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生命的依歸
◎時間:90.12.1. pm3:00~6:00


·

  講義   課堂誌  心得分享  


講義

生命的依歸

一 為什麼需要依歸? 

「有海無邊際,世間多憂苦,流轉起還沒,何處是依怙?」


二  依歸在哪裡 

「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
 國家治還亂,器界成復毀:世間諸可樂,無事可依怙。
 神鬼好兇殺,欲天耽諸欲,獨梵依慢住,亦非皈依處。」 

三 究竟的依歸 

「皈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皈依處,三寶最吉祥。
 此皈依最尊,此皈依最勝,不由餘皈依,得樂得安穩。」 

四 皈依的真實義 

「所說皈依者,信願以為體,歸彼即向彼,依彼得救濟。」
「若人自歸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則能契,皈依真實義。」

參考書:印順導師,《成佛之道》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課堂誌

  生命的依歸

  首先,師父問大家,對依歸有什麼詮釋及聯想,希望大家說出對對「依歸」的看法或是圖像。大家的回答大概有下列幾個:皈依、休息、柔軟、家、依靠、溫暖等…… 再來,師父將卡片發給大家,每個人有六張卡片,然後請大家依序由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至今,將每個時期印象最深刻或影響最大的事件人物寫下來。大家配合著色卡不同的顏色,有些同學甚至畫很多圖案,為自己生命事件多添了許多傳神的意象。 

  在分享的過程中,大家談了自己從小到大,家庭、學校及生活上的種種,還有這些對自己生命的影響,藉由這樣的思索與分享討論,可以讓我們檢視過往,並看看現在,為什麼我會選擇這些作為我人生中的重大影響?我是不是有了什麼改變?聽聽別人的敘述,看看別人的過往經歷,我有沒有得到什麼啟發或經驗?

  再來,師父從六張卡片挑出兩張,自己認為那會對未來生命很重要的留下來,或者在剛剛的分享中有看到別人的卡片不錯,可以跟他換,或者可以加寫一張,但必須同時捨棄一張。這樣的目的在於:藉由捨棄的過程,明白自己最後留下些什麼,為什麼要捨棄過往那些對自己生命重大的人事物?為什麼我會留下來這兩張卡片?最後,師父要我們只能留下一張卡片,那是希望自己現在至未來乃至下輩子都會留下來的,為什麼? 

  大家的分享歸納起來,幾乎都是追求佛法及自我身心的改善。而在過程中,我們也討論了一個問題:我們在取捨之間,取與捨的意義和關係是什麼?
結果發現:之所以留下的卡片,因為是最能涵蓋過往的經驗,有更大的包容性,所以,對於所捨棄的,反而不是捨棄,反而是因為成長而更能夠接受。 

  師父也談及一個觀念,有時候人們會認為佛法似乎很悲觀,整天談人生是苦的,一點積極鼓勵的想法都沒有,可是,師父要我們去思惟,因為看到了生命中種種的不圓滿,苦的現象,無常的變化,所以更能換一個角度來看生命,用更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生命中種種的困難及挑戰,同樣的一件事情,切入的角度不同,看待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所以,佛法給人的教導看似捨棄很多東西,但反而是積極的包含更多。

  最後,師父用講義上的偈誦,點出剛才的活動,就是探索生命依歸的過程。憂苦的人世間,的確需要生命的依歸,但什麼才是最究竟的依歸?這需要自己從生命經驗中,用心地省思整理,並且認真地去探索,如此自己對於皈依才有深刻不移的體會和信心。而二位師父和學佛較久的同學,都很有信心,肯定地說:「三寶是究竟安樂的皈依。」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心得分享

 

      自我的取捨,不是取或捨的問題,而是包容的觀念,在每一次的人生經驗、佛法的修行上,灌注自己的心力,不論結果是好是壞,都可從中取得最菁華的東西,或是有用的經驗,當彼身回顧之時,能帶有更清明的心,引領我們走向更高一層的世界。
  生命的依歸,求諸己身,如同明珠在懷,是對自己的一種精進;不然,如同騎驢找馬,只會產生痛苦,殊不知觀照內心,就會開出最美麗的蓮花。
  捨棄過去的苦痛,當我們有能力再度回顧現在時,已經獲得另一股新
的力量,踏上這一層階梯,我們會擁有更寬廣的視野,走入光明的境界。( 美嘉)

 

  不要以為講依歸就直接告訴你學佛最好。
  要皈依三寶,好在哪裡?
  在生命進行的過程中,總有許多人、事、物是自己曾覺得是一種依靠。或許依歸給人的第一個感覺就有安全、可靠、止息平靜的意味,然而,進一步的思考,那些曾經震盪過生命的東西正在一步步的取捨進化,昇華後得到最終的答案。
  佛法給予我們的啟示及自我絕性的發展,從彼此的探討、分享中提煉出來。
或許,有的人還在摸索的路上;有的已經確立方向,在尋尋覓覓取捨包融中找到生命中的皈依處。(穎怡)

 


  過去的我,常常心理不平衡,在一次次與自我的對話中,逐漸擺脫以往的固執與叛逆,進而以包容的心看待自己。
  我不後悔以往做過的事,不論是好是壞,它都是促進我生命成長的一部份。
  現在的階段,我仍一直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即使心念再度陷入不滿足或空虛之感,我便會提醒自己:事情會好轉的。
  沒有過不了的難關,完全是自己的心念限制了往前的動力,我也比以前較少抱怨環境了。因為腦中有了清楚的概念,是我的心念造就現在的環境。
抱怨環境了。
  我覺得心念的控制可透過平日的禪修,和理性看待事物。為什麼會生氣、痛苦?就是因為我們加諸人事物太多負面的情感,如能適時的將自我從這情感執著抽離,看待它原本的面貌,也許之後的結果便不同。(妘蓁)

 

  今天的課程後段,談到捨的問題,自己深深覺得,到最後,唯一抉擇的佛法,是永遠及來世的唯一抉擇,而其它的,並不是捨,而是幫助自己使自己的人生更好,所以,不矛盾,不排斥,也無所失。
  以前,就是覺得學佛和現實生活非常矛盾,很不能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漸漸地,遇到多一點挫折及痛苦後才發現,往外追求再多的快樂及依靠,終究會消失,而且很沒有安全感及實在感。而一直在身邊的佛法,才知道是己身最好的依歸。
  我知道世上沒有東西是可以依靠的,所以,有陣子我努力的想憑自己的力量,建立自己的歸屬感,但建立的仍是在金錢、學位、個人成就上,好像永無止境,也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記始有的已經得到,我依舊沒有覺得任何穩定的感覺。反之,在佛法中,我重新找到依歸的力量及處所,是人生中最基礎的力量有了這個基礎,人生就會走得更穩固。(李蕙)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