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17 香光寺正月的境平安:附圖片集
    香光寺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大媽遶境平安」,於農曆正月十六、十七、十八日舉行。由於香光寺不是香火道場,平時只有社區村民個人來寺或請大媽回家拜拜;傳統上,社區集體的活動在正月,幾乎全民總動員的參與這一年一度的遶境、過火、拜廟口。

  「大媽遶境」,是請「大媽」上轎,由發心扛轎的人們扛著到附近社區的人家去巡視。所到之處,鞭炮、香案迎接,轎前獅陣、樂隊等車鼓陣先行,虔誠的男女老幼信徒隨香在後。一時,鼓樂喧天,鞭炮聲此起彼落,讓平靜的鄉村增添許多年節的訊息。

  大媽出巡之前,負責籌辦活動的爐主、緣首要先會商,洽請四方鄰近寺廟的主神蒞臨參與「出巡」盛會。有的家廟也會請出供奉的神明參與。一時,眾神在香光寺會師,大大小小神像,整整齊齊並列,香光寺「大媽」坐中尊,旁有「二媽」、「三媽」輔翼,更見威光顯赫。

  香光寺境內香光尼眾佛學院的開學通常安排在大媽巡境之後。一年365天,幾天喧鬧之後,一切復歸平靜。這也是香光寺平時可以辦佛學院、可以禪修的原因。

  香光寺的「大媽」,乃至「二媽」、「三媽」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形像。但村民們信仰中的大媽是「觀音佛祖」,「二媽」、「三媽」是她的姐妹。與佛教中具有三十二應身的觀世音菩薩是不一樣的。這尊一尺餘高的「大媽」,可以請到家中,為孩子出生、家人生病、嫁娶等婚喪喜慶諸事禳災賜福。大媽出差了,就請二媽、三媽。學者林美容曾有文章研究「巖仔的觀音信仰」──台灣的「巖仔」與觀音信仰(香光寺又名玉山岩)

  三天的活動,在最後一天晚上「擲杯爐主」、「爐主交接」,是遶境活動中的最高潮。人們齊集大媽座前,由一位眾所信望的人擲杯,請示大媽誰是下任的「爐主」──這個社區下一年度以事神為主的領導人。新爐主選出後的「吃新交舊」,就是爐主的交接典禮。交接要大吃一頓,分豬羊肉;交接信物一般用印信,這裡用的是神明香爐和帳冊,從民國五十多年,就這樣一本一本傳下來。

  人事一屆一屆,流傳到現在,選爐主仍然用擲杯的方式,而他可以代表發言、收款、管理帳冊,已經形成一種約定俗成。活動支出基本上由村民每戶交丁口錢,統一由爐主管理運用,除此之外,爐主自己要比別人出多一點錢,以完成、壯大這項巡行的活動。聽說今年的爐主出了90幾萬元。

  當晚活動的尾聲,有道士祭拜「天公」一節。是代為感謝眾神並祇五榖豐收、國運昌隆。第二天,大約清晨六點眾神就陸續送回本廟去了。

  在這個遶境的活動中除村民之外會出現的人物有道士、乩童。是負有特殊宗教任務的:道士在每項活動中走在最前頭:領神明、轎子、隨香的人走全程,從頭到尾,又是吆喝,其氣力、體力,勞力,是粗獷的。

  女眾在這活動中頂多做乩童(目前台灣還沒有女道士)。在民間信仰的任何活動中,女眾只能作備點心、掃場地、擦桌子、拔香、準備鹹粥的角色。佛教出家比丘尼在民間信仰的大型活動中要爭取角色認同,或像道士一般在前面帶隊,我還得想一想。不一樣的使命與角色,發展的活動型態也可以不一樣。

  (香光尼僧團《梵網集》85期,釋悟因,〈民間信仰的接納與省思〉1999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