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要 / 第 99 期 98 年 9 月 20 日出刊
因緣與中道
如果要更深入地探討佛教的生命概念,我們應該從因緣和中道的教義著手。當我談到「自我」(self)安住於它自己時,我當然必須去質疑「自我」究竟是什麼?因為佛教所講的「自我」和我們平常所說的「我」有很大的差別。它的意涵不僅是和「自我」這個名詞有關,而且也和我們所處的世界有關。佛教看待這些東西,和我們平常的思考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佛教的教義把「自我」解讀為生命,而「自我」所安住的生命世界,則是因緣和合,依於中道的。所以,為了要讓讀者正確地理解|禪定中「自我」是安住於它自己的佛教意涵,雖然這觀念似乎有些迂迴,我仍必須去談一談因緣和中道。
早期的佛教經典名為阿含經(Āgamas),或稱尼柯耶(Nīkāyas),其中直接談到以下的教義:「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緣和中道的教義在這段引述自古代經典的經文中有完整的解釋;再者,這裡所顯示的,是大乘佛教最中心的精神。雖然這段經文太過簡約而不易被人理解,但是,我們仍可以就日常生活去體會它的意涵。
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單獨存在
經典中提到的因緣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意味著什麼呢?意思是:所有具象的實體,依賴不同的條件而產生,它們總是建立在這些條件下,永遠無法和這些因素分開。而所有抽象的物體,是因為它們彼此的關係才有意義。按照這個理論,這裡說的是:沒有獨立的實體,亦即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單獨存在的!
且讓我拿我自己本身做為例子。通常我們認為我們的「自我」是一個獨立個體,是持續存在的。然而,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點都不是如此。我有一本蒐集從兒童時到現在的相簿。這幾天,當我翻看著相簿,心裡充滿了非常奇特的感覺。這本相簿清楚地顯示,我隨著歲月增長所經歷的改變,我的面貌和體型隨著年歲而有如此種種的變化!我只能對生命的不可思議而感到驚訝。在這個不斷的改變當中,有什麼是持續不變的?眼睛下方的胎痣,頭部特殊的斜線條,只有這些沒有意義的標誌保留住。如果說「我」就是歷經歲月持續不變的部分,那麼這個胎痣和細細奇形怪狀的頭,就是真實的「我」了。因而,我不得不懷疑,究竟這些照片,真的都是同樣的「我」嗎?
不只是人的外表,內在也一樣,是逐漸地新舊交替和改變的。所以,沒出現在照片裡的內在,也是一樣地經歷種種的變化。
再說,我思想的內涵,之前所談到的「我」,已經徹底地改變。從剛出生的嬰孩到兒童、青少年、成年,到現在的老年。不只這樣,實際上,現在的「我」,是一個不間斷的意識流。然而,我們總是在某一個時刻的瞬間,執著住意識流當成「我」。
在這一點上,我們做為「我」,其實和蠟燭的火燄非常像。當燈心周圍的蠟油熔解並燃燒時,它在蠟燭的頂端放出光芒。通常放光之處,維持在相同地方且呈現一個固定的形狀;這似乎沒有改變的形狀,我們就當做燭火。那個我們稱為「我」的東西類似燭火;雖然肉身和心靈兩者都是不間斷地流動變化,但是因為身心保持一個似乎穩定不變的形體,所以,我們就認定它們是「我」。事實上,並沒有實質的「我」具體存在,只有不間斷地流動。這不僅對有情生命的「我」是真確的,對世間萬物也都是如此。在佛教當中,這個真理以shogyo mujo︵日文︶來表示,即是三法印中的第一個「諸行無常」,所有的事物都會流動和改變;而shoho muga︵日文︶,即是三法印中的第三個「諸法無我」,所有事物都是空幻不實的。
無常是抓不住的,但這絕非表示生命不存在。我們就住在無常的流動中,維持一個暫時的形體,有如河流當中的漩渦。雖然水總是流動,而漩渦像燭火一樣,依從各種不同的條件生起,形成一個看似不動的形體。依據不同條件情境而產生的這個似乎固定的形體,就是因緣。以燭火為例,因緣就是蠟、溫度和空氣;以漩渦的來說,它就是水流的流量、流速、地形等等,這些形成漩渦存在的條件。
不僅是漩渦和燭火,事實上,宇宙間每一件東西,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來思考。舉例來說,從現代的自然科學來驗證,我們能體會到,不管多麼堅硬的東西,它其實跟燭火及漩渦並沒有什麼不同,外在的堅固只是程度的問題而已。
正確認識「自我」
現在,讓我們回到「自我」的這個問題。當然,「我」也是一個因緣的存在,是無常的,同時以一種特別形體存在。佛教教導我們:對「自我」的執著,把它當做是個堅固的實體,這就是我們貪婪、憤怒、痛苦、爭吵的來源。我們必須徹底反省:自己並不是一個實體的事實,而僅是因緣和合的存在,這是非常關鍵的。
我們所認為的「自我」究竟是什麼東西?肉體上來說,這個「自我」來自精子和卵子結合;再結合一些條件,像溫度、濕度、營養之類的而成形。造成我們的心靈或個性又是什麼呢?再一次,我沒有選擇這個「自我」,而只是無意識地在母親的子宮內接受生命,(佛教稱為無明,日語為mumyo),我接受了自己個性的基礎,還有某些從父母遺傳的因子。我出生的情境也決定了我出生的年代、我的國籍、家庭環境。在我不知情中,我已被依照我的特定社會所教育,並將我在這個環境的經驗內造化。這樣透過一套偶然因素組合的因緣,形成了現在我所持有的觀念。
所以,我們的「自我」是一種隨機因素和情境的組合,而非一般人所誤解的某些整塊的東西。這個「自我」可能受執著妄想所迷惑,但由於它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個體,這個執著妄想的個體也會毀壞分離。生命的真正事實是由佛陀教義中「十二因緣」所呈現出來的,據說觀透十二因緣,是佛陀開悟的起源。
目前且讓我們將迷惑妄想的重要問題,也就是把「自我」當成一個獨立的實體,暫時放在一邊:進一步專注在「自我」問題的本身,也就是「這個因緣」。雖然因緣和合的自我僅是一個組合,就以它擁有隨機因子組合的形式,它並非不存在。這正是前面摘錄自《雜阿含經》中的經文「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的重點。
但是,如果現在的「自我」不是不存在的,我們能說這是一個永續存在的個體嗎?不,相反的,「自我」是每分每秒都一直在分解與變化成新一種形式。這就是「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的意義。
因此,「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這意思是,我們自己的生命不能執著為一塊東西(存在),也不能執著為不存在!換言之,不被自己的思想所纏繞,所謂中道無非他物,就是如實觀因緣,時時刻刻,如實觀我們生命的本身。
所以,佛教裡的中道,並不是在我們腦海中所浮現的意念,採取某種中間的立場,也不是一種妥協的行為。而是,我們執著於自己的存在或不存在的觀念。修行中道的意思是:去破除所有在我們心裡所設立的觀念,不固執現實為任何特定的東西,要放開思想之手,讓生命回歸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