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緣起]/【學習緣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緣起甚深
緣起是佛教徒必學的重要課題,正如巴利經典《長部》等誦經【譯註二】所記載:刋
有二種正等覺者所善說的法,是諸比丘所應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一、處善巧(ayatana-kusalata)。
二、緣起善巧(paticcasamuppadakusalata)。【譯註三】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必須盡力互相幫助以正確瞭解緣起,這樣將能為我們自己與宗教帶來利益,也為人、天二道帶來安寧。尤其我們佛教徒之間應該努力建立共識,以消除紛爭,因為意見分歧會引生踐行緣起的問題,我們必須利用任何可能的方法來幫助彼此達成共識。在此所作的闡釋,不是企圖製造紛爭;相反地,是要消除教緣起的老師和學緣起的學生,以及其他想研究緣起的人之間的爭執。
緣起非常深奧,正是佛教的核心或精髓。因為它本身非常深奧,所以必定會引起某些問題,這些問題甚至會反過來危害佛教,致使佛教徒無法從這核心的教法中受益。阿難尊者曾對佛陀表示,緣起看來非常容易而且淺顯,當時佛陀答道:
阿難!別這樣說,阿難!別這樣說。緣起甚深,具深邃相,眾生無法理解,不能明白我所教的,也無法徹底看透緣起,心就會很混亂。就像糾結難解的絲、纏結成球的線、攀生雜亂的文若草及燈心草,不得出離於苦界、惡趣、墮處、輪迴。【譯註四】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不可把緣起當成遊戲來玩,而必須投入所有的精神智慧來學習緣起,不可漫不經心。
至於凡夫只有常見的認知,也就是常常覺得有個「自我」(sassataditthi),因而他會發現緣起非常深奧難以理解,對他們而言,緣起變成一種既深奧又複雜的哲學,好像剛才所說那束糾結的絲一樣。這樣一來,人們會花許多力氣爭辯,就像瞎子摸象,因為每個人摸到象的不同部位而產生爭執。
但對阿羅漢而言,緣起就像一種自然的知識,是可被公開印證的科學,或是可放在手中把玩、觀看的東西,就算不知道各緣起支的名稱都無所謂,他已看清一切事物,不再執取,也不會由於接觸任何情境而產生愛、取。他可以不必知道各緣起支的名稱,也可能無法很詳細地教導別人緣起的內容,甚至無法說明有關它的任何事,但因為阿羅漢已具備了最圓滿的正念【譯註五】,就能隨著緣起還滅的方法而完全滅苦。
這就是緣起之所以深奧的道理,甚至像佛陀這樣的智者,也花了全部的心力才發現它,並建立教法教導一切眾生。雖然如此,緣起仍難以理解,所以佛陀覺悟之初,甚至考慮過不要教導眾生緣起,因為只有極少數的人能瞭解這深奧的教法,恐怕會白費心血,但是最後由於大悲的力量,激發佛陀肩負起教導這難懂、深奧真理的艱鉅工作,對世間上少數能夠理解緣起的人,佛陀滿懷慈悲地教導,我們必須體會佛陀為凡夫解說這難懂的緣起,是多麼地辛苦啊!
【譯註二】决請參閱《長部》等誦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8冊,228~232頁),及《長阿含經》眾集經(《大正藏》第1冊,49頁下-50頁上)。
【譯註三】决處善巧:以十二處為觀察的對象而生起的智慧。緣起善巧:以緣起為觀察的對象而生起的智慧。
【譯註四】决記載於《相應部》因緣篇,因緣相應,樹品(10th Sutta, The Tree" Sutta,刼The Kindred Saying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64)。刋依《漢譯南傳大藏經》:「阿難!勿作是言。阿難!勿作是言。阿難!此緣起所見甚深而且深遠。阿難!因未證此法,由於不知,如是,此如縺索之眾生,被腫物所覆之眾生,如文若草、燈心草之有情,不脫苦處、惡趣、無樂處之輪迴。」(第14冊,110頁)
。
請參閱《長部》大緣經(《佛教大藏經》第85冊,169頁)。葉均譯,《清淨道論》下冊,245頁,華宇出版社。
【譯註五】决阿羅漢是徹底圓滿覺悟的人,他在每一剎那都能起覺照,念念不中斷,六根皆能清淨無漏,所以稱為圓滿的正念。而凡夫只能偶爾生起正念,甚至沒有正念,所以並不圓滿。
[回gaya首頁]
[香光書鄉]
[法音叢書]
[生活中的緣起]
[學習緣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