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尋道、行道、證道的聖者--即人成佛的修行典範
◎時間:92.3.1

課程講義       課堂誌       心得分享

 


 

課程講義

尋道、行道、證道的聖者--即人成佛的修行典範

一、 釋尊的誕生到涅槃(影帶欣賞)

  

二、尋道、行道、證道的歷程

(一)尋道
  見生物界的相互殘食與遊四城門見老病死,感悟人生的苦迫逼惱與無常,亦見修行者行止安然,進而思維生命的方向與意義。

(二)行道
  苦行六年,仍不見修道可著力與解脫法味→徹見欲樂與苦行為修行之二邊,了知中道行的重要。
(三)證道
  依循實踐古仙人道--八正道,而達解脫生死境地。


三、「即人成佛」的修行典範

  (一) 佛陀的德行:三德究竟圓滿
1. 智德:證悟法性而解脫,也以無數的善巧方便度眾。
2. 恩德:深切的慈悲是為說法的本懷。
3. 斷德:斷除一切煩惱與餘習。

  (二) 「即人成佛」的啟發
1. 出家更接近人間:深刻體察世間的苦
2. 學佛的目的與人生的意義
3. 人成即佛成:從「高山仰止」懷思的策勵中,朝向修行的光明與解脫而臻於自利利他的目標。

  (三) 「自依止、法依止」的啟發
1. 參方眼
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奉行傳統;轟動一時,流傳廣遠;引經據典;合乎邏輯;根據哲理;引證常識;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說者的威信;一問一智慧,頁53-56,出自《葛拉瑪經》)
2. 依法而住
(1)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爾時。世尊觀察眾會已。告諸比丘。……汝等莫以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故愁憂苦惱。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亦如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之中。舍利弗.目揵連二大聲聞先般涅槃。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憂苦惱。何有生法.起法.作法.為法.壞敗之法而不磨滅。欲令不壞。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我今不久亦當過去。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CBETA,雜阿含經 (卷24) T02, p0177a-b)
(2)以戒、法為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我欲棄捐此。朽故之老身。今已捨於壽。住命留三月。 所應化度者。皆悉已畢竟。是故我不久。當入般涅槃。我所說諸法。則是汝等師。頂戴加守護。修習勿廢忘。汝等勤精進。如我在無異。生死甚危脆。身命悉無常。常求於解脫。勿造放逸行。正念清淨觀。善護持禁戒。定意端思惟。攝情於外境。若能如此者。是則護正法。自到解脫處。利益諸天人。」
爾時諸比丘聞佛此語。心大苦痛。涕泣交流。遍體血現。迷悶懊[怡-台+農]。而白佛言。世尊。唯願住壽。勿般涅槃。利益眾生。增長人天。唯願住壽。勿般涅槃。開諸眾生智慧之眼。一切眾生墮於黑暗。唯願如來。為作明照。一切眾生皆悉漂沒生死大海。唯願如來。為作舟航。舉手拍頭。搥胸大叫。嗚呼苦哉。如來不久當般涅槃。一切眾生。何所歸依。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諸法。皆悉無常。恩愛合會。無不別離。汝等不應請我住世。何以故。今者非是勸請我時。向為汝等略說法要。當善奉持如我無異。日既晚暮。世尊即與阿難俱共還歸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既至明旦著衣持缽。而與阿難入城乞食。既得食已。即便還歸重閣講堂。食訖澡漱與諸比丘。往乾荼村。路經毘耶離城。世尊迴顧。向城而笑。阿難即便頭頂禮足。而問佛言。無上大尊。非無因緣而妄笑也。佛即答言。阿難。我今所以向城笑者。正為最後見此城故。當於如來說此言時。虛空之中。無雲而雨。於是阿難復白佛言。世尊。甚為奇特。虛空清淨。無有氣翳。忽然而降如此密雨。佛告阿難。汝知之不。虛空諸天。聞我說言最後見於毘耶離城。心大懊[怡-台+農]。悲感涕泣。此是天淚。非為雨也。……
爾時如來。即說偈言:「須彌雖高廣。終歸於消磨。大海雖淵曠。會亦還枯竭。日月雖明朗。不久則西沒。大地雖堅固。能負荷一切。劫盡業火然。亦復歸無常。恩愛合會者。必歸於別離。過去諸如來。金剛不壞身。亦為無常遷。今我豈獨異。諸佛法如是。 汝等不應請。勿偏於我上。而更生憂惱。」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諸離車。汝等可止啼泣之情。諦聽如來最後所說。……
爾時如來告阿難言。汝勿見我入般涅槃便謂正法於此永絕。何以故。我昔為諸比丘。制戒波羅提木叉。及餘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如我在世。無有異也。……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爾時如來。說此偈已。告諸比丘。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我今雖是金剛之體。亦復不免無常所遷。生死之中極為可畏。汝等宜應勤行精進。速求離此生死火坑。此則是我最後教也。我般涅槃。其時已至。(CBETA,大般涅槃經 (卷3) T01, p0192c -p0204c)

三、結語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課堂誌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心得分享

 帥氣依舊 邦

看完剛剛的影片「世尊的誕生到涅槃」,如果有一天……因為無常而出家學道,希望能像佛陀一樣,捨苦欲而求法樂。
佛陀呀!您?:「勿見我入般涅槃,便謂正法於此永絕。」二千五百年那是多麼殘酷的分離呀!弟子薄福無智,無法與您學習,無法親聞教理。
慚愧!沒逢佛世。感恩!經典流傳。願生生世世常隨佛學!不忘佛教!  

 玉娟

佛陀的一生是一連串的啟示,從在家到出家到悟道。由此可知,悟道並非是遙不可及,而是真實可證。
一般人想到佛陀,就想到佛陀的智慧與慈悲,總認為佛陀在一開始就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但是,佛陀的一生告訴我們,佛陀也曾經繞過許多遠路,最後在三十五歲時才悟道。正因為佛陀先為我們繞了遠路,所以我們就不必再繞遠路,這是佛陀的慈悲。
三十五歲,在古代或現代都算是有一點年紀,提醒我們不論何時起步都不晚,重點是要不斷精進。
古印度的階級觀念很重,佛陀卻破除了階層,將所悟的道廣為傳佈,這亦是佛陀偉大之處。(傳道令我想到孔老爺爺,只是二者動機不同)
最後,佛陀接受那碗蘑菇料理時,我相信佛陀一定知道那碗料理有問題,但是佛陀仍把它吃完。我想如果佛陀拒絕了,供養者一定很難過,因此佛陀也就接受了。喝掉它,雖然肉身會受損,但也是一個契機,讓弟子由依賴佛陀到依賴佛法。因為,法才是根本。
由出生到死,他破除了許多古印度本有的制度,把真理直接傳給眾生,利益眾生,佛陀就如此活生生的「演」了出來。

 

 小昭
看完影片後,感覺佛陀心腸很慈悲。見到動物界的弱肉強食,反而有感世間互相侵食、傷害的殘忍。但是一般人的看法總以為世間的生命互相傾軋、傷害是正常的行為;總認為天地萬物、眾生供人食用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對於眾生受到傷害卻不以為意,可見佛陀體貼眾生的心腸是很慈悲的。

佛陀出生於富裕之家,卻追求苦行生活,因他看到人間的種種痛苦--老、病、死,因此想脫離此人間的痛苦;後來,佛陀認為過度苦行如同奢侈的生活,於是便朝中道而行;而後修道成後,便受梵天的請法,決定把正道傳給世人(轉法輪),此為超我(大愛)的偉大精神。我會參加此活動,因為被朋友拉來,且正好有空,覺得這活動的理念不錯,以及學佛的人也給人親切、有智慧、有愛心的感覺。實際上接觸過學佛的人,他們的脾氣、氣質都很好,讓我有了好印象,覺得學佛很好。我第一次看此部影片,覺得佛陀很偉大,我想是因為佛陀很有同理心,具有很深的慈悲心,能看到人的背後動機。最後,求得道後,也就解脫了種種煩惱。


 林慈偉
佛陀真的非常的偉大,能悟出那麼多道理,他能放棄許多的俗慾,還出家修行;悟道之後,他還運用了許多的方式,把自己悟的道教導給別人。他還有一顆非常慈悲憐憫的心,人家不小心給了不好的供養,他一點兒也不生氣。佛陀也具智慧能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把他的法傳給不同的人。所以,在二千五百年之後的今天,我們才能聽聞佛法!

 


 art先修生
人生有生老病死,佛陀覺得想了解生命中的道理,而離家求道,想要了解道理而修行,也許這就是生命中求知慾的發揚而促成的行為。在影片中,佛陀所謂成道的精神,也許只能理解,而不可言語!覺得並沒有確實掌握何謂「求道」,何謂「解脫」的含意。


覺得當佛真的很難,以八正道為例,最難的就是正勤,正語、正行、正思也很難。誘惑總是戰勝定念,情感老是打敗理智。想想佛當初花了多大心血、多少時間,面對一切常人所不敢面對,割捨多少眾生所放不下的。
因此悉達多王子能成佛。再想想自己學佛所付出的與所做所為實在差太多了,連佛的百分之一也不到。佛道無上,知易行難啊!(難在親證、實踐、覺悟、修行)不過有學佛至少比無學佛好……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