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變化消極嗎? | |
人心真的很奇妙,常常把心停在某個固定的時空、景象或畫面上,然而萬物都在變化,隨著時空流轉,心中所想的與事實有很大的出入時,痛苦就由此而生了。 |
新學習心發現 | |
在今天的課程中,讓我了解「精勤」、「正智」、「正念」的重要,有了「精勤」(精進)就有「正智」(覺照),和「正念」(了知、覺知)。這三點是教我們平時要精進用功,也需如實地觀察和察覺,如果發現不正念,就要趕快提起正念。 |
出坡?出坡! | |
八月十八日那天,辦裡報到手續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學員手冊:起板、早課、晨讀、早齋....咦?「出坡」?是什麼活動呢?喔!我明白了,一定是師父們慈悲,帶我們去山坡上踏青、運動吧!想到這裡,不禁期待著「出坡」的來臨。 |
處眾無所畏 | |
三天下來,做了好多事,有些是臨時師父所丟下的「晴天霹靂」,例如帶動唱、演短劇,我們小組利用最短的時間排演,心情除了緊張還是緊張,感覺上似乎參加了「潛能開發營」。 |
個性已經變了 | |
今天的同心之旅,藉著文章對悟因法師有稍微的認識,她是一個很上進,秉持自己的理念很踏實去做的人。尤其是師父的求學精神,真是讓我非常慚愧,反觀自己的讀書環境真是比悟師父好得太多了,父母親讓我有機會出國唸書,經濟上給予我全部的支援,讓我不用打工無後顧之憂的讀書,真是非常感謝他們對我的付出與關懷。 |
誰阻礙了交通 | |
悟師父今天講了許多故事,並解釋道理給我們聽,其中的一個故事令我有當頭棒喝的感覺。 |
打算怎麼過活 | |
昨天,從香光一書中對悟因師父有了大略的認識,升起了一種敬佩和好奇心,想一睹廬山真面目,終於在今天禪觀與生活的課堂上,見到大師父的莊嚴和慈祥,也受到思想上的薰陶。 |
曼陀羅的啟示 | |
赴美追求高學歷,從步上飛機起,除自知求學的困難外,再加上語言障礙、異鄉生活適應、家人期許、社會看待等……即成為我心中的壓力和目標;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到成果,眼裡似乎只有學位了。後來我病了,身、心都嚐到了苦果,知道毛病出現卻不知如何對治。 |
看自己傷心 | |
某次,和一位朋友吵架,強忍著淚水上公車回宿舍,路上,不知花了多少氣力,只為忍住滿溢眼框的淚水。恰巧,寢室無人,爬上床,窩在被子裡哭,拼命找傷心的措詞,只為了讓眼淚能源源不絕。 |
小組長的心聲 | |
這次學佛營師父問我要不要回來當幹部,想一想,當幹部是很好的學習機會,而且所得到的一定比其他學員多,也是磨練自己的經驗,所以就答應師父,這也是有緣吧! |
原來如此 | |
今天聽了大家師父的開示之後,我更了解,原來一個佛教徒或出家人的求道過程是相當辛苦的,並非只在莊嚴的寺院中唸佛、誦經,而是要對自身的不完美,做克己的功夫。但也並非一絲不苟的「正經」相,而是時時刻刻都在修練自己,也就是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親身體証佛法的精妙。 |
活出彩色的人生 | |
第一次這樣輕鬆地和許多師父在一起「閒話家常」,尤其是真誠親密的分享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原來,不論出家與在家,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
|
如何看待感情 | |
這次座談會中,同學真誠、坦然地提出感情的問題,真令人感動。 |
三歲小孩都懂? | |
知道的道理聽了再聽,已經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只是更覺得知行難以合一的痛苦;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常常在做了以後,才感到懊悔,想法就只是想法,要做到真的有些困難,無時不處在這種掙扎中,好痛苦! |
佈施一塊淨土 | |
早上用完早齋,小組長通知我們,要我們在寮房集合,分配出坡的區域。以前在家裡也是分配誰何時該做什麼家事,但是很懶的我,該自己做的事都會推給弟妹做。但是現在過的是不一樣的生活,是要克服「過去習慣」的生活,所以還是用心地去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吧! |
點滴在心頭 | |
在香光寺學佛營的生活雖非燦爛變化,卻有一股平淡溫馨。在這裡我看見了自己平日在家中的跋扈,更學習到如何去愛別人,體貼別人。 |
緊張與完美 | |
早上報告有關出坡事宜,事實上我好緊張,我害怕會說錯話,會被人嘲笑或耽誤大家的時間……。 |
話言只是感覺 | |
頤師父說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某些話只是感覺!」 |
踏實走一遭 | |
我發現,原來生命就是扮演自己的角色犧牲奉獻。 |
如是受 | |
早上講百法時,說到「如是受」有強烈的震盪。自己在感受一切,但,我總加了太多的「感覺」下去;沒辦法看清事情真相的原因,有些都是從添加「感覺」而來。所以,心和感覺分開,才有辦法看清事情的真相。 |
磨耐心 | |
才第一天來到這裡,在各個節目中,使我得到很多,多的說不出來。因為在山下,平常只是聊天,談近況如何,很少有機會聽到別人從日常生活體會出來的經驗談,所以感覺很快樂。 |
我受五戒了 | |
以前絕對不會想到自己會心甘情願地受戒,因為學佛以來對戒律又敬又畏,心中總感到一層束縛,綁手綁腳,不能暢懷的。直到現在,對佛法的體驗深刻些時。才感受到「或原是一種無形的保護」,受戒是告訴自己要活在清醒的生活中,並要為自己的生命定向負責。 |
跟著微笑起來 | |
今天是我在學佛營的第二天,認識了好幾個學員。有一個深深的感觸,好幾個學佛較久的學長們,常常一付笑臉迎人的樣子,讓人愈看愈覺得她們就像菩薩一般。 |
落實關懷 | |
同心之旅,是比較感性的一段時間。 |
使命感 | |
今天同心之旅時,法師談及其在高雄拜訪居士的甘苦談,當時頗為震憾,師父的使命感竟然那麼大。在我生活的周遭,由於吃素的因素,常常遭到異樣的眼光,甚至偶爾的唏落。但我每次的應對方式,總是無奈的笑一笑,心中只是覺得「道不同,不相為謀」,懶得多費唇。 |
活在當下 | |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看到「活在當下」這句話,帶給我蠻大的衝擊,使我真正地思考,我現在正在做些什麼。 |
唸珠、唸之 | |
今天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早上大師父所開示的:禪觀與生活。
|
我要做個夢 | |
普賢菩薩恆順眾生的願,使我愈來俞讚歎普賢菩薩的慈悲,也因為如此,才了解「眾生無邊誓願度」,那悲願後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由於對佛陀的信心,度眾願力,能接納每一位眾生學佛,那廣大的包容心,不由得令我深深地懺悔自己的陜隘。 |
現在,在做什麼 | |
今天早上悟師父上的課,師父說了好多話,其中有一句讓我印象深刻。師父說:「我們的思緒,總是想前想後,而不放在當下。」 |
轉變 | |
參加佛學營之前,我總是任由自己的喜惡,去對待所接觸人事物,從未用客觀的心去處理一切,因此時常會因為考試考得不好、和別人吵架……等,而不知不覺地遷怒身旁的人;因為這樣,使得有些朋友、同學或者親人成為我的「出氣筒」。他們會覺得很生氣,或感到「莫名其妙」而漸漸地不和我說話,而我依然固執地不理會他們,只覺得為什麼他們都不能體會我的心情呢?難道表現自己的「感情」也是一種錯誤嗎? |
全新的感覺 | |
從家裡出發到嘉義,我一直冥想,希望在這一次活動可以覺察自性的光明,而歡喜賦歸。 |
用新情作一樣的事 | |
過去總覺得每天都唸同一部經,不是很無聊嗎?同一本書看過二三次後,再看內容都背起來了,就沒意思了,為何師父每天都要誦經呢? |
擦黑板的回憶 | |
上課時,師父在黑板上講解,當黑板寫滿字跡,來不及擦掉時,就有在前座幾位善心的學長們上台擦拭;當師父提重要語句時,若大家較不清楚其涵義或字句時,也一樣有學長主動上台提醒字句。 |
聲聲入耳 | |
今天終於上了早、晚課。佛門功課中,我最喜愛梵唄。 |
新生命的開始 | |
我是個很容易憂慮的人,因此對自己很沒信心,怕面對自己的缺點,常憂心自己是不是太笨了,擔心說些不該說的話,讓別人來笑話自己。我放不開自己,假清高,其實我一直希求別人對我的肯定。但或許就是這錯誤的主觀認知,我的心常容易被外界所牽引,使自己無法跳出苦的深淵,難怪自己老是心神不定,思考無法集中,以至於無法專心念好書,情感也無法談好。 |
我是誰? | |
上了三天的課程下來,我發覺有很多的機會可以檢討自己,認清楚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檢討自己的所作所為,並反省得失。這不就是法師教我們認清「我是誰」的內容呢? |
用心於社會 | |
我想百法是一個非常好的法門,在授課法師與學長們的分享,使我更深深覺得我可以用百法來革除我的壞習慣,甚至是潛意識的惡習,授課法師說,只要有心,其實潛意識是可以改的,因為沒有一件事是永久不變。 |
念什麼 | |
「念」這個字拆開,它是今天(現在)的心所組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