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捷徑]/【觀臥姿及其他】

觀用餐


  現在談到用餐的姿勢。在禪修期間,應該覺知每一個動作,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適度地觀照即可。

  用餐時,我想你不會站著吃或邊走邊吃,最可能是坐著吃。首先,你坐著,並以我說過的方法作觀,然後再觀吃的動作。

  用餐前也有覺知的對象,要覺知時有些預備動作。例如覺知走路的動作,而走進齋堂、走進廚房時,要覺知走進廚房的動作;注意拿起盤子、拿起湯匙的方式,覺知每個小動作。例如伸出手……伸呀、伸呀、拿呀、拿呀、舀起食物呀等。

  粗層次的練習只觀察兩個步驟:舀呀、吃呀。覺知從盤裡舀起食物及將食物放入口中的動作。

  如果你想覺知得更微細,可以觀察舀起食物到放入口中之間的動作。例如:舀起、往嘴巴送、送到嘴唇、張開嘴巴、把食物拿起及將食物放入口中、嚼碎,吞嚥呀。其中有很多步驟,你可以選擇覺得必要的步驟去覺知,這端看你要觀察得多粗或多細。

  當你正在咀嚼時,可能生起一種感覺,覺得食物很可口──「可口呀」,如此默念「可口呀」,觀這感覺,只是一種感覺而已,沒有「人」或「我」在感覺可口,覺知它只是舌頭運作時的感覺,是自然的現象。食物好吃,不是「我」覺得好吃,那只是感覺而已,那是自然現象,其中沒有一個主體,也與「我」無關。如果它是難吃的,只需覺知難吃的就可以了。

  以正念或覺知力觀察感覺,有了正念就不會被快樂或不快樂的感受所動搖,如果你被快樂所動搖,就自己,告訴自己,錯了,「快樂呀、快樂呀」,這是非常瘋狂的。總之,要觀照進餐時的每個真實的感覺,而不是有口無心地說。

  回想食物的美味與否就是想蘊,以憤怒的想法去思考就是行蘊,了別舌頭與食物的接觸是識蘊的功能,而食物本身則是色蘊。

  進食時,你可以觀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這是真的五蘊,它們並不是從教科書、課堂上或死背來的五蘊,那些聽來或背來的五蘊無法呈現無常、苦和無我的真理。

  隨著觀察的過程直到結束,你可以先說「開始吃呀」,吃完後再說「吃完呀」,依照緣起法則,一個現象接著一個現象生起,符合因緣法則的變化,其中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在做任何事,這就是無我的本質。

  不斷的覺知這個本質,最後你會對曾以為是美味的食物感到厭煩,執著的感覺也將減少,至於消滅,消滅呀……滅去呀……完全息滅呀。

  用餐後要起身時,你要先覺知起身的動作:起身呀……起身呀……站呀。如果要整理餐桌、洗碗,就默念「拿起盤子呀……拿起刀叉及湯匙呀」,只是覺知拿起的動作而沒有「我」在做事的念頭,當然這是一般自然的情形。「擦地呀」,只有動作,沒有做動作的「人」,無論清潔與否,只是觀察,如實觀照事物的本來面目,不要覺得快樂或不快樂,這就是培養正念的方法,心裡試著不要起起伏伏,或快樂、悲傷,或上上下下等。完成後,再覺照下一個動作,無論走出去或走到那裡,都要清楚覺知行走的每個動作。

  現在可以覺知喝的動作,吃和喝常常是在一起的,你可以用覺知吃的步驟來覺知喝水的動作,從拿起玻璃杯開始覺知,然後是杯子接觸嘴唇、張開嘴巴、倒水、吞水的動作,也可以觀照喝水前的姿勢,如坐、站或躺的姿勢。

  一舉一動都要明白地告訴自己:拿起呀、喝呀、吞呀、到胃呀。清楚了知每個動作,只有動作,沒有「我」,只有依緣起法則而生起的姿勢。

  這個聽起來可能很可笑,但是為了培養正念使它不中斷,就必須這麼做。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藉此增長正念,觀察自己的一舉一動,每個細小的動作都不放過,當你舉杯時,觀察動作,觀察其中每個小細節,觀察水如何碰觸到嘴唇、如何喝下、吞下等的過程,不要讓自己在沒有觀察下任意行動。



[回gaya首頁]   [香光書鄉]   [法音叢書]   [內觀捷徑]   [「觀臥姿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