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3)

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3)
◎釋見杰

[悅讀筆記]
————————————————–
修學佛法僅僅是薰習,力道並不足夠;
應有解脫的動機與意志,才有持續力。
————————————————–
在心理學中以「動機」解釋行為的原因;意指個體之所以有種種行為的造作,是被內在驅力或外在刺激條件所策動的結果;這種能使策動發生作用的便是——動機。動機若是強大,則能夠持續支持個體的行動朝向目標,甚至是達成目標,因此,我們雖無法直接檢視、觀測動機,卻可透過行為的呈現,試圖去理解其背後的原動力。

六門教授習定論第一門所討論的求脫/意樂門,便是與解脫動機有關。我們先閱讀以下無著菩薩所造頌文2-5、世親菩薩的注釋,才接著做討論。

頌曰
[頌2] 。於三乘樂脫。名求解脫人。二種障全除。斯名為解脫。
[頌3] 。應知執受識。是二障體性。惑種一切種。由能縛二人。
[頌4] 。已除煩惱障。習氣未蠲除。此謂聲聞乘。餘唯佛能斷。
[頌5] 。若彼惑雖無。作儀如有惑。是習氣前生。若除便異此。

釋曰:此之四頌釋求解脫者。
謂於聲聞乘等有差別故,於三乘中心樂解脫,名求解脫。
云何解脫?二種障全除,斯名為解脫。
何者是二障,除之名脫?應知執受識是二障體性。識者即是阿賴耶識,
執受者是依止義,謂是煩惱、所知二障體性。
此復云何?
惑種即是煩惱障自性;
一切種即是所知障自性。又一切種者,即是二障種子,能縛二人。
煩惱障種子能縛聲聞,一切種子能縛菩薩,由與聲聞菩薩為繫縛故。
云何此二解脫差別?謂聲聞人習氣未除,斷煩惱障而證解脫唯佛世尊能總除故。
云何習氣?彼惑雖無所作,形儀如有惑者,是名習氣。此中應言:若惑雖無,令彼作相如有惑者。此言作儀如有惑者,即是於因說果名故。彼謂聲聞獨覺未知。此是誰之習氣?謂是前生所有串習之事,尚有餘氣,今雖惑盡,所為相狀似染形儀,名為習氣。若能除斷,與此不同。應云若彼習皆無,不作儀如惑。

[悅讀筆記]

一、發心解脫動機不同,所獲結果則有差別

如果我們問:「誰會解脫?」答案不該是從外顯行為的種種造作來回答,而是從內在動機可見分曉,所以,答案應是:「『想要』解脫的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乘人,便是志在解脫,心中有著強大意樂、意願朝向解脫的內在動機,而名為求解脫的人。
於此,我們也當明白:修學佛法的歷程中,無論學習再多的經論、行持方法、造作善行等等,然若在我等心中,從未下定決心、從無想要究竟解脫煩惱的話,學得再多再好,都不會到達究竟解脫。反之,志在解脫,儘管諸多限制,解脫的意志終將帶領我們朝向解脫煩惱。
再者,雖然三乘者都有解脫的動機,都可稱為求解脫人,但卻因發心不同、求解脫的動機、素質有所不同,故其解脫成就便與佛陀大大地不同。

如此,我們應有所省思:所有佛法的學習,如果我們只為填補生活空虛、薰習、結緣想,這也學、那也學,卻從來沒有真正發心想要止息煩惱、究竟解脫,那麼解脫則是遙遙無期。

二、盡除煩惱障與所知障,才是真正的解脫

(一)障,便是障礙、遮蔽之意。
(二)煩惱障:屬人我執,障聲聞。以「所執性的實我」計「有」,是煩惱障的根本,與無明相應,擾惱眾生的身心,能障涅槃。
(三)所知障:是法我執,障菩薩。執著於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
《成唯識論》: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為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不論是聲聞種姓或菩薩種性,都是朝向解脫亦步亦趨的,聲聞弟子最終獲解脫阿羅漢道果,菩薩最終成就佛道,二者雖說都達到解脫,但是,解脫的層次是有所差別,也就是聲聞斷除「煩惱障」得解脫,卻沒有除去「習氣」。而成就佛道的佛,是連習氣也會斷除的。
舉例來說,一個解脫的阿羅漢聖者,其沒有貪嗔癡煩惱了,可怎麼看他吃東西的樣子,塞得滿嘴、大快朵頤,像個貪吃者的樣子,可實際上他並非以貪心在吃;又或這位聖者在討論事情時板著臉孔、聲音又急又大,好像很生氣,但實際上並沒有在嗔怒。這便是解脫聖者在過去串習所殘留下來的餘勢,表現在表相上所致。如果沒有習氣的殘留,就不會有此不一致的現象,一位覺行圓滿的覺者——佛,不會有此尷尬發生的。

經由二~五頌的討論後,我們也可再次檢視自己學佛的動機是甚麼呢?欣求人、天?解脫道?佛道?所作所為與發心相符嗎?
怎麼做才符合想解脫的心志呢?下一次,積集/依處門再來討論。

(待續)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