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佛學教育專題文獻資源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圖書資料 | 圖書論文 | 學位論文 | 會議論文 | 期刊論文 | 研究報告 | 視聽資料

1. 收錄中文、日文、西文等佛學教育之圖書資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研究報告、視聽資料等資料為主。
2.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3. 排列順序:依筆劃順序排列。
4.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5. 本書目之日文字採用Unicode碼輸入顯示。

□期刊論文
【佛教教育】
《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號- (1993- )。
《佛教教育ニュース》No.1- (1992- )。
「21世紀の大學(23)佛教大--佛教の教えをもとに『人間教育』『生涯教育』にまい進」。《サンデー每日》78卷20號=通號4320號(1999年5月2日):頁114-117。
Haruo Yamaoka, David S. Steward and Margaret S. Steward。「Defining new Buddhist education:a study of Japanese American Buddhist and Christian youth」。《Religious Education》No.74(1979.1.1):頁295-303。
U Maung Maung Ji。「Buddhist ideals and modern education [1961 lecture; questions and answers]」。《The spiritual hunger; J Bennett; C Williams; et al》(1984.1.1):頁138-145。
上田祐規,竹內明,川村寬昭。「佛教教育の課題」。《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2號(1994年3月1日):頁1-35。
久木幸男。「佛教主義教育という語をめぐって──方法論論議の活發化のために」。《佛教教育ニュース》3號(1993年8月30日)。
大戶安弘。「佛教教育としての遊行の位相」。《教育學論集》3號(2007年):頁37-66。
大多和明彥。「佛教理念とドイツ語教育」。《東京家政大學研究紀要》35卷1號(1995年02月):頁1-8。
大成善雄。「學校教育と淨土宗義」。《佛教論叢》24號(1980年11月1日):頁85-87。
大竹鑑,パネリスト,和田修二,尾崎ムゲン,水島見一,安富信哉,小谷信千代。「『佛教教育の理論と實踐』──佛教が教育に願うもの 教育が佛教に期待するもの」。《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頁1-7。
大竹鑑。「佛教教育の理論と實踐」。《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頁1-7(R)。
大竹鑑。「教育と佛教思想」。《佛教教育ニュース》9號(1996年10月4日)。
大岩碩。「スリランカ:Y.M.B.A.による佛教教育と佛教日曜學校の現狀--覺書」。《金城學院大學論集》通號115號(1985年):頁1-23。
大城邦義。「宗教と教育──淨土教の場合」。《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5號(1997年3月)。
大雄。「佛教教育之成績」。《佛教公論》22期(1948年1月1日):頁11。
小山一乘,杉原誠四郎,田中雅道。「特別シンポジウム教育基本法改正と佛教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2號(2004年3月):頁1-33。
小山一乘。「佛教教育學の場面と根柢(序)」。《佛教經濟研究》29號(2000年5月):頁454-436。
小山一乘。「宗教教育.佛教教育の場面と根柢の諸問題」。《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58號(2000年3月):頁352-329。
小山一乘。「教育.宗教の教育.佛教の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9號(2001年3月):頁106-111(R)。
小山一乘。「教育基本法改正と宗教教育.佛教教育」。《佛教經濟研究》33號(2004年5月):頁131-181。
小山一乘。「翻譯語『宗教』の回歸と佛教教育」。《佛教教育ニュース》24號(2004年7月15日)。
小山典勇。「佛教教育の一視點」。《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4號(2006年3月):頁124-133(R)。
小山典勇。「社會教化とは何か--その一〇年を省みて、佛教研究.教育の視點として」。《大正大學研究紀要. 人間學部.文學部》通號86號(2001年):頁87-115。
小川一乘。「宗教教育.佛教教育の場面と根柢の諸問題」。《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通號58號(2000年3月):頁19-42(L)。
小松原賢誉。「道德教育の佛教的解明」。《大正大學研究紀要. 佛教學部.文學部》通號61號(1975年11月):頁531-541。
小野文珖。「他宗批判と佛教教育」。《佛教教育ニュース》10號(1997年3月31日)。
山本修一。「地球環境との共生--佛教における環境教育」。《東洋學術研究》44卷2號=通號155號(2005年):頁62-69。
山本哲生。「『教育と宗教の衝突』論爭をめぐる佛教側の對應--佛教關係雜誌を中心に」。《教育學雜誌》通號11號(1977年):頁12-24。
山本哲裕。「佛教における喫煙防止教育のあり方」。《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6號(2008年3月):頁162-167。
山田弁信。「共同課題研究發表概要『淨土宗義を宗教教育にいかに生かしているか』」。《佛教論叢》12號(1968年3月1日):頁6-。
山崎昭見。「佛教の持つ教育的課題(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1年3月):頁271-282。
山崎龍明。「佛教教育の本質」。《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2號(2004年3月1日):頁72-90(R)。
山崎龍明。「佛教教育論考」。《傳道院紀要》通號30號(1985年10月31日):頁58-78。
川村覺昭。「佛教教育の課題:理論の立場から」。《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2號(1994年3月)。
川村覺昭。「現代教育と佛教的良心形成の意味」。《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9號(2001年3月):頁180-187(R)。
川端幹雄。「學校における宗教教育の取り組み(佛教と現代(6)教育)」。《大法輪》71卷4號(2004年4月):頁160-164。
中西直樹。「家族國家觀形成期の佛教女子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9號(2001年3月):頁168-173(R)。
中西直樹。「教育勅語成立直前の德育論爭と佛教徒『貧兒教育』」。《龍谷史壇》通號105號(1996年01月):頁1-36。
中國佛教會學務委員會(提議)。「中國佛教會第二次執委常會紀錄:中國佛教會應辦佛教教育方案」。《海潮音》10卷8期(1929年9月22日):頁16-17。
中野東禪。「佛教教育としてのデス.エデュケーションの效果」。《佛教教育ニュース》22號(2003年7月15日)。
中解。「家有三件事 先從緊處來——談談當務之急的佛教教育」。《法音》1993年6期。
井上義巳。「惡人の道德的形成--涅槃經に於ける一闡提成佛の教育史的研究」。《九州大學教育學部紀要. 教育學部門》通號5號(1958年1月)。
仁勤,無期,銘義,信仲文:Rick譯。「佛法的家庭親子教育--愛的學習」。《金色蓮花》96期(民89年12月):頁34-48。
仁勤文;慧蓉譯。「兒童的佛法教育」。《金色蓮花》100期(民90年4月):頁12-17。
今西順吉。「ヨーガの師--自在神について(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1-15。
太田清史。「佛教教育と心理療法のあいだ」。《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9號(2001年3月):頁11-32(R)。
太田清史。「佛教教育學ノート(1)」。《光華女子短期大學研究紀要》通號19號(1981年12月10日):頁71-88。
太田清史。「佛教教育學ノート(2)」。《光華女子短期大學研究紀要》通號20號(1982年12月10日):頁71-90。
太田清史。「宮澤賢治論:佛教教育學ノート(四)」。《光華女子短期大學研究紀要》23號(1985年12月10日):頁91-113。
太田裕周,大竹鑑。「教育作用における佛教的要素(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283-295。
文珠。「真善美的教育」。《菩提樹》35期(民44年10月8日):頁3-7。
方立天。「申論--佛教教育之未來展望」。《佛藏》16/17期(2000年2月1日):頁154-155。
毛連塭,楊永慶。「佛法與全人教育」。《教師天地》97期(1998年12月1日):頁32-37。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における教育思想(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1年3月):頁33-56。
王工一。「淺談儒釋道教育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啓示」。《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1期。
王冬珍。「佛性,佛法,佛曲與佛教教育」。《海潮音》65卷8期(1984年8月1日):頁9-13。
王立文,謝登旺。「宗教(佛教)教育與情緒智能的關係」。《通識教育》5卷1期(1998年3月1日):頁41-52。
王連生。「佛家心經在生命教育上的應用之初探」。《教育社會學通訊》28期(民90年3月):頁15-20。
王雷泉。「不想成佛作祖的和尚不是一個好和尚--佛教教育的宗旨與目的」。《浙江佛教》創刊號(1993年4月1日):頁7-9。
王雷泉。「佛教教育圈芻議」。《甘露》(1992年3月1日)。
王錫錡。「研讀函授講義後的心得」。《菩提樹》73期(民47年12月8日):頁41-42。
北畠典生。「平和と佛教教育──青少年時代を思い」。《佛教教育ニュース》25號(2005年1月15日)。
古田潤翁。「佛教教育學へのアプローチ」。《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8號(2000年3月1日):頁58-63(R)。
「只許教育部放火不許佛教界『點燈』乎?(社論)」。《法光》2期(1989年11月1日)。
外薗幸一。「佛教と教育--佛教的教育哲學の構成を目ざして-1-」。《鹿兒島經大論集》25卷1號(1984年4月):頁125-148。
外薗幸一。「佛教と教育--佛教的教育哲學の構成を目ざして-2-」。《鹿兒島經大論集》25卷2號(1984年7月):頁85-108。
外薗幸一。「佛教と教育--佛教的教育哲學の構成を目ざして-3-」。《鹿兒島經大論集》25卷3號(1984年10月):頁177-200。
外薗幸一。「佛教と現代教育の課題-1-佛教とカウンセリング」。《鹿兒島經大論集》27卷3號(1986年10月):頁61-80。
外薗幸一。「佛教と現代教育の課題-2-教師と生徒-前-」。《鹿兒島經大論集》27卷4號(1987年2月):頁159-182。
外薗幸一。「佛教と現代教育の課題-2-教師と生徒-後-」。《鹿兒島經大論集》28卷1號(1987年4月):頁125-150。
外薗幸一。「佛教と現代教育の課題-3-佛教と民主主義」。《鹿兒島經大論集》28卷2號(1987年7月):頁91-115。
外薗幸一。「佛教と現代教育の課題-4-愛國心と道德教育」。《鹿兒島經大論集》28卷3號(1987年10月):頁65-86。
外薗幸一。「佛教と現代教育の課題-5-佛教と平和」。《鹿兒島經大論集》28卷4號(1988年2月):頁59-81。
外薗幸一。「佛教的教育の本質--教育愛としての慈悲をめぐって-1-」。《鹿兒島經大論集》25卷4號(1985年1月):頁75-97。
外薗幸一。「佛教的教育の本質--教育愛としての慈悲をめぐって-2-」。《鹿兒島經大論集》26卷1號(1985年4月):頁41-64。
平田高士。「禪林における作務教育(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175-191。
平原晃宗。「佛教教育における『聞思』の意義」。《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6號(1998年3月):頁94-98(R)。
正平。「佛教教育與國防」。《海潮音》18卷8期(1937年8月15日):頁5-17。
永井隆正。「佛教教育に關する一考察」。《佛教大學大學院研究紀要》通號7號(1979年3月14日):頁97-121。
田上太秀。「佛教教育とは何か」。《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6號(2008年3月1日):頁1-9。
田丸德善。「佛教思想の教育的意義」。《哲學年誌》通號4號(1980年11月):頁95-106。
田中文盛。「修身教育と佛教」。《豐山教學大會紀要》通號23號(1995年12月10日):頁51-62。
田中雅道。「教育基本法改正と佛教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2號(2004年3月):頁1-33(R)。
田代俊孝。「佛教教化と『いのちの教育』--デス.エデュケーションの立場から」。《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63號(1998年5月25日):頁179-190(L)。
田代俊孝。「佛教教育.生命倫理教育.デスエデュケーション──關連學會の報告から」。《佛教教育ニュース》19號(2002年1月15日)。
田代俊孝。「講演 佛教といのちの教育」。《真宗研究會紀要》39號(2007年3月):頁119-147。
田培林講;王關仕記錄。「佛法精神與教育」。《菩提樹》98期(民50年1月8日):頁10-11。
田路慧。「佛教思想と人間教育」。《岡山縣立大學短期大學部研究紀要》7號(2000年3月):頁1-14。
田路慧。「佛教思想と人間教育」。《岡山縣立大學短期大學部研究紀要》通號7號(2000年):頁1-14。
疋田英肇。「佛教哲學における教育の原理-續-」。《棲神》通號31號(1956年10月)。
疋田英肇。「教育の原理に關する佛教哲學の一任務-1-」。《棲神》通號30號(1956年1月)。
矢島せい子。「『家庭學級』のこと家庭科教育のこと(明治末期の教育事業と新佛教徒同志會)」。《橫濱國立大學教育紀要》通號12號(1972年10月):頁89-94。
石上智康。「佛教教育序論」。《武藏野女子大學紀要》通號7號(1972年3月):頁59-74。
伊藤浩之。「禪林教育に關する一考察--初期永平寺禪林を中心として」。《人文論究》通號59號(1995年03月):頁61-70。
伊藤瑞叡。「佛教教育の社會的役割(の根據)をどのようなところに求めるのか」。《身延論叢》通號2號(1997年3月25日):頁8-12(L)。
仲澤浩祐。「現代社會と佛教教育」。《佛教教育ニュース》10號(1997年3月31日)。
仲澤浩祐。「結び:佛教教育の現狀と課題をめぐって」。《身延論叢》通號2號(1997年3月25日):頁16-21(L)。
吉元信行。「あらためて佛教教育學を問う」。《佛教教育ニュース》22號(2003年7月15日)。
吉元信行。「佛教學教育における海外研修の活用(2)--インド佛跡研修の授業單位化に向け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頁91-96(R)。
吉元信行。「佛教學教育における海外研修の活用(3)--京都大學センター單位互換授業としてのインド佛跡研修」。《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6號(1998年3月):頁111-116(R)。
吉元信行。「佛教學教育における海外研修の活用」。《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號(1993年3月):頁58-63(R)。
吉田久一。「『教育と宗教の衝突』について--佛教から基督教への攻撃を中心に」。《日本佛教史》通號2號(1957年5月):頁18-34。
吉田實盛。「教育基本法改正と佛教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2號(2004年3月):頁1-33(R)。
成田敬。「佛教思想の教育的意義」。《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2號(1994年3月):頁57-62(R)。
成田敬。「佛教教育の現代的課題に關する一考察」。《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5號(1997年3月):頁135-140(R)。
成田敬。「宗教教育の現代的意義--佛教における教化の目的の追求を手がかりに」。《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9號(2001年3月):頁83-88。
朱紀忠。「佛教教育與現代教育佛學講座」。《中國佛教》42卷8期=總500期(1998年8月1日):頁28-29。
朱斐。「談佛法的實踐──對函授同學的一點法供養」。《菩提樹》107期(民50年10月8日):頁49。
朱際鎰。「從佛家教義和時代背景來談佛教教育」。《海潮音》65卷8期(1984年8月1日):頁8-9。
朱喆。「禪宗教育哲學思想述評」。《社會科學動態》1期(1995年1月1日):頁19-21。
竹內明。「エゴイズム.相對主義と佛教教育」。《佛教教育ニュース》7號(1995年10月10日)。
竹內明。「行の教育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4卷1號=總67號(1985年12月25日):頁305-??。
竹內道說。「佛教による兒童教育の原理」。《駒澤大學佛教學會年報》通號5-2號(1934年12月):頁102-119。
「行為習慣與意識引領--佛教相關的倫理教育思想」。《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6卷10期(2005年):頁185-188。
西光義敞。「援助的人間關係における經驗.意識.表現の一致について(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255-269。
佛使比丘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談教育」。《香光莊嚴》41期(民84年3月20日):頁37-39。
「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1-374,1-49。
「佛教と現代(6)教育」。《大法輪》71卷4號(2004年4月):頁154-169。
「佛教要發展?信徒教育要紮實(社論)」。《法光》23期(1991年8月1日)。
「佛教教育對人類倫理普世的意義」。《法源》22期。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佛教文化》1997年3期。
「佛教對生命教育的啟發」。《普門學報》29期(民94年9月)。
何樹勛。「佛校學製與教育行政式芻議」。《梵音》4期(1987年12月):頁78-79。
佐佐木孝憲。「一乘思想展開の一考察 (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71-84。
佐佐木惠精。「こころの教育への視點--佛教サンガに學ぶ」。《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5號(2007年3月):頁10-26。
佐野學。「漢文教育の復活と佛教」。《世界佛教》7卷4號(1952年4月):頁42-43。
佐藤達全。「家庭教育における『典座教訓』の意味」。《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2號(1994年3月)。
佐藤達全。「環境破壞と佛教教育」。《佛教教育ニュース》6號(1995年3月10日)。
伽爾德(Richard A. Gard)講;林綺雯譯。「佛教高等教育」。《華梵佛學年刊》創刊號(民71)。
伽爾德。「佛教與科學在工學院中所具之相關性」。《華梵佛學年刊》6期(1989年1月1日):頁122-123。
吳立民。「對漢語系佛教教育的意見和建議」。《上海佛教》(1992年2月1日)。
吳立民。「對漢語系佛教教育的意見和建議」。《甘露》4期(1992年4月1日)。
呂凱文。「佛教教育的次第與目的(下):從僧俗身分的區分與宗教職能的定位談起」。《妙雲學訊》35期(2005年10月30日),頁11-27。http://www.nhu.edu.tw/~kwlu/buddhist_education.pdf。
呂凱文。「佛教教育的次第與目的(上):從僧俗身分的區分與宗教職能的定位談起」。《妙雲學訊》33期(2005年4月10日):頁11-25。http://www.nhu.edu.tw/~kwlu/buddhist_education.pdf。
希賢。「精神建設可否輔之以佛教教育」。《佛教文化》2001年Z2期(2001年1月1日):頁11-12。
李四龍。「佛教教育的學科設置和學制管理」。《閩南佛學院學報》2001年1期=總25期(2001年6月1日):頁38-44。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704/1814312197581.html。
李志夫。「論現代教育應對佛教教育之新反省」。《海潮音》65卷7期(1984年7月1日):頁28-29。
李孟翰。「經師易得,人師難逢--佛教社會高等教育之師資與導師人材之培養」。《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163-174。
李孟翰。「點燈與傳燈者--試論佛教理想中的大學與教師」。《華梵佛學年刊》6期(1989年1月1日):頁135-148。
李開濟。「禪與現代教育」。《哲學與文化》24卷12期(1997年12月):頁1141-1152。
李載昌。「現代佛教教育之概況及其教育目的」。《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123。
李載昌。「現代社會之佛教教育(摘譯)」。《海潮音》65卷7期(1984年7月1日):頁26-27。
李麗芬。「就人性立場談傳統佛教教育的缺失」。《法光》14期(1990年11月1日)。
村田翼夫,涉谷惠,カンピラパーブ.スネート,鈴木康郎,鎌田亮一。「タイにおける『佛曆2542(1999)年國家教育法』(全譯)」。《筑波大學 比較.國際教育》8號(2000年3月):頁93-105。
村嶋英治。「ラオス社會の變貌と教育.佛教の現狀--7回目のラオス訪問記」。《アジア太平洋討究》5號(2003年3月):頁139-150。
谷川守正。「『十牛の庭』の女性教育」。《教育學部論集》13號(2002年3月):頁15-28。
貝卻。「佛教教育兩個目標--修持心法達涅槃提昇人間社會」。《華梵佛學年刊》6期(1989年1月1日):頁17-18。
和田謙壽。「人間形成期における佛教情操教育の役割」。《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3卷1號=通號25號(1965年1月):頁342-345。
周軍。「行為習慣與意識引領——佛教相關的倫理教育思想」。《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10期。
周軍。「行為習慣與意識引領——佛教相關的倫理教育思想」。《法音》2005年10期。
岡田雅樹。「さとりと宗教教育──佛教的生死の受容につい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7號(1999年3月)。
岡屋昭雄。「佛教教育と道德教育の關連につい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2號(2004年3月):頁91-94(R)。
岡屋昭雄。「佛教教育の日常化への試案」。《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1號(2003年3月):頁72-76(R)。
岡屋昭雄。「型としての佛教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4號(2006年3月):頁90-94(R)。
岡屋昭雄。「型による佛教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5號(2007年3月):頁37-41(R)。
明榮。「要重視佛教人材的培養工作」。《法音》(1988年3月1日)。
林克智。「以世尊為榜樣培養好佛教接班人才」。《廣東佛教》(1991年2月1日)。
林村田。「佛教與道德教育」。《菩提樹》115期(民51年6月8日):頁29。
林勝慧。「百年大計話佛教興學」。《人生》145期(1995年9月1日):頁16-21。
林義正。「禪宗的教育方法」。《法光》30期(1992年3月1日)。
松本皓一。「『教育者』型人格と佛教」。《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號(1993年3月):頁40-45(R)。
松本晧一。「佛教教育の課題:歷史の立場から」。《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2號(1994年3月)。
松本晧一。「佛教教育の課題」。《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2號(1994年3月):頁1-35(R)。
武藤義一。「佛教教育と自然科學──進步と退步」。《佛教教育ニュース》12號(1998年5月6日)。
牧達雄。「教育の現狀に思う佛教教育の重要性」。《佛教教育ニュース》25號(2005年1月15日)。
邵之茜。「佛教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卷6期(2006年1月1日):頁72-76。
金子芳夫。「佛教と教育--"智慧"と"慈悲"と"いのち"(教育と宗教)」。《平和と宗教》19號(2000年):頁50-66。
長谷川高生。「現代大眾人の三つの運命--オルテガと佛教の運命論からの教育的一試論」。《關西教育學會紀要》通號24號(2000年):頁11-15。
長谷部好一。「宗教教育の導入と展開--佛教的教化法,要項と資料」。《愛知學院大學論叢. 一般教育研究》通號15號(1967年7月):頁69-96。
長谷部幽蹊。「佛教教育と生活指導」。《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6號(1998年3月):頁1-19(R)。
長谷部幽蹊。「基本的教說をふまえた教科教育の展開」。《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號(1993年3月1日):頁34-39。
長崎法潤,吉元信行,木村宣彰他。「佛教學教育法の研究」。《真宗總合研究所研究紀要》通號13號(1995年):頁17-92。
邰爽秋。「廟產興學──一個教育經費政策的建議」。《現代僧伽》5期(1928年):頁11-4。
前田惠學。「佛教教育の諸問題」。《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3號(2005年3月):頁1-15(R)。
姚榮齡。「振興佛教與大學教育──籲佛教與基督教天主教比肩發展大學教育」。《菩提樹》319期(民68年6月8日):頁9-12。
姚衛群。「佛教的學術研究和大學教育」。《普門學報》4期(2001年7月1日):頁327-337。
恆清。「海外興學」。《菩提樹》283期(民65年6月8日):頁33-34。
星雲大師講;如超記錄。「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普門學報》29期(民94年9月):頁247-276。
星雲大師講;滿義記錄。「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普門學報》22期(民93年7月):頁245-287。
柳絮。「佛學與佛教教育──菩提樹雜誌發行三十週年紀念」。《菩提樹》349期(民70年12月8日):頁41。
皆川廣義。「大學における佛教教育──教育と教化」。《佛教教育ニュース》11號(1997年10月3日)。
皆川廣義。「佛教における傳道と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8號(2000年3月):頁64-68(R)。
皆川廣義。「佛教教育における佛教の考察」。《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1號(2003年3月):頁37-53(R)。
秋吉龍成。「いのちの教育に佛教を活かす試み(特集(1)いのちの教育--生の教育,死の教育を考える)」。《學校保健のひろば》23號(2001年秋):頁24-27。
胡少明。「佛教的生命智慧對學校道德教育的有益啟示」。《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0卷2期(2008年):頁27-29。
家田隆現。「佛教教育における『語り』の意義」。《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5號(1997年3月):頁98-103(R)。
家塚高志。「佛教教育の根底にあるもの」。《佛教教育ニュース》26號(2005年7月15日)。
峰島旭雄。「佛教教育哲學の構圖--學問論的試論」。《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6號(1998年3月):頁39-50(R)。
峰島旭雄。「宗教における共生と教育の意義--佛教を例にとって」。《文京女子大學研究紀要》1卷1號(1999年12月):頁21-27。
徐燕玲。「原始佛教業論的教育意義」。《香港佛教》494期(民90年7月):頁22-24。
悟光。「以佛陀為榜樣培養好佛教接班人」。《人海燈》2期=總16期(1999年1月1日):頁20-31。
柴田良稔。「佛教と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9號(2001年3月):頁1-10(R)。
柴田良稔。「佛教の人間觀と教育學」。《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3號(1968年3月):頁54-63。
桃井信之。「スリランカの佛教教育事情--マーガルレーガマ.メッタ幼稚園を訪ねて」。《岐阜聖德學園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2號(2003年):頁47-52。
海珊。「佛教教育首重明心見性」。《弘法社刊》13期(1929年12月):頁60。
真流堅一。「佛教教化思想における學習者觀の二類型」。《教育の研究》通號21號(1955年1月)。
真野龍海。「佛教教育學と『法華經』『方便品』」。《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頁8-23(R)。
神仁。「教育における宗教者の役割と課題(佛教と現代(6)教育)」。《大法輪》71卷4號(2004年04月):頁165-169。
荒川元暉。「行と學の佛教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2號(1994年3月):頁76-81(R)。
荒川元暉。「佛教教育と住職學」。《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頁97-103(R)。
荒川元暉。「佛教教育と精進料理」。《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5號(1997年3月):頁195-201(R)。
荒曉子。「『般若心經』への旅--異文化と全人格教育としての佛教主義」。《聖和學園短期大學紀要》40號(2003年3月):頁95-105。
記者。「教育部函聘專家討論佛教教育辦法(南京通訊)」。《海潮音》14卷6期(1933年6月15日):頁87-88。
馬有。「佛學中的教育智慧」。《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卷3期(2006年):頁66-69。
高山博光。「家庭法座を中心とした佛教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9號(2001年3月):頁174-179(R)。
高木〔シン〕元。「ヨーガにおける知と行--前二支を中心にみたるヨーガの教育原理」。《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17-32。
高永霄。「佛教的倫理教育」。《南洋佛教》135期(1980年7月1日):頁4-5。
高永霄。「佛教教育應以『五明』為本」。《內明》152期(1984年11月1日):頁36-37。
高明道。「佛教教育.文化研究」。《法光》122期(1999年11月1日)。
高明道。「談談佛教教育」。《法光》204期(2006年9月1日)。
高柏園。「佛教教育中的終極關懷與現實關懷」。《中國佛教》35卷9期(1991年9月1日):頁20-25。
高崎直道。「佛教教育雜感」。《佛教教育ニュース》5號(1994年10月3日)。
高橋正己。「教育を開くもの--ボルノーの教育論と佛教的教育論の比較考察」。《佛教經濟研究》通號15號(1986年05月):頁259-288。
「培育僧材,時代重任」。《香港佛教》506期(2002年7月):頁1。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06/506_01.html。
寄塵。「從佛教『新的教育』談到『舊的教育』再轉到諦閑法師授課的儀式:附識」。《現代僧伽》2卷(合定本)(1929-1930年):頁27-29。
寄塵。「現代佛教教育的問題」。《海潮音》13卷3期(1932年3月15日):頁13-19。
寄塵。「現代佛教教育的問題」。《現代僧伽》4卷3期(1931年10月15日)。
密波羅圭之介。「ナーマサンギーティにおける傳達について (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121-135。
張廷榮。「佛教教育須紮下三個根基--看三大師之遠識成就及影響(印光, 弘一. 歐陽三大師)」。《海潮音》59卷2期(1978年2月1日):頁18-20。
張捷,陳旭遠。「天台宗教育思想淺說」。《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2期(1994年3月1日):頁93-96。
張捷。「禪宗教育思想評說」。《古籍整理研究學刊》4期(1993年7月1日):頁5-11。
惟悟。「佛教與教育」。《心法》2期(1956年7月20日)。http://www.drbachinese.org/vbs/publish/hsinfa_2/hsinfa2p003.htm。
「教育佛法於西方節日中」。《萬佛城》282期(1993年11月)。
梁清。「佛家教育思想對學校德育的啓示」。《白城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1期。
清水和樹。「海外レポート ミャンマーの初等教育事情--限界近づく住民支援、寺院が支え」。《福祉勞働》通號81號(1998年12月):頁116-120。
淨因。「從對傳統辦學指導思想之反思 談佛教教育的未來」。《法音》2000年4期。
淨空法師。「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佛教文化》1997年3期:頁44-45。
淨礱。「宗教教育研討會:佛教教育論題摘要」。《佛教圖書館館訊》20期(民88年12月20日):頁59-62。
郭怜妙。「歷屆佛教教育研討會『佛教傳播教育』之回顧與前瞻」。《海潮音》65卷8期(1984年8月1日):頁18-21。
郭豐彥。「佛學教育思想」。《慧炬》48期(1967年1月1日):頁17-19。
陳仁眷。「佛教教育與人文思想的教育精神」。《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53-58。
陳木子。「佛教的生命教育理念與實踐」。《教育資料集刊》26期(民90年12月):頁153-183。
陳兵。「教育興教與教育興國」。《佛教文化》1999年第6期=總第44期(1999年)。
陳卓君。「佛學教育的概況(下)」。《普門》198期(民85年3月):頁139-140。
陳卓君。「佛學教育的概況(上)」。《普門》197期(民85年2月1日):頁141-142。
陳明德。「論宏法必須興學」。《菩提樹》78期(民48年5月8日):頁10-11。
陳金進。「佛學思想與道德教育」。《慧炬》99期(1972年3月1日):頁21-28。
陳長春。「佛學教育思想」。《中國佛教》28卷9期(1984年9月1日):頁33-35。
陳星橋。「新世紀佛教教育的思考」。《香港佛教》491期(2001年4月1日):頁16-19。
陳娟珠。「唯識熏習在教育上之啟導」。《華梵佛學年刊》6期(1989年1月1日):頁32-42。
陳娟珠。「現代佛教興學的意義」。《內明》155期(1985年2月1日):頁29-31。
陳娟珠。「現代佛教興學的意義」。《海潮音》65卷7期(1984年7月1日):頁9-13。
陳迺臣。「分析哲學與佛教教育」。《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47-48。
陳迺臣。「談佛教教育的內容及方法」。《海潮音》65卷7期(1984年7月1日):頁13-14。
陳淑貞。「佛教思想在現代社會道德教育的作用」。《中國西部科技》29期(2006年)。
陳德平。「淺談佛教教育的教學原理」。《文教資料》35期(2008年)。
陳錫琦。「『佛教淨土法門的生死教育理論與實務之研究』」。《華梵學報》6期(民89年6月):頁1-12。
陳錫琦。「佛教的性教育觀念初探」。《華梵學報》4期(1997年5月1日):頁55-60。
陳鐘思。「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之教育觀」。《華梵佛學年刊》創刊號(民71)。
陳鐘恩。「從五明偈探討『覺之教育』的理念」。《華梵佛學年刊》6期(1989年1月1日):頁19-25。
陳鐘恩。「略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倫理方面教育觀」。《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90-96。
傅家旺。「論禪悟及其教育哲學的意義」。《民族論壇》2007年6期(2007年):頁50-51。
智益;蓮真譯。「如何發展現代佛學教育與科學佛法?(下)」。《慧炬》252期(1985年6月1日):頁2-6。
智益;蓮真譯。「如何發展現代佛學教育與科學佛法?(中)」。《慧炬》251期(1985年5月1日):頁2-6。
智益著;蓮真譯。「如何發展現代佛學教育與科學佛法?(上)」。《慧炬》250期(1985年4月1日):頁2-6。
森田勝准。「佛教教育と音樂--子どものための歌を中心に」。《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5號(1997年3月):頁163-167(R)。
森觀濤。「山家學生式の一私見(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137-141。
渡邊彰良。「佛教教育における情報處理--その現狀と展望」。《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5號(1997年3月):頁79-85(R)。
渡邊寬勝。「佛教教育と福祉」。《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頁179-183(R)。
湯成剛。「佛教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體會」。《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年3期(2001年):頁56-57。
「發展佛教要從教育上著手」。《萬佛城》282期(1993年11月)。
菅原伸郎。「宗教教育の限界と可能性(佛教と現代(6)教育)」。《大法輪》71卷4號(2004年04月):頁155-159。
「進一步辦好佛教教育,培養更多的德才兼備的佛教人才」。《佛學研究》2005年。
雲藤義道。「人間教育の原點」。《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號(1993年3月)。
項一峰。「佛教教育雜談」。《佛學研究》4期(1995年12月1日):頁73-76。
黃公元。「佛教可補現代教育之偏」。《佛教文化》1999年第6期=總第44期(1999年)。
黃文玲。「曙光初露--大陸佛教教育現況」。《人生雜誌》220期(民90年12月):頁43-44。
黃文玲。「邁向新里程︰臺灣佛教教育現況」。《人生雜誌》220期(民90年12月):頁41-42。
黃文樹。「臺灣當代人間佛教思潮及其在公民教育之作用」。《高市文獻》15卷1期(民91年3月):頁41-83。
黃泓清。「宗教教育與成人教育的合流:談佛教團體的成人教育活動」。《臺灣教育》535期(1995年7月1日):頁27-28。
黃英吉。「以佛法治校--生活教育在四維」。《臺灣教育》545期(民85年5月):頁54-57。
黃連忠。「人間佛教與21世紀教育的融和之學術價值與宗教意義」。《慈雲雜誌》(2003年12月1日)。
黃連忠。「人間佛教與二十一世紀教育的融合之價值與意義」。《普門學報》29期(2005年9月1日):頁109-136。
塚越千代巳。「佛教精神と教育--ボルノー教育學の根本精神と佛教精神との關係について(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1年3月):頁297-308。
慈光禪學院座談會。「禪修教育的展望」。《佛藏》22期(2001年6月1日)。
慈林。「當代佛教教育略議」。《法音》2006年11期(2006年11月):頁13-16。
楊永慶。「從佛教看生命教育」。《北縣教育》33期(2000年3月1日):頁46-52。
楊育華。「殊途同歸的教育理念--透析孔子、佛陀相近的幾種教育思想」。《管子學刊》4期(2002年):頁71-76。
楊俊。「聖地塔公——當代仁波切、寺院與教育側記」。《廣東佛教》2001年第6期。http://www.plm.org.hk/qikan/gdfj/2001.6/200106f05.htm。
楊新瑛。「由古代的禪宗教育談現代的禪宗教育」。《普門雜誌》42期(1983年3月1日):頁11-13。
楊新瑛。「禪宗在教育上的功效」。《普門雜誌》31期(1982年4月1日):頁18-20。
聖凱法師。「當前發展佛教教育的“盲點”與“偽問題”」。《佛教文化》2008年4期(2008年):頁9-12。
聖嚴。「留學僧.文學博士.佛教教育」。《菩提樹》270期(民64年5月8日):頁27-31。
葉小文。「佛教教育的“一個根本 三個借助”」。《中國宗教》2007年5期(2007年1月1日):頁26-27。
葉小文。「佛教教育的“一個根本 三個借助”」。《河北佛教》2007年2期:頁27。
葉小文。「佛教教育的“一個根本 三個借助”」。《晉城佛教》2007年2期。
葛葉睦山。「性教育と佛教思想」。《佛教教育ニュース》8號(1996年3月6日)。
葛葉睦山。「性教育を不邪婬戒から見る──家庭教育の視點におい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號(1993年3月)。
賈林。「佛教教育管見」。《法音》1990年6期(1990年6月1日)。
鈴木一誠。「青少年の價值觀と今後の佛教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5號(1997年3月1日):頁71-78。
「對佛教興學之期望(社論)」。《法光》33期(1992年6月1日)。
福井豐信。「佛教教育の課題:實踐の立場から」。《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2號(1994年3月)。
福田杲正。「理想實現のための教育と環境--菩薩的人間像をめざし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號(1993年3月1日):頁64-70。
蓑輪顯量。「佛教者と家庭教育--教化を考える」。《現代宗教研究》通號32號(1998年3月):頁274-293。
趙月懷。「佛學中美對教育思想的資鑒」。《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6年4期。
趙玲。「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對我國傣族傳統教育的理性思考」。《學術探索》3期(2001年1月1日):頁85-88。
「輔仁大學李震神父:『佛教要辦大學,我們一定支持』」。《法光》10期(1990年7月1日)。
蒯通林。「略論導師制度在佛教高等教育院校實施前之準備」。《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175-177。
劉顯亮。「可憐文化都市的佛教教育」。《覺有情半月刊》173-174期(1946年11月1日):頁10-11。
寬容。「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佛教文化》1999年第6期=總第44期(1999年)。http://www.buddhism.com.cn/fjwh/9906/09.htm。
德融。「從白衣發心出家到受具之間應受的教育」。《僧伽》2卷1期(民81年10月):頁8。
慧開法師。「生命教育的特殊課題--從佛陀教化的觀點淺論:『探索生命的終極意義與活出圓滿自在的人生』」。《生死學通訊》4期(民90年1月):頁3-6。
編輯組。「佛教相關學位論文選目(二):佛教教育專題」。《佛教圖書館館訊》20期(民88年12月20日):頁49-55。
蔡瑞蓉。「佛教美術中的審美教育」。《雁北師范學院學報》17卷4期(2001年):頁71,73。
鄭石岩講述;潘玫瑩整理。「佛學教育心理學」。《慧炬》306期(1989年12月1日):頁36-44。
鄭振煌。「立體化的佛學教育與佛學研究」。《法光》50期(1983年11月1日)。
曉雲。「談佛教教育文化藝術──聯合國五年計劃研究佛教藝術」。《菩提樹》200期(民58年7月8日):頁18-21。
曉雲法師。「大般若經中『七覺支』之教育論」。《華梵佛學年刊》2/3期。
曉雲法師。「般若繁興大用『空不空』論覺性教育」。《華梵佛學年刊》2/3期。
橋本芳契。「生涯教育と佛教の社會觀」。《社會教育研究》通號11號(1971年3月):頁123-147。
「歷史教育における佛教の問題點」。《歷史教育研究》通號11號(1959年10月)。
蕪城。「佛教教育觀」。《佛教月報》4期(1913):頁1-7。
賴建成。「當前社會現象與佛教教育的考察(一)」。《獅子吼》31卷8期(1992年8月1日):頁11-15。
賴建成。「當前社會現象與佛教教育的考察(二)」。《獅子吼》31卷9期(1992年9月1日):頁22-27。
賴建成。「當前社會現象與佛教教育的考察(三)」。《獅子吼》31卷10期(1992年10月1日):頁17-21。
賴建成。「當前社會現象與佛教教育的考察(五)」。《獅子吼》32卷1期(1993年1月1日):頁11-16。
賴建成。「當前社會現象與佛教教育的考察(四)」。《獅子吼》31卷11/12期(1992年11月1日):頁31-37。
賴錫三,林安梧。「『禪佛教思想』與『本土化通識教育』」。《通識教育》5卷3期(1998年9月1日):頁55-73。
靜波。「佛教教育的規範」。《廣東佛教》2001年第6期。
默雷。「佛教教育面面觀--法音近錄」。《法音》1996年5期。
龍村龍平。「佛教女子教育の問題點(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卷1號=通號59號(1981年12月31日):頁162-163。
濱弘道。「佛教と醫療者教育」。《佛教文化研究》52號(2008年):頁55-61。
濟群。「佛教的師資問題」。《閩南佛學院學報》1989年1期。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612/1814265919272.html。
謝力中。「佛教影響應介入世界各國教育俾其普渡眾生」。《華梵佛學年刊》5(1986年1月1日):頁27-28。
謝清俊。「網絡時代的佛陀教育」。《佛教文化》1999年第6期=總第44期(1999年)。
齋藤昭俊。「文化による佛教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0號(2002年3月):頁40-59(R)。
齋藤昭俊。「自己實現の佛教教育」。《佛教教育ニュース》4號(1994年3月10日)。
齋藤昭俊。「佛教教育の目的」。《大正大學研究紀要. 佛教學部.文學部》通號57號(1972年3月):頁111-124。
簡茂發。「從佛學的入世應用談到教育理想的實現」。《菩提樹》110期(民51年1月8日):頁26-27。
闕宏斌。「佛教教育與美育相互關系」。《香港佛教》407期(1994年4月1日):頁17-20。
羅翌倫。「論『人間佛教』對『社區大學』設立理念的深化與實踐」。《普門學報》29期(民94年9月):頁1-22。
藤田清。「天台教理的に見た國語教育方法論」。《天台學報》19號(1977年11月8日):頁52-57。
藤田清。「佛教カウンセリングから見た教育方法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卷1號=通號37號(1970年12月25日):頁116-119。
藤田清。「佛教カウンセリングと教育方法」。《四天王寺女子大學紀要》通號3號(1970年12月15日):頁24-47(L)。
藤田清。「佛教的教育方法論」。《天台學報》通號16號(1974年10月16日):頁52-62。
藤田清。「佛教的教育方法論--その反省と實踐」。《天台學報》通號16號(1974年10月):頁44-51。
藤田清。「真俗一貫と真俗不離--佛教教育の二側面」。《天台學報》15號(1973年10月15日):頁24-29。
藤田清。「教育方法體系としての四教.三觀.四悉檀」。《天台學報》13號(1971年10月15日):頁31-38。
藤田清。「教育體系としての佛教 (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1年3月):頁309-322。
藤田清。「應用佛教學としての教育方法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2卷1號=通號43號(1973年12月31日):頁165-168。
藤謙敬。「Artha-sastraにおける教育」。《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卷1號=總9號(1957年1月25日):頁176-177。
藤謙敬。「Yjavalkya-smtiにおける教育」。《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卷1號=總11號(1958年1月10日):頁158-161。
藤謙敬。「律よりみたる原始佛教の教育」。《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卷1號=通號19號(1962年1月):頁290-293。
「關于大力加強佛教教育工作的決議」。《法音》2007年5期(2007年):頁10。
關世謙。「推廣佛教傳播教育與人才的培育」。《普門雜誌》56期(1984年5月1日):頁2-5。
關世謙。「推廣佛教傳播教育與人才的培育」。《菩提樹》370期(民72年9月8日):頁25-27。
關宏斌。「佛教教育與美育相互關係」。《香港佛教》407期(1994年4月1日):頁17-20。
蘇曼伽羅作;陳銘璿譯。「佛教與其教育理想」。《菩提樹》64期(民47年3月8日):頁18-19。
覺海。「漢傳佛教教育史初探」。《浙江佛教》1997年1期(1997年3月1日):頁8-12。
覺啟法師。「佛教的自我教育與生活實踐--以天臺宗二十五方便為例」。《普門學報》6期(2001年11月1日):頁291-317。
釋仁隱。「般若教化是實踐之覺性教育」。《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86-89。
釋仁隱。「從實相原理論覺性教育對人性之善導」。《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102-104。
釋文珠。「佛學與教育──為紀念釋尊成道而講於香港大會堂劇院」。《菩提樹》136期(民53年3月8日):頁12-15。
釋如悟。「南北傳佛教教育合作的展望與具體行動」。《圓光新誌》76期(2004年9月)。
釋宏一。「覺性教育於現時代之啟示」。《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49-52。
釋宏明。「正覺佛行興教育 春風化雨滿人間」。《香港佛教》559期(2006年12月)。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59/559_06.html。
釋見咸。「從『專業人士』省思佛教宗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香光莊嚴》38期(民83年6月20日):頁25-29。
釋見潤。「成人教學實務之探討」。《香光莊嚴》58期(民88年6月20日):頁128-143。
釋見潤。「佛教成人教育的意涵」。《香光莊嚴》56期(民87年12月20日):頁126-151。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56/education2.htm。
釋見潤。「佛教成人教育實施機構類型及其現況」。《香光莊嚴》57期(民88年3月20日):頁108-125。
釋明靄。「推廣佛學教育的看法與省思--以周宣德居士創設慧炬獎學金為例」。《慧炬雜誌》534期(2008年12月15日):頁24-33。
釋恆清。「禪宗與杜威--教育思想和方法之比較」。《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6期(1993年1月1日):頁77-95。
釋恆清。「禪宗與杜威--教育思想的方法之比較」。《法光》35期(1992年8月1日)。
釋昭慧。「佛法與成人教育」。《獅子吼》32卷4期(1993年4月1日):頁2-8。
釋星雲。「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普門學報》11期(2002年9月1日):頁213-240。
釋修禪。「『覺之教育』國際弘法行」。《華梵月刊》(2009年2月2日)。http://www.lotus-garden.org.tw/news.php?id=7。
釋真彬。「戒定慧三學是終生教育」。《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34-39。
釋淨因。「從對傳統辦學指導思想之反思 談佛教教育的未來」。《法音》(2000年4月1日):頁27-28。
釋惠敏。「二十一世紀漢傳佛教教育之發展」。《人生雜誌》244期(民92年12月):頁12-13。
釋惠敏。「國際教育、創意產業與佛教教育」。《人生雜誌》273期(民95年5月):頁94-96。
釋傳道。「佛教看二十一世紀的兒童教育(下)」。《妙心》28期(民87年4月1日)。
釋傳道。「佛教看二十一世紀的兒童教育(上)」。《妙心》27期。
釋慈怡。「佛教教育原理」。《普門雜誌》148期(1992年1月1日):頁83-85。
釋聖嚴。「佛法與教育(下)」。《人生雜誌》155期(1996年7月1日):頁4-8。
釋聖嚴。「佛法與教育(上)」。《人生雜誌》154期(1996年6月1日):頁4-8。
釋慧開。「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啟悟之探索」。《普門學報》3期(2001年5月1日):頁196-227。
釋慧開。「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啟悟探索(下)--廣學多聞,成就眾生」。《師友月刊》423期(民91年9月):頁a1+1-3。
釋慧開。「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啟悟探索(上)--教育工作者根本信念的建立」。《師友月刊》421期(民91年7月):頁a1+1-3。
釋慧開。「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啟悟探索(中)--應機而行的教學方法」。《師友月刊》422期(民91年8月):頁a1+1-5。
釋慧廣。「我對佛教教育的看法」。《中國佛教》33卷7期(1989年7月1日):頁10-21。
釋曉雲。「佛教社會高等教育之意義與目標」。《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13-18。
釋曉雲。「般若禪轉識教育論」。《華梵佛學年刊》創刊號(民71)。
釋靜波。「關於佛教教育的反省」。《佛藏》16/17期(2000年2月1日):頁142-145。
鐘沈榮,張應斌。「禪宗棒喝及其教育旨趣」。《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8卷2期(2007年):頁31-35。
鐙本光信。「佛教文學と教育」。《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4卷2號=通號28號(1966年3月31日):頁322-327。
櫻井秀雄。「教育と教化」。《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號(1993年3月)。
龔正華。「《壇經》的教育意蘊初探」。《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期(2008年):頁101-103。
坂東性純。「善知識について(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57-69。
薗慧龍。「真實の教育と佛教について」。《龍谷教學》通號10號(1975年6月30日):頁40-47。

□印度
張慧彥,郭彩琴。「論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平民性及其啓示」。《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4期。
陳明。「古印度佛教醫學教育略論」。《法音》2000年4期:頁22-31。
藤謙敬。「インド佛教における教育思想」。《講座佛教思想》通號3號(1976年2月15日):頁205-248。

□中國
人生月刊社編輯室。「如何進行兩岸佛學教育交流」。《人生月刊》181期(民87年9月):頁35-37。
王雷泉。「走出中國佛教教育困境芻議」。《法音》2001年10期(2001年10月1日):頁7-15。
李賀敏。「中國佛教教育代表團訪問日本」。《法音》2000年12期。
汪增相。「試論佛教對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影響--從道德教育手段的角度」。《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期(2002年1月1日):頁97-98。
汲喆等。「大學生研修佛學狀況掃描--對復旦大學《佛教與佛學》公共選修課的調查」。《佛教文化》6期(1995年11月1日):頁41-44。
「兩岸佛學教育新願景」。《人生雜誌》220期(民90年12月):頁11。
耿敬。「“廟產興學”運動及佛教界的回應」。《五臺山研究》2003年2期(2003年1月1日):頁11-16。
寄塵。「社會教育與中國佛教」。《現代佛教》5卷8-10期(1933年4月10日)。
張捷,陳旭遠。「中國佛教教育的歷史發展軌跡」。《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1期=總165期(1997年1月1日):頁81-86。
張捷,劉坤。「析《理惑論》教育思想」。《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年3期。
張敏。「中國佛教要盡快培養新一代愛國愛教的骨干力量——訪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一誠長老」。《法音》2007年1期。
張學強。「理學教育思想的發展與佛學關系探析」。《科學.經濟.社會》1999年4期。
張學強。「理學教育經典“四書”的確立與佛學關係探討」。《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1期。
張樹卿。「儒、釋、道的教育觀初探」。《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期(2004年1月1日)。
彭震球。「六祖壇經所啟示的自我教育」。《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59-68。
曾其海。「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研究--佛教天臺宗教育思想的特色」。《台州學院學報》28卷1期(2006年2月):頁5-8。
辜琮瑜。「走過中國佛教興學史」。《人生》145期(1995年9月1日):頁28-29。
熊琬。「論儒佛教育特質及其時代意義」。《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97-101。
劉成有,梅海子。「廟產興學與佛教革新」。《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期(2004年1月1日)。
劉易齋。「儒佛兩家生命哲學之會通--以生命教育為著眼的儒佛思想之對遇相融」。《宗教與民俗醫療學報》2期(民94年12月):頁203-227。
編輯室。「如何進行兩岸佛學教育教流」。《人生》181期(1998年9月1日):頁35-37。
編輯部。「兩岸佛學教育新願景」。《人生月刊》220期(民90年12月):頁11。
蔡惠明。「中國佛教教育初探」。《南洋佛教》262期(1991年2月1日):頁8-12。
蔡惠明。「把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推向新階段」。《廣東佛教》(1992年2月1日)。
藍吉富。「締造佛學研究的新紀元--兩岸佛學教育的回顧與前瞻」。《人生雜誌》220期(民90年12月):頁14-19。
羅華文。「道、佛兩家啟發式教育淺論」。《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8卷9期(2005年):頁12-15。
釋性慧記。「參加兩岸佛學教育交流博覽會--大陸法師一行人蒞臨圓光參訪」。《圓光新誌》41期(1998年9月1日):頁39-48。
釋惠空。「中國佛教之命脈--禪觀教育」。《佛藏》13期(1999年6月1日)。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223。
釋聖緣。「淺談中國佛教教育」。《上海佛教》4期(1993年8月1日):頁28-30。
釋聖嚴。「兩岸佛學教育交流」。《人生》180期(1998年8月1日):頁18-39。

伍德勤。「佛教與中國古代教育」。《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93年4期(1993年12月1日):頁115-120。
高崎讓治。「古代日本と中國の儒學振興政策と日中兩國の朝廷.皇帝.學校制度.遣唐使.僧侶.留學生の貢獻と教育行政史の教訓--中國の傳統的な夏.商(殷).周.春秋.漢.唐代の學校制度と孔子哲學を普及させた、世界70ヵ國の遣唐使團が祖國の教育行政に與えた效果」。《研究論集儒學文化》5號(2004年2月):頁90-164。
黃夏年。「古代的傳統佛教教育」。《普門學報》37期(2007年1月1日):頁69-87。
丁鋼。「魏晉南北朝佛教社會教育活動的特點及其作用」。《東北師大學報》1989年6期=總122期(1989年6月1日):頁39-43。
喻進芳。「南北朝平民教育的主要承擔者--佛寺僧人」。《武漢科技大學學報》9卷1期(2007年2月1日):頁65-69。
郭紹林。「說隋唐佛教教育」。《洛陽師範學院學報》19卷3期(2000年6月):頁68-71。
張捷。「唐代佛教教育宗旨與內容初探」。《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1期=總123期(1990年1月1日):頁37-41。
宋文輝。「也談元代上都之佛教教育」。《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卷4期(2002年4月1日):頁13。
徐躍。「清末廟產興學政策的緣起和演變」。《社會科學研究》4期(2007年1月1日):頁151-158。
陳繼東。「清末の佛教教育と日本──祇洹精舍の場合」。《東京學藝大學海外子女教育センター 國際教育研究》19號(1999年3月):頁26-36。
黃運喜。「清末民初廟產興學運動對近代佛教的影響」。《國際佛學研究》創刊號(1991年12月1日):頁293-304。
劉兆偉。「論“滿洲國”的儒佛教育方略」。《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3期。
王雷泉。「對中國近代兩次廟產興學的反思」。《正法眼》創刊號(1994年11月1日):頁35-40。
王雷泉。「對中國近代兩次廟產興學的反思」。《法音》12期(1994年12月1日):頁14-19。
左松濤。「近代中國佛教興學之緣起」。《法音》2008年2期(2008年1月1日):頁34-38。
孫傳。「日中全面戰爭勃發前の中國近代佛教教育--太虛法師の佛教革新運動を中心に」。《日本の教育史學》40號(1997年):頁261-280。
耿敬。「中國近代佛教教育的興起和發展」。《教育史研究》2期(1995年2月1日):頁37-41,3。
黃夏年。「近代中國佛教教育」。《法音》2007年4期(2007年1月1日):頁30-37。
黃夏年;侯會明(摘)。「近代中國佛教教育」。《教育史研究》2007年4期。
大平浩史。「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期の『廟產興學運動』と佛教界--寺廟產.僧侶の『有用』性をめぐって」。《立命館言語文化研究》13卷4號=通號68號(2002年2月):頁21-38。
大平浩史。「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期の廟產興學問題と佛教界」。《現代中國》81號(2007年):頁81-93。
小島勝,陳謙臣,柴田幹夫他。「中國の居留地と租借地における淨土真宗本願寺派開教と日本人子弟教育」。《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42號(2003年):頁51-73。
小島勝等。「戰前の中國における淨土真宗の開教と日本人子弟教育--青島と大連を中心に」。《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39號(2000年11月1日):頁125-146。
小島勝等。「戰前の中國における淨土真宗の開教と日本人子弟教育--青島と大連を中心に」。《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40號(2001年11月1日):頁39-67。
李明。「民國時期的佛教語文教育研究」。《時代文學》23期(2008年)。
純一。「十年來的中國佛教教育」。《法言》3卷4期=總23期(1991年8月1日):頁67-72。
望月海慧。「現代中國における佛教教育機關の調査報告」。《東洋文化研究所所報》11號(2007年4月):頁41-57。
理淨。「當前中國佛教教育現狀的分析與思考」。《法源》24期(2006年):頁46。
陳金龍。「從廟產興學風波看民國時期的政教關係--以1927至1937年為中心的考察」。《廣東社會科學》1期(2006年1月1日):頁114-121。
陳星橋。「二十一世紀中國佛教教育的理念與展望」。《中國宗教》2000年4期(2000年4月1日):頁27-28。
陳星橋。「二十一世紀中國佛教教育的理念與展望」。《法音》2000年5期。
黃夏年。「當代中國佛教教育三題」。《浙江學刊》2001年4期(2001年4月1日):頁17-22。
劉元春。「淺析當前佛教教育問題——兼談對上海佛教教育的幾點建議」。《當代宗教研究》2005年2期(2005年):頁14-17。
鄧子美。「20世紀中國佛教教育事業之回顧」。《佛教文化》1999年第6期=總第44期(1999年):頁8-22。
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文教事業的開拓(1)」。《人海燈》1期=總15期(1999年1月1日):頁10-36。
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文教事業的開拓(2)」。《人海燈》3期=總17期(1999年1月1日):頁48-60。

「國內之部:北平佛教教育聯合會議改服制」。《威音》1期(1930年1月1日):頁5。
「關於北平教難之函電一束:北平佛教會北平佛教平民教育聯合會來快郵代電」。《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24期(1930年2月):頁10-11。
普導。「九華山佛教教育史略」。《甘露》4期(1992年4月1日)。
王毅鳴。「五臺山佛教界開展政治思想教育的基本經驗」。《五臺山研究》2002年1期(2002年):頁3-6。
李明。「加強自身建設 辦好佛教教育——山西省佛教協會暨五臺山佛教協會成立五十周年」。《中國宗教》2007年9期。
契林。「皖垣佛教教育之一」。《海潮音》2卷6期(1921年6月):頁1。
石舟。「閩南佛教教育巡禮」。《法音》1993年9期(1993年9月1日):頁25-28。
Darui Long。「Buddhist Education in Sichuan」。《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Vol.34 No.2(2002.5.2):頁185-206。
本市佛化消息:四川省佛教會擬舉辦四川佛教教育會」。《佛化旬刊》117期(1928年7月25日):頁8。
李豫川。「近現代四川佛教教育事業概述」。《內明》246期(1992年9月1日):頁25-27。
蘇瑩輝。「敦煌藝術與佛教美術教育之回顧及前瞻」。《梵音》3期(1986年11月):頁20-23。
蘇瑩輝。「敦煌藝術與佛教美術教育之回顧與前瞻」。《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129-137。
沈信有。「廣州佛教界再捐資15萬元支持民族教育事業」。《法音》1996年9期。
「廣東省佛教界積極參加“法輪功”練習者的教育轉化工作」。《法音》2001年6期。
刀波。「試論南傳上座部佛教對傣族教育的積極影響」。《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3期。
米雲光。「試論正確處理上座部佛教與傣族教育的關係」。《今日民族》1996年1期。
岩香宰。「從賧佛到現代佛教教育的跨越--對雲南西雙版納佛教教育的思考」。《中國宗教》2006年3期(2006年3月1日):頁60-61。
董印紅。「傣族的寺廟藝術與傳統美術教育」。《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卷3期(2006年):頁44-47。
「『いのち』と『教育』と『佛教』についての台灣視察旅行報告」。《飯田女子短期大學看護學科年報》4號(2001年):頁231-233。
王雷泉。「台灣佛教興學熱潮一瞥」。《法音》12期(1995年12月1日):頁31-35。
「台灣佛教高等教育的隱憂」。《法光》56期(1994年5月1日)。
江燦騰。「為台灣佛教高等教育把脈」。《當代》37期(1991年3月1日):頁100-106。
江燦騰。「臺灣近代佛教教育沿革」。《北縣文化》73期(民91年6月):頁72-81。
何綿山。「台灣高校博碩士學位論文對佛教研究的概述(一)」。《福建佛教》2007年第1期。
何綿山。「台灣高校博碩士學位論文對佛教研究的概述(二)」。《福建佛教》2007年2期。
何綿山。「臺灣高校博碩士學位論文對佛教研究概述」。《甘肅民族研究》2007年3期。
曙正。「大陸佛教研修團完成在臺灣的研修活動」。《法音》2008年1期。
釋慧嚴。「再檢視日治時代臺灣佛教界從事的教育事業」。《中華佛學學報》16期(民92年7月):頁169-210。
金勻。「佛化教育與明智顯悲信解行證──佛教和香港佛教聯會的辦學」。《大中華時代雜誌》2期(1997年6月號):頁43-45。
「香港佛教新聞版──菩提學會積極培植僧伽教育訓練弘法服務人材」。《香港佛教》256期(1981年9月1日):頁36-37。
秦孟瀟。「略談香港的佛教教育」。《覺群季刊》總第6期。
「寶蓮禪寺加強辦學服務,東涌新市將建六所學校」。《菩提》118期(1995年12月15日):頁39-40。

慧寬。「佛光山教育事業之探討--以『信眾教育』為中心」。《普門學報》47期(2008年9月):頁443-452。
呂建福。「金陵刻經處與近代佛教教育」。《法音》1998年5期=總165期(1998年5月1日):頁35-39。http://magazine.fjnet.com/hykw/fayin/fy199805/g9805f10.htm。
吳鄉泉。「佛教慈濟功德會的成人教育角色功能與發展途徑初探」。《成人教育》47期(民88年1月):頁47-53。
黃倩玉。「專題演講:台灣佛教慈濟運動及其教育使命」。《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3卷1期(2004年2月1日)。

□西藏
Daniel Elmo Perdue。「Practice and Theory of Philosophical Debate in Tibetan Buddhist Education」。《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5(5)(1984.1.1):頁1433。
Dhondup Samten。「Book Review:"The Tibetans-School for Survival or Submission:An Investigation of Ethnicity and Education", by Katrin Goldstein-Kyaga」。《The Tibet Journal》Vol.22 No.1(1997.1.1):頁97。
先巴。「青海現代藏族教育的社會基礎和文化背景」。《中國藏學》3期(1996年3月1日):頁44-52。
吐登。「藏傳佛教教育制度」。《香港佛教》394期(1993年3月1日):頁29-32。
李延愷。「歷史上的藏族教育概述」。《西藏研究》1986年3期。
南文淵。「佛教教育在藏區未來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3期(1998年3月1日):頁32-37。
索朗次塔。「西藏成人教育可持續發展探索」。《西藏教育》2006年2期(2006年):頁26-27。
索窮。「60年前的一座鄉村私塾」。《中國西藏》2007年4期(2007年):頁58-61。
馬進虎。「試論藏族教育傳統形態與當代形態」。《青海社會科學》4期(2001年):頁110-113。
「通過藏傳佛教喇嘛共同參與開展藏族地區預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衛生軟科學》2006年1期。
傅千吉。「藏族傳統教育文化的三元一體論」。《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2期(2008年):頁258-63。
傅千吉。「藏族傳統醫學教育發展初探」。《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4期(2008年):頁75-78。
彭雪芳。「藏區的教育與現代化建設」。《西北民族大學學報》3期(2002年1月1日):頁67-71。
普米.強巴洛珠。「西藏佛學研究和佛學教育的現狀」。《中國建設》(1988年4月1日)。
普米.強巴洛珠。「西藏佛學研究和佛學教育的現狀」。《今日中國(中文版)》1988年4期。
普米.強巴洛珠。「西藏佛學研究和佛學教育的現狀」。《香港佛教》336期(1988年5月1日):頁24-25。
劉霞敏。「《諾桑覺寺》中的女性教育主題」。《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3期。
蔣開君。「藏傳佛教:現代藏族教育的精神資源」。《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7期(2007年)。
澤旺。「淺論藏族傳統教育」。《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1卷1期(2004年1月1日):頁27-29。
嚴玉明,王文東。「藏傳佛教的傳統倫理教育體系之探討」。《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卷3期(2003年):頁8-12,43。
蘇和平。「喜讀《西藏教育五十年》」。《圖書與情報》2003年2期。

□日本
ひろさちや。「佛教から見た現代日本の教育問題(『教育』を問う)」。《理想》通號611號(1984年4月):頁352-361。
三宅守常。「明治佛教と教育勅語-1-佛教系の勅語衍義書を材料にして」。《大倉山論集》通號20號(1986年12月):頁125-150。
三宅守常。「明治佛教と教育勅語-2-真宗僧東陽圓月の場合」。《大倉山論集》通號22號(1987年12月):頁105-132。
三宅守常。「明治佛教と教育勅語-3-真宗僧太田教尊の衍義書の場合」。《大倉山論集》通號24號(1988年12月):頁191-216。
三宅守常。「明治佛教と教育勅語-4-真宗僧寺田福壽の衍義書の場合」。《大倉山論集》通號26號(1989年12月):頁23-47。
久木幸男。「佛教教育と佛教主義教育--明治期における用例と意味」。《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1日):頁104-112(R)。
久木幸男。「明治末期の教育事件と新佛教徒同志會」。《橫濱國立大學教育紀要》通號12號(1972年10月):頁1-22。
久木幸男。「真宗教育學序說のための覺書」。《大谷大學宗教教化學研究會紀要》通號2號(1968年12月):頁50-62。
大醒。「看看日本的佛教教育」。《獅子吼》25卷2期(1986年3月1日):頁6-13。
小島勝。「戰前のアジア地域における本願寺派開教使の日本語教育(その一)」。《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通號25號(1986年10月31日):頁12-29。
小島勝。「戰前のアジア地域における本願寺派開教使の日本語教育(その二)」。《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通號26號(1987年12月1日):頁28-40。
小野文珖。「土光家の佛教教育の情熱」。《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號(1993年3月):頁85-89(R)。
小野澤真。「學校教育における『鎌倉佛教』--高等學校教科書比較を通じて見えるもの」。《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0號(2002年3月):頁82-87(R)。
山本哲生。「明治三十年前後における佛教教育--その改革と問題點 (古田紹欽教授古稀記念號)」。《日本大學精神文化研究所.教育制度研究所紀要》通號12號(1981年1月):頁161-198。
川村覺昭。「杉原誠四郎著『日本の神道.佛教と政教分離──そして宗教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5號(1997年3月):頁202-206(R)。
川村覺昭。「明治初期に於ける佛教者の異文化理解と國際理解教育--島地黙雷の場合」。《京都產業大學論集. 人文科學系列》通號22號(1995年03月):頁50-92。
川村覺昭。「戰後教育の問題と佛教の教育性──少年非行の視點から」。《佛教教育ニュース》13號(1998年10月20日)。
中內敏夫。「日本の民眾教育と佛教思想」。《講座佛教思想》通號3號(1976年2月15日):頁291-334。
中野真琴。「山口縣(明治末期の教育事業と新佛教徒同志會)」。《橫濱國立大學教育紀要》通號12號(1972年10月):頁82-91。
太田俊明。「コミュニティ.サイトにおける佛教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1號(2003年3月):頁65-71(R)。
太田俊明。「コミュニティ.サイトにおける佛教教育の可能性(續)」。《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3號(2005年3月):頁39-45(R)。
太田清史。「『日本人とその課題』試論:佛教教育學ノート(三)」。《光華女子短期大學研究紀要》21號(1983年12月1日):頁157-177。
木場明志。「東本願寺の中國布教と學校教育」。《真宗研究》通號34號(1990年3月20日):頁141-154。
毛利悠。「近代真宗教團と教育勅語」。《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4卷2號(1976年03月):頁830-833。
平野誓寬。「共同課題研究發表概要『淨土宗義を宗教教育にいかに生かしているか』」。《佛教論叢》12號(1968年3月1日):頁3-。
永井隆正。「佛教教育についての一考察--特に戰前の研究動向について」。《佛教論叢》21號(1977年9月1日):頁144-。
永井隆正。「佛教教育學の提唱──谷本富と羽溪了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號(1993年3月):頁52-57(R)。
玉山成元。「近世初期における淨上宗の教育--とくに關東十八檀林の成立を中心に(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225-237。
石川到覺。「戰後の福祉教育と佛教」。《現代日本と佛教》通號4號(2000年3月):頁165-175。
江敏甄。「日本,歐美的佛教教育」。《人生》145期(1995年9月1日):頁30-32。
江森一郎,孫傳〓。「戰時下の東本願寺大陸布教とその教育事業の意味と實際--主として『真宗』所載記事による」。《金澤大學教育學部紀要. 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編》43號(1994年02月):頁189-207。
竹內明。「知心修要の教育時眾三祖智得の人間形成理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1卷1號=總41號(1972年12月31日):頁177-181。
竹內明。「鎌倉佛教における教育的人間觀(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143-174。
杉原誠四郎。「『日本の神道.佛教と政教分離―そして宗教教育』は研究書か」。《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7號(1999年3月):頁52-72(R)。
谷川守正。「安城御影は何を嘯き給うか?--佛教教育の至寶」。《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3號(2005年3月):頁80-84。
谷川守正。「京都.龍安寺の生涯教育論」。《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6號(1998年3月):頁51-69(R)。
谷川守正。「奈良興善寺阿彌陀佛造立の佛教教育私考」。《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頁40-60(R)。
谷川守正。「黑谷本『一枚起請文』花押の佛教教育的意味」。《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2號(2004年3月):頁55-71(R)。
谷川守正。「蓮如本『歎異抄』の佛教教育的意味」。《教育學部論集》15號(2004年3月):頁91-105。
谷川守正。「龍安寺中興開山の佛教教育の歷史的展開」。《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4號(2006年3月):頁35-52(R)。
谷川守正。「龍安寺石庭と中興開山の佛教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4號(2006年3月):頁147-151(R)。
谷川穣。「明治中期における佛教者の俗人教育」。《人文學報》94號(2007年):頁37-76。
赤松徹真。「近代天皇制下の西本願寺教團と『婦人教會』.『女子教育』論」。《龍谷史壇》通號99/100號(1992年11月):頁479-496。
岡田正彥。「新刊紹介 谷川穣著『明治前期の教育.教化.佛教』」。《近代佛教》15號(2008年8月):頁137-141。
林亮勝。「丈夫に育ってほしい 佛教教育學會」。《佛教教育ニュース》2號(1992年10月26日)。
松室隆宗,川崎秀子。「通信教育生と圖書館--佛教大學における現狀と問題點」。《圖書館界》34卷1號(1982年05月):頁33-51。
香川孝雄。「淨土教的人間形成--adhyasaya(深心)について(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85-101。
兼子仁。「戰時教育と戰後教育の思い出(明治末期の教育事業と新佛教徒同志會)」。《橫濱國立大學教育紀要》通號12號(1972年10月):頁86-89。
峰島旭雄。「日本佛教教育學會の存在意義」。《佛教教育ニュース》18號(2001年7月1日)。
真流堅一。「伊予國湯岡碑文と聖德太子の佛教-2-天壽國繡帳銘文と太子の教育について」。《熊本大學教育學部紀要. 人文科學》通號29號(1980年):頁247-259。
高橋俊乘。「日本教育と佛教」。《龍谷學報》通號329號(1940年12月):頁170-186。
崎野隆。「宮坂宥洪著『佛教が救う日本の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2號(2004年3月):頁138-142(R)。
野村恒道。「近代における淨土宗の教育制度について--明治二十六年の宗學校の性格」。《佛教論叢》24號(1980年11月1日):頁81-84。
野村恒道。「近代における淨土宗の教育制度について--特に大教院時代を中心に」。《佛教論叢》23號(1979年10月1日):頁75-79。
朝枝善照,楠淳證,滿井秀城他。「シンポジウム 近世佛教の教育制度--役割とその意義〔含レジュメ〕」。《龍谷教學》40號(2005年3月):頁204-277。
渡邊寬勝。「身延山史にみる佛教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號(1993年3月):頁95-99(R)。
無着成恭,芝田容孝,中村孝他。「特集 インタビュー.今ここに生きる 曹洞宗總持寺派泉福寺住職 無着成恭和尚に聞く 佛教から見た日本の教育の姿」。《禪》19號(2005年):頁9-24。
菊地和博。「山形縣の民俗宗教行事の意義について--日本人の佛教教育觀の基底」。《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5號(2007年3月):頁1-9。
菊池正治。「戰前の福祉教育と佛教」。《現代日本と佛教》通號4號(2000年3月):頁154-164。
圓圓。「如悟院長日本佛教教育參訪談」。《圓光新誌》17/18期(1994年9月1日):頁25-27。
壽福隆人。「日本古代佛師教育研究の視點と史料」。《櫻文論叢》68號(2007年2月):頁205-224。
滿井秀城。「近世佛教の教育制度」。《龍谷教學》通號40號(2005年3月31日):頁204-277。
熊本英人。「近代曹洞宗と宗教教育」。《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6卷1號=通號113號(2007年12月):頁87-92。
福井忍隆。「德川時代に於ける佛教各宗の教育制度について--特に西山派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卷1號=通號15號(1960年1月25日):頁235-239。
齊藤昭俊。「中世における佛教教育その4」。《大正大學研究紀要. 佛教學部.文學部》62號(1976年11月1日):頁261-284。
齊藤昭俊。「明治期における佛教主義教育」。《印度學佛教學研究》通號31號(1967年12月25日):頁261-263。
齊藤昭俊。「近世における佛教庶民教育 寺子屋」。《佛教文化論集(川崎大師教學研究所研究紀要)》通號2號(1977年10月21日):頁227-291。
齊藤昭俊。「近代における佛教教育の目的をめぐって(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1年3月):頁323-339。
齋藤昭俊。「大正期精神生活と佛教教育(二)」。《佛教教育ニュース》2號(1992年10月26日)。
齋藤昭俊。「大正期精神講話と佛教教育(一)」。《佛教教育ニュース》1號(1992年8月6日)。
齋藤昭俊。「中世における佛教教育-2-法然の場合」。《大正大學研究紀要. 佛教學部.文學部》通號61號(1975年11月):頁543-552。
齋藤昭俊。「中世における佛教教育-3-親鸞の場合」。《智山學報》通號25號(1976年07月):頁65-80。
齋藤昭俊。「中世における佛教教育-4-」。《大正大學研究紀要. 佛教學部.文學部》通號62號(1976年11月):頁261-283。
齋藤昭俊。「日本における佛教文化と教育」。《佛教文化論集(川崎大師教學研究所研究紀要)》通號9號(2003年12月1日):頁29-90。
齋藤昭俊。「佛教教育における戰前と戰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0卷1號=總79號(1991年12月20日):頁292-297。
齋藤昭俊。「明治期における佛教主義教育」。《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6卷1號(1967年12月):頁261-263。
齋藤昭俊。「近世における佛教教育(二)」。《宗教研究》通號230號(1976年12月):頁105-106。
齋藤昭俊。「近世における佛教教育(二)」。《密教學》通號13/14號(1977年10月10日):頁91-115。
齋藤昭俊。「近世における佛教教育-その四」。《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6卷2號=總52號(1978年3月20日):頁64-69。
齋藤昭俊。「近代における佛教女子教育について--高等女學校の場合」。《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0卷1號=通號39號(1971年12月31日):頁392-396。
齋藤昭俊。「近代における真言宗の教育〔含『學林の變遷』(真言宗教育年表 明治6年~昭和26年)〕」。《智山學報》通號21號(1973年3月):頁79-110。
齋藤昭俊。「近代佛教教育の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卷1號=總35號(1969年12月25日):頁348-350。
「齋藤昭俊氏學位請求論文審査報告書『佛教教育における指導原理の研究』」。《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通號24號(2000年3月):頁262-256。
織田顯信。「東本願寺における特殊教育活動について--明治期の盲人教育(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239-253。
藤原正信。「真宗僧侶寺田福壽と福澤諭吉--『教育勅語說教』の周邊」。《龍谷史壇》121號(2004年3月):頁1-31。
藤謙敬。「日本佛教教育源流考」。《新潟大學教育學部紀要. 人文.社會科學編》通號16號(1974年):頁1-8。
藤謙敬。「佛教と現代の教育」。《教育と醫學》2卷11號=通號17號(1954年11月):頁725-729。
顯蔭。「留東隨筆:日本佛教教育之概況」。《海潮音》5卷4期(1924年5月):頁24。
梶井一曉。「東本願寺學寮における職階の確立過程(教育學部門)」。《教育學研究紀要》42卷第1部號(1996年):頁76-81。
笹田博通。「修行.形成.場所--日本人の佛教教育觀の基底」。《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4號(2006年3月):頁1-17。
粂原恒久。「淨土宗義の教育的側面につい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4號(2006年3月)。
薗慧龍。「公教育での佛教と日本文化について」。《龍谷教學》通號4號(1969年6月30日):頁29-36。

□泰國
Kabilsingh, Chatsumarn (卡比辛)。「泰國的佛教教育問題」。《內明》152期(1984.11.1):頁24-27。
大柴衛。「タイ國教育の史的發展--佛教との關係を重點として」。《姫路工業大學研究報告 B 一般教育關係》通號17號(1967年10月):頁60-80。
小野澤正喜。「タイの國家形成過程と佛教--統合のシンボルとしての佛教の政治人類學的考察(特集.東南アジアにおける教育文化の總合的比較研究)」。《九州大學比較教育文化研究施設紀要》通號25號(1974年11月):頁61-82。
井野正人。「タイ國教育の佛教的背景における諸問題」。《九州大學教育學部紀要. 教育學部門》通號10號(1964年):頁39-54。
井野正人。「原始佛教における意志の自由の問題--タイ國の教育と民主主義への關わりにおいて」。《九州大學教育學部紀要. 教育學部門》通號13號(1967年):頁27-40。
木全清博。「現代タイの學校教育と『佛教』の授業」。《滋賀大學教育學部社會科教育研究室紀要》9號(2002年3月):頁119-132。
王大任。「佛教思想影響下的泰國教育與文化」。《自由太平洋》86期(1964年2月1日):頁37-40。
王靜,高文杰。「泰國成人教育——佛教與教育的交匯」。《國外職業教育》2009年1期。
王靜。「泰國成人教育——佛教與教育的交匯」。《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7期。
卡比辛。「泰國的佛教教育問題(摘譯)」。《海潮音》65卷7期(1984年7月1日):頁29-33。
海老原智治譯。「佛曆2542年(1999)タイ國家教育法及び佛曆2545年(2002)タイ國家教育法第2版--後半の日本語譯」。《國際交流基金バンコク日本文化センター日本語教育紀要》4號(2007年):頁161-169。
涉谷惠。「タイにおける教育改革の動向─佛曆2542(1999)年國家教育法を中心に」。《教育制度學研究》8號(2001年11月):頁303-308。
野津隆志。「タイの幼兒教育--東北農村の幼兒學級と佛教 (特集 世界の幼兒教育)」。《教育と醫學》51卷2號=通號596號(2003年2月):頁130-136。
野津隆志。「國民の創出と學校教育(その3)—タイ東北における佛教信仰をめぐる國家と學校の折衝:後編」。《神戶商科大學 人文論集》36卷2/3號(2001年3月):頁1-22。
陳如山。「千佛.寶塔.藍甘杏 泰國藍甘杏大學之隔空教育」。《空大學訊》12期(民77年1月1日至1月15日):頁15-21。

□其他地區
金道圓;普正。「韓國佛教天台宗在家教育現況」。《法音》1999年11期(1999年1月1日):頁19-23。
鄭建邦。「自淨其意獲吉祥--記緬甸的佛化教育」。《浙江佛教》3期(1996年9月1日):頁128-129。
畢俊輝。「推行佛教教育以紀念佛陀──新加坡慶祝佛曆二五一九年衛塞節廣播詞」。《菩提樹》273期(民64年8月8日):頁18。
貝卻。「現代南亞與東南亞佛教教育之」。《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21。
「為協助政府實施新宗教教育計劃 英國佛教教育基金會成立」。《法音》1996年4期。
英國佛教教育基金會供稿。「為協助政府實施新宗教教育計劃英國佛教教育基金會成立」。《法音》4期(1996年4月1日):頁28-29。
英國佛教教育基金會供稿。「英國將成為佛教沙漠中的綠洲」。《法音》2期(1996年2月1日):頁24-27。
B. Kim。「Training vs. Education in Forming Won Buddhist Kyomus in the USA」。《Teaching Theology & Religion》Vol.9 No.2(2006.1.1):頁109。
「萬佛聖城的教育方針」。《萬佛城》462期(2008年11月)。http://www.drbachinese.org/vbs/publish/462/vbs462p024.pdf。
釋惠敏。「美國『禪定與教育』博士論文之剖析」。《中華佛學學報》8期(1995年7月1日):頁417-454。
Myoshin-Friedrich Fenzl。「A Buddhist Education in a European Country: Austria as a Case Model」。《Dharma World》No.31(2004.7.1):頁27。

□佛教保育
上村映雄。「今こそ『佛教保育』を」。《佛教教育ニュース》4號(1994年3月10日)。
大城邦義。「佛教教育.佛教保育の基底」。《真宗總合研究所研究紀要》通號13號(1995年):頁15-26。
小林龍雄。「佛教保育をめぐる諸問題」。《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5號(1997年3月)。
伊藤直美。「三歳兒の佛教保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5號(1997年3月)。
吉田實盛。「事の佛教保育と理の佛教保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4號(2006年3月)。
安井昭雄。「佛教保育協會創設について」。《佛教教育ニュース》9號(1996年10月4日)。
安井昭雄。「淨土宗保育の歷史(1)」。《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0號(2002年3月)。
安井昭雄。「淨土宗保育の歷史(2)──明治期」。《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1號(2003年3月)。
安井昭雄。「淨土宗保育の歷史(3)──大正期」。《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2號(2004年3月)。
安井昭雄。「淨土宗保育の歷史(4)──昭和初期」。《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3號(2005年3月)。
安井昭雄。「淨土宗保育の歷史(5)──建中寺幼稚園」。《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4號(2006年3月)。
成田俊治。「現代社會における保育と佛教」。《佛教教育ニュース》15號(2000年2月15日)。
佐藤正仁。「『佛教保育』はいかに成立しうるか:宗教と教育について考える(1)」。《日本教育學會大會研究發表要項》47號(1988年8月25日):頁54。
佐藤正仁。「佛教保育における保育者像──『佛教保育カリキュラム』誌等における記述の分析を通じ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0號(2002年3月)。
佐藤達全。「幼稚園教育要領.保育所保育指針の精神と佛教保育につい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頁168-173(R)。
佐藤達全。「生命尊重の保育について──佛教保育の果たすべき役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2號(2004年3月)。
佐藤達全。「佛教生命觀と保育科學生の意識──施設實習を通じた人間的なめざめ」。《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號(1993年3月)。
佐藤達全。「佛教保育と保育者につい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6號(1998年3月)。
佐藤達全。「佛教保育と保育者の信仰について ―キリスト教保育.神道保育と比較し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4號(2006年3月)。
佐藤達全。「佛教保育に對する保育科學生の意識變化について--『佛教保育』の授業を中心に」。《鶴見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13號(2008年4月):頁99-120。
佐藤達全。「佛教保育のとらえ方--『曹洞宗保育ハンドブック』を中心に」。《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7號(1999年3月1日):頁174-179。
佐藤達全。「保育者の生き方としての佛教保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8號(2000年3月)。
佐藤達全。「保育科學生と佛教保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3號(1995年3月)。
孝橋正一。「地域社會と真宗寺院との接點に關する研究--兒童の保育.教育を焦點として(共同研究)」。《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通號11號(1972年6月):頁192-220。
松樹素道。「佛教と幼兒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8號(2000年3月):頁1-18(R)。
松樹素道。「佛教保育と社會性への一考察(その21)社會性の助長と家庭教育(生活)における習慣形成の問題點を考える(その13)」。《鶴見大學紀要. 第3部, 保育.齒科衛生編》通號35號(1998年3月):頁1-56。
松樹素道。「佛教保育と領域社會への一考察-12-社會性の助長と家庭生活における習慣形成の問題點を考える-4-A.アドラーにおける教育の理想と養育者の自己教育」。《鶴見大學紀要. 第3部, 保育.保健齒科編》通號23號(1986年3月):頁47-60。
松樹素道。「佛教保育と領域社會への一考察-7-幼兒教育における坐禪指導の實踐と考察」。《鶴見大學紀要. 第3部, 保育.保健齒科編》通號18號(1981年3月):頁123-140。
長谷川光洋。「佛教幼兒教育論」。《佛教論叢》26期(1982年9月1日):頁239- 。
家田隆現。「淨土保育要領私案」。《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2號(1994年3月)。
宮坂廣作。「宗教教育管見--佛教保育論を中心に」。《京都大學生涯教育學.圖書館情報學研究》4號(2005年3月):頁131-150。
栗原廣海。「佛教保育實踐の現狀と本學〔高田短期大學〕における佛教教育の課題(1)佛教保育に關するアンケート集計結果の報告」。《高田短期大學紀要》22號(2004年3月):頁223-243。
栗原廣海。「佛教保育實踐の現狀と本學における佛教教育の課題(2)アンケート集計結果を參考にした檢討」。《高田短期大學紀要》23號(2005年3月):頁163-179。
荒木照子。「幼兒から學ぶ佛教保育の基本──幼兒の世界を見る保育者の目のありようを考える」。《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1號(2003年3月)。
堪山泰賢。「佛教保育の一視點原始佛教の生活倫理から」。《教化研修》32號(1989年3月31日):頁149-156。
森田勝准。「佛教と幼兒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頁151-155(R)。
森田勝准。「佛教保育における佛教聖歌の役割──賀來琢磨の作品を中心に」。《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3號(1995年3月)。
福井豐信。「幼兒の宗教教育と淨土教學との關連」。《佛教論叢》13號(1969年3月1日):頁139-。
摩尼和夫。「アジアに佛教保育のネットワーク造り──十數年の經驗を通し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號(1993年3月)。
橋本弘道。「佛教教育.佛教保育の觀點から見た禪を根本とする行の教育方法論」。《鶴見大學紀要. 第3部, 保育.齒科衛生編》45號(2008年3月):頁51-58。

□會議報導
「2007中國揚州佛教教育論壇”舉行」。《中國宗教》2007年5期(2007年):頁75。
上海佛學院教務處。「在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書面發言」。《上海佛教》(1992年3月1日)。
大光。「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在蘇州隆重舉行」。《法音》2001年10期:頁29-30。
大光。「佛教教育研討會舉行」。《佛學研究》2000年:頁358-359。
大光。「蘇州西園寺舉行佛教教育研討會」。《法音》2000年4期。
正澄。「一誠會長與中國佛學院教師座談」。《法音》2007年9期。
「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紀要」。《法音》1992年3期。
「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紀要」。《法音》1993年12期。
「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座談會在滬召開」。《菩提》72期(1992年2月15日):頁34-35。
「江蘇省佛教協會召開會長辦公會暨佛教教育工作會議」。《法音》2008年2期。
「佛教教育研討會記略」。《華梵佛學年刊》創刊號(民71)。
妙湛等。「在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法音》1992年3期(1992年3月1日)。
沈瑞其。「評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閩南佛學院學報》1992年第1期(1992年1月1日):頁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703/1814274059290.html。
赤耐。「國務院宗教事務局赤耐副局長在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法音》1992年3期(1992年3月1日)。
「兩岸佛學界座談佛學教育」。《菩提》150期(1998年8月15日):頁38。
果永。「上海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紀要」。《甘露》4期(1992年4月1日)。
「首屆“海峽兩岸佛教教育交流座談會”在臺北召開」。《法音》1998年8期。
唐思鵬。「兩岸第二屆佛教教育座談會在中國佛學院隆重舉行」。《法音》2003年9期。
唐思鵬。「兩岸第二屆佛教教育座談會在中國佛學院隆重舉行」。《法音》2003年9期。
「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記略」。《華梵佛學年刊》2/3期。
陳娟珠。「記『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漢學研究通訊》13卷4期(1994年12月):頁208-210。
華梵佛學研究所編輯。「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華梵佛學年刊》5期(民71)。
華梵佛學研究所編輯。「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華梵佛學年刊》6期(民71)。
黃夏年。「“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召開」。《佛學研究》2001年。
趙樸初。「在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法音》1992年3期(1992年3月1日)。
趙樸初。「在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閉幕會上的講話」。《法音》1992年3期(1992年3月1日)。
蘇淵雷。「祝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圓滿成功」。《法音》1992年3期(1992年3月1日)。
覺真。「創舉.盛舉.義舉──在旭日集團佛教教育交流研討會上的發言」。《香港佛教》511期(2002年12月1日):頁14-15。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11/511_06.html。

一誠。「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理事會佛教教育和文化工作委員會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法音》2005年10期(2005年10月1日):頁3-4。
「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理事會佛教教育和文化工作委員會會議紀要」。《法音》2005年10期(2005年):頁14-17。
唐思鵬。「繼承傳統 適應當代 面向未來--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教育和文化工作委員會會議發言摘要」。《法音》2005年10期(2005年1月1日):頁18-29。
常正。「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教育和文化工作委員會會議在峨眉山隆重舉行」。《法音》2005年10期(2005年):頁47-49。
聖輝。「繼承傳統適應當代面向未來--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理事會佛教教育和文化工作委員會工作報告」。《法音》2005年10期(2005年10月1日):頁5-10。
學誠。「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理事會佛教教育和文化工作委員會會議上的總結講話」。《法音》2005年10期(2005年10月1日):頁11-13。

「中國佛教會訂定佛教教育組織規程」。《佛學半月刊》65期(1933年10月16日):頁12。
「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教育基金委員會章程」。《法音》1992年11期。
「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教育基金委員會章程」。《法音》1995年5期。
「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教育基金委員會章程」。《法音》1995年6期。
「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教育基金委員會緣起」。《法音》1992年11期。
「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教育基金委員會緣起」。《法音》1995年5期。
「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教育基金委員會緣起」。《法音》1995年6期。
「全亞佛化教育社宣言」。《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2期(1926年4月):頁1-3。
「全亞佛化教育社章程草案」。《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2期(1926年4月):頁3-4。

【僧伽教育】
「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現代尼僧伽教育之回顧與前瞻」。《佛教圖書館館刊》48期(民97年12月20日):頁111。
「A Monk's Literary Education: Dahui's Friendship with Juefan HuihongLevering,Miriam」。《中華佛學學報》13期(下)(民89年5月):頁369-384。
Christian P. B. Haskett。「Book Review: "The Sounds of two hands clapping: The education of a Tibetan Buddhist Monk"」。《Buddhist-Christian Studies》Vol.25 No.1(2005.1.1):頁192-196。
Dan Arnold。「Book Review:"The Sound of Two Hands Clapping: The Education of a Tibetan Buddhist Monk", by Georges B. J. Dreyfus」。《Journal of Religion》Vol.84 No.2(2004.4.1):頁314-315。
Georges B. J. Dreyfus。「The Sound of Two Hands Clapping: The Education of a Tibetan Buddhist Monk」。《Nova Religio》Vol.9 No.3:頁124-125。
Karma Phuntsho。「Book Review: "The Education of a Tibetan Buddhist Monk", by George B. J . Dreyfus and Tsongkhapa's Quest for the Middle Way, by Thupten Jinpa」。《The Tibet Journal》Vol.31 No.2(2006.6.1):頁89-97。
Markowtiz, Laura M.。「Buddhist nuns buck the system:in Sri Lanka, a struggle for education and respect」。《Ms. Magazine》Vol.6 No.1(1995.7.1):頁10-12。
P. Ulrich。「GEORGES B. J. DREYFUS: The Sound of Two Hands Clapping: The Education of a Tibetan Buddhist Monk. xv, 445 pp.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17.95」。《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 African Studies》Vol.68 No.1(2005.1.1):頁140。
Paul L. Swanson。「Tibetan Scholastic Education and The Role of Soteriology」。《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Vol.20 No.1(1997.1.1):頁31-62。
Shengqi Liu, Lili Qin(Translated)。「The Education System of Three Major Monasteries in Lhasα」。《中國藏學:英文版》2007年1期。
Sonam Joldan。「Traditional ties between Ladakh and Buddhist Tibet: Monastic organization and monastic education as a sustaining factor」。《The Tibet Journal》Vol.31 No.2(2006.6.1):頁69-88。
Stephen C. Berkwitz。「Book Review:"Buddhist Learning and Textual practice in 18th Century Lankan Monastic Culture", by Anne M. Blackburn」。《The Journal of Religion》Vol.83 No.2(2003.4.1):頁326-327。
Thubten Chodron講述;釋見胤譯。「『戒』內『戒』外:與達賴喇嘛談西方僧人的入眾與教育」。《香光莊嚴》46期(民85年6月20日):頁5-8。
Ulrich Pagel。「Book Reviews: "The Sound of Two Hands Clapping: The Education of a Tibetan Buddhist Monk", by Dreyfus, Georges B. J.」。《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Vol.68 No.1(2005.3.23):頁140-143。
Will Sweetman, Georges B. J. Dreyfus。「The Sound of Two Hands Clapping--The Education of A Tibetan Buddhist Monk」。《TLS=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5240(2003.1.1):頁24。
William Edelglass。「Book Review: "The Sound of Two Hands Clapping: The Education of a Tibetan Buddhist Monk", by Georges B. J. Dreyfus」。《Journal of Buddhist Ethics》No.12(2005.1.1):頁67-74。
一之。「塔爾寺的學院和學經制度簡介」。《青海社會科學》(1980年2月1日)。
了法。「如何培養合格僧青年」。《閩南佛學院學報》(1989年1月1日)。
了法。「關于當前僧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閩南佛學》1992年第1期:頁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703/1814274093065.html。
「上海佛學書局為海潮音僧教育專號出版的幾句話」。《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30期(1931年9月)。
丸山孝一。「タイ農村における社會化の諸相--特に家族及び佛教寺院の教育的機能について」。《九州大學比較教育文化研究施設紀要》通號23號(1973年3月):頁1-31。
于莉。「“辯經”的教育智慧」。《教育文匯》2008年2期。
于逢春。「『滿洲國』及び『蒙疆政権』のラマ教僧侶教育政策」。《日本の教育史學》45號(2002年):頁199-217。
大島祥仙,瀧俊立,石橋真誡,竹本壽光,牧達雄(司會)。「淨土宗義を學校教育にいかに生かすか」。《佛教論叢》12號(1968年3月1日):頁179-。
小山一乘。「教育刷新委員會第十三特別委員會第二回議事速記錄にみえる宗教教育と佛教寺院」。《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1號(2003年3月):頁87-90(R)。
小野田俊藏。「リキル寺における僧院教育の調査」。《佛教大學研究紀要》通號64號(1980年3月):頁53-60。
山本哲生。「明治初期における僧侶と教育とを繞る諸相」。《論集日本佛教史》通號8號(1987年12月):頁139-162。
中井良宏。「檀林教育の成立とその發展について--近世〔淨土宗〕寺院教育の一形態」。《佛教大學研究紀要》通號51號(1967年3月14日):頁1-39(L)。
中國佛教。「再談僧教育」。《中國佛教》23卷10期(1979年7月1日):頁1-4。
中華禪淨協會。「兩岸僧伽教育交流訪問實記」。《佛藏》5期(1998年2月)。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100。
丹迥.冉納班雜,李德成。「藏傳佛教佛學教育:從經院式教學到現代學院式教學的歷史性改革」。《佛教文化》1999年6期(1999年1月1日)。
內江佛協。「認清形勢, 加強僧伽教育」。《台州佛教》(1992年11月1日)。
天野郡壽。「ラオス、ビエンチャン市內の寺院教育」。《近代》通號100號(2008年7月):頁1-10,圖版1枚。
太虛。「從全部佛教的教史教法說到今後僧教育的建設」。《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年刊》1期(1934年3月1日):頁10-31。
太虛。「對於整理僧制及辦僧教育之提議案」。《正信》2卷7期(1933年5月1日):頁10-12。
文杰。「再談當前僧教育」。《法音》1990年6期。
文杰。「對當前僧教育的一點意見」。《法音》1990年2期。
文靜。「知識經濟與僧伽教育」。《南洋佛教》361期(1999年5月1日):頁49-53。
方立天。「僧伽禪修教育的未來展望」。《佛藏》16/17期(2000年2月1日):頁202。
方華。「對當前僧教育的一些意見」。《法音》1994年11期(1994年11月1日):頁321-332。
水田全一。「出家の常識.非常識 (18)『在家僧侶』養成講座」。《禪文化》通號175號(2000年01月):頁104-109。
火頭僧。「談談僧教育」。《同願月刊》2卷12期(1941年12月25日):頁7。
片野真省。「なぜ、真言宗の僧侶になるのか?を問う--總合的な新しい教化教育.研修カリキュラムについて」。《智山學報》52號(2003年3月):頁169-197。
牛黎濤。「チベット近代の寺院教育」。《佛教文化學會紀要》通號16號(2008年1月15日):頁31-48(L)。
牛黎濤。「近代中國におけるチベット僧侶教育」。《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30號(2008年3月1日):頁167-182。
王建民,何波。「論藏傳佛教寺院的教育文化功能」。《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2期(1998年1月1日):頁72-77。
王飛。「第三屆藏傳佛教高級學銜授予活動在京舉行」。《法音》2007年10期。
王得忠。「藏傳佛教寺院教育中的辯經考試制度及其現代啟示」。《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2期(2007年1月1日):頁82-84。
王清才。「拓寬寺教形式 增強教育實效——阿壩州藏傳佛教寺廟愛國主義教育成效顯著」。《四川統一戰線》2006年6期。
王雷泉。「從僧伽教育看中國佛教的今天和明天」。《現代哲學輯刊 (試刊號)》(1985年1月1日)。
卡魯納.達薩;建華譯。「僧侶在佛教教育和佛學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著重就斯里蘭卡佛教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法音》1990年6期(1990年6月1日)。
古賀克彥。「近世.近代における時宗教團の寺門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0號(2002年3月):頁100-105(R)。
巨贊法師。「為僧教育進一言」。《佛教公論》8號(1936年)。
弘一。「對僧教育的一點意見」。《佛學文摘》2006年11期。
「弘法與新方向僧伽教育」。《僧伽》3卷2期。
石拳。「抗戰期中四川的僧教育」。《正信》12卷2期(1946年4月15日):頁11-13。
光嶌督。「シッキムのルムテック大僧院の醫藥教育」。《國士館大學教養論集》通號35號(1992年11月):頁1-10。
光嶌督。「ラマ教學問寺における新弟子教育の實態--シッキムのルムテック僧院の教育(海外學術事情)」。《學術月報》31卷9號(1978年12月):頁679-685。
同慧。「僧伽教育與世俗教育」。《僧伽》1卷1期(民80年10月):頁65。
多識.洛桑圖丹瓊排。「談藏傳佛教培養人才的模式」。《法音》2001年10期(2001年1月1日):頁16-20。
如悟法師。「我對僧教育的一些看法」。《佛藏》13期(1999年6月)。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152。
如緣。「從出家說到提倡尼眾教育」。《普門學報》48期(2008年11月):頁66-70。
朴先榮。「韓國佛教史における僧侶教育とその現代教育的意義」。《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6號(1998年3月):頁70-86(R)。
朱解琳。「黃教寺院教育(下)」。《十方》14卷6期(1996年3月1日):頁36。
朱解琳。「黃教寺院教育(上)」。《十方》14卷3期(1995年12月1日):頁29-33。
朱解琳。「黃教寺院教育」。《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1期(1982年1月1日)。
朱解琳。「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寺院的組織機構和教育制度」。《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1期。
朵天玉。「淺談我省寺院辦學問題」。《青海民族研究》1997年3期。
次仁央金。「他是這樣教育僧人的」。《西藏統一戰線》2006年1期。
竹君。「辦學的比丘尼」。《每週財經動向》3卷553期(1999年9月19日):頁47。
尕天玉。「寺院教育為現代教育服務的思考」。《中國民族教育》1997年3期:頁18-20。
尕藏加。「藏傳佛教寺院教育的發展歷史及其特質」。《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3期(2004年1月1日):頁38-44。
何建明。「中國近代的佛教女眾教育」。《佛教文化》1999年第6期=總第44期(1999年)。
何峰。「論藏族經院教育」。《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4期(1999年1月1日)。
吳之清。「論雲南傣族奘房教育與回族經堂教育的異同」。《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5卷6期(2005年1月1日):頁46-49。
吳麗玉。「傳統叢林教育的衰微與現代佛學教育的革新」。《菩提樹》39卷12期=總469期(1991年12月1日):頁14-17。
呂凱文。「論僧俗二眾之宗教教育--從僧俗身份的區分與宗教職能的定位談起」。《世界宗教學刊》5期(民94年6月):頁59-109。http://www.nhu.edu.tw/~kwlu/buddhist_education.pdf。
妙湛。「再談僧教育」。《閩南佛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1992年2月1日):頁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703/1814274058442.html。
妙湛。「僧教育的新構思」。《法音》1989年11期(1989年11月1日)。
妙湛。「僧教育的新構思」。《閩南佛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1989年2月1日):頁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612/1814270462502.html。
完瑪冷智,馬進虎,文才。「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經院教育」。《青海民族研究》13卷2期(2002年1月1日):頁76-82。
宋大川。「略論唐代佛寺的儒學教育」。《世界宗教研究》4期=總38期(1989年4月1日):頁97-106。
宏印。「從因緣談僧教育」。《菩提樹》380期(民73年7月8日):頁43-45。
宏印。「僧教育芻言」。《菩提樹》385期(民73年12月8日):頁47,49。
宏印。「談僧教育」。《菩提樹》315期(民68年2月8日):頁32。
戒圓。「當前僧伽教育之管見」。《法音》1989年9期。
戒證。「從現代僧教育的不振中說到失學的僧青年」。《佛海燈》2卷2期(1936年12月12日):頁9-10。
李向平。「近代中國佛教僧教育的開拓」。《聞思﹕金陵刻經處130周年紀念專輯》1997年(1997年3月1日):頁81-89。
李守靜。「近現代江蘇僧教育概觀」。《法音》1998年5期(1998年1月1日):頁40-45。http://magazine.fjnet.com/hykw/fayin/fy199805/g9805f11.htm。
李尚全。「探索當代僧教育的新模式」。《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4卷2期(2008年3月):頁115-118。
李延愷。「再論藏族寺院教育」。《中國藏學》1992年4期(1992年4月1日):頁140-149。
李姝睿。「傳統寺院教育理念與藏區現代教育誤區」。《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期(2007年):頁126-129。
李德成。「談藏傳佛教教育由經院式到現代化的轉變」。《法音》1994年5期(1994年5月1日):頁18-22。
李德成。「藏傳佛教佛學教育:從經院式教學到現代學院式教學的歷史性改革」。《佛教文化》1999年第6期=總第44期(1999年6月1日)。
杉本理。「平安時代後期の僧侶の教育について」。《大阪電気通信大學人間科學研究》6號(2004年3月):頁128-118。
谷川穣。「明治10年代における僧侶の學校教員兼務--教育と佛教の近代史にむけての一視角」。《佛教史學研究》49卷1號(2006年8月):頁39-58。
谷川穣。「明治前期における僧侶養成學校と『俗人教育』--真宗本願寺派普通教校の設置をめぐって」。《日本の教育史學》46號(2003年):頁25-43。
周毓華。「寺院教育與藏族文化及藏區現代教育」。《青海民族研究》11卷2期(2000年5月):頁70-73。
周潤年。「試論藏傳佛教寺院教育的歷史作用」。《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5期(2007年):頁90-97。
周潤年。「藏傳佛教五大教派寺院教育綜述」。《西藏大學學報》22卷3期(2007年1月1日):頁83-94,105。
周潤年。「藏傳佛教寺院教育的功能及其改造」。《西藏研究》1999年1期(1999年1月1日):頁93-99。
周潤年。「藏傳佛教寺院與藏族教育」。《法音》1991年6期。
宗慧。「僧教育的反思」。《佛學文摘》2005年5期。
官卻,李德成。「藏傳佛教首屆拓然巴學銜授予紀實」。《中國西藏》2006年1期。
岳立。「背景資料:格西學位的歷史傳承和評述」。《中國西藏》2004年5期。
拉科.益西多杰,何生財。「藏傳佛教教育考試制度概說」。《考試研究》2006年3期(2006年1月1日):頁95-108。
明性。「告辦僧教育者:關於道場名義之商榷」。《正信》8卷11-14期(1936年7月年15日):頁5-6。
林是幹。「身延山における檀林教育について(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207-223。
法光。「斯里蘭卡的僧伽教育」。《法音》1990年2期(1990年2月1日)。
法光法師著;廣興譯。「斯里蘭卡的僧伽教育」。《澳門佛教》67期(2008年7月15日)。http://www.macau-buddhism.org/67/67-22f.htm。
法光法師著;廣興譯。「斯里蘭卡的僧伽教育」。《澳門佛教》68期(2008年9月15日)。http://www.macau-buddhism.org/68/68-22f.htm。
牧田諦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における僧侶再教育--北京市佛教徒學習會僧尼學習班について (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1年3月):頁355-374。
祁曉慶。「晚唐五代敦煌三界寺寺學教育與佛教傳播」。《青海社會科學》2009年2期。
金元榮。「講院を中心とした僧伽教育」。《哲學論集》通號43號(1996年):頁85-95。
金元榮。「韓國の佛教教育--講院を中心とした僧侶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頁81-85(R)。
金章和。「讓學生得到更多的知識——中國佛學院舉辦學術講座」。《法音》1984年1期。
阿旺年扎。「簡介印度北部達蘭沙拉的辯經學院」。《法光》134期(2000年11月1日)。
侯會明(摘)。「中國近代佛教史上最早出現的僧教育會」。《教育史研究》2008年5期。
侯會明(摘)。「僧教育歟?俗教育歟?——關于僧才培養的現代性思考」。《教育史研究》2008年5期。
侯會明。「學僧教育的三個層次」。《教育史研究》2008年1期(2008年):頁97。
「南嶽祝聖寺僧教育之近聞」。《佛學半月刊》78期(1934年5月1日):頁55。
思益。「南嶽僧教育近狀一斑」。《海潮音》29卷5期(1948年5月10日)。
柳升祺。「拉薩三大寺的學制」。《中國藏學》4期(2005年1月1日):頁28-37。
柳絮。「修道與行道--附說僧伽教育」。《獅子吼》18卷9期(1979年9月1日):頁7-12。
段玉明。「僧教育歟?俗教育歟?——關于僧才培養的現代性思考」。《宗教學研究》2008年2期(2008年6月):頁46-51。
洛布。「第四屆藏傳佛教高級學銜授予儀式舉行」。《中國西藏》2009年1期。
看召草。「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教育的基本特點述論」。《甘肅民族研究》2008年1期(2008年):頁80-83。
若虛。「僧教育訓育上應注意的幾點」。《中流》3卷2期(1944年2月10日):頁1-2。
郁永龍。「當代中國的僧伽教育」。《香港佛教》478期(2000年3月1日):頁18-21。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478/478_09.html。
韋理。「藏傳佛教寺院教育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0卷1期(2008年):頁244-246。
韋理。「藏傳佛教寺院教育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期(2008年1月1日):頁244-246。
「香港佛教新聞版──菩提學會積極培植僧伽教育訓練弘法服務人材」。《香港佛教》256期(1981年9月1日):頁36-37。
倪強。「兩岸僧伽教育交流的意義」。《佛藏》16/17期(2000年2月1日):頁231-236。
原田祖岳。「僧堂教育の改造案」。《大乘禪》28卷9號(1951年09月):頁11-13。
原實。「文武--バラモンとクシャトリヤ (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1-31。
唐吉思。「論蒙古族寺院教育」。《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期(2006年1月1日):頁126-130。
徐文明。「淺談學僧教育的三個層次」。《法音》2007年4期(2007年4月1日):頁38-40。
徐彬。「木里的寺院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993年2期。
桑吉。「藏傳佛教學銜工作指導委員會二屆一次會議及藏傳佛教高級學銜評審委員會二屆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法音》2008年12期。
桑吉扎西。「聞思修 講辯著——藏傳佛教歷史上的學經辯經和學位制度」。《法音》2004年10期(2004年1月1日):頁17-21。
桑吉扎西。「繼承傳統 開拓創新——首屆藏傳佛教高級學銜授予活動綜述」。《法音》2005年11期(2005年):頁37-41。
海潮音月刊社。「海潮音月刊調查全國佛教僧教育現狀啟事」。《佛學半月刊》37期(1932年8月16日)。
真梵。「探討佛教發展之資產--僧青年與僧伽教育」。《僧伽雜誌》6卷4期(1997年7月20日):頁9-16。
「神童出家成高僧天才教育受質疑」。《南昌教育》2005年8期。
荒川元暉。「雛僧教育における生活規範につい」。《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9卷2號=總78號(1991年3月20日):頁234-239。
袁家耀。「談談僧團建設中的僧伽教育問題」。《佛學研究》8期(2000年4月1日):頁19-22。
馬場雄司。「北部タイ、ナーン縣農村における社會變化──見習い僧の教育と幼兒教育を手がかりに」。《同朋大學社會福祉學部 同朋福祉》3號人間福祉編(1997年3月):頁64-69。
張建世,石碩。「藏族地區寺院與所在社區關係的個案調查——松潘縣山巴村與山巴寺及學校教育的關係」。《西藏研究》1992年2期。
張飛,劉立柱。「藏傳佛教學銜工作指導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京召開」。《法音》2005年6期。
「從白衣出家到受具之間應受的教育」。《僧伽》2卷1期。
曹仕邦。「中國僧伽教育與俗世教育」。《南洋佛教》207期(1986年7月1日):頁34-35。
曹仕邦。「古代佛教對小沙彌所施行的儒學教育--中國教育史研究課題之一」。《大陸雜誌》69卷6期(日期):頁38-42。
深瀨俊路。「『寺』における教育の一考察」。《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9號(2001年3月):頁101-105(R)。
淨空。「認識寺院教育」。《佛教文化》1999年第6期=總第44期(1999年1月1日)。
「第三屆藏傳佛教高級學銜辯經考試在京舉行」。《西藏人文地理》2007年6期。
「第四屆藏傳佛教高級學銜授予活動在京舉行」。《西藏統一戰線》2008年4期。
許明銀。「全球化下的西藏佛教僧教育」。《中國邊政》176期(2008年12月):頁37-54。
許德存。「西藏傳統寺院教育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影響」。《中國藏學》1999年3期(1999年1月1日):頁118-123。
陳志春,王斌元。「確保愛國主義教育順利進行─—阿壩州在藏傳佛教寺廟教育整頓中加強領導措施得力」。《四川統一戰線》1999年2期。
陳惠邦。「藏傳佛教與寺院教育」。《新竹師院初等教育學報》9期(2004年8月):頁47-65。
雪煩。「怎樣普及僧教育」。《普門學報》46期(2008年7月):頁372-376。
堀一郎。「我國の學僧教育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卷1號=總1號(1952年7月20日):頁65-79。
普蓮。「從現代僧青年思想之暗潮說到蘇省僧教育應有之改進」。《中流》3卷3期(1944年3月10日):頁13-14。
普願。「僧教育應將德育擺在首位」。《閩南佛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1989年2月1日):頁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612/1814270246906.html。
渡邊喜勝。「寺院の教育性:禪僧による民眾教化の一例」。《佛教民俗學大系》通號7號(1992年8月):頁85-100。
「湖北省佛教整理會成立後各縣支會紛紛成立僧教育復原」。《正信》12卷4期(1946年6月15日):頁22-23。
無家。「沒有完善的僧教育,佛教如何能好起來?」。《菩提樹》347期(民70年10月8日):頁28-29。
結城陸郎。「中世の寺院文庫とその教育史的意義」。《東京學藝大學研究報告》通號7號(1956年1月)。
結城陸郎。「中世寺院に於ける世俗教育に關する一考察」。《東京學藝大學研究報告》通號1號(1949年11月):頁9-15。
華熱.才華加。「藏傳佛教寺院教育的特點及現代性啟示」。《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期(2005年):頁79-84。
華熱.才華加。「藏傳佛教的尊師理念及教育資鑒意義」。《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6期(2008年)。
賀金林。「清末僧教育會與寺院興學的興起」。《安徽史學》2005卷6期(2005年11月):頁28-34。
黃夏年。「中國近代佛教史上最早出現的僧教育會」。《佛教文化》2008年3期(2008年):頁60-67。
傳明法師。「兩岸僧伽教育交流──台灣之行散記」。《佛藏》10期(1998年12月)。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192。
塚原海順。「道心寮における僧堂教育について」。《豐山教學大會紀要》通號20號(1992年12月10日):頁127-140。
愚敏。「如何搶救僧教育」。《學僧天地》1卷3期(1948年3月1日):頁25-26。
愚敏。「僧教育的四大問題」。《正信》12卷10期(1946年12月31日):頁13-14。
慈怡。「論佛教僧教育--讀太虛大師『佛教應辦之教育與僧教育』後感」。《海潮音》70卷11期(1989年11月1日):頁11-14。
新間智照。「宗門僧侶教育(法器養成)を考える--綜合一貫カリキュラム教育試論」。《現代宗教研究》12期(1978年3月28日):頁78-88。
楊圳益。「黎明的僧教育(上)」。《佛教文化月刊》8期(1990年8月1日):頁21。
楊圳益。「黎明前的僧教育(下)--訪傳道法師」。《佛教文化月刊》9期(1990年9月1日):頁26。
楊笑天。「永明延壽與僧伽教育」。《法音》2001年7期(2001年7月1日):頁1-7。
楊健吾,尚云川。「藏傳佛教寺院教育與藏民族的發展進步」。《西藏研究》1994年1期(1994年1月1日):頁95-98。
楊道明。「試從教育結構分析當前的僧伽教育問題」。《法音》1991年6期(1991年6月1日)。
聖凱。「現代僧伽禪修教育芻議」。《佛教文化》1999年第6期=總第44期(1999年)。
聖璞。「僧教育基礎之建立」。《中流》3卷3期(1944年3月10日):頁1。
葛小沖。「借鑒傳統教育精華發展現代人文教育--評介《中國藏族寺院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6卷3期(2005年3月1日):頁95-96。
葛春福,彭志明,丹瑪龍真。「阿壩州在藏傳佛教僧眾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成效顯著」。《中國統一戰線》1998年6期。
「僧伽教育的振興」。《僧伽》6卷2期(民86年1月):頁3。
「僧伽教育的檢討--福嚴佛學院座談會」。《佛藏》16/17期(2000年2月1日)。
「僧伽禪修教育的未來展望──中台禪寺座談會」。《佛藏》16/17期(2000年2月1日)。
「僧教育問題」。《日華佛教》1卷4期(1936年7月15日):頁44-45。
「僧教育學制的課程與學制的規劃」。《佛藏》22期(2001年6月1日)。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258。
僧懺。「僧教育漫談:回觀中國的佛教教育」。《海潮音》15卷10期(1934年10月15日):頁47-49。
僧懺。「僧教育漫談:看看日本的佛教教育」。《海潮音》15卷9期(1934年9月15日):頁74-83。
嘎.達哇才仁。「傳統藏傳因明學高僧培養基地--哲蚌寺」。《中國藏學》1期(2008年1月1日):頁194-199。
塵空。「華北居士林第一次僧眾佛學觀摩會記:佛教教育前途的曙光」。《佛教評論》1卷2期(1931年4月):頁115-124。
演培。「勝利後服務僧教育」。《菩提樹》431期(民77年10月8日):頁16-20。
演培。「開始為僧教育服務」。《菩提樹》428期(民77年7月8日):頁13-17。
趙科。「德宏傣族佛寺教育淺探」。《德宏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1期。
遠塵。「中國當代僧伽教育」。《菩提》182期(2001年4月15日):頁16-20。
蒯通林,路統信。「佛教叢林教育與自然保護」。《華梵佛學年刊》6期(1989年1月1日):頁162-171。
劉宇光。「藏傳佛教學問寺辯經教學制度的因明實踐及其背後所依據的佛學理念」。《哲學與文化》27卷6期=總313期(2000年6月1日):頁564-572,606。
劉秀華;陳尚琨。「捐資助教,為百年樹人奠基;培育學僧,以文化弘揚佛法」。《菩提》215期(2004年1月5日):頁13-19。
劉洪汪。「略述三大寺高級佛教人才的培養制度--從學僧到甘丹池巴」。《中國藏學》(1990年2月1日)。
寬昌。「僧眾教育的我見」。《佛學文摘》2008年4期=總107期。
寬昌。「僧眾教育的我見」。《河北佛教》2007年2期:頁28-29。
德融。「明日僧教育之展望」。《僧伽》1卷1期(民80年10月):頁59。
德融。「明日僧教育之展望」。《僧伽》創刊號(1991年10月1日):頁59-66。
編者。「從全部佛教的教史教法說到今後僧教育的建設:附識」。《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年刊》1期(1934年3月1日):頁32。
編輯組。「僧伽教育再跨一步」。《香光莊嚴》23期(1990年10月1日)。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23/find1.htm。
編輯組。「學以致用的僧伽教育」。《香光莊嚴》36期(1993年12月1日):頁19-22。
蔡惠明。「中國佛教教育再探--介紹藏傳佛教和上座部佛教教育」。《南洋佛教》267期(1991年7月1日):頁8-12。
「談幼齡沙彌教育」。《萬佛城》297期(1995年2月)。
「談健全寺院的教育功能」。《僧伽》3卷4期。
賢空。「近現代福建僧伽教育」。《法音》2000年1期。http://magazine.fjnet.com/hykw/fayin/fy200001/fy200001/g2k01f23.htm。
學忍。「完整僧教育之嘗試提出(中)」。《僧伽》2卷1期(1992年10月1日):頁15-23。
學忍。「完整僧教育制度之嚐試提出(下)」。《僧伽》2卷2期(民82年1月):頁15。
學忍。「完整僧教育制度之嚐試提出(上)」。《僧伽》1卷4期(民81年7月):頁15。
學忍。「完整僧教育制度之嚐試提出(中)」。《僧伽》2卷1期(民81年10月):頁14。
學忍。「略談未來佛教僧伽人才之分類與規劃」。《僧伽》1卷2期(民81年1月):頁25。
學忍。「僧教育之宗旨、目標與實施原則」。《僧伽》1卷3期(民81年4月):頁17。
學忍。「對僧教育工作的一些體認」。《僧伽》1卷1期(民80年10月):頁50。
穆赤.雲登嘉措。「藏族的家庭教育與寺院教育」。《青海社會科學》1994年4期(1994年1月1日):頁95-99。
諦聞(講);星耀(記)。「僧教育的真義說到僧教育的人才」。《佛海燈》2卷8期(1937年6月12日):頁13-14。
靜波法師。「兩岸僧伽教育交流會議有感」。《佛藏》16/17期(2000年2月1日)。
靜賢。「僧教育與僧青年」。《人海燈》1卷12期(1934年5月15日):頁5-7。
默如。「僧教育拉雜譚」。《菩提樹》153期(1996年5月1日):頁26-31。
戴發旺。「觀察藏族傳統文化的新視角——讀《中國藏族寺院教育》」。《中國藏學》1999年4期(1999年1月1日):頁142-144。
濱島典彥。「僧風教育の現狀と課題」。《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5號(1997年3月):頁1-21(R)。
濟群。「我理想中的僧教育」。《法音》2000年4期。
繆中宇。「西方寺院的生活教育」。《訓育研究》11卷1期(民61年6月):頁27-29。
薛羅軍。「コラム チベット傳統文化と教育--僧侶の生活」。《アジア遊學》42號(2002年8月):頁66-69。
舊僧。「兩年來僧教育興衰之清算」。《人海燈》3卷1期(1936年1月1日):頁30-34。
「藏傳佛寺共三千座,佛學教育不可缺少」。《菩提》139期(1997年9月15日):頁39。
「藏傳佛教“拓然巴”高級學銜授予儀式在京舉行」。《法音》2007年10期。
「藏傳佛教寺院教育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啓示」。《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期(2008年):頁244-246。
雙照。「從僧教育談到佛教現狀」。《學僧天地》1期(1948年1月1日):頁21-22。
羅希瑞。「佛教寺院教育的宗旨與目標」。《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124-125。
羅碧玲。「試論藏傳佛教寺院教育的“問難”」。《中國藏學》1989年2期。
寶玉柱。「清代蒙古族寺院教育及其語言教育」。《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5期=總138期(2001年1月1日):頁14-22。
寶忍。「僧教育輪廓之一」。《人海燈》2卷14-15期(1935年7月1日)。
蘇發祥,普華才讓。「論藏族傳統寺院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發」。《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5期(2006年1月1日):頁119-125。
蘇發祥。「論藏族傳統寺院教育中的諍辯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發」。《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4期(2000年1月1日):頁19-29。
蘇發祥。「論藏族傳統寺院教育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影響」。《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4期(2000年1月1日):頁39-48。
覺凡。「談現階段的僧教育」。《學僧天地》1期(1948年1月1日):頁22-23。
釋正思。「中國傳統僧伽教育鳥瞰」。《香光莊嚴》35期(1993年10月1日):頁8-11。
釋印苗,釋惟定採訪釋法藏。「現今僧教育的實質問題」。《圓光新誌》76期(2004年9月)。
釋印苗,釋惟定採訪釋悟因。「僧伽教育的基礎養成與身心空頓」。《圓光新誌》76期(2004年9月)。
釋印苗,釋惟定採訪釋惠空。「僧教育的理念與執行力」。《圓光新誌》76期(2004年9月)。
釋如悟。「從僧伽教育的歷史回顧,談佛教教團培育後繼人才的理論與實踐」。《獅子吼》26卷3期(1987年3月1日):頁10-13。
釋妙性。「第二屆兩岸僧伽教育交流訪問記實」《佛藏》10期(1998年12月)。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191。
釋妙寂。「兩岸僧伽教育交流之我思我見」。《佛藏》22期(2001年6月1日)。
釋妙湛。「再談僧教育」。《佛教知識》創刊號(1993年6月1日):頁23-26。
釋宏正。「對僧教育之反省」。《佛藏》16/17期(2000年2月1日):頁151-153。
釋宏吉。「談僧伽禪修教育」。《佛藏》13期(1999年6月1日)。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224。
釋見卯。「早期佛教六和敬僧團管理的思想教育」。《哲學與文化》33卷12期=391期(民95年12月):頁29-48。
釋見諦。「西藏僧教育一瞥(下)」。《香光莊嚴》36期(1993年12月1日):頁26-30。
釋見諦。「西藏僧教育一瞥(上)」。《香光莊嚴》34期(1993年6月1日):頁25-29。
釋見諦。「西藏僧教育一瞥(中)」。《香光莊嚴》35期(1993年10月1日):頁23-26。
釋依〔イク〕。「台灣佛教における教育活動について--佛光山寺を中心として」。《アジア文化》26號(2003年9月):頁58-67。
釋恆清。「台灣比丘尼在學術文化領域中的傑出表現:『比丘尼的台灣經驗』座談會(二)」。《香光莊嚴》50期(民86年6月20日):頁98-101。
釋昭慧。「『上游』僧教育問題之省思」。《法光》50期(1983年11月1日)。
釋能融。「早期佛教僧眾教育略談」。《中華佛學研究》4期(民89年3月):頁59-125。
釋惟一。「淺談沙彌教育」。《閩南佛學》2005年:頁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711/1814330031521.html。
釋惟善。「當代中國佛教留學僧運動--以斯里蘭卡國留學僧為例」。《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2月1日):頁1-9。
釋惠謙。「僧伽教育概論與省思」。《佛藏》16/17期(2000年2月1日):頁145-150。
釋傳道。「僧伽教育的針砭」。《人生雜誌》164期(1997年4月1日)。
釋會清。「《阿含經》與僧教育」。《法光》7期(1990年4月1日)。
釋聖凱。「現代僧伽禪修教育芻議」。《佛藏》13期(1999年6月1日)。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225。
釋學忍。「完整僧教育之嘗試提出(上)」。《僧伽》1卷4期(1992年7月1日):頁15-27。
釋學忍。「完整僧教育制度之嘗試提出(下)」。《僧伽》2卷2期(1993年1月1日):頁15-25。
釋學忍。「僧教育之宗旨,目標與實施原則」。《僧伽》1卷3期(1992年4月1日):頁17-37。
釋龍。「勸友人走上僧教育路錢的一封信!」。《四川佛教月刊》8卷6期(1938年6月15日):頁10。
釋濟群。「我理想中的僧教育」。《法音》(2000年4月1日):頁3-9。
釋懷力。「關於僧才培養之我見」。《法音》(1990年2月1日)。
釋續明。「從僧教育論到今後青年僧尼的進修問題」。《海潮音》34卷3期(1953年):頁30-32。
坂元一光。「タイ教育開發と寺院學校」。《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紀要》5號=通號48號(2002年):頁141-160。
梶井一曉。「淨土宗關東檀林における修學僧の入寺.修學動向──增上寺『入寺帳』の分析から」。《廣島大學教育學部紀要》47號第1部教育學(1999年3月):頁111-120。
梶井一曉。「淨土宗關東檀林の修學僧に關する考察──近世農民の社會移動を視點として」。《日本の教育史學 教育史學會紀要》42號(1999年10月):頁4-22。
梶井一曉。「課題と展望 近世教育史研究の課題と展望--寺院.僧侶を中心に」。《日本教育史研究》27號(2008年8月):頁65-82。

【教學、課程】
O'Hyun Park。「Teaching the Introductory Course on Buddhism=佛教概論的教學」。《Hsi Lai Journal of Humanistic Buddhism》No.3(2002.1.1):頁195-202。
仁譯。「南北朝時代之教學」。《菩提樹》64期(民47年3月8日):頁10-12。
太虛(製);法舫(編)。「佛教教育系統各級課程表」。《海潮音》13卷10期(1932年10月15日):頁115-130。
尤莎。「建議華梵工學院多設女子佛教教育課程(摘要)」。《華梵佛學年刊》6期(1989年1月1日):頁110-111。
卡比辛。「泰國兩所佛教大學的教育制度--在課程方面」。《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159。
「全國佛學推廣課程總覽」。《人生雜誌》262期(民94年6月):頁37-40。
宇高良哲。「江戶時代における諸宗の僧侶養成課程について--特に『諸宗僧侶階級』を中心に」。《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8號(2000年3月1日):頁19-31(R)。
成一。「佛教教育的學制與課程內容之探討」。《海潮音》65卷7期(1984年7月1日):頁5-7。
佐藤厚。「東洋大學東洋學研究所活動報告 現代韓國佛教における僧侶養成課程」。《東洋學研究》通號44號(2007年):頁219-221。
李孟翰。「現代佛教學院課程之釐訂與師資培育芻議」。《菩提樹》382期(民73年9月8日):頁16-19。
李孟翰。「現代佛教學院課程之釐訂與師資培養芻議」。《海潮音》65卷8期(1984年8月1日):頁13-18。
李宜紋。「開啟無限可能的佛學課程」。《人生雜誌》262期(民94年6月):頁12-15。
李玟慧。「惜緣惜福:慧學課程教案」。《香光莊嚴》81期(民94年3月20日):頁96-103。
汪道波。「佛學思想教學中的幾個問題」。《閩南佛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頁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703/1814291932111.html。
周晉安。「提高外語教學質量之我見」。《閩南佛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頁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703/1814292835984.html。
性儀法師。「圓光佛學院淨土課程現況及省思──旁及福嚴及慈光禪學院」。《佛藏》14期(1999年8月)。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238。
法尊法師口述;胡繼歐編寫。「甘肅噶登協主卻稞寺學習五部大論的課程」。《現代佛學》(1961年6月1日)。
耿振華。「西藏唐卡繪畫的教學傳統--以綿派私人教學與噶爾派寺廟教學方法為中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期(民90年11月):頁279-297。
貢保索南。「淺析在藏傳佛教寺院教育中所表現出來的傳承和管理方面的特點」。《甘肅民族研究》2006年3期(2006年):頁66-73。
高田仁覺。「阿闍梨(acarya)と弟子(sisya)--インド密教における教育 (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103-120。
乾淨。「彌陀淨土的教化對當前僧教育的啓示」。《閩南佛學》2003年:頁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704/1814314852186.html。
「國民教育基礎上之僧教育」。《佛化隨刊》18期(1931年12月11日):頁10。
寂寥。「僧教育檢討(續完)」。《人海燈》4卷8期(1937年8月1日)。
崗措。「藏傳佛教薩迦寺新的教育制度」。《民族教育研究》14卷2期(2003年1月1日):頁71-73。
常海。「為僧教育想一想」。《學僧天地》1卷6期(1948年11月1日):頁7-8。
張士勤,唐泉。「安多藏傳佛教寺院中的時輪學院與天文曆算教育」。《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5卷6期(2005年12月):頁831-834。
陳利銘。「從康德與佛教知識論看學校課程內涵」。《佛學與科學》8卷2期(2007年7月1日):頁70-80。
陳柏森。「目前大學建築設計教學之檢討--兼論融合佛教哲學之設計觀」。《華梵佛學年刊》6期(1989年1月1日):頁209-219。
陳棟樑整理。「珍惜生命. 戒學課程教案(一)」。《香光莊嚴》85期(民95年3月20日)。
陳漢傑。「10大熱門進修佛學課程」。《人生雜誌》262期(民94年6月):頁16-18+21-22+24+26+29-30+33-34。
喻學才。「一次關於佛教人生觀的課堂討論」。《佛教文化》5期(1994年9月1日):頁38-39。
程建華。「定學課程理念與設計」。《香光莊嚴》79期(民93年9月20日):頁80-85。
程建華。「慧學課程的理念與設計」。《香光莊嚴》81期(民94年3月20日):頁92-95。
「雲南省迪慶佛學院課程中添入“奧運元素”」。《法音》2008年8期。
黃公偉。「從『哲學系』應增加『佛學課程』說起--響應教育部最新大學課程規劃原則」。《獅子吼》18卷10期(1979年10月1日):頁9-23。
廖俊裕。「作為通識課程情意教育的“佛教概論”」。《研究與動態》14期(2006年7月):頁19-39。
歐易典整理。「珍惜自然. 戒學課程教案(二)」。《香光莊嚴》85期(民95年3月20日)。
蔡敷治。「我對中學會考佛學課程的一些意見」。《內明》96期(1980年3月1日):頁26-28。
蔡澤洙。「韓國佛教の傳統的學習教育科程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卷2號=通號38號(1971年3月31日):頁268-270。
禪心。「佛學院教學程式初探」。《廣東佛教》(1991年4月1日)。
謝文亮整理。「普皆回向. 回向課程」。《香光莊嚴》85期(民95年3月20日)。
叢大教務處。「佛光山叢林大學所開課程及學術演講」。《佛光學報》1期(1976年3月1日)。
釋自正。「佛教電子資源利用教育課程設計」。《佛教圖書館館訊》18/19期(民88年9月20日):頁70-80。
釋自衍。「佛學院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的規劃與實施:以香光尼眾佛學院為例」。《佛教圖書館館訊》13期(民87年3月20日):頁19-27。
釋自衍。「書評寫作教學設計」。《佛教圖書館館訊》38期(民93年6月20日):頁24-28。
釋自衍採訪整理。「梵語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介紹」。《佛教圖書館館訊》3期(民84年9月20日):頁32-34。
釋惠敏。「我國梵語教學之省思」。《人生》137期(1995年1月15日):頁41。
釋齎因。「梵語教材與教學之基礎研究」。《人生》137期(1995年1月15日):頁42-45。

【教材/教科書】
アルボムッレスマナサーラ。「テーラワーダ佛教の教科書(第1回)佛教は『心の科學』」。《大法輪》75卷8號(2008年8月):頁34-39。
アルボムッレスマナサーラ。「テーラワーダ佛教の教科書(第2回)業(カルマ)の法則は宗教を問わない」。《大法輪》75卷9號(2008年9月):頁156-161。
アルボムッレスマナサーラ。「テーラワーダ佛教の教科書(第3回)自利.利他を考える」。《大法輪》75卷10號(2008年10月):頁158-163。
アルボムッレスマナサーラ。「テーラワーダ佛教の教科書(第4回)在家信者に說かれた『四つの幸せ』とは?」。《大法輪》75卷11號(2008年11月):頁146-151。
アルボムッレスマナサーラ。「テーラワーダ佛教の教科書(第5回)在家信者が陷る『五つの病』とは?」。《大法輪》75卷12號(2008年12月):頁156-161。
アルボムッレスマナサーラ。「テーラワーダ佛教の教科書(第6回)財產の正しい使い方」。《大法輪》76卷1號(2009年1月):頁150-155。
アルボムッレスマナサーラ。「テーラワーダ佛教の教科書(第7回)ブッダが說く社會の繁榮と安定 なぜ社會が衰退するのか(1)」。《大法輪》76卷2號(2009年2月):頁170-175。
アルボムッレスマナサーラ。「テーラワーダ佛教の教科書(第8回)ブッダが說く社會の繁榮と安定 なぜ社會が衰退するのか(2)」。《大法輪》76卷3號(2009年3月):頁180-185。
アルボムッレスマナサーラ。「テーラワーダ佛教の教科書(第9回)ブッダが說く社會の繁榮と安定 なぜ社會が衰退するのか(3)」。《大法輪》76卷4號(2009年4月):頁180-185。
井野正人。「タイ國中學校社會科(道德)教科書の分析と\檢討--特にタイ佛教思想との關連において」。《九州大學比較教育文化研究施設紀要》通號20號(1970年4月):頁1-50。
文杰。「對教材編審的一點意見」。《法音》1992年12期(1992年12月1日)。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 第三十一課 佛門分宗的理由」。《菩提樹》91期(民49年6月8日):頁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 第三十二課 俱舍宗(一)」。《菩提樹》91期(民49年6月8日):頁48-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 第三十三課 俱舍宗(二)」。《菩提樹》91期(民49年6月8日):頁50-5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 第三十五課 成實宗(二)」。《菩提樹》92期(民49年7月8日):頁49-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 第三十六課 讀經錄要(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菩提樹》92期(民49年7月8日):頁50-5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 第三十四課 成實宗(一)」。《菩提樹》92期(民49年7月8日):頁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 第卅一、卅二、卅三課綜合指要」。《菩提樹》92期(民49年7月8日):頁51,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 第廿八至卅十課綜合指要」。《菩提樹》91期(民49年6月8日):頁5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初級班學期考試答案」。《菩提樹》81期(民48年8月8日):頁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菩提樹》82期(民48年9月8日):頁48-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菩提樹》81期(民48年8月8日):頁44。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七、八、九課綜合指要」。《菩提樹》84期(民48年11月8日):頁46-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七課經咒懺讚頌偈」。《菩提樹》83期(民48年10月8日):頁44。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九課讀經錄要-雜阿含經」。《菩提樹》83期(民48年10月8日):頁46-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二十一課佛法初入中國及釋道的比試」。《菩提樹》87期(民49年2月8日):頁48-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二十七課諸家的判教(一)」。《菩提樹》89期(民49年4月8日):頁49-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二十九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一)」。《菩提樹》90期(民49年5月8日):頁48-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二十二課佛經的傳譯(一)」。《菩提樹》88期(民49年3月8日):頁40-4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二十八課諸家的判教(二)」。《菩提樹》90期(民49年5月8日):頁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二十三課佛經的傳譯(二)」。《菩提樹》88期(民49年3月8日):頁41-42。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二十五課讀經錄要(一)──大寶積經(一)」。《菩提樹》89期(民49年4月8日):頁46-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二十六課讀經錄要(二)──大寶積經」。《菩提樹》89期(民49年4月8日):頁47-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二十四課佛經的傳譯(三)」。《菩提樹》88期(民49年3月8日):頁42-43。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二十課印度佛法的三個時期」。《菩提樹》87期(民49年2月8日):頁47-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二課八念對治恐怖」。《菩提樹》81期(民48年8月8日):頁44-45。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八課讀經錄要-雜阿含經1.」。《菩提樹》83期(民48年10月8日):頁45-46。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十、十一、十二課綜合指要」。《菩提樹》85期(民48年12月8日):頁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十一課稱念佛菩薩名號(一)」。《菩提樹》84期(民48年11月8日):頁44-45。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十七課大天五事與上座大眾兩部的分裂」。《菩提樹》86期(民49年1月8日):頁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課綜合指要」。《菩提樹》88期(民49年3月8日):頁43。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十九至廿一課綜合指要續上期未刊完者」。《菩提樹》89期(民49年4月8日):頁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十九課上座部的一再分派」。《菩提樹》87期(民49年2月8日):頁46-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十二課稱念佛菩薩名號(二)」。《菩提樹》84期(民48年11月8日):頁45-46。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十八課大眾部的一再分派」。《菩提樹》86期(民49年1月8日):頁47-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十三、十四、十五課綜合指要」。《菩提樹》87期(民49年2月8日):頁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十三課小乘修道的過程」。《菩提樹》85期(民48年12月8日):頁44。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十五課釋尊五時說法與十二部經」。《菩提樹》85期(民48年12月8日):頁46-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十六、十七、十八課綜合指要」。《菩提樹》87期(民49年2月8日):頁49-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十六課四次結集」。《菩提樹》86期(民49年1月8日):頁46-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十四課大乘修道的過程」。《菩提樹》85期(民48年12月8日):頁44-46。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十課八關齋戒」。《菩提樹》84期(民48年11月8日):頁44。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三十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二)」。《菩提樹》90期(民49年5月8日):頁49-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三課戒殺放生文」。《菩提樹》81期(民48年8月8日):頁45-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五課三苦八苦」。《菩提樹》82期(民48年9月8日):頁46-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六課十八界」。《菩提樹》82期(民48年9月8日):頁47-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卅七課讀經錄要(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菩提樹》93期(民49年8月8日):頁48-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卅八課讀經錄要(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菩提樹》93期(民49年8月8日):頁49-5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卅四、卅五、卅六課綜合指要」。《菩提樹》93期(民49年8月8日):頁51,43。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廿二至廿四課綜合指要」。《菩提樹》89期(民49年4月8日):頁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廿五、廿六至廿七課綜合指要」。《菩提樹》90期(民49年5月8日):頁50-5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第四、五、六課綜合指要」。《菩提樹》83期(民48年10月8日):頁47-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一二三課課後綜合指要」。《菩提樹》69期(民47年8月8日):頁40-4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一課佛」。《菩提樹》68期(民47年7月8日):頁36。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七、八、九課課後綜合指要」。《菩提樹》71期(民47年10月8日):頁3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七課菩薩」。《菩提樹》70期(民47年9月8日):頁3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一)」。《菩提樹》70期(民47年9月8日):頁40-4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二十一課皈依三寶」。《菩提樹》74期(民48年1月8日):頁44-45。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二十七課五蘊皆空」。《菩提樹》76期(民48年2月8日):頁42-43。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二十九課大千世界」。《菩提樹》77期(民48年4月8日):頁40-4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二十二、三、四課綜合指要」。《菩提樹》76期(民48年3月8日):頁43。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二十二課七眾與戒律」。《菩提樹》75期(民48年2月8日):頁43。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二十八、九、卅課綜合指要」。《菩提樹》78期(民48年5月8日):頁39-4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二十八課飲酒的過失」。《菩提樹》77期(民48年4月8日):頁4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二十三課六道輪迴(一)」。《菩提樹》75期(民48年2月8日):頁43-44。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二十五、六、七課綜合指要」。《菩提樹》77期(民48年4月8日):頁41-42。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二十五課十善業道(一)」。《菩提樹》76期(民48年3月8日):頁4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二十六課十善業道(二)」。《菩提樹》76期(民48年3月8日):頁41-42。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二十四課六道輪迴(二)」。《菩提樹》75期(民48年2月8日):頁44-45。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二十課緣覺乘和十二因緣(二)」。《菩提樹》74期(民48年1月8日):頁43-44。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二課釋迦牟尼佛(一)」。《菩提樹》68期(民47年7月8日):頁36-3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八課彌勒菩薩」。《菩提樹》70期(民47年9月8日):頁39-4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十、十一、十二課綜合指要」。《菩提樹》72期(民47年11月8日):頁40-4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十一課六波羅蜜(一)」。《菩提樹》71期(民47年10月8日):頁37-3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十九、二十、廿一課綜合指要」。《菩提樹》75期(民48年2月8日):頁45。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十九課緣覺乘和十二因緣(一)」。《菩提樹》74期(民48年1月8日):頁43。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十二課六波羅蜜(二)」。《菩提樹》71期(民47年10月8日):頁38-3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十三課維摩詰居士」。《菩提樹》72期(民47年11月8日):頁3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十五課四攝法四無量心四弘誓願」。《菩提樹》72期(民47年11月8日):頁39-4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十六、十七、十八課綜合指要」。《菩提樹》74期(民48年1月8日):頁45。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十四課菩薩十地」。《菩提樹》72期(民47年11月8日):頁38-3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十課中國四大名山(二)」。《菩提樹》71期(民47年10月8日):頁3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三十一、二、三課綜合指要」。《菩提樹》79期(民48年6月8日):頁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三十一課大小三災」。《菩提樹》78期(民48年5月8日):頁3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三十二課五濁惡世」。《菩提樹》78期(民48年5月8日):頁38-3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三十三課無間地獄與閻羅王」。《菩提樹》78期(民48年5月8日):頁3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三十五課三十七道品(二)」。《菩提樹》79期(民48年6月8日):頁46-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三十六課三十七道品(三)」。《菩提樹》79期(民48年6月8日):頁47-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三十四、五、六課綜合指要」。《菩提樹》80期(民48年7月8日):頁46。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三十四課三十七道品(一)」。《菩提樹》79期(民48年6月8日):頁46。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三十課劫及世界成壞」。《菩提樹》77期(民48年4月8日):頁4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菩提樹》68期(民47年7月8日):頁37-3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五課如來十號」。《菩提樹》69期(民47年8月8日):頁38-3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六課佛法」。《菩提樹》69期(民47年8月8日):頁39-4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四、五、六課課後綜合指要」。《菩提樹》70期(民47年9月8日):頁4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四課藥師佛」。《菩提樹》69期(民47年8月8日):頁3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十七課四聖諦」。《菩提樹》73期(民47年12月8日):頁43-44。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十八課聲聞四果」。《菩提樹》73期(民47年12月8日):頁44。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十三、十四、十五課綜合指要」。《菩提樹》73期(民47年12月8日):頁45。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教本:第十六課僧與六和敬」。《菩提樹》73期(民47年12月8日):頁43。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中級班學期考試答案」。《菩提樹》95期(民49年10月8日):頁5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菩提樹》96期(民49年11月8日):頁48-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一課律宗(一)」。《菩提樹》95期(民49年10月8日):頁48-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七、八、九課綜合指要」。《菩提樹》98期(民50年1月8日):頁5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七課華嚴宗(四)」。《菩提樹》97期(民49年12月8日):頁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九課天台宗(二)」。《菩提樹》97期(民49年12月8日):頁49-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二十一課讀經錄要(二)──大般涅槃經」。《菩提樹》101期(民50年4月8日):頁48-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二十課讀經錄要(一)──大般涅槃經」。《菩提樹》101期(民50年4月8日):頁47-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二課律宗(二)」。《菩提樹》95期(民49年10月8日):頁49-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八課天台宗(一)」。《菩提樹》97期(民49年12月8日):頁48-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十、十一、十二課綜合指要」。《菩提樹》99期(民50年2月8日):頁5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十、十一、十二課綜合指要續完」。《菩提樹》100期(民50年3月8日):頁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十一課天台宗(四)」。《菩提樹》98期(民50年1月8日):頁49-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十七課法相宗(四)」。《菩提樹》100期(民50年3月8日):頁48-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十九、二十、廿一課綜合指要」。《菩提樹》102期(民50年5月8日):頁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十九課法相宗(六)」。《菩提樹》101期(民50年4月8日):頁46。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十二課三論宗(一)」。《菩提樹》98期(民50年1月8日):頁50-5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十八課法相宗(五)」。《菩提樹》100期(民50年3月8日):頁49-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十三、十四、十五課 綜合指要」。《菩提樹》100期(民50年3月8日):頁50-5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十三課三論宗(二)」。《菩提樹》99期(民50年2月8日):頁48-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十五課法相宗(二)」。《菩提樹》99期(民50年2月8日):頁50-5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十六、十七、十八課 綜合指要」。《菩提樹》101期(民50年4月8日):頁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十六課法相宗(三)」。《菩提樹》100期(民50年3月8日):頁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十四課法相宗(一)」。《菩提樹》99期(民50年2月8日):頁49-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十課天台宗(三)」。《菩提樹》98期(民50年1月8日):頁48-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三十課淨土宗(一)」。《菩提樹》104期(民50年7月8日):頁48-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三課律宗(三)」。《菩提樹》95期(民49年10月8日):頁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五課華嚴宗(二)」。《菩提樹》96期(民49年11月8日):頁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六課華嚴宗(三)」。《菩提樹》96期(民49年11月8日):頁47-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卅一、卅二、卅三課綜合指要」。《菩提樹》106期(民50年9月8日):頁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卅一課淨土宗(二)」。《菩提樹》105期(民50年8月8日):頁46-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卅二課淨土宗(三)」。《菩提樹》105期(民50年8月8日):頁47-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卅三課淨土宗(四)」。《菩提樹》105期(民50年8月8日):頁48-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卅五課淨土宗(六)」。《菩提樹》106期(民50年9月8日):頁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卅六課總說」。《菩提樹》106期(民50年9月8日):頁48-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卅四課淨土宗(五)」。《菩提樹》106期(民50年9月8日):頁46-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廿七課禪宗(一)」。《菩提樹》103期(民50年6月8日):頁48-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廿九課禪宗(三)──佛祖語錄摘要」。《菩提樹》104期(民50年7月8日):頁47-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廿二、廿三、廿四課綜合指要」。《菩提樹》103期(民50年6月8日):頁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廿二課讀經錄要──大般涅槃經」。《菩提樹》102期(民50年5月8日):頁46-48。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廿八、廿九、三十課綜合指要」。《菩提樹》105期(民50年8月8日):頁49-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廿八課禪宗(二)」。《菩提樹》104期(民50年7月8日):頁46-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廿三課真言宗(一)」。《菩提樹》102期(民50年5月8日):頁48-49。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廿五、廿六、廿七課綜合指要」。《菩提樹》104期(民50年7月8日):頁49-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廿五課真言宗(三)」。《菩提樹》103期(民50年6月8日):頁46-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廿六課真言宗(四)」。《菩提樹》103期(民50年6月8日):頁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廿四課真言宗(二)」。《菩提樹》102期(民50年5月8日):頁49-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四、五、六課綜合指要」。《菩提樹》97期(民49年12月8日):頁50-5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第四課華嚴宗(一)」。《菩提樹》96期(民49年11月8日):頁46-47。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本:通告──高級第一號」。《菩提樹》95期(民49年10月8日):頁50-51。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材:第卅四、卅五、卅六課綜合指要」。《菩提樹》107期(民50年10月8日):頁50。
方倫編。「佛學函授部高級班教材:第卅四、卅五、卅六課綜合指要」。《菩提樹》107期(民50年10月8日):頁50。
方倫編。「菩提樹佛學函授初級班學期考試卷」。《菩提樹》80期(民48年7月8日):頁47-48。
田中宥祥。「視聽覺教材を使った布教傳道について」。《豐山教學大會紀要》通號21號(1993年12月12日):頁367-369。
矢野秀武。「タイ人が學校で學ぶ佛教--佛教の教科書とその讀み方」。《タイ國情報》43卷1號(2009年1月):頁34-45。
吉田光覺。「小中學校教科書に見る佛教教材の研究」。《佛教論叢》32號(1988年1月1日):頁109-112。
寺川幽芳。「『佛教學』における視聽覺教材の使用について」。《龍谷紀要》(1992年3月20日):頁1-20(L)。
江田昭道。「高校『倫理』教科書におけるインド佛教--特に部派.大乘の記述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7卷2號=通號117號(2009年3月):頁1142-1138。
妙印採訪整理。「楊惠南談佛學教材」。《菩提樹》446期(1990年1月1日):頁14。
來栖智子。「タイの小學校低學年における佛教の教科書分析」。《滋賀大學教育學部社會科教育研究室紀要》10號(2003年3月):頁73-82。
林美惠採訪整理。「陳重文談佛學教材」。《菩提樹》446期(1990年1月1日):頁12-13。
杵築宏典。「親鸞における念佛彈壓觀--教科書裁判への提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4卷1號(1995年12月):頁206-210。
後藤康夫。「中國の初級中學教科書における宗教攷--佛教を中心として」。《種智院大學研究紀要》5號(2004年3月):頁9-24。
唐澤富太郎。「近代教科書にあらわれた佛教的教材」。《講座近代佛教》通號4號(1962年11月30日):頁166-182。
勝田哲山。「高校生の宗教科における教材としての『佛壇』の意義づけ」。《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5號(1997年3月)。
編者。「佛學函授部中級班教本:告學員書(五)」。《菩提樹》82期(民48年9月8日):頁49。
駒井美智子。「地域とお寺に關する研究──法傳寺における幼兒文化教材『支援機能』29年間の步み」。《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4號(2006年3月)。
藤田加代。「小學校における京都中堂寺六齋念佛教材化の試み(特集 私の日本音樂授業實踐報告)」。《民俗音樂研究》28號(2003年3月):頁121-126。

【佛學院所】
E. J. Thomas。「Buddhist Education in Pali and Sanskrit Schools」。《Buddhistic Studies, Bimala Churn Law, ed.》:頁186-219。
Redy Smet,渡邊研二。「ベルギー.ゲント大學の印度學.佛教學について」。《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4號(1982年1月1日):頁(29)-(38)。
丁東。「台灣有一所佛教大學」。《新聞天地》44年40號=總號2120期(1988年10月1日):頁19。
了法。「學院新要求」。《閩南佛學院學報》(1992年2月1日)。
了空。「佛學院--法師的搖藍」。《台州佛教通訊》(1991年5月1日)。
中井良宏。「近代佛教教育成立に關する一考察--明治初期,宗派學校の設立過程」。《椙山女學園大學研究論集》10卷2號(1979年):頁45-55。
中西直樹。「『良妻賢母主義』イデオロギー成立期における佛教主義女學校の設置とその理念」。《研究紀要》通號10號(1997年3月):頁29-54。
中西直樹。「『鹿鳴館時代』における佛教主義女學校の設置とその理念」。《研究紀要》通號9號(1996年3月):頁63-90。
中西直樹。「大正期設立の佛教女學校」。《研究紀要》17號(2004年3月):頁51-62。
中村英。「私立大學での宗教教育と教員の關與義務についての法的檢討--四天王寺國際佛教大學教員解雇事件(大阪地決昭63(1988).4.20)を契機として」。《東北學院大學論集. 法律學》通號37.38號(1991年03月):頁169-199。
「多元化社會亟須多樣化教育--籲教育部開放『獨立研究所』設立(社論)」。《法光》28期(1992年1月1日)。
朱斐。「中佛訪問團在星加坡.菲律濱特刊:訪問佛教學校」。《菩提樹》135期(民53年2月8日):頁5。
朱斐。「中佛訪問團在香港特刊:參觀佛教學校」。《菩提樹》137期(民53年4月8日):頁4。
朱斐。「理想中的佛教教育機構」。《菩提樹》153期(民54年8月8日):頁14-15。
「佛教僧團辦大學的理念與展望」。《佛藏》22期(2001年6月1日)。
「佛教辦大學的現實與理想--座談會」。《法光》10期(1990年7月1日)。
「佛學院僧教育之反省--青龍寺座談會」。《佛藏》16/17期(2000年2月1日)。
吳老擇。「佛學院教育的展望」。《妙林》8卷4期(1996年4月1日):頁9-11。
呂凱文。「從『宗教學研究所』到『宗教研修所』」。《法光》168期(2003年9月1日)。
芹川博道。「宗教關係大學と宗教教育」。《佛教論叢》16號(1972年3月1日):頁198-。
南亭。「如何辦好一所理想的佛學院」。《菩提樹》152期(民54年7月8日):頁12-13。
原田克己。「佛教主義學校における經營について」。《東北福祉大學論叢》通號9號(1970年3月):頁109-116。
悅慧。「當前佛學院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閩南佛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頁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703/1814293633259.html。
袁淑真。「佛學研究所教育的理念與方向」。《法光》14期(1990年11月1日)。
「常住學院化,學院常住化之改良芻議——常住即佛學院的體制初探」。《僧伽》3卷4期。
普門雜誌社。「從各佛學院的招生談佛教教育」。《普門》129期(1990年6月10日):頁9-12。
湯明輝。「尼姑大學見聞」。《旅遊天府》(1985年5月1日)。
超祥。「當今佛學院的憂患--佛學院參訪感記」。《廣東佛教》(1992年1月1日)。
黃運喜。「理想中的佛學系﹑佛學研究所教育」。《中國佛教》31卷1期(1987年1月1日):頁33-36。
慈氏。「響應創辦世界佛教學院」。《菩提樹》3期(民42年2月8日):頁13。
聖嚴法師。「創辦人理念--佛教高等教育的開展」。《人生雜誌》284期(2007年4月):頁18-21。
道源。「如何辦好一所理想的佛學院」。《菩提樹》152期(民54年7月8日):頁8-11。
「對現今佛學院教育之省思」。《僧伽》5卷2期(民85年1月):頁3。
樓宇烈。「期待能吃苦的孩子—佛學院,佛教大學的環境『太好了』﹗」。《佛藏》16/17期(2000年2月1日):頁229-230。
釋宏印。「佛學院僧教育之禪修課題」。《佛藏》13期(1999年6月1日)。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222。
釋見重。「佛學院教育興辦初探」。《普門》199期(1996年4月1日):頁139。
龔鵬程。「Buddhist Universities, the Hop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國際論壇》1期(1998年7月):頁57-77。
袴谷憲昭谷。「禪思想と禪研究所について」。《駒澤大學禪研究所年報》8號(1997年3月1日):頁99-124。

五島滿。「お寺の幼稚園のあれこれ」。《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
出野由紀子。「幼稚園の中の情操教育:佛教幼稚園の觀察から」。《早稻田教育評論》18卷1號(2004年3月31日):頁71-83。
出野由紀子。「幼稚園教育における佛教系保育の實踐例とその特質に關する一考察」。《早稻田教育評論》19卷1號(2005年):頁123-136。
末光義史。「教育政策と佛教--幼稚園教育をめぐって(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1年3月):頁341-354。
佐藤達全。「『幼稚園教育要領』.『保育所保育指針』の改訂と佛教の人間觀.教育觀」。《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9號(2001年3月):頁95-100(R)。
根本しず枝。「佛教系幼稚園の卒園兒の宗教觀につい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
黃國清。「五十年來佛教幼稚園概況」。《普門》230期(1998年8月):頁33-38。
編輯組。「到佛陀的家上幼稚園」。《香光莊嚴》41期(民84年3月20日):頁4-8。
蝦名松子。「幼稚園における道德教育を考える--佛教保育の實踐から」。《道德と教育》48卷1.2號=通號316.317號(2003年):頁95-99。

□台灣
何綿山。「方興未艾的臺灣僧教育——臺灣解嚴后佛學院所崛起原因初探」。《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1期(2007年1月1日):頁33-37。
何綿山。「台灣佛教界創辦中學淺探」。《普陀山佛教》2005年增刊總第55期。
何綿山。「台灣佛教界創辦綜合性普通大學特點初探」。《教育評論》2008年第1期。
何綿山。「台灣佛學院辦學特點初探」。《人海燈》2005年第3期。
何綿山。「台灣解嚴后佛學院所崛起原因」。《法源》總第23期(2005年)。
何綿山。「當代台灣佛學院所僧教育評述」。《人海燈》2005年第1期。
何綿山。「當代臺灣佛學院所僧教育現狀評述」。《法音》2005年6期=總250期(2005年6月1日):頁27-33。
何綿山。「臺灣佛學院辦學特點探論」。《教育評論》2004年5期(2004年1月1日):頁81-84。
林本炫。「神學院、佛學院納入高教體制政策之觀察」。《教育社會學通訊》33期(民90年11月):頁3-11。http://mail.nhu.edu.tw/~edusoc/ar/ar_index/ar_word/ar33.htm#2。
林本炫。「神學院、佛學院納入高等教育體制政策之觀察」。《台灣社會學會通訊》42期(2001年5月1日):頁14-18。
姚麗香。「台灣佛學院教育的回顧與省思」。《法光》創刊號(1989年9月1日)。
陳元音。「如何在工學院課程中實施佛教教育」。《華梵佛學年刊》6期(1989年1月1日):頁112-121。
陳延輝。「佛教工技學院之人文教育的促進」。《華梵佛學年刊》6期(1989年1月1日):頁124-132。
「臺灣兩法師談佛學院教育」。《法音》1994年6期。
「臺灣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簡介」。《法音》1990年10期。
蓑輪顯量。「現代台灣佛教における師弟の育成について--佛學院.佛學研究所を中心に」。《人間文化》18號(2003年9月):頁69-83。
編輯組。「宗教研修學院設立小檔案」。《佛教圖書館館刊》42期(民94年12月20日):頁70。
編輯部。「十一所佛學院所凝聚『宗教研修院所設置辦法』共識--向教育部提出四點建議」。《法光》142期(2001年7月1日)。

釋見重。「中國佛教三藏學院老照片說佛教--歷史中的佛學院系列(一)」。《香光莊嚴》46期(1996年6月1日):頁83-90。

何綿山。「集教學研究出版為一體的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福建宗教》1997年第4期。
佚名。「中華佛學研究所辦學概況--訪聖嚴法師」。《香光莊嚴》36期(1993年12月1日):頁6-8。
張國洋建築師事務所。「作品--中華佛學研究所行政大樓、大殿、接待中心」。《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32卷5期=377期(民95年5月):頁76-85。
「聖嚴法師談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辦學方針」。《法音》1993年8期。
釋果以。「路是走出來的--中華佛學研究所『譯注』研究概況」。《人生》116期(1993年4月15日):頁44-45。
釋常慧。「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建立--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1-」。《人生雜誌》261期(民94年5月):頁112-116。

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敬啟。「佛教文化研究所勸募基金緣起」。《菩提樹》187期(民57年6月8日):頁10。

釋法藏。「天台佛學院第一屆學僧招考章程」。《菩提樹》151期(民54年6月8日):頁13。

教務處輯。「天龍佛學院概況」。《菩提樹》153期(民54年8月8日):頁31。

釋見重。「台中佛學書院」。《香光莊嚴》50期(民86年6月20日):頁156-168。

了中。「以創辦佛教玄奘大學來紀念玄奘大師誕辰」。《香港佛教》347期(1989年4月1日):頁3-5。
夏誠華。「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勤毅教育」。《訓育研究》38卷3期(1999年9月1日):頁13-15。

詹素娟。「佛光大學」。《普門學報》9期(2002年5月1日):頁295-310。
廖乾榮。「佛光大學建校計畫開發案」。《中興工程》49期(1995年10月1日):頁47-68。
龔鵬程。「佛光大學的理念與實踐」。《佛光學刊》創刊號(1996年6月1日):頁1-22。

依本。「『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教育改制簡介」。《覺世》7期(民66年10月):頁53-56。
林寶鑾。「佛光山分別院辦理的都市佛學院學員學習成效評鑑指標之研究」。《雄中學報》6期(民92年5月):頁401-453。
紀幸芯,黃麒溱。「精進生命 多元教育--佛光山南臺別院」。《e代府城》33期(2008年11月):頁60-64。
陳安曦。「佛光山辦的第一所大學--美國西來大學」。《普門學報》8期(2002年3月1日):頁323-332。

辜琮瑜。「為唯識學的研究造橋鋪路--佛教唯識學研究中心」。《人生》178期(1998年6月1日):頁38-41。

本刊資料室。「東山佛學院創辦及現況概要」。《菩提樹》152期(民54年7月8日):頁30。

本刊。「台灣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簡介」。《法音》(1990年10月1日)。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今夏招考研究生」。《菩提樹》436期(民78年3月8日):頁42。
編輯室。「我對〈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之所思所想--如學禪師圓寂五週年紀念專輯(上)」。《法光》88期(1997年1月1日)。

徐慧娟。「邁向永續清淨的心淨土--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歡度周年校慶」。《人生雜誌》297期(2008年5月):頁46-49。
張菀真。「專訪校長惠敏法師: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的開創與展望」。《人生雜誌》284期(2007年4月):頁22-31。
張錦德。「佛教命脈繫於人才之培育--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的時代意義」。《人生雜誌》284期(2007年4月):頁12-17。
陳漢傑。「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正式通過設立」。《人生雜誌》275期(民95年7月):頁66-67。
釋惠敏。「佛誕節、選佛場與『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揭牌典禮感想」。《人生雜誌》285期(2007年5月):頁102-104。
釋惠敏。「法鼓山的『三大教育』:A+B+C=Dharma Drum」。《人生雜誌》284期(2007年4月):頁102-104。
釋惠敏。「從『中華佛學研究所』到『法鼓佛教研修學院』」。《人生雜誌》282期(2007年2月):頁92-93。

「香光尼僧團開辦香光尼眾佛學院」。《中國佛教》39卷8期=總464期(1995年8月1日):頁24-27。

心吉。「訪德念法師談國際佛學院」。《菩提樹》322期(民68年9月8日):頁45。

廖清照。「華梵工學院的現況與未來發展--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佛教人士所創辦的高等學府」。《工程》65卷3期(日期):頁31-41。
蔡耀明。「勾勒佛學教育願景--以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為例」。《人生雜誌》220期(民90年12月):頁31-35。
田博元。「華梵佛學研究所二三事」。《華梵佛學年刊--十週年紀念特刊》(1990年1月1日):頁20-21。
陳娟珠。「華梵佛學研究所十週年有感」。《華梵佛學年刊--十週年紀念特刊》(1990年1月1日):頁85-86。
「華梵佛學研究所工作概況」。《華梵佛學年刊》2/3期。
「華梵佛學研究所創辦宗旨」。《華梵佛學年刊》2/3期。
「華梵佛學研究所創辦緣起與宗旨及工作概況」。《華梵佛學年刊》創刊號(民71)。
謝力中。「華梵佛學研究所十週年紀念」。《華梵佛學年刊--十週年紀念特刊》(1990年1月1日):頁19。
謝招治。「華梵佛學研究所十週年有感」。《華梵佛學年刊--十週年紀念特刊》(1990年1月1日):頁87-89。

教導處合輯。「開元佛學院簡報」。《菩提樹》153期(民54年8月8日):頁30。

如悟。「圓光佛學院發軔前後」。《菩提樹》385期(民73年12月8):頁48-49。
宋芳綺。「佛學院育的先聲--圓光寺,彌勒內院」。《普門》199號(1996年4月1日):頁135。
「漢傳佛教未來的展望--圓光佛學院座談會」。《佛藏》16/17期(2000年2月1日)。
釋見重採訪;釋見寬整理。「圓光佛學院辦學概況--訪惠空法師」。《香光莊嚴》36期(1993年12月1日):頁4-5。

慈明資料室。「慈明佛學院簡介」。《菩提樹》153期(民54年8月8日):頁31。

張慈惠。「壽山佛學院概況簡介」。《菩提樹》152期(民54年7月8日):頁31-34。

黃琦崴。「佛教團體辦學的成效探究--以福智教育園區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集》11期(民95年4月):頁122-238。

「厚觀法師與淨照法師漫談福嚴的過去與未來」。《福嚴會訊》11期(民95年7月):頁4-14。
釋見重採訪;釋見寬整理。「福嚴佛學院辦學概況--訪真華法師」。《香光莊嚴》35期(1993年10月1日):頁17-18。
釋昭慧。「解行並進與內斂外宏──福嚴佛學院開學致辭」。《菩提樹》383期(民73年10月8日):頁24。

果奕。「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簡介」。《佛教圖書館館訊》2期(1995年6月1日):頁43。

張廷榮。「開創的時代--祝蓮華學佛園二十週年,華梵佛學研究所十週年紀念」。《華梵佛學年刊--十週年紀念特刊》(1990年1月1日):頁17-18。

釋見曄。「佛教理念與實踐的另一種對話形態--以香光尼僧團高雄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0期(民90年12月):頁111-153。

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為例」。《普門學報》23期。
覺培。「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為例」。《普門學報》23期(2004年9月1日):頁205-252。
黃俊文。「成長與喜悅──『妙心成長教育讀書會』簡介」。《妙心》39期(1999年)。

佈達園師資組。「佈達園裡學三寶」。《香光莊嚴》77期(民93年3月20日):頁98-111。
編輯組。「來到佈達園」。《香光莊嚴》77期(民93年3月20日):頁86-97。

若水。「釋尊成道.創刊週年.紀念特輯:從函授學校說起──為菩提樹創刊週年紀念而寫」。《菩提樹》13期(民42年12月8日):頁8-11。
許慧澄。「加入函授講義班後的感想」。《菩提樹》74期(民48年1月8日):頁42。
郭慈舸。「也從函授學校說起」。《菩提樹》15期(民43年2月8日):頁23。
方倫。「佛學函授班結業論文集序」。《菩提樹》108期(民50年11月8日):頁48。
方倫。「寫在佛學函授部中級班修業考試名錄之後」。《菩提樹》96期(民49年11月8日):頁49。
施弘毅。「以法供養報師恩──函授學員贈獎典禮答謝詞」。《菩提樹》83期(民48年10月8日):頁33。
施弘毅作。「研讀函授講義後的心得」。《菩提樹》72期(民47年11月8日):頁35。
教務部。「菩提樹佛學函授中級班學期考試卷」。《菩提樹》94期(民49年9月8日):頁50-51。
教務部。「菩提樹佛學函授高級班學期結業考試卷」。《菩提樹》107期(民50年10月8日):頁48-49。
唐湘清。「為佛學函授部同學談作文」。《菩提樹》73期(民47年12月8日):頁38-39。
念生。「菩提樹佛學函授班同學錄序」。《菩提樹》110期(民51年1月8日):頁30-31。

□中國
朱斐。「影畫版:參觀香港佛教教育機構」。《菩提樹》224期(民60年7月8日):頁4。
「佛教大學院章程」。《覺社叢書(補編)》4期(1919年7月):頁36-41。
「佛學院新教學樓落成」。《菩提》150期(1998年8月15日):頁41。
「佛聯會沙田籌辦佛學院」。《菩提》170期(2000年4月15日):頁41。
宏明。「廣東佛教教育芻議」。《人海燈》14期(1999年3月1日):頁54-66。
宏明。「廣東佛教教育芻議」。《佛教文化》1999年第6期=總第44期(1999年)。
肖沙。「我校建立佛教研究所」。《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1期。
性淨。「中北部佛學院訪遊述懷」。《香港佛教》223期(1978年12月1日):頁12-15。
記者。「借重葦舟法師在南京古林寺創辦僧教育道場」。《人海燈》3卷6期(1936年6月1日)。
馬建。「試論廣東的佛學院校教育」。《人海燈》1997年1期(1997年1月1日):頁27-34。
馬建釗。「試論廣東的佛學院校教育」。《菩提》152期(1998年10月15日):頁12-18。
寄塵。「白喇嘛蒞佛學院之記盛」。《海潮音》7卷2期(民15年4月2日):頁4。
張林。「滾滾紅塵中的佛學院」。《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2期(1997年2月1日)。
竇愛明等。「尼眾佛學院的一天」。《中國青年》(1986年11月1日)。

方穎慧。「法師的搖籃:記九華山佛學院」。《廣東佛教》(1992年3月1日)。
林克智。「訪九華山佛學院」。《台州佛教》(1992年3月1日)。

釋永惺。「三學寺佛學院開學禮致詞」。《菩提》157期(1999年3月15日):頁8-9。

王洪德。「上海佛學院首屆學僧畢業」。《法音》1985年6期。
秦孟瀟。「特寫 ── 上海佛學院情況簡介」。《香港佛教》347期(1989年4月1日):頁6-7。

陸巧玲。「千年古廟 再展新姿——記江蘇武晉大林禪寺佛學院」。《佛教文化》2005年4期。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簡介」。《佛學研究》2003年。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簡介」。《佛學研究》2004年。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簡介」。《佛學研究》2005年。
「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章程」。《佛學研究》2003年。

一誠。「在中國佛學院成立五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法音》2007年1期。
「中國佛學院」。《中國宗教》1995年2期。
「中國佛學院四名學生赴日本學習」。《法音》1983年5期。
「中國佛學院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在京舉行」。《法音》2007年1期。
「中國佛學院成立三十七周年的不平凡歷程」。《法音》1993年6期。
「中國佛學院近訊」。《法音》1985年4期。
「中國佛學院栖霞山分院」。《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2期。
「中國佛學院教育學院奠基 葉小文局長出席典禮」。《佛教文化》2005年1期。
「中國佛學院普正、達正法師赴韓國留學」。《法音》1997年12期(1997年12月1日)。
「中國佛學院慶花誕」。《菩提》129期(1996年11月15日):頁32。
仁德,聖輝。「開辦中國佛學院九華山執事進修班的可行性報告」。《甘露》3期(1991年12月1日)。
「日本著名佛教學者牧田諦亮訪問中國佛學院」。《法音》1997年10期(1997年10月1日)。
毛磊。「中國佛學院慶祝成立三十周年」。《法音》1986年6期。
王小明,張明華。「中國佛學院教育學院奠基典禮在普陀山隆重舉行」。《法音》2004年12期。
王麗心。「臺灣著名作家李敖參訪北京法源寺和中國佛學院」。《法音》2005年10期。
世奎。「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菩提》70期(1991年12月15日):頁34。
弘教。「中國佛學院今年招收45名學僧」。《法音》1994年4期。
弘教。「中國佛學院級九○級40名學僧即將畢業」。《法音》1994年4期。
本刊訊。「中國佛學院四名學生赴日本學習」。《法音》(1983年5月1日)。
印觀。「中國佛學院慶祝教師節」。《法音》1985年6期(1985年6月1日)。
朱志春。「社會主義的新和尚──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見聞」。《鏡報》總69期(1983年4月10日):頁64-65。
朱武等。「他從北京中國佛學院歸來」。《邊疆青年》(1987年2月1日)。
佛宣。「中國佛學院八八屆學員畢業」。《法音》(1988年9月1日)。
妙成。「中國佛教界隆重舉行中國佛學院建院四十周年慶祝活動」。《法音》1996年11期(1996年11月1日)。
李革,趙紅宇。「中國佛學院50周年院慶暨新校舍奠基儀式在京隆重舉行」。《中國宗教》2007年1期。
李愛國。「中國佛學院栖霞山分院見聞」。《法音》1985年6期(1985年6月1日)。
見心。「中國佛學院五名學生赴斯留學」。《法音》1987年1期。
宗能。「中國佛學院首屆研究生畢業」。《法音》1989年12期(1989年12月1日)。
拾文。「中國佛學院四名留日學僧回國」。《法音》1986年6期。
段寶文。「一代學僧——中國佛學院紀實」。《佛教文化》1992年Z1期(1992年1月1日)。
泉音。「中國佛學院正在進行1990年招考新學僧工作」。《法音》(1990年3月1日)。
乘性。「中國佛學院舉辦學僧書法展覽」。《法音》1984年4期。
悅慈。「中國佛學院栖霞山分院舉行教學工作會議」。《法音》1985年4期。
桑吉扎西。「南亞五國聯合新聞訪問團一行拜訪中國佛學院」。《法音》2005年6期。
栖院。「中國佛學院栖霞山分院舉行建校二十周年慶典」。《法音》2004年12期。
「國務院宗教局舉行素宴為佛學院赴日留學生餞行」。《法音》1983年5期。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任務之局長——在中國佛學院成立三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法音》1986年6期。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楊同祥副局長在中國佛學院四十周年校慶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法音》1996年11期。
常正。「中國佛學院成立五十周年慶祝大會暨新校舍奠基儀式在京隆重舉行」。《法音》2007年1期。
常正。「賈慶林主持召開中國佛協辦公會所中國佛學院辦學場所擴建協調會」。《法音》2005年3期。
張明華。「中國佛學院教育學院建設工程進展順利」。《法音》2008年9期。
張欣欣。「訪北京中國佛學院」。《鏡報》總47期(1981年6月10日):頁62-64。
淨惠。「願世界和平吉祥--記中國佛學院舉行佛誕節法會」。《現代佛學》(1960年6月1日)。
惠莊。「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首屆學僧畢業」。《法音》1983年3期(1983年3月1日)。
黃華。「靈巖山寺隆重舉行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建院二十周年暨印光大師生西六十周年紀念活動」。《法音》2000年11期。
聖輝。「在中國佛學院栖霞山分院成立二十周年校慶會上的講話」。《法音》2004年12期。
葉德。「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在京成立」。《法音》1987年4期。
趙樸初。「中國佛學院四十年──在慶祝中國佛學院成立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法音》1996年11期(1996年11月1日):頁3-5。
趙樸初。「在中國佛學院成立三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摘要)」。《法音》1986年6期(1986年6月1日)。
劉延東。「在中國佛學院成立五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法音》2007年1期。
蔡心一。「訪中國佛學院研究組」。《現代佛學》(1962年5月1日)。
禪悅。「新的一代佛教人才在成長——記中國佛學院的一次課堂討論會」。《法音》1981年3期(1981年3月1日)。
韓松。「中國佛學院喜度華誕」。《中國宗教》1997年1期。
叢林。「千年古剎育新秀——中國佛學院一瞥」。《法音》1981年1期(1981年1月1日)。
魏延軍。「國家宗教局齊曉飛副局長慰問中國佛學院全體教師」。《法音》2003年10期。
魏武。「中國佛學院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在京舉行」。《法音》2007年1期。
蘇宗彥。「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 培養僧才成績顯著」。《法音》1992年9期(1992年9月1日)。
釋正進。「海天佛國,華章重彩——來自中國佛學院教育學院建築工地的報告」。《香港佛教》564期(2007年4月1日):頁24-25。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63/563_13.html。
靈分。「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開學」。《法音》1981年1期。

密林,顯親,慧宗。「中華佛教華嚴大學預科講習所簡章」。《覺社叢書(補編)》5期(1919年10月):頁13-18。

溫金玉。「沉默的眼--五台山尼眾律院見聞錄(待續)」。《佛教文化》6期(1994年11月1日):頁33-35。

肖建平。「山西五臺山佛醫研究所是佛教文化中茁壯成長的一株奇葩」。《五臺山研究》2000年1期(2000年1月1日)。

何靈鴻。「天臺山佛學院」。《風景名勝》2002年4期。
張望。「天台山の佛學院に學ぶ少年僧たち」。《人民中國》通號578號(2001年8月):頁26-30。
張望。「走近中國天臺山佛學院」。《攝影天地》309期(民91年4月):頁36-47。
張望。「走近中國天臺山佛學院」。《攝影天地》310期(民91年5月):頁36-47。
張望。「走近中國天臺山佛學院-續完-」。《攝影天地》311期(民91年6月):頁35-48。
張望。「走近天臺山佛學院」。《中國攝影》2000年7期。

內學院。「中國內學院兩年來研究工作總結報告--從一九五一年一月至一九五二年八月」。《現代佛學》(1952年12月1日)。
太虛。「支那內學院敘:附按」。《覺社叢書(補編)》5期(1919年10月):頁31-32。
「支那內學院最近之發展」。《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9-11期(民14-15)。
呂澂。「內學院研究工作的總結的計劃」。《現代佛學》(1950年1月1日)。
肖平。「熊十力與支那內學院派」。《普門學報》31期(2006年1月1日):頁323-348。
周貴華。「支那內學院對中國佛學心性論的批判」。《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2期(2003年1月1日)。
姚彬彬。「理性與正信——略論內學院一系佛學的修學觀」。《法音》2009年3期:頁22-27。
敖以華。「支那內學院」。《法音》(1990年5月1日)。
「熊十力與支那內學院」。《普門學報》31期。
歐陽漸。「支那內學院敘」。《覺社叢書(補編)》5期(1919年10月):頁21-31。
蕭永明。「支那內學院佛學思想論綱」。《宗教》1號(1993年6月1日):頁117-119,110。

「文殊院僧教育發展」。《四川佛教月刊》8卷6期(1938年6月15日):頁9。
佛青。「成都文殊院青年佛學社“第二屆禪淨共修營”活動紀實」。《法音》1996年11期。

釋太虛。「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緣起」。《海潮音》13卷1號(1932年)﹕頁17-8。
釋太虛。「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簡則」。《海潮音》13卷1號(1932年):頁68-9。

繆樹廉譯。「便利世界宗教研究與教學之新設施──介紹世界宗教研究院概況」。《菩提樹》240期(民61年11月8日):頁12-13,27。

北京首建佛教大學」。《菩提》206期(2003年4月15日):頁89。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
王麗心,溫金玉。「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法音》2002年7期。

世富,遠流。「女學僧的搖籃:記四川尼眾佛學院」。《集萃》(1985年5月1日)。
「四川尼眾佛學院舉行遷址擴建奠基典禮」。《法音》2003年12期。
沈宗。「四川尼眾佛學院遷建奠基盛典隆重舉行」。《四川統一戰線》2004年Z1期。
苦心。「名藍.學苑.高僧——記四川尼眾佛學院」。《法音》1993年10期。
「粉墨耕耘二十載 佛心悲願育僧才——記我國尼眾高等學府四川尼眾佛學院」。《法音》2005年6期=總250期(2005年6月1日):頁35-39。
陳中惠。「隆蓮法師與四川尼眾佛學院」。《四川統一戰線》1999年4期。
聖緣。「不習毗尼休論學,非參知識莫朝山──憶母校四川尼眾佛學院」。《菩提》69期(1991年11月15日):頁34-35。
鄭建邦。「斯里蘭卡文化代表團訪問四川尼眾佛學院」。《法音》1985年5期。

汪克勵。「遍能大和尚辦學育英才──四川佛學院在前進」。《菩提》119期(1996年1月15日):頁19-21。
星明。「四川佛學院舉辦“石窟藝術”講座」。《東方藝術》1995年1期。
夏蜀嘉。「穩步前進的四川省佛學院」。《法音》1994年1期。

降擁巴登。「四川藏語佛學院第二屆新生入學」。《法音》1990年6期。
陳代璞。「四川藏語佛學院開學」。《法音》1985年3期。

唐藝。「平壩高峰佛學院史料一組」。《貴州檔案史料》(1990年9月1日)。

貢保索南。「甘肅省佛學院舉行建院二十周年慶典」。《法音》2006年8期。
陳俊,段芝璞。「中國藏傳佛教的著名學府——甘肅省佛學院」。《發展》1995年1期。

古柏。「伊蘭尼眾佛學院觀訪隨筆」。《佛教文化》1994年3期(1994年3月1日)。

毛民。「書香聞古剎 春意盛西園──訪籌備中的戒幢佛學研究所」。《法音》1996年9期(1996年9月1日):頁38-40。
毛民。「書香聞古剎 春意盛西園--訪籌備中的戒幢佛學研究所」。《佛教文化》5期(1996年9月1日):頁42-44。
為民。「書香聞古剎 春意盛西園──訪籌備中的戒幢佛學研究所」。《佛教文化》1996年5期(1996年5月1日)。

琇玫。「尼眾佛學院──定光寺」。《香港佛教》535期(2004年12月1日):頁32-33。

張化蒙,王小明。「杭州佛學院十周年校慶暨第六屆吳越佛教唯識研討會在杭州召開」。《法音》2009年1期。

于凌波。「武昌佛學院創辦始末」。《海潮音》74卷4期(1993年4月1日):頁4-12。
何建明。「從祗洹精舍到武昌佛學院」。《近代史研究》1998年4期(1998年4月1日)。
妙青。「佛教名剎──為能恢復武昌佛學院和歸還太虛大師塔院歡喜讚歎」。《香港佛教》376期(1991年9月1日):頁26-29。
「武昌佛學院を訪ふ」。《日華佛教研究會年報》1號(1936年8月15日):頁312-314。
高振農。「民國年間的武昌佛學院(下)」。《內明》227期(1991年2月1日):頁29-31。
高振農。「民國年間的武昌佛學院(上)」。《內明》226期(1991年1月1日):頁29-34。
寄塵。「為武昌佛學院告全國佛教徒書」。《普門學報》47期(2008年9月):頁10-13。
張家斌。「武昌佛學院預備班開學」。《法音》1994年5期。
彭光懷。「武昌佛學院2000屆學員畢業」。《法音》2000年8期。
彭光懷。「寶通禪寺與武昌佛學院」。《風景名勝》1996年9期。
羅同兵。「太虛對“東密”的理性抉擇:從密教對武昌佛學院的沖擊說起」。《宗教學研究》2002年1期(2002年1月1日):頁131-136。

「河南佛教學院教育研討會議在桐柏召開」。《世界宗教文化》2008年4期。

弘學。「文殊院空林佛學院二、三事」。《佛教文化》1993年3期。

龔玉明。「青海省藏語佛學院開學」。《法音》1987年1期。

文杰。「重慶市佛教協會開辦重慶佛學院」。《法音》1992年5期。
桑吉扎西。「重慶市佛教協會隆重舉行重慶佛學院成立挂牌慶典儀式」。《法音》2005年6期。

楊鴻蛟。「首都師範大學“漢藏佛教美術研究所”成立」。《美術觀察》2006年2期。

甘來。「峨眉山佛學院熱烈慶祝教師節」。《法音》1994年11期。
「峨嵋山佛學院首屆學僧畢業禮」。《菩提》91期(1993年9月15日):頁42。

中國辦事處。「東西精華協會中國辦事處國際文哲學院禪學進修班方案」。《菩提樹》211期(民59年6月8日):頁31-32。

「終南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法音》2002年7期。

何康怡,秦小奕。「大學生研修佛學狀況掃描──對復旦大學《佛教與佛學》公共選修課的調查」。《佛教文化》1996年1期(1996年1月1日)。

李正宇。「敦煌遺書研究所的回顧」。《敦煌研究》2期(1994年5月1日):頁37-38。

朱封鰲。「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巡禮」。《佛教文化》2002年1期。
金海山。「普陀山佛學院」。《漢聲》43期(1992年7月1日):頁43。
殷保安。「普陀山佛學院成立」。《法音》1988年5期。
「普陀山佛學院開學」。《五臺山研究》1988年2期。

陳小坡。「如沐甘霖--訪五台山普壽寺佛學院(一)」。《香港佛教》431期(1996年4月1日):頁24-27。
陳小坡。「如沐甘霖--訪五台山普壽寺佛學院(二)」。《香港佛教》432期(1996年5月1日):頁27-29。
陳小坡。「如沐甘霖--訪五台山普壽佛學院(三)」。《香港佛教》433號(1996年6月1日):頁28-29。

陳小坡。「如沐甘霖--訪五台山普寧寺尼眾佛學院(五)」。《香港佛教》435期(1996年8月1日):頁36-37。
陳小坡。「如沐甘霖--訪五台山普寧寺尼眾佛學院(四)」。《香港佛教》434期(1996年7月1日):頁31-32。

覺空。「長沙市麓山寺隆重舉行佛像開光、湖南佛學院開學暨方丈樓落成法會」。《法音》1999年6期。

土登。「福建省開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法音》2008年4期。

明朗法師。「雲門佛學院十週年辦學匯報」。《香港佛教》509期(2002年10月):頁5-7 htt://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09/509_05.html。
「雲門佛學院開辦禪修班和尼眾律學班」。《法音》1997年4期。
劉啟智。「雲門慶典──去乳源流話雲門──參加雲門佛學院建院十週年慶典記」。《香港佛教》510期(2002年11月1日):頁18-20。
覺正。「雲門佛學院在禪宗祖庭雲門山成立」。《台州佛教》(1992年11月1日)。
釋覺光。「雲門寺佛學院旭日樓落成開光暨創校十週年慶典致詞」。《香港佛教》509期(2002年10月):頁3。htt://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09/509_02.html。

畢迎春。「雲南佛學院隆重舉行成立暨開學典禮」。《法音》2005年2期。

「四川重慶北碚漢藏教理院──昔日佛學泰斗太虛大師創建今日有識人士建議迅速恢復」。《香港佛教》516期(2003年5月1日):頁彩三 - 彩四, 封底裏。
多爾吉,王川,何潔。「略論漢藏教理院在促進漢藏文化交流中的貢獻」。《西藏大學學報(漢文版)》2004年3期。
何潔。「淺析漢藏教理院成立的背景」。《西南民族大學學报(人文社科版)》27卷3期(2006年):頁137-141。htt://www.tbcn.net/2006/ReadNews.as?NewsID=827。
李蓉。「漢藏教理院」。《四川地方志通訊》(1987年2月1日)。
秦孟瀟。「欣回母校感任重 ── 我對漢藏教理院恢復的期望」。《香港佛教》516期(2003年5月1日):頁23-24。
惟賢口述;達文記錄。「重慶漢藏教理院『再生』(下)」。《香港佛教》517期(2003年6月1日):頁9-11。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16/516_15.html。
惟賢口述;達文記錄。「重慶漢藏教理院『再生』(上)」。《香港佛教》516期(2003年5月1日):頁19-22。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16/516_15.html。
梅靜軒。「民國以來的漢藏佛教關係(1912-1949)--以漢藏教理院為中心的探討」。《中華佛學研究》2期(1998年3月1日):頁251-288。
楊耀健。「太虛大師與漢藏教理院」。《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2期:頁htt://www.wuys.com/caj/03/10jin/tx/08.kdh。
演培。「漢院是理想僧教育」。《菩提樹》426期(民77年5月8日):頁13-17。
「漢藏院院務會議」。《海潮音》18卷3期(民26年3月15日):頁92。
羅同兵。「漢藏教理院史略」。《法音》2001年8期。

心淨。「日本曹洞宗大島龍玄法師一行參訪福建佛學院」。《法音》2000年4期。
「法身慧命之搖籃——記福建佛學院女眾部」。《法音》1998年2期。
新軍。「佛家青年──做個現代化比丘尼──記福建省女眾佛學院學生暢談對佛教的前景」。《香港佛教》361期(1990年6月1日):頁62-63。
趙國秋。「福建佛學院思想政治工作回顧與展望」。《福建宗教》2002年6期。
薩支農。「福建佛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調研」。《福建宗教》2001年1期。

王麗心。「廈門南普陀寺隆重舉行閩南佛學院八十周年院慶」。《法音》2005年11期。
何綿山。「培養僧才的搖籃——紀念閩南佛學院創辦70周年復辦10周年」。《閩南佛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1995年12月1日):頁11-18。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703/1814292748326.html。
何綿山。「閩南佛學院發展曆程及特點」。《教育評論》1995年第4期。
何綿山。「閩南佛學院辦學特色淺探」。《教育評論》1995年3期(1995年6月1日):頁47-50。
吳源俊。「記閩南佛學院女眾部」。《閩南佛學院學報》1990年第1期(1990年1月1日):頁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612/1814270451217.html。
依陀,釋心皓。「猶如蓮華 不著于水——走進閩南佛學院女眾部」。《中國宗教》2007年12期。
「來函──廈門閩南佛學院來函」。《香港佛教》381期(1992年2月1日):頁4-5。
秦啟明。「煥發於滄桑之後--漫話閩南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學報》1996年1期(1996年6月1日):頁57-62。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703/1814293033201.html。
院辦。「閩南佛學院教學管理整體規劃」。《閩南佛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頁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703/1814291787414.html。
張汝總。「閩南佛學院舉行春季開學暨歡送佛指舍利赴臺供奉護法二團大會」。《法音》2002年4期。
傅教石。「民國年間的閩南佛學院(下)」。《內明》231期(1991年6月1日):頁35-37。
傅教石。「民國年間的閩南佛學院(上)」。《內明》229期(1991年4月1日):頁10-13。
「越南四位比丘尼赴廈門閩南佛學院留學」。《法音》2001年6期。
演啟。「太虛大師與閩南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1989年2月1日):頁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612/1814265914108.html。

丁心。「一把開啓思想教育的金鑰匙——記靜安寺街道社區教育學院」。《今日上海》2000年7期。

淨根。「潮州開元鎮國禪寺復辦嶺東佛學院」。《法音》1991年10期。
陳孟奎。「嶺東佛學院隆重舉行教學大樓落成典禮」。《法音》1997年4期。
「嶺東佛學院復辦」。《菩提》73期(1992年3月15日):頁43。

彌勒院佛教學校為佛教教育發源地」。《佛學半月刊》9期(1931年2月16日)。

青海省成立藏語佛學院」。《法音》1985年3期。

續明。「靈隱佛學院三年院務簡述」。《菩提樹》99期(民50年2月8日):頁27-28。

雲妙。「香港內明學院的由來」。《菩提樹》120期(民51年11月8日):頁27。

秦孟瀟。「暢談籌建『香港佛學院』──訪佛聯會會長覺光大師一席話」。《香港佛教》471期(1999年8月1日):頁6-8。
覺真。「謹向香港佛學院建議及設想」。《香港佛教》476期(2000年1月1日):頁15-16。

「支持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創辦國家宗教事務局葉小文局長一行蒞港」。《香港佛教》497期(2001年10月1日):頁5-6。
方立天。「培育僧才的搖籃──香港佛教僧伽學院訪問記」。《香港佛教》514期(2003年3月):頁7-10。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14/514_06.html。
法輝。「記僧伽學院開幕典禮」。《香港佛教》518期(2003年7月):頁23。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18/518_23.html。
若谷。「海外來鴻──(向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提點建議)」。《香港佛教》518期(2003年7月1日):頁11-12。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召開院董會──議決:設立香港佛教僧伽教育基金院」。《香港佛教》501期(2002年2月1日):頁42-43。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01/501_14.html。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召開院董會──議決:設立香港佛教僧伽教育基金院」。《香港佛教》501期(2002年2月1日):頁42-43。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01/501_14.html。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組織章程(初稿)」。《香港佛教》484期(2000年9月1日):頁42-43。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484/484_19.html。
「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鳴謝」。《香港佛教》515期(2003年4月1日):頁43。
清淨。「香港佛教僧伽學院之師資」。《香港佛教》527期(2004年4月1日):頁41。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27/527_17.html。
莊如發。「與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因緣」。《香港佛教》508期(2002年9月):頁41。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08/508_18.html。
釋宏明。「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首屆教務工作報告」。《香港佛教》541期(2005年6月)。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41/541_07.html。

未雨。「寶燈法師訪問錄──談能仁書院的過去與未來」。《菩提》63期(1991年5月15日):頁7-9。

「香港佛教新聞版──培植佛教接班人,菩提佛學院開學」。《香港佛教》257期(1981年10月1日):頁38-39。
記者。「釋永惺法師談創辦菩提佛學院」。《香港佛教》252期(1981年5月1日):頁34。
雲水。「菩提佛學院掠影」。《香港佛教》256期(1981年9月1日):頁35。

□西藏
一誠。「在慶祝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成立2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法音》2007年12期。
「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20周年慶祝會舉行」。《法音》2007年12期。
「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成立」。《法音》(1987年6月1日)。
「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建院十周年慶祝大會在京舉行」。《中國宗教》1997年4期。
「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舉行法會慶祝班禪轉世靈童真身認定」。《法音》1996年1期(1996年1月1日)。
本刊編輯部。「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建院20周年慶祝大會在京舉行」。《中國宗教》2007年12期。
白鵠。「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2期(2003年1月1日):頁73。
李呈鈞。「寺院財務管理--中國高級佛學院藏傳佛教重點寺廟(續)」。《香港佛教》443期(1997年4月1日):頁32-35。
李呈鈞。「寺院財務管理--中國高級佛學院藏傳佛教重點寺廟」。《香港佛教》442期(1997年3月1日):頁29-32。
李德成。「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學僧的學修生活」。《中國宗教》2002年1期。
李德成。「新興的華夏佛學教育明珠——介紹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中國民族》1992年9期。
辛星。「高級佛學院首屆學員畢業」。《中國民族》1988年8期。
卻西。「在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建院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法音》1997年10期。
桑吉。「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慶祝建院十周年」。《法音》1997年10期。
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慶祝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成立大會上講話」。《法音》1987年6期(1987年6月1日)。
章愚。「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開學」。《中國民族》1987年10期。
蕭蕪。「轉世活佛的“搖籃”──記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紫荊》總126期(2001年4月號):頁21-22。
「藏語系高級佛學院,二期擴建工程動工」。《菩提》106期(1994年12月15日):頁38。
魏武。「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20周年慶祝會舉行」。《法音》2007年12期。

川田進。「色達喇榮寺五明佛學院事件に見る中國共產黨の宗教政策」。《大阪工業大學紀要. 人文社會篇》51卷2號(2006年):頁9-31。
田捷硯。「色達的佛學院」。《華夏人文地理》2005年6期。
索達吉。「梵宇書聲百年基——記四川甘孜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法音》1993年6期。
崔保新。「喇榮五明佛學院考察記(下)」。《香港佛教》574期(2008年3月):頁34-35。
崔保新。「喇榮五明佛學院考察記」。《香港佛教》573期(2008年2月):頁32-33。
陳錦。「雲中的梵唄——色達喇榮寺五明佛學院見聞」。《今日四川》1999年1期(1999年1月1日)。
雅喜。「塔利班炮轟巴米揚大佛的大陸版──中共摧毀四川喇榮五明佛學院」。《前哨》總130期(2001年11月號):頁10-12。
釋戒圓。「從北大到五明佛學院」。《佛教文化》1997年4期(1997年4月1日)。
釋戒圓。「從北大到五明佛學院」。《佛教文化》1997年5期(1997年5月1日)。

「西藏佛學院訪問記」。《菩提》66期(1991年8月15日):頁34-35。
「西藏佛學院開工」。《西藏統一戰線》2008年4期。

李江琳。「西藏流亡社區的教育體制」。《明報月刊》44卷4期=總520期(2009年4月):頁61-67。
「京藏語系佛學院院慶,十一世班禪主持法會」。《菩提》140期(1997年10月15日):頁42。
高曉濤。「薩迦“百科全書派”佛學院」。《西藏人文地理》2005年5期。
張慶有。「拉卜楞寺各學院(扎倉)佛殿佛像、壁畫綜述」。《西藏藝術研究》1995年4期(1995年1月1日)。
華銳.東智。「拉卜愣寺六大學院修習體制源考」。《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期(2001年1月1日)。
謝富饒。「佛學院里聽辯經」。《絲綢之路》2004年8期。

□日本
久木幸男。「金陵東文學堂と清澤滿之」。《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5號(1997年3月)。
大森弘子。「佛教大學における保育實習教育に關する一考察--保育實習の資質向上をめざして」。《福祉教育開發センター紀要》4號(2007年3月):頁23-34。
小卞。「陽關內外有知音──日本佛教大學國際教育志愿者活動雜記」。《佛教文化》2000年1期。
小林秀樹。「『宗門立學校』研究の課題と展望」。《日本近代佛教史研究》1號(1994年3月26日)。
小林秀樹。「『宗門立學校』研究の課題と展望──各宗派の共通性と個別性の問題」。《日本近代佛教史研究》2號(1995年3月25日)。
山本哲生。「明治期における佛教系女學校の性格--女子文藝學舍.淑德女學校.東洋女學校の設立を通して」。《教育學雜誌》通號16號(1982年):頁12-25。
中川善教。「高野山勸學院藏聲明板木」。《密教研究》57號(1935年12月5日):頁77-86。
中井真孝。「佛教大學通信教育の現狀と展望 (今月のテーマ 遠隔教育の新時代)」。《IDE》通號398號(1998年06月):頁23-28。
太田清史。「生老病死の教育觀──『真宗文化研究所』の活動に寄せて」。《佛教教育ニュース》11號(1997年10月3日)。
木村誠治。「大學における坐禪授業」。《佛教教育ニュース》17號(2001年1月15日)。
毛利悠。「本願寺教團近代化の動向高輪佛教大學廢止をめぐっ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卷2號=總46號(1975年3月31日):頁152-153。
水原堯榮。「野山四聲俗稱聲讀考勸學院を中心として寶性院無量壽院學派の相異(一齣)」。《密教研究》21號(1926年7月1日):頁96-108。
平木光二。「ミャンマー上座佛教の制度改革--住持養成學校現地調査報告」。《パーリ學佛教文化學》14號(2000年12月):頁99-112。
田端廣英。「佛教系私立學校における『心の教育』--京都府洛南高等學校附屬中學校〈三歸依〉の精神を根底に置き、ねばり強く"社會の雜巾"を育てる」。《總合教育技術》56卷10號(2001年10月):頁68-70。
石坂公俊。「昭和戰前期における佛教日曜學校の實踐--群馬縣安中市『板鼻和光學園』を事例として」。《立正社會福祉研究》10卷1號=通號17號(2008年10月):頁9-15。
吉田道興。「曹洞宗關係學校の『建學の精神』」。《佛教教育ニュース》26號(2005年7月15日)。
名倉英三郎。「明治初期における宗派立學校の設立--佛教系諸學校の場合」。《東京女子大學附屬比較文化研究所紀要》通號31號(1971年9月):頁27-40。
安中尚史。「近代日蓮宗における教育機關の變遷について」。《日本近代佛教史研究》1號(1994年3月26日)。
朴先榮。「小.中學校の佛教的宗教性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5號(1997年3月)。
西山潤他。「佛教大學通信教育生の體力に關する一考察--體力診斷テスト結果の報告-1-」。《佛教大學研究紀要》通號70號(1986年03月):頁86-110。
西元宗助。「佛教關係の學園の宗教教育について(報告序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5卷2號=總30號(1967年3月31日):頁375-377。
西岡正子。「大學開放のさまざまな方法--佛教大學の生涯教育の事例を中心として」。《社會教育》49卷5號(1994年5月):頁41-43。
「佛教系女學校創立順一覽 (高楠順次郎における佛教教育)」。《智山學報》通號20號(1972年3月):頁55-64。
尾上寬仲。「安樂院の律僧養成制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6卷2號(1968年3月):頁243-246。
谷川至孝。「今日の教員養成の在り方とインターンシップ--佛教大學の事例を參考にして」。《教師教育研究》20號(2007年5月):頁55-66。
谷川穣。「明治前期の佛教と學校教育」。《宗教研究》81卷4號=通號355號(2008年3月):頁910-912。
谷脇由季子。「『大學觀』をめぐる宗門と大學との爭い──1912年真宗大谷大學ストライキ事件を事例とし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
谷脇由季子。「佛教系私學における僧侶養成と學問研究との相克──大谷大學の昇格を事例として」。《日本の教育史學 教育史學會紀要》38號(1995年10月):頁135-153。
谷脇由季子。「佛教系私學における僧侶養成と學問研究との相克--大谷大學の昇格を事例として」。《日本の教育史學》通號38號(1995年):頁135-153。
兒玉邦二。「佛教系高等女學校--大正期を中心とした教育史的考察」。《武藏野女子大學紀要》通號22號(1987年):頁137-147。
岡本宣丈。「佛教系大學における卒業生活動--後援から『共生』へ(大特集 私立大學と校友の理想的な關係を探る)--(校友が支える教育研究活動)」。《大學時報》46卷253號(1997年3月):頁50-53。
岡崎祐司。「あとがきにかえて--〔佛教大學〕社會福祉學部創設と福祉教育開發センターの今後」。《福祉教育開發センター紀要》1號(2004年03月):頁97-101。
岩橋文吉他。「佛教系私立學校の實態及び問題點--宗派立私立學校における道德教育」。《九州大學教育學部紀要. 教育學部門》通號7號(1960年):頁73-89。
金山穆韶。「六大體大に就て勸學院を中心として寶性院」。《密教研究》21號(1926年7月1日):頁1-36。
原田克己。「大正新大學令と宗門大學」。《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8號(2000年3月)。
宮城洋一郎。「「綜藝種智院の創設をめぐって」。《佛教教育ニュース》20號(2002年7月15日)。
荒川元暉。「禪林學校の系譜」。《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3號(1995年3月)。
荒川元暉。「禪林學校の教育理念」。《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號(1993年3月)。
高山秀嗣。「女子教育と近代佛教教團--女子文藝學舍を中心にして」。《武藏野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24號(2008年):頁11-37。
高山秀嗣。「近代における佛教教團の女子教育への取り組み--女子文藝學舍を中心にして」。《佛教經濟研究》37號(2008年5月):頁151-172。
現代宗教研究所調査部。「教團における教育の問題--佛教系宗立大學の現況について(調査部報告)」。《現代宗教研究所所報》通號2號(1968年3月):頁130-138。
森山清徹。「佛教哲學學校(The School of Buddhist Philosophy) (カシュミール佛教調査報告-1-)--(ラダック地方におけるチベット寺院の實態調査)」。《佛教大學研究紀要》通號64號(1980年03月):頁69-72。
渡邊雄一。「佛教者の圖書館觀について--澤柳政太郎と成城小學校における圖書館教育を中心に」。《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5號(2007年3月):頁131-137。
菅原節生。「鶴見女子中學.高等學校における宗教教育──佛教行持への期待」。《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8號(2000年3月)。
楊曾文。「日本駒澤大學與佛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3期(1998年1月1日):頁44-46。
楊德輝譯。「日本佛教界的重鎮--日本佛教大學概況」。《人生》130期(1994年6月15日):頁44-45。
福島光哉。「研究三十余年--大谷大學における佛教學研究をふり返って」。《佛教學セミナー》68號(1998年10月1日):頁55-68。
櫛田真澄。「明治期における私立女子中等教育學校のカリキュラム研究(3)佛教系學校の建學精神の分析」。《白鴎大學論集》21卷1號(2006年9月):頁1-24。
「寶仙學園における佛教の宗教教育(學校訪問記)」。《カトリック女子教育研究》通號6號(1997年7月):頁59-64。
釋慧璉。「在早稻田大學研究佛學」。《法光》47期(1993年8月1日)。
鶴見大學(ed.)。「總持學園創立80周年.鶴見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設立10周年記念シンポジウム 瑩山禪と曹洞宗史--新たなアプローチを目指して」。《鶴見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10號(2005年4月1日):頁3-103。
坂本勉。「學生の人間力を育む福祉實習教育の開發--佛教大學」。《大學教育と情報》13卷4號=通號109號(2005年):頁8-10。
梶井一曉。「東本願寺學寮における學階構造の形成」。《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7號(1999年3月)。
粂原恒久。「淨土宗教學院の活動に寄せて」。《佛教教育ニュース》12號(1998年5月6日)。

□其他亞洲地區
普正。「韓國著名佛教學府--威德大學」。《法音》3期(2001年1月1日):頁34-36。
韓國現代中國研究會;楊金成譯。「民族教育和佛教研究的基地--東國大學」。《當代韓國》3期(1995年7月1日):頁38-40。

永崎亮寬。「タイ國の佛教大學について」。《パーリ學佛教文化學》6號(1993年5月1日):頁37-50。
思路。「泰國佛丕府師範學院代表團訪問我所」。《東南亞》1993年2期。

釋海印。「越南中部高等佛學院的教育方向——“關於二十一世紀的僧伽培養”」。《法音》2001年10期(2001年10月1日)。

朱斐。「中佛訪問團在星加坡.菲律濱特刊:參觀普賢.能仁兩佛教學校」。《菩提樹》135期(民53年2月8日):頁13。

金明。「如何深入淺出──在馬佛總佛學教學輔導班講」。《菩提樹》374/375期(民73年2月8日):頁18-21。
「慈慧勤捨--話大馬佛學院」。《法光》57期(1994年6月1日)。
釋見翰。「如是我思—馬來西亞『佛學院』」。《香光莊嚴》88期(民95年12月20日)。

上村映雄。「インド菩提學園の實踐」。《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8號(2000年3月)。
「孟買佛學院的小門」。《領導文萃》2007年6期。
貢噶桑達。「旅居印度俾爾山區西藏沙彌學院貢噶桑達法師來函籲請繼續援助」。《菩提樹》231期(民61年2月8日):頁22。
貢噶桑達敬啟。「印度俾爾山區西藏沙彌學院貢噶桑達法師來函──本刊讀者助建居所及教室已在興建中」。《菩提樹》222期(民60年5月8日):頁45。
「達賴喇嘛所設佛學院必修神經科學」。《中國佛教》49卷12期=588期(民94年12月):頁20-21。
劉毓珠。「印度辯經學院:學僧喇嘛的搖籃」。《十方》17卷9期(1999年6月)。
鄭東陽。「藏共幹子女禁讀境外『達賴學校』」。《前哨》總212期(2008年10月號):頁128-129。

王世成。「宗白教在尼泊爾--新創喇嘛學院」。《新覺生》20卷3期(1982年3月1日):頁15-16。
黃英傑。「尼泊爾的兩所佛學院校--簡介研究現況」。《法光》176期(2004年5月1日)。
噶瑪巴撰;蘇南嘉措譯。「為暇瑪巴仁波切在尼泊爾創建『噶瑪師利那爛陀佛學院』籲請支持啟」。《菩提樹》341期(民70年4月8日):頁34-35。

圓慈。「斯里蘭卡國立大學設立『中文佛學資料研究部』」。《法音》(1990年10月1日)。
慕顯譯。「斯里蘭卡國際佛教大學」。《法音》(1983年2月1日)。
鄭于中。「斯里蘭卡智嚴佛學院」。《法音》1991年12期(1991年12月1日)。

俄羅斯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4期(1996年4月1日)。

□歐美地區
邢莉。「文藝復興意大利佛羅倫薩迪塞諾學院研究」。《美術研究》2002年4期。

岩田孝。「ウィーン大學佛教學研究」。《東方學》109號(2005年1月1日):頁126-138。

越建東。「開放與多元的研究風氣--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人生》186期(1999年2月1日):頁65-69。
釋道昱。「佛學研究在倫敦大學」。《法光》47期(1993年8月1日)。

楊曾文。「《法寶義林》及法寶義林研究所」。《世界宗教資料》3期(1982年9月1日)。
葉星球。「法國國際佛學院」。《世界宗教文化》2003年3期(2003年1月1日):頁40。

恰伯。「夏威夷大學佛學研究博士班新課程」。《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160。
楊曾文。「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佛教研究」。《世界宗教資料》3期(1991年9月1日)。
「僧伽居士訓練班」。《萬佛城》285期(1994年2月)。
「僧伽居士訓練班」。《萬佛城》286期(1994年3月)。
「僧伽居士訓練班──在今日社會之重要性」。《萬佛城》284期(1994年1月)。
釋恒定。「佛教研究在哥倫比亞大學」。《法光》20期(1991年5月1日)。

廖常惺。「澳洲中華佛學院研究社成立緣起」。《菩提樹》228期(民60年11月8日):頁28。

□佛學院所開學、畢業典禮
黃復彩。「安徽省九華山佛學院隆重舉行開學典禮」。《法音》(1990年12月1日)。
趙樸初。「在九華山佛學院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甘露》1期(1991年5月1日)。

天消。「上海佛學院第九屆學僧開學典禮——在玉佛寺隆重舉行」。《佛教文化》2004年6期。
天消。「上海佛學院舉行第九屆學僧畢業典禮」。《法音》2007年7期。
天消。「上海佛學院舉行第十屆新僧開學典禮」。《法音》2007年9期。
金易明。「上海佛學院隆重舉行應屆學僧畢業典禮」。《法音》2001年7期。
陸薑。「上海佛學院舉行開學典禮」。《法音》1983年6期。

白正梅。「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系佛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班舉行結業典禮」。《法音》2005年2期。

中國佛學院教務處。「中國佛學院舉行86級畢業典禮,趙樸初院長勉勵同學知恩報恩」。《法音》(1990年9月1日)。
「中國佛學院第三屆本科開學」。《法音》1985年1期。
「中國佛學院隆重舉行2003級新生開學典禮」。《佛教文化》2003年5期。
「中國佛學院隆重舉行教學樓竣工暨九四級學僧畢業典禮」。《法音》1998年8期。
「中國佛學院舉行2006屆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會」。《法音》2006年7期。
「中國佛學院舉行2008屆碩士研究生畢業典禮」。《法音》2008年7期。
「中國佛學院舉行86級畢業典禮 趙樸初院長勉勵同學知恩報恩」。《法音》1990年9期。
「中國佛學院舉行86級學僧畢業典禮(二幅)」。《法音》1990年9期。
「中國佛學院舉行94級學僧開學典禮」。《法音》1994年11期。
「中國佛學院舉行開學典禮」。《法音》1981年1期。
王麗心。「中國佛學院舉行2003級本科學僧畢業典禮」。《法音》2007年6期。
本刊。「中國佛學院舉行開學典禮--新設立了藏語佛學系」。《現代佛學》(1962年6月1日)。
本刊。「作育僧材播法音:記中國佛學院八八屆開學典禮」。《法音》(1988年11月1日)。
正澄。「中國佛學院舉行2004屆碩士研究生論文答辯」。《法音》2004年7期。
共由。「甘露滋潤僧材林--中國佛學院寺院執事進修班開學典禮側記」。《甘露》3期(1991年12月1日)。
宏度。「龍象輩出續慧業 佛苑又開般若花──記中國佛學院九七屆佛學碩士論文答辯」。《法音》1997年6期。
宏毅。「中國佛學院為九零級學僧舉行隆重開學典禮」。《法音》(1990年12月1日)。
宏毅。「中國佛學院舉行新學年開學典禮」。《法音》1992年11期。
阿瀾若。「中國佛學院隆重舉行九三級本科生暨第五屆研究生畢業典禮」。《法音》1997年7期。
郁永龍。「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舉行99屆學僧畢業典禮」。《法音》1999年8期。
郁永龍。「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舉行第十屆學僧畢業典禮」。《法音》2001年8期。
唐思鵬。「中國佛學院隆重舉行2003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法音》2003年6期。
唐思鵬。「中國佛學院隆重舉行2005級本科生入學典禮」。《法音》2005年9期。
唐思鵬。「中國佛學院舉行2004年秋季開學典禮」。《法音》2004年9期。
徐季良。「傳燈有繼 慧炬長明——中國佛學院本科舉行開學典禮」。《法音》1983年1期。
桑吉扎西。「中國佛學院舉行2005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法音》2005年7期。
通慧。「要培養出教海義龍, 禪河香象--記中國佛學院一個畢業典禮」。《現代佛學》(1961年4月1日)。
郭希聖。「中國佛學院九華山寺院執事進修班舉行第二屆開學典禮」。《法音》1992年8期。
陽光。「中國佛學院舉行2007年秋季開學典禮」。《法音》2007年9期。
黃常倫,張仁友。「新苗茁壯 慧燈有續——中國佛學院栖霞山分院舉行開學典禮」。《法音》1985年2期(1985年2月1日)。
黃常倫。「中國佛學院栖霞山分院首屆學生畢業」。《法音》1986年5期。
趙國忱。「法門的喜訊新育的僧才--中國佛學院舉行預科畢業典禮」。《法音》1982年5期(1982年5月1日)。
趙樸初。「在中國佛學院86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法音》1986年5期(1986年5月1日)。
趙樸初。「在中國佛學院九三級學僧開學典禮上的講話」。《法音》1993年11期。
趙樸初。「在中國佛學院本科畢業典禮上的講話」。《法音》1984年5期(1984年5月1日)。
寬昌。「中國佛學院舉行2001屆開學典禮」。《法音》2001年10期。
廣識。「中國佛學院舉行86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法音》1986年5期。
禪悅。「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舉行開學典禮」。《法音》1985年6期。
鬱永龍。「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舉行第十屆學僧畢業典禮」。《法音》2001年8期。

「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舉行畢業典禮(三幅)」。《法音》1988年8期。
李紹華。「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舉行第三屆學員開學典禮」。《法音》1989年11期(1989年11月1日)。
桑吉。「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第八屆佛學大專班學員畢業」。《法音》2001年6期。
桑吉。「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舉行第九屆佛學大專班開學典禮」。《法音》2001年10期。
班禪。「班禪大師在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首屆大專班畢業典禮上的講話」。《法音》1988年8期。
純一。「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舉行第二屆大專班畢業典禮」。《法音》(1989年8月1日)。
袁建達。「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舉行畢業典禮」。《法音》1988年8期。
張志業,賈昭全。「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舉行開學典禮」。《法音》1987年6期。
智淵。「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隆重舉行首屆高級學銜班、學銜班暨本年屆活佛大專班開學典禮」。《法音》2004年9期。
慈心。「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舉行第八屆佛學大專班開學典禮」。《法音》1999年10期。
趙樸初。「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開學典禮上講話」。《法音》1987年6期(1987年6月1日)。

茂林。「中國佛教三藏學院第二屆研究班正班隆重舉行畢業典禮」。《菩提樹》129期(民52年8月8日):頁21。

沈佛。「四川省佛學院舉行首屆開學典禮」。《法音》1992年11期。

郭斌,楊長海。「甘肅省佛學院舉行開學典禮」。《法音》1986年6期。

「江西佛學院舉行2000級新生開學典禮」。《法音》2000年9期。
「江西佛學院舉行2002屆學僧畢業典禮」。《法音》2002年6期。

周敦友。「西藏佛學院舉行開學典禮」。《法音》1985年5期(1985年5月1日)。

方倫。「東山佛學院第一屆畢業典禮致詞──八月十日講於屏東東山佛學院」。《菩提樹》167期(民55年10月8日):頁9。

遠山。「武昌佛學院預備班舉辦開學典禮」。《民族大家庭》1994年Z1。

麗心。「河北省佛學院舉行珍旭樓落成暨第二屆學僧畢業典禮」。《法音》2003年8期。

雷建全。「峨眉山佛學院舉行第四屆學僧畢業典禮」。《法音》2002年7期。
雷建全。「峨眉山佛學院隆重舉行第五屆開學典禮」。《法音》2002年10期。

妙醒。「山東湛山佛學院舉行開學典禮」。《法音》2004年12期。

「湖南佛學院舉行第二屆學僧畢業典禮」。《法音》2003年6期。

黃細軍。「廣東省佛教寺院執事進修班,雲門佛學院開學巡禮」。《廣東佛教》(1992年5月1日)。

「雲南省佛學院開學典禮隆重莊嚴 三大語系匯聚一堂」。《佛教文化》2005年1期。

連君。「黑龍江佛學院依蘭尼眾班正式開學」。《法音》(1990年1月1日)。

旁觀記。「新竹女眾佛學院畢業典禮側記」。《菩提樹》93期(民49年8月8日):頁32-33。

如妙。「福建省佛學院女眾班開學典禮」。《香港佛教》302期(1985年7月1日):頁34。
般舟。「福建佛學院隆重舉行99屆學僧畢業典禮」。《法音》1999年8期。
般舟。「福建佛學院舉行2005級新生開學典禮」。《法音》2005年10期。
演悟。「福建佛學院隆重舉行2002級新生開學典禮」。《法音》2002年10期。
演悟。「福建佛學院舉行2008級新僧開學典禮」。《法音》2008年9期。
「福建佛學院預科首屆學員畢業」。《法音》1985年2期。

正興。「閩南佛學院舉行新生開學典禮」。《法音》1993年12期。
湛如。「閩南佛學院復辦首屆本科畢業典禮」。《法音》1989年5期(1989年5月1日)。
「閩南佛學院2001年畢業生畢業典禮在廈門舉行」。《福建宗教》2001年4期。
「閩南佛學院舉行第二屆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佛教文化》2004年5期。
「閩南佛學院舉行第八屆男女本科、預科畢業典禮」。《佛教文化》2003年4期。
「閩南佛學院舉行第八屆男女本科、預科畢業典禮」。《法音》2003年6期。
「閩南佛學院舉行複院開學典禮」。《法音》1985年4期。

陳孟奎。「昌明佛法開僧教,維護伽藍敦道風--記廣東省嶺東佛學院復辦開學典禮」。《廣東佛教》(1992年2月1日)。

方倫。「佛學函授班結業典禮致詞」。《菩提樹》110期(民51年1月8日):頁31-32。
善幹。「佛種遠播──記樹刊函授部頒獎典禮」。《菩提樹》96期(民49年11月8日):頁36。

法輝。「記僧伽學院開幕典禮」。《香港佛教》518期(2003年7月1日):頁41。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18/518_23.html。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開學典禮暨佛學專題講座」。《香港佛教》517期(2003年6月1日,封底裏。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舉行首屆開學典禮」。《香港佛教》517期(2003年6月1日):封底。
覺光。「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首屆畢業典禮致辭」《香港佛教》541期(2005年6月)。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41/541_06.html。

永惺。「菩提佛學院開典禮致詞」。《香港佛教》257期(1981年10月1日):頁19。
永惺。「菩提佛學院舉行畢業典禮致詞」。《香港佛教》302期(1985年7月1日):頁30。
「菩提佛學院開學典禮全體師生合影」。《香港佛教》257期(1981年10月1日):頁封面。
「菩提佛學院開學典禮剪影」。《香港佛教》257期(1981年10月1日):頁20-21。
寬果。「香港菩提佛學院第一屆畢業典禮記盛」。《香港佛教》302期(1985年7月1日):頁31。

道林。「聖輝副會長應邀參加新加坡佛學院首屆開學典禮」。《法音》2006年9期。
美國法光寺。「美國法光寺洛杉磯法光女眾佛學院開學典禮致詞」。《法光》122期(1999年11月1日)。

□佛學院所招生啟事、簡章
了中。「法藏佛學院招生啟事」。《菩提樹》204期(民58年11月8日):頁42。
「中國內學院招生啟事」。《菩提樹》358期(民71年9月8日):頁43。
中華佛教學院謹啟。「中華佛教學院招生簡章」。《菩提樹》380期(民73年7月8日):頁50。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今年停止招生」。《菩提樹》379期(民73年6月8日):頁46。
「中壢佛學院招生簡章」。《菩提樹》203期(民58年10月10日):頁34。
「世界佛教動態──香港能仁學院招生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主辦」。《香港佛教》518期(2003年7月1日):頁43。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18/518_24.html。
「本刊附設──佛學函授部初級班招生簡章」。《菩提樹》68期(民47年7月8日):頁39。
本刊資料室。「各佛學院招生專頁」。《菩提樹》391期(民74年6月8日):頁42-43。
本刊資料室。「各佛學院招生啟事」。《菩提樹》416期(民76年7月8日):頁39-41。
印順,真華,依道。「福嚴佛學院招生簡章」。《菩提樹》379期(民73年6月8日):頁21。
印順,真華。「福嚴佛學院第五屆招生簡章」。《菩提樹》412期(民76年3月8日):頁26。
「向覺學會『初級佛學函授班』第七期招生」。《菩提樹》436期(民78年3月8日):頁13。
「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東方佛教學院聯合招生」。《菩提樹》355期(民71年6月8日):頁42。
「佛光山中國佛教學院專修部招生簡章」。《菩提樹》320期(民68年7月8日):頁51。
「東方佛教學院一年級正班生附設先修班附設沙彌學堂招生簡章」。《菩提樹》188期(民57年7月8日):頁10。
「東方佛教學院高級班初級班聯合招生簡章」。《菩提樹》320期(民68年7月8日):頁51。
法雲佛學院啟。「法雲佛學院招生啟事」。《菩提樹》405期(民75年8月8日):頁46。
「美國東方大學、國際佛學院招生簡章」。《香港佛教》232期(1979年9月1日):頁16。
「香港佛教新聞版──菩提佛學院將開學首屆招生卅名學費膳宿均免」。《香港佛教》252期(1981年5月1日):頁38。
「香港東蓮覺苑寶覺佛學院招生簡章」。《菩提樹》401期(民75年4月8日):頁7。
「香港菩提佛學院招生啟事」。《菩提樹》341期(民70年4月8日):頁37。
「海明佛學院招生簡章」。《菩提樹》366期(民72年5月8日):頁51。
「海明佛學院招生簡章」。《菩提樹》380期(民73年7月8日):頁45。
「海明佛學院招生簡章」。《菩提樹》417期(民76年8月8日):頁18。
真華,圓融,會性。「屏東東山寺佛學院招生簡章」。《菩提樹》164/165期(民55年8月8日):頁41。
張其昀,星雲。「中華學術院印度研究所七十一學年度招生簡章」。《菩提樹》356期(民71年7月8日):頁43。
「淨覺佛教研究所招生簡章」。《菩提樹》322期(民68年9月8日):頁40。
「湖南佛學院招生簡章」。《佛教文化》1999年2期。
「華岡佛學研究所招生」。《菩提樹》342期(民70年5月8日):頁50。
「壽山佛學院續招第三屆新生簡章」。《菩提樹》169期(民55年12月8日):頁14。
「彰化福山佛學院第三屆新生招生簡章」。《菩提樹》412期(民76年3月8日):頁29。
演培,印海。「太虛佛學院招生公告」。《菩提樹》189期(民57年8月8日):頁38。
釋太虛,釋常惺。「閩南佛學院續招學僧簡章」。,《海潮音》9卷7期(1928年):頁4-7。
釋永惺,釋顯明。「香港菩提學院招生通告」。《菩提樹》330期(民69年5月8日):頁45。
釋修印,釋紹安。「嘉義縣義德寺般若女眾佛學院招生簡章」。《菩提樹》427期(民77年6月8日):頁21。
釋德念。「美國東方大學國際佛學院招生簡章」。《香港佛教》234期(1979年11月1日):頁8,33。

【個人教育思想】
王松溪。「佛陀教育思想的應用」。《慧炬》224-225期(1983年3月1日):頁10-18。
王松溪。「釋迦牟尼的教育思想」。《教育文粹》12期(日期):頁12-20。
屈榮芳。「佛陀教育與青少年品德修養」。《佛學文摘》2009年6期=總121期。
明源。「佛陀的教育方法與理想」。《內明》276期(1995年3月1日):頁18-20。
林珈汶。「佛陀有言及無言的教育」。《華梵佛學年刊》6期(1989年1月1日):頁77-79。
夏金華。「兩位東方聖人的教育理念--孔子與釋迦牟尼佛教育觀之比較」。《海潮音》89卷1期(2008年1月):頁3-11。
陳冠佑。「佛陀的教育觀」。《教育文粹》19期(1999年6月1日):頁66-68。
陳柏達。「佛陀的人格與教育特色(一)──佛陀聖誕的獻禮」。《菩提樹》257期(民63年4月8日):頁7-12。
陳柏達。「佛陀的人格與教育特色(二)」。《菩提樹》258期(民63年5月8日):頁9-13。
陳柏達。「佛陀的人格與教育特色(三)」。《菩提樹》259期(民63年6月8日):頁12-16。
陳柏達。「佛陀的人格與教育特色(四)」。《菩提樹》260期(民63年7月8日):頁25-27。
陳柏達。「佛陀的人格與教育特色(五)」。《菩提樹》261期(民63年8月8日):頁18-21。
陳柏達。「佛陀的人格與教育特色(六)」。《菩提樹》262期(民63年9月8日):頁21-24。
陳柏達。「佛陀的人格與教育特色(七)」。《菩提樹》263期(民63年10月8日):頁20-23。
陳柏達。「佛陀的人格與教育特色(八)」。《菩提樹》264期(民63年11月8日):頁24-26。
陳柏達。「佛陀的人格與教育特色(九)」。《菩提樹》265期(民63年12月8日):頁31-33。
陳柏達。「佛陀的人格與教育特色(十)」。《菩提樹》266/267期(民64年2月8日):頁32-34。
陳柏達。「佛陀的人格與教育特色(續完)」。《菩提樹》269期(民64年4月8日):頁30-31。
楊惠南。「批判心靈的昇華--佛陀的教育理想」。《法光》35期(1992年8月1日)。
釋自晏。「佛陀如何教導僧伽?」。《香光莊嚴》35期(1993年10月1日):頁4-7。
釋善珠。「佛陀教義中之覺性教育」。《華梵佛學年刊》5期(1986年1月1日):頁40-41。
釋聖虛。「佛陀教化的三層觀察(一)」。《廣東佛教》6期(1995年12月1日):頁20-27。
釋聖虛。「佛陀教化的三層觀察(續)」。《廣東佛教》1期(1996年2月1日):頁31-42。
田中忠雄。「佛陀の教育法--好色隨一の難陀尊者」。《日本及日本人》12卷5號=通號1416號(1961年07月):頁108-113。

□中國
張捷,陳旭遠。「論康生會的佛教教育思想」。《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2期(1994年3月1日):頁87-89。

陳重文。「試論智顗的教育哲學體系:再談天臺大師的教相論-上-」。《獅子吼》26卷7期(民76年7月)。
陳重文。「試論智顗的教育哲學體系:再談天臺大師的教相論-中-」。《獅子吼》26卷8期(民76年8月):頁18-21。

林義正。「石頭希遷的禪思想及教育方法」。《華梵佛學年刊》6期(1989年1月1日):頁56-76。
海谷則之。「いのちの教育--法藏と僧叡における三種の『いのち』につい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9號(2001年3月1日):頁118-139。
李軍。「慧遠的佛教教育思想及其現代義蘊」。《中國文化月刊》184期(1995年2月1日):頁54-64。
張捷,陳旭遠。「慧遠佛教教育思想探微」。《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2期(1994年4月1日):頁86-87,81。

王嵐。「元代藏傳佛教教育家薩班和八思巴」。《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1期(1997年1月1日)。

王志遠。「論破山海明的禪學教育實踐和思想」。《佛學研究》創刊號(1992年)。

鄭麗芳。「僧教育面面觀--訪圓光佛學院教務長大航法師」。《圓光新誌》19期(1995年1月1日):頁20-23。

史明。「一位可敬的園丁--記中國佛學院栖霞山分院介如法師」。《法音》1986年6期(1986年6月1日)。

了法。「太虛大師僧教育的宏圖與實踐」。《閩南佛學》1989年第2期:頁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612/1814270247149.html。
王堯。「漢經融藏典,教理叩禪關--頌太虛大師創建漢藏教理院的偉大貢獻」。《法言》2卷2期=總15期(1990年4月1日):頁32-35。
江燦騰。「試論太虛大師的僧教育思想啟蒙期(下)」。《菩提樹》41卷6期=總486期(1993年5月1日):頁11-15。
江燦騰。「試論太虛大師的僧教育思想啟蒙期(上)」。《菩提樹》41卷5期=總485期(1993年4月1日):頁20-23。
呂有祥。「太虛法師與武昌佛學院」。《法音》1990年1期(1990年1月1日)。
李虎群。「太虛大師的僧教育思想」。《法音》2005年7期=總251期(2005年7月1日):頁28-32。
高振衣。「太虛法師僧教育思想初探」。《浙江佛教》4期=總28期(1999年12月20日):頁153-154。
康素華。「太虛大師的教育思想初探」。《世界宗教學刊》5期(2005年6月):頁頁111-146。
釋法永。「懷念太虛大師文輯系列之四--窺探太虛大師僧教育之理念」。《圓光新誌》23期(1995年9月1日):頁22-27。
釋昭慧。「從太虛大師對僧教育之改革,評現代中國僧教育之發展趨向」。《獅子吼》29卷1期(1990年1月1日):頁23-29。
釋傳道主講。「太虛大師對僧伽教育的貢獻」。《妙林雜誌》9卷4期(1997年4月1日):頁10-13上。
釋慈怡。「太虛大師的僧教育理想(下)」。《普門雜誌》128期(1990年5月1日):頁25-35。
釋慈怡。「太虛大師的僧教育理想(上)」。《普門雜誌》126期(1990年3月1日):頁30-45。
釋寬靜。「論『虛大師辦僧教育之理想』」。《菩提樹》374/375期(民73年2月8日):頁40-42。

覺醒。「月霞法師倡導僧伽教育」。《香港佛教》471期(1999年8月1日):頁15-18。
覺醒。「月霞法師倡導僧伽教育」。《香港佛教》472期(1999年9月1日):頁13-14。

道黌,未艾。「從佛教養正院看弘一大師的僧教育思想」。《閩南佛學院學報》1990年2期(1990年2月1日):頁htt://www.nanutuo.com/ntxy/html/200612/1814273796438.html。

浩乘。「僧教育進展的損失-悼本然老法師-」。《四川佛教月刊》7卷10期(1937年10月15日):頁9-10。

本刊記者。「捐資興學,菩提義舉春滿園;弘揚佛法,永惺腳蹟遍神州」。《菩提》164期(1999年10月15日):頁4-8。

廖自力。「遍行悟無生身教更無言——訪原中國佛學院副教務長白光長老」。《香港佛教》578期(2008年7月):頁31-33。

海波。「印順與福嚴佛學院關系探源」。《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5卷3期(2005年1月1日):頁15-17。
溫金柯採訪整理。「內學院系統下最難得的一位--印順導師談呂澂」。《法光》1期(1989年10月1日)。

張珣。「妙果法師在臺灣佛教教育史上之地位:現代社會科學主流理論中人性論的反省個例」。《思與言》24卷4期(民75年11月15日):頁30-42。

多窮;彭樹杰。「讓佛光永照人間──訪西藏佛學院院長波米活佛」。《菩提》67期(1991年9月15日):頁36-37。

培德中學提供。「教育就是最根本的國防--談宣公上人之教育思想」。《萬佛城》298期(1995年3月)。
培德中學提供。「教育就是最根本的國防--談宣公上人之教育思想」。《萬佛城》299期(1995年4月)。
培德中學提供。「教育就是最根本的國防--談宣公上人之教育思想」。《萬佛城》300期(1995年5月)。
培德中學提供。「教育就是最根本的國防--談宣公上人之教育思想」。《萬佛城》301期(1995年6月)。
培德中學提供。「教育就是最根本的國防--談宣公上人之教育思想」。《萬佛城》302期(1995年7月)。

李宗慈。「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星雲法師以教育培養人才振興佛教」。《勝利之光》471期(民83年3月1日):頁26-29。
高希均。「佛光世界--集改革、創意、教育於一身的星雲大師」。《遠見雜誌》105期(民84年3月):頁122-123。

編輯組整理。「訪悟因法師──尼僧伽教育的理想與實踐」。《香光莊嚴》44期(民84年12月20日):頁22-26。

禪心。「真正為佛教向下紮根--訪福嚴佛學院院長真華法師」。《現代禪》7期(1990年6月1日)。

「能淨法師談僧伽教育」。《福嚴會訊》5期(民94年1月):頁14-25。

李守靜。「從定慧寺到棲霞佛學院──記茗山大師」。《紫金歲月》1996年2期(1996年2月1日)。

「國內消息一束:北平消息:倓虛法師專於彌勒院教育」。《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30期(1931年9月):頁10-11。
濮文起。「近代僧伽教育之父——倓虛」。《中國宗教》2004年9期。

李化成。「佛陀教育:淨空老和尚的佛教思想」。《哲學與文化》30卷7期=350期(民92年7月):頁69-76。
李安澤。「淨空“佛陀教育”思想初探」。《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卷4期(2006年7月):頁25-30。
張有恒。「淨空法師佛教教育思想初探」。《佛教文化》1999年第6期=總第44期(1999年6月1日):頁27-30。

衍雲。「高舉法幢 培育僧才--記智敏法師與三門多寶講寺」。《浙江佛教》3期(1995年9月1日):頁134-135。

道堅。「虛雲大師的教育理念」。《法源》21期(2003年)。
釋演愔。「虛雲老和尚石鼓山(1929-1935)以辦學與印經事業為考察中心」。《》(2008年9月20日):頁1-25。

本刊記者。「隆蓮法師談三國佛教會議,第四次世婦會和尼眾佛學教育」。《中國宗教》2期(1995年9月1日):頁42-43。
秋池。「略述隆蓮法師的僧才教育實踐」。《廣東佛教》2004年3期(2004年):頁24-30。
「隆蓮法師談三國佛教會議、第四次世婦會和尼眾佛學教育」。《中國宗教》1995年2期。
釋果平。「略述隆蓮法師的僧才教育實踐」。《法音》1998年2期(1998年1月1日):頁24-28。

王炳慶。「慈航法師與臺灣佛學教育」。《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卷4期(2007年1月1日):頁61-63。
本性。「臺灣佛教教育先驅——慈航法師」。《法音》2008年3期。
何綿山。「試論慈航法師對臺灣僧教育的貢獻」。《法源》26期(2008年11月)。

許文筆;蘇美文採訪記錄整理。「為整個佛教栽培人才--訪台南開元禪學院會清法師」。《法光》創刊號(1989年9月1日)。

黃夏年。「七塔寺溥常法師的振興佛教與佛教教育思想」。《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4期(2003年):頁15-23。

許育銘。「民國以來留日學僧的歷史軌跡與聖嚴法師東渡留學」。《東華人文學報》6期(2004年7月):頁195-222。
釋常慧。「放眼國際的教育理念 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2-」。《人生雜誌》262期(民94年6月):頁114-119。

王慧。「釋道安的佛教教育思想淺析」。《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3期(2006年):頁1-4。
江燦騰。「道安法師早期對佛教教育改革的心路歷程--從大陸到台灣 (一九○六至一九五七)(上)」。《獅子吼》28卷8期(1989年8月1日):頁16-19。
江燦騰。「道安法師早期對佛教教育改革的心路歷程--從大陸到台灣(1906~1957)(下)」。《獅子吼》28卷9期(1989年9月1日):頁28-31。
關世謙。「道安大師對中國佛教教育之貢獻」。《內明》154期(1985年1月1日):頁24-27。
關世謙。「道安大師對中國佛教教育之貢獻」。《海潮音》65卷7期(1984年7月1日):頁15-19。
關性謙。「道安大師對中國佛教育的貢獻」。《內明》154期(1985年):頁24-27。
釋昭慧。「讀『道老談佛教教育』有感」。《獅子吼》26卷3期(1987年):頁61-64。

李靜,戴寧寧。「五世嘉木樣丹貝堅參活佛教育思想及實踐評述」。《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卷4期(2008年):頁33-37。

李遠。「廣老的學術觀與教育觀--一個可能的精神指標」。《法光》5期(1990年2月1日)。

「學誠法師談佛教教育與佛學研究——慶祝中國佛學院成立五十周年訪談錄」。《法音》2007年1期(2007年):頁25-27。

田地。「台灣曉雲法師和華梵工學院」。《法音》(1988年8月1日)。
阮志強。「為佛教教育拓荒的耕牛--曉雲法師」。《中央月刊》26卷6期(民82年6月):頁73-77。
陳元音。「我追隨曉雲法師辦學的因緣」。《華梵佛學年刊》(1990年1月1日):頁22-26。
陳秀慧。「論曉雲法師佛教教育理論與實踐」。《華梵人文學報》4期(民94年1月):頁189-231。
陳秀慧。「曉雲法師教育情懷的開展與映現」。《華梵人文學報》6期(民95年1月):頁123-148。

「發揚佛教教育,鏡盦長老不言休」。《菩提》125期(1996年7月15日):頁41。

「香港佛教新聞版──顯明法師蒞港弘法籌備菩提佛學院開課」。《香港佛教》251期(1981年4月1日):頁38。

張學強。「禪儒之爭:陸九淵教育思想與佛學關系考辨」。《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年3期。
張學強。「試論佛學對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影響」。《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年1期。
「一微塵剖出記(續三期):丁福保提倡貧民教育芻議」。《覺社叢書》4期(1919年7月):頁8-?。
王雷泉教授談當前佛教教育的四大癥結」。《法音》1993年8期。
記者。「孔副院長關懷漢藏佛教教育」。《人間佛教》9期(1940年9月年20日):頁24。
和雅。「訪冉雲華教授談佛學教育與佛學研究」。《法光》50期(1983年11月1日)。
高振農。「呂澂對佛學研究人才的培養」。《普門學報》3期(2001年5月1日):頁335-350。
「訪妙林巴利佛教研究所所長吳老擇居士」。《法光》7期(1990年4月1日)。
阮衍章。「孤兒院義父辦大學--記陳炳煌創建印尼多摩韓.舍利弗大學」。《地平月刊》9期=總58期(2002年9月號):頁23-25。
李遠杰。「歐陽竟無佛教教育思想評述」。《佛學研究》8期(1999年)。
姚麗香整理。「訪藍吉富居士談佛教教育」。《法光》創刊號(1989年9月1日)。

□日本
竹內明。「一遍上人の人間教育」。《佛教大學研究紀要》55號(1971年3月14日):頁165-197。
渡邊寶陽。「日蓮聖人の門弟教育と教學の繼承(佛教と教育の諸問題〔昭和45年10月學術大會發表〕)」。《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36號(1970年):頁193-206。
井上義巳。「最澄と源信--平安佛教における教育精神の推移」。《九州大學教育學部紀要》通號2號(1954年):頁48-61。
齋藤昭俊。「最澄とその門流の教育 (梶芳光運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佛教と哲學)」。《智山學報》通號23.24號(1974年12月):頁211-233。
小池孝範。「道元禪師思想の教育學的意義」。《宗學研究》46號(2004年3月)。
小池孝範。「教育學と道元禪師思想」。《宗學研究》48號(2006年3月)。
小池孝範。「人間と教育への問い──道元禪師の思想を手がかりに」。《宗學研究紀要》19號(2006年3月)。
汲田克夫。「道元禪師が今日の教育に示唆するもの」。《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3號(1995年3月)。
齋藤昭俊。「道元における佛教教育」。《佛教文化論集(川崎大師教學研究所研究紀要)》通號1號(1975年3月21日):頁83-142。
大城邦義。「佛教教育の基底--親鸞の人間觀」。《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1日):頁136-141(R)。
谷川守正。「親鸞の『選擇集』書寫の教育」。《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6號(2008年3月)。
谷川守正。「親鸞御影の佛教教育的意味」。《教育學部論集》16號(2005年3月1日):頁105-118。
曾崢。「論池田大作的現代教育觀」。《肇慶學院學報》25卷6期(2004年):頁6-9。
永井隆正。「谷本富の新教育と新佛教--佛教的教育學提唱の意圖するもの」。《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2號=總58號(1981年3月31日):頁383-386。
增田翼。「東井義雄の人間觀.教育觀にみられる佛教思想」。《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6號(2008年3月):頁141-145。
大竹鑑。「『教師』から『授業者』をめざして--武田常夫の教育(授業)實踐の佛教的性格」。《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2號(2004年3月):頁34-54。
志田利。「佛教と社會事業.學校教育の三位一體論--長谷川良信の實踐に學ぶ」。《東洋文化研究所所報》8號(2004年4月):頁1-15。
菅原諭貴。「宮澤賢治と佛教教育」。《佛教教育ニュース》15號(2000年2月15日)。
川村覺昭。「島地黙雷に於ける真俗二諦觀の意味と護法教育論」。《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1號(2003年3月)。
田中教照。「佛教的な總合智の教育──高楠順次郎に學ぶ」。《佛教教育ニュース》28號(2006年7月15日)。
含高楠順次郎の教育に關する著作(高楠順次郎における佛教教育)」。《智山學報》通號20號(1972年3月):頁54-55。
山崎龍明。「高楠順次郎の教育論--佛教女子教育の背景」。《武藏野女子大學紀要》30卷1號(1995年):頁131-142。
齋藤昭俊。「高楠順次郎における佛教教育」。《智山學報》通號20號(1972年3月):頁43-64。
久木幸男。「清澤滿之と教育勅語」。《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2號(1994年3月)。
松岡雅則。「清澤滿之の教育觀」。《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4號(1996年3月)。
松岡雅則。「清澤滿之における青年教育──『心靈の諸徳』『心靈の修養』を中心として」。《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5號(1997年3月)。
齋藤昭俊。「清澤滿之の教育--佛教教育史の一試論」。《智山學報》通號18號(1970年3月):頁65-86。
永井隆正。「椎尾弁匡の佛教教育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6卷2號=總52號(1978年3月20日):頁212-213。
永井隆正。「椎尾弁匡の佛教教育論」。《淨土宗學研究》通號9號(1976年):頁193-215。
粂原恒久。「椎尾弁匡における佛教教育論の具體的展開」。《日本佛教教育學研究》13號(2005年3月):頁60-64(R)。
齋藤昭俊。「佛教と教育との關係--澤柳政太郎論」。《智山學報》通號19號(1971年3月):頁303-317。
top
〔**資料持續更新中〕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