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迴響
生活禪
自我觀照
同心之旅

*接受變化消極嗎?
*新學習心發現
*話言只是感覺
*如是受

*我受五戒了
*我要做個夢
*新生命的開始
*我是誰
*用心於社會
*念什麼


 

  接受變化消極嗎?
 

  人心真的很奇妙,常常把心停在某個固定的時空、景象或畫面上,然而萬物都在變化,隨著時空流轉,心中所想的與事實有很大的出入時,痛苦就由此而生了。
  今天我們小組討論了一個問題--如果萬物的變化,我們都留不住它,那麼是不是一旦事情變化了,我們只能去接受它,這樣不是很消極嗎?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組員的反應也很熱烈。我們都認為要保持一段很好的緣份,是需要不斷的努力付出,或許我們的努力最終仍是於事無補,然而我們不要因此就倒地不起,為了重新再來,我們得接受所有願意或不願意的事實。
  世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的目標計劃和事實常常是有所差距的。為了達到目標,我們得接受現實,修改計劃重新再來。然而接受所有的不如意,是不容易的事,因為有太多執著、太多情緒使我們無法自拔,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禪觀,釐清事實的真相,找回自己的定位,做一個正確的判斷後再繼續往前進。(滋芳) ▲Top

  新學習心發現
 

  在今天的課程中,讓我了解「精勤」、「正智」、「正念」的重要,有了「精勤」(精進)就有「正智」(覺照),和「正念」(了知、覺知)。這三點是教我們平時要精進用功,也需如實地觀察和察覺,如果發現不正念,就要趕快提起正念。
  我學到了以前所不知道的方法。法師教我們要時時觀察身、受、心、法,細細地觀察問題根源,變換角度想想別人、想想自己,就能不被境所轉。還有面臨煩惱考驗自己時,不可逃跑害怕,要勇敢面對,才會讓自己因逆境而有所成就,如果接觸到每件事都是順境,那是不會有所成的,即使是佛陀,在成佛前也是經歷了許多挫折。
  以前,在面對家人朋友時,常會有突來的脾氣,且鬧得不可收拾。有時候明明知道錯在自己,但由於面子問題,不肯認錯,倒是旁人先跟我說話才肯理他,其實我知道他們都在禮讓我,只是我把感受放在心裡罷了。
  每次我都是這樣,對於自己錯在先,也硬要說到錯不全在我;對於自認為對的呢?一定與人爭吵到雙方都累了,才肯停口。
  現在想想,覺得自己很無知呢!(昭惠)▲Top

  出坡?出坡!
 

  八月十八日那天,辦裡報到手續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學員手冊:起板、早課、晨讀、早齋....咦?「出坡」?是什麼活動呢?喔!我明白了,一定是師父們慈悲,帶我們去山坡上踏青、運動吧!想到這裡,不禁期待著「出坡」的來臨。
  第一天,用完早齋是出坡時間,我心頭雀躍著,師父卻帶我們到大寮洗碗,這時我才知道,原來「出坡」是灑掃、清潔的勞動服務。
  眼前的洗碗方式,讓我眼睛一亮,師父說這種方式叫「三易水」,在佛門中都是這麼洗碗的。師父先叫我們盛三道水,第一道放洗碗精,第二道及第三道是放流動的活水,再把餐具分類好,同學們分坐兩旁,採分工方式清洗。不一會兒,原本堆積如山的碗盤,竟在極短的時間內已清洗完畢,「多麼有效率又符合衛生原則的洗碗方式啊!」我讚嘆著!整個工作流程是那麼順暢,令人置身其中,卻不感到混亂,並且在彼此搭配與合作中,感受到那份共事的和諧。
  回想以前,不管是在家或在校,急性的我,遇到事情總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完成,只求做完,而不在乎所用的方法及完成後的品質,所以,不管做什麼事,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然而,這次在佛門的「出坡」中,卻體會到了「做事的智慧」及「在做事中廣結善緣」的意義。
  漸漸地,我感受到「出坡」的樂趣,不再因出坡不是去山坡上踏青而失望時,卻已是快要下山的時刻了,但這些從出坡中學習到的勤勞、培福、運用智慧、廣結善緣.....等,將使我一生受用不盡!(梅芬)▲Top

  處眾無所畏
 

  三天下來,做了好多事,有些是臨時師父所丟下的「晴天霹靂」,例如帶動唱、演短劇,我們小組利用最短的時間排演,心情除了緊張還是緊張,感覺上似乎參加了「潛能開發營」。
  面對眾多的學員,手上一直冒冷汗,心跳加速,唯一能讓自己的心稍微安定下來的方法就是不停地唱著:我是世尊使,處眾無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穩住。」記得第一天幹訓,在清涼梵唱時,師父就告訴每一位幹部同學,我們都是世尊使,是的,這是多麼殊勝的因緣,讓我有機會當世尊的使者,有機會幫助引導每一位有心學佛的同學,為了讓每位同學能藉由這次的學佛營滋長更多佛法的種子,更能安住於佛法中,我們的角色和責任是關鍵啊!
  想到這裡,心中那些害怕、不安也漸漸淡去了,心中所想只是如何供養同學,讓佛安穩地住在每位同學的心中。其實,如果和生命的無常與苦相比,這些害怕又算得了什麼呢?而且,心中的害怕也是無常的感覺,隨著時間不斷地變化,如果我們不能安住當下,而讓這些無常的感覺一直佔領我們的心,我們永遠學不到真正該學的東西,永遠無法體會佛法的真義,更別說看清生命實相了。
  「處眾無所畏」,是的,真正該害怕的不是面對眾多同學,而是沒能好好把握面對同學的時間,讓同學體會佛法的好。未來六天,在面對同學時,我將不再害怕,因為我是世尊使,要以最好的佈施,安頓自己的心,也安頓學員的身心,讓佛安穩地住在每位學員的心中。(珍如) ▲Top

  個性已經變了
 

  今天的同心之旅,藉著文章對悟因法師有稍微的認識,她是一個很上進,秉持自己的理念很踏實去做的人。尤其是師父的求學精神,真是讓我非常慚愧,反觀自己的讀書環境真是比悟師父好得太多了,父母親讓我有機會出國唸書,經濟上給予我全部的支援,讓我不用打工無後顧之憂的讀書,真是非常感謝他們對我的付出與關懷。
  記得文章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法師堅信佛家的緣起思想即是教育方法,由於心本來是空性的,薰習什麼就呈現什麼,因此人是可以被塑造的,透過環境的薰習及自我不斷地增益,久而久之,形成思想與行為,會塑造出自己的個性與風格……。」
  這句話讓我想起一個小迷惑:有一次與朋友一起吃飯,其中有一位會幫人看相,我也以好玩的心態請他看我的面相。他問我個性是否變得很多,剎那間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想了一二秒後我說:「對!」自從到美國讀書後,我的確改變了許多。
  對於自己個性上的改變,有時覺得改變是好的,有時又覺得不好,甚至於有時候因此會很討厭自己。我知道我不可能再回到十八歲時在台灣的我,畢竟這些年來,我是在另外一個環境中成長,因此就順其自然吧!但在上過這兩天的課,我覺得應該要學習去了解或分析自己的因緣,這樣才能知道自己的心。(韋伶)▲Top

  誰阻礙了交通
 

  悟師父今天講了許多故事,並解釋道理給我們聽,其中的一個故事令我有當頭棒喝的感覺。
  師父說:「有一個小城鎮的馬路中央長了一棵大樹,開車的人經過時,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樹會長在路中央呢?這樣不對,它阻礙了交通啊!」可是樹卻說:「我本來就在這裡,是你們在這裡開馬路,選錯了地方。
  當我聽到樹說:「我本來就在這裡啊!」我被震了一下。我會感到震動,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我發現,雖然我常常說要多為別人著想、多體諒別人,但事實上很多時候,尤其是煩惱升起時,與人意見不合時,我依然會因為別人不能了解或接受我的想法而生煩惱,覺得別人為何不換個角度來想想,但自己卻也一樣不會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原來,人與人之間許多苦惱,常就因為各執己見而生起。
  第二方面,人與人之間如此,人對世間萬物更是如此。因為那些動、植物無法抵抗我們,所以人類更是無止盡的以自己的觀點、利益去決定他們的生存價值與生存權力,所以地球遭致莫大的傷害。古人說:「害人害己。」如今我們開始承受自然反撲的苦果了。
  希望今天聽到師父說的故事,我能牢牢記得這些啟發,從自己開始做起:多為別人想。
(珮真) ▲Top

  打算怎麼過活
 

  昨天,從香光一書中對悟因師父有了大略的認識,升起了一種敬佩和好奇心,想一睹廬山真面目,終於在今天禪觀與生活的課堂上,見到大師父的莊嚴和慈祥,也受到思想上的薰陶。
  大師父說:「剪掉臍帶後便要學會做人,我們是否有準備好如何活在這世間?」天呀!這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問題。從來,媽媽對我呵護備至,冷了為我添添衣服;熱了替我裝冷氣,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從來沒想過自己準備怎麼活?

  遇到不如意時便怨天怨地---為什麼那個人會是我呢?對於自己想要卻得不到的,也怪老天爺不公平。但經由大師父的開示,我知道,人生有苦有樂,很多問題並不是我們能選擇要不要,我們要學會去接受,但接受並不是被它所主宰。世間最大的苦,便是留不住永恆,在這無常世間,世事變化萬千,若沒有隨時準備接受不可知的挑戰,而執著於之前的狀態不改變,豈能不苦呢?
  了解了生活中有苦樂,要如何去生活呢?大師父告訴我們,要利用禪觀的方式,透過體驗對身心有真正的了解,學習在進入一個環境後,先安定自己,再藉由觀察自己的內在和外在,釐清自己的角色和立場,再重新調整自己。
  大師父說得很清楚,但是某些觀念我仍聽得很模糊。這幾天下來,不斷累積挫折,師父說:「今天是第四天,是我們學習的最高點。」我在想,可能是我自我掙扎的最高點,真想收拾行李一走了之算了,就當從來沒有來過學佛營,那我就從來沒有那些掙扎,也就沒有掙扎所帶來的惱和苦啦!
  瞧!又是一個不正見囉!哈!我想,可能是我一直執著於以前的觀念和想法,沒有調整自己接受來到學佛營便是要學佛,就要先接受一些不同的想法,否則也只是苦了自己唷!
  今天下午的禪修演練時間,我覺得打坐很辛苦,但是打坐完,感到內心沉靜下來很舒服,似乎已經能感受到那種氣氛了。希望自己能有所精進,要不然,能去除自己的不正見也是不錯的呀!(佳倩)
▲Top

  曼陀羅的啟示
 

  赴美追求高學歷,從步上飛機起,除自知求學的困難外,再加上語言障礙、異鄉生活適應、家人期許、社會看待等……即成為我心中的壓力和目標;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到成果,眼裡似乎只有學位了。後來我病了,身、心都嚐到了苦果,知道毛病出現卻不知如何對治。
  直到我在美國所處城市的博物館,請了兩位西藏喇嘛,他們為了宣導西藏佛教文物,在博物館內,每天在眾目睽睽下製造他們的曼陀羅。他們細心的將一粒一粒細沙鑲在圖案上,當他們的努力終於繪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時,令我訝異的是,他們竟要在完成的那天將成品置入河水中,讓水沖走他們辛苦半天的結果
  原來,他們要表示的是,我們應時時注意每個當下,當下的努力,早已有它的成果,何必斤斤計較於最後的成品呢?我們常常在登高時,只把目標放在山頂,匆匆促促的加快腳步衝到山頂,卻忘記欣賞兩旁山路的好風光呢!
  因為這件事,我開始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把握每個當下去學習、去享受,並給自己任何的小進步都畫上成功的記號,我發現「讀書」真樂!我想這和悟因師父所說的:「把握每個當下,不活在過去、未來自己所製造的虛妄裡」,是不謀而合的。(美瑤)▲Top

看自己傷心
 

  某次,和一位朋友吵架,強忍著淚水上公車回宿舍,路上,不知花了多少氣力,只為忍住滿溢眼框的淚水。恰巧,寢室無人,爬上床,窩在被子裡哭,拼命找傷心的措詞,只為了讓眼淚能源源不絕。
  但是很清楚,真正的自己在一旁觀看,看著被中的我,看著淚濕枕被的情況,看著自己努力傷心的那付蠢樣,似乎是在做戲給自己看。我明白,心中並沒那般傷痛,只不過想讓別人同情可憐兮兮的我。
  這次經驗頗奇妙,原來情緒可以是情緒,心可以是心,跳脫出來看自己時,原來這樣有趣。(曉瑄)▲Top


  小組長的心聲
 

  這次學佛營師父問我要不要回來當幹部,想一想,當幹部是很好的學習機會,而且所得到的一定比其他學員多,也是磨練自己的經驗,所以就答應師父,這也是有緣吧!
  第一天在「我願」的單元中領執事,不知道是幸或者不幸,自己竟然當上小組長,當時尚不知背後責任如此重大,所以心情還可以接受。
  但二天來,和師父、其他小組長一起討論,每一次討論就多一次的壓力。尤其昨天彩排時戴上中國結──小組長的信物時,更感到小組長的責任重大。我一直擔心當我面對組員時,要如何把彼此間的陌生化解開來,會不會忘了什麼事情沒有交代,說話時能不能很清楚的將意思表達出來……。
  不過,今天的同心之旅讓我有一點信心,因為我所擔心的事都沒有發生,而且組員們都很活潑,很主動,讓我放心不少。
  還發現了一件事,現在我已不像以前害羞的我了,在面對組員時,我不會緊張,也敢和大家分享心裡的話,我想這是我最大的進步。
  希望在往後的六天中能夠將小隊帶好,勉勵自己,勇於承擔,在失敗挫折中學習成長。(逸慈)▲Top

  原來如此
 

  今天聽了大家師父的開示之後,我更了解,原來一個佛教徒或出家人的求道過程是相當辛苦的,並非只在莊嚴的寺院中唸佛、誦經,而是要對自身的不完美,做克己的功夫。但也並非一絲不苟的「正經」相,而是時時刻刻都在修練自己,也就是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親身體証佛法的精妙
  另外,我也了解慈悲乃是自利利人的菩薩心,師父從在家到出家,然後由出家再回到世間教導眾生,就如農夫耕田,師父耕耘的是人們心中的福田,種下慈悲的種子,教灌甘露法水,讓眾生享受慈悲的碩果。(美惠)▲Top


  活出彩色的人生
 

  第一次這樣輕鬆地和許多師父在一起「閒話家常」,尤其是真誠親密的分享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原來,不論出家與在家,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
其中,有一段話,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大師父說,學佛的人應該學得活活潑潑,反應很靈巧,而不是一付刻板、呆滯的模樣。但是活出學佛人的生命,也要小心保護自己的身與心,固此須持戒修定。
  而活的有感覺和持守戒律其實是不相違悖的。我們把握每一個機緣,認真地投入去學習,當因緣起滅時,能有定力如實觀察自己的感受,不貪染著;遇到境界現前,更知道以戒律保護自己。
  我想,如此學習佛法,才能活出健康、安全又不失色彩的人生吧!(復華)▲Top


  
  如何看待感情
 

  這次座談會中,同學真誠、坦然地提出感情的問題,真令人感動。
  剛學佛時,對愛情亦是理智上害怕,情感上嚮往,又不知該如何問,該向誰問,一真處在矛盾中,也一直被動地「等待」解答,從未將問題深記於心,積極請教別人,從沒有!現在總算聽到這樣的答案:在家佛弟子當然可以談戀愛,只是要了了分明,知道自己在談戀愛。不要糊里糊塗,被情沖昏了頭,不知東西南北。
  這次大師父更進一步指出;會處理自己的感情(不只是愛情),才度得了自己。以五戒為準則,過正常的生活,絕不是壓抑七情六欲,絕不是死沉沉、無朝氣的樣子,一個年輕的佛弟子,就要展現佛法的活潑、民主、能容,能將自已放得出去。做符合自己年齡、身份一切該做的事,且觀照自己的內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另外,有些事是必須堅持去完成的。如定課,是訓練毅力、恆心的好方法,如實不間斷地努力做去,成果就會自然呈現。我做定課最大的毛病就是,才一星期,似乎沒什麼「好處」呈現,便不做了,卻不知「成果」是需要長久時間的累積才看得出來的。
  今晚,就恢復定課,以後不論再累,都會持續,向自己保証。(翠梅)▲Top

  三歲小孩都懂?
 

  知道的道理聽了再聽,已經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只是更覺得知行難以合一的痛苦;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常常在做了以後,才感到懊悔,想法就只是想法,要做到真的有些困難,無時不處在這種掙扎中,好痛苦!
  常常會想到一句話:「這道理,三歲小孩都懂,但就算八十歲的老人也做不到。」難道是受到這句話的制約嗎?或許吧!現在心情有些些沉重,突然很希望自己是個無知的小孩,他可以永保新奇的心,為接受知識、智慧而喜悅……
  「喔!原來如此!」因為我已失去孩子的好奇了,我為何不肯把我所有的東西都放下,讓聚寶瓶永遠都有空間裝下新的智慧呢?想起姊姊說:「有時我們以為我們什麼都懂,其實我們所懂的是多麼微不足道!」是啊!而我呢?卻那麼執迷不悟!(亞蘭)▲Top

佈施一塊淨土
 

  早上用完早齋,小組長通知我們,要我們在寮房集合,分配出坡的區域。以前在家裡也是分配誰何時該做什麼家事,但是很懶的我,該自己做的事都會推給弟妹做。但是現在過的是不一樣的生活,是要克服「過去習慣」的生活,所以還是用心地去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吧!
  我的工作是擦寮房第二區的地板,拿了個抹布,沾濕,把地板的每一分、每一吋,都用心地擦過,不僅僅是擦去地板上的灰塵罷了,也是把睡於該地學員心中的灰塵擦去,讓他們在養息時,也能感受到此地的清爽、乾淨,感受那樣一份的自在。這也是發揮了我們佈施國的國風--佈施一塊淨土給他人,即使自己汗水淋漓也值得,因為「施比受更有福」,不是嗎?(柏芬)▲Top

  點滴在心頭
 

  在香光寺學佛營的生活雖非燦爛變化,卻有一股平淡溫馨。在這裡我看見了自己平日在家中的跋扈,更學習到如何去愛別人,體貼別人。
  從早晨天色微亮時,便可聽到有人敲不知是什麼的聲音,叫我們起床。(編輯註:那是起板的板聲啦!)
  用齋時學長們相互夾菜,出坡時同心協力地做完功課,用水時珍惜資源的態度……一切切都讓我感到師父們要我們「惜物、惜人、惜勞和惜福」的溫暖。
  晚課時,因關門很大聲,被營主任「逮」到了,師父教我要「輕垂後手」。這時我又學習到要尊重別人,即使是生活細節也不可馬虎。雖活動即將結束,但我也漸漸從各位師父的身教、言教中獲益良多。(美惠)▲Top

  緊張與完美
 

  早上報告有關出坡事宜,事實上我好緊張,我害怕會說錯話,會被人嘲笑或耽誤大家的時間……。
可是當我往內心深處開始探索時,事實上,我似乎想保持一個完美的形象。當這念頭浮現時,我又想起了那次討論:我幾乎表現的完美無缺,可是事後卻有種空虛感,以及和別人的距離感,因為那一次別人似乎都不太敢發言,無形中我造成了他們的壓力,所以,完美真的是那樣重要嗎?
  另外,如果我真的忘詞了,是否可以請別人支援,例如:問小組長:「你們出坡的地點是哪裡?」團體的力量會彌補我的不足,而且也可以表現出當面對錯誤時的坦然。
  這樣的心態調整後,中午的出坡報告,我已沒有緊張的感覺了。(慧娟)▲Top


話言只是感覺
 

  頤師父說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某些話只是感覺!
  對自己而言;不僅只是鼓舞,也讓自己更加了解「什麼是語言」。我很在意別人的指責,有時,為了開脫這種心結,總以「言者無心,聽著者有意」去開脫自己,但卻無法完全抹去那層陰影。
  但這句話,使我明白自己、他人時常處在無意識狀態下,做些傷害別人的事,因此對於別人無禮的言語,不必記掛在心,一切了然於心即可。對於自己則要隨時提醒自己,捉住自己的心念,不可以心身分離。何況,惦記他人的責罵不過是一己的不服氣、傲慢罷了。所以,情緒困頓不會令我完全絕望,相反地,讓看到了自身的弱點和再成長的空間。(曉瑄)▲Top


  踏實走一遭
 

  我發現,原來生命就是扮演自己的角色犧牲奉獻。
常常看到媽媽為了弟弟的成績,氣得頭昏腦脹,於是我就常常勸她要放下。有位媽媽對孩子教育方式是,孩子回來就問:「你今天高興嗎?」別於一般父母問:「今天考試考得如何?」我想人格教育遠比學識教育來得重要,會念書的孩子末必是快樂的。
  記得師父說,有次到機車行,看見一個十五、六歲的男孩,正專注用心地在修車。現在大多數的人,都喜歡從事輕鬆簡易的工作,要找到能這樣的人很困難,我想無論如何,他必定是踏實的。
  在社會某些角落、或者某些團體,總有一些默默耕耘、犧牲奉獻的人,他們就像機器裡的螺絲釘,少了一根都不行,而且每個人都像蠟燭一樣,不斷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真是讓我敬佩。所以我也常策勵自己,盡其所能地扮演好自己的每一個角色,雖然是一個極為平凡不起眼的角色,但是踏實走過,這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生命,如此無怨無悔,才不至於白走這一遭。(怡秀)▲Top


如是受
 

  早上講百法時,說到「如是受」有強烈的震盪。自己在感受一切,但,我總加了太多的「感覺」下去;沒辦法看清事情真相的原因,有些都是從添加「感覺」而來。所以,心和感覺分開,才有辦法看清事情的真相。
  像我長期處在責怪自己的陰影下,原諒不了自己,也原諒不了別人,不僅認知錯誤,更導致內在和行為相違背,而出現情感和理智交戰。如早上行堂時,幫忙盛小黃瓜,小盤子拿出來後,並沒有先洗一下,結果,師父說:「盤子怎麼沒洗呢?」當下感到很慚愧,想到以前做事,因不注意小節,導致錯誤百出,所謂「欲速則不達」,太衝動、太粗心,常是我事後追悔的原因。
  現在我學到了,把感覺和認知分開了,才不致於一直自責。(李蕙)▲Top


  耐心
 

  才第一天來到這裡,在各個節目中,使我得到很多,多的說不出來。因為在山下,平常只是聊天,談近況如何,很少有機會聽到別人從日常生活體會出來的經驗談,所以感覺很快樂。
  在表演坊主角的掃把,不就和我一樣嗎?耐心不夠。家裡開攝影社的我,上次爸爸教我修黑白底片,就像化妝一樣,幫底片上的青春痘、魚尾紋……等小細節修掉,那真的需要很大的耐心,要慢慢地用削得很尖銳的鉛筆,幫別人臉上的凹凸填補為平地。
  我一直無法耐住好玩的性子,不過經過幾次經驗,我終於比較不那麼好動了。我想以後還可藉這種機會,磨練我的耐心和細心。(雅音)▲Top


  我受五戒了
 

  以前絕對不會想到自己會心甘情願地受戒,因為學佛以來對戒律又敬又畏,心中總感到一層束縛,綁手綁腳,不能暢懷的。直到現在,對佛法的體驗深刻些時。才感受到「或原是一種無形的保護」,受戒是告訴自己要活在清醒的生活中,並要為自己的生命定向負責。
  平常總是率性而為,愛做什麼就什麼,結果貪瞋痴煩惱一大堆。而且在不順的因緣中,常常沉溺其中,忘了自己是學佛人,受戒後,有了戒體便能警醒自身,防微杜漸。(淑慧)▲Top


  跟著微笑起來
 

  今天是我在學佛營的第二天,認識了好幾個學員。有一個深深的感觸,好幾個學佛較久的學長們,常常一付笑臉迎人的樣子,讓人愈看愈覺得她們就像菩薩一般。
  原本我不會很喜歡笑,因為己經習慣性地武裝自己,就怕被人看透似的。但見到諸位學長們的笑臉,竟讓我禁不住地歡喜,原來微笑的力量如此大,讓我震撼不已。
  我想以後我會培養自己平順、柔軟的性情,不再吝惜付出自己的微笑。希望下了山,能有一種煥然一新,脫胎換骨的感覺,也希望回家後,能讓周圍的人分享我的喜悅。(林孟)▲Top


  落實關懷
 

  同心之旅,是比較感性的一段時間。
  原本以為營活動會很枯燥哦!因為呀,師父說吃飯不可以聊天,天呀!我從來沒吃過這麼安靜的一頓飯了!好像來這兒只是為了求「個人」精進,所有的規範,似乎不需要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但是,我錯了,在透過和小組伙伴彼此的了解和回應,加上見享師父的解說,我才知道,我們所要達成的目標,除了要做到個人身心安頓,更要落實關懷他人。
  如果可能,哦,不,我會盡力,唉呀!量力而為啦!就是做到「踏實的過每一分鐘」。(佳倩)▲Top


  使命感
 

  今天同心之旅時,法師談及其在高雄拜訪居士的甘苦談,當時頗為震憾,師父的使命感竟然那麼大。在我生活的周遭,由於吃素的因素,常常遭到異樣的眼光,甚至偶爾的唏落。但我每次的應對方式,總是無奈的笑一笑,心中只是覺得「道不同,不相為謀」,懶得多費唇。
  在聽完了師父的故事後,突想我是對佛教沒信心嗎?或是自己缺乏菩提心?為何不能同師父一樣大膽地與他們談談呢?說不一定,有另一番心得斬穫。因此當即決定:有我在即有佛法,不要讓他人因對佛法錯誤的扭曲,而失去了解佛法機會。
  一直可以感到,師父藉由不斷地學習出中走自己的路,相信,在我的生活中,亦可有同樣的使命感。(秀琳)▲Top


  活在當下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看到「活在當下」這句話,帶給我蠻大的衝擊,使我真正地思考,我現在正在做些什麼。
  當我不斷地成長,我發現自己老在追憶過去、展望末來:常常想起以前很美好的人事物,無形中拿來和現今比較,因此常覺得很不如意;而當我於現今的情境失意,我就編織美好的未來,一再地幻想以後如何如何,但是等到以後變成現在了,我仍停留原地,不再進步。
  由於習氣太重,不易改過,所以常造成內心的矛盾,明明知道,「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但老缺乏那股實踐的決心,於是我的理智常和我的懶惰交戰。可是再次地自我指責後,卻依然故我。想想自己真的很可憐,不能做自己的主人,不能將理想付諸實行,那我不就淪為空想的奴隸了嗎?
  我想藉由這次活動,對自我做個詳細的剖析,勇於面對自己的缺點,進而改進不好習氣。我不能冀於短時間的改變,但我願能不斷地學習與成長,且以這首詩自我勉勵:「今天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今日待明日,往事成蹉跎」,願今後的每一刻,我都能清楚地活在當下。(嘉慧)▲Top


  唸珠、唸之
 

  今天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早上大師父所開示的:禪觀與生活。
  當師父提到:「你們看我手上的這一串念珠,我口中唸著佛號,但是你們知道我用功的程度嗎?」這句話實在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對啊!我以前不也是有過一邊推著唸珠,口中唸著佛號,但是心裡卻想著其他事情的經驗嗎?一時之間忽然覺得很慚愧!以前會和同學、親戚比,看誰較用功,評分的標準是「看誰的唸珠較亮?」往往就為了比較和讓念珠更亮而努力地推佛珠、唸佛號。捫心自問,十句佛號中,我真正認真專心唸的有幾句呢?真的回答不出來!
  今天大師父的開示,讓我很深、很深地感受到我過去的執著。我就是沒有放下嘛!真正精進用功的人,正如師父所說,所需要的只是呼吸──與你生命等長的法器嘛!真正修行高的人,心中根本就把佛珠給放下了!
  真是太了不起了!為什麼我從來沒有想過,唸佛是為自己唸,而且根本不受限於任何的形式呢!以前的我都是在「唸給別人看」而不是「為自己而唸」,我想現在先要突破的,就是把佛珠從心中放下,學數息攝心,專心地為自己唸出一句句真正的佛號吧!(姿慧)▲Top

 

  我要做個夢
 

  普賢菩薩恆順眾生的願,使我愈來俞讚歎普賢菩薩的慈悲,也因為如此,才了解「眾生無邊誓願度」,那悲願後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由於對佛陀的信心,度眾願力,能接納每一位眾生學佛,那廣大的包容心,不由得令我深深地懺悔自己的陜隘。
  但今天師父說:「要會勇敢做夢。」我似乎是怕做夢,怕做惡夢,怕那痛苦困擾著自己。
  今天,我決定要做個夢,雖然只是個小小的夢--把社團帶好,但是我必需奉獻出自己。雖然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社團,但透過我的努力,我可影響其它人的知見,影響大家學佛的興趣;我想,就先從學習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吧!(李蕙)▲Top

  現在,在做什麼
 

   今天早上悟師父上的課,師父說了好多話,其中有一句讓我印象深刻。師父說:「我們的思緒,總是想前想後,而不放在當下。
  仔細想想,原來不知不覺中我就會這樣,把一件事情困難化,總是以前如何、以後如何地盤算著,不曾把完全的思緒放在當下;手中做著一件事,而心中又計劃著另一件事。
  或許我認為,事情的進行總得照著我的計劃走,所以一但出了差錯,煩惱便生起了。這樣,使我漸漸淡忘要去把握當下,直到大師父的一句話才點醒了我,明白地告訴自己,不要去擔憂無法預料的事,只要專心在當下,清楚的知道此時此刻我正在做什麼,這才是最重要的。(淑君)▲Top

  轉變
 

  參加佛學營之前,我總是任由自己的喜惡,去對待所接觸人事物,從未用客觀的心去處理一切,因此時常會因為考試考得不好、和別人吵架……等,而不知不覺地遷怒身旁的人;因為這樣,使得有些朋友、同學或者親人成為我的「出氣筒」。他們會覺得很生氣,或感到「莫名其妙」而漸漸地不和我說話,而我依然固執地不理會他們,只覺得為什麼他們都不能體會我的心情呢?難道表現自己的「感情」也是一種錯誤嗎?
  這個問題,常會在面對新朋友時困擾我,深深地影響我交朋友的意願,害怕自己會傷害別人。我曾經反覆地告訴自己不要遷怒別人,但是每次一碰到令自己感到生氣、難過的事情,就把自我約束忘得一乾二淨,又和原來一樣地傷害別人。
  今天法師教授「四念住」,幫助我分析,自己為什麼會對事情感到憤怒憂傷。我想,以前總是「自我」為基準,沒有以別人的立場去看整個過程,去了解他們的感受,現在才知道自己因此做了很多不應做的事。原來念頭的產生是經過很多步驟,在過程中還有我們可改善的空間,自己覺得心裡好像放下一塊大石頭般的輕鬆,面對新朋友時,不再有恐懼的念頭產生了。
  我覺得自己又長大了一些,我希望自己能將「四念住」應用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使自己能有最合理的行為態度,使身旁的人能重新接納我,並且更平靜地接受他人給我的批評和讚美。(介平)▲Top


  全新的感覺
 

  從家裡出發到嘉義,我一直冥想,希望在這一次活動可以覺察自性的光明,而歡喜賦歸。
  從下火車、坐公車、下公車、到達香光寺,我扮演了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或許是深怕忘了下車、坐錯了公車,達不到目的地。第一次感覺到:「我真的必須去感受這一切」,如同為了尋求真理,每一步、每一步都要走得很小心;錯過了,或許還可以回頭再來,但時間不允許,也似乎沒有事情可以「再來一次」。
  而且原本在認識我的人看來,原本看似需要人照顧的迷糊蛋,其實,一點都不迷糊,我似乎可以證明我自己可以處理這一切,不是他們想像中的那個弱女子,我很高興打敗了他們的觀感,哈!哈!哈!(亞蘭)▲Top


  用新情作一樣的事
 

   過去總覺得每天都唸同一部經,不是很無聊嗎?同一本書看過二三次後,再看內容都背起來了,就沒意思了,為何師父每天都要誦經呢?
  隨著年紀的增長,覺得能夠持續做一件自己認為無聊的事情,而不間斷,是不容易的。但是經文都背起來了,內容都明瞭了,可是每天都把它當作未曾見過的新書來讀,下同樣的專注力來讀誦,卻是件更難的事
  誦經對自己來說也是種磨練,再想到自己能夠如此無牽無掛的在此用功,背後有多少人的幫助,故願懷一顆感恩的心,感謝所有在此護持我的人,也願往後,自己能更精進用功。(曉蓉)▲Top


  擦黑板的回憶
 

  上課時,師父在黑板上講解,當黑板寫滿字跡,來不及擦掉時,就有在前座幾位善心的學長們上台擦拭;當師父提重要語句時,若大家較不清楚其涵義或字句時,也一樣有學長主動上台提醒字句。
  這讓我憶起,國三時,我及另一同學是擦黑板的值日生,除了下課擦黑板外,有時老師會在上課中叫我們上台擦黑板。本來我認為擦黑板沒關係,就上台了,但上台後發現往往只有我上台,另一同學卻沒上台,久而久之,我心底發出個聲音:「他既然能這樣做,我為何要做傻瓜呢?」起初,我曾猶豫不決,最後還是不忍老師叫那麼多聲的尷尬,柪不過內在良心的譴責及數十張臉孔的注目,我還是去完成擦黑板的工作。
  可是,事情發生了……
  幾天後,當老師竭力叫我們擦黑板時,我想等待另一位同學,叫他一起去擦,就這樣而遲遲未上台擦黑板,結果,竟然在台下眼睜睜地,看著老師無助的表情,轉身獨自擦著黑板,一舉一動,似乎在說:他那辛苦教出來的莘莘學子,居然是如此XX的教育失敗!往後,老師就再也沒叫我們擦黑板了。
  如今,發覺學長擦黑板的熱心及關愛,使我不禁慚愧地想哭,陣陣傳來那位老師對我們關懷的音聲,但我當時卻將那些當成是耳邊風,不知感恩。
  自己現在的一字一句,都是發自內心的吶喊:我對不起老師,辜負老師那麼疼愛我。假如,真有假如的話,我願意,我真的願意告訴老師:「擦黑板是我應做的工作,您就休息吧!」但是,來不及了,只知自己的一時錯誤,造成現在的遺憾,心靈上的痛,比身體勞動還苦、還痛。
  祝在澳洲的老師身體健康!也祝所有我認識的有緣者快樂!(世佑)▲Top

  聲聲入耳
 

  今天終於上了早、晚課。佛門功課中,我最喜愛梵唄。
  每每到了大殿,我最喜歡找一處最舒服、涼爽的位置,自行問訊,三拜後便坐下來,瞻仰四周,特別是專注於佛陀的相好莊嚴,就這樣坐上許久許久。
  剛開始學佛時,不太會唱誦,所以都是以課誦方式做功課,當我學會梵唄時,心中相當歡喜。雖說偶爾還是會唱倒腔,不過每次早晚課我都以最虔誠恭敬的心唱誦著;雖說聲音不好聽,但我還是大聲地唱出來,因為「大聲有大聲的功德,默誦有默誦的功德」。
  所有課誦程序中,每回唱「爐香讚」時我都好感動,深感自己好有福報。因第一次唱這首讚時,大殿所有的法器都動了起來,那股迎請十方諸佛菩薩的殊勝情景,使我受到強烈的震憾,便在腦海中烙下深刻的印象。
  在早午齋時,維那法師唱:「大眾聞磬聲,各正念」,意思是一聽到法器聲,就要提起正念,可見法器聲及大眾的梵唄聲,皆是修行中正念的提示。
  我常想在大殿內亦可行六度,佈施自己的恭敬心--佈施;篤持佛門中的行儀--持戒;忍住打坐時腿麻酸痛的過程--忍辱;將自己的心定於一個清靜自在的位置--禪定;努力修為--精進;從以上五度中,一點一滴中融入生活,進而啟發自己內在的明燈智慧--智慧;這不就印證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人間生活佛教嗎?(芝怡)▲Top


  新生命的開始
 

  我是個很容易憂慮的人,因此對自己很沒信心,怕面對自己的缺點,常憂心自己是不是太笨了,擔心說些不該說的話,讓別人來笑話自己。我放不開自己,假清高,其實我一直希求別人對我的肯定。但或許就是這錯誤的主觀認知,我的心常容易被外界所牽引,使自己無法跳出苦的深淵,難怪自己老是心神不定,思考無法集中,以至於無法專心念好書,情感也無法談好。
  我很喜歡法師的開示,尤其法師提醒身為女青年的我們,不要妄自菲薄,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而刻意矮化自己的能力。
  這次活動的重點是身心安頓,也希望自己能從生活中落實禪修,多了解自己每一分秒的內在運轉。這過程或許不是那麼順利,但這不正是對自己意志力、耐力的考驗嗎?
我告訴自己,起來吧!不要再逃避了,活出自己的風格與自信,所謂「心淨故眾生淨」。(錦霞)▲Top


  我是誰?
 

  上了三天的課程下來,我發覺有很多的機會可以檢討自己,認清楚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檢討自己的所作所為,並反省得失。這不就是法師教我們認清「我是誰」的內容呢?
  一直認為自己很能聽別人的話,很能接受別人建議的人,可是經過這幾天,我才發現,自己竟然也是個剛愎自用的頑固傢伙,原來我的內在一直藏有這個隱性的基因,只是一直沒有因緣讓它表露出來。
  原本一直以為自己是個脾氣溫和的人,沒想到自己竟是這麼容易就露出不耐煩,易起心火的人。
  看來是得好好的重新審視自己一番了,師父常說的「無常」,世間沒有一個固定真實的我!不也是這個道理嗎?(方芳)▲Top

  用心於社會
 

  我想百法是一個非常好的法門,在授課法師與學長們的分享,使我更深深覺得我可以用百法來革除我的壞習慣,甚至是潛意識的惡習,授課法師說,只要有心,其實潛意識是可以改的,因為沒有一件事是永久不變。
  在課堂上最感動的事,是當授課法師說當我們在社會上盡一己之力改善社會,其實家人是會受惠的。因為我是社工系的,以後服務的對象是人,而這社會中有太多的不公和弱勢團體,想使每個人都能有舒適的生活、身心安頓是不可能的,在這當中,當然會有挫折感、無助感。但是我抱持的態度,便是我將盡我最大的可能,努力地為他們爭取福利,幫助他們,把弱勢團體的人數降低至最少
  一切都是需要用心與努力,而「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淑貞)▲Top


  念什麼
 

  「念」這個字拆開,它是今天(現在)的心所組成的
  專注於每一當下的所受所想,這是今天於課程學習到的中心思想。經由苦、集、滅、道四聖諦,我們可了解到人生無常且變化多端,如何安住自己的心,達到苦的止息,必須有方法,而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住,就提供了我們非常好的途徑。然而,念要念什麼?怎樣念?便是一門大學問了。
  師父說要從身、受、心、法四個方向下手,以最清淨簡單的心,注意自己的每一個動作,細心體會一切發生的情緒或意動,由此種種的省思,可幫助了解人生真理與生命可貴。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師父也要大家作三個題目來體會「念」的精神所在。
  首先,在觀察自己用齋方面,我覺得要吃一頓「完美」的齋飯著實不易。從進出齋堂與念供養偈,盛飯到夾菜,每一步驟都有其禪意,值得細細去品味。
  第二點,師父要我們找一件「利他」的事去實踐。我選擇的是,使自己盡量不要發出無謂的聲響,如吃飯不要發出聲音,挪動椅子時要小心,走路不要拖地走……。希望自己能做到,享受無聲之美,雖然我知道很難,但這也是訓練念力的一大良機。
  最後,師父要我們找一自我突破的目標。我選擇的是,使自己「專心」聽講與不貪睡;由於我常常心很浮動,上課時雜念也多,並且覺得自己睡的稍多了一些,這二方面都是自己該加油的方向。
  如何做到這三個功課,就看這幾天在營隊的努力了。希望自己能在「念力」有所精進,而不是徒然只是會聽、會說,而不會做!(秀美)▲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