琬。「論儒佛教育特質及其時代意義」。《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97-101。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蒯宏通。「略論導師制度在佛教高等教育院校實施前之準備」。《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75-177。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蒯通林,路統信。「佛教叢林教育與自然保護」。《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62-171。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8年7月27日至1988年7月30日。 |
| 寬運。「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59-69。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慧開法師。「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啟示」。《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美國西來大學主辦,2001年1月9日至2001年1月9日。 |
| 慧寬。「佛教信眾教育探討——以佛光山在臺灣地區的信眾教育為例」。《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266-273。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歐那隆。「泰國的佛教教育」。《世界顯密佛學會議實錄》。(高雄市:佛光,民77):頁546。世界顯密佛學會議,中華漢藏文化協會、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86年12月26日至1986年12月30日。 |
|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幾點意見」。佛教教育研討會,蘇州西園寺,2000年3月6日至2000年3月7日。 |
| 蔡伯郎。「臺灣現今有關佛教辦學理念之現況與前瞻訪談錄」。兩岸佛教學術研究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3年10月18日19日。 |
| 蔡伯郎。「談漢傳佛教教育之次第與制度化」。兩岸第二屆佛學教育座談會,中華佛學研究所、大陸佛教協會合辦,民國92年9月7日至8日。 |
| 蔡傳暉。「覺之教育在科技中之實踐」。《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45-152。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鄭正慶。「覺之教育對於人文與現代教育的關懷」。《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2002):頁187-205。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佛教與21世紀的展望,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蓮華學佛園、華梵文教基金會協辦,2002年7月6日至2002年7月8日。 |
| 鄭琳。「佛教教育與人文精神──禪宗六祖與壇經的見證」。《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79-85。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鄧子美。「抓住龍頭,建沒合理的佛教人才培養、使用、流動機制——中佛協三個文件有關條款與佛教教育關鍵問題析」。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曉雲法師。「『覺之教育』慧命開拓論」。《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3-7。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曉雲法師。「佛教教育原理」。《第一、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合刊》。(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1):頁3-7。第一屆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1年12月19日至1981年12月20日。 |
| 曉雲法師。「般若淨化之覺性教育」。《第一、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合刊》。(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1):頁75-79。第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2年12月18日至1982年12月19日。 |
| 曉雲導師。「佛教社會高等教育之意義與目標」。《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3-18。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曉雲導師。「佛教對現世教育之關懷──後現代教育之研議與關照」。《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377-384。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蕭振邦。「覺之教育的一個價值倫理學向度的反思」。《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316-337。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至2000年10月28日。 |
| 蕭麗華。「佛教教育與現代社會倫理」。二十一世紀人文社會與倫理發展學術研討會,元智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2005年6月3日。 |
| 賴賢宗。「音樂曼陀羅與覺之教育」。第三屆曉雲法師思想行誼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大學曉雲法師研究中心所承辦,2007年10月13日至2007年10月14日。 |
| 賴賢宗。「覺之教育與人文精神」。《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30-50。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至2000年10月28日。 |
| 「禪與教育」。《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民92)。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主辦。 |
| 謝力中。「如何將佛教精神注入科技教育中」。《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207-208。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8年7月27日至1988年7月30日。 |
| 謝力中。「佛教教育科學化」。《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38-139。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謝力中。「佛教影響應介入世界各國教育俾其普渡眾生」。《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27-28。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韓廷傑。「學習中國佛學院的辦學經驗做好西園寺的佛教教育」。佛教教育研討會,蘇州西園寺,2000年3月6日至2000年3月7日。 |
| 簡岫峨。「《維摩詰經》的教育思想」。《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243-269。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23日。 |
| 繼仁法師(Ven Jit Ren)。「Brief Introduction of Malaysia Buddhist Education = 馬來西亞佛教教育簡介」。第九屆釋迦提達國際佛教女性研討會--全球多元文化社會中的佛教女性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十五碑佛寺主辦;馬佛青總會、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佛教弘法會、甲洞只園、金剛乘總會、佛友聯誼會、檀香寺、修成林佛教寺院協辦,2006年6月17日至2006年6月21日。 |
| 蘇瑩輝。「佛教之孝道思想與倫理教育」。《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20-22。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蘇瑩輝。「敦煌藝術與佛教美術教育之回顧與前瞻」。《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29-137。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覺全上座。「越南佛教教育形成與發展方向」。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覺培法師。「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為例」。《第五屆「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民93)。第五屆「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佛教弘誓學院聯合主辦,2004年4月24日至2004年4月25日。 |
| 釋仁朗。「覺性開展之人格教育對現今教育之增益」。《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13-115。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釋仁隱。「般若教化是實踐之覺性教育」。《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86-89。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釋永本。「佛光山的人間事業---以社會教育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2002):頁27頁。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佛教研究中心;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2003年5月3日至2003年5月3日。 |
| 釋地藏。「佛法教育對淨化社會人心之啓示」。2007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佛法、科學與生命教育,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職員工佛學社主辦;逢甲大學普覺佛學社、台中市嗣雍齋國學社、中華民國中宗社、逢甲經濟人協會、台中市慈光圖書館、廖英鳴文教基金會協辦,2007年11月17日至2007年11月17日。 |
| 釋如悟。「禪定修學對人性道德教育之價值」。《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47-159。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90年7月25日至1990年7月29日。 |
| 釋如瑞。「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修學體的建設與反思》:頁83-110。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3/index.html。 |
| 釋宏一。「覺性教育於現時代之啟示」。《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49-52。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釋見桅。「佛法與生命教育之介說」。2003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聯合主辦;台中市嗣雍齋國學研究社、母校普覺社、慈青社協辦,2003年10月25日至2003年10月26日。 |
| 釋見晨。「菩薩道思想的形成對生命教育之啟迪」。2007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佛法、科學與生命教育,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職員工佛學社主辦;逢甲大學普覺佛學社、台中市嗣雍齋國學社、中華民國中宗社、逢甲經濟人協會、台中市慈光圖書館、廖英鳴文教基金會協辦,2007年11月17日至2007年11月17日。 |
| 釋昭慧。「佛法與生命教育---怎樣做個快樂的平凡人?」。《生命學與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生命與教育的對話》。(台北市:崇佑企專,2001):頁81-104。生命學與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生命與教育的對話,崇右企業管理專科學校;東森電視台、中台文教基金會、靈鷲山佛教基金會;基隆市政府、普賢文教基金會、中國人權協會,2001年3月28日至2001年3月28日。 |
| 釋修慈。「修習『覺觀自在』-以調攝身為佛教心理教育之重心」。《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33-34。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釋修慈。「強調環境教育並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72-175。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8年7月27日至1988年7月30日。 |
| 釋修慈。「覺性智慧自我教育影響社會安和福祉」。《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49-52。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釋悟觀。「止觀善巧安心之心靈教育」。《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84):頁216-231。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4年7月16日至1994年7月20日。 |
| 釋真彬。「戒定慧三學是終生教育」。《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34-39。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釋曼陀羅(Man Da La Thich)。「佛教教育之道」。《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278。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釋清德。「近人對臺灣佛教教育的探討」。《一九九一年佛光山佛教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高雄縣:佛光,民81):頁337-344。1991佛光山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佛光山文教基金會,1991年1月1日至1991年1月5日。 |
| 釋淨因。「從對傳統辦學指導思想之反思 -- 談佛教教育的未來」。佛教教育研討會,蘇州西園寺,2000年3月6日至2000年3月7日。 |
| 釋理光。「般若禪行對心靈教育之研究」。《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80-87。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8年7月27日至1988年7月30日。 |
| 釋理光。「唯識『轉識熏習』之教育功用」。《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64-67。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釋惠敏。「21世紀社會變遷與漢傳佛教教育之發展」。兩岸第二屆佛學教育座談會,中華佛學研究所、大陸佛教協會合辦,民國92年9月7日至8日。 |
| 釋惠謙。「從『佛教大學國際協會』的成立看佛教教育的未來展望《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86-92。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釋湛如。「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總結發言」。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釋傳印。「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235-239。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釋聖玄。「高等教育與佛教教育互助發展之困境及其因應之道——以臺灣地區為例」。《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259-265。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釋慧空(Karma Lekshe Tsomo)。「開發中國家婦女的佛教教育」。《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277。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釋慧開。「佛教生死輪迴觀的意義探索---一個生命教育觀點的現代詮釋」。《「宗教與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宗教與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宗教系;臺灣宗教學會,2003年11月15日至2003年11月16日。 |
| 釋慧嚴。「日治時代的臺灣佛教教育成果」。《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2002):頁26-42。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佛教與21世紀的展望,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蓮華學佛園、華梵文教基金會協辦,2002年7月6日至2002年7月8日。 |
| 釋曉雲。「中國禪之教育說」。《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民92)。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主辦。 |
| 釋曉雲。「覺性教育文化:二十一世紀將放燦焯朝霞」。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華梵大學、蓮華學佛園、教育部等,1999年7月10日至1999年7月13日。 |
| 釋濟群。「我理想中的佛教教育」。佛教教育研討會,蘇州西園寺,2000年3月6日至2000年3月7日。 |
| 釋覺啟,釋妙曜,釋妙憫,釋有德。「從佛教多元弘傳回顧佛教教育的發展」。《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145-148。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釋續慧。「從『實相原理論』覺性教育對人性之善導」。《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02-104。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釋續慧。「發揚般若妙慧對現代覺性教育之培養」。《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53-56。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觀成法師。「令大乘佛教典籍教育普遍化」。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協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聯合舉辦,2006年4月13日至18日。 |
【僧伽教育】 |
| 本覺法師。「韓國比丘尼僧伽之教育」。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正慈。「現代僧伽教育之現狀與展望」。《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139-144。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永本法師。「佛光山尼眾教育的現況與發展」。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江燦騰。「20世紀台灣尼眾教育的歷史觀察」。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自鼐法師。「選擇與詮釋──香光尼眾佛學院僧教育現況與展望」。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尕藏加。「藏傳佛教寺院教育的發展歷史及其特徵」。兩岸佛教學術研究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3年10月18日至2003年10月19日。 |
| 宋立道。「關於佛教僧伽教育」。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李玉珍。「齋姑與尼僧教育資源之比較」。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見咸法師。「台灣佛教女性宗教師的繼續學習」。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貝卻(Heinz Bechert)。「僧伽制度之教育與戒律」。《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282。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周潤年。「試論藏傳佛教寺院教育的特色及其作用」。《第一屆兩岸西藏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屆兩岸西藏學研討會,淡江大學西藏研究中心主辦,2006年6月9日至2006年6月10日。 |
| 果光法師。「悲願傳承──法鼓山尼僧教育之回顧與展望」。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林端。「信仰、知識與生活:香光尼僧教育與台灣社會」。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松金公正。「日據時期日本佛教在臺灣推行之教育事業——以培養僧侶機構為中心」。《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2002)。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佛教與21世紀的展望,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蓮華學佛園、華梵文教基金會協辦,2002年7月6日至2002年7月8日。 |
| 法喜法師。「當代南傳佛教比丘尼僧團的發展」。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恆清法師,慧空法師,林端。「綜合座談:全球化下佛教尼僧教育之未來」。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悟因法師。「尼僧伽教育的綱領──依法住、依律住」。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悟因法師。「論台灣僧伽教育的發展」。兩岸佛教慈善志業論壇暨教團、教理、教史學術研討會,中國佛教會主辦,臺灣各縣、市佛教會協辦,2008年7月12日至13日。 |
| 「泰國的僧伽教育」。《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六屆大會會議實錄》。(世界佛教僧伽會秘書處,1995)。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六屆大會。 |
| 真願法師。「芳蓮尼師對馬來西亞“檳城”佛教教育之貢獻、發展與成果」。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張弓。「公元九、十世紀敦煌的寺學教育及其儒經讀本」。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佛教與21世紀的展望,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蓮華學佛園、華梵文教基金會協辦,2002年7月6日至2002年7月8日。 |
| 張玉玲。「論臺灣尼眾英文教育之本質與未來」。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清叡長老。「關於二十一世紀的培養僧伽」。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淨心長老。「二十一世紀佛教僧伽教育的願景」。世界佛教華僧會僧伽教育研討會,2000年8月5日。 |
| 許明銀。「西藏寺院的修學過程與教學制度」。《世界顯密佛學會議實錄》。(高雄市:佛光,民77)。世界顯密佛學會議,中華漢藏文化協會、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86年12月26日至1986年12月30日。 |
| 陳玉女。「台灣尼僧的社會參與──以香光尼僧團佛學研讀班為例」。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粘凱蒂。「魏晉南北朝的佛教寺院教育」。第八屆「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高雄道德院、文山教育基金會、如實佛學研究室主辦,2005年11月19日至2005年11月21日。 |
| 惠空法師。「當前僧伽教育的內涵」。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協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聯合舉辦,2006年4月13日至18日。 |
| 菩提比丘。「現今的比丘尼教育:將挑戰視為轉機」。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楊美美。「南普陀寺對僧伽教育的貢獻」。台灣淨土藝術研討暨展覽會,中華慧炬佛學會、逢甲大學主辦,2004年10月16日至2004年10月17日。 |
| 「僧伽教育面對時代的挑戰」。《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六屆大會會議實錄》。(世界佛教僧伽會秘書處,1995)。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六屆大會。 |
| 嘉光上座。「關於培養二十一世紀僧伽的構想」。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圖丹.丘准法師。「西方出家尼師的佛教教育」。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慧空法師。「在靈修村莊中的佛教女性與社會變遷」。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慧嚴法師。「一九四五年前台灣尼僧教育實況」。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蔣巴.卻准法師。「西方尼僧的必要條件:佛教女性人權的觀察」。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靜光法師。「新時代的越南佛教教育」。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羅希瑞。「佛教寺院教育的宗旨與目標」。《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24-125。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寶成法師。「尼僧院簡史概介並特舉菩提法林」。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香光尼僧團.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艋舺龍山寺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承辦;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定慧學苑.養慧學苑.安慧學苑.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協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覺真。「言為人師 行為世範——僧伽教育中的律儀教育瑣談」。《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230-234。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釋本覺。「克服傳統與改變未來:韓國比丘尼的教育改革」。第七屆國際佛教婦女會議,國際佛教婦女協會、華梵大學主辦;台大佛學研究中心、華梵文教基金會、菩提文教基金會、蓮花學佛園、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協辦,2002年7月11日至2002年7月18日。 |
| 釋宏律。「僧教育漫談」。佛教教育研討會,蘇州西園寺,2000年3月6日至2000年3月7日。 |
| 釋聖凱。「二十一世紀僧教育構想」。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釋濟群。「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教育制度」。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闞正宗。「台灣戰後二十年間僧侶辦學運動的意義及影響」。《第三屆台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灣佛教發展研究之時代意義》。(台中縣太平市:慈光禪學研究所,2002)。第三屆台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 |
| 闞正宗。「臺灣戰後二十年間僧侶辦學運動的意義及影響」。第三屆臺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慈光禪學研究所、中華禪淨協會,2002年10月20日。 |
【教學、課程】 |
| Honzo Onoda。「Some Topics on the Curriculum of Tibetan Monastic Universities」。《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九龍:法住,1990)。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香港法住學會主辦,1989年12月27日至31日。 |
| 尤莎。「建議華梵工學院多設女子佛教教育課程」。《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10-111。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8年7月27日至1988年7月30日。 |
| 王惠雯。「靜坐在通識教育課程中的設計、應用與發展」。《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79-386。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主辦;華梵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原始生活教育學會、國際禪友會協辦,2003年6月28日至2003年6月28日。 |
| 王惠雯。「藏語文綫上教學模式之分析與探究」。曉雲法師思想行誼研討會暨第十三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華梵文教基金會主辦;蓮華學佛園、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元亨佛學院、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所協辦;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承辦,2006年10月13日至2006年10月15日。 |
| 王寶珍(釋覺啟)。「『獨處』教學在禪門教育的實踐意義」。第二屆比較宗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佛光大學主辦,98年6月9日至10日。 |
| 卡比辛。「泰國兩所佛教大學的教育制度在──課程方面」。《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59。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正慈法師。「現代僧伽教育現狀的反思與展望」。兩岸佛教學術研究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3年10月18日至2003年10月19日。 |
| 多識.洛桑圖丹瓊排(多識活佛)。「談藏傳佛教培養人才的模式」。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18日。 |
| 成一法師。「佛教教育的學制與課程內容之探討」。《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35-137。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伽爾德(Richard A. Gard)。「佛學研究在大學課程之地位」。《第一、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合刊》。(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1):頁27-28。第一屆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1年12月19日至1981年12月20日。 |
| 李孟翰。「現代佛教學院課程之厘訂與師資培育芻議」。《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43-149。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貝卻(Heinz Bechert)。「西方大學的(佛教研究)課程──以德國奧地利為例」。《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84):頁330。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4年7月16日至1994年7月20日。 |
| 周耿生,方麗娟。「禪與潛在課程」。《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59-368。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主辦;華梵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原始生活教育學會、國際禪友會協辦,2003年6月28日至2003年6月28日。 |
| 金永斗。「大學課程中佛教教育的方向和實際」。《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168-179。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恰伯。「夏威夷大學佛學研究博士班新課程」。《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60。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張廷榮。「『佛教教育之課程及教學方法』意見」。《第一、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合刊》。(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1):頁29-32。第一屆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1年12月19日至1981年12月20日。 |
| 淨因,張淇。「漢地佛教院校課程設置調研報告」。《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149-160。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陳元音。「如何在工學院課程中實施佛教教育」。《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12-121。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8年7月27日至1988年7月30日。 |
| 陳兵。「從〈禪門鍛鍊說〉看禪宗的教學法」。「菩提達摩與禪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廣州市華林禪寺、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主辦;《中國民族報.宗教週刊》協辦,2006年6月28日至2006年6月30日。 |
| 陳秀蓉。「葛印卡內觀禪修十日課程的心理健康研究」。《2007年台灣宗教學會年會暨「宗教比較視野:宗教研究全球化與在地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2007年台灣宗教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會議「宗教比較視野:宗教研究全球化與在地化」,台灣宗教學會主辦,2007年7月1日至2007年7月2日。 |
| 陳昭儀。「慈濟人文課程與生命教育」。《2002生命教育與終身學習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民國原始生活教育學會,2002):頁43-50。2002生命教育與終身學習研討會。 |
| 陳英善、黃健原。「以天臺禪觀的理論為基礎探討校園禪修課程的開展──以法鼓山現行北海岸校園禪修的發展為例」。第二屆法華思想與天台佛學研討會,台北大學東西哲學與詮釋學中心、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台北大學中文系主辦,2005年12月10日至2005年12月10日。 |
| 曾煥棠。「護生對生死學課程內容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主辦;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協辦,2001年10月13日至2001年10月14日。 |
| 廖俊裕。「作為通識課程情意教育的『佛教概論』」。《大專院校通識教育情意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50-65。大專院校通識教育情意教學研討會,大葉大學主辦,2004年5月21日至2004年5月21日。 |
| 廖英如。「下密院儀軌音樂課程探究」。《「南山佛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北縣:南山放生寺;如實佛學研究室,2008)。2008年南山佛教文化研討會,南山放生寺、如實佛學研究室主辦,2008年10月4日至2008年10月5日。 |
| 蔡耀明。「『佛教禪定學』課程設計」。《宗教課程規畫與教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市:政治大學文學院宗教研究中心,1999):頁1-17。宗教課程規畫與教學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宗教研究中心主辦,1999年4月17日。 |
| 蔡耀明。「『佛學概論』課程之研發」。人文學程之設計與開發研討會,台灣大學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人文分項.東亞經典與文化學程之設計與開發主辦,2006年5月20日。 |
| 蕭百興。「『深度人文空間』的『原點』紮根──建築基礎設計課程的『覺之教育』實踐」。《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163-189。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 |
| 釋自正。「佛教電子資源利用教育課程設計」。《佛教資料電子化研討會實錄》:頁70-80。佛教資料電子化研討會,中國圖書館學會;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1999年6月29日至1999年6月29日。 |
| 釋惠敏。「資訊時代之佛教教育課程規劃初探:以中華佛學研究所『佛學資訊組』課程規劃草案為例」。《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26日)》。(台北縣: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年8月26日至27日。 |
| 釋惠敏。「禪定課程與通識教育」。《亞洲宗教與高等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高雄縣:佛光山大學,1996):頁193-203。亞洲宗教與高等教育國際學術會,佛光山大學;南華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1996年11月1日至1996年11月3日。 |
【教材/教科書】 |
| 王順民。「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社會教化的比較性論述---以天主教倫理教育補充讀物和佛教慈濟功德會靜思語教學故事為例」。《跨世紀宗教與心靈改革》:頁153-202。跨世紀宗教與心靈改革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5月9日至1999年5月10日。 |
| 王聯章。「現代佛教教育中教材的重要性——從“藏要”談到“大藏經選要”」。《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161-167。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張雲凱。「巴利語教材之陳述式比較研究」。第一屆宗教與佛學論文研討會,南華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辦,1997年6月21日至22日。 |
【佛學院所】 |
| 何肇喜。「佛教大學建築之新方向」。《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98-100。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 性廣法師。「大學院校禪修教學之理念與內涵」。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協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聯合舉辦,2006年4月13日至18日。 |
| 淵博法師。「兩岸佛學院教育之展望」。兩岸佛教學術研究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3年10月18日至2003年10月19日。 |
| 陳延輝。「佛教工技學院之人文教育的促進」。《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24-132。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8年7月27日至1988年7月30日。 |
| 黃國清。「佛學研究所教學經驗分享」。《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論文集》:2頁。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台灣宗教學會承辦,2004年12月3日至2004年12月4日。 |
| 劉仲宇。「宗教系所與神學院、佛學院及道學院關係之討論」。《「宗教學與宗教傳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5。「宗教學與宗教傳統」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台灣宗教學會,2001年11月16日至2001年11月17日。 |
| 藍吉富。「兩岸佛學研究與佛學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鑑往知來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149-154。兩岸佛學教育現況與發展研討會,中華發展基金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1年11月10日至2001年11月11日。http://www.chibs.edu.tw/internet/chibs/straits/13.htm。 |
|
|
| 「中華佛學研究所簡介」。《法鼓山淨土專題研討會手冊》。(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法鼓山淨土專題研討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1999年10月16日。 |
| 杜正民。「網路與淨土(中華佛學研究所成果展)」。法鼓山淨土專題研討會,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年10月16日。 |
| 常慧。「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以聖嚴法師創辦與主持中華佛學研究所(1978年~1991年)為範例」。《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212-229。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黃運喜。「中佛會與玄奘大學」。中國佛教會復會60週年學術研討,中國佛教會主辦,2007年7月7日至2007年7月8日。 |
| 黃運喜。「從人文教育觀點看玄奘宗教學系所的發展與願景」。《鑑往知來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105-111。兩岸佛學教育現況與發展研討會,中華發展基金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1年11月10日至2001年11月11日。http://www.chibs.edu.tw/internet/chibs/straits/05.htm。 |
| 劉國威。「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研究所的佛教研究與教學」。兩岸佛教學術研究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3年10月18日至2003年10月19日。 |
| 釋慧開。「臺灣佛學院教育之探討──以佛光山叢林學院為例」。第一屆非營利組織管理研討會,南華大學,2000年3月25日至2000年3月25日。 |
| 性廣法師。「弘誓學團僧教育經驗分享」。《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桃園縣:弘誓文教基金會,民88)。第一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台南妙心寺、關懷生命協會協辦,1999年10月23日至1999年10月24日。 |
| 傳法法師。「佛教弘誓學院之僧教育」。第七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會議:新書發表會/印順導師思想研習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佛教弘誓學院承辦;新竹市法源講寺、財團法人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協辦,2008年5月31日至2008年6月1日。 |
| 蕭金松。「談『佛教成人教育』---以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為例」。《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論文集》:2頁。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台灣宗教學會承辦,2004年12月3日至4日。 |
| 李志夫。「『宗教研修教育』學術研討會引言---以『法鼓佛教研修學院』佛教研修所創所理念與課程設計為例」。《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論文集》:14頁。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台灣宗教學會承辦,2004年12月3日至2004年12月4日。 |
| 釋常隨。「“不二法門”對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教育體系之影響」。《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修學體的建設與反思》:頁156-186。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3/index.html。 |
| 邱琡雯。「女性庶民書寫文化---香光尼僧團佛學研讀班女眾學員的作業書寫」。《第三屆當代宗教學學術研討會宗教藝術傳播與媒介會議手冊論文集》:頁1-39。第三屆當代宗教學學術研討會——宗教藝術、媒介與傳播,南華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辦,1999年11月11日至1999年11月12日。 |
| 張家榮。「佛教學術研究生出路探討──以南華大學宗教所與中華佛學研究所為例」。「2008年台灣宗教學會年會暨宗教學術會議~當代台灣宗教」研討會與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灣宗教學會主辦;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所承辦,2008年7月1日至2008年7月2日。 |
| 田博元。「華梵教育環境」。《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286-287。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從企業人才培育論華梵學院覺性管理教育之施行」。《第一屆禪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工業管理學系,民84)。第一屆禪與管理研討會。 |
| 陳娟珠。「新世紀教育願景--以華梵教育理念為例」。《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247-265。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至2000年10月28日。 |
| 黃俊威。「論『二部幷進制』的具體落實問題──以現階段東研所佛學教育為思考中心」。《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7):頁352-358。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佛學研究主辦,1996年7月20日至23日。 |
| 黃淼基。「『覺之教育』的生活實踐──華梵『服務教育』」。《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239-246。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2000年10月28日至2000年10月28日。 |
| 蒯通林。「華梵佛學研究所分組研究」。《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50-153。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蔡耀明。「一個佛學教育願景的勾勒與實現---以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為例」。《鑑往知來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121-137。兩岸佛學教育現況與發展研討會,中華發展基金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1年11月10日至2001年11月11日。http://www.chibs.edu.tw/internet/chibs/straits/06.htm。 |
| 林建德。「慈濟大學之研究所教育」。第七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會議:新書發表會/印順導師思想研習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佛教弘誓學院承辦;新竹市法源講寺、財團法人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協辦,2008年5月31日至2008年6月1日。 |
| 許明銀。「臺灣佛學院所教育之省思」。《「宗教學與宗教傳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0。「宗教學與宗教傳統」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台灣宗教學會,2001年11月16日至2001年11月17日。 |
| 劉靜宜。「台中佛教蓮社教育事業與淨土思想」。2004台灣淨土藝術研討暨展覽會,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華慧炬佛學會主辦,2004年10月16日至2004年10月17日。 |
| 釋見曄。「佛教理念與實踐的另一種對話型態──以香光尼僧團高雄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為例」。「宗教傳統與社會實踐」中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1999年3月5日至1999年3月6日。 |
|
|
| 肖永明。「略論支那內學院蜀院院學」。《峨嵋山與巴蜀佛教:峨眉山與巴蜀佛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4)。。 |
| 姚衛群。「介紹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籌備過程」。「2006回佛對談:宗教生死觀」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宗教學系、靈鷲山佛教基金會主辦,2006年10月16日至2006年10月18日。 |
| 宮哲兵。「武昌佛學院的重建」。佛教教育研討會,蘇州西園寺,2000年3月6日至2000年3月7日。 |
| 宮哲兵著;吳言生整理。「武昌佛學院的重建」。《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湖北:黃梅正覺禪寺,2000)。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湖北省佛教協會、黃梅四祖寺主辦,2000年10月20日至24日。 |
| 劉元春。「華林寺籌辦南華佛學院史料簡析」。「菩提達摩與禪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廣州市華林禪寺、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主辦;《中國民族報.宗教週刊》協辦,2006年6月28日至2006年6月30日。 |
| 馬建釗。「廣東佛學院校教育芻議」。《兩岸當代禪學論文集(上)》。(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民89):頁401-420。兩岸當代禪學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5月25日至1999年5月29日。 |
| 王堯。「漢經融藏典,教理叩禪關──頌太虛大師創建漢藏教理院的偉大貢獻」。《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九龍:法住,1990)。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香港法住學會主辦,1989年12月27日至31日。 |
|
|
| 司裡薩拉.烏琶麥(Srisalab Upamai);玉萍,端君(Yuphin Duang jun);莫尼卡.琳博兒(Monica LindbergFalk)。「泰國第一所佛教女眾大學的前六年草創期」。第九屆釋迦提達國際佛教女性研討會--全球多元文化社會中的佛教女性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十五碑佛寺主辦;馬佛青總會、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佛教弘法會、甲洞只園、金剛乘總會、佛友聯誼會、檀香寺、修成林佛教寺院協辦,2006年6月17日至2006年6月21日。 |
| 海印上座。「越南中部大學佛學院的教育方向」。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
| 許惠容。「簡介耶魯大學與國際佛教教育」。《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84):頁255-257。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4年7月16日至1994年7月20日。 |
| 釋近梵。「向下紮根.往上結果——中小學在萬佛聖城三十年的經驗《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101-117。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魏查理(Charles Willemen)。「比利時各州立大學在師資的訓練方面佛教所占的角色」。《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華梵佛學研究所,民72):頁35。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3年9月10日至1983年9月13日。 |
【個人教育思想】 |
| Bhikku Musang Pobhyun。「A Study on the Pedagogy of Buddha Shakyamuni」。《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頁180-191。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2/index.html。 |
| 林珈汶。「佛陀有言及無言的教育」。《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77-79。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8年7月27日至1988年7月30日。 |
| 楊宗漢。「佛陀超人文教育思想對現代人文主義的均衡作用」。《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16-118。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楊惠南。「批判心靈的昇華──釋迦的教育理想」。哲學家的教育理想研討會,,至。 |
| 曉雲法師。「佛陀環境教育親近自然世界觀」。《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7-13。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曉雲導師。「佛陀之言教身教與默教幷論環境教育與教育環境」。《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13-22。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90年7月25日至1990年7月29日。 |
| 釋善珠。「佛陀教義中之覺性教育」。《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40-41。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6年7月12日至1986年7月15日。 |
| 紀潔芳。「普賢十大願王與生命教育」。《二○○一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生命教育與社會關懷》。二○○一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教職員工佛學社、逢甲大學普覺佛學社、慈濟青年社,2001年10月20日至2001年10月21日。 |
| 小林圓照。「善友思想之展開與教育的意義」。《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84-87。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
| 劉貴傑。「竺道生之佛性論與頓悟說──初期中國佛教教育思想之特質」。《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52-63。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協辦,1992年7月16日至1992年7月19日。 |
| 關世謙。「道安大師對中國佛教教育之貢獻」。《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91-98。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助,1984年7月9日至1984年7月11日。 |
| 陳英善、黃健原。「智顗禪觀教學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創辦人曉雲法師圓寂週年紀念暨第六屆天台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蓮華學佛園協辦,2005年10月15日至2005年10月16日。 |
| 林義正。「石頭希遷的禪思想及教育方法」。《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頁56-76。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工學院董事會、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1988年7月27日至1988年7月30日。 |
| 潘桂明。「大慧宗杲禪師的居士教育」。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2001年9月17日至2001年9月18日。 |
| 呂實強。「邁向二十一世紀人文教育方向的探討---以蕅益智旭的著述為例」。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華梵大學、蓮華學佛園、教育部等,1999年7月10日至1999年7月13日。 |
| 古鼎儀。「太虛僧伽教育改革與現代西方僧侶教育」。《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九龍:法住,1990)。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香港法住學會主辦,1989年12月27日至31日。 |
| 呂有祥。「太虛法師與武昌佛學院」。《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九龍:法住,1990)。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香港法住學會主辦,1989年12月27日至31日。 |
| 康素華。「太虛大師的宗教教育思想與實踐」。《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論文集》:28頁。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台灣宗教學會承辦,2004年12月3日至2004年12月4日。 |
| 釋如斌。「太虛大師離職後之閩南佛學院(1933-1945)」。《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27日)》。(台北縣: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頁1-21。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
| 清德法師。「印順法師對僧教育的探討」。《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桃園縣:弘誓文教基金會,民88)。第一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台南妙心寺、關懷生命協會協辦,1999年10月23日至1999年10月24日。 |
| 黃文樹。「印順導師的教育行誼與教育思想芻探」。《《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頁403-426。印順思想:邁向2000年佛學研討會,現代佛學教會,2000年1月22日至2000年1月23日。 |
| 周富根。「真禪法師僧教育思想與實踐探微」。《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修學體的建設與反思》:頁331-340。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http://www.wbf.net.cn:8082/web/2ndwbfggxxpt/wuxi_2/wuxi_flt/wuxi_flt_3/index.html。 |
| 釋演愔。「虛雲老和尚石鼓山(1929-1935)以辦學與印經事業為考察中心」。第十九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法鼓佛教研修學院主辦;佛光大學佛教學院佛教學系、香光尼眾佛學院、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中華慧炬佛學會、元亨佛學研究所、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所、福嚴佛學院、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華嚴專宗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協辦,2008年9月20日至2008年9月20日。 |
| 黃夏年。「七塔寺溥常法師的振興佛教與佛教教育思想」。首屆吳越佛教文化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杭州市佛教協會、杭州市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研究會主辦;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協辦,2003年9月26日至2003年9月27日。 |
| 卓尊宏。「高雄元亨寺推動佛教教育落實人間佛教──從口述史探索菩妙長老的人間佛教進程」。第八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與專業倫理」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2009年5月30日至31日。 |
| 辜琮瑜。「聖嚴法師禪學思想于佛法治療之應用初探--以社區大學成人教育為例」。第二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聖嚴思想與漢傳佛教,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法鼓佛教研修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山世界青年會協辦,2008年5月24日至2008年5月25日。 |
| 仁朗法師。「數息靜慮般若覺照──曉雲法師『覺之教育』之實踐次第」。第四屆曉雲法師思想行誼研討會,華梵大學主辦;華梵大學曉雲法師研究中心協辦,2008年10月5日至2008年10月6日。 |
| 巴博教授(A. W. Barber)。「Kapstone Address:Prajna in the Ven. Hiu Wan's Education Thory = 曉雲法師教育理論中的般若智慧」。第三屆曉雲法師思想行誼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大學曉雲法師研究中心所承辦,2007年10月13日至2007年10月14日。 |
| 古正美。「曉雲上人的佛教教育信仰」。第三屆曉雲法師思想行誼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大學曉雲法師研究中心所承辦,2007年10月13日至2007年10月14日。 |
| 孫波。「美育宣導佛儒雙彰──曉雲法師《覺之教育講話》片論」。第三屆曉雲法師思想行誼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大學曉雲法師研究中心所承辦,2007年10月13日至2007年10月14日。 |
| 高柏園。「曉雲導師與覺之教育」。創辦人曉雲法師圓寂週年紀念暨第六屆天台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蓮華學佛園協辦,2005年10月15日至2005年10月16日。 |
| 張弓。「智者的天臺制法和曉公的華梵理念---曉雲法師教育思想宗源管窺」。創辦人曉雲法師圓寂週年紀念暨第六屆天台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蓮華學佛園協辦,2005年10月15日至2005年10月16日。 |
| 張弓。「儒佛互化,華梵相彰──試析曉雲法師教育思想之CHINDIA式建構」。曉雲法師思想行誼研討會暨第十三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華梵文教基金會主辦;蓮華學佛園、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元亨佛學院、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所協辦;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承辦,2006年10月13日至2006年10月15日。 |
| 陳秀慧。「曉雲法師的佛教教育志業──理論與實踐」。《2004年海峽兩岸宗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3-93。2004海峽兩岸宗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中華發展基金會管理委員會主辦;華梵大學哲學系承辦,2004年10月2日至2004年10月3日。 |
| 陳秀慧。「曉雲導師教育情懷的展開展與映現」。創辦人曉雲法師圓寂週年紀念暨第六屆天台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蓮華學佛園協辦,2005年10月15日至2005年10月16日。 |
| 陳娟珠。「華梵人文教育的時代意義──以曉雲法師文化、藝術之貢獻為中心」。曉雲法師思想行誼研討會暨第十三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華梵文教基金會主辦;蓮華學佛園、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元亨佛學院、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所協辦;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承辦,2006年10月13日至2006年10月15日。 |
| 雷蒙醫師(Geoffrey Redmond);葉明媚翻譯。「曉雲法師與二十世紀佛教教育復興」。第三屆曉雲法師思想行誼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大學曉雲法師研究中心所承辦,2007年10月13日至2007年10月14日。 |
| 蔡明田。「曉雲法師之教育思想」。曉雲法師思想行誼研討會暨第十三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華梵文教基金會主辦;蓮華學佛園、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元亨佛學院、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所協辦;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承辦,2006年10月13日至2006年10月15日。 |
| 釋仁朗。「曉雲法師『覺之教育』理念之探尋索隱」。《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專輯》。(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2002):頁184-186。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佛教與21世紀的展望,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蓮華學佛園、華梵文教基金會協辦,2002年7月6日至2002年7月8日。 |
|
|
| 黃夏年。「王恩洋教育思想初探」。佛教教育研討會,蘇州西園寺,2000年3月6日至2000年3月7日。 |
| 王雷泉。「略論歐陽漸的佛教教育理念」。《「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兩岸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和臺灣佛光大學籌備處,1995年11月9日至1995年11月11日。 |
| 林其賢。「雪廬老人的佛教教育理念初探──以大專佛學講座課程規劃為核心」。《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1-140。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臺中市佛教蓮社主辦,2006年4月8日至2006年4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