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生命的藥方 
        ◎時間:90.12.15  
          
         
         
       課程講義       課堂誌       心得分享 
        
       
       
        
      課程講義 
       生命的藥方 90.12.15 
         
        一、學做大醫王 
          《雜阿含經三八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 
         云何名良醫善知病?謂良醫善知如是如是種種病,是名良醫善知病。 
          云何良醫善知病源?謂良醫善知此病因風起、癖陰起、涎唾起、眾冷起、因現事起、時節起,是名良醫善知病源。 
          云何良醫善知病對治?謂良醫善知種種病應塗藥、應吐、應下、應灌鼻、應熏、應取汗,如是比種種對治,是名良醫善知對治。 
          云何良醫善知治病已,於未來世永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是名良醫善知治病,更不動發。 
        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成就四德,療眾生病,亦復如是。云何為四?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諦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 
        諸比丘!彼世間良醫於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於生根本知對治如實知,於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名大醫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當自己的醫生 
          1.我的問題是什麼? 
          2.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3.我希望問題解決後是什麼樣的情況? 
          4.我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什麼? 
      
      
      三、轉四諦、開藥方,永保安康 
          苦諦:初轉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二轉 勸修---此是苦,汝應知 
             三轉 作證---此是苦,我已知 
          集諦:初轉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二轉 勸修---此是集,汝應斷 
             三轉 作證---此是集,我已斷 
          滅諦:初轉 示相---此是滅,可證性 
             二轉 勸修---此是滅,汝應證 
             三轉 作證---此是滅,我已證 
          道諦:初轉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二轉 勸修---此是道,汝應修  
             三轉 作證---此是道,我已修 
         
        2.淨化生命的過程 
           O 觀察它(looking at it) 
           O 只是客觀的觀察(不升起「我」、「我的」, 
           「應該」、「不應該」,「想要」或「不要」) 
           O 接受它(admitting it) 
           O 認清它(recognising it) 
           O 放下它(letting go) 
           O 如其本然地自在(things as they are)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課堂誌 
       
        生命的藥方 
         您聽過大醫王的故事嗎?這是則摘錄自雜阿含三八九經的故事,話說佛陀在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曾對諸比丘說法道:若有四種法的成就具足,我們稱之為大醫王。是哪四種ㄋ?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 
        什麼樣的醫生我們稱之為善知病的良醫ㄋ?當良醫善知如是如是種種病時,之謂也。什麼樣的醫生我們稱之為善知病源的良醫ㄋ?當良醫知此病因何原由而起時,之謂也。什麼樣的醫生我們稱之為善知病對治的良醫ㄋ?當良醫知應採何種方式治癒,之謂也。什麼樣的醫生我們稱之為善知治病已,於未來是永不動發的良醫ㄋ?當良醫使病令究竟除,之謂也。 
        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成就四德,療眾生病,亦復如是。云何為四ㄋ?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諦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 
        由此而知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因彼對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根本之對治如實知,故據此言。學習佛陀精神與教義的朋友們,你了解自己如何看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嗎?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做個小檢驗,檢視的狀況: 
        1. 我有任何不如意的問題嗎,又那又是什麼ㄋ? 
        2. 我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的產生ㄋ? 
        3. 我希望問題解決後能達到怎麼樣的效果ㄋ? 
        4. 我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何ㄋ? 
        注意到了嗎?當我們回答完這些問題時,回頭想想,是不是在答案中,充滿著太多的我、我覺得、應該、不應該、想要、不想要。痛苦就是從這裡產生啊! 
        課堂中不乏同學提出禪修時所衍生的問題,而曾經在禪修營時,師父於經行時說:看到就看到了,看到後就讓他過去,不留在心上,不執著於心。 
        的確,心似千江明鏡水,雁過星移不留痕,生命中有太多的煩惱,衍申自心的執著,有著太多的欲愛、有愛、無有愛。以打坐參禪為例,當雜念興起時,您會怎麼作?是極力排斥,並耿耿於懷嗎?其實,雜念如何興起,是否是自願興起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覺知到雜念的你,能否超然於興起雜念的你,而承認當下存在的一切,不迎不拒。阿姜查曾說過:當心產生好惡的感覺時,這顆心已經被污染了。 
        親愛的朋友們,在生命的旅程中,有許許多多的因緣,除了觀察它、認清它之外,我們更該秉持著客觀的態度,放下我執之心接受它,使它如其本然地存在,或許,如此一來您的人生將有更進一步的體驗吧。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心得分享 
         
       宗翰   看到了就看到了,明心似鏡,影不留。   承認一切的存在,當下就是當下。   行為當時的正念無覺斷念。 
       妘蓁 
          苦集滅道四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便會自然發生。 
          例如我是一個正在趕期報告的學生,而我因為懶惰,報告時間便延誤了。我便陷入煩惱懊悔中,這就是「苦」。 
          我發覺我正在為此事煩惱,「覺知」了我正在煩惱這樣的情況和原因,便是「集」。 
          我想滅除這煩惱,於是我不再「後悔」為什麼我很懶散,我起身作我應該做的事,於是消除先前的後悔,即是「滅」。 
          我以了解整件是在心中所生起的念頭,也清楚對治它這就是「道」。 
          平常的生活的小問題,如果不去面對,也會累積成大問題,從小問題著手練習,相信大問題發生了,也就不成問題了。 
           
       芝郁 
          我承認我不是精進用功的小孩,遇到問題理所當然大家都會想去解決它,不過在不得法的時候通常都只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看不清問題的所在,反而還會讓自己陷入更深層的問題。不是問題的題打敗。 
          也許客觀的觀察就是要我們保持點距離來看問題吧!站遠一點可以看得範圍大一點更可以了解問題的定位和牽涉的層面所在,更容易對症下藥。 
      
       香媚 
          最近的心念總是飛來飛去,而漂浮,知道自己並未活在當下,有理解書上說,人常常享受在痛苦之中,卻不自知。今天的討論當中,覺得該要練習細微的觀察,也才較能確切知道何謂苦?如何產生?如何解決?如何止息不再發生了。 
        * 課堂上的兩句話我蠻喜歡的喔! 
          利用禪修去體會生命。 
          不要害怕去接觸苦,不要去逃避社會的醜陋面。 
       俊榕 
          許多問題的產生,都是因為個人對問題的切入角度不同而產生的困擾,像最近因個人的生活作息不正常,經常會在事後抱怨、後悔,但是卻對自己並無改正的好處,只有加深對自己的排斥而已。然而今日的學習過程中,從「欲愛、有愛、無有愛」等三個詞中,才較深刻的反省到個人對於每件事所切入的觀點,都是在於抱怨,失去什麼等……比較負面的價值在看,而應該是用行動去代替抱怨,先做再說,不做也知道後果是什麼,但行動後才能開啟另一個新的感受來。 
       didii 
          追求完美常給自己帶來許多無形的壓力,在與人處世中時而會掛礙,追悔自己的不夠圓融、太固執己見;在美食當前時,又會以定心不夠來責備自己著於五欲。 
          慢慢地,我發現,我並不是如實地在關照自己的慾望,而是帶著強烈的價值判斷色彩在給自己壓力,如何不帶批判地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在開始接觸佛法時頗困擾自己。然,藉著每天的拜佛定課,漸漸地,感覺自己心較安定收攝些,也稍能體會如何與煩惱共處,我想日常生活的"觀心"是需要時間來學習的,而觀照更需要建立在定心的基礎吧! 
         
          自學佛之後,在生命的每一刻就已經在轉化自己,其實一切都是那麼平實,縱使曾經感覺到起起伏伏。 
       穎怡 
          今日四諦的課程沒有提出很多問題與大家分享,是因為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例子太多了,說有苦有時也已經不是苦了。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漸漸地能體會「只是觀察」是什麼意思,「不只是責備自己」又是何意,又更確認於修行的方法中「殺掉自我」是很好的口訣,就如金剛經中「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受者相」,因為我們所遇到的麻煩皆因「我」而起。所以目前我自己於修行路上所用的口訣是「kill 
        myself」,它確實解決了多問題和煩惱且just look at it已經做得到了。 
       玉芊 
          這次是體會有關煩惱與心念轉變的課題──四聖諦。然大家所遭受的雖都是些日常生活中,不大不小的瑣事,但心念卻都受到不小的牽動。這時所謂的一向專念,我覺得是很好的收心辦法,也就是說定力夠了,心也就不易浮動,坐這山望那山。 
          另外,心不能既定於應做的事情上,有部分原因是不懂得惜福、珍惜,如果能想到你能平安,有時間好好的呆在房間唸書,而有人卻因要維持生計忙碌,無有時間拿來聚精會神的用功,就會更加珍惜此刻,又哪會有什麼妄念呢? 
       
       「執著」 
          原來「我以為」自己已經不用那麼執著了呢!結果那都是「我以為」。心念不夠細,細微地再探究自己的心念才訝異,自己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 
          保持覺知,在任何的當下不落入任何的價值判斷,即便自己做了任何決定,都去接受,雖常常會有陷入情緒的困境中,時常地保持覺知的正念,就會比較警覺。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