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答客問10

紫竹林精舍為何以法華為道場

 

紫竹林精舍寶殿建築,依據法華經的理念建造 仔細觀摩,每一項裝璜、形塑彷彿都在說法,……

 

  89.4.18香光尼眾佛學院藏三、專修部學僧弘護實習向院長悟因法師告假請法。問及紫竹林精舍為何以法華為道場。法師當時開示如下:

  略說法華

  法華經(註2)有七卷廿八品,可以分成上下兩部,後面的十四品,以天台宗的分法,是釋迦的本門──久遠以來已成佛道,前面十四品是釋迦的跡門──應化的法門。台灣現在比較少以這樣的角度來弘揚。智者大師以法華經為依據分判如來的一代教法。而以法華經為最圓熟的一代教化。

  慶祝諸佛菩薩的聖誕,地藏王菩薩有《地藏經》可以誦,藥師菩薩可以誦《藥師經》,釋迦牟尼佛聖誕要誦那一部經?反而不知可以誦那部經。我們就把《法華經如來燾量品》請出來誦。這品是說釋迦牟尼佛久遠劫來已成佛道,是贊歎如來的壽量。如來的壽量,可以指有形的世間的壽量,也可以指法身的壽量。大乘是如此解讀如來的壽量。大般涅槃經也談到如來的壽量。「阿彌陀佛」,義譯是無量光、無量壽,這也是大乘佛教說佛陀的光壽。

  法華經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很大。包括中國、韓國、日本、越南。在漢語系的經典,法華經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也是非常完整的經典。所以紫竹林精舍才會以法華經作根據。

紫竹林精舍以「等視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可作佛」為建築理念

  在法華經,我們請出常不輕菩薩做楷範。

  在佛教經論中一談到女性可不可以成佛、對女性的尊重等問題,大家提的是法華經中的龍女,另一個是維摩詰經的天女──天女散花嘲弄聲聞弟子、大阿羅漢。不是阿羅漢的境界差,這是從大乘的精神說他們入世的悲愍不夠。

  在法華經中的龍女,據經典敘述是文殊菩薩讚歎龍女能至菩提,而舍利弗提問:女性有五障,非是法器──即五不能,不得作帝釋、作魔王、作梵天王、作轉輪王、作佛。有此五不能,卻可以速得成佛?於是龍女就在佛前示現去南方無垢世界、轉男身、成佛道。只在龍女持寶珠供獻佛陀的短暫時間內完成。如同供摩尼寶珠,只在一剎那頃。這在說明時間的快速。

  雖然如此,龍女成佛還是要轉男身。

  在佛法的平等性、究竟義來說,應是沒有男女性的差別。但在敘述時,還是必需轉男身。在維摩詰經也是這樣的觀念。不轉男身可不可以成佛?在理性、法性、修證上絕對是平等。落入世間男女相時,在語言上就很難說明。

紫竹林精舍的「常不輕菩薩」(註3)

  後來,我在法華經找到常不輕菩薩。常不輕菩薩的的形象敘述是「眾生皆當作佛,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是踐行佛陀教法的一個比丘。他每到一個地方,不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表合掌、禮拜、贊歎說:「汝等皆當作佛,我不敢輕慢汝等。」別人看到就罵他,打他,丟他石頭。他被打,有時就逃,有時被打得倒下來。但是他過一段時間還是對人說「汝等皆當作佛,我不敢輕慢汝等。」這是佛教教理的最高理想。

  常不輕菩薩就一直持著這樣的理念對每一個人合掌、禮拜、贊歎。當他這樣頂禮時,他不是頂禮一個佛或未來佛。他不是在頂禮男身、女身、出家身、在家身或某某人。常不輕菩薩標舉的是佛教最高的理念,打破比丘尊貴、被尊重的形象。這時他標舉的是佛陀的法,不是標舉比丘。他比天女、龍女更加直接的說出。

  當時紫竹林精舍在作裝修工程,本來想在中庭塑一尊大愛道比丘尼,後來發現應表達佛陀的最高精神理念,於是就標舉常不輕菩薩出來。紫竹林精舍是以法華經的精神,落實到景觀教育。到這裡來,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要成佛、要學法的。這裡是以人間的佛陀、歷史的佛陀、大乘的佛陀為典範的一個道場。

紫竹林精舍的觀音、彌勒塑像

  曾有居士問我:法華經也有觀世音菩薩,精舍又名為紫竹林,怎麼沒有看到觀世音菩薩?我說:觀世音菩薩像有一尊,供在齋堂。觀音菩薩要塑成男身相?女身相?出家身相?在家身相?

  目前在紫竹林精舍的大門入口有一尊塑像。那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敦煌的塑像是沈思相。在韓國、日本都是這樣的塑像,這是符合唯識「思惟」的宗教象徵。我沒有採用中國式的扛著布袋、笑嘻嘻的布袋和尚相。(奉化雪竇寺的彌勒示現相。)那時在裝修紫竹林精舍,就思考要如何表現法華經裡面的這位彌勒?除了中國式、傳統被認知的,是一個快樂的、健康的、笑嘻嘻的形象之外,就從法華經的敘述去揣摩,彌勒是接近人群、接近眾生,常代眾生提出問題的一個菩薩。彌勒代眾生請法,是法華經的序幕。

  有人曾問我:觀音菩薩那裡去了?觀音菩薩就是在座的各位,弘化接引眾生的都在作觀音菩薩,「尋聲救苦」、「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他的名號「觀世音」──就是傾聽人們的聲音。

紫竹林精舍的佛陀塑相

  在紫竹林精舍的建築還有一個留白,在大雄寶殿是供奉釋迦牟尼佛的說法像。但在拜庭,是佛陀的頭──無見頂相,地面置放的是佛陀的雙足印,中間看不到佛陀的身。佛足印,代表佛陀的足跡,這是印度文化的一個特色。

  早期,在佛陀入滅後,弟子對佛陀的供奉,都不是雕刻佛陀的形象,有時是一棵樹,有時是佛足,有時是鹿野苑的鹿,有時是留一個空位。到後來才塑塑畫佛陀的形象。

  紫竹林道場,以修法華三昧、誦法華經、拜法華懺為主,最後,以體悟實相成就佛道。

 

 

註釋:

  1. 紫竹林精舍:位於高雄縣鳳山市。是香光尼僧團在高屏地區的弘化道場。網址:http://www.gaya.org.tw/zizhulin/

  2. 法華經,全名:大乘妙法蓮華經。在中國、日本、韓國流傳相當廣。隋朝天台智者大師以法華經為依據,立法華宗──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3. 紫竹林精舍的常不輕菩薩:以比丘的形象,雙手合十,立於紫竹林精舍入口處。

  (摘自香光尼僧團《梵網集》,95期,釋悟因,〈對學僧弘護實習的開示〉,200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