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專輯 / 生命的禮物(一)--全新的開始 / 第 107-1 期

成功的人生

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

生命有值得我們關心的宗教層面。內心深處那份不安的悄然,就是一種覺醒—提醒自己:要常常回歸面對這份根本的關懷。

生命的豐富就是成功

 「成功」如何定義?

 一般所謂的成功,通常是指事業有成、財富增加,或者學識、知能
的成就。如果就人生的歷程來說,人生最可貴的成功是什麼?是一帆
風順的人比較成功嗎?每一個人在成長的路上,大都是顛簸的,陰暗
面的、挫折的考驗還真少不了。嚐盡生命的酸、甜、苦、辣,遇到的
每一件事情,平易的、艱難的,自己都親自嚐到了,能夠靜下心來,
深入地體會它的況味,豐富生命的層次與高度,我認為這就是「成
功」。

 舉一個例子來說,接觸到佛法以後,最可貴的是什麼?你發現自己
更具有耐心,可以按捺下來,容許自己去面對挫折;也比以前更具有
寬宏遠大的視野。你想到:自己遇到這樣的處境,別人也可能會遇到
這樣的處境;你把這個空間給留出來,寬容地對待自己,也寬容的對
待別人。這也是「成功」的一種。

你我都有顆摩尼寶珠

 偉大的佛陀證悟了生命的真理,同時告訴我們證悟真理的過程!佛
陀是一位善說喻者,常常藉用譬喻來說法:一位長者傳給兒子一顆摩
尼寶珠,可惜兒子不知道自己有顆價值連城、無以倫比、可變現萬物
的寶珠,他窮極潦倒流落街頭、受盡風霜。

 有一個偈誦形容摩尼寶珠,意境也非常美:「我有明珠一顆,久被
塵勞封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偈中的塵勞,象徵心中
的摩尼珠沒有被我們珍視,就像披著塵埃;雖然如此,摩尼寶珠能發
光發亮的本質依然不失。在生命的蕭瑟處,只要我們回頭珍視它——
就像我舉起我的手,你看到我舉手了嗎?你看到了,這就是你的心在
發揮作用。——它在那裡發光發亮、照見山河大地、萬事萬物。

 摩尼寶珠的譬喻出自《法華經》。在《法華經》,摩尼寶珠詮釋了
很重要的核心思想:人人本具佛性(覺性),從來不失、個個不無。
佛陀悟道時,他發現眾生與佛本具佛性,眾生是未成的佛,佛是已成
就的眾生。修行是識自本心,內外明澈,見自本性。自心本性,世人
本自具足,只緣心迷不能自悟,正為六祖慧能大師說:「心迷不能自
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眾生。」縱使大善知識開示引導,所知仍在自
心本性,須在自性,不從外入。佛陀踏上一條古仙人道,這條道路從
過去就已經有人走過;並確信未來還有很多人,可以踏上這條古仙人
道;人人可以像他一樣證悟真理、證入佛的知見。於是佛陀就從菩提
樹下起座,走入人群,一生說法不輟,開示眾生佛的知見,願令眾生
都悟入佛的知見。佛陀是我們的楷範,先覺覺後覺,他是指引者、教
授者、楷範者。

 佛陀的證悟,以最明淨、清澈的覺知,徹見世間是生滅無常的緣起
真理。這覺性,覺知、覺照的能力人人本具。人人坐擁一顆無價的摩
尼寶珠。大家用功,洗滌封鎖的塵勞,有朝一日塵勞洗淨了,覺知、
覺照的能力愈來愈光明。目前當下是在學習擦拭,也是在照破山河萬
朵的過程中。——值得珍惜。

 探究生命根本課題

 大家在研讀班研讀佛法,領了畢業證書,如果可以因此升官、加
薪,我們都皆大歡喜。為什麼呢?各位升官加薪少不了回饋母校、社
會。轉動法輪需要經費,教室建築、維持的費用也很大。

 以前的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兩句話把
讀書與升官、發財連結在一起。學校、課堂固然是求學之處,以知識
性、技術性是不可少,從事世間的職業,有一份工作,取得資身養家
生活的資具,人才有尊嚴,也被肯定能力,這些生活資具的應用是不
可少的,是應該要學的!從小到大,從年輕到年老,乃至最後的一口
氣,都要認真學習。這些基本的生活是必須的。

 然而,人除了生活、生存之外,更重要的是:你的根本在那裡?這
是很內在的問題,要認真看待。如果處理事情能夠更安穩、安詳,你
的工作、事業、家庭或人際關係,自然而然就會煥發光彩。這種煥發
的光明是什麼?是靈明的覺知、覺照的能力。佛法可貴處:從根本揭
開生命的奧祕,建立正確的知見,不再受無知、苦迫的輪迴與煎熬。

 很多人學佛後都煥發生命的光彩。因此,我更肯定佛學研讀班要繼
續辦。它提供給學習者的是:生命根本課題的探究。學校的圍牆是框
框,也是事相。人活著應該突破框框與事相,探究更根本、更核心的
教育內容。古人云:「學問之道無他,在求放心。」「放心」就是佛
法說的「佛心佛性——摩尼寶珠」,把它找出來,恢復本來面目。

成功人生的三個要素

 成功的人生,表現在外的特質有三種:樂觀、積極、永不放棄。

 首先說樂觀。以出家人來說,出了家剃髮染衣,洗盡鉛華,不再穿
漂亮的衣服,不再倚賴一些外表的裝飾,外在呈現樸實無華、樂觀、
熱情;在家人更要學習樂觀、幽默、熱情的態度,且精進永不放棄。

 其次,成功的特質是積極。積極,意謂著對時節因緣的掌握,也就
是合乎緣起、合乎中道。有的人太過於積極,站在人家的肩膀上,卻
看不到前後左右,形成自視過高,這就不合乎中道。積極的人生是中
道的人生。所謂中道即自我平衡、內外平衡、自他平衡,平穩的達到
自他相互增長與共榮。

 第三是永遠不放棄。不放棄什麼?就出家眾而言,離家出家,作一
個出家人,出家的心願永不退休。怎麼說呢?出家是我自己的心願、
我的信仰,既然發願作比丘尼,怎麼可以退休呢?你們退休了嗎?工
作可以退休,信仰佛法要精進,不可以退休。學佛是學習佛陀。可以
退休嗎?

 樂觀、積極、永不放棄,人生的態度從始至終就一個「精進」。
「精進」要得宜、要中道,才不會形成躁進;精進是有方法的。精
進,在佛教常常講的一個譬喻是:彈琴的故事。彈琴的時候,琴弦拉
得過緊、固然有問題,拉得過鬆,仍是彈不好;只有不緊不鬆、表現
中道,才能彈出美妙的樂音,人生何嘗例外!

中道就是彼此都安心自在

 積極的中道,是一種雍容的、平衡的、自在的態度,也是現觀的、
直覺的、經驗的存在。

 香光尼眾佛學院曾經聘請一位許教授上課。許教授留學德國,研究
科學,學成歸國後,參與新竹科學園區的創立。許教授曾說:出家人
如果參加論文發表會,人家是穿著禮服,你也要穿著僧人的禮服,這
是禮貌,也是一種尊重。在家也要如此。不要以為學佛後,就要穿得
邋里邋遢、不修邊幅。

 許教授以一則個人經驗為例。他在家學佛,熱情弘法。那時,他還
在科學園區工作,常在新竹公園弘法,講中觀、般若。有一天天氣悶
熱,他很賣力、很認真地演講,講到最後,發現聽眾只剩兩個人。

 一問,才知:一個等著關燈。另外一個說要跟許先生說一句話,就
走向前,跟這位教授說:「我聽你講得很賣力,但是我要給你一點建
議。我看你連褲子都懶得穿,還勸我們學佛!」

 許教授很難為情,馬上反躬自省,他說:「我雖不至於沒穿褲子,
我是怕熱,所以穿的是『熱褲』。」

 許教授分享他的體會:「般若」在現實生活中,要留意不只是自己
安心自在;也要他人安心自在。這就是中道的表現。

 之前台灣社會為了慶祝百年國慶,社會大眾、媒體都在討論馬英九
總統的夫人要穿什麼衣服。第一夫人周美青平常穿著很樸實。國慶典
禮時,第一夫人就穿著禮服。有人眼尖看出那是去年曾經穿過的,說
應該穿新的禮服。

 我們不妨學習角色更換。第一夫人周美青問大家:「年年都得穿新
衣服嗎?」她自信自己沒有失禮。這意味著什麼?在什麼場合穿什麼
服飾,是會被社會大眾檢視的。適合場合的穿著,是對別人的尊重,
也是禮節。

 居士們如果有機會上台講話,衣著要端莊。弘法時要注意服裝儀
容,衣著要整整齊齊,吃飯、舉止、進退,從容自在,適合中道的表
現。這是要學的。

相互疼惜,走向未來

 現在時下正流傳著:二Ο一二年,將有末世到來。今年國際天災
頻仍,日本大地震、泰國曼谷淹水、紐西蘭地震;中東、北非政治動
盪;經濟海嘯;世界性的疾病到處傳播……,人心確實出現徬徨與無
助。末世之說,更讓人心感到無奈,如果一切在二Ο一二年就結束
了,現在還要再努力嗎?末世或末日,自古有之,中國成語「杞人憂
天」的焦慮,就是如此。其他宗教有他們的說法,佛教怎麼看待?

歷史階段性說法

 有人曾說佛教發展將經歷正法、像法、末法三個階段,最後走向消
亡。這是一種歷史階段的說法。我在二Ο一一年帶著一百五十位居士
到印度朝聖,並捐款給印度的「摩訶菩提協會」。一方面感謝他們維
護佛陀成道的地點——菩提伽耶;一方面也是希望佛教在印度能夠重
振復興。就印度當地而言,是不是經歷了正法、像法、末法,最後消
亡的情形?是的,在十二世紀之後,佛教確實在印度消失了。但是,
今日回到印度,已經有印度人學佛,比例不高,還不是很興盛。這是
正法、像法、末法的哪一個階段?世間無常,緣起是不會改變的,既
不是常見——一成不變;也不是斷見——一滅永滅。就是:不斷在因
緣條件重新組合中,再次展現。這即是「緣起」,是生生不息的。

 歷史發展可以預測出某些軌跡,地震、海嘯、颱風等等,水火無情
的破壞之後,環境會變得比之前艱困,重建很漫長,需要好幾代人才
能完成,好像遙遙無期。若你手上有塊磚瓦,我建議你把它擺好——
廢墟的重建,也許就從這塊磚瓦開始。要確信,因緣法不可思議。

緣起 生生不息

 佛教的核心是緣起。消長與生滅的概念都是相對的,有消必有長,
滅的當下,同時有某些生起了。就消與滅這面來看,是減少、去除、
歸零;就生與長這一面看,是積累、成長與豐富。我們站在海邊看
著:前浪退、後浪進。——海水還是一波波不斷地拍打著岸邊,隨著
風強風弱,激出無限瑰麗的浪花。

 父母面對自己時代的問題,提供給下一代成長的環境;這一代也有
自己要面對的問題,解決挑戰的過程,改變了社會、環境。當然下一
代,必須承接我們留給他們的環境、社會的條件。但是,他們還是有
機會可以開創他們的時代。這是傳承,也是生生不息。

 緣起,從改善其中的一個小因緣開始,這個開始不會滅去。效應會
在某個時刻成熟,並再度引發其他的開始。——生生不息, 永遠都是
開始,永遠都不要放棄。

相互疼惜 走向未來

 當遇到意外或困難,當下先讓自己安靜下來, 感覺自己掌心的溫
度、指尖小小的脈搏跳動、呼吸的頻率;然後,想一想、看一看。你
會找到自己生命的出口,並且讓自己活得更精彩、更好。永遠都是開
始,永遠都不要放棄,生生不息。

 雖然這幾年台灣整體經濟狀況似有褪色,但是,人民素養在提升,
尤其對不同生命展現型態的尊重與護持。例如:對殘障人士就業與生
活機能的照顧;對少數族群文化的保存。表示台灣社會在追求發展的
過程,不只金錢指數的追求,關懷弱勢與利他精神也同時被重視。這
些是更可貴的。當人與人之間能相互疼惜,再艱苦的挑戰,我想都可
以攜手共同走過。

學習的路才開始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還有應該要學的。每次想到這裡,我的感觸都
很深。活在世上,無論從事文化、政治、經濟;或從商、務農、從事
公務;或個人企業乃至家庭主婦,從事各行各業,努力於各人職務的
忙碌生涯裡,人人都不能忘記:生命有值得我們關心的宗教層面。內
心深處那份不安的悄然,就是一種覺醒——提醒自己:要常常回歸面
對這份根本的關懷。

 佛學研讀班開辦以來,至今是第二十七年。今年九月嘉義安慧學苑
佛學研讀班的畢業同學舉辦同窗會,第一屆畢業的老同學也來聚會。
有個同學問我:「師父,您知道我幾歲嗎?」

 我說:「如果研讀班進入第二十七年,你是第一屆,當年你六十
歲,那麼現在就是八十七歲了。」

 我口裡這麼說著,心裡是想著:研讀班畢業以來,經過二十七個寒
暑,你知道,學佛給你持續支持的力量是什麼嗎?我希望他回答這問
題。

 結果他回答說:「師父!您怎麼知道我的年齡?世間的年齡就是
八十七,學佛的年齡二十七,是我重生的年齡。」

 喔!果真是佛陀的弟子!我們相視好一會,彼此都笑了。

 接受佛法就像這樣。這股善根、法喜要保任,持續熏修。成長路不
是只有眼前這一段;佛學研讀班畢業,在學佛道上這才是開始,要繼
續努力精進!讓我們一起相欈相持,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