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自在園十年]/面對群居的生活

只需幾位好友,就足夠找到一生的快樂


  我在解脫自在園的第三年,開始有位朋友加入,在整個結夏安居期間和我共修。關於這位比丘,我想寫一些他的事蹟作為留念。他的俗名是邁,姓屯薩伸,法名是沙薩那巴軸多,是從泰國東北部的猜耶賁府來的,為了到解脫自在園,他從家鄉一路走過來,和我共住了好幾年以後,他因病重而回到故鄉圓寂。他很強壯,極有耐力,而且坦誠,是一個最完美的行者典型。他不曾擁有巴利文文憑,也沒有完成高級佛學教育,但我因為尊敬他,而破例接受他,後來這裡的每個人也都敬重他,這才使我完全瞭解到:古代精通三藏教典的比丘為什麼會那麼尊重對佛經一無所知的比丘。這一類比丘不會被情緒所困擾,他們在各方面都表現出沉穩、老實及誠摯。由於他們所受的教育不多,反而能努力學習和發問,而且能忍受訓誡,一段時日之後,對想知道的事理就有了相當的瞭解。他們謙卑、沉默寡言,無法佈教,卻最喜歡聞法。相處得愈久,他們的行為就愈發顯得值得信賴,我們深深覺得這種德行足以贏得諸天的禮敬。

  我個人覺得解脫自在園即使只有一個這樣的人,就足以稱為禪修中心。我認為自己非常幸運,有這麼令人滿意的人作我的第一位朋友。後來我發覺我們所訂定接受僧侶的條件──巴利文文憑及通過高級佛學教育──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成果,但我們別無他法。因此我們的修正案是除了法施社常用的職權外,我有權依自己的判斷來接受特殊的人。

  以這件事來看,有意成立禪修中心的人,也許樂意參考我們的作法來設定某些規則。因為我們不能拋棄規則,也不能設錯規則。

  我想引用一句名言作為評斷──「要確定同伴的好壞,必須長時相處」,這句話果然不虛。正因為如此,要訂立統一的標準來接受或拒絕特例並不容易。所以,可能的話,最好是有選擇性地接受我們一向熟悉的人,或在自己道場長大的信徒,或見和同解的道友們的信徒,把他們招收來做長期的訓練。由於這種心靈訓練可能需要許多年,甚至是一輩子,因此不一定要時常接受新成員,當處所住滿後,最好不要再招收新人。如果你不要求大功德,我建議你只需要幾位好友,就足夠找到一生的快樂,並不需要再接受其他任何人。



[回gaya首頁]   [香光書鄉]   [法音叢書]   [解脫自在園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