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念轉正念

1130315-61
想一想:困境出現時,我能否靜心、轉換視角?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讓自己的身體安穩,心保持平靜。
吸一口氣,覺知自己的吸氣;
呼一口氣,覺知自己的呼氣;
此時此刻,專注地活在當下。
透過呼吸的正念覺察,增長心的能量。

心寬轉安詳
線上閱讀:http://gaya.org.tw/broadmind

《那先比丘經》釋164─人性是善是惡?佛陀會怎麼回答?人的心性是「空性」

◎釋悟因

善,是永遠的善嗎?惡,是永遠的惡嗎?不是。佛家講無常,善不是永遠的善下去,惡不是永遠的惡下去。

之前我說過,做善、做惡都需要透過我們的「心」;「心」的覺知,讓我們對五塵境界感受到好或不好、優質或惡劣,有的還能分辨黑白之間的黑灰漸層。

透過「心」的覺知,看到美好的事物,心就感覺很美、很快樂;看到不美的事物,感受到不快甚至厭惡。凡夫的「心」容易隨境而轉,變幻無常。所謂逐境生心,定力不夠或意志力不強容易隨境而轉,發起善念或惡念。

一念善心生,可能做善;一念惡心生,可能做惡。

所說「生起善心」,從觸境到生心,未必那麼容易就產生或善或惡的行為,其中還有非常複雜的內在運作。如果內在的善念蓄勢待發,就可能在生起善心,當下發諸言語行為示現為善。性格隱忍的人,常常不形諸於外,也可能在某種因緣際會才會外顯出來。

一般來說,大多數人都有起碼的覺知,能感覺觸境當下,內在的善念生起或惡念生起。有的人傻乎乎的,覺知遲鈍得像動物,對於善惡的拿捏好像沒什麼分際,善可以、惡也行,都無所謂。這樣的情況,你說這是善、是惡或是無記?

此時,我們的「身」是善或是惡?當我們此生緣盡,轉身投胎下一生,那時的你是善或是惡?我們常說新生嬰兒最是純淨,可當嬰幼兒漸漸長大,顯露或善或惡的傾向時,那是善或是惡?即使同父同母,有的從小祥和、喜悅顧念親情,有的從小嫉妒、冷酷甚至對手足無情,如此種種,豈不令我等深思此是為何?

佛經有一個「鏡喻」說明了生命的實相。譬喻說拿一面鏡子立著,一個男人站在鏡前,鏡子顯出男相;一個小女孩站在鏡前,顯出小女孩相;試問:鏡子是男相或女相?答案很明顯,鏡子「無相」。由於鏡子本身有映照的特性,能顯現各種影像。這種本身無相而能映照諸法的特性,在佛法稱之為「空性」。

佛陀說心性是空性。問題來了,既是空性,心在映照諸事物時,為何轉出或善或惡的心念?十二因緣有說由「觸」生「受」,「受」生愛、取;這個「受」生起,簡單地說,就看著鏡中像,看那鏡中的自己,你就心生喜歡或不喜歡。其實「我喜歡」、「我不喜歡」,初始只是觸境心動,當下不覺,才步步愈染愈深。

佛法教人「身動心不動」或者「一覺即離」,就是修習不染塵的功夫。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2_01-11:05-12:53。

113年佛學研讀班期中聯誼活動──參訪香光寺 尋根探源

養慧學苑籌備多日的佛學研讀班期中聯誼活動──參訪香光寺 尋根探源,終於在3月3日早晨拔旗出發。160多位學員及眷屬,搭乘五輛遊覽車,浩浩蕩蕩來到嘉義縣竹崎鄉。

此刻正值春天,沿途繽紛浪漫的黃花風鈴木恣情盛開,伴著授課法師引領我們回到學佛的故鄉──香光寺。

抵達香光寺後,監院見臻法師為大眾開示,表達歡迎及讚歎養慧學苑的學長事前籌備的用心;香光尼眾佛學院副院長見可法師也以投影片介紹佛學院院長悟因長老尼的教學核心理念,乃「以學生為主體,啟發自覺覺他」,以此展開一系列的僧伽多門並重教育。並於1984年在嘉義開辦第一個佛學研讀班,將佛教的宗旨帶給社會信眾。所以,法音宣流的香光寺,是我們學佛的故鄉。

創辦人悟因長老尼也幽默的提醒大眾:「凡事當飲水思源;學佛即學活;在尊重別人中成長自己」;又說,她本人還沒退休,是因為她還年輕,還沒100歲……。諄諄言詞,潛移默化,令聞者倍增柔軟與信心。

大殿禮佛銷假後,接著香光巡禮,160多人由香光寺常住法師分組分流,井然有序的帶領大眾參觀香光寺的觀音殿、佛學院齋堂及大寮、圖書館、五樓鳥瞰地理位置。透過法師的解說,概知僧伽的生活環境,一探百年古剎成型的因緣。

走過香光寺一圈,午齋時間已到,順路來到表演台前廣場用午齋,看著豐盛且色香味俱全的齋食,令人食指大動。用過午齋後,各班級利用30分鐘的時間構思,按照抽籤順序,將抽到的參觀地點上台表演出來。在表演時看到初、中、高每個班級學員都非常團結合作,年紀較長的學員及眷屬們也很投入的認真表演,或說、或唱、或演,盡心盡力表演,台下觀眾也看得津津有味,其樂融融。

各班表演後進行頒獎。頒獎前,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讚歎大眾:「能夠團結一致,用心籌謀,並放下我執配合團隊表演」。

見可法師也勉勵大眾:「大家在短短半小時內準備表演,溝通協調時,如果有理念不同,那麼請在被冒犯之處給予寬恕,在有分裂之處促成團結,在有黑暗之處放射光明」。

表演活動結束後,大眾依依不捨的向香光寺法師們告假。回程來到溪湖糖廠搭乘小火車(五分車),沿途除了欣賞田園風光外,也看看農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提醒我們要珍惜資源。

今日養慧學苑期中活動三年一次的香光寺參訪,令佛學研讀班在校及畢結業生有機會尋根探源,並在活潑有趣的行程安排中,屢屢聆聽師長開示,薰陶法音,沐浴佛恩。這一趟的尋根之旅,發現學佛讓世界更美好,學佛讓生活更幸福,真是不虛此行啊!
y1130303-01

y1130303-02

y1130303-04

y1130303-03

y1130303-05

如何掌握您的業?

198_class_cover有些人相信業果輪迴的說法,卻執迷於探尋過去,於是算命占卜、催眠解夢,耗費許多金錢與心力,只想藉由前世釐清今生遭遇的前因後果。也有人求神拜佛,開運改風水,燒香抱佛腳,以為花錢或做些表面功夫,就能消業改運。由於錯用了方法、錯用心,不從捨惡向善,以改善未來命運的正途下手,反而糾葛於無謂的恩怨情仇,紊亂了現實生活的步調。

人既不是自己業力的主人,也絕非它的奴隸。於外在的人事、環境,以及個人認知、習慣、喜好、生理特質等力量的影響下,自由意志似乎成為附屬。但我們仍可能戰勝這股勢力,自由生起善或不善之念。

昨天的行善之人,也許會成為今天的邪惡者;今日的罪犯,或許是明日的聖人。惡貫滿盈的人,也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改造成最良善的人。因為堅定不移的信念,與從之而起的持續正向作為,可以徹底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佛陀教導的業論,著重行為的精進,絕非在隨順因緣中,迷失的「認命」,成為隨風飄下的落葉。

佛陀教導的業論,以「現在」為重心。「現在」之內,藏著「過去」與「未來」,它承負過去業帶來的果,又造作新業,而可期待未來的果。「現在」正是轉折的場所。

在每個當下,基於自由意志所造作的身、口、意新業,深切地影響個人未來的升沉,它絕對有別於唯物論、宿命論、尊祐論或無因論。

生命底層對「無我」真相的認識不清──無明,是造業的主因。在六識觸對六境的當下,此刻身、口、意的新業,是自覺的開始。輪迴雖在前世今生,度脫輪迴的關鍵卻在每個剎那。掌握心剎那變動的本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您,就掌握了業,掌握了輪迴。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88期「清淨 解脫 沙門果:悅讀經典(四)」,〈《沙門果經》業的六問:業報因果說什麼?5禍福有命、禍福無門,還是禍福由人呢?〉