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說盂蘭盆經》(大正藏第16冊,p779)

【主旨】:本經以「大孝救親」為宗旨,闡釋孝道和「拔苦予樂」的慈悲。

 序分
  通序
  別序

 正宗分
  佛示救濟之法
   應仗眾僧力
   供養方法
   供養緣由
   供養功德
  眾僧依
教奉行
  當機獲益脫苦

 流通分
  目連啟問
  佛囑行孝之道

 


【序分】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大目乾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飯、右手摶飯,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目連大叫,悲號啼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語譯與說明) 

【正宗分】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為汝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罪障消除。」 

  佛告目蓮:「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
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
若復有人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受無量快樂。」 

  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盆時,先安在佛塔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爾時,目連比丘及此大會大菩薩眾皆大歡喜,而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是時,目連其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語譯與說明) 

【流通分】
  
爾時,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之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此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可爾不?」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孝慈者,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乞願便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

  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爾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語譯與說明)


回目錄


 

【註解】

1. 六通:即六神通,為佛菩薩依定慧之力所示現的六種自在妙用。此六種妙用為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智證通。(▲)


2. 道眼:又作天眼通,係指由證道而得的眼通。(▲)


3. 自恣:原義是隨意,指邀請他人對自己言行不當之處,乃至有所懷疑者,隨意舉發。一起安居的比丘(尼)在每年安居圓滿日,藉著共住的緣,共同檢討這段期間彼此的言行,若有不當之處就懺悔。(▲)


4. 四道果:指小乘聲聞修行所得的四種證果。其階次依序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5. 聲聞: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的出家弟子。(▲)


6. 緣覺:指獨自悟道的修行者。(▲)


7. 十地:亦作十住。地者,乃指住處、住持或生成;若依新譯華嚴經卷三十四所舉,十地之名:(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8. 權現:指佛菩薩為普度眾生、隨機應化的各種形相。(▲)


9. 三塗:又作三途,義同三惡道之地獄、餓鬼、畜生。(▲)


10. 禪定:令心專注於某一境地、不散亂。(▲)


11. 受食:僧眾接受檀越的施食,稱為受食。(▲)


12. 一劫:指一長時間,大智度論卷三十八提及時間單位最小者為念、最大為劫。(▲)

 


【語譯與說明】


【序分】

  目連在證得六種神通后,首先閃現腦海的便是:要發願救度生生世世的父母,使其離苦得樂……。

  佛門裡有句偈語:「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對上而言,是指報答父母、師長、眾生以及佛菩薩的恩情;對下而言,則是要救拔三途(地獄--火途,餓鬼--刀途,畜生--血途)、六道(上述三惡道及天、人、修羅三善道等)的痛苦。

  孝順的目連立即以證得的天眼,慧觀世間;不料,卻見到已過世的母親在餓鬼道中,衣食無著、骨瘦如材。目連尊者見此情狀、哀痛慘怛、悲不可抑……。於是,為令亡母稍得緩解,尊者親捧缽飯、馳往奉養,只見食物還未進入母親口中,卻已化成燒舌火炭……。

  經文中述及:「母得缽飯,左手障缽,右手摶食」說明母親所以墮入三途惡道,係由於無始來的慳貪習氣,而感招的果報。

  目連悲痛欲絕,哀嚎啼叫地來到佛陀身邊,將整件事的始末向佛陀稟白……。(▲)

【正宗分】

  佛陀對目連這樣說道:「你母親的罪根深重,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就能救拔的。儘管你孝心深切,悲傷嚎泣的哭聲也震動了天地鬼神,但這樣還是於事無補。你母親的罪障唯有仰仗十方僧眾的威神力量,才得解脫。我現在就把救濟母親的方法告訴你,希望你的母親和所有苦難的眾生都能夠遠離愁憂、苦惱。」

  許多時候,我們很想幫助自己的親人眷屬,尤其是父母。但往往力不從心、覺得自己勢單力薄。經文中就連已經證得神通的目連尊者在面對亡母墮入惡鬼道的境遇時,都尚且感到無力回天、莫可奈何了,更何況是凡夫俗子的我們?經文中佛陀直陳問題的核心:「這必須仰賴僧眾的力量!」因此,想要度父母學佛或是讓父母身心安頓,最好的方法還是讓父母有親近三寶的因緣,這樣比自己杯水車薪、螳臂擋車的方式要有效多了。

  佛陀告訴目連:「十方眾生在七月十五日僧眾安居圓滿日舉行自恣的這天,為過去七世的父母以及值處困厄的現世父母,準備飯食、百味五果,汲水罐與盆器、香油燈燭,床墊臥具等世間的甘脂美味,來供養十方大德僧眾。
  因為這一天,不論是山間修禪、亦或樹下經行的僧眾、證四道果的賢聖、得六神通的聲聞緣覺,還是隨機應化、權現比丘僧相的十地菩薩,都在大眾座中同受供養。
  這些僧眾受持清淨的戒法、具足聖人之道,所以他們的威德有如汪洋一般的深廣。
  而那些有幸供養此等具足清淨戒行的僧眾的人們,他們現世的父母與六親眷屬,便得以出離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的痛苦,迅速獲得解脫、衣食無缺;而在世的父母,能享福百年,累世的父母,則化生天人。」

  為什麼盂蘭盆會有這樣的功德呢?
  這是因為受供養的僧眾具有清淨的戒行以及安居用功的德行,所以護持具此德行的僧眾,能使大眾同霑法益,同時修供養也是化解自己的慳貪之心。佈施的東西,非以飲食為限,舉凡增益僧眾修學、弘法、乃至令佛法久住世間的各種資具,都是我們可以發心護持的範圍。至於佈施多少,則視個人隨力、隨份、隨緣、隨喜而定,最重要的還是那顆虔誠歡喜的供養心!

  時佛陀教導十方僧眾,共同為施主持咒祝禱,祈願所有眾生的七世父母都能修習禪定,接受供養。初受食時,先於佛前供養諸佛菩薩,待大眾僧眾持咒祈禱完畢,再各自受食。

  這是僧眾受食用齋的儀軌,必須先供佛,然後再為施主祈願:「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因此,供僧的利益,除大眾僧為眾生所作的祝禱外,亦在於眾生因僧眾開示佛法,而熏習了無上的法義。因此,有許多佛寺在盂蘭盆法會時,都有結合誦經說法的活動,就是希望眾生能藉此因緣聽經聞法,透過法的熏習,心開意解、離苦得樂。

  時目連尊者、諸比丘、大菩薩眾等歡喜踴躍,而尊者悲傷啼哭的音聲也悄然息止。

  同時尊者的母親也在這天,解脫了一劫這麼長的餓鬼之苦。(▲)

【流通分】

  目連接著又問道佛陀:「弟子的母親得蒙三寶與眾僧的威德之力而獲致解脫。那未來世的眾生是否也可以為了救度現在乃至七世的父母,而奉持盂蘭盆會呢?」
  佛陀說:「問得太好了!不論何人啊,所有欲奉行慈孝的人,都應該在七月十五佛歡喜日這一天,為現世父母乃至七世父母,準備各種齋食,置於盆中,佈施十方自恣僧眾,祈願現世父母皆能長命百歲、無有憂悲惱苦,七世父母皆能出離餓鬼之苦,得生人天、享福受樂。」
  佛陀告訴欲行孝道的佛弟子,應於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以孝順慈悲的心情,憶念父母,做盂蘭盆會,供養三寶,報答父母教養我們的慈愛恩德,這是所有佛弟子都應當奉行的啊!」

  佛陀說法時大眾歡喜踴躍、信受奉行。

  佛陀關心的是所有眾生,所以提供的方法自然也是適用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眾生。因此佛陀明白地指出,想要孝順父母的人,應該經常以慈孝之心憶念父母,感恩父母的辛苦劬勞,並且在七月十五那天為父母親供僧,回向父母:無病無惱、畢竟常樂。其實我們做子女的人,不只要在七月十五日幫父母作功德,在父母病危臨終時也最好能夠幫父母作功德,當然最究竟的方法,還是度父母學佛,讓父母有生之時能夠自作功德。所以經中常說:「為所生現在父母」也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人向來講究孝道,因此佛子的辭親出家、剔除鬚髮,常被奉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儒家視作大不孝的行為。其實佛教也講孝道,如上報四重恩裡的父母恩德。只是佛教的孝道,除了彰顯孝順的表面形式外,更加重視的是孝順的內在意涵;不只著眼於現在,亦關懷過去乃至於未來;除了令父母安樂,更是自己修慈悲、去煩惱的方法。所以經中說:「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念念中,常憶父母」等等,這些都是為人子女應當修練的功課。在感念父母的恩情中、長養自己的慈悲心、菩提情。

  受儒教文化薰陶的我們,大抵都有孝順的觀念,但是到底什麼是孝?應該如何行孝?要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孝順?尤其當自己的意見、想法與父母不相容時;或是父母言行失措,為人子女眼見父母為無明煩惱習氣磨折得痛苦不堪時;父母臨終受苦,乃至子欲養而親不待等等……凡此種種相信也都是許多人的共同問題,甚至是心底的隱隱痛楚。今天不妨讓我們藉著誦讀這部經的因緣,好好地省思審度一番。(▲)

其他訊息

教孝月
七月到底是個什麼月?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