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行動】之二,宗教面的關懷
災區慰問
•舉辦 921震災超度安靈祈安法會
賑災事件921賑災─道明法師英年殉難
.  我們是生命共同體
.  訪談雜記
 
 
關懷行動
•宗教關懷

  

 

【關懷行動】之二──宗教面的關懷1

災區慰問

香光尼眾佛學院師生四十餘人於九月廿四日前往災區台中縣霧峰鄉、石岡鄉慰問災民並舉辦超度法事。

【關懷行動】之二──宗教面的關懷2

921震災超度安靈祈安法會

【台中訊】九月廿一日集集大地震,震毀了全台萬餘人的家園,二千多條寶貴的性命一時命喪黃泉。面臨如此巨變,各界關懷與實際的救援行動從未停止。佛教界除熱心參與投入賑災行動之外,更於九月廿五日至廿六日在霧峰的省諮議會前廣場,聯合舉辦「九二一震災超度安靈祈福法會」。

此次法會由中國佛教會、台灣省佛教會、中華比丘尼協進會、萬佛寺、慈光寺、伽耶山基金會等各單位發起,有來自台北、台中、花蓮、彰化、嘉義、高雄等教會團體與各地寺院道場參加,包括台中佛教蓮社、中華佛教學院、慈光禪學院、香光尼眾佛學院、佛光山寺、淨覺佛學院、普照寺等共四十七個單位,二百五十餘位法師、二百餘位信眾為罹難者致哀誦經,為生還者消災祈福。國大代表李文鴻、前立法院院長劉松藩、省諮議會議長林柏榕、諮議員林敏霖、立委楊秋興等皆到場拈香。公祭時特安排喪家眷屬拈香,場面哀戚肅穆。副總統連戰亦於廿五日下午巡視萬佛寺時到場拈香。(香光莊嚴雜誌59期報導,1999.9.30)


【關懷行動】之二──宗教面的關懷3

賑災事件:921賑災─道明法師英年殉難。

一片好心,與師長們前往災區慰問、超度,於中途竟遭車禍、罹難逝世。

酒醉駕車,害人又害己

為罹難者超度法事 香光寺師父車禍不治

道明法師被酒醉開貨車者撞成重傷 送醫仍回天乏術 肇事者昏迷

〔記者呂素麗、江俊亮嘉義報導〕在嘉義縣竹崎鄉香光寺佛學院唸書的「道明法師」昨天清晨趕往台中為大地震罹難者超度法事時出車禍,被酒醉開車的肇事者撞上,送醫不治。

九二一大地震死傷重,許多出家法師奮不顧身投入救災、安撫災民,為罹難者誦經助念等工作。

香光尼眾佛學院四十名師生,自願前往災情嚴重的台中縣為罹難者舉辦超度法事,盡一己之力;昨天清晨五點,載著法師的遊覽車在嘉義市文化路等候載運物品、礦泉水時,一輛急速行駛的小轎車衝撞站在路旁等候的道明法師,道明法師被撞得彈飛到廿多公尺遠的路上,身受重傷,一輛停在路旁的廂型小貨車被撞入稻田,小轎車車頭也撞得稀爛。

車禍發生後,同行法師立即通知警察及救護,懂得護理的法師先進行急救處理,法師及居士們都在旁邊幫忙並念佛;道明法師被送到嘉義基督教醫院,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法師及香光寺住持明迦法師聞訊趕赴醫院,但經急救一個半小時仍告不治;肇事者也昏躂被送往嘉基,滿身酒味。

香光寺師父說,三十三歲的道明法師是在台北汐止「彌勒內院」出家,為寬裕老和尚的徒孫,四年前進入香光尼眾佛學院就讀,前天大夥要到台中參加超度法會,本來要派代表參加,道明法師非常積極熱心,一再說,能去的統統一起去,她本人更是熱心參與,想不到會發生這種事。

香光寺師父說:當時大家忙著搬東西,車禍怎麼發生的也不清楚,只聽「碰」一聲,道明法師已經被撞得彈到廿多公尺遠的地上了,肇事的車子開的實在太快了。

道明法師的師父、父母等人聞訊也從台北趕到嘉義,發此憾事,香光寺部分法師留下處里道明法師的後事,其餘法師忍住悲傷趕往台中為九二一大地震受災者超度。

嘉義地檢署檢察官陳連及檢驗員薛治國昨天下午完成相驗,香光寺昨天已將道明法師入殮,火化後骨灰將安置在香光寺。(中國時報,88年月25日,23版)
 

 

我們是生命共同體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安親班

文/釋性淳
重建先安親
        早在九二一地震前,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便已在埔里成立,主要工作是當地文史記錄及社區總體營造。在地震後災情一傳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很快地扛起攝影機,街頭巷尾的拜訪,看看埔里人是否安好,有什麼需要協助之處。地震後,埔里的居民大部分夜宿在外,心情很亂,大家的心思都放在家園重建上,孩子無人照顧,遊盪街頭。新故鄉基金會在此情況下認為有設立安親班的需要,便與彭婉如基金會合作,安親班於焉成立。

自發性學習
       安親班成立於八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比照學校學期的制定,第一學期由「彭婉如基金會」與新故鄉基金會合作,人數約二百四十人,共分為六班,對象是三所國小(南光國小、史港國小、大成國小)一、二年級的小朋友。第二學期自八十九年二月二十二日至六月底,改與國際扶輪社第346地區分社一起合作。
  起初安親班的課程規劃是以「彭婉如基金會」本身對學童課後輔導的理念為主。一學期之後,基金會安親團隊發現:孩子是可以自我學習的,並非以壓迫的方式,在壓力下學習。所以在釐清理念後,改以「人本」的教育理念-讓孩子以自發性學習來規劃課程。因此,安親班的課程流程,是在小朋友把功課完成後,再安排一些EQ故事、團康、生活DIY等的活動,使小朋友在安親班中學得快樂,不感到壓力。 
  除了上述校內教學的課程之外,考慮到小朋友都在簡易教室裡上課,教室外沒有大片綠地可活動, 因此安親班舉辦了一些校外活動,讓小朋友能出去走走。去年十二月二十五、六日耶誕節,由彭婉如基金會和新故鄉基金會一起舉辦了兩天一夜的「溫馨耶誕之旅」-地點包括台北市立木柵動物園、兒童育樂中心、士林官邸、中正紀念堂和公訓中心。一切費用全由彭婉如基金會募款支付。另外,今年一月十四日,基金會也舉辦了「一日學習之旅」-目的地是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安親班的師資大部分是來自社區的「愛心媽媽」,其學歷至少要高中以上,對生命有熱誠,願意付出,以及學有專長或有幼教經驗的婦女,從中挑選出12名。
 師資訓練方面,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為安親老師提供很多培訓機會,讓老師的教學能多元化,另一方面提昇老師專業能力。目前已參與的培訓課程,在課程設計方面,如:教案設計、團康體能課程、如何與幼兒互動的說故事表演等等;在溝通輔導方面,則有:溝通與聆聽、如何面對家長、如何管教孩子等等相關議題的課程。

互相勉勵,彼此支持
  負責新故鄉基金會安親工作團隊的月滿說:「困難並不是很多,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能解決的,我們會盡力解決。如果無法解決的,我們會呈報給相關單位,但往往沒有下文。例如學生個案比較嚴重,需要透過專業心理輔導,通常會經由該學校請班級導師把個案往上呈,等學校回應再做措施。」
  學校復學後,因為補趕課程進度,校方或家長曾要求安親班只要做課業輔導,不需要進行其它活動。安親班則回應校方及家長:「因為教室已夠悶熱,小孩子又不能到外面活動,因此希望把課程上得輕鬆活潑,而不是繼續壓迫,這是基金會的原則。」
  月滿認為:「小朋友在安親班應該是健康、快樂的學習,沒有壓力。安親老師滿懷愛與關懷地接納每個不同的小朋友,從心去體驗。安親班不是給予課業壓力的地方。老師的角色是站在觀察與從旁協助的立場,不是在印模子,而要自己去接觸、體驗每一個孩子。我們應該非常明白,自己的經歷,通常是從自己動手做,不斷跳脫對或錯、是和非,從動中去體驗,才會看到真象。」另外,月滿提到安親老師們時,說道:「安親老師們儘管有一份熱心來教學,但老師也是人,教久了會疲乏。在這方面我們則開設自我觀察的課程,讓老師自我調適。如果有問題,可以反應給基金會,我們必定在情感上互相支持,因為當志工其實是很需要心理支持。」
    在南光國小服務的其中一位安親老師說:「我覺得在帶安親課中自己成長很多,跟小朋友之間的感情都很密集,因為我們本身就是這裡的愛心媽媽,現在跟他們朝夕相處,感情就更好了。我不會感到挫折,因為有文教基金會和學校的校長、老師給我們打氣,我們同事之間的配合度也很好。」

從付出中懂得感謝
    月滿說:「我會加入新故鄉基金會是個很偶然的機會,因為房子倒了,心情很沮喪、頹廢,根本不想做事,只是發呆。我三姐房子也有受損,但她很快意識到自己要出來做些事情,所以加入了新故鄉基金會。他看我消沉,便叫我來基金會做義工。剛開始對他們所做的有疑惑,後來發現自己也被幫助。而當別人也被幫助時,對我說『謝謝』的當下心理是很感動的,就此才發覺自己原來也可以做有意義的事情。」
    「雖然房子倒了的事還是會擱在心裡,不過,漸漸地,經過課程訓練和自我覺察,發現我們基金會的工作夥伴都是以情感為重,這是我在別的工作不曾體認到的;尤其在工作上大家互相照顧,我不覺得自己是孤單的。在災區很多人都在做同樣一件事,有的甚至為了作這樣的事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那時令我很感動。而從中我看到自己的疑惑:也就是長期以來對生命的不安。
  參加基金會很多培訓課程之後,發現不安感的原因,不是來自物質的東西,而是對生命搖擺不定,一直在苛求很多東西,不是只有房子倒的不安。漸漸地,自己已能接受這樣的事實,並且從中快速成長。以前所有的學習都來自於體制內的教育,而『教育』從來不教我們思考,只教我們去獲得。所以我不知甚麼是付出,我也不會感謝;地震後才知道懂得感謝,因為大家都在付出。」

 我們是生命共同體
        新故鄉基金將在本學期結束前,重新評估安親班續辦的需要性。從學校及學生家長二方面,及基金會的總體方向與合作對象做為考量,由內部全體開會評估,再決定安親班是否繼續。不過,基金會本身也希望其他財團或縣政府能接手安親班的設立。
   負責安親班的規劃的月滿說:「從工作中體悟到『自己的責任性』,因為課後安親班繼不繼續運作與否,都會面臨到很多問題。首先老師會失去工作沒有收入;需要安親班的小朋友怎麼辦;經費的不足等等。這時就要去評估它是不是適合放下來,評估是由整個基金會一起參與的,基金會的理念是不要任何一個人去扛或承擔,只要靜靜看清楚,然後從中學習,因為整個團隊是生命共同體不是只有一個人的。」

 

訪談雜記二

釋傳能
         帶著地圖,一行四人浩浩盪盪,踏上第二次訪談的路程,由於對台中的路不熟,所有大半時間是在迷路及問路,有驚無險的,我們還是準時到達訪談的目地──草屯富功國小。
      富功國小坐落於草屯往埔里的路上,隱匿在南開工專旁的一座天橋後,須要留意才會發現它的存在,進入校區後感覺很空曠;前半部建築物都已鏟平,後半部有一棟教室及組合屋教室,還有外表繪畫鮮艷的圖書館,由貨櫃改裝的。
 一起接受訪談的,有義工媽媽六、七位,老師至少也有四位。原以為他們要開會,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們專程來參加這次的訪談。因為感受到他們的用心,我也提醒自己要慎重。
     從訪談中才了解到富功重建隊並沒有特地在災後設立安親班,這與我們訪談的設定有些相違。不過在訪談之後,我卻有如獲至寶之感。很想告訴生活在台灣-這塊易動的土地上所有的人們,在草屯有這樣一所學校,他們成立了一個工作隊,平常照顧學生的課業,災後協助社區重建。他們不是臨時成立的團隊;沒有手忙腳亂,給人的感覺非常踏實、沈穩,對於工作目標相當清楚。從學生、家庭到學校,再從學校推向社區,因此它是一個學校與社區相結合的好典範。
   下午的行程,我們訪問了位在草屯鎮上的YMCA草屯分會,在災後他們也成立安親班。這個安親班最大的不同是,它開設了幼幼班。我特別詢問受訪的洪小姐-安親班的主要負責人:「為什麼會想收幼幼班?」她說:「因為家長有這個需要,我們不能不收。」不知為什麼聽到「幼幼班」這個詞,我內心會覺得很激動、很感動,我心想:這麼小的孩子,父母親一定是護在手心。會將這麼小的孩子送到安親班,可見那時生活的困難與混亂。而安親班願意照顧,可想而知這一句「我們不能不收」的背後,包藏多少的愛心與慈悲啊!
   回程的路上,我心想:佛學院讀四年了,自己與人(社會大眾)接觸少了,「心」就一年一年想把自己隱居起來,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人。這幾次的訪談,在受訪者的分享中,我體悟到:「一個人之所以成長,必定是來自『付出』,絕不是『與世無爭』就能唾手可得的。」我深信每一位工作團隊的義工,在執行的過程必定艱辛無比,那是「付出」;所以與受訪者的分享,每每感動著我,因為我在享用別人從生命中粹練出來的「果實」。
   幾次訪談後,有一種省悟,原來「與世無爭」是自己逃避挫折的藉口。原來有這麼多人不畏艱難,為自己的生命成長奮鬥。反問身為宗教師的我:「對面多?還是想逃避心比較多?」
    我知道我在寫結語了,但我不知如何下筆,因為不想寫下一些美麗的語辭,欺騙自己,也欺騙他人。我不知道這一分省心能維持多久,只希望下次遇到挫折時,能記起這一份曾有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