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善用其心
◎時間:91.10.26

課程講義       課堂誌       心得分享

 


 

課程講義


善用其心

一、 心的重要

  《雜阿含經》:「諸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所以者何?長夜心為貪欲使染,瞋恚、愚癡使染故。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是故,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諸比丘,長夜心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比丘當知。汝見嗟蘭那鳥種種雜色不?」答言:「曾見。世尊。」佛告比丘:「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種種,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CBETA, T02, no. 99, p. 69, c10~25)

二、佛教的心理觀

(一)原則
  1.理論的原則
   緣起觀的立場:和合依存的觀點──身與心、心與心所
   流動的觀點──剎那生滅、前後別異的心流
   於有情現實的身心作考察
  2.實踐的原則
    了解心理活動的內容與過程,目的在於幫助我們修養,淨化自心,進而達到最高之解脫境界──轉染成淨、轉識成智。

(二)構成心理活動的條件
  1.感覺器官
   前五根:眼、耳、鼻、舌、身
   意根:統攝前五根全體之用,為精神作用,而非物質性之物。
      意根能承受五根所取的境界及受、想、行。
  2.精神作用的主體
楚@ 意:為身心交感的中樞牴{識作用的源泉
   識:重在對境界的認識。言挶N生識
   心:積集─六識取之於外的認識,向內留下所認識的印象,即積集成心。
     滋長─心攀緣越多,內存的心象也越多,所以說種種滋長。
   三者綜合 依佛法,有情為身心相依的共存體,有情的心理活動,是無始以來,
   即由外而內──從識到心,又由內而外──從意到識,不斷的交流。
  3.根境識三事和合生觸


(三)心理活動的過程
   根 (作意) → 觸 → 受 → 想 → 思
  境 識

(四)心理狀態的分析
  1.心(王) 心的主體、強調心的統覺
  2.心所 心的作用、複雜的心理內容。如:善心所、惡心所、不定心所


三、心的應用

  1.心之取著隨轉:
  《雜阿含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取故生著,不取則不著。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白佛:「唯然,受教。」佛告比丘:「云何取故生著?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見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亦隨轉,心隨轉已,亦生取著,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愚癡無聞凡夫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見識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識若變.若異,彼心隨轉,心隨轉故,則生取著,攝受心住,住已,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是名取著。(CBETA, T02, no. 99, p. 10, c20~29)

  2.心與善俱
  《雜阿含經》(四四五):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眾生常與界俱?謂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善種種界。」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BETA, T02, no. 99, p. 115, a5~11)

  3.善修心:
  《雜阿含經》:比丘心法善修心已,悉離貪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法、無癡法,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CBETA, T02, no. 99, p. 131, b29~c3)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課堂誌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心得分享


采庭 :
  心真的是複雜的機制。今天看到每個人畫的圖,風格各異,有的人畫的充滿溫暖,有的是意念晦澀,我自己畫的就顯得黑白分明,對立性很強。可是lala和阿邦的作品就柔和寬大多了,color也很陽光,真羨慕他們的心境。如同經文上所說「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也許是我心媟迡o偏執太多,所以看到的世界也是是非的境界,不過「轉識成智」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
lala:                             
  當你問我有沒有心,我呆若木雞,我無言以對,對於心的存在,我這一刻無法肯定心是存在,亦不存在。
  心在何處?誰來安心?是虛妄,是分別,此時這一切的一切,彷彿早已不重要。有心的境界,此心早已安立,無心的狀態,便早已無所生,亦無所得。
  我只能說先天環境與情性,我隨因緣所生滅,我無力可轉,一切坦然以對。而後天環境與情性,我隨自性清明所造,我極力可為。當時佛說「心與善俱」,我亦如此,當如是心修善法,必是當下寂滅,狂心亦歇,歡喜必已生,當下擁抱自性與法界群生。
  誰言心滅情滅,絕眾生?寂滅煩惱,所作皆具佛法,當下二諦圓融,世法雙全。

慈偉:
  這是我第三次來上課了,學到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今天上課一開始的活動玩用「心」造詞接龍的遊戲,非常刺激有趣。第二個「畫心」的活動也很好玩,尤其是各家鐵嘴能從圖畫中看出每個人的心,真有意思,幸好收費不高,一次…一百元。
  這次上課說"善用其心",我知道了心就如一塊大色盤,顏色是很雜的,重要的是要去了解。還知道了一個很奇妙的境界--"轉染成淨,轉識成智",雖然在碰觸事物的一瞬間,會有一個心理活動的過程,但這是極快,所以我覺得要培養一個敏感度,細心的去觀察,去了解自己的心,及了解過程。

姝秀:
  或許我們無法決定自己出生及接觸的環境,但「自己」的心可以決定往好或往壞的念頭。
  「外境」影響一個人的心念甚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倘若一個人不能觀察到自己的「心」生病了,或許也就無法跳脫現實環境的枷鎖。
  若自己有明明白白、清楚自己的心要什麼之外,進而幫助他人跳脫不好的環境,改變他人的心念,也就更能幫助更多更多在苦海中的人。雖然這樣想,自己也在苦海中 ,煩惱無盡,自己的心。

育賢:
  佛告訴我們應常仔細思維與觀察於心,知道心之種種變化,進而能不取著。若能善修心,則離貪恚痴。

某某:
  我想人的心是很富於變化,轉變很快的,很多事情的成敗決定於一念之間,要向善或向惡都只是當下的一念間吧!做一個決定,也是取決一念之間。我常常會心思雜亂,我想就是因為心不定,一念之間有著太多太多的念頭,一次想完成很多事,但是總是沒有將任何一件事做得完整,更常常會疑惑。我雜亂的心到底在想什麼 ﹖所有的顏色都雜在一起,分不清心堛漕鴝閉O什麼"色"。我想我今天最大的收穫就是--當自己心思雜亂的時候,要靜下心來想,雜亂的心到底有著什麼"色"。看清楚,才能解決問題,及自己所執著的是什麼。

文宏:
  如何轉化我們分別、憂擾的心呢?自我的意志力及外在環境是極重要的關鍵。勤修善心及心與善俱,是本課程提醒我們的重要課題。「轉分別識為無分別智」是善用其心的理想境界 。

建邦:
  哈!又到了心得時間囉。今天聽完課,好喜歡其中的二句話喔!其一「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原來「心」是依境而轉,是一幅"他人(所依的境)"所上色的圖畫,而如"畫師"則是自己就是主體,是控制素地上色彩的人,所以才不會生出取著、執相的煩惱。另一句則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是多麼慈悲和俱足智慧的叮嚀呀!感恩三寶。

乃瑜:
  心的作用太大了!可善、可惡,所以我們要好好照顧這顆心,起心動念察覺到自己起了什麼樣的念頭--善的?惡的?恨的?生氣的?貪的?癡的?慈悲的--它會發出不可思議的力量,甚至改變、影響我們的業,重要性不容贅述。
 透過打坐,我們漸漸學得「定」,不受外界的紛紛擾擾打亂了心的平靜;同時,我也會更敏銳地觀察到心的種種面貌。

如:
  今天一開始,法師要我畫出自己的心,一聽到的時候,覺得很茫然,到底自己的心是什麼樣子的,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忽然覺得自己不了解自己。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和常想的事情,似乎都是那麼地平凡無奇,就算有煩惱的事,好像又不知如何著手,只有不斷的充實自己,練就隨遇而安的精神,這樣的做法,不讓自己陷入苦境,煩惱都是無益的。所以我覺得自己是一個神經很粗的人,這樣挺好的,不過我仍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夢想,去實現它。

因:
  我覺得今天的活動挺有趣的,當我在和大家分享我的作品的時候,不僅是對大家解釋我畫的圖的涵義,另一方面也會去思考我現在的心境,有助於個人的自我沉澱,更了解自我,以及知道自己想追求的是什麼,這是平時所不會思考的,而我覺得大家也很厲害,可以從圖畫中猜出一個人的個性及思考,讓我好驚訝!
 我很喜歡今天的課程,因為我覺得不僅可以對大家分享自我的內心世界,也可以認識自我。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