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經歷,包括研究的方向,往往有意想不到的轉變。

我一生從事中國佛教史的研究及教學,以往的著作,都是以明朝以前的佛教史為範圍,清代以降並不是我研究的對象,更不用說現代了。不過在 1995 年,我有機會到嘉義的香光尼眾佛學院做一周的密集講座,首度接觸這一個充滿活力、完全女眾的新興團體。 1998 年再度來台,做了七個月的田野調查,口訪了四十來位年資不同的法師,其中訪問最多次、時間最多的,是香光尼眾佛學院的創辦者及院長──悟因法師。因為她自己一向重視台灣佛教史,尤其比丘尼的資料。

香光尼僧團不但收集了不少僧團本身從成立以來的重要文獻記錄,也出了兩本跟悟因關係密切的比丘尼的傳記。一本是天乙 (1924 ~ 1980):《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釋天乙》 ( 台北,中天,1999) 。 天乙外號「尼姑王」,悟因曾在1963~1977年親近她十四年之久。另一本是悟因的剃度師明宗(1938 ~ ):《魚趁鮮 人趁早:明宗上人走過台灣佛教六十年》 ( 嘉義,香光書鄉,2007) 。 我們都知道有關比丘尼的傳記歷來鮮見,大抵只有寶唱收集六十五位比丘尼的簡歷而在520年寫成的《比丘尼傳》, 以及二十世紀由震華 (1908 ~ 1947) 所編,包含出生在西元六世紀以後的二百位比丘尼的傳記《續比丘尼傳》。

最近數年,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開一門有關中國婦女與佛教的課,每次授課,都因為教材有限而苦惱。在家、出家女眾的傳記尤其少見,這是我決定寫這本書的主要動機。自從 1998 年,我首次訪問悟因法師之後,這十年來每次返台,我一定設法安排見面的機會,探討僧團新的發展及變化,也藉此了解悟因法師自己的身心狀態,及對目前佛教與女性的看法。

我二十一歲到美國留學,此後一直在美國任教,轉瞬已快五十年了。雖然我幾乎每年都回台北,但是我知道自己對台灣這半個世紀的了解,比起居住在台灣的人們,一定是有相當的距離。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可能並不是缺點,因為客觀往往需要距離,當一個人盤旋在山中,往往反而無法看到山的全貌。

我要感謝悟因法師允許我訪問她,感謝見享法師多年來的協助,還有見憨法師的潤稿與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